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92

九尾小妖
首页 > 学术期刊 > 谈美书简论文研究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珍妮爱美食

已采纳

谈美书简读后感2000字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谈美书简读后感2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相信,一本书便是一个世界。这个假期,与《谈美书简》为伴,我走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美学世界。它伴我在美学世界中探索前进。

朱光潜老先生的笔触是亲切的。捧起《谈美书简》,细细品读,感受到的,是内心的震撼。这本书以信的形式,解答了许多问题和误解,从现实生活和抽象概念中的美谈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从人谈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切,都令我感触颇深。

什么是美?恐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我们都对美有着一定的认识,只不过也许我们的认识不够全面,所以我们需要在成长过程中、和人交往中、学习中修正自己的见解。要做到真正的美,是很难的,因为美需要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然而,在文学作品中,作家更倾向与通过外在丑来衬托内在美,因为美丑的对比会使丑愈加丑,美愈加美。

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因为美感源于人的意识和劳动,客观、主观兼备。那么,每个人的美感是否都不相同?其实人的本性是相同的,所以即使是不同的人,对于某些事物也有共同的美感。这就产生了“共同美感”。书中提到,有关共同美感有一个“禁区”:许多人认为它否定了阶级社会的存在。其实不然,美感是人类对于使人愉悦的事物产生的快感,但它又不同于简单的快感,因为使人愉悦的事物并不只令人感到简单的“快乐”。悲剧中有美感,大自然的风景中也有美感,生活中处处都有美,而生活中的食物给人的感觉是不完全相同的。但其实人各不相同,天性总是相同的,因此共同美感与阶级并不矛盾。

谈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美感,就必须要谈一谈人。作者在书中提到,“生活是人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流转的发展过程。”我认为,美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在生活中产生的,因此人与美息息相关。审美活动与人本身是无法分割的,不能将人的某种能力剥离来和美产生联系。人是一个整体,审美活动就与整体有关,不能以偏概全。所以同样,审美活动与美一样,不能主客观分离,需要辩证来看。

生理学中也有许多方面与美相关,比如节奏感、移情作用等等。正是因为艺术家们把握住了这些方面,他们的作品才能产生美感,经久不衰。

书中还谈及许多方面,例如悲剧与喜剧、马克思主义与美学、艺术、文艺创作、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文艺的思想性等等。

读完这部书,我的感慨很深。以前我对美的了解十分浅显,而如今它对我来说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一个全新的世界。作者著书时已有83岁,但他仍以亲切的笔调与我们交流,令我十分钦佩。

同时,作者有关学习的思想也值得我们学习。作者有句话,“勤学重要,苦练则更重要。”这句话令我感触良多。在理解了、领会了的基础上,必须要多加练习,正所谓“熟能生巧”。另外,作者不只一次地提到了辨证思想。这告诉我,凡事要多方面思考,万不能以偏概全,妄下定论。

作者还提到一句话,是画家丰子恺曾说的,“常喜小中能见大,还需弦外有余音。”以我的理解来看,小中见大,弦外余音,正是指令人回味无穷、又留人以足够的想象空间的佳作。正如这本书,让人读书之外有认知,认知之外还有反思。这部书给予我很多未曾接触过的知识,也给予我许多哲思。作者的思想可以在字里行间窥见。书中很多的地方,作者没有妄下结论,而是采用了“我认为”之类的词,足以看出作者的细致和严谨。

言有尽而意无穷,有关这部书的感想或许我只能写下这么多,但内心的思潮却是止不住地翻涌。感谢《谈美书简》带给我许多我缺少的东西,也是我明白许多我不曾懂得的道理。这些道理必将使我受用终生。对于美学,我才仅仅是入门,刚刚窥见了这个世界的一角。再次研读《谈美书简》的同时,我必定会继续寻找书籍,争取能在美学中探索更深。同时,作者的写作思路也值得我学习,这些都值得我反复阅读它。

“常喜小中能见大,还需弦外有余音。”这句话正如这本书,告诫我要在课余探索心知,要在生活中不断寻找美的足迹。走进《谈美书简》,我走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我对美学一窍不通,但是知道一些杂碎的小常识,比如印象中很早前就知道朱光潜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位可以称得上是美学家的人之一。大学一年级时曾在社会科学类书架前翻阅过朱先生的《西方美学史》,当时正处于刚对哲学感兴趣的阶段,邂逅这本书完全是随手间的无意识行为。翻阅后才知道“美学”竟是一门学问,而且其间还是大有乾坤的。当然那时这并不是我的兴趣所在,所在并没有得到我的细究。今天《谈美书简》这本书,也是我在买其他书时顺手捎上的(可能是因为价格合宜),如此看来好像这次又是一次无意识行为。

