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111

放牧死亡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与南极和北极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呼啦啦达人

已采纳

百度百科上有

209 评论

.芒果pai

南极的企鹅,北极的熊,相隔一个地球,它们的距离好遥远……

我们的距离并不遥远,可是却也像隔着整个地球……

同一个校园,近到我们可以望见彼此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同一个教室,近到我们可以呼吸到彼此周围的空气,可是我们却隔着永恒的距离……

小学时的我们无知,天真,我们形影不离。五年啊,五年的时间,五年的死党级关系,却不能抗争过短短两个月的分别。虽然我们依旧彼此联系,可是握着话筒,我们却只有客套的问好,或者,长时间的沉默,只能陌生的听着彼此的呼吸声。也许是一个玩笑,诺大的校园还有谁能看出我们曾经是那么好的朋友,即使,一个简单的微笑都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不见,我们,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时间真的是很奇怪吧。明明只有两个月,只有两个月,却覆盖了五年的所有,两个月,我们都已改变的太多,太多。

曾听人说,旋转木马是一个很残忍的游戏,彼此追逐,却一直保持着永恒的距离。距离,这个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名词,却让我恐惧……

南极和北极

今天,我们去听了位教授讲课。位教授讲了他们在南北极如此寒冷的气候中是怎样生存下来的,也曾遇到暴风,差点出意外,还有许多探险的科学家惨死在南北极。可是,这并没使人类停止探索南北极奥秘的脚步。

有一次,卫教授正在飞机上,突然遇到暴风雪,因为两极的风是很大的,所以飞机一下子失去了控制,幸亏驾驶员很优秀,他在暴风相对弱一点的时候,又将飞机升高了,才没发生可怕的事故。就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位教授他们还和企鹅玩耍,与北极熊绕着车子跑……

位教授还告诉我们,因为温室效应,现在冰川正因为地球的温度升高而融化,动物的生存条件也受到破坏,这都是因为人类。地球上的一天,不知道有多少飞机在天上飞,不知道有多少汽车在地上跑,不知道有多少工厂在排污水……,这些种种行为,都会造成一种结果:动物死亡,恶劣天气就会来临……。

因此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两极。因为两极里不仅拥有许多宝贵的资源,而且它们还起着调节气候等各项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两极,不要让它们受到污染!

人生,常常在来去匆匆的不经意间转瞬即逝.人,往往在“失去”的痛楚中感悟到“拥有”的可贵.当匆匆的行色黯淡了夜空中灿烂的繁星,猛然间发现最亮的那颗一划过天际,消失在无边无际的茫茫中,才突然体会到生命的可贵.生命,仿佛华丽夺目的水晶,一如其晶莹剔透的华美,也恰似其不堪一击的脆弱.水晶破碎的银光,正是那发自内心伤感`那垂落眼帘的泪滴.未来是虚无的,因为无法预知;过去是无奈的,因为无法挽回;只有现在是可以把握的.人们总是在茫然的随波逐流中沉淀于所谓的“追求”.追求因拥有而存在,拥有却常因追求而被忽略,悲剧性的轮回----庸人在奔波与茫然的悲喜更迭失蹉跎一生.那么,不妨放慢脚步,学会欣赏,学会珍惜.人生或许是一条征程,但绝不仅仅是征程.如果终其一生登峰造极尚不能抹去操劳一生无暇四顾的遗憾,那么闲庭信步的悠闲自若与细品人生的荡气回肠,未尝不是更深层次的完美.对身边多一丝留意,便会多一份收获;多一点思索,便会多一份体味.若是细心观察嫩芽的娇柔到蓓蕾的含苞待放,便不会有昙花一现的惋惜;若是留意欣赏新绿的清脆欲滴到成叶的茂盛蓬勃,便不会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伤怀;若是用心呵护、珍惜、哪怕不能天长地久,也不会让自己留下遗憾 所以,享受放缓步履的从容,用心去享受阳春迎风放飞纸鸢的愉悦,体会仲夏海浪拍击岩石的磅礴,品味深秋静观落叶翻飞的潇洒,领悟隆冬腊月踏雪寻梅的浪漫.用心,去留意那双递送温暖的手,去凝视那双满溢关怀的眼,去祝福那个默默为你祈祷的人.人生的道路上,其实并不需要“扶摇直上”的匆忙,不需要“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放纵,放缓脚步,谨记,且行且珍惜.。

南北极 地,就是地球上的最南端和最北端。

一个叫做南极,一个叫做北极。它们相隔遥远,却同样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

先说南极吧,它通常又被称作“ 南极大陆 ”,虽然常年被冰雪覆盖着,但是冰雪下面却是实实在在的土地。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太阳根本无法照射到地面,所以南极从4月到11月期间,完全处于黑暗之中,称为“极夜”,剩下的另一半时间,太阳从早到晚都挂在天上,不会落山,称为“极昼”。

因为过于寒冷,南极几乎没有人居住,生活在那里动植物也很少,不过却有一个我们最为熟悉的动物,哈哈,你猜对了,就是QQ企鹅。生活在南极现实中的企鹅们非常可爱,尽管它们所处的环境是那样恶劣——极夜来临之后,南极的最低温度会达到零下80度。

这个时候的企鹅就处于冬眠状态,如果恰好在这个时候去到南极,你会看到黑暗的海滩上、呼啸的风雪中,数以百万计的企鹅一只紧挨着一只地站在沙滩上,彼此之间相互取暖,靠着世界上最为保暖的毛皮抵御着风雪,它们会尽量把小企鹅放在靠中间的位置,祈求着来年极昼开始的时候,小企鹅能看见那一缕初生的太阳…… 再来看看北极,北极也分成“极昼”和“极夜”,只是时间和南极正好相反,这么说吧,当南极的企鹅正在冬眠的时候,北极的北极熊或许正带着熊宝宝开心地在冰川中觅食。

俄罗斯北极地带的广袤疆土,一到4月下旬,就开始从长长的冬眠中苏醒过来。

北极熊从洞穴中慢腾腾伸出脑袋,摇摇晃晃,在撒满温暖春光的冰面活动着筋骨。燕鸥展开双翅,高高飞翔在晴朗的天空。

美丽洁白的雪狐,像棉花团一样滚动绿色的草地上。 北极的主宰者——北极熊 北极熊是北极地区最大的食肉动物,因此也就是北极当然的主宰。

如同企鹅是南极的象征一样,北极的代表就是北极熊了。 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考虑,如果北极熊这种庞然大物也在草原上逛来逛去,不仅会对本来就为数不多的驯鹿和麝牛等的生存造成巨大威胁,而目也会与狼群争食,使狼群陷入饥饿的境地。

或许是造物主的深思熟虑和巧妙安排,或许是北极熊不愿与狼为伍,北极熊生活的中心地区是在冰盖上。因为那里有大量海象和海豹之类的动物在繁衍生息,除了为数极少的嗜杀鲸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天敌,它们那硕大肥胖的躯体又必须要有一种强大而贪食的动物去消耗,北极熊正好找到了用武之地。

