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32

咩~咩~羊
首页 > 学术期刊 > 论文大学生行为研究背景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蚊蚊mandy

已采纳

高职大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与对策分析论文

摘要: 高职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会给自身成长、学校工作和他人带来很大的困扰,更会给社会增加不稳定的因素。在深入分析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前提下,结合实际经验,积极探索有效地转化行为不良学生的对策,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高职大学生;不良行为;成因分析;对策

过去总认为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多,现在发现高职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也较普遍存在。即使这些不良行为大多数是不能很好地适应生活的表现,但对他们的学业、未来就业和自身成长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应引起我们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一、不良行为的界定及其特征

所谓不良行为,是指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和有关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本人造成不良影响或者危害的行为。存在不良行为的学生是指在校内外多次发生违反校规校纪、违反社会公德且在群体中表现较差的学生。他们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欠交作业、考试作弊、破坏公物、打架斗殴、吸烟、喝酒(或酗酒)、、盗窃、无故旷课和离家出走等。概括地说。不良行为具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一)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和有关行为规范

高职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也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社会公共生活准则是得到社会公认的最基本、最起码、最简单的道德准则,它是维持和保障社会公共生活秩序所必须的。这类基本准则有的是不成文的,有的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规中。高职学生又是社会成员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本身又具有一些特殊的行为要求。例如。在家庭、学校、班级中,都会有不同的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他们遵守这些规章和纪律。

(二)不良行为主体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高职学生的不良行为是他们自身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突出表现。有些行为违反社会规范,有些行为虽然没有违反社会规范,也没有给社会和他人造成直接损害,但对他们本人来说却有着明显的危害。妨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不利于他们过正常的社会生活。从而间接给社会、他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三)对社会、他人和本人造成一定的危害

对社会的危害表现为违反了社会禁止性行为规范,对社会造成了物质上的损害。如破坏公共设施等。对他人的危害是指对他人物质和精神上的损害和痛苦。比如。逃学、离家出走等会对学生的家庭造成巨大的精神痛苦。高职学生的不良行为虽然对社会、他人和本人有危害,但这些危害的严重性都比较轻,不构成任何形式种类的刑事犯罪(构成刑事犯罪的情况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因为不良行为与犯罪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目前高职学生中不良行为的具体表现

前不久,课题组进行了两方面的调查,第一方面是统计了06~07两学年来,受到学院纪律处分的学生情况,这反映出学生的违纪行为主要表现在:考试作弊、打架斗殴、无故旷课等三个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是以问卷的形式向部分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却显示,学生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盗窃、打架斗殴、抽烟喝酒、恋爱行为出格、考试作弊等方面,其选择百分比均在10%以上。

从上面两个调查结果来看,“不良行为表现”有很大的差别,深入分析后可知,第一个调查结果是来源于“官方”(学校行政部门)。是从“有违纪行为记录”角度来印证的:而第二个调查结果是来源于“民间”(学生群体)。是从“思想认识和生活感知”角度来度量的。由此,也可以折射出学生的不良行为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三、高职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分析

不良行为的形成,总的来说,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从外因方面来看。主要是家庭教育的失当、学校教育的`失误以及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等:从内因方面来看,主要因素就是高职生本身心理发育的不完全成熟。

(一)外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失当

据调查,许多具有不良行为的高职学生大多出自于问题家庭。而问题家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破碎型家庭。目前每个学校里都会有一小部分学生来自离异家庭,当该学生成为离婚双方重建新家庭的一大障碍时,无论子女跟谁都容易被疏于管理和教育。生活在破碎家庭的学生,很容易养成偏执、冷漠、仇视、好斗等不良习惯。

(2)专制型家庭。有的学生父母对子女要求过高、过严,平时又疏于管理。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这样的学生得不到关爱、得不到温暖,很容易养成自卑、虚荣、孤僻的畸形心态。由于在家庭中缺少关爱。这样的学生往往会到社会上寻求“哥儿们”的帮助,进而受到不良诱惑而走上邪路。

(3)溺爱型家庭。有的父母对子女溺爱偏袒,不管子女提出多高要求,父母总会想方设法地满足他。这样就会使子女养成好吃懒做的不良品行,甚至发展到为所欲为、不可收拾的地步。