《谈美书简》是朱先生在八十二岁高龄时书写的,写的是他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回顾和整理,被誉为朱先生的“暮年心血”之作。全书由十三封“给来信未回复的朋友们”的书信结集而成。我极少看书信体的书籍,论近期的话,也就看过一本《查令街八十四号》。书信体有一个很好的特点,就是那种交流感、谈话感很强烈,尤其是《谈美书简》这本书,虽然谈论的是貌似枯燥的学问,但是却让人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再有就是朱先生在信中也不仅讲得是美学,更是将他身上的大家治学精神润物细无声般地晕散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这些年轻的读者。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朱先生广为人知的一桩美谈。朱先生一生曾三立座右铭:

第一次,是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时。他以“恒、恬、诚、勇”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恒,是指恒心,即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恬,是指恬淡、简朴、克己持重,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诚,是指诚实、诚恳,襟怀坦白,心如明镜,不自欺,不欺人。勇,则是指勇气,志气,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这四个字不仅集中反映了朱先生求学时的精神状态,而且贯穿了他的一生。写起来很简单的四个字,但是此中的深意是要用一生去琢磨、领悟和实践的,但往往越是简单的道理做起来越是不容易,而朱先生曾说“这四个字我一生恪守不渝”,这种情怀操守很是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第二次,是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时。朱光潜先生兴趣广泛,学过文学、心理学和哲学。经过比较和思索,他发现美学是他最感兴趣的,是文学、心理学和哲学的共同联络线索,于是把研究美学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当时,他的指导老师著名的康德专家史密斯教授竭力反对。他告诫朱光潜说,美学是一个泥潭,玄得很。朱光潜先生认真思索后,决定迎着困难上。这时,他给自己立下这样一条座右铭:“走抵抗力最大的路!”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学研究中,终于写出了《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具有开创意义的论著。这一次立下的座右铭关乎理想、事业的抉择,这是我们这个年纪的青年人最感到迷茫的了吧,想做的和能做的以及正在做的放在一起比较和纠结,很多人受制于现实的骨感,觉得不得志,因而影响心情和生活,幸福感都变得很低,其实按照朱先生的这种视角看,我们没有做成自己想做而又能做的事终究还是因为拿不出朱先生这般的魄力出来,在现实的压力面前只一味地退缩罢了。

第三次,是在20世纪30年代。座右铭共6个字“此身、此时、此地。”此身,是说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此地,是说凡此地(地位、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在这条座右铭的激励下,朱光潜先生不断地给自己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在他80多岁时,依然信心十足地承担起艰深的维柯《新科学》的翻译任务。从这一条座右铭中足以看出朱先生对自己要求的具体和细致,我们往往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地度过了这一生,从未思考过具体究竟应该怎样的做人做事做学问,所以往往一事无成,终究还是因为对自己太客气了,思考的太少。

就是这样的一位朱先生,不谈《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等等让他著作等身的这些个作品,光是这个人身上的人格力量和魅力就足以让我们一生学习受教的了。

回头再来谈《谈美书简》这本书。

第一封《代前言:怎样学习美学?》中,朱先生说“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大的欠缺,而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这一点真是深得我心,朱先生罗列的这几门学问都是我很感兴趣的,如此看来我屡屡无意识的看到美学相关的书也是有原因的了,因为我也一直相信学问是相通的。此外朱先生在这封信中还讲到要“学通一二种外语”,直接阅读外文书籍,尤其应下大力气去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不迷信翻译过来的书籍。据我了解朱先生在花甲之年还自学了俄语,就是为了方便阅读马列主义原著。我也曾着手研究过如何阅读外文书籍,由于我不是因为要做学问而读书,所以极少看理论性的书籍,所以当时只想到要看些个外文小说。朱先生同时也是个翻译家,因而他自然是清楚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对书义能做多少改变,倒不是真的会恶意歪曲事实,但是同样的一句话两个人一起听尚可能听出不一样的意思来,何况是从一个语言过渡到另一个语言呢,因而我觉得看外文书,忠于原著是很有必要的,因而学习和掌握一两门外语就显得很重要了。关于什么时候学,所有从今天开始的学习都不算晚,因为今天是我们生命中最年轻的一天,宜早不宜迟,像朱先生这样花甲之年还在埋头苦学的前辈正是我们的榜样。

