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肖肖肖肖雪*
《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欧阳静
【摘要】:约翰·济慈(1795-1821)是英国十九世纪与雪莱和拜伦齐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一生短暂却传奇。一个半世纪以来,济慈的研究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当代得到的评价愈来愈高。在西方,济慈的声誉大有超过其他浪漫主义诗人,包括雪莱、拜伦、华兹华斯等人之势。对济慈诗歌作品的解析一直在不断深入。济慈的诗歌不仅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更引发读者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死亡是文学中永恒的创作主题,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说过人是向死的存在。本文以济慈诗歌中的死亡叙事为切入口,试图领会济慈对死亡的观点,并探索其死亡观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之间的关系。本文一共六个部分:第一章是文献综述。第二章为导论部分,包括济慈简介,本文内容提要、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三章分析济慈的死亡观的形成,阐释了其特殊历史文化背景和诗人个人经历的共同作用。这些复杂的背景,给济慈以深刻的影响,不仅促使他形成了独特的死亡观,也促进了他文学艺术的进步和完善。第四章简析济慈诗歌中的死亡叙事,主要以《夜莺颂》和《秋颂》为例。《夜莺颂》一直被视为英国诗歌中的不朽作品,是济慈诗歌艺术的巅峰之作。《秋颂》是其颂诗的最后一首约翰·济慈简介,被认为是最完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济慈在他的诗作中充分表达了自己对生活和死亡的理解,通过阅读他的这些作品,读者能够洞悉济慈的内心世界,与诗人的灵魂进行沟通交流。第五章接着对济慈的死亡观进行解读,具体而言,济慈的死亡观有三个方面: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是一种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死亡是对生命的最高奖赏;向死而生,对生命的珍惜和赞美。阅读济慈的诗作,可以洞悉到诗人内心对生命的珍惜与赞美之情,在大自然中,诗人找到了现实生活中缺失的美和与命运作斗争的力量。同时,从大自然生物的生死荣枯以及社会事物的自然更替中,诗人还懂得了死亡只是一种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这个规律是不受人的意志所左右的。第六章是这篇论文的结语部分。济慈的生命是短暂的,就像一颗耀眼的流星一样一滑而过,却给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研究和探索济慈的死亡观,对读者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有一定的帮助约翰·济慈简介,亦可帮助读者在更广阔的层面上了解那个时代。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
下载全文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伍晓莉;;向死而生——浅论《野草》的死亡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0期
张国臣;李军;;美丽的死亡——从《夜莺颂》谈济慈的死亡观[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刘治良;;济慈诗歌创作成因探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蒋培君;;论济慈的死亡意识与诗歌创作[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孟祥玲;;审视济慈诗歌的人生意识空间苦难造就的济慈[J];世纪桥;2007年09期
史钰军;济慈六大颂诗诗体初探[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靓;济慈的生死哲学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家玉;朱跃;;莎士比亚《麦克白》原型叙事空间主题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陶震华;试论约翰·济慈审美倾向的“非”唯美性(英文)[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阎立;象征·荒诞·求解——试析布莱克代表作《老虎》的文学意象特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陶震华;《尤利西斯》和《达罗卫夫人》意识流表现之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张锦;李敏刚;;济慈“消极感受力”的智性光芒[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管先恒;中西传统诗歌中不同的自然意识及其哲学内蕴[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凤群;认知语用学中的翻译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吴晓梅;;英汉明喻喻体的文化差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吴悦;蔡玉辉;;《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抒情主体析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高红云,谭旭东;英语诗歌中的语音象征[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田建民;贺莹;;新世纪《野草》研究综论[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伟光;英国浪漫主义的乌托邦情结[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高伟;文学翻译家徐志摩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李振中;追求和谐的完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吴贇;政治 *** 与隐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龙瑞翠;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交融式”宗教范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刘春芳;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情感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肖学周;闻一多诗学语言问题[D];河南大学;2010年
吴向廷;论穆旦诗歌的历史修辞[D];北京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倩;论狄更斯《圣诞赞歌》的浪漫主义倾向[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张烨;西方近代自然语言观对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李家;信仰、永生、普爱[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张晶晶;论济慈诗歌中的意境创构与精神价值[D];辽宁大学;2011年
姚亮;论闻一多诗歌中的“死亡”书写[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杨善根;大地之诗永不止:济慈自然诗歌的生态审美[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宋延辉;场域—惯习理论观照下徐志摩对英语诗歌的翻译[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齐娟;对柯尔律治《古舟子咏》的生态解读[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翟宗杰;浪漫范畴下的中西浪漫主义诗歌[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黄昀;[D];安徽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章燕;济慈的“客体感受力”说与现代诗歌美学的关系初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周桂君;“虚静”理论视域下的“消极能力”说——中国古代哲学理念与济慈诗论比较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04期
高伟光;;英国浪漫主义的有机论美学观[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刘治良;;济慈诗歌创作成因探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王卫东,赵兰芳;死亡意识与艺术活动[J];思想战线;2002年06期
钱超英;对浪漫主义的超越:约翰·济慈的美学历程[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章燕;诗歌审美在文本与历史的互动与交流中——关于济慈《希腊古瓮颂》的批评[J];国外文学;2002年03期
章燕;走向诗歌审美的人文主义——谈济慈诗歌中的社会政治意识与其诗歌美学的高度结合[J];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04期
后者专业些。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年03期太平天国的对外政策黄志开 【摘要】:太平天国革命所处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特点,使其具有了和以往农民革命中所未
佛山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区域,有粤剧、陶瓷、剪纸、秋色等传统文化,佛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是中国天下四聚、四大名镇之一,有陶艺之乡、武术之乡、粤剧之乡之称,是
一、专科学报。这种学报好发,审核周期短的一天,长的2周。比较好发的有《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等
我是学校老师,过了时间确实是没有办法的,学校没有插班这个概念。学校是公办的学校,办事时间是有严格的时间规定。报名的资料在规定时间上传到中央电大了,过了时间就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