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14

打怪兽789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与失败者和房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先米团子

已采纳

一篇论文里面包含多个部分,每个环节紧紧相扣,各有用处,从摘要、前言、结论、再到参考文献,这是一个写论文的标准框架,少了哪一个都不行。参考文献是写论文的材料,也是研究的基础。它反映的是研究者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能力。没有参考文献,就相当于造房子没有砖块一样。参考文献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它的支撑作用。文献的多少、权威与否、前沿与否,就能直观感受到你对这个问题研究的深入程度,如果这些文献你都没有仔细阅读,就说明你对这个问题研究得不够深入。第二个作用就是评审的加权。这个也是现在我们容易忽视的,特别是细节,参考文献的格式、版本一定要正确、统一化。是什么版本,就是什么版本,特别是一些马列的文献、经典的文献,它的年份、它的出版社一定不要出现错误,不然会在主观上判断你这个人学术不严谨。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术传承和学术伦理的载体,它不仅是作者严谨的学术精神的体现,而且是评价论文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尊重参考文献就是尊重前人的研究,尊重参考文献,也体现了学术发展的脉络。任何一篇论文的工作,都是建立在别人工作的基础上,因此需要恰当引用别人的工作,以满足学术规范。在撰写论文之前,一是要对参考文献进行必要的梳理,二是要了解参考文献正确的使用方法。怎么样正确的梳理文献?1.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就是在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和权威论著,这些论文论著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状况。2.选择研究的视角来梳理文献也就是结合你要研究的视角特别是具体的问题来梳理参考文献,这样范围就会大大缩小,也有利于作者把握参考文献。3.引言中的文献引用对于期刊论文,需要在引言中交代背景、需求、任务和论文的目标与安排。在背景介绍中,通过引用参考文献来说明你问题的来源是什么,问题为何重要。在需求分析中,通过引用文献,指出你面对的问题已经有了哪些工作,还有哪些空白。在任务和目标介绍中,通过引用文献来指出你将采用前人的哪些方法或结果,你的工作将推进、补充或纠正前人哪些工作。使用参考文献时的一些常见问题:❌文献罗列不全,对应该引文献的地方没有引用,使读者查不到原文。在投稿前要对照所引用文献的原始出处,仔细检查参考文献部分。检查的时候要确信在论文中引用的文献都确实列在参考文献部分中,也要确信列在参考文献部分的文章都确实在正文中被引用到。❌盲目转引他人参考文献,作者并没有亲自阅读所引文献,以至错误很多。例如,引用论点不够准确,断章取义甚至歪曲原意;经检索,有的文献原文中根本没有相关内容。❌文献陈旧,信息不新,有些作者引用的文献大部分为5年前的研究,有的综述大多数文献也在3年以上,这样,就不可能把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学科发展趋势综述出来。在科技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文献老化快,如作者缺乏引用最新文献的能力,该科研成果的价值将会受到影响。❌文内引用处未标角码或标注有误,有的作者不掌握参考文献标引的基本规范,仅在文后列出参考文献表,而文内相应处未标角码;有的文内角码处与参考文献表所引内容不一致。❌规格不当,格式错误,(1)项目次序颠倒;(2)缺项;(3)作者仅列3位后加等;(4)标点符号错误等等。❌外文文献书写错误,(1)字母错误,大小写错误,有的单词拼写错误;(2)西文词连排,错误分开,移行不按音节;(3)外文期刊名缩写错误,刊名与书名、论文集混淆等。参考文献不可随意“从略”,不可马虎了事或错误百出,否则将会使一篇质量和水平较高的论文逊色。

