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90

都亲上了
首页 > 学术期刊 > 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研究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haihuan1988

已采纳

所谓新生代农民工也就是现时的流动新力军,以蚁簇形式话跃于城市各行各业。其中大部分人从事加工服务业。在各地,习惯将非本地户籍的流动打工簇统称为农民工。农工民和其它一个流动人群官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无论流动到那官员都是当地的主人。无法切身感受到农民工这个弱势群体的辛酸。而农民工则被边缘化。新生代农民工多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代进城务工人员的后代。也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人口。也就是过去的留守儿童或者流动儿童中的大部分长大后的新一代。80后出生的农民工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分界线。他们走的还是父辈的路子——进城寻梦.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最大区别是他们比上一代农民工他们的父辈的文化水平提高了许多。再不是当年大字不识几个的群体。与此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在思想上有了质的转化。着重追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他们意识到了自已这个群体在社会中的边缘化地位。开始寻找属于自已的合理社会地位。然而!现时主要制爪他们的还主要是他们的权利、义务和被认同这个问题上受到侵害。同时这些侵害也正在教下一代农民子女走到与政府相对立的面上埋下仇恨的种子!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例如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教育,国民感、同工同酬等。画饼充肌是解决不了的。

355 评论

拿一杯铁

《城市农民工生活现状——他们和社会那条鸿沟》关于农民工在湖北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摘要]在我国,农民工进城务工现象比较普遍,他们的生存状况普遍较差。我们小组此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更多的了解中国现在农民存在的问题,了解农民在城市的生活,民工的生存状况已经得到改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自身素质不高造成维权意识不够、没有技术只能普遍从事苦力工作、生活质量不高、精神世界空虚做了他们平日里过节,工作,生活中的一些细则。还有了解了他们孩子上学问题,知晓劳动法的情况!近年来,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调查后了解是因为城市要发展,城市建设需求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着这正好应了农民的心,很多人觉得种田没出路,农村不可能一年四季都有地种,农闲的时候,闲在家,不如出去找活干。到城市打工收入比较客观。不过与之俱来的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个寒假,我们小组简单的做了几项调查。关于农民工孩子上学的处理问题多年前自己在县城读书,那时就听说很多同学跟着父母到外省去上学,但是,很多都要求缴纳高额的借读费,还逼迫家长写上自愿为学校捐款的纸条。这分明就是给农民工一个难题,无疑给他们增加了经济和心理上的负担,本来是迫不得已到城市去打工,但是孩子在家又没人照顾,心里担心加想念,更怕孩子没人管教,学坏了,最终挣了钱误了孩子的塑材成人之大问题。于是想着把孩子接到身边来,但是孩子不上学又不行,可教育是一种资源,如果一个城市的教育资源免费对外地开放,势必造成本地孩子的教育资源不足。因此很多学校对外地民工孩子就学设置了障碍,这就明显的给农民工又添加一难题!不过,我听说很多大型工厂有申请过办学校,专为了工人的孩子,看来他们对农民工还是有点关心的,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那么没人性!但是这样的情况还是少数。关于农民工住房问题通过几年来对身边看到的一些农民工的了解以及我们这次调查的结果,我们了解到建筑工地上都是搭建临时居住和办公场所,用石膏板和钢架建造的,基本上是宿舍的样子,上下铺的。不过呢,这些是建筑公司出钱,无需工人掏腰包。居住条件还是比较符合。但是呢,以前的工人很苦,有的地方农民工干活晚上干到11点,然后再到用帆布支起来的帐篷里忍受夏天的酷热和蚊子和冬天的寒冷和凄凉,第二天早上还要忍受住前一天的酸通睡眼惺忪的4点多就要爬起来,吃的是啥呢?是一大锅没有多少油的挂面汤,很多人是根本不想吃啊!但是你不吃也是要干活的,干不好可能还要被开了。