•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13

寻找茉莉花
首页 > 学术期刊 >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衔接的研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想鱼的熊

已采纳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相通的,它们都要从字、段入手,理解文章意思,学习写作方法等。因而我在讲读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会阅读,从探求阅读方法入手,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在课内阅读中学会读书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运用读书方法,从而带动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带领学生学好“例子”,然后要挖掘“例子”中有利于知识拓展的“链接点”。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学中,我常鼓励学生多积累古诗。如:在教学李白的《静夜思》后,让学生去朗读、背诵“思乡类”的其它古诗,待学生将古诗背下来后,再引导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教材中还有许多以写人为主的课文,我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事迹和品质,还要注重拓展延伸,让学生去阅读与文中人物类似人物的生平和事迹,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是小学生最经常最广泛的语文活动。考虑到小学生对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能力较弱,我尝试在每学期初根据教学内容制定一份课外读物推荐计划,这份计划的制定一定要把握课内外读物的联结点。我在推荐的读物时,将课内的课文与推荐的读物要有某种联系,内容相关。如学了《冬阳·童年·骆驼队》,我推荐学生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学完《祖父的园子》后,我相应的向学生推荐萧红的《呼兰河传》作为课外读物;学了《长城》,推荐学生读《黄河魂》,学完《蜜蜂》,推荐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等科普类文章。这样不但真正使学生“开卷有益”,也对学生如何选择课外读物作了指导。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名作家及其代表作,有关的奇闻逸事,鼓励学生去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另外,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在开展评价及谈感悟时尽可能的引用课外的名言警句格言、歇后语、诗句等,活学活用。进一步鼓励同学们只要多看课外书,就能有丰富的知识,聪明的头脑,同时在班里建立图书角、读书园地。让家长转变观念,争取家长的支持,支持孩子读有益的课外书。开展“把好书与大家一起分享”的活动,可以把自己在家里看完或闲置的书带到教室里来,和同学们一起看、一起分享,让我们的教室里书香飘逸。这样在大家的带动下,一部分平时不爱课外阅读的同学也会捧着一本书开始读起来。另外,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吟诵古诗、名人名言拾锦、谚语、歇后语拾零、成语接龙,谈论自己收集到的与本节课有关的资料、逸事。小学生最突出的优点是好表现自我,他们要在这五分钟展现自己最有学问、知识丰富,就必须在课外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久而久之爱上课外阅读,养成喜爱看课外书的好习惯。我时常利用课外阅读这一阵地,不但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读书方法,还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一是指导记录的内容。如语文方面的知识,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精辟的议论,文章的结构与提纲;记历史、地理以及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或趣闻;及名人名言、警句,名人故事或英雄人物的事迹及豪言壮语等。二是指导记录的方法。批注笔记,在阅读时使用不同的符号在树上做批注。提纲笔记,让学生把读过的内容写成内容提要,或是让学生把读过的文章理成结构提纲。摘录笔记,如摘录词句、段落、小知识、名言警句等。摘录时要忠于原文,注明出处。心得笔记,即读后感,抓住原文自己最感动、感受最深处,联系自己写出体会。经过几个学期的课外阅读,每个学生都积累了一本厚厚的读书笔记,一本我的读书感悟,一册课外阅读小报。有的同学还给自己的读书笔记起了好听的名字,如《读书采集》、《书海采贝》、《精彩书册》、《读书品味屋》、《好书大家看》······总之,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还要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阅读效果,注重正面引导,给学生阅读的时间,阅读的内容,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讲过:“课外阅读对语文课来说,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如今社会生活高度开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知道中国五千年的深厚历史文化,从而去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激起孩子对阅读材料的兴趣,引导学生喜爱阅读、迷恋阅读,语文的知识与各种能力自然而然累积起来,达到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总之,小学语文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课内外结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巩固课堂效果,使学生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我们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增强语文教学课内与课外的联系。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的继续和扩展。课内指导方法,带动课外;课外知识的运用和迁移,又促进课内的提高,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宽、更全面。因此,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品,就不能拘泥于课本,拘泥于课堂,只有立足于课堂教学,又关注课外阅读,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12 评论