203 评论

水之语城

先来交代一下故事发生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一个冗长而又拗口的名字,如果我不是经常看足球比赛,我不会知道这是一个国家的名字——在中国球迷当中有一个老梗广为流传:看中国足球,学世界地理。不过直到现在,整本书看完后,我还是搞不清这个国家在世界版图中的具体位置。书中出现的西班牙港,在毕斯沃斯先生的一生当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一个城市,我一直以为它和西班牙有点什么关系,后来才知道,它们之间一点关系都没有,西班牙港只不过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国的首都。 《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整本书近六百页,近五十万字,在这个闷热的夏天,我有幸读到了它,目睹了毕斯沃斯先生,一个穷困的小人物,为了一座房子折腾了一生,当他死亡的那一刻,我甚至感到了一丝解脱,想必对毕斯沃斯先生来说也是如此,他曾经计划写一篇小说,名字叫《逃离》,故事的开头是这样子的:三十三岁,当他已经是四个孩子的父亲时……他这个故事注定了永远也不可能写完,因为他无法从生活中逃离,生活就像一个大漩涡,当你深陷其中时,你能清清楚楚看到它的各种细节,丑陋,乏味,庸俗,你被它裹挟着快速旋转,你感到眩晕和恶心,但你却无法挣脱,最终被漩涡吞噬滑入一片虚无。生活原本是一种准备,一种期待,在毕斯沃斯先生最后的那段时光里,他已经没有了期待,他唯有等待,等待,等待他买房子所欠下的巨额债约的到期,等待因还不起贷款而导致的房子被拍卖,等待他已经长大的在异国求学的儿女的归来,等待他被单位解雇后的最后一笔薪水,等待他那饱经蹂躏的心脏的最后一下跳动。当生命结束的那一刻,他实现了对现实世界的逃离,他的生命得到了升华,这个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和独立个体,向死而生。 毕斯沃斯先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物,他的一生也是小人物们常见的充满磨难的,坎坷的一生。他懦弱,粗鄙,打老婆,与周围人的关系很差劲,他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只是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尽管最终他的愿望实现了,尽管他这一生用我们局外人的眼光看颇具传奇色彩——从最低潮时的流浪汉,到最高潮时的编制外公务员。但是你不要把这当成一个屌丝逆袭的故事,这里面没有奋斗,只有挣扎,没有追求,只有妥协,没有选择,只有接受。倒霉的毕斯沃斯先生,刚出生时因为六指、难产、分娩时间又是午夜,被认为是不详的化身,命中注定是个败家子,甚至打一下喷嚏都会给亲人带来灾难。梵学家警告他一定要远离水,结果正是他整个童年时代唯一的一次嬉水,导致了他父亲的丧生,他母亲被迫卖掉了房子和土地。从此以后,毕斯沃斯先生开始了他漂泊的一生。 毕斯沃斯先生的婚姻起初看来,颇为美好和浪漫,他为图尔斯家族的商店画广告牌时,喜欢上了图尔斯太太的一个女儿,一时色胆包天竟然忘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给小姑娘写了一封情书,结果情书被图尔斯太太发现了,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当大家都觉得这是一出闹剧的时候,事情却转了一个大大的的弯,图尔斯太太接受了求婚,毕斯沃斯先生就此入赘,成为了图尔斯家族的一个女媳。作为读者的我,包括毕斯沃斯先生的母亲,姨妈,为数不多的几个朋友,都觉得这家伙是交了狗屎运了,喜欢一个女孩,然后就抱得美人归,图尔斯家族又是个有钱有势的大家族,从此攀上高枝,衣食无忧,前途一片光明,还有比这更好的事吗? 只有当事人毕斯沃斯先生,觉得自己陷入了一个阴谋,这里面没有什么爱情,图尔斯太太之所以会选中他不过是因为他有一个高贵的种姓——这里面牵扯到印度的宗教和种姓制度。期待中的陪嫁没有了,连一个像样的婚礼也没有举办。图尔斯家族是个有钱有势的大家族不假,有一个拥有无数个房间的大宅子,还有人数众多的女儿,女媳,儿子,数不清的跑来跑去叽喳乱叫的小孩子,可这众多的房间里没有一间是属于毕斯沃斯先生的,这么多的人也没有一个能成为毕斯沃斯先生的朋友,妯娌之间,女媳之间,甚至包括小孩子之间,相互谩骂,攀比,嫉妒,告密,争权夺势。