于是,北极熊便在这个茫茫无边的冰雪世界里确定了自己无可争议的统治地位,成了这个白色王国的主宰,不必再跑到陆地上去与可怜的粮群争食。尽管如此,北极熊仍然是一种陆地动物。

北极熊全身披着厚厚的白毛,甚至耳朵和脚掌亦是如此,仅鼻头一点黑。而且其毛的结构极其复杂,里面中空,起着极好的保温作用。

因此,北极熊在浮冰上叫以轻松自如地行走,完全不必担心北极的严寒。北极熊的体形呈流线型,善游泳,熊掌宽大犹如船桨。

因此在北冰洋那冰冷的海水里,它可以用两条前腿奋力前划,后腿并在一起,掌握着前进的方向,起着舵的作用,一口气可以畅游四五十公里。北极熊爪如铁钩,牙齿更加锋利无比。

它的前掌一扑,便可以将牛的头颅打得粉碎。 北极熊奔跑起来,风驰电掣,时速可达60公里,但并不能持续多久,一般只进行短距离冲刺。

所以,如果在北极遭遇到北极熊的攻击,完全可以考虑跟它进行长跑比赛,这样北极熊必败无疑。 光明娇子——北极燕鸥 在南极,给人印象最深的动物自然是企鹅。

而在北极,令人肃然起敬的却并非北极熊,而是北极燕鸥。企鹅虽然待人亲切,憨态可掬,但看上去却有点傻气;而北极燕鸥虽然小巧玲拢,但却矫健有力。

往往能给人以 *** 。 北极燕鸥可以说是鸟中之王,它们在北极繁殖,但却要到南极去越冬,每年在两极之间往返一次,行程数万公里。

人类虽然为万物之灵,已经造出了非常现代化的飞机,但要在两极之间往返一次,也绝非易事,因此,燕鸥那种不畏艰险,追求光明的精神和勇气特别值得人类学习。因为,它们总是在两极的夏天中度日,而两极的夏天太阳总是不落的。

所以,它们是地球上唯一永远生活在光明中的生物。不仅如此,它们还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

1970年,有人捉到了一只腿上套环的燕鸥,结果发现,那个环是1936年套上去的。也就是说,这只北极燕鸥至少已经活了34年。

由此算来,它在一生当中至少要飞行150多万公里。 北极燕鸥不仅有非凡的飞行能力,而且争强好胜,勇猛无比。

虽然它们内部邻里之间经常争吵不休,大打出手,但一遇外敌入侵,则立刻摈弃前嫌,一致对外。实际上,它们经常聚积成成千上万只的大群,就是为了集体防御。

貂和狐狸之类的动物非常喜欢偷吃北极燕鸥的蛋和幼子,但在如此强大的阵营面前,也往往畏缩,望而却步。 不仅这些小动物,就连北极最为强大的北极熊也怕它们三分。

有人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在一个小岛上,一头饥饿的北极熊正在试图悄悄地逼近一群北极燕鸥的聚居地。然而,它那高大的身躯过早地暴露了自己。

这时,争吵中的北极燕鸥突然安静了下来,然后高高飞起,轮番攻击,频频向北极熊俯冲,用其坚硬的喙雨点般地向熊头啄去。北极熊虽然凶猛,却回击乏术,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只好摇晃着脑袋,鼠蹿而去。

北极燕鸥也是一种体态化美的鸟类,其长喙和双脚都是鲜红的颜色,就像是用红玉雕刻出来的。头顶是黑色的,像是戴着一顶呢绒的帽子。

身体上面的羽毛是灰白色的,若从上面看下去,和大海的颜色融为~体。而身体下面的羽毛都是黑色的,海里的鱼若从下面望上去,很难发现它们的踪迹。

再加上尖尖的翅膀,长长的尾翼,集中体现了大自然的巧妙雕琢和完美构思。 可以说,北极燕鸥是北极的神物! 北极草原的主人——北极狐 北极狐属于犬科,额面狭,吻尖,耳圆,尾毛蓬松、尖端白色。

北极狐是北极草原上真正的主人,它们不仅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而且除了人类之外,几乎没什么天敌。因此,在毛皮商人到达北极之前,北极狐们真是生活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它们虽然无力向驯鹿那样的大型食草动物进攻,但捕捉小鸟、拣食鸟蛋、追捕兔子,或者在海边上捞取软体动物充饥等都能干得得心应手。到了秋天,它们也能换换口味,到草丛中寻找一点浆果吃,以补充身体所必须的维生素。

北极狐最主要的食物供应还是来自旅鼠。当遇到旅鼠时,北极狐会极其准确地跳起来,然后猛扑过去、将旅鼠按在地上,吞食掉。

有意思的是,当北极狐闻到窝藏的旅鼠气味和听到旅鼠的尖叫声时,它会迅速地。

话说南极

南极洲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周围岛屿,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其中大陆面积为1239万平方千米,岛屿面积约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达万千米。南极洲另有约万平方千米的冰架。南极洲的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相当于一个半中国大。

我们都知道,去南极是十分不容易的,因为南极大陆是最难接近的大陆。与南极大陆最接近的大陆是南美洲,它们之间是970千米宽的德雷克海峡。南极大陆与其他大陆不仅相距遥远,而且周围还为数公里乃至数百公里的冰架和浮冰所环绕,冬天时浮冰的面积可达1900万平方千米;即使在南极的夏天,其面积也有260万平方千米;南极大陆周围海洋中还漂浮着数以万计的巨大的冰山,为海上航行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和危险。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概念,我们一般把南极圈以南的地区称为南极,它是南大洋及其岛屿和南极大陆的总称,总面积约6500万平方千米。在极圈内会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同时,极圈也是划分温带与寒带的界限。

地球上最高的大陆不是拥有青藏高原的亚洲大陆,而是南极大陆。地球上其他几个大陆的平均海拔高程为:亚洲950米,北美洲700米,南美洲600米,非洲560米,欧洲最低,只有300米,大洋洲的平均高度还不甚清楚,估计也不过几百米。然而,南极大陆,就其自然表面来说,其平均海拔高程为2350米,比其他几个大陆中最高的亚洲还要高得多。但是,如果把覆盖在南极大陆上的冰盖剥离,它的平均高度仅有410米,比整个地球上陆地的平均高度要低得多。

同学们,经过我的介绍,你们对南极大陆一定不陌生了吧!