失忆看星星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2.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由于小学生关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学生容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他们才会对书感兴趣。 3.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而且要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4.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5.写心得体会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课外阅读。 1.开发图书馆。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好场所。每个农村小学就逐步完善教学设施,着力建立图书馆或图书室。 2.建立班级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 3.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4.优化读书环境。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内,装点上几幅书画作品,增添了文化气息。读书时,放上一盒优雅舒缓的钢琴曲,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尽情地读书,平和的心境,互相感染,融入书海而不亦乐乎! 四、积极评价,让学生坚持阅读 学校要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让学生在阅读方面时时感受到老

317 评论

jessica-qn

昌乐育才双语学校 刘金婷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的研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当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和拓展,是阅读能力训练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学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当前阅读现状的需要。虽然我校非常注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每学期都会帮孩子们选择一些经典阅读书目,给孩子们留出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但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研读不够深。很多学生凭潮流看书,人云亦云,自主性不够,只是作为任务读书,所以大多数学生阅读时未能做到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而只是走马观花的消遣式看书,主动探究、钻研欲望不强,遇到困难就避而趋之,违背了读书的本意。2.缺少指导方法。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从问卷调查中发现,较多学生读书时未能根据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看。一味从头至尾读的大有人在,而现实生活中,这显然滞于社会高速发展的潮流。

三是学校教师发展的需要。我校特别设立的课外阅读这一课程,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让我们通过研究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使之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写作和阅读能力得以明显的突破;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探究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策略,促使教师全面提高。

二、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课题界定

所谓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内,相对于教材、课文而言,就是学生利用上课以外的时间,去阅读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它是学生自主地、有选择地获取大量信息的学习活动,近似于生活中的自然阅读。它是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它关注的是文字、文学、文化,是对生命个体精神生命的提升,并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语言的熏陶。

所谓课外阅读指导,也就是给予学生必要的读书指导、阅读方法,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分享阅读的快乐,培养阅读习惯,保持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愉悦的情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现阅读的个性化。力求使他们走出校门后仍能和好书交朋友,并源源不断地从中汲取精神的养料,健全人格的发展。

研究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并强调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对语文课外活动作出了与以往不同的强调,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孩子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它作为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文指导《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的研究》。

三、研究目标:

借助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即“购书借书的习惯,到时读书的习惯,读书动笔的习惯,边读边思的习惯,爱惜书籍的习惯”。

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行为的训练中进行知识与习惯的自我建构,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促使学生提高读书的意识,提高读书的水平,提高读书的成效,并进而使班级建成读书的乐园。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为课题研究走捷径、求实效。

2.行动研究法。由教师在课余时间,课堂教学中,边创新、边实践、边更新、边积累,逐步创造出有效、可行的有效阅读方法。

3.调查研究法。主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测验、座谈等多种形式,了解课题研究的多种信息,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4.个案分析与经验总结法。不断反思自己的典型课例及相关教学细节,从中发掘和提炼有效的实施举措。注意收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撰写论文、教学反思等形式,进行总结和提炼。

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启动阶段:2011年2月—2011年3月

调查现状,选题论证,制定方案,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3月—2011年11月

学习理论,修订方案;运用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积累过程资料等。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

汇总各种研究过程资料,分析比较,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五、研究过程

经过一年探索,结合实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了探究:

(一)开发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阅读兴趣。

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差不多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在校住宿,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相对较封闭,除了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外,课外读物是他们最好的课余生活休闲、娱乐的途径,同时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向着素质化方向,因此课外读书可以成为学生们课余生活的一部分,为他们带来莫大的乐趣。

(二)创设浓郁的书香班级文化氛围,促进学生阅读。

让阅读成为伴随孩子终生的生活方式,我们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经常性地“读”。

1.保证读物。“巧妇难做无米之炊。”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要供给学生读物。

(1)结合我们的“朝阳读书”,在开家长会的时候为学生讲解阅读的好处与重要性,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提议家长定期为学生购买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并倡导亲子阅读。并开展了“亲子共读沐浴书香家庭”活动。