从第四封《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一些误解》起,我便可能产生了一些关于朱先生与马克思主义的误解了。现在我觉得可能是我在这方面的思想性有些问题。朱先生曾说过“我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但我是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可能跟朱先生所处的时代有关系,但是我却很在意他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马列主义的。要知道朱先生早年在香港大学、爱丁堡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过,1933年回国后又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过,从他的个人经历来看,他完全可以有机会在更早些时候就接触到马列主义,可是为什么迟迟在50年代后期才开始系统研究呢?另外,可能也是我几乎没有看到过有人在一本谈学问的书里反复地谈论自己的信仰(马列主义绝对是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信仰的),虽然朱先生说:“解放后,特别是五十年代全国范围的美学批判和讨论中,我才开始认真地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逐渐认识到自己过去的一些美学观点的错误。”但是这种他所强调的认识上的更新以及思维上的突破在我看来怎么有一种屈从于主流大众之感?我们都知道20世纪下半叶我国历史上经历了一段特殊的时期,很多文人大家的作品中、生平记录中都多少打上了这段特殊时期特有的烙印,甚至那段时间有人不堪忍受痛苦而选择自杀。但是朱先生的身上我似乎没有看到过这些痕迹,唯有他从50年代起对自己马列主义信仰一而再再而三的重申。除了《纸牌屋》这样的政治小说,我一向不主张将做学问这件很纯粹的事被政治、阶级或是某种主义绑架。但是这些也可能是我一些片面性的主观臆断,极可能是我个人对朱先生以及他作品的一种误解。但是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真的有很深的这种体会,所以在这里也只能直言不讳了。说实话,这种我思想上所形成的偏见,大大影响了我对这本书关于美学研究价值本身的判断。就好像你放大了一个人身上的缺点,在他身上哪怕是闪烁着的`最耀眼优点的光芒你也会觉得,嗯,没什么意思了。

这本书这次读了以后且要放上一放,我坚持人的认识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我今天所理解的是这样的一种程度和形态,也许换了一种时间和空间,又或许我得到了其他方面可以补充的知识,那时再对同样的这件事作出判断,跟以前比会有所进步,而更接近真实和真理吧。

除此之外,我有注意到朱先生还曾写过《谈读书》一书,看过内容简介后很感兴趣,四月份的书单里且先给这本书留下个位置。

读完这本《谈美书简》,心中感受颇多,读《谈美书简》有感。难以想象这本《谈美书简》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之笔。晚年汇聚了一生的心血写成了这本经典之作,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等。作者晚年时回顾了自己的美学生涯和自己独特的思想,也是给所有来信没有得到回复的朋友的一次集体回复。

对美,或许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却是望尘莫及的。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老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都有了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我觉得这本书不但对中学生有益,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也很有收获。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再比如,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心血倾注在美学史研究上的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者娓娓道来,无论是对于想要扩展知识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研究或者文学创作的读者都有非常的益处。

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所也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在《谈美书简》中,朱先生以自己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如《代前言:怎样学美学》中,先生有言:“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的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心,作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一切不老实的人做任何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都不会走上正路的。”文品表现人品,以上这番话不但回答了青年人学习美学的态度问题,更代表了老人一以贯之的为人之道。

由于最近很崇尚《巴黎圣母院》,所以对作者关于《巴黎圣母院》的叙述特别关注(这也是少数几本我有所耳闻的作者所提的书了)。“敲钟人是艺术创造出来的奇迹。”这句话我觉得颇有道理,不要说如此“以自然丑衬托灵魂美”的角色了,即使是“自然美与灵魂美并存”也是很难有的,而现在的街头流氓普遍长得好看没心没肺,恐怕是对这一现象的反讽吧。但是仍然要佩服文学才子的功力,这样一个不可能的角色,却依然写的栩栩如生,动人心弦。

