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silong812
刑法学毕业论文题目: 1. 论犯罪的基本特征和本质特征 2. 我国犯罪成立理论的体系性特点及其缺陷 3. 论犯罪成立要件与犯罪构成要件的异同 4. 犯罪本质特征新说 5. “犯罪客体不要说”之检讨——从比较法的视角考察 6. 关于犯罪客体的若干问题思考 7. 论法益侵害说与规范违反说之争 8. 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关系的新解读 9. 论刑法中的人身危险性 10. 试论不法侵害的认定 11. 现代刑法中报复主义残迹的清算 12. 我国法治视野下刑罚目的的理性选择 13. 报应主义与目的主义之对峙及调和 14. 论刑法中危害结果的概念 15. 论刑法中的行为对象 16. 试析刑法中行为对象与犯罪对象 17.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和客观归责论 18. 论犯罪构成的情节要求 19. 关于刑法情节显著轻微规定的思考 20. 我国刑法中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 21. 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研究 22. 论定罪情节与情节犯 23. 刑事政策视野中的情节犯研究 24. 量刑情节适用的若干问题研究 25. 论刑法适用中的隐性不平等:以刘海洋案为视角的考察 26. 罪刑法定原则与刑事司法 27. 罪行法定原则下的刑法解释及其发展趋势 28. 罪刑法定原则在实践中的得与失 29. 罪刑法定原则与社会危害性的冲突 30. 善待罪刑法定原则 31. 罪刑法定与自由裁量权 32. 犯罪“故意”的学理分析 33. 从主观要件中对“明知”的认定问题的探讨 34. 明知必然发生能否放任? 35. 违法性认识在我国犯罪成立中的地位 36. 违法性认识在故意犯罪中的地位 37. 复合罪过形式理论之合理性质疑 38. 判断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时不应考虑主观要素 39. 论刑法适用解释 40. 司法解释之刑法谦抑性的背离 41. 狭义刑法解释若干问题探析 42. 刑事政策在刑法有权解释中的功能 43. 中国刑法司法解释体制演进过程之检视与反思 44. 论司法解释的法律监督 45. 我国刑法立法解释性质问题初探 46. 刑法有权解释主体辨析 47. 间接故意犯罪的中止 48. 犯罪中止若干问题思考 49. 论犯罪预备行为的处罚范围 50. 论我国刑法中犯罪未遂立法的缺失、成因及其完善 51. 结果加重犯基本理论研究 52. 结果加重犯刑事责任根据及其合理性问题探讨 53. 论我国刑法中共同犯罪人分类的完善 54. 共犯的停止形态研究 55. 共同正犯的若干问题研究 56. 实行过限问题研究 57. 共谋共同正犯问题研究 58. 片面共犯若干问题思考 59. 过失共同犯罪若干问题思考 60. 共同过失与共同犯罪 61. 过失犯的构成要件构造及其适用 62. 激情犯基本理论研究 63. 过失危险犯基本问题研究 64. 中国刑法上的新类型危险犯 65. 论危险犯的危险状态 66. 危险犯犯罪形态研究 67. 刑法中的危险及其判断:从未遂犯和不能犯的区别出发 68. 数额犯中“数额”概念的展开 69. 犯罪数额研究 70. 不纯正数额犯略论 71. 单位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72. 关于“单位累犯”问题的思考 73. 单位犯罪自首制度初探 74. 论单位犯罪停止形态 75. 论单位犯罪主体消亡后刑事责任之承担 76. 试论单位犯罪的主体结构——“新复合主体论”之提倡 77. 论单位实施自然人犯罪的刑事责任 78. 单位共同犯罪的几个疑难问题探究 79. 关于被害人承诺的若干问题思考 80. 事后承诺与阻却犯罪成立 81. 被害人的宽恕与死刑适用 82. 被害人承诺成立要件比较研究 83. 建立“受害人谅解”相关制度的设想 84. 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及其在我国的制度构想 85. 试论刑法中的被害者过错制度 86. 被害人有过错的故意杀人罪的死刑裁量研究 87. 试析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立法之不足 88. 对弱势群体中犯罪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89. “亲亲相隐”刑事立法化之提倡 90. “不认为是犯罪”司法适用中的几个问题 91. 对不能犯处罚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 92. 