有些农民工是几个合住一间房,用以减轻租房费用的负担;而在工地打工的绝大多数农民工()是住在工地的,有些条件较好的工地造临时宿舍,有些工地则是根本没有宿舍,直接让员工住在新建房的地下室里,虽我前面提到过有些建筑工地给提供住宿单位,但是,能给农民工能提供住宿是单位只占招工人数的20%左右。这就导致那些农民工除去吃、住开销,一年下来的节余并不多,还要再寄回家一些,剩余的就少之又少了。关于农民工生活条件问题农民工虽说在社会的地位不高,但是他们也为城镇做了不少贡献,现在国家对农民工越来越重视,在农村,交通不便,医疗业不方便,虽然辛苦了一点,但是每天都有钱,只要劳动就有钱,比在农村来的直接。并且要多些。生活还是有改善的,有时候可以一家人租一个房子住,一家人也算过的比较好。但是在城市生活,他们经常因为最基本的文化娱乐方式,许多人的精神上缺乏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精神处在“亚健康”危机。不过,对于农民精神上的“亚健康”危机,政府已经引起重视。从文化局送片进工地,到文明办评选来京务工人员“文明之星”,再到市总工会为民工建图书室,买电视机,政府各个部门已经开始为丰富农民工的精神生活,进行了努力。在子女就学问题上,所有的农民工都一致认为应该让他们上学,可见时代的变迁已经让人们“读书无用”的观点得到了根本的改变。不过,子女就学问题也是农民最重的负担之一。有的民工认为经济因素会或将会影响子女的就学。我们采访过程中,发现一位清洁工,月收入只有500块钱,几乎全部用来供儿子读书。而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他们不惜借债来交昂贵的赞助费,这样的负担可想而知。还有一位民工的孩子,因为没钱交费,读到初二就辍学出来打工。现在杭城虽然有不少民工子弟学校,但可能是由于经费问题,或是教学质量不如其他学校,或者户籍的问题,导致了不少民工的孩子要交赞助费、做借读生。这无形之中大大加重了民工的经济负担,体现了杭州在接纳外来打工者时仍然有些不公平。尽管中国的国情是教育资源稀缺,但由于应届学生人数在不断减少,加之杭州的经济实力,希望能够为民工子女创造出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减轻民工的负担,使他们更加专心工作,避免农民工世世代代素质低下的问题。想到这些都心酸,不过现在还是改观了很多,农民工的懂法律的多些了,加上国家的照顾,现在农民工的生活总算好多了。虽然这些努力是探索性的,但其积极意义是不容小觑的。因为长期以来,城市的管理者,对于农民工都是“只管手脚,不管头脑”,他们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如何防范农民工的犯罪行为上,放在“严查、严管”上,而对于农民工的利益、情感需求等精神世界的问题则很少过问。这样的“防范式管理”导致了许多弊端:其一,农民工的利益、情感需求一旦被忽视,无法诉求,就有可能成为一些过激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诱因;其二,防范式的管理有着诸多副作用,尤其是当少数素质低下的管理人员借管理之名为自己或为自己所在的小团体谋取私利时,这种管理方式就蜕变为一种侵犯外来民工合法权益的工具。关于城市是如何接纳和对待农民工问题当前城市对农民工实行的实际上是“经济接纳,社会排斥”的做法,主要表现在:允许农民进城打工,经济上进入,但不承认他们在城市的社会成员资格,进城农民不能平等地享受公共服务,在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妇幼保健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着歧视性政策等。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不可避免地会给城市管理带来新问题,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应有新的理念和措施。我们小组在调查当中,发现了几点问题,并且对此提出看法。要逐步改变把进城农民工排斥在社会保障之外的状况,妥善解决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至少可以分成三大块:一块是已经市民化的农民工。在城市里面已经工作多年,也有稳定的职业和住所,他们的生活风险和工作风险实际上跟市民没有太大的差别了。第二是流动性质的农民工。他们既没有市民化,又不是单纯的农民,这类农民工人数特别多。第三块是季节性的农民工。由于农民工构成的复杂性,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需求,不能搞一刀切,应当根据农民工的需求与目前的条件,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方针,积极探索多种保障形式,根据农民工的需求和改革条件的成熟度,分步骤地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要允许和鼓励长期进城务工农民尽快融入城市,完成身份的转换。要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适时到位的服务,帮助进城务工农民适应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够在城市安居乐业。过去害怕和限制农民进入城市有当时的背景,主要是农产品供应不足,城市又不能提供就业机会。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要有新的认识、新的政策和管理方法。 