人生,常常在来去匆匆的不经意间转瞬即逝。

人,往往在“失去”的痛楚中感悟到“拥有”的可贵。当匆匆的行色黯淡了夜空中灿烂的繁星,猛然间发现最亮的那颗一划过天际,消失在无边无际的茫茫中,才突然体会到生命的可贵。

生命,仿佛华丽夺目的水晶,一如其晶莹剔透的华美,也恰似其不堪一击的脆弱。 水晶破碎的银光,正是那发自内心伤感`那垂落眼帘的泪滴。

未来是虚无的,因为无法预知;过去是无奈的,因为无法挽回;只有现在是可以把握的。人们总是在茫然的随波逐流中沉淀于所谓的“追求”。

追求因拥有而存在,拥有却常因追求而被忽略,悲剧性的轮回----庸人在奔波与茫然的悲喜更迭失蹉跎一生。 那么,不妨放慢脚步,学会欣赏,学会珍惜。

人生或许是一条征程,但绝不仅仅是征程。如果终其一生登峰造极尚不能抹去操劳一生无暇四顾的遗憾,那么闲庭信步的悠闲自若与细品人生的荡气回肠,未尝不是更深层次的完美。

对身边多一丝留意,便会多一份收获;多一点思索,便会多一份体味。 若是细心观察嫩芽的娇柔到蓓蕾的含苞待放,便不会有昙花一现的惋惜;若是留意欣赏新绿的清脆欲滴到成叶的茂盛蓬勃,便不会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伤怀;若是用心呵护、珍惜、哪怕不能天长地久,也不会让自己留下遗憾 所以,享受放缓步履的从容,用心去享受阳春迎风放飞纸鸢的愉悦,体会仲夏海浪拍击岩石的磅礴,品味深秋静观落叶翻飞的潇洒,领悟隆冬腊月踏雪寻梅的浪漫。

用心,去留意那双递送温暖的手,去凝视那双满溢关怀的眼,去祝福那个默默为你祈祷的人。人生的道路上,其实并不需要“扶摇直上”的匆忙,不需要“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放纵,放缓脚步,谨记,且行且珍惜。

南极和北极最突出的不同莫过于它们地理位置和地形的不同。

南极是一个被大洋环绕的大陆,它位于地球的最南端;而北极却是一个被大陆围绕的海洋盆地,它位于地球的最北端。南极和北极都很寒冷,但是在南极的气候却要比北极恶劣得多。

南极享有“世界冷极”“世界风极”和“世界旱极”的极端称号。尤其是它的气温,南极的年平均气温为-50℃,而北极的年平均气温则要高得多,为-18℃。)

同处地球两端,为什么南极的气温比北极低这么多呢? 首先,我们知道南极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冰盖,这巨大的冰盖使之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大“冷源”,它终日散发着寒气,迅速冷却着空气。 其次,白色的南极冰盖像一个巨大的反光镜将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绝大部分反射回空中了。

而北极由于不具备像南极这样规模的冰盖,从而也就不会散失掉如此巨大的辐射能。 第三,众所周知,南极是一块大陆,在它的周围,围绕着茫茫的南大洋。

南大洋的绝大部分时间是被海冰封冻的,有些甚至还长年不化,这样就大大阻碍了海水与空气之间的交换,使南极四周的海面始终保持着较低的温度。 第四,南极是大陆,周围环绕的是海洋;北极是海洋,周围环绕的是陆地。

这个根本的区别导致了它们很大的不同。我们知道,大陆吸热多,但散热也快,所以,南极大陆的储热能力很差。

而北极是海洋,海水的储热能力远远超过了南极大陆。所以,这个地形上的差异导致了南极比北极寒冷得多。

第五,南极是世界的风极,那儿连绵不断的大风最终也能导致极度的寒冷。 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南纬40~60的很强的西风环流,使南极地区的周围形成了一个极其特殊的风的“屏壁”,从而大大地阻碍了热带地区的暖气流进入南极洲。

同时它的海流也环极绕行,不受大陆所阻。然而北冰洋则不同,它的风和海流都被限制在一个内洋盆中。

北冰洋虽然是一个大陆包围的海洋,但在格陵兰岛东面的格陵兰海和挪威海形成了这种大陆包围的一个大豁口,它成了大西洋进入北冰洋的一个主要通道。总之这种地形,尤其是在冬季,有利地促进了暖空气从大西洋向北的运动。

可见地形决定了它们各自的气流和洋流,而正是这种流的不同,又加强了两极地区气候的根本差别。 南极有企鹅北极有北极熊;还有南极是陆地北极是北冰洋。

南北两极的十方面差别。 1、温度差异明显。

南极最低温度为零下摄氏度,这是在俄罗斯东方站测得的。北极最低温度为零下68摄氏度。

两者相差20余摄氏度。 2、南极境内没有一个国家,也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

有些国家出于占有欲望,曾对南极做了扇形“领土”分割,分别宣称它属于自已,但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是不算数的。北极却非如此,挪威、丹麦、加拿大、美国、俄罗斯、芬兰、冰岛、瑞典等8个国家的领土伸入其境内。

3、南极代表性动物是企鹅,北极代表性动物是北极熊。据说北极早年也曾生存有一种企鹅,后来灭绝了。

这样一来,便成了南极没有北极熊,北极也不见企鹅的踪影。 4、南极圈内没有常驻从事生产与生活的人口,有些考察站虽然有人坚持常年考察,但要抡换。

北极不但有常驻人口,还有多个城市,如挪威的特罗姆瑟城。 5、南极圈内冰山高大,北极冰山相对矮小。

南极有的冰山就是巨无霸,总面积竟然高达5538平方公里,相当于9个新加坡的国土面积。南极的总冰量也高于北极。

6、南极没有任何国家的军事存在,如军事基地和武装人员。北极海下不但有潜艇游弋,一些岛上还设有军事基地。

当年美苏两霸斗争激烈时,北极冰海下不时擦出火花。2006年9月11日,俄罗斯从“叶卡捷琳堡”号核潜艇号上发射的PCM—54导弹,就始自北冰洋。

7、南极圈内没有草更没有树木,仅仅生有苔鲜类低等植物。北极圈内则不然,有些地方不但有草原有鲜花还有茂密的森林。

如地处北纬78度的朗伊尔宾就生有齐膝高的丛丛茂草。 8、南极圈内没有一所学校。

北极圈内不但有学校还有有幼儿园,如在北纬78多度的斯瓦尔巴德群岛上就有幼儿园。 9、南极矿藏丰富,但国际社会达成一致,出于保护南极环境的需要,暂不开采。

北极的煤炭、石油矿藏均有所开采,有的已达百年左右。 10、南极由于有大洋阻隔,主要是环绕南极的西风带,它做为“孤岛”存在着,由于人们难以到达,污染较轻。

北极因为交通方便,人员众多,污染比较严重。在北极一些地区,不但可见工厂烟气排往天空,苔原带留下汽车的辙印,几十年前开矿留下的废弃铁轨、枕木仍历历在目。

下面给同学们展示几件我从南极和北极采集的样品。地处北极北纬78度的草。

北极的贝壳化石。南极的石头。

地处南极南纬62度的苔鲜。从南极带回的五星红旗。

再通过对比我在南北两极拍摄的照片,证明南北两极差异相当大。

211 评论

MichaelShaoer

南极洲远离其他大洲,孤立于地球的最南端,是地球上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大、海拔最高、风力最强的一洲。它是未来南半球各洲间横越南极的空中交通的唯一中间基地。多少年来,南极洲原始的自然环境、奇特的自然景象,一直吸引着科学家们的目光,成为科研领域最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最大的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1)世界最大的淡水库:在南极地区冰雪世界中,一目了然的丰富资源便是巨大的冰雪资源。据统计,在南极地区,冰雪总量之和约达2700万立方公里,储存了全世界可用淡水的72%。(2)丰富的生物资源:受气候的影响,南极地区的生物集中在沿海地带及周围海域,主要的生物资源有:磷虾、鲸、海豹以及企鹅等。(3)丰富的矿产资源:南极地区的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据已查明的资源分布来看,煤、铁的储量最为丰富,其它的矿产资源还正在勘测过程中。在南极地区,可望发现更多更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人类利用这些资源提出科学依据。(蓝鲸是南极最大的哺乳动物,也是世界兽类之最。南大洋中鲸的数量和捕获量均占世界各大洋的首位。现存量100万头左右。)(南极海域的磷虾蕴藏量约为4亿吨~6亿吨。南极磷虾是高蛋白质的食物,含人体所必需的全部氨基酸。同时,它是南极海域海洋生物食物链的中心,是维持海洋生态平衡的关键。)