论未遂犯的处罚范围 93. 《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若干问题思考 94. 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立法的若干规定 95.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及其制裁的新理念 96. 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浅析 97. 完善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刑事司法制度 98. 将未成年人责任规则扩大适用于青年人 99. 身份犯研究 100. 共同犯罪与构成身份新论 101. 论胁从犯不是法定的独立共犯人 102. 吸收犯之生存空间论 103. 论想象竟合犯——兼与法条竟合犯相区别 104. 再论牵连犯 105. 我国刑法溯及力若干问题研究 106. 完善我国刑法空间效力立法的思考 107.我国刑法属人管辖权存在的缺陷和立法完善:兼论海外华侨的刑法保护 108. 浅析刑法条文中涉及的暴力犯罪 109. 刑法上的不作为研究 110. 不作为犯罪的行为性 111."重大"道德义务应当成为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来源 112. “见死不救”行为定性的法律分析 113. 刑法因果关系研究——兼评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 114. 论不作为犯罪中的先行行为 115. 先行行为可以为犯罪行为 116. 法益状态说——作为犯与不作为犯的区别标准新探 117. 论作为犯罪客体的法益及其理论问题 118. 针对中国络犯罪之认定探讨——兼评刑罚相应立法的完善 119.中国络中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及其刑法保护 120. 计算机犯罪之犯罪客体再研讨 121. 论我国中国络犯罪的界定:兼论我国中国络犯罪的立法现状 122. 论计算机中国络犯罪 123. 试论中国络共同犯罪 124. 关于中国络空间中刑事管辖权的思考 125. 论“黑哨”的立法定性 126. 我国刑法中无限防卫权的再思考 127. 我国刑法未设立无限防卫:对新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的定性 128. 论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界限 129. 论“假想防卫” 130.业务过失犯罪研究 131.依命令之职务行为正当化研究 132.论家庭暴力中的正当防卫 133. 刑法竞合论 死罪、死刑与期待可能性 134. 论死刑的具体适用——兼对新旧刑法中的死刑适用作一比较 135. 论死刑罪名与死刑限制 136. 试论死刑适用应设年龄上限的合理性 137. 死刑不引渡原则探讨——以中国的有关立法与实务为主要视角 138. 关于社区矫正若干问题的思考 139. 行刑社会化及其理论基础探讨 140.试论非监禁刑及其执行体制的改革 141.保安处分的理论与实践 142.保安处分在防治未成年人犯罪中的运用 143.大陆、台湾刑法中保安处分制度比较 144.大陆与台湾刑事责任年龄之比较 145.教唆犯罪的理论与实践 146.论未遂的教唆的可罚性 147.陷害教唆若干问题研究 148.间接正犯研究 149.论转化犯 150.我国刑法中的转化犯及其价值趋向 151.转化犯与结果加重犯——兼论刑讯逼供的立法完善 152.犯罪集团首要分子的刑事责任 153.原因自由行为理论的困境与诠释 154.期待可能性事由在刑法规范中的具体适用 155.认识可能性与期待可能性 156.特别自首若干问题思考 157.对“以自首论”的理解和适用 158.余罪自首成立要件解析 159.单位累犯、数罪累犯及未成年人累犯问题 160.论量刑中减轻处罚和免除处罚的适用 161. 论剥夺政治权利刑内容的改革 162. 附加剥夺政治权利执行期间重新犯罪如何处罚 163.减刑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164.我国假释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165. 论我国的缓刑制度及其立法完善 166. 论累犯制度的立法完善 167. 论我国短期自由刑的改进 168. 浅议我国刑法中的财产刑 169. 刑法中没收财物之分类研究 170.论赦免的刑事政策意义 171.论死刑缓期执行变更为死刑立即执行若干问题探讨 172.论数罪并罚的根据:兼论我国数罪并罚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 173.论酌定从轻情节 174.刑法中关于保护国有资产的立法不足与完善 175.惯犯问题研究 176. 初犯的刑法学界定 177.论刑法中的严格责任 178. 紧中国避险限度条件的