(4)不良行为型家庭。家长行为不检点。行为粗鲁,脏话连篇,甚至作风不正,酗酒,盗窃腐化等不良行为。直接影响子女品行的发展。

2、学校教育的失误

主要是学校教育实施中的失误,如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品德教育等。

(1)当前的考试制度导致部分学生求知欲的减弱、学习热情的降低。在当前的考试制度下,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较重,从而导致部分学生身心受到极大的压抑并屡遭挫折和失败。使他们不能适应学校环境。学生求知欲的减弱、学习热情的降低。正是很多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开始。

(2)教师对学生缺乏耐心。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由于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等学习困难而导致不良行为的。教师虽然对他们做了一些教育工作,但不能持之以恒或因顾及多数学生的教学,不可能在他们身上花很多精力,往往把他们忽视了,这样不但收不到教育效果,反而使学生厌学、逃学,加深不良行为的发展。

(3)教师对学生缺少爱心。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很难得到老师的表扬和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在班集体中,得不到温暖和关爱,容易被老师、同学嫌弃,逐渐形成旷课、逃学等不良行为,进而拒绝接受老师的教育,导致恶性循环。

3、社会环境的失范

社会不良因素主要有: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内容不健康的电影、电视、录像、图片、图书等;流散在社会上的同龄人或团伙;犯罪分子的诱、腐蚀和教唆;营业性的游戏机室、网吧的诱惑;社会不良消费观念、黄色文化的感染等;所有这一切,对身心发育不完全成熟、鉴别能力还比较缺乏的高职学生来讲,无疑会产生极大的误导。很多高职生产生不良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社会生活中的不良因素影响所致。

(二)内因分析

高职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发展的时期,思想、道德品质、人生观、等正在逐渐形成稳定的态势。从心理方面来看,一方面,他们从依赖性逐渐向独立性过渡,自我意识较强,个性突出;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心理比较脆弱、稚嫩,容易极端、片面,对自己的身心发展容易感到困惑,对各种不良社会现象感到迷茫。因此,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染上不良习气。此时若不注重纠正。进而就有可能演变成为不良的行为习惯。概括地说,造成高职学生不良行为的内在原因主要表现在:

1、道德认识上的错误。高职生的道德认识还不够稳定,有时不理解或不能正确理解有关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准则,不能明辨是非与善恶,常有较大的片面性。如把不违纪看作是“勇敢”,把积极参与各类活动看作是“出风头”,把向老师反映情况看成是“出卖同学”。把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等视作“男子汉”的象征等。这些道德认识上的错误,容易导致不良行为的逐渐形成。

2、道德情感的非正常发展。有些高职大学生由于受不良的家庭、社会、学校等环境的影响,变得自私、任性。不懂得关心他人,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和老师发生冲突,以致于发展为爱憎不明、感情用事、性情暴躁、喜怒无常。情感的非正常发展也是导致不良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3、道德意志的薄弱。有些学生害怕困难。见到困难就退缩,有些学生缺乏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即使经过教育有了进步后,也往往因经不住诱惑而出现反复,失去控制自己的能力,这些意志薄弱的学生往往会演变成为行为不良的学生。

四、转化不良行为的对策分析

由于学生的不良行为不仅仅是学生自身心理的不成熟造成的,而且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因此采取对策时,应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加以整体上的考虑,形成网络,来共同转化学生的不良行为。

(一)学校方面

1、教师要给不良行为的学生倾注更多的关爱。

由于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等学习困难而导致不良行为的,因而教师要在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方面对行为不良的学生予以适当倾斜。在行为上要坚持目标的梯度性,不提过高要求,逐步养成遵规守纪、乐于助人的好习惯。热爱学生。还表现在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不要随便揭伤疤,千万不能讽刺、挖苦,否则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这对学生的成长只有害而无益。

2、教师要善于激励行为不良的学生。发现并及时鼓励学生的闪光点,这是转化行为不良学生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只要接近他们。与他们多交流,就会发现几乎每个行为不良的学生都有闪光点。我们要善于并及时表扬,并创造机会让他们参与各项集体活动,展现其才能,利用其闪光点去克服其自身的缺点。

3、“结对子”互助。行为不良学生需要他人帮助,因此教育转化行为不良学生应建立互助小组,即安排一名班干部帮助他,经常关心他的学习、思想与行为,并邀请他参加健康的有意义的活动。近朱者赤,行为不良学生在班干部的感染下会改掉不少坏习惯的。

4、实行德育考核激励机制。对学生可实行德育百分考核。每生学期初的基础分为80分,对于在学期中考核不满60分的学生,学院各系部、学工处和团委等部门将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不定期为他们举办公德讲座,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