349 评论

沐小宁橙紫儿

全球变暖的后果: 1. 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 2.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3.水温升高可能会给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将灭绝。 4.许多小岛将无影无踪;将感染疟疾等传染病…… 5.因为还有热力惯性的作用,现有的温室气体还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6.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为控制温度升高,人们设想了一些方法: 1. 撑起“太阳伞” 研究表明,在空间支起一把“太阳伞”,把太阳光遮挡掉即可。伞需要依靠太阳光压和星球引力维持在空间规定的位置上,这个空间位置也不是任意选择的。据研究,这个位置位于从地球至太阳距离的1%处的某点上。在这个点上,任何物体相对于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距离始终是保持不变的。 2. 竖起“反射镜” 在空间安置一面反射镜,把部分太阳光集中反射到某个局部区域,就能改变这个局部区域的气候状况。例如,由于高空云层能阻挡地球向空间散发热量,会使地球表面越来越热。人们利用空间反射镜,就把太阳光集中反射到高空云层上,让云层逐渐受热而散开,加快地表热量的散失,降低地球温度。 制造和安装空间反射镜,在技术上已不再是天方夜谭。1993年2月4日,俄罗斯科学家在“进步”号宇宙飞船上,成功地进行了代号为“旗帜”的人造月亮试验,首次将太阳光反射到地球背阳的一面。这为空间反射镜的利用提供了很大启发。 3.制造“尘埃云” 4.编织“激光网” 科学家提出建议,在人造卫星上配置激光发射装置和巨大的反射镜,形成“激光网”。据此设想,美国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具体的实施办法:发射4颗人造地球卫星,4颗卫星发射的激光互相碰撞。这样,当太空中对海面温度有影响的红外线通过时,就会被与其能量相当的激光网阻挡,红外线就被反射并照射到海面上。海面温度便人为升高,产生气流,形成云雨,以此调节地球上的温度。 1.更多森林大火 全球变暖除了让冰川融化,飓风肆虐外,还加剧了森林大火。过去几十年中,在美国的西部各州,有更多森林大火发生,影响的区域更广。科学家发现,气温升高、冰雪提早融化都跟野火肆虐有关系。由于冰雪提早融化,森林地带变得更乾燥,而且乾燥时间变长,增加了起火的可能性。 2.古迹彻底毁掉 全球变暖很可能会令文明古迹彻底毁掉。海平面上升以及更恶劣的天气都有可能破坏这些无可替代的历史古迹。目前,全球变暖导致的洪涝灾害已经破坏了有600年历史的素可泰古城,这里曾经是泰国古代王朝的首都。 3.「回弹」的群山 普通登山者可能留意不到,由于山顶的冰雪融化,阿尔卑斯山和其他山脉的高度在过去一个世纪中都经历了缓慢的回弹过程。几千年来,这些冰山长期压著地表,导致地表受到压制。随著冰川融化,压在地面上的重量得以减轻,地表慢慢回弹。由于近年来全球变暖加速了冰川的融化,这些山脉回弹的速度加快。 4.运行更快的卫星 二氧化碳的增加改变著大气电离层的密度,这对在该层运行的卫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不断上升,低空的二氧化碳分子相撞时释放热量,导致空气变暖,而在高空二氧化碳分子稀薄,相互撞击的机会不够频繁,所以热量就向四周辐射,让周围的空气变得凉爽(电离层气体的温度比低空要高)。随著更多二氧化碳到达高空,更多冷却过程发生,空气流动性变差,所以大气变得更加稀薄,对卫星的拉力更小,导致卫星运行速度加快。 5.改变动物基因图谱 由于植物今年提早开花,那些按照以前的时间迁徙的动物或许会错过所有的食物。而那些能够调整自己的内部生物钟早早适应变化的动物更有机会生育有更强生存能力的子女,从而传递它们的基因信息,因此最终改变整个种类的基因图谱。 6.冻土解冻令地表不平 全球变暖使得永久冻土层解冻,导致地表收缩,变得凹凸不平,从而产生一些地坑,对铁路、高速公路和房屋等建筑造成损害。而对于高山来说,冻土层的融化甚至可能导致泥石流。 7.湖泊消失 过去几十年中,北极周边地区有125个湖泊消失。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这些湖泊之所以消失可能是由于湖底永久冻结带解冻。由于这些永久冻结带解冻,湖水已经渗透到了土壤里。 8.极地植物现生机 北极冰层的融化为北极的生物带来了光明前景。研究发现,现在的北极土壤中叶绿素的浓度比古代土壤要高,显示了近几十年来北极地区的生物繁荣。 9.动物向更高地势迁徙 从19世纪初开始,花栗鼠、老鼠等动物就开始向高处迁徙。研究发现,这些动物之所以向更高的地方迁徙,可能是因为全球变暖导致它们的栖息地环境发生变化。栖息地环境的改变还威胁著北极熊等极地动物,因为它们栖息的冰层在慢慢融化。 10.过敏症加剧 研究显示,空气中更高浓度的二氧化碳量以及更高的气温也是导致过敏的因素之一。全球变暖令植物比以前早开花,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让植物制造出更多的花粉,令空气中的花粉浓度增加。过敏源早来,过敏季节又迟迟不走。过敏症就只能越来越严重了。 全球变暖所导致的后果可能人人都可以背出来:气温升高、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不过,地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另外一些后果如加剧过敏症、令森林大火肆虐以及让北极湖泊消失等可能人们很少了解到。 1.对气候的影响 随着温度的上升,预计有些地区的水灾、旱灾、火灾及热浪冲击的发生率也会上升。 ——IPCC1995年报告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并进一步发展,有些国家的整个国土最终将变得不适于人类居住。 ——兰姆 将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所造成的危害,谁也无法确切地说明将来会有多严重?科学家正在估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按目前的技术水平计算,2004年才能阐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机理,这样就能发现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2006年才能准确的预知因地球升温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这一切要到2050年。显然,科学家和政治家都不会等到进一步的结果出来才采取防治措施,现在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应该都让公众了解,才不至于使人们不得不在50年后自咽苦果。 温室效应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就会寒冷无比,温度就会降到零下20摄氏度,海洋就会结冰,生命就不会形成。因此,我们面临的不是有没有温室效应的问题,而是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把大量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致使温室效应与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的问题。 温室效应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黄荣辉院士说:“由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温室效应,在过去100年里,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大约已升高了——摄氏度,到2030年估计将再升高1——3摄氏度”。 当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升高1摄氏度,巨大的变化就会产生:海平面会上升,山区冰川会后退,积雪区会缩小。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就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如西非的萨赫勒地区从1965年以后干旱化严重;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 年起,降水连年减少,与50年代相比,现在华北地区的降水已减少了1/3,水资源减少了1/2;我国每年因干旱受灾的面积约4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 由于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预计到2050年海平面将继续上升30——50厘米,这将淹没沿海大量低洼土地;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旱涝、低温等气候灾害加剧,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约数百亿以上美元的经济损失。 因此,全球气候变化预测不仅成为国际上重要的科学研究课题,而且已成为我国政府在制定政策与进行经济建设决策的依据。特别是1992年6月联合国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许多国家已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5年3月已开缔约国第一次大会,这标场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为促进本国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所发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的科学和有关环境政策问题。 早在1987年的气候分析就说明,发生在埃塞俄比亚、苏丹和索马里等非洲国家的日益严重的饥荒和降雨模式的巨变是一致的。据4月27日法新社记者报道,位于埃塞俄比亚南部的欧加登地区是一个生活着约300万游牧民的半荒凉地区,3年来一直没有下雨,牛、羊,甚至骆驼都已渴死。1984年——1985年的干旱夺走近100万人的生命。现在,800万人等待着食品紧急援助。在将一个半世纪以来的气候测量资料与近几十年降水模式的巨大变动对比后,结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降水量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到了50年代,经过相对雨水较多的一段时期之后,北非和中东降雨量极大地减少。”近40年来,干旱持续,并且出现得更加频繁,同一时期“欧洲的降水量显著增加”。这40年的气温变化趋势是造成反复、持久饥荒的因素之一。研究人员担心,这一趋势只是全球变暖的早期结果。 西班牙气象局的数据显示,2000年初是自1947年以来西班牙最干旱的冬天。大量种植区已不可能恢复在今后几个月中形势将更加恶化。水库的蓄水量仅达到50%,水消费量的80%已用于农业。