勇往直前邓好
身份者与身份者共同犯罪身份者与身份者构身份犯罪共同实行犯身份者与身份者共同犯罪进行定性应采取部犯罪共同说并区同情况别处理单独犯罪否具某种身份论定罪量刑面般说相简单实践易于操作身份与共同犯罪相联系其认定复杂程度远远超单独犯情况犯罪构意义说身份问题共同犯罪显现更密切身份者能单独构某种身份犯言喻身份者能否构身份者共同犯罪问题理论已经肯定与身份者起构身份犯共同犯罪应何认定处罚目前我刑理论研究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于身份者身份者共同犯罪认定我刑关司解释尽管所涉及仅仅具体犯罪言尚未形关于问题般性规范结合各者研究及审判实践笔者身份者亦能与身份者构身份犯罪共同实行犯身份者与身份者共同犯罪应采用部犯罪共同说观点进行定罪处罚、身份者亦能与身份者构身份犯罪共同实行犯身份犯罪言两都具作身份犯罪构要件要素特定身份立身份犯罪共同实行犯毫疑问 于身份者能否构身份者实施犯罪共同实行犯()肯定说说认身份者与身份者构身份犯罪共同实行犯本刑界该说已通说我台湾区数者持肯定意见韩忠谟教授认:身份与身份共同实施身份立犯罪者例普通与公务员受贿赂类按犯罪定身份立要件者身份理论原立该项犯罪行事实身份与身份共同实施身份立犯罪亦属见与其犯同其处罚故刑于身份共同犯殊特设规定必要者称拟制规定 我刑理论界者明确指身份者与身份者构真身份犯罪共同实行犯 (二)否定说该说认身份者能与身份者构身份犯罪共同实行犯者指真身份犯或者说特殊主体犯罪毕竟具定身份特殊主体实行犯罪才能构身份者能实施真身份犯实行行……除律特别规定身份者身份者构真身份犯共同实行犯外实际能构真身份犯共同实行犯 陈兴良教授支持否定说认身份者能强奸罪实行犯没特定身份能完该罪实行行……特定身份者尽管能些犯罪实行犯些犯罪教唆犯或者帮助犯 认具特定身份与没特定身份所能构律要求犯罪主体具特定身份犯罪共同实行犯于没特定身份能实施泛滥要求犯罪主体具特定身份犯罪实行行身份犯罪主体构要素身份决定着犯罪主体性质身份总犯罪主体权利与义务相联系尤其定身份其身份由律赋予具备律赋予其定身份同必加诸定权利与义务……并且认我关律司解释明确否定特定身份特定身份构共同实行犯 (三)折说该说认应根据具体情况问题区别待我刑家马克昌先指:实际某些真身份犯身份者并非能实施部实行行种情况完全否认身份者与身份者构共同实行犯能性似与律规定实际情况合我主张……凡身份者能够参与真身份犯部实行行与身份者构共同实行犯;凡身份者根本能参与真身份犯实行行即能与身份者构共同实行犯 于三种说笔者认肯定说与否定说都存定缺陷折说相合理我立共同犯罪理论现状决定折说适宜 更进步指身份者能单独构共同身份犯罪实行犯认身份者某些情况立共同实行犯能立共同身份犯罪单独实行犯共同犯罪场合身份者没直接实施该犯罪实行行则同体现行特定义务背反性解释律特定身份者特别非难说刑则规定身份犯罪都具该特定身份者作实行犯蓝本所能肯定存非身份犯单独立共同身份犯罪实行犯余 笔者认种结论合理二、身份者同身份者构身份犯罪共同实行犯两种情形笔者两种情况身份者与身份者构身份犯罪共同实行犯:第种身份犯实行行复合行身份者实施其部实行行身份者与身份者构共同实行犯于类犯罪我者称复行犯指独立基本犯罪构包括数独立罪实行行犯罪复行犯实行行包含数异质实行行复杂实行行整体决定复行犯客观行性质构行每实行行本身言却具相独立性复行犯部实行行实施者身份要求另部实行行实施者并身份要求即身份者实施种情形身份者参与担部实行行与身份者共同构实行犯 类犯罪典型强奸罪关于能否强奸罪共同实行犯历存争议者否定强奸罪共同实行犯认强奸罪属于自手犯范畴与男担自行(即奸淫行)实行仅能教唆或帮助男实行者虽认强奸罪共同实行犯却认强奸罪并非身份犯笔者认强奸罪种纯身份犯复行犯其构行由暴力、胁迫等手段行奸淫目行两实行行构强奸罪实施暴力、胁迫等手段行让其男性实施奸淫行达侵害害性自由目虽能直接实施奸淫行能表明能完整强奸罪实行犯能说明能强奸罪实行犯说与男性起构强奸罪纯身份犯罪共同实行犯 第二种某些职务犯罪身份者职务便身份者与身份者同利用两者构共同实行犯者认利用职务便利行具备定身份前提没定身份存利用职务便利问题没家工作员身份能实施贪污或受贿实行行 本文认种观点太合理贪污罪例严格说贪污罪属于复行犯客观面构要件行包括利用职务便利行非占用公共财物行类犯罪同于第种情况其非占公共财物行由于具替代性转让性仅由非家工作员实施且家工作员职务便利非家工作员所利用使整犯罪行打职务犯罪烙印说非家工作员虽没特定身份能直接利用自职务便利利用或者协同家工作员利用职务便实施非占公共财物等行 