5、辅导员与家长紧密联系。学校教育必须经常与家庭教育取得联系,家校教育凝成合力后才能发挥作用。高校基本上已经实行辅导员制,此项任务理所当然就落在各位辅导员的身上。辅导员是了解和掌握学生信息最多的教师,学生有什么不足或不良的品行表现,都会了如指掌,若果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能获得家长的支持,那么对不良行为学生的转化工作就将更加顺利和有效。

(二)家庭方面

家庭是学生最安全的港湾,家长是学生最重要的成长朋友。家长在教育上要以平等的方式和子女多交流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给予及时的关心与指导。另外,家庭成员应和睦相处,要让子女生活在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之中。我院曾有一位学生由于父母给他的压力过大,而他又在网吧结识了社会不良青年,导致他厌学、逃学。后来由于其父母改变了教育方法,与他多沟通。从而使他恢复了自信,改掉了不良习惯,成为一名品行良好的大学生。

(三)社会方面

大学生的成长是以社会为背景的,社会能否为他们提供一个和谐稳定、安康祥和的环境,这至关重要。其实,大学生的不良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不良现象的影响而导致的。因此。大到整个社会环境,小到学校的周边环境,都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共同为广大学生营造一个治安良好、人际和谐、生活安宁、文化健康的成长环境。

(四)心理与行为训练方面

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转化,还要从学生的心理上着手,这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有:加强心理知识传授;开展心理咨询;进行心理辅导;重视行为矫正和心理训练等。通过以上有效的心理训练,使学生端正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渐纠正不良行为,从而形成完美和谐的高尚人格。

总之,转化学生的不良行为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半途而废。面对问题,只要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能共同形成合力,积极寻求对策。做到持之以恒,我们的工作就会富有成效,原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就会走向健康,并且会更加优秀。

122 评论

小蝎子七七

浅谈高年级大学生行为失范教育对策研究论文

论文为关键词: 高年级大学生 行为失范 原因分析 对策建设

论文摘要: 高年级大学生的思想状态趋于稳定,开始逐步思考人生,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这个阶段的学生的行为失范有其特点,即不会犯低级的错误,但若出现问题都是大问题。本文从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状态、学校环境影响、家长培养等几个方面分析高年级大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及对策。

一、高年级学生行为失范概况

高年级大学生对事情往往能够比较深入地展开思考,幼稚、冲动的错误比较少犯,往往是有系统思考的行为失范。在生活上他们已经完全适应大学集体生活,宿舍关系比较稳定,相互之间能够彼此关心,但也有个别学生之间由于日常琐事积累了怨气,达到了其容忍的极限,容易爆发成为严重的行为失范,打架斗殴就是结果之一。高年级大学生在心理上已经比较成熟,他们开始思考未来,但也有少数人学业拖拉、对自己的前途缺乏信心,产生退缩回避的心态,导致情绪比较烦躁,从而产生行为失范。高年级大学生的行为失范往往难以发现,这是因为他们年龄较大,自尊意识增强,不会轻易暴露自身问题,本身判别是非的能力其实较强,只是自身惰性阻碍其正确行为的意志。总之,其行为失范只有后果产生以后才被发觉,往往比较严重。高年级大学生的预谋能力较强,对学校及其周边环境、校园管理机制都比较熟悉,所以其行为失范的动作往往较大。高年级大学生技术能力很强,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经过两年专业学习训练,掌握了一定的高科技手段。如有个别学生的行为失范的案例: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修改学校财务系统的数据,给自己的校园卡充值消费,非法进入教务系统更改自己的学习成绩等。在即将走向社会、离开校园的大学生群体中,各种混乱的事情都会发生,如近年不时出现在网络上的裸奔庆祝毕业,这也是典型的'行为失范。总之,高年级大学生行为失范,难以预料、难以控制。

二、高年级学生行为失范原因剖析

高年级大学生经过紧张高考激动入学的低年级后已经不再心存惧怕,其行为主要受自身思想认识的影响,不再对制度、规则及原本陌生的环境感到敬畏,有自己的主张,且对自己的想法十分坚持,不再重视征求家长意见、向老师询问,从而引发许多行为失范。高年级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处于片面的阶段,往往将社会的局部当做全面,对敏感事情比较感兴趣,对问题的理解看似有一定道理,但离本质尚远。高年级大学生顾虑少,认为自己即将离开校园,规则管束于己无效。他们的综合能力比较强,经过本科几年的训练,已经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完全可以支撑部分失范的行为。高年级大学生对自身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降低,往往鄙视师长的说教,家长和他们的交流也多数是关心表面的得失成败,如课程是否通过,工作找得如何,能有多少薪水等表面情况,深层的思想问题较少过问,关心不够,导致问题积累、爆发。高年级大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多隐患,容易沾染不良社会风气。对于高年级,学校管理难度也加大,直接面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是辅导员,但辅导员往往是一对几百,不可能精细化管理,且深入掌握某个学生的想法也确实不易。并且,很多高年级大学生有很强的伪装能力,辅导员与其交流时,感觉没有任何问题,完全是一个单纯、上进的青年,其实是假象,由此留下了很多隐患,直至问题发生才被发现。