第五,统筹考虑农民工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涉及城市公共服务资源重新分配的问题,城市政府财政支出结构需作相应的调整。进行这种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农民工在城市安居乐业,对促进城市社会安定和谐、健康发展,有着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现行的城乡分割制度是产生农民工问题的直接体制性原因。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实行城乡分治的户籍管理制度,因为户籍制度至今并没有根本改革,所以,虽然农民转入了二、三产业和城镇,但他们的户籍仍是农业户口,农民的身份没有变,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在经济上,农民工从事的是重、苦、累、脏、险的劳动,但没有得到应有报酬,农民工和正式工人同工不能同酬;在政治上,农民工干了工人的活,但没有得到工人的身份;在社会方面,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多年,始终是城市的边缘群体,融不进城市社会,享受不到应有的权利。城乡分割制度下出现的农民工现象,应该是权宜之计,不应演变成一种长期的制度。农民工这种制度使劳动力这个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不能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配置。显然,它与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不相容的。农民工问题表面看是要解决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消除在就业方面的不合理限制,使农民工享有应有的公共服务等问题,而实质则是我们国家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产业工人队伍、构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阶层结构、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城乡关系的问题。关于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从工种看,一般都以苦脏累、无技术特长的工作为主。如建筑工地、普工、缝纫工、清洁工等。依据社会分层理论,以职业划分,这类工作属于无技术而又收入不高的最下层。尽管社会的分工呈现金字塔型,此类下层工作将占大部分,但农民工自身的问题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一大原因:知识水平低,职业技能低,素质修养又低。这从民工受教育程度(表1-3)可以看出:虽然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占,约有的外来农民工是文盲,约有的农民工是小学文化水平。所以,工作难找,就业困难,工资水平不高,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无法用正当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所幸的是,当问及“有没有想过接受再教育”这个问题时,大部分青年民工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但都苦于没有钱、也不知道该通过什么途径。不过在对城建局的采访中,我们也了解到,的每个区都开办免学费的民工学校,而内容主要是基本知识(文化、法律)培训。还是那句话,农民工书读的少,知法懂法的人少,很多人不知道怎样利用合法的权利来保护自己合法的权益,有近一半的农民工()并不了解自身享有的合法的权益,尤以在工地打工的。为主。有些人认为只要老板比较好,发生事情就会负责任的。这种缺乏必要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以情代法的心理,导致了包工头拖欠工资、延长工时等不法现象,也使政府的一些政策难以落到实处。关于维权的方式,有很多人表示不知道,而选择找有关部门的有44%,但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也找到一位三轮车工,他表示他对劳动保障局等政府部门已经失去信心。原因是他有一次去银行存300元钱,被银行职工扣下,也曾经去市政府门口示威,但政府毫无反应。对于这件事情,我们姑且不论谁对谁错,因为也没有办法了解。但这其中,一方面是自己选择方式的不恰当,如果用合法的方式、适当的途径去投诉,相信会有更好的效果;而另一方面,这也是政府的工作还不到位的表现。还有一次,我看到几个农民工在菜市场卖点东西,由于是外地人,能力薄弱,我眼睁睁的看到那个管菜市场的人把他的货砸烂了丢在地上,我采访他时问他为么不报警,他说,他完全不相信那些当官的人了,以前报过几次,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人家当地人还是帮当地人,像他们没钱没势力,就只能被人欺了。我好是心痛,恨那些当官的人,竟然如此对待外来农民工。农民工的生活质量较差,住房、子女就学问题仍是困扰他们的主要因素。