三、身份者与身份者共同犯罪应采用部犯罪共同说观点进行定罪处罚于身份者与身份者共同犯罪何定性我刑理论界存观点各种说互优缺点本文再赘述笔者认我刑理论特别处理身份者与身份者共同犯罪案件应引入部犯罪共同说即共同犯罪立必须符合同犯罪构作原则排除两共同实施行具主客观面重合各行重合部立共同犯罪情形三种情况:第种身份者与身份者共同犯罪其犯罪实施利用身份者身份或者职务便应依身份者实行行性质定罪种情况身份者与身份者联结具备身份犯罪主体资格各共犯应统该身份犯罪处罚例身份者与具备职务侵占罪主体身份勾结作案利用者职务便利侵吞单位财物身份者共犯连带具备职务侵占罪主体资格构职务侵占罪共犯若未利用其身份则应依盗窃罪处理第二种身份者与身份者共同实施某犯罪行律同触犯身份犯与非身份犯两罪名两罪区别仅于主体否具身份并要求利用种身份于身份者与身份者应别定罪例司工作员张某与押员王某共谋由王某利用张某值班机逃脱王某根据刑规定构脱逃罪张某本脱逃罪帮助犯由于刑明确种帮助行规定私放押员罪张某应依私放押员罪论处与共同犯罪原理并相矛盾 第三种共犯认识错误情况依照部犯罪共同说原理解决指职务者与职务者共同犯罪律根据主体特殊身份别规定职务犯罪与普通犯罪职务者职务者身份并明知二者普通犯罪立共犯职务者则依条竞合处罚原则职务犯罪重处罚例普通公民甲与邮电工作员乙共同非拆乙保管信件甲并知道乙身份甲、乙刑第252条规定侵犯通信自由罪范围内立共犯乙实际应按私自拆邮件罪定罪处罚
老李重庆
□韩琼 [案情] “黄牛”姚某利用颜某担任某交巡警支队高速三中队负责人,负责查处货车超载、客车超员、无证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的职权,事先提供违章超员、超载的车辆信息给颜某,在超员、超载车辆经过某收费站匝口时,颜某故意不履行职责,对违章车辆不检查直接予以放行或查处后不处罚、减轻处罚,事后由“黄牛”姚某从车主那里收取好处费,再按一定比例分成。 [评析] 以上案例涉及滥用职权共同犯罪的司法认定问题。司法机关对身份犯与非身份犯能否构成滥用职权的共犯认识不同,理论界和司法界也存在以下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滥用职权罪中身份犯与非身份犯之间不存在共同犯罪。理由是如果法律没有对具体的身份犯有相应的规定,就不能随意认定身份犯与非身份犯之间存在共同的犯罪。最高人民法院施行《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占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几个问题的解释》中规定了贪污犯罪中身份犯与非身份犯共同犯罪的认定标准。而刑法分则对滥用职权罪,并未像贪污罪那样规定,且至今没有相关的解释。因此滥用职权犯罪主体必须具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 第二种观点认为,按照总则共同犯罪的理论,身份犯与非身份犯存在共同犯罪。刑法总则指导刑法分则,只要具体的行为符合刑法总则关于共同犯罪的相关理论,无论从依法办事,还是打击犯罪,都应认为非身份犯与身份犯之间存在滥用职权罪的共犯。至于何种为滥用职权罪,何种为其他犯罪,则根据主犯的身份来认定具体的犯罪。如果无身份者在共同犯罪中其行为起支配作用,则按非身份犯定罪量刑;如有身份者在共同犯罪中其行为起支配作用,则应以有身份者确定共同犯罪性质。本案中,颜某与姚某的犯罪行为可分为四个环节:共谋—扣车—索要钱财—分赃。在这四个环节中,警察颜某的不依法行政行为在本案共同犯罪中起支配作用,其行为具有不可替代性和非转让性,是非身份者不可能实施的行为。若没有颜某的行为,姚某的后续行为无法实施,也正是车主基于对颜某行为的信任,姚某索要财物的行为才能得逞,故本案应以颜某行为的性质来定,也应定滥用职权罪。 (作者单位:泰州市检察院)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社会犯罪中,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100名罪犯中就有约10名是14——18岁的未成年人,这显然说明青少年
论共同过失犯罪 中文摘要: 共同过失犯罪是否属于共同犯罪,长期以来,中外刑法学者一直争论不休,我国传统刑法理论否定共同过失犯罪,但近年,持肯定说的学者有日益
那是不可能的,可以只有主犯没有从犯,但决不能只有从犯没有主犯。
在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也不断出现,其中影响小学生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对学校的安全稳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要确保学校安全,必须抓好安全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精心整理的论文答辩老师一般会提哪些问题,仅供参考,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