首先,就是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终于对朱光潜这个人有了新的了解。以前由于种种原因我一直以为朱光潜是一个仍然在各大报刊杂志上写写《咬文嚼字》之类的小文章的人,翻开此书之后,我最大的惊讶就是发现朱光潜早已在1988与世长辞,而且在他在世的时候,也是一个“追求真理的美学老人”,绝不是会莫名其妙的咬文嚼字之徒。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小小册子,总共不过七、八万字,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但它其中的每一行、每一字都渗透着老人躬亲实践了一辈子的认真态度,不由你不为之动容。人曰:“一斑窥豹”、“一叶知秋”,相信只这一小段文字,也足以让你我了解进而钦佩起这位美学老人治学为人的态度吧。

第一遍读《谈美书简》只用了三天,因为朱先生深入浅出、妙例迭出的叙述完全把我带进了那个奇妙的美学世界,尽管这是看似枯燥的一本理论论著,但我去读得津津有味。由于初读时过于心急,错过了不少珍宝,于是我第二次再读时便采取了边阅读边做读书笔记的方式,笔记既包括原文的精华摘录,也有自己当时的阅读感悟。结果因为自己一向向往的“完美主义”,为了使笔记在日后更具参考价值,则第二遍的阅读边扩展为第三遍、第四遍、甚至后来很多内容都读了不下七、八遍。

作者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直觉,物所以接物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实用等,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物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物的形象,然后提美。60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直到我读完了朱光潜老先生写的《谈美书简》才找到了答案--------和谐就是美。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只要去细细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去仔细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会发现生活中无处没有美。就拿罗丹的维纳斯塑像来说吧!它虽然缺少了两只手,但装上后反而让人感到有些画蛇添足。相反,正是因为那两只手的自然掉落,才给人一种和谐、自然的美感。

对我们而言。外表美不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灵美。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外表美只能取悦于一时,心灵美方能经久不衰。”我最近就听到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名叫黎永昌的局长在洪水泛滥之时,跳入急流中,为了救一名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小女孩,而牺牲。从这里,就体现出了一个人的人情美和心灵美的统一。这是一个人无法去刻意模仿的。这是一种内心美的流露,就像黎局长一样。

生活中充满美,不是吗?