事实上,目前每7名欧洲人中就有1人不能饮用自来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水的缺乏将成为今后25年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必须立即改变目前导致生态系统恶化的习惯。” 气候专家兰姆针对上述萨赫勒地区最近4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及随之而来的饥荒和逃亡状况说,“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并进一步发展,有些国家的整个国土最终将变得不适于人类居住”。尽管气候学家们还是不愿意把全球变暖和这些灾难明确地联系起来,但这并不影响以下的必然结论:不管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现代化的、富裕的全球文明之中,仍有一些脆弱的社会正多多少少由于气候型态的变化而承受巨大的苦难。目前,对于受难的人们,世界上其他地区除了修修补补之外,提不出真正的解决办法。而且,虽然几乎全世界的科学界都在大声疾呼,人类文明的现行模式正在使星球气候条件发生巨变,其后果很可能数倍于近10000年来人类所经历过的后果,我们对于正在形成的灾难的主要成因却仍然毫无作为。 事实上这一结果现在已经明显感觉到了,正如IPCC1995年报告中说:“随着温度的上升,预计有些地区的水灾、旱灾、火灾及热浪冲击的发生率也会上升”。 2.冰川融化 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塞义德·哈斯内恩 如果全球变暖趋势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国将近20%的地区在15年内可能被水淹没。 ——赛义达·乔杜里 1998年是美国东部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年份,这一年南极2850平方千米的冰盖从威尔金斯和拉尔森冰架上分裂出去。南极巨大冰盖的其他部分也在全线后撤之中。 印度尼西亚的卡斯坦兹山是热亚洲唯一山顶常年积雪的山峰。但在最近几个世纪以来,卡斯坦兹山的冰川已明显地缩小,结果使雪线上升了大约100米。 除两极地区的冰冠以外,喜玛拉雅冰川是世界冰体最大的组成部分,共约有万条冰川。这些冰川的融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河流——印度河与恒河的水源。如果这两条大河的水源枯竭或者逐渐减少为涓涓细流,农业社会的基本组成元素就会遭到彻底的破坏。 近年来,人们对从巴塔哥尼亚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川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普遍认为的温室效应而融化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在南亚地区,问题并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虽然全球变暖的许多不良影响可能要到21世纪末才会变得非常严重,但是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会给人们造成麻烦。 国际冰雪委员会(ICSI)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喜玛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国际冰雪委员会负责人塞义德·哈斯内恩说:“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位于恒河流域的喜玛拉雅山东部地区冰川融化的情况最为严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从不丹到克什米尔地区的冰川退缩的速度最快。以长达3英里的巴尔纳克冰川为例,这座冰川是4000万——5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而形成的许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来,它已经后退了半英里。在经过了1997年严寒的亚北极区冬季之后,科学家们曾经预计这条冰川会有所扩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进一步后退了。 孟加拉国环境与森林部长赛义达·乔杜里指出:“如果全球变暖趋势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国将近20%的地区在15年内可能被水淹没。” 华盛顿州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员、气候专家鲁比·伦发现,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山区从11月下旬到来年3月下旬的降雪将变为降雨,从而使如今900多米的平均雪线上升到1250米。这将不仅仅使卡斯卡德山脉中部的滑雪胜地变为泥浆,重要的是将给干燥的山脉东侧的农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因为这些农民依靠山上春季的融冰雪水流下来灌溉他们的苹果树和小麦。 3.疾病肆虐 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保罗.受泼斯坦 哈佛大学新病和复发病研究所的保罗.受泼斯坦注意到,植物也随雪线而移动,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随着山峦顶峰的变暖,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1985年之后在卢旺达.赞比亚.埃塞俄比亚.斯威土兰和马达加斯加的高海拨地区都出现过传染性疟疾。1988年马达加斯加高地的一次爆发杀死了10万多人。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的气象影响专家欧文.杰元逊认为,升温和降雨的增加,再加上不断增加的抗药性,这几种因素的协同一致,促成了这些疾病的流行。 在疟疾、黄热病和登革热这样的疾病向上、向外的扩散中,气候是个关键的因素,因为它既影响带病昆虫的安居之地,也影响疾病的传染性本身。传播疟疾的按蚊通常在冬天需要平均温度摄氏度以上才能存活,疟原虫的活跃与感染,需要17.75摄氏度,如果平均温度增加2.5至3.7517.75摄氏度,就会使登革热的传播速度加倍。同时迁移的还有携带黄热病和登革热的伊蚊,它们此前局限于赤道两侧纬度大约35度的区域,全球升温将使它的活动范围扩展到纽约、芝加哥、北京、伊斯坦布尔和马德里。 这并非耸人听闻,1999年7月,西尼罗病毒首次登陆西半球,袭击了纽约市,令市民和医疗卫生组织大为震惊,当局动用直升机和地面人员在市内大面积喷洒杀虫剂来消灾灭病。长期跟踪研究这种疾病的流行病学家和卫生专家把这种疾病的爆发流行照咎于全球气候大规模长期变化对当地气候的影响。专家们对一个日益谈暖的地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担以,并提醒人们应该人新的疾病的爆发和它因气候变化的关系中吸取教训。据2000年元月报道,一个目前在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和亚利桑那州出现流感以后,包括纽约、宾夕法尼亚、新泽西、弗吉尼亚、马里兰和首都华盛顿在内的19个州都有这种疾病流和。引发上次流感的是一种称作“悉尼A型流感”的病毒,流感导致的死亡率在美国呈上升之势,据一周内122个美国城市的数据,因患流感或肺炎而死亡的人数占死亡总数的7.8%。这不啻是2000年给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大国的一个警告。 西尼罗病毒、疟疾、黄热病等热带传染病自1987年以来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密西西比、德克萨斯、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和科罗拉多等地相继爆发,一再证实了专家们关于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的科学推断。 4.新冰河期 现在的物种灭绝率已经 “达到地质史上一次巨大灭绝性一半的水平”。 ——戴维·蒂尔曼 关于全球变暖的另一项研究结果更令人吃惊,由北极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风的类型的不断改变,大量淡水正汇入北西洋,从而对墨西哥湾暖流造成破坏。正是这些暖流把温暖的表层水从加勒比海带到欧州西北部,并使欧洲形成温暖的气候。而墨西哥暖流一旦因全球变暖被切断后,欧洲西北部温度可能会下降5-8摄氏度之多,欧洲可能面临一次新的冰河时代! 这项研究是位于阿伯丁的苏格兰海洋实验所分析了设在兰群岛海域到法罗群岛海域之间自1893年以来的1.7万多次海水盐度测量结果得出的。在过去的每20年中,流向南部的深层海水盐度变得越来越小,浓度越来越低,这表明有更多的淡水从大西洋北部汇入了该地区。这些新数据第一次充分证明了德国科学家在大约3年前设计的计算机模型。 对这一问题严重性的认识,用哈佛大学生物学家受德华·O·威尔逊的话来说,现在的物种灭绝率已经 “达到地质史上一次巨大灭绝性一半的水平”。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升高,而世界人口将在2050年之前达到100亿。“我们的世界正在朝着由人造设施来代替现有免费自然资源的方向发展”,明尼苏达大学的戴维·蒂尔曼说。但是,我们还没有掌握自然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在亿年前的二叠纪大灭绝中,96%的物种灭亡了。后来随着许多新物种的出现,地球上终于恢复了丰富的种群,但是这个过程足足经历了一亿年。威尔逊说:“一些人认为,自然界会复兴人类所毁灭的一切” 。谚语云:“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万物皆可应运而生。”或许自然界真的能够恢复一切,但这个漫长的过程对于现代人类无论如何是没有意义的。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天气最动人的特质就在于它的变化多端。1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仍然在为准确预报天气情况而努力,在控制气候方面却收效甚微;然而,对环境的破坏却是史无前例的。 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主任迈克尔·麦克拉说,或许有一天人类将不得不认真考虑做一种完全不同的气候实验。全球变暖是由于燃烧化学物燃料,过量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太空中设置巨大镜子来使阳光辐射解度发生偏转。然而,正如新泽西州拉特洛斯大学环境预测中以主任罗尼.阿维萨说,“要控制气候的想法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在对气候的控制走出科幻小说前,我们必须做力所能及的事。