三、高年级学生行为失范对策建议

面对高年级大学生的诸多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有力对策。首先学校要重视对高年级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监测,采取技术化的手段,多渠道、深入有效地掌控他们的想法,在事务性工作以外,从思想意识入手,除了所谓的考研率、就业率这些硬性指标外,学生精神层面的健康状况从长远角度看更加重要。除了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以外,教学人员、机关管理干部都可以深入育人一线开展思想教育,这就要求辅导员将思想可能出现偏差的同学介绍给上述相关人员,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渠道让他们交朋友,深入谈心,沟通思想,发现解决问题。

其次,应发挥学生组织的功能,真正从内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班级干部、学生会、学生社团领导的功能要充分发挥出来,要在监测学生行为动向方面对他们提出要求,更要进行培训,如何取得全体同学的信任,如何有力引导同学的行为,如何及时处理化解同学的失范行为,如何捕捉反映学生思想异动的信号,这些应当成为当代大学学生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我们必须牢牢依靠学生内部的力量。

再次,广大学生家长要一如既往地关心学生的成长。尽管学生进入高年级年龄已经完全达到成人标准,生理上也完全成熟,但心智远未达到可以放松教育的地步。家长们要不厌其烦地对其反复强调正确的行为规范,决不能对非主流的、甚至自身遇到的一些偶然性的不公平事件和孩子一起发泄抱怨。要用正面的人生经验激励鼓舞大学生努力奋斗。家长拥有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教育优势,他们完全可以耐心地、一对一地和他们深入交流,相互之间的信任也是最真诚的。但随着大学生逐步进入高年级,家长和他们的交流变少了。且随着在外生活时间长了,孩子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共同语言减少,家长对子女的困惑也不理解,对其生活学习环境不了解,也不能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但心灵是可以相通的,精神力量的传递是畅通的,这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

最后,学生自身的觉悟是最关键的,大学生要始终将人格健全、行为得当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不能放松对自己思想、言行的警示、监控,不能做冲动的事情,不能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破坏公共秩序,从事非法活动。高年级大学生如自己不能管控行为,任何力量都很难预防。学校、家长、社会不可能分秒不停地提醒监督,只有加强自身修养,时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检视自身,反思言行,对照社会主义荣辱观,改进自身的不足,精益求精,有效防止行为失范。高年级大学生要从宏观角度掌握自己的人生,不能仅仅从学业分数上看得失,在即将走上社会前,应当认识到人生的成功和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品行操守有相当大的关系,技术能力只有在正确的行为引导下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只有清醒认识这一点,高度重视、时刻警惕行为失范,才能确保行为得当。

参考文献:

[1]斯琴格日勒.浅析“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第17卷(3).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李艳.当前大学生行为错位的原因与教育对策.开封大学学报,,第25卷(2).

206 评论

陌o惜妍

“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及对策分析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及对策分析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摘要]基于对江苏地区10所高校1150名“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发现大学生在职业理想、职业、职业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有效针对“90后”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来的新特征、新变化,进一步强化长期的职业理想,高尚的职业道德教育,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引导、帮助他们真正树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论文关键词]“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

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2008年,高校已经迎来“90后”的新一代大学生。总体上看,“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自主独立、思想活跃、求真务实、追求时尚、目标明确、推崇、渴望平等。如何针对“90后”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来的新特征、新变化,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辞海》对“价值观”的解释是:“人们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根本态度。人生观的组成部分。具有行为取向的功能。”本调查不是光看“90后”大学生如何理解“职业价值”的本质,而且着重探讨大学生在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活中,在众多的价值取向里,优先考虑哪种价值。通过调查,了解“90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倾向,从而为其选择理想的职业提供建议。高校也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让“90后”大学生懂得,一个人无论能力大小、职务高低、工作性质如何、只要努力工作都会在对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90后”大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目标、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心理等方面进行调查。针对部分突出问题,对具有不同偏好和独到见解的“90后”大学生还进行了个别访谈。研究对象为江苏省10所高校的“90后”大学生,专业兼顾文科、理科、工科、,男生656人、女生494人,性别比例相当。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50份,问卷的有效率为。调查数据采用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调查显示,理想、信念、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江苏高校的“90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无不体现着大学生对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关系的理解。此外,他们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所了解,对自身的要求也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因此,职业目标比较务实。但是,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有待加强。职业理想是大学生在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凭借想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是大学生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

