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鲁咕噜
《无声告白》是伍绮诗耗时六年写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本“家小说”,所写内容围绕着一个生活在美国小镇上的混血家庭展开。父亲詹姆斯是华人,毕业于哈佛,在小镇的大学教美国牛仔史。母亲玛丽琳是个美国白人,理想是当一名医生。儿子内斯,被哈佛录取的优等生;大女儿莉迪亚高中生;小女儿汉娜。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莉迪亚死了,看到三分之二时真相才渐渐浮出来。为了博得母亲欢心,害怕母亲再次离家出走,她完全失去自我,努力实现母亲的理想,直至某一天再也承受不住压力而自杀。 她的自杀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最主要的由于家人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爸妈将无限的期望寄托在她身上,对她在校的生活一点也不了解。“听话”的莉迪亚和父母之间看似风平浪静,而问题恰恰掩盖在未说出的“话”中。孩子全盘接受着父母的安排,从不违抗,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她越来越渴望成为自己的主人,就不顾一切的反抗父母的独断专行。哥哥内斯考上哈佛后逃离了家,没有记住承诺打电话给她。最善于观察人的情绪,富有爱的汉娜也沉默不语。莉迪亚压抑已久的不满情绪没有得到正确疏导,终于她以极端的方式来解脱灵魂。 莉迪亚的毁灭,掀起了一阵波澜,但他们一家的生活还要继续下去。只是这样的毁灭那么令人心痛。 下棋时有句术语“复盘”,把棋子恢复到先前的模样,以研究战术,提高棋技。然而历史和生命却无法复盘,只剩无可奈何。
你真美呀?
《无声告白》是对社会、时代、人性的无声探询。
诚如“有书”导读中所说:“这不是一部纯粹的成长故事,它杂糅了种族、性别、家庭、个人追寻自我价值、青春危机、爱情等诸多主题。”
一、不同肤色的种族悲哀
本书中的父亲詹姆斯作为二代华裔,在作者所设置的故事年代下处于一个华裔仍受到很大蔑视和异样眼光的时期。而他与妻子玛丽琳,两人由于不同种族差异的成长经历所导致的价值追求分歧,也正是他们婚姻家庭不幸的根源所在。
从大环境下来说,詹姆斯和玛丽琳的结合使得整个家庭由于血缘继承、孩子的容貌肖似父亲而必将承受被社会视为“异类”之苦。
玛丽琳的母亲对这桩婚姻的反对、如一家人外出旅游时被打量的尴尬、再如几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如父亲一样宿命轮回般的被孤立……这些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却是整个大环境以有色眼光看待这一种族群体的缩影,这残酷现实由社会时代的因素促成,悲哀却又绝不可避免。
从小家庭中的个人角度来说,正是由于出身而成为“异类”、深受歧视之苦,詹姆斯对于“能融入环境”的极度渴望以隐性方式投射在他对婚姻和家庭的态度中。
玛丽琳外表的“融入”使得詹姆斯从妻子身上得到了心灵慰藉,而他对于儿女的全部期望更是能够摆脱被孤立的命运、广交朋友和正常恋爱。恰恰相反的是,玛丽琳却毕生追求“与众不同”,詹姆斯由于种族外表差异而导致的超脱人群的“不同”正是他最初吸引玛丽琳的根本原因。
种族冲突不可能完全消弭,而其缓解也绝非一日之功。除了国家的强大之外,整体国民素质和文化水平的提升也是为我们赢得更多国际尊重的关键因素。但在“种族”这一社会课题之下,导致莉迪亚个体悲剧的原因却是一时无法解决的。这需要时代和社会、需要数代人的共同努力。
二、人生轻舟由谁掌舵
通过全书可以看到,造成莉迪亚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与生俱来无法摆脱的种族血缘,而造成悲剧发生的直接原因却是父母对她的过度期许。
在如今的教育问题中,父母对子女过度的爱造成悲剧已经日益引发人们的思考。这种“爱”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过度溺爱,这类爱是容易被觉察也是如今最引发批评的。
但本书却揭示了另一种不易被觉察、且常常被视为天经地义的过度之爱,即父母的过度期许。这样的期许通常是因为父母自身的个人理想未曾或难以实现,在无意识中便通过教育转嫁到了子女身上,以“爱”为名和“为你好”为由使人无法反驳。
父母爱孩子,应学会尊重和相信他们的选择,而非全凭自己的期待和以不放心为由代替他们选择;孩子爱父母,应理解他们总想着为自己包办一切的苦心,同时也要学会敢于说出自己的独立想法。而良好的沟通将成为通往各自内心的桥梁。
三、受苦的灵魂
全书中,由人物形象构架形成的整体故事框架非常完整:父亲詹姆斯作为社会层面的代表,以他为主要线索的种族问题是整个故事中不可避免的社会大背景;母亲莉迪亚作为家庭层面的代表,她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她的出走对家庭凝聚力的毁灭性影响,成为故事中家庭及个体悲剧的重要因素。
三个孩子亦分别处于互相均衡的不同位置,莉迪亚作为家庭最重的一端,是“宇宙的中心”;哥哥内斯处于微妙的平衡点,无形中给予莉迪亚精神上的支撑;妹妹汉娜则是家庭中最轻的一端,可有可无,尽力减弱着自己的存在感。