毕斯沃斯先生花费了三倍的工资,给自己的闺女买了一个玩具木头房子,但这样漂亮,昂贵的玩具没有给孩子带来幸福,它换来的只是其他人的嫉妒和敌视,最后毕斯沃斯先生的妻子顶不住这样的压力,用斧头劈掉了这个漂亮的,昂贵的木头房子。毕斯沃斯先生在这个家里丧失了尊严和自由,他为图尔斯家族工作,吃着他们提供的难以下咽,令他营养不良的饭菜,睡在一个整天闹哄哄,充满敌视和怨恨的豪宅里,毕斯沃斯先生觉得图尔斯太太只是提供了一个一个的煤球炉子,把他们这些人往进一塞。他每天都不愿意回家,他觉得就是大马路上都比这个家整洁和安静。他也有过抗争,他抗争的方式就是与全家人为敌,给每个人都取一个可笑的外号,当他偶尔取得一些口舌之争的胜利时,他只会感到疲惫和焦虑,他觉得自己这样做不但卑鄙而且毫无意义,在图尔斯家族里他只不过是个过客,一个无事生非的人,他是那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他的存在和离开不会对图尔斯家族产生任何影响,没有人会纪念他。 毕斯沃斯先生迫切需要一座房子。在他孩提时代上小学的时候,他不敢邀请最要好的朋友去他家——一个位于背街巷子里的小泥屋,即便让别的同学看到他住的地方,他都会羞愧地无地自容。那时候,对他来说,房子意味着一个庇护所,一个能够给他提供安全感的地方。现在,他呆在图尔斯太太家的阁楼里,他有了妻子,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房子对他来说,意味一个可以把讨厌的人关在门外的独立的空间,意味着一个安静的环境,孩子们成长的乐园,意味着他作为一个男人被这个社会所接纳和承认,关系着他的尊严和自由。 毕斯沃斯先生第一次开始建房子。土地还是图尔斯家族的,他拿出了自己全部的积蓄,从他还是个毛头小伙靠给别人画广告牌挣钱,到他给图尔斯太太工作,开商店,当监工,一直到他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已经不算年轻,他把自己这么多年全部的积蓄拿出来盖房子,只不过他这一次的抗争注定只是徒劳,房子只完成了一个框架,他没有钱再买材料,这个烂尾房就只能在荒野中接受烈日的暴晒和风雨的摧残。他不甘心自己就此失败,倔强地带着儿子住进这个半成品,这才发现这个房子不但是个烂尾房而且是个危房,做房顶用的瓦楞铁皮由于是二手货,上面有许多小洞,一到下雨天就漏水。他买不起结实的木头只能用松软的雪松来做房子的柱子,结果这些雪松开始变形和腐朽。失败的打击和劳工的威胁——因为受到图尔斯家族的解雇,这些劳工扬言要报复——让毕斯沃斯先生几近崩溃,他晚上做梦,梦到涂在屋顶上用来补洞的黑色沥青变成一条条黑色的毒蛇,从四面八方朝他围过来。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夜晚,当残破的房子在风雨中摇摇欲坠时,毕斯沃斯先生接近于癫狂。失败者毕斯沃斯先生重新回到了图尔斯太太的煤球炉子里,他耗尽心血建造的房子随后被愤怒的劳工们付之一炬。 处于穷途末路的毕斯沃斯先生被迫选择了逃离,他撇下妻子和孩子,孤身一人来到西班牙港,凭着读过几本小说,和大量的糊在棚屋顶上的报纸,他幸运地成为了《特立尼达卫报》报社的一名记者。他在图尔斯家族里谩骂时锻炼的贫嘴和激发出的丰富的想象力派上了用场,他开始用夸张的,煽情的语言来描写一些耸人听闻的报道,并很快成为了报社最有名的记者,他的薪水是每月三十元。他的妻子和孩子也来到了西班牙港,他现在已经是四个孩子的父亲,他们每月掏八元钱租金租住在图尔斯太太在西班牙港的房子里。这是毕斯沃斯先生少有的一段充满激情的岁月,他读书,自学速记,借债买了一台二手打字机,他梦想当一名作家,他给英美的期刊写文章,他计划写一部小说,他用打字机反反复复打出这个故事的开头:三十三岁,当他已是四个孩子的父亲时……他的故事永远也没有写完,后来,他用黄油漆把打字机涂成耀眼的黄色。 这段充满激情的时光并不持久,毕斯沃斯一家又不可避免的和图尔斯家族搅和到了一起,毕斯沃斯先生的噩梦又开始了,在他们家被人诬陷成了小偷之后,毕斯沃斯先生开始他一生当中第二次建造房子。还是图尔斯家族的土地,在距离西班牙港有一小时车程的偏僻的山村里,木头结构的房子,有两间卧室,一个阳台,一个客厅,木头取之于房子后的林地。这次房子盖的很快,不过又花光了毕斯沃斯先生的所有的积蓄。住在这所房子里,他妻子不得不到一英里外的村子里买东西,到山上的一个泉眼里汲水,他每天得骑很远的自行车到西班牙港去上班,他的两个孩子也需要坐汽车去西班牙港上学,凌晨四点多就得起床,晚上八点之后才能回家,一到夜晚,房子周围就一片漆黑,还会有毒蛇出没,孩子们不喜欢这里,他们不能看电影,不能做游戏,甚至不能散步。毕斯沃斯先生感受不到理想实现之后的那种幸福感。后来再一次烧荒中,他们差点烧掉了这所房子里,孩子们不得已半夜三更的去向图尔斯家族求救,毕斯沃斯先生再次成为了人们的笑料,他们一家只得离开这所简陋残破的房子,再次前往西班牙港,租住图尔斯家族的房子。 