177 评论

奶油不够变球

[编辑本段]什么是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编辑本段]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出现全球变暖趋势的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摄氏度(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另外,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60%的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编辑本段]全球变暖的历史与预测 全球变暖是真实的,而且正在进行! 主流科学界一致对全球变暖是越来越清楚了,每天在改变我们的气候都是真实的,他们也正在进行中。在20世纪末年初以来,表面平均温度的地球增加了约 ( 摄氏度) 。在过去的40年中,气温上升约 ( 摄氏度) 。在过去400-600年,全球变暖,在20世纪是更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间, 7分之10的年,在20世纪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其中一个最强劲的下午1998是最热的一年,因为可靠的温度测量开始的。 此外,变化,在自然环境支持的事实,即地球正在变暖; 山区giaciers也在逐渐消退; 在过去四十年里,北极冰厚度已经下跌了大约40 % ; 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约快三倍超过了过去的100年相比在以前的3000年里 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植物和动物改变其范围和行为回应气候。 根据仪器记录,相对于1860年至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度。自1979年,陆地温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温度快一倍(陆地温度上升了摄氏度,而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度)。根据卫星温度探测,对流层的温度每十年上升摄氏度至度。在1850年前的一两千年,虽然曾经出现中世纪温暖时期与小冰河时期,但是大众相信全球温度是相对稳定的。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估计,自1800年代有测量仪器广泛地应用开始,2005年是最温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记录高了摄氏百分之几度。 世界气象组织和英国气候研究单位也有类似的估计,曾经预计2005年是仅次于1998年第二温暖的年份。 在人类近代历史才有一些温度记录。这些记录都来自不同的地方,精确度和可靠性都不尽相同。在1860年才有类似全球温度仪器记录,相信当年的记录很少受到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从最近的千禧年内的多方记录所展示的长远展望,在过去1000年的温度记录中可以看到有关的讨论及其中的差异。最近50年的气候转变的过程是十分清晰,全赖详细的温度记录。到了1979年,人类更开始利用卫星温度测量来量度对流层的温度。 在2000年后,各地的高温记录经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罗诺镇录得摄氏度,破139年来的记录。同年,8月10日,英国伦敦的温度达到摄氏,破了1990年的记录。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测得最低温度为摄氏度,破了1873年以来的记录。8月7日夜间,德国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气温记录。在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汉、福州都破了当地高温记录,而中国浙江省更快速地屡破高温记录,67个气象站中40个都刷新记录。2004年7月,广州的罕见高温打破了五十三年来的记录。2005年7月,美国有两百个城市都创下历史性高温记录。2006年8月16日,重庆最高气温高达43度。台湾宜兰在2006年7月8日温度高达度,破了1997年的记录。2006年11月11日是香港整个十一月最热的一日,最高气温高达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最高温度还要高。 据新华社电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古代农业活动曾使世界避免进入新冰川期。这说明,人类活动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可能持续了数千年。研究人员说,砍倒大树并开垦第一片田地的史前农民使大气中甲烷和CO 2等温室气体含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气温因此逐渐回升。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拉迪曼说:“要不是早期农业带来的温室气体,目前地球气温很可能还是冰川时期的气温。”拉迪曼承认,研究结果非常容易引起争议。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17日说,科学家通过两项最新研究预测,即使现在全世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本世纪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在18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连续发表两篇论文,从不同角度预测了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他们的成果将由联合国下属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评估,收录到2007年公布的下一份全球气候变化报告中。 在第一篇论文中,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魏格雷提出了一个较简单的数学模型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他认为,由于海洋存在“热惯性”,对温室气体等外界影响的反应有所滞后,本世纪全球变暖的趋势只不过是以前排放温室气体的后果。 据魏格雷预测,到2400年,已存在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成分,将至少使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摄氏度;不断新排放的温室气体,又将导致全球平均气温额外升高2至6摄氏度。这两个因素还会分别引起海平面每世纪上升10厘米和25厘米。 他在论文中说,要遏制气候变暖的趋势,现在就必须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极其低的水平,即使这样海平面上升的趋势恐怕也难以避免,每世纪10厘米的上升速度可能是最乐观的预测。 由杰拉尔德·梅尔等人发表的第二篇论文则预测,由于“热惯性”的存在,即使本世纪中人类不向大气排放任何温室气体,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也将至少升高摄氏度,海平面将上升11厘米以上,其中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比科学家早先的预测值高了一倍多。梅尔对此解释说,这是因为以前的预测没有考虑到冰川融化等的影响。 梅尔的研究小组用两套数学模型,借助超级计算机模拟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低、中、高时的气候和海平面变化情况。[编辑本段]全球变暖的条件 地球气候变暖和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有关。但日本和丹麦科研人员近日指出,温室气体增加并非导致气候变暖的惟一原因,太阳活动变化在其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环境信息研究院的伊藤公纪教授制作了一张图表。从图上看,过去200年间地球平均气温和太阳磁场强度的变化曲线基本吻合。伊藤公纪由此推断,太阳活动对气候变暖也有影响,仅用温室气体增加解释气候变暖可能不够全面。 太阳活动对地球气温的影响已被专家们关注了很长时间。一般来说,太阳黑子多的时候,太阳活动剧烈。比如史料曾记载,公元17世纪时太阳黑子很少出现,当时的地球气候也相对寒冷。但地面获得的探测信息也显示,太阳活动强弱变化引起的太阳辐射能量变化幅度仅为,如此微小的变化似乎不足以对气候造成太大影响。 然而,最近国际空间科学界出现了一种假说,认为太阳活动的变化会改变地球上空的云量,“放大”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从而左右气候变化。提出这种假说的丹麦科学家推测,射向地球的宇宙射线可较稳定地使部分大气离子化,使云容易生成,从而吸收太阳的大量辐射,降低地球温度。但是,太阳活动高峰时释放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能干扰宇宙射线射向地球,使云不易形成,进而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目前,丹麦科研人员正在研究与云形成有关的各种因素,以论证上述假说。 也有日本专家提出,虽然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幅度只有,但他们发现这种能量变化能使地球大气对于太阳紫外线的吸收量变化幅度达到百分之几,这种吸收量的增加会使大气臭氧层温度升高。日本气象研究所第二研究部负责人小寺邦彦表示,臭氧层温度的变化会波及对流层,从而对寒流和季风造成影响,但目前尚不清楚上述机制能对地球气候变暖产生多大影响。为了继续研究这个课题,小寺邦彦等人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已于去年开始工作。[编辑本段]全球变暖的原因 全球变暖的原因很多,概括以后有以下几点: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危肋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10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行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202 评论