287 评论

zhuyutong215

金融的路过~~~~~

292 评论

吸血鬼小呆

哈,同为金融。。。

82 评论

我是一只喵

[摘要]中国的问题依然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转移农民,实现农民市民化。农民市民化对促进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加强社会稳定,实现我国新世纪的发展目标都将产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作用。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这一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积极推进农民市民化的进程。中国的问题依然是农民问题,从长远的和宏观的视野分析,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加快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让农民变市民,“乡下人”变“城里人”,即实现农民市民化,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试图就这一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作一分析探讨,以期在思想上提高人们对农民市民化重大意义的认识,从而促进我国农民市民化过程。所谓农民市民化,指的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借助于工业化的推动,让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其身分、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过程。目前对农民市民化问题,无论政府官员还是城市市民,在思想认识上都存在诸多误区,对中央提出的推进城市化,让更多的农民向城市转移这一大方针、大政策存有疑虑,如担心什么“城市病”的问题、城市社会治安问题、怕影响城市劳动力就业问题等等,其实这些思想观念的产生,根子在于人们尚未从战略高度认清农民市民化这一大方针、大政策。须知,实现农民市民化的过程,是传统农民脱胎换骨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过程,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目标的过程。不仅是现代社会结构变迁的必然趋势,而且对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起着诸多极为重要的作用。一、实现农民市民化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农村出现了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增长过缓的问题,改革初期曾一度缩小的城乡收入差距再度呈扩大的趋势。尽管各级政府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但成效不很明显。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农村劳动力过多,人均支配的土地资源太少,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无疑是最根本原因。农民投入到土地的劳力和资金受到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收益效应受到土地资源的限制。在我国农业已从供给约束型产业转变为需求约束型产业的背景下,农民很难依靠经营小块土地增加收入,脱贫致富。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农村人多地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现阶段的乡镇企业又不能大规模吸收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在于向城市转移,变农民为市民。这样一方面使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依靠城市非农产业,增加收入,逐步实现脱贫致富。据测算,近年来,全国各地进城农民工带回农村的财富平均每年达2000亿元,农民外出打工的工资性收入已占农民收入的六成以上。另一方面又通过农民市民化大幅度减少农民,把置换出来的土地资源适度集中到农民手中,提高农业劳动力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留在农业中的劳动力才能通过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活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获取更多的收入。即使农业增长缓慢,也能迅速提高农民收入。打个比喻,如我们把农民总收入比作一个蛋糕,在蛋糕不可能做大的情况下,通过减少吃蛋糕的人数,就可增加每个人的份额。人们常说减少农民才能致富农民,道理即在此。进一步的分析还表明,农民市民化还直接关系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效果。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问题仍然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现代化。加快农民向城市转移,变农民为市民,又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乃至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关键。只有大多数农民进入城镇定居,并在城镇中获得稳定的职业收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经济落后和贫困问题;只有把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商业中来,才能实现农业的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农业才有可能发展成为现代化产业;而只有农村经济的充分发展,农民问题彻底解决后,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也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多数人居住在农村,挤在农业上,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笔者认为,惟有从这样的宏观视野认识农民市民化问题,我们才能排除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种种障碍,加快农民市民化的进程。二、实现农民市民化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持续和健康发展,实现新世纪奋斗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要坚定不移地实现新世纪的奋斗目标,当然需要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2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两个因素推动:一是改革开放的推动,二是巨大市场的推动。在我们告别了短缺经济的今天,这两个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因素的作用逐渐减弱,需求约束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最大“瓶颈”。尽管我们可以通过扩大外需即国际市场需求来缓解需求不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但对我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外需不可能替代内需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被世界看好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存在着巨大的内需,因此,如何扩大内需已成为保持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根本性问题。而扩大内需的根本途径,又在于扩展农村市场,扩大占中国人口70%的农民的消费需求。近几年通过多方面增加农民收入,扩展农村市场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否认,在目前二元结构格局下,农村市场容量的扩大难以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只有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实现农民市民化,才能形成巨大的和长期的需求拉力。这种需求拉力突出地展现在:第一,市民化农民的收入必然高于农村,市民化农民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与消费模式不同于原来的农民,其消费需求的扩大是不言而喻的。特别市民化农民中的年轻人,他们在吃住用行等方面的消费方式会率先向市民过渡,向市民看齐,其间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巨大的消费潜力。