毕斯沃斯先生的好运气还没完,他意外的获得了一份编制外公务员的职务,类似于我们现在社会政府部门里的临时工吧。他不但身份得到了提升,薪水也提高到了每月五十元,但是这些都没能让毕斯沃斯先生觉得幸福,住在图尔斯家族房子里,他就像身处在地狱,他的儿子,即便在奖学金考试——类似于我国的小升初考试——中得到了第三名,仍然得不到人们的尊重,受到了图尔斯太太儿子的侮辱,他的两个邻居,一个每天晚上把录音机音量开到最大放歌曲,另一个打老婆,把老婆揍的半死,然后又和老婆一起唱梵学歌曲。房子就是毕斯沃斯先生的死穴,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变得越来越焦虑,他害怕自己这辈子都不会拥有自己的房子。在一个下雨的夜晚,毕斯沃斯先生偶然遇到一个卖房子的人,那人带他去看房子,毕斯沃斯先生吃了那个人老母亲烘烤的蛋糕,他被那米黄色灯光所营造出来的温馨和母子之间的亲情所打动,那一瞬间他做出了一个让他自己都心惊肉跳的决定,他要买下这座房子,那时他所有的积蓄是一千二百元,而这座房子的价格是五千五百元,他借债四千五百元,百分之八的利息,约定五年后还清。 这房子又是一个圈套,毕斯沃斯一家住进去之后才发现,这房子远没有它外表看上去那么漂亮和结实,房子没有后门,楼梯每走一步都会晃悠,有几根柱子从底部开始腐烂,窗户没有一扇能合拢,地板凹陷不平,承重的柱子是用空心砖砌成的,化粪池堵塞,弄得整条街道都臭不可闻。毕斯沃斯先生除了骂几句,无耻之徒,要下地狱这种话之外无计可施,他已经倾尽所有,还背负了巨额的债务,他只能再次借债来修葺这个半成品危房。 毕斯沃斯先生的好运气也耗完了,他所在的政府部门解散,体制内的公务员自然可以到其它部门工作,像他这编外人员只能是面临失业,幸好他原来的报社又接纳了他,只是他的工资比别人都低。他每天都在担忧中度过,他担忧他的债务不能如约还请,到时他们的房子就会被拍卖,他担忧自己会再次失业。巨额债务压垮了他的雄心,他变得烦闷易怒,笔下的文字也失去了激情,他对生活已经失去了所有的期待。在他的债务还剩四千元的时候,他病倒了,心脏病,病情迅速恶化,他很快就死去了,时年四十六岁。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毕斯沃斯先生没能等到在自己的房子里安享晚年,甚至都没在自己的房里里住太长的时间,他一生都在漂泊,一生都在挣扎,他努力争取能有一座自己的房子,他期望能在安静的房间里睡觉,在能望见星空的阳台上读书,能悠闲地坐在客厅里,听着妻子的唠叨,看着孩子们在身边跑来跑去,他喜欢花,他在房前屋后都种满了花,他期盼着它们在阳光下盛开,但他却等不到这一切了,他才四十六岁,还很年轻,但他的心脏却早已不堪重负。 不过在小说的结尾处,作者还是给了毕斯沃斯先生以安慰,给了读者以安慰,毕斯沃斯先生虽然没有还请债务,但他的女儿已经大学毕业找到了工作,而且薪水丰厚,比他能得到的任何一笔薪水都要高,当他从医院回到家里时,他的妻子和孩子们重新粉刷了墙壁,擦亮了地板,花园里鲜花绽放,这让他大为感动,他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房子,他觉得这是一个漂亮结实的房子,他很欣赏自己当初下决心买房子的巨大勇气。房子给了他欣慰,当他躺在自己的大床上濒临死亡的时候,他在想如果这个时候还没有房子该是多么的凄惨,他将会死在图尔斯家的人旁边,死在那个巨大的支离破碎的冷漠的家庭里,把自己的妻子和四个孩子扔在他们中间。更糟糕的是,虚度的一生都不曾努力让自己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活着和死去时都像一个人被生下来那一刻,毫无意义而且无所适从。 《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一书出版于1961年,本书的作者奈保尔先生肯定不会想到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中国,有数以千万计的人成为了像毕斯沃斯先生这样的房奴。随着中国社会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的年轻人离开了自己的故土,他们在城市里工作,生活,生下了孩子,房子和人的关系开始前所未有的紧密,房子关系着户口,学校,它不但是这一代人融入城市的证明,更是下一代人起跑的助推器。有钱人开始像炒股票一样炒房子,低收入者要掏空三代人的钱包才能换来一套蜗居。大部分人生活在房贷的统治之下,他们不敢生病,不敢失业,谨言慎行,循规蹈矩,小心的维护着生命的列车驶向最后的终点。