我是蜜桃桃

楼上都有复制或部分复制我在其他问题中的回答呀。没有计算公式!这是根据物质特性和观测统计给定的值,就好比物质的密度、比热,这些是物质的属性参数,不是通过计算得来的!再说的具体点,是根据其在大气中存在和转化的周期及其分解的难易程度确定的。IPCC第二次科学评估报告给定甲烷的增温潜力值(GWP)是二氧化碳的21倍,其中二氧化碳的GWP值规定为1;IPCC最新的科学评估报告给定甲烷的增温潜力值(GWP)是二氧化碳的25倍,其中二氧化碳的GWP值规定为1.

294 评论

比尼爱汤姆

什麼都有,冰,水,北极熊,企鹅。

311 评论

松涛学大教育

南极洲 Antarctica 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且唯一无土著人居住的大陆。又称第七大陆。 位于地球最南端 , 与其他大陆隔南大洋相望,是地球上最偏远、最寒冷、领土主权悬而未决的大陆。 地理 南极洲为通 常 所说的南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南部水域所包围 。 与南美洲最近的距离为965千米,距新西兰2000千米、澳大利亚 2500 千米、非州南端 3800 千米。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中国与印巴大陆面积的总和,居世界第五位。整个南极大陆被一巨大的冰盖所覆盖。平均海拔2350米。南极横断山脉将南极大陆分成东、西两部分,东南极冰盖最高点为4100米。西南极的文森山海拔5140米,是南极最高峰。 水资源 南极洲 98% 的地域被一个直径 4500 千米的永久冰盖所覆盖,其冰架延伸到其周围的海域,夏季冰架面积为 265 万平方千米,冬季可扩展到南纬55°,面积达1880万平方千米;冰盖平均厚度为2000米,最厚处达4750米;冰盖总贮冰量为2500万立方千米,占全球冰总量的90%,如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50~60米。 气温 南极素有寒极之称,其低温的最根本原因是冰盖将80%的太阳辐射反射掉了,大陆永久冰封雪盖。南极仅有冬夏两季之分,4~10月为冬季,11~3月为夏季,沿海地区夏季月均气温0℃左右,内陆地区为-35~-15℃ , 冬季沿海月均气温为-30~-15℃,内陆地区为-70~-40℃;位于东南极的前苏联东方站在1983年6月记录到的最低温度为-℃。气温随纬度和海拔的增高而下降,东南极比西南极低。南极虽然贮存了全球 75% 的淡水 ,但因其以永久固态方式存在,故南极异常干燥,有白色沙漠之称。沿海地区年降雪量相当于900毫米,而内陆仅为50毫米。在南纬 50°~70°南大洋水域,低压气旋不断,有时环南极水域中的低压气旋可同时有6个之多,并自西向东运动,风速可达85千米/小时。南极大陆的冷空气自海拔高的极点地区向地势较低的沿海区运动,形成强烈的下降风,风速最大可达300千米/小时。 3000万年前南极是个气候温和、草丰林茂、动物成群的大陆。到了2800万年前,冰盖逐渐形成,绝大多数动植物便绝迹了,已不存在高等动物和开花植物,仅有 340余种植物,其中包括200多种地衣、85种苔藓、28 种伞状菌和25种欧龙牙草。沿海有两种显花植物和近千种海藻。南极陆地上仅有一些微生物和少数无脊椎动物生存于植物丛、地衣、泥沼中。在南极发现的无脊椎动物有 387种 。与南极大陆贫乏的生物种类相比较,南大洋生物资源异常丰富,其生态系中有个稳定的食物链即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磷虾→乌贼、鱼类→企鹅、鸟类→海豹→鲸 ; 磷虾是南大洋食物链中关键的一环,其总贮量为亿吨;除此 ,乌贼贮量为 1亿吨和近2万种鱼类。南极共有21种企鹅 , 大都生活在南纬 45°~55°地区。 矿物 根据近 30 多年在南极进行地球物 理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和依据板块构造理论对有亲缘板块拼接的结果证实,南极洲存在着丰富的煤、铁、石油与天然气。煤资源主要存在于南极横断山脉,为二叠纪煤,贮相较浅,煤块呈凹凸状。铁矿贮存于东南极的因德比地到威尔科斯地之间的地区,但是最大的铁矿在查尔斯王子山脉 , 其范围绵延数十千米 , 此外,南极洲还有金、银、铂、铬、锡、铅等多种金属矿藏。 地质 南极洲原是古冈瓦那大陆的核心部分。大约在亿年前古冈瓦那大陆先后分裂为非洲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澳洲板块并相继与之脱离。大约在亿年前非洲南美板块一分为二,形成了非洲板块与南美板块。大约在5500万年前澳洲板块最后从古冈瓦那大陆上断裂下来飘然北上,于是只剩下了南极洲。东南极与西南极在地质上截然不同。东南极是一个古老的地盾,距今约30亿年。而西南极是由若干板块组成,在地质年龄上远比东南极年轻。 探索 发现经过 18 世纪起,探险家们纷纷南下去寻找传说中的南方大陆。1772~1775 年英国J.库克船长历时 3年8个月,航行97000千米、环南极航行一周,几次进入极圈 ,但他最终未发现陆地。 1819年沙俄派别林斯高晋率东方号与和平号两船,历时两年零21天分别在南纬69°53′、西经82°19′和南纬 68°43′、西经73°10′发现了两个岛。1823年2月英国人J.威德尔南下到南纬 74° 15′ , 创造了当时南下的最高纬度。1837年9月~1840年11月法国 D.迪尔维尔曾力图超过威德尔创造高纬度纪录未成,但他以夫人的名字命名他于 1840年1月19日发现的岛屿为阿德雷地,并命名其沿海水域为迪尔维尔海,后人还以其夫人的名字命名了一种企鹅,即阿德雷企鹅。随后,英国的J.