此外,杰克,这个完全处于莉迪亚一家人之外的人物,亦有其重要作用。他是莉迪亚唯一的“朋友”,内斯的“敌人”,又像是这家人与外界联系的一个出口,牵引出家庭之外的外围世界,亦在最后如一股外界的清流,给了莉迪亚摆脱家庭重压的触动。
在本书最后,我们都知道了莉迪亚确实是自杀而亡。但全书的结尾,却并未仅仅停留在莉迪亚的死去上。
尽管这本书由一个悲剧开头,却并未以悲情的语言结束。伍绮诗以温情的笔风,将故事中每个人的将来慢慢铺陈开去——就好像所有的苦痛终将过去,所有的生活即使无奈都仍会继续,失去了莉迪亚的一家人,仍将互相扶持、磕磕绊绊,一路向前。
扩展资料:
媒体及名人评价
即使我们熟知身边有这类故事,也从来没在美国小说中见过,起码,在伍绮诗之前,没有谁处理过这类故事。这部小说写的是成为“异类”的那种负担与压力,这种负担与压力,通常会摧毁一个人,而不是塑造一个人。——《纽约时报书评》
爆发力惊人的处女作,笔触闪烁着散文的美感与精准,观察与洞见则像社会学家一样深刻。伍绮诗的小说从第一页开始就吸引住了读者,我们迫不及待要了解莉迪亚之死背后的故事……而小说最终揭示的真相,振聋发聩。——《赫芬顿邮报》
这部情感真挚、充沛的处女作小说,是以一个年轻女孩的死亡开始的。莉迪亚,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的一个混血家庭,被给予无限厚望和父母的憧憬,她不幸的少女生活没有任何一盎司的陈词滥调。伍绮诗的行文,是如此准确和敏锐,她刻画的人物入木三分。——《出版人周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无声告白
碎碎便便
故事的开头,她便抛出一个悬念:“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随着莉迪亚之死,她抽丝剥茧,揭开上世纪美国七十年代,一个中美结合的家庭中渐渐失衡的局面。莉迪亚的父亲是华人,他这一辈子都想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希望成为受欢迎的人,一个不会引人侧目的普通人;莉迪亚的母亲是美国人,年少时背负着母亲的期望力争上游,希望在当时重男轻女的社会中取得成就,一直暗暗告诉自己,绝不要成为自己母亲那样的家庭主妇。在这个背景成分与众不同的家庭里,莉迪亚上有哥哥,下有妹妹,但因为三兄妹中,仅有她继承了母亲的蓝眼睛,她也受到了父母最多的期望与爱。这些期望与爱逐渐变成她肩头的负担,最终导致了她的离世。单纯叙述故事梗概难以道出其中打动人心的地方。伍绮诗有着女性的敏锐知觉,她自身的独特背景——生在美国的香港移民第二代——让她超越了身份、种族的藩篱,写下了一个有着世界共通语言的感伤故事。这个故事有一个带着悬疑色彩的印子,继而如流水般波澜不惊地铺展开来,她将家庭中的两代人,每个人物视角下的遭遇与感受错落有致地编排在一起,故事的高潮并不跌宕,但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让我逐渐与每个人物的心情产生共鸣,这些人物的感受变成了我的感受,如墨渍般点点落下,缓缓晕开,然后在不经意间拼凑成了整幅画作。读到故事结尾处,他们的情绪早已和我的情绪融合在一起,心底里留着的惆怅与温柔的感触,已经很难彼此区分。 最能打动人心的东西往往是不分国界或语言的。《无声告白》的内核,也许有人会说,是家庭、是女性、是华人,或者年轻人成长中的彷徨与迷失,不过,在这些主题之下,人性才是其真正的内核。普通人的人性,在寻常人的环境里,在没有大灾难、大危机的世界中,遭遇歧视、误解、期望和爱的时刻,会如何产生变化?普通人在面对无常或不幸的未来时,又该如何自处、如何不至于被暗涌的阴暗情绪所淹没? 伍绮诗非常善于塑造人物,并且,她对于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深刻的同情与怜悯。这些小人物没有脸谱化的善与恶,有的只是你我都体验过或至少感受过的软弱、愤怒、恐惧与灰心。她并没有让莉迪亚刻意死去,也没有让其他人物——莉迪亚的每一位家人——刻意去努力生活。在故事的结尾,他们依然带着莉迪亚死去的谜团,并将终生背负着这个沉重的谜团,尝试着与彼此和解,并在彼此的扶持下继续活下去。 这种称不上幸运的人生、挣扎着不至于沉沦的命运,很可能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熔喷无纺布的工艺过程:聚合物喂入---熔融挤出---纤维形成---纤维冷却---成网---加固成布。
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写法如下: 首先,我们要知道国内外研究现状是什么,其实通俗来说,就是国内和国外对于一个研究对象目前的研究现状,可以是国家层面上相关部门对于研究
物理声学包含.超声学.水声学。声学是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因为它有悠久的历史,并且近代声学研究已经广泛渗入到科学研究、国民经济以及国防建设等各个领域,并形成了一些新
去年,《夜读》曾做过一期“毕业论文致谢词大赏”( 你的意中人是个大神, 有一天他会带着毕业论文来娶你 )。随着毕业季的再次临近,“毕业论文花
现在很多品牌的汽车都可以实现自动驾驶,未来的汽车一定是无人驾驶的。特斯拉、宝马、奔驰等品牌的汽车已经能够实现无人驾驶,这主要依靠摄像头、传感器、gps定位系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