273 评论

我是梅干啊

得与失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充满着“得”与“失”,它们并不是绝对的两个极端,往往是相伴相随的,是一种辨证的关系。 “人遗弓,人得之”应该是对得失最豁达的看法了。就我们而言,固然有得有失。但是现实生活中,能够坦然面对“得”与“失”的人却寥寥可数。据我的所见所闻,以下例子是社会中最普遍的现象: 贪官污吏之猖狂都因太计较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时刻只想在民众身上刮取民脂,民膏,也不想为百姓造福一方。 万千学子都以“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心态去读书,全然不理会读书的真谛,最后上演的往往是一幕幕发人深省的悲剧。因高考落榜,就服毒自杀;因成绩差忍受不住父母的责备就离家出走,这些已经屡见不鲜了。只看见一时的“得”与“失”,就甘愿放弃一个让我们去奋斗,去拼搏的美好未来。瞬间错误的抉择让我们的心灵承受着无尽的悔恨。 豁达面对“得”与“失”,生活会因此变得永恒星光闪烁。老子曾说过:“同于得者,得亦乐得者: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这就是告诫人们,“你得到了应该得到的东西,必然是你失去了必须失去的东西。乐于得必乐于失,有失才有得到。 所以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又何必在得与失之间苦苦挣扎,轻轻闭上眼睛,宽慰自己的得与失吧! 上述都是一些浅显的道理,为什么人们依然会怨叹那小小的失,而不去想已有并值得珍视的得,难道这就是人性的贪婪与愚昧。当一个人得到越多,他就会开始认为这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原来追求成功,达到目标的快感就会烟消云散。可是稍微有所失,就会给它挫败感,令他马上变得诚惶诚恐,仿佛害怕拥有的一切会立即离他远去,这简直就是在等待世界末日来临的前奏。其实世间一切总是生息循环,成功者与失败者之所以结局迥然不同,那是因为两人看待得与失的角度不同。失败者就像我前面说的那样,得到越多时不再欣喜;稍有所失,心就悲怨,这和守奴才没有什么区别。而成功者反之,当他所失的越多,就是再失,也就感到痛惜,稍有所获,便十分快乐,这是他懂得珍视得与失的过程,他看透了得与失之间的门槛。 得与失之间所获的东西要珍惜,对失去的不要耿耿于怀,是非得

173 评论

相关问答

  • 与逆行者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致敬最美的逆行议论文优秀作文5篇精选 疫情期间,不少同学接到了写关于致敬最美的逆行者议论文作文,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逆行者们用坚定的眼神、用义无反顾的身影向

    青柠果茶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与失败者和房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里面包含多个部分,每个环节紧紧相扣,各有用处,从摘要、前言、结论、再到参考文献,这是一个写论文的标准框架,少了哪一个都不行。参考文献是写论文的材料,也是

    打怪兽789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与失梦园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1.由一个沉默的废墟变成了游乐园,由一个教育人们不忘国耻的历史遗迹变成了赚钱牟利的现代商场2.不能这么说,适度的开发历史遗址的商业价值,才能更好地保护这些历史遗

    鄙视投机者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与饥饿者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目录一、摘要二、现代生物技术与健康1、现代生物技术中蛋白质与健康2、现代生物技术中糖类与健康3、现代生物技术中与健康4、现代生物技术中与健康三、总结四、后序五、

    A-水灵儿^O^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与和鸭子大战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内容提要:《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内外矛盾冲突两条叙述主线反映出50 年代美国社会精神层面的空虚以及青少年青春期的懵懂叛逆的心理两大社会问题,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胖墩儿可可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