225 评论

卓木木收藏

说到“美是难的”这一美学命题,必然要说到柏拉图。正是柏拉图,在他的论美名篇《大西庇阿斯》中以对话体方式第一次探讨了美的本质,同时留下了这个千古之谜—-美是难的。 从知网论文热点话题角度分析,近些年学界很少探讨美的本质,关于“美是难的”这一命题更是鲜有人提及。但这并不意味着关于美学本质的认识已经盖棺定论,而是依然没有定论。或者恰恰因为找不到定论,于是暂时悬置美的本质的争论,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美的本质确如柏拉图所言—-美是难的。同时说明,这一命题还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当代意义。 尤其是,当艺术发展到当代以来,回过头再看这一命题,它所具有的深意更是不言而喻。以下就从这个美学命题的出处出发分三个角度切入我们的问题。 第一个角度:“美是难的”的提出者柏拉图 作为探讨美的本质的第一人,柏拉图在西方思想史上具有无可置疑的重要性。这一点可以从其他哲学家思想家对他的评价中略窥一二:柏拉图就是哲学  哲学就是柏拉图    ---爱默生 两千五百年的西方哲学不过是对柏拉图的一系列脚注。  ---巴雷特 只要有一本柏拉图的《理想国》就可以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因为它们的价值都在这本书里。---《哲学的故事》杜兰特 一切形而上学都说着柏拉图的话 ---海德格尔 以上是西方哲学史上大哲学家思想家对柏拉图的评价。柏拉图为什么对西方历史西方人如此重要,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可以从与我们讨论密切相关的问题,美本质的历史发展中探讨柏拉图的意义和影响,这个话题暂且放在这里,稍后做深入讨论。在这里,我们需要明晰的一点是,“美是难的”的美学命题提出者柏拉图,不仅仅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在西方哲学史和思想史上处于重要位置。应该说,柏拉图之与西方和欧洲的重要性相当于孔子对于中国和亚洲文化的重要性。 第二个角度: 文本分析《大希庇阿斯篇》 关于“美是难的”这一美学命题的具体出处,大家可以参考朱光潜先生翻译的《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其中,在《大西庇阿斯》篇中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经历了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美的本质由大西庇阿斯提供答案。 苏格拉底问:美是什么? 大希庇阿斯回答:美就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小姐。 苏格拉底又问:一匹母马一个汤罐不美吗?美的竖琴呢? 大:黄金是使事物成其为美的事物。 苏:为什么人们不用黄金而用象牙去雕塑女神的面目,用石头去雕塑女神的身子。 大:恰当就是美。 这一阶段的探讨具有循序渐进的性质。苏格拉底问美的本质,大西庇阿斯答案以偏概全,侧重于美的现象。所以他具体说了漂亮的小姐,漂亮的母马,美丽的汤罐美的竖琴等具体事物。 但是,在苏格拉底的一一反驳中,大西庇阿斯也终于顺着苏格拉底的思路开始探讨美本身,也就是美的本质。也终于从具体事物表象抽身而出转向从事物本质角度探索美,并给美本质下了一个定义:使每件东西美的就是恰当。 但是柏拉图并不满意于这个答案,并再次将其驳倒。从而开启了美的本质探讨的第二个阶段。 在第二阶段,关于美是什么,苏格拉底也给出了三个答案。 第一个答案—-美就是有用。 第二个答案—-美就是有益。 第三个答案—-美就是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 以上三个回答是苏格拉底从概念角度给美的三种尝试,但是,每提出一次他就自我否定一次。最终,他把自己提出的三个答案全部否定掉;这也迫使他进入美的本质讨论的第三阶段,也就是《大西庇阿斯》篇众多美本质探讨的最后一个命题—-美是难的。 第三个角度:柏拉图与《大西庇阿斯》篇的美学贡献 《大西庇阿斯》的意义:这篇文章企图从概念和定义的水平给美确定内涵。是第一篇给美下定义的文章,并系统讨论了美的核心问题,比如美感,比如美的发展,美与丑的关系等。而这些问题到目前为止依然是美学学科的核心论题。其中,在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中, 这篇文章具有的特殊意义在于:将人们的关注视野从具体现象引向相对抽象的美的本体。启动了关于“美”的思辨。 文章数次重复,并一再强调的一点是美本身或者说美的本质。比如苏格拉底说:“是否有一个美本身存在,才叫那些东西美呢?”“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把它的特质传给一件东西,才使那件东西成其为美”“你忘了我的问题吗?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 也就是整篇文章是围绕美本身的探讨和追问展开。柏拉图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在看待世界时往往从本质出发,他不会满足于现象,而是要探寻现象之后的那个东西—-事物的本质,关于美,亦是如此,他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因为,仅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还并不是真知,对美的真正掌握必须从美的现象向美的本质进军。甚至,在柏拉图看来,对于最为根本性的东西,那些生动鲜艳而丰富多彩的美的现象常常成为一种障碍。 意义二:美的确是难的。 这篇文章的第二个意义在于,“美是难的”美学命题的提出。虽然文章分别从大西庇阿斯的角度和柏拉图的角度探讨了各种美本质,但是都无法相互说服,在最后,柏拉图一声叹息—-以“美是难的”结束文章结束这次辩论和探讨。也从此给美学领域留下了一个千古谜团—-美是什么?后来的哲学家美学家正是顺着这个思路一路向前,在探讨美的本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对美的认知。【无戒学堂】 附:周宪美学阅读书单 周宪,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艺术学院教授,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任南京大学校长助理。著有《审美现代性批判》、《视觉文化的转向》、《文化间的理论旅行》、《美学是什么》等。 1.阿瑞提:《创造的秘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艾布拉姆斯:《镜与灯》,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艾赞贝尔:《创造性的社会心理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4.巴特:《S/Z》,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贝尔:《艺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 6.布洛克:《美学新解》,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布洛克:《作为中介的美学》,三联书店,1991年版。 8.方姗选编:《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三联书店,1989年版。 9.盖格尔:《艺术的意味》,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0.格林伯格:《现代派绘画》,弗兰契娜编:《现代艺术与现代主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 11.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浙汀摄影出版社,1987年版。 12.何太宰选编:《现代艺术札记》,外国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今道友信:《关于爱和美的哲学思考》,三联书店,1997年版。 14.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15.科林伍德:《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6.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7.李普曼编:《当代美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 18.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评述》,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19.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20.马尔库塞:《审美之维》,三联书店,1989年版。 21.马尔库塞:《作为现实形式的艺术》,伍蠡甫 ,胡经之编:《西方文艺理论书著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2.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3.帕克:《美学原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温克尔曼:《论希腊人的艺术》,载《世界美学与艺术》,第1、2、3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1984年版。 25.谢泼德:《美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27.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8.姚斯等:《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9.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0.叶朗:《胸中之竹》,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2.叶秀山:《美的哲学》,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3.于斯曼:《美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34.朱狄:《当代西方美学》,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5.朱光潜:《谈美书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36.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37.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载于《美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