调查中发现,与“80后”大学生表现出的不适、迷茫相比,如今的“90后”大学生已摆脱以往理想主义的狂热,价值目标有着强烈的实用化特点。在对待西部计划和去基层工作的问题上,的“90后”大学生选择“西部条件太艰苦不会去”和“找不到工作可能考虑去”,的学生不愿意或者说最好不去基层工作,理由主要是“生活太艰苦”“生活不丰富”“怕被埋没”。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也追求收入丰厚、社会威望较高的职业和向往经济发达、生活优越地区,只想去大企业、大单位,不愿意到中小城市、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工作。在就业压力很大的今天,过多地追求经济效益好、生活环境舒适的工作机会可能会丧失另一些更现实的机会。当问到“你认为毕业生到工作岗位,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时,仅有的学生选择“奉献精神”,的学生选择“社会责任感”。由此看来,“90后”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教育还有待加强。此外,在回答“你认为实现自己职业理想最大的压力来自什么”时,选择“实际水平与理想差距大”的占,选择“发展方向和理想有偏差”的占,选择“社会压力”的`占,选择“没有方向感”的占17%。可见,“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与实际发展方向的偏差较大,需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

2.“90后”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有待加强。职业中的道德层面,主要体现个体对职业道德素质的态度,包括诚信意识、意识等。在对就业诚信问题的调查中,在回答“你对就业中的伪造、伪造等不诚信现象如何看待?”时,的学生表示“很不赞同”,的学生表示“不赞同”,只有的学生表示“赞同”。在回答“你是如何看待违约、毁约行为?”时,“认为不应该”的占,“学校要引导”的占,“认为学校应该理解”的占,“只要有好工作毁约没关系”的占。在项目“你会为了提高自身成功机会故意贬低他人”上,竟有30%的学生选择“不确定”或者“会”。可见,就业过程中的诚信教育不能放松。对“就业中不诚信现象”课题组还从专业、性别、党团员、是否担任班干和家庭所在地这几个方面做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从专业、家庭所在地这两方面做方差分析,F值分别为和>,差异不显著,说明不存在专业和家庭所在地差异。对党团员在这一题做两独立样本t,结果显示t值为>,差异不显著,说明不存在党团员差异。对这一题分别做性别和是否担任班干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t值为和<,差异显著,说明存在性别和是否担任班干差异。分析发现,与男生相比,女生不诚信现象这一题上得分低,说明女生比男生更加不赞同不诚信现象;与未担任班干的学生相比,班干在这一题上得分低,说明班干比未担任班干的学生更加不赞同不诚信现象。随着社会的转型,大学生出现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矛盾的现象在所难免。高校加强对“90后”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不但有利于大学生的长期发展,也有利于就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3.“90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有待加强。职业心理素质主要评价的是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的自信心水平、抗挫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就业压力、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在中,在回答“你对将来就业的想法”时,60%的学生“有信心,但有顾虑”,的学生“有信心”、的学生“没有信心,顾虑重重”、的学生“茫然不知所措”,的学生“不知道,还没开始想”。调查显示,真正对就业有信心的学生较少,大部分会有顾虑,有的甚至茫然。面对“将来就业困难时是否感到沮丧、焦虑、烦躁不安?”的问题时,的学生反映“状况可能会比这更严重”,的学生反映“可能经常会”,的学生反映“可能偶尔会”,只有的学生选择“应该不会”。可见,绝大部分学生都会因为就业困难出现不良情绪,因此,就业心理引导很重要。课题组对“遇到就业困难时情绪状态”做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存在专业、家庭所在地、性别、党团员的差异。对这一题做是否担任班干的两个独立样本t,结果发现t值为<,差异显著,说明存在是否担任班干差异。分析发现,与未担任班干的学生相比,班干在这一题上得分低,说明班干比未担任班干的学生在遇到就业困难时不容易出现糟糕的情绪状态。此外,在调查“遇到就业困难时,你会选择什么人倾诉?”中,“90后”大学生选择“朋友”的占,选择“家人”的占,选择“辅导员老师”的占,选择“平时敬重的专业教师”的占。从这一题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倾向于和家人、朋友倾诉。由于我国目前就业“供大于求”,“90后”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职业标准又比较单一,使其就业心理压力很大,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待加强。