第二,随着剩余劳动力转移,部分农民变市民,广大农民的收入必将随之迅速提高,这会促进城乡市场长期繁荣。此外,要实现农民市民化,必须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会出现一个高潮,成为我国投资增长的火车头,形成巨大的投资需求。以上三大需求的产生和不断扩大,必将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形成强大的和持久的拉动力,胜利实现我国新世纪的发展目标。三、实现农民市民化是提高农民文明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化是建立在经济增长基础上的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人口素质提高于一体的社会整体性变迁过程。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离开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单纯的经济增长不仅难以持久,而且难以把国家与社会送入现代化轨道。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70%,中国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民素质提高和最终实现农民的现代化。从总体结构分析,我国广大农民具有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节俭朴实等良好素质,特别是近20年来,受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传统农民正向现代化农民转变,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农民在心理和行为方面都存留着与现代化要求格格不入、相去甚远的低素质。而要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实现农民现代化,在农村这样的山沟田野里,在“农民”这个范围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必须籍助于城市化,使农民市民化。因为城市是现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是现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代表。城市社会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相对于农村社会而言,无疑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农民进入开放的现代化的城市,接受城市文明,经城市文明的洗礼和现代文明的熏陶,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结构、言行举止,竞争意识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产生质的飞跃。社会上有这样的说法,进城后的农民有8变,观念变新了,求知欲变强了,交际范围变广了,关心的话题变多了,眼界变宽了,脑子变活了,胆识变高了,行为方式变文明了,这8个变生动而又形象地反映了市民化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这对于实现城乡经济的繁荣和社会文明进步都将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农民脱胎换骨,真正由农民变市民的时代,才是中国扬眉吐气,快步走向世界前列的时代。四、实现农民市民化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稳定是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确保社会稳定涉及面广,牵扯的问题多,是需要上下努力、多方配合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快已转移农民的市民化过程,对确保城乡社会稳定乃至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实现农民市民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农村社会而言,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隐形失业十分严重。据有关专家分析,我国现有农业劳动力3.5亿左右,按现有农业生产水平,要使农业经营者获得比较好的效益,维持目前的农业生产规模最多只需7000万劳动力,其余2.8亿多为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所需农村社会劳动力还可进一步减少。目前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剩余时间的存在,无疑是造成部分农民游手好闲、赌博、打群架,甚至形成帮派、充当车匪路霸现象的重要因素。农村社会的不稳定显然与目前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化推进缓慢密切相关。再从城市社会来说,这几年大批农民进入了城市,但由于受现行户籍制度的约束,进城农民未成为真正的市民,享受不到市民应有的待遇,更进一步说政府还未承认其进城并在城市生活的合法性,这样必然给其工作和生活带来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实际上在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下进城农民处于“农村管不到,城市管不着”的状态。况且,农民工本身是个流动性大的不稳定的社会群体,这个不稳定的社会群体如果无法融入工作于斯、生活于斯的城市社会,成为一个耳闻目睹身边城市生活便利和奢华,而自己却只能像野草一样在城市夹缝中生存,以最苦、最脏和最累的劳动争取一份最简陋生活的群体;一个因为自己身份而在城市仰人鼻息、受人白眼,享受不到公民应有权利和待遇的群体,这样的群体是不可能融入城市,不可能由衷地热爱这个城市的。一旦被别有用心者所利用,或者一遇到适当的时机或气候,他们很容易变成社会异己力量,用种种失范甚至违法行为对付和报复社会,城市社会不稳定问题就会由此而生。许多调查表明,城市犯罪人员结构中农民工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城市公安部门在分析社会治安问题时,往往把农民进城作为治安状况恶化的重要因素。其实这仅是表象分析,从更深层次挖掘,正是因为城市化推进速度不快,进城农民无法变市民,其公民权利遭到侵害,人格地位得不到尊重,才是产生这些不该产生的社会问题,引起社会不稳定的根本原因。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农民市民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怎么认识都不过分,从一定意义上说,当中国绝大多数农民变为城市市民之日,也就是中国现代化实现之日,中国人扬眉吐气之日,中华民族在世界上崛起之日。如果能从这样的高度,以这样的眼光认识农民市民化,那么我们就能彻底排除目前农民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的思想障碍、政策障碍、体制障碍、信息障碍等,通过发展经济、深化改革、调整政策等方法手段,赋予进城农民市民待遇,确保进城农民与市民就业机会平等、权益保障平等、福利待遇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平等,真正让摆脱土地的农民完成向市民的内涵转化,加快成为市民化农民。

277 评论

相关问答

  •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的论文

    为了调动广大男生参与女生节,对女生节的支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也为我校男生在女生节中展示自我才能提供一个舞台。具体细则如下: 一、参赛对象: 凡具有我校学籍

    往昔岁月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优秀农民工研究论文

    告诉你扣号是1135开头的,中间是452,结尾是139。就等你去体验了。他们能帮你写的。~~~~~

    casa1363007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论文

    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面临的前沿而又现实的挑战突出表现在:(1)他们的劳动供给和就业行为明显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在不同时代成长的农民工有着不同的阅历和自身不同特

    小C爱点dian评ping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研究论文

    所谓新生代农民工也就是现时的流动新力军,以蚁簇形式话跃于城市各行各业。其中大部分人从事加工服务业。在各地,习惯将非本地户籍的流动打工簇统称为农民工。农工民和其它

    都亲上了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研究论文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

    哈哈2974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