169 评论

土耳其电信

探讨美学——《谈美书简》赏析 《谈美书简》是建国以来第一本系统介绍美学知识的读物,它有的放矢地对美、美感、形象思维、典型、悲剧和喜剧等美学范畴作了通俗而详尽的阐述,并用了相当多的篇幅,谈论了美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 它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书中谈得最多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但经常引用,而且还专门开辟两章讨论:一是集中阐述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二是从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出发,论证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在强调理论学习的同时,作者还把多年以来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奉献给青年读者。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劝导青年学美学时务必要明确目标,集中精力,一个战役一个战役地打,不要像猴子掰苞米,随掰随丢,到头来一事无成。 《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先生一生中所做的第二次美学理论综合,这次综合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超过了第一次。朱光潜所做的第一次美学理论综合体现在《文艺心理学》中,是以克罗齐的直觉论为中心,将心理学派美学、联想主义美学和道德主义美学沟通起来形成三个互相联系的层次,未超出审美心理学的范围。朱光潜所做的第二次美学理论综合则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为中心,从人的本质开始,逐渐涉及到美的共同性与特殊性、审美活动中的心理与生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喜剧与悲剧、偶然性与必然性等问题,不仅包括审美心理学,而且涉及审美社会学和审美人类学。这次综合标志着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根本性转变,即由信奉尼采、克罗齐转变为信奉马克思主义。在《谈美书简》的第3、6封信中。作者说:什么叫作人性?它就是人类的自然本性。人有人的本性,正如狗有狗的本性,恒星有恒星的本性。西方从古希腊直到现在都把“艺术模仿自然”当作一种信条,所谓“自然”就是指人性,尽管他们在性善性恶的问题上常有分歧。人性问题在我们国家的一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被视为“禁区”,这是出于一种误解,以为相信了人性论,就等于否定阶级观点,仿佛是自从人有了阶级性,就失去了人性,或者说,人性就不再起作用。其实,人性和阶级性的关系是共性与特殊性或全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并不能代表或取消全体,肯定阶级性并不是否定人性。马克思讲的“人的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本质力量”,就是指人性。马克思从这里出发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论证了只有消除私有制才能使人的本质力量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毛泽东也说:“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很显然,阶级性也是在人性的基础上形成的。到了共产主义时代,阶级消失了,人性不但不消失,而且会日渐丰富化和高尚化。那时文艺虽不再具有阶级性,却仍必须要反映人性,当然反映的是具体的人性。所谓“具体”,就是体现于阶级性以外的其他特性,体现于共产主义时代的具体人物的具体情节。放弃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忠实描绘,只能使文艺的路子越走越窄。在《谈美书简》中,对于审美意象的开拓与升华这个问题,由于朱光潜把阐释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作为重点,所以他只谈了侧重再现的艺术,阐发了恩格斯说的“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和“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些对于优秀的叙事性艺术的审美要求。在西方,对人物典型作过深刻论述的,一是黑格尔,一是别林斯基。黑格尔不仅以他的辩证法,为揭示典型创造的基本规律,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而且还阐明了典型人物所应具有的三大特征:性格的丰富性、确定性和整体性。黑格尔强调“人的心胸是广大的”,不是单调的,所以,“人物性格也须显出这种丰富性” ;同时,人物丰富的性格的各个方面并非机械地堆砌在一起的,它必然“有一个主要的方面作为统治的方面” ,由此使性格获得“定性”——即确定性;正因为如此,人物性格的“特殊性和它的主体性”便会“融会在一起”,形成本身的整一,“如果一个人不是这样本身整一的,他的复杂性格的种种不同方面就会是一盘散沙,毫无意义” 。成功的人物塑造的三大特点,使这样的人物,“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在别林斯基的文学批评实践中,典型问题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说:“创作独创性的,或者更确切点说,创作本身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这典型性——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这就是作者的纹章印记。在一位具有真正才能的人写来,每一个人物都是典型,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陌生人” ,确切而生动地概括了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地基本内涵:对于广大读者来说,典型人物是“熟悉的” ,因为它集中了实际人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受;同时它又是“陌生人”,是作家的一个新的发现、新的创造,是人们从未见过的一个“这个” 。朱光潜阐述“悲剧性和喜剧性”的第12封信,文字尽管不长,涉及的美学问题却很多。诸如美学范畴,丑,崇高与秀美,阳刚与阴柔,西方古典悲剧和喜剧同东西方悲剧和喜剧的差异,悲剧何以能给人以审美愉悦,社会主义有无悲剧和喜剧,戏剧艺术在社会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等等。