三、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高校对责任感的失败会导致“90后”大学生工作选择的功利性,对职业培养的忽视会造成就业的不稳定性,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忽视会造成工作选择上的悲观情绪,因此,必须把就业工作与思想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养“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心理素质。

1.职业理想教育长期化。在当前大学生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过程中进行理想教育,要注意把他们的个人职业理想融入社会的政治理想之中,从而自觉地把职业选择与政治选择高度统一起来,引导他们在深刻了解社会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找准个人就业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实现个人职业与共同事业的良性互动。“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带有较强的实用性、务实性,功利性比较强,社会价值观淡化。这种短期行为不利于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大学生有效应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的需求。

高校对于“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一定要将“知”与“行”有效结合。第一,高校应从认知上坚持理想教育的长期性。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引导“90后”大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分析各种职业价值观,由此增强对消极因素的抵御能力,构筑强大的价值和道德防线。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要对每一个大学生的职业倾向、职业能力、职业适应性做科学测量,以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准确地评价自身的优劣,确立准确的标准。第二,要在实践中成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为了避免将来出现求职过程中的地域从众、单位从众、职业从众盲目等从众现象,“90后”大学生要多进行职业培训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加对社会、对职业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充分考虑自己的专业范围、职业兴趣、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情况,找到个人与职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职业化。

2.职业道德教育高尚化。支撑“90后”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理应有很强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只有高尚的道德价值观才能成为持久而永恒的精神追求,才能促进“90后”大学生道德建设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针对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就业的特点和新的就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突出重点,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以保证“90后”大学生能够顺利、及时、充分就业。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道德观念的灌输。要教育“90后”大学生正确把握多元环境中的人生价值目标,自觉抵制各种不正确价值观的冲击,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统一起来,形成高尚的道德规范,使健康、合理、高尚的价值观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二是加强贴近社会现实的。可采取积极有效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通过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课程体系,对大学生进行基本的职业道德与基础培养,提高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体验、职场训练等方式,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从而促使他们成为职场中的道德主体,承担起维护道德规范的使命。

3.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就业指导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进一步完善“90后”大学生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调节情绪、抗挫折能力等人格特征具有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从认知上看,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要大力宣传就业心理知识,通过网络、海报、宣传册、展板、专家讲座等形式提供人际交往策略、面试技巧、就业不良心理调节方面的信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客观评价自己,增强自我调控的能力,避免因自负或自卑而造成的挫折感和焦虑感。还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特点,客观分析自我职业倾向,做好就业心理准备,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认知水平。

从情绪上看,要加强情绪调节、压力应对、人际互动方面的教育。大力推广“减压训练营”,教会大学生如何对待压力,增强情绪调节意识和压力管理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通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教给学生如何更好地展示自己,让他们在团体心理互动中习得合理的行为模式,进而迁移到就业中。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择业期望值,扬长避短,选择适合发挥自己才能和施展抱负的职业。

从意志上看,要创造各种条件对大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磨炼和教育,培养他们具有进取、乐观、独立、顽强的毅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愤图强,满怀信心地去争取成功。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个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就业弱势群体,如女生、贫困学生、后进学生、残疾学生等。对面临就业压力而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让他们尽快摆脱心理问题,正确择业、顺利就业、成功立业。

182 评论

相关问答

  • 餐饮行业论文研究背景

    企业战略对于一个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解决的是影响组织未来发展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目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发

    xyrlovecat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社会学背景下的行为研究论文

    关于体育社会学视角下的研究领域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

    浅葱de琴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金融大学生毕业论文研究背景

    论文研究背景的写作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 1、社会大环境如何【可利用国家数据网站发布的数据做支撑】; 2、行业环境如何【可以利用行业报告做支撑】; 3、目前需要解

    VivianYan~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论文白酒行业研究背景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贵州茅台(600519)、五粮液(000858)、泸州老窖(000568)、洋河股份(002304)、山西汾酒(600809)、今世缘(603

    小宇宙晴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研究生论文课题研究背景

    毕业论文的研究背景包括选题简介、个人想法、选题意义。 毕业论文的研究背景所写内容为: 1、选题简介:所选题目的现今研究的相关情况,如前人研究的成果,所选题目到目

    343004227qq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