(2)为了响应我校的“国学人文、艺术人文、双语人文”的办学宗旨,同时培养孩子读好书、勤读书、好读书、会读书、以书为伴的良好读书习惯,我们 各都班建立“图书角”, 我借助班级图书角积极开展了图书漂流活动,并组织了“我爱读书”的活动。中年级段的学生已经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已开始形成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他们的阅读动机开始由低年级段的被动型逐渐转成一种向自身兴趣爱好过渡的主动型,对于小时候看过的一些拼音读物被他们视为“太幼稚了”,他们除对中外童话感兴趣外,还偏爱一些短小精悍的中外幽默故事、探险故事、IQ益智类书籍等,而且需要量越来越大。为此积极倡导学生积极为班级捐书(当然指导学生要捐一些好书,经典书),在班里选出负责任的学生进行管理、借阅的登记,同时随时可以增添调换借阅,营造了浓郁的班级读书氛围。

(3)作为班主任,根据学生的需要定期以班级为单位到图书馆借阅一定数量的图书,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归还,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也可以充实班级图书角,使图书角灵活增容,有了源源活水。

(4)借我校的“读书节”,争取评为“书香班级”,并评选出每学期的“书香家庭”“书香小明星”。

2.保证时间。“君子不可一日无书。”建立阅读制度,固定课外阅读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

(1)首先我们学校每周有一节课外经典阅读课和每周日的晚间阅读大比拼活动课,有共同的阅读书目,为我们的课外阅读课提供了有利的保障,这样我就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指导。另外可以借助我校的读书节,开展了一些读书活动,评比读书明星等。

(2)其次,要有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尽量减少机械重复的作业,把课外阅读作为回家作业,每天阅读不少于30分钟,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规定阅读的量和要求。即使我们的教学任务非常紧张,也要保证学生有课外阅读的时间,课外阅读交流活动也不能因教学任务紧张而受排挤。

(3)平时,学生随时可以到图书角借书,保证每天手中都有一本课外读物,随时可以阅读,另外还特别规定:凡是课堂作业做好了,允许学生取出自己喜爱的图书阅读;每天放学让学生带一本课外书出校门,布置30分钟阅读等作业。班内阅读热情会空前高涨。

3.推荐读物,学会选择阅读。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但辨别力有限,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以实现阅读的有效性,为此根据学生的能力、思想、年龄和兴趣的不同,以及课堂教学需要的不同,认真帮助他们选择适当的读物。选择时应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内容的广泛性。小学生大都偏好阅读故事性强的战斗故事书,除了帮助学生选择这类书外,还有计划有目的的介绍和鼓励学生阅读历史、地理、科幻等方面的读物,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他们的广泛的阅读兴趣。

第二,主体的层次性。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因个性方面的差异,指导时,我常根据情况分层次指导,低层次的学生着重看以图为主的书籍,初步培养起爱书爱读书的习惯,中等层次的学生着重看以文为主,辅之以图的童话、神话、寓言等书籍,对高层次的学生,则开

278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研究论文

    刚从小学升上初一的学生,仍然保持了小学生天真幼稚、个性活泼、求知欲旺盛、向师感强烈、不喜欢教师一言堂的呆板教法,也不喜欢教师态度冷漠。他们希望教师教法生动灵活、

    好吃鬼玲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论文

    小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阅读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

    最爱的mango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幼小衔接下语言教学的研究论文

    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成为一名小学生。幼儿能否很快完成由幼儿到小学生的转变,能否很快适应小学生活,幼小衔接则是关键所在。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的终结阶段,是小学

    哈哈的静静哈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国外对于幼小衔接的研究论文

    《分析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 摘 要:幼小衔接就是指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加强幼小衔接的目的在于,使儿童可以很好地适应小学。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阶段,是重要

    !天道酬勤!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方法研究论文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

    难忘那缕羁绊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