对社会主义时代的悲剧和喜剧这个问题,朱光潜在《谈美书简》里,已经从“历史是在矛盾对立斗争中发展的”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出发,作了明确的回答:“当然还有!”就人类历史的发展,总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野蛮到文明、从落后到先进的过程来看,即使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也仍然有一个“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的问题,因此在阶级对立消灭以后,喜剧不但依然存在着,而且还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小品、相声等喜剧性艺术在今天人们的艺术欣赏中所占的位置,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由于极左思潮的余毒还有相当的影响,有人对这个问题作了否定性的回答。他们尽管并不否认生活中确实存在悲剧,但却认为悲剧是暂时的、个别的,同以往阶级对立情况下产生的悲剧有质的区别,何况艺术应该高于生活,因此社会主义的艺术园地里不应有悲剧,否则就可能使大众悲观失望,对社会主义发生怀疑。今天看来,这种观点当然是相当浅薄的,错误的。不错,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那种因阶级剥削、阶级压迫所造成的悲剧,势必逐渐消亡,但旧社会的痕迹以及千百年来形成的思想毒素和习惯势力,仍在新社会中残存着,国际国内的政治斗争、经济冲突和思想矛盾仍不可避免地时时发生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规律的摸索探寻,以及新制度的不够完善以至种种缺陷,如此等等,决定了历史的必然要求与实现这一要求之间的矛盾不仅依然存在,有时还会导致历史的必然要求之间的难以实现,演出种种严酷的人生悲剧。《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等影片,就相当深刻地揭示了“左”倾路线和思潮所造成地悲剧,发人深思,促人猛醒,启迪人们洞察现存秩序中的种种弊端,更好地把握客观规律,以完善我们的制度,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通过这本书,让我们知道在美学史上,人们是从文学与世界之间关系角度来探讨文学本质的,具有着模仿、再现和表现三种感念。犹如素描一样,它是绘画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法,即将眼前所看到的用铅笔、各种线条描绘出来,如镜子一样把人间文物照射出来,这该是一种写实的手法,而作品是否具有感染力靠得是美,是静物中光线的角度、是人物中那情感丰富的眼睛,是这些可以折射人类灵魂的发光体,美是一种表现,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再现,人的视知觉对外界对象的反映过程,不是一个照相式的过程,也不是一个把对象的各种要素简单相加的过程,而是一个建构和组合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体积极参与的过程。这本书教育我们应当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拥抱生活,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大量的事物,对于同一件事物,人们往往都会有几种不同的看法,因为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所以各人对事物的认识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曾举过一个例子:对于园里那一棵古松,在木材商、植物学家和画家眼里,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在木材商看来,它不过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多少钱的木料;在植物学家眼里,它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然而画家却认为它是一棵苍翠挺拔的古树。接下来三个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木材商在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植物学家马上就会想到要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而画家却只是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只有热爱生活,才会享受人生,才能活出精彩,因为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个我复制的~⊙﹏⊙b)

132 评论

相关问答

  • 研究简报和研究论文

    常见的英文论文发表的刊物有很多的,在这里提醒大家的是注意你论文的专业是什么方向,同时还需注意你职称晋升需要什么方面的期刊等级等,对于SCI还是什么类的刊物,若是

    牙签victor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简爱论文研究内容简介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问题描述: 我要写一篇《简爱》的毕业论文,叙述反判与平衡方面的,写过一篇不合格,哪位大虾知道请提供点资料,谢谢!

    亲爱的猫猫99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谈美书简论文研究

    谈美书简读后感2000字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谈美书简读后

    九尾小妖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简书与博客比较研究论文

    首先一个是界面上面没有广告,你看看新浪博客,广告一大堆,网易博客是没有广告,但是老是提醒用户登录或者注册,难道就不能让我安安静静看文章吗?其次是鼓励原创,对原创

    烧饼小顺顺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浅谈欧阳询书法鉴赏论文研究

    一、书法特点 欧阳询的书法由于熔铸了汉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又参合了六朝碑书,司以说是广采各家之长。欧阳询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字形

    蓝天勒蓝天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