罗斯于1841年驶入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罗斯湾,,但他为冰障所阻无法到达他预测的南磁极——南纬75°30′、东经154°。1908年英国的 E.沙克尔顿挺进到南纬88°23′,离南极点仅差180千米 ,但由于食品耗尽而折回。1909年 D.莫森 、E.戴维斯和 A.麦凯首次到达当时为南纬72°24′,东经155°18′的南磁极。1911年12月14日和1912年1月17日挪威的L.阿蒙森和英国的R.斯科特率领的探险队先后到达南极点。 从1772年库克扬帆南下到19世纪末,先后有很多探险家驾帆船去寻 找南方大陆 , 历史上把这一时 期称为帆船时代。20世纪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尽管时间短暂,但人类先后征服了南磁 极和南极点 , 涌现了不少可 歌可泣的探险英雄。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英雄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50年代中期 , 人类在 南极探 险逐 渐用 机械设 备取代了 狗拉雪橇。1928年英国的H.威尔金驾机飞越南极半岛,1929年美国人R.伯德驾机飞越南极点,同年另一美国人L.艾尔斯沃斯驾机从南极半岛顶端飞至罗斯冰架。飞机在南极探险方面为人类宏观正确地认识南极大陆提供了可靠的手段,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机械化时代。从1957~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起至今,众多的科学家涌往南极,他们在那里建立常年考察站,进行多学科的科学考察,人们称这一时期为科学考察时代。 领土问题 对南极的领土要求 从 1908~1941年,共有7个国家先后对南极洲提出了领土要求 。1908 年英国首先宣布对西经20°~50°、南纬50°以南和西经 50°~ 80°、南纬 58°以南包括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和南极半岛在内的扇形地块及其水域拥有主权 ;1923 年英国又对从东经 160°到西经150°、南纬 60° 以南的罗斯扇形地区提出领土要求并委托新西兰总督管理,这也是新西兰所要求的那块扇形大陆。实际上英国当时的真正企图是要将整个南极大陆纳入其版图。1929~1931年由澳大利亚人莫森率领的英-澳-新西兰联合考察队对上述地区进行了考察。接着,英国在1933年代表澳大利 亚对 南纬 60°以 南 、东经45°~ 136° 和东经142°~160°相当于南极大陆40%的650 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和水域提出了领土要求。 法国以他们的探险者最早发现阿德雷沿岸为由于1924年对东经136°~142°、南纬67°以南的一块狭长地域提出领土要求,1938年又重申并将这块地域延伸到极点和南纬60°。 1938年德国派测绘船对毛德皇后地一带进行闪电式考察,在6天半时间内用飞机对毛德皇后地 60 万平方千米的地区进行了航空调查与拍照,并每隔25千米空投一颗曲十字金属标记物。挪威在 1939 年1月也声明对东经 45°至西经 20°之间的地域拥有主权,但既没向南延伸到极点,也没有规定其北部边界的纬度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 德国舰艇以凯尔盖朗岛为基地在西南极水域时常出没拦劫商船和捕鲸船,从而突出了南美大陆与南极半 岛之间德 雷克海 峡的军事意义。为此,智利在1940年宣布对西经53°~90°之间、南纬60°以南的地域拥有主权。阿根廷于1941年宣布对西经25°~74°、南纬60°以南的地域拥有主权;他们的依据是南美大陆与南极半岛地质上的亲缘关系、有效占领理论以及西班牙原来所宣称的对南极领土要求的继承。英国、智利、阿根廷3国对南极提出领土要求的大部分地区相重叠,致使3国之间发生争论。英国于1947年和1955年为此上诉国际法院,但智利、阿根廷认为南极半岛是他们的领土,拒绝由国际法院审理。美国自30年代末开始,为对南极提出领土要求作准备 。1939年罗斯福总统即明确指示美国当时进行南极考察的人员在南极多设置一些美国标记物。伯德在其第三次考察时在无人要求的伯德地(玛丽·伯德地)两侧各建了一个站。美国在 1945~1947年间进行了代号为跃进的大规模考察,并在1948年邀请英、法、挪威、澳大利亚、智利、新西兰、阿根廷7国共同商讨南极问题,提出由 8 国共管或由联合国托管。但与会国中有6国坚持其对南极的领土要求 ,会议无任何结果。 上述8国的活动引起了苏联的关注。1950年6月8日苏联照会上述8国政府,表示不承认任何国家以任何方式对南极提出的领土要求,不承认在没有苏联参加的情况下做出有关南极的任何决定。前苏的坚决立场以及俄早期探险者(如别林斯高晋)在南极考察史中所占有的地位,使美、英等8国不得不重新考虑解决南极领土纷争的途径。 到20世纪40年代,英国、法国、挪威、澳大利亚、智利、阿根廷、新西兰 7 国已对83%的南极大陆提出了领土要求。其中澳大利亚、法国、新西兰、挪威4国互相承认各自的领土要求,阿根廷、智利、英国3国要求的领土互相重叠,各方坚持各自的主权要求,互不承认他方的主权要求;美、苏不承认任何国家对南极的领土要求,同时保留他们自己对南极提出领土要求的权利。由于对领土要求的纷争,致使南极大陆成了多种矛盾的焦点。这些矛盾的存在与发展,在客观上需要制定一个多边条约以缓解各种矛盾与纷争。1959年12月1日,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国、日本、新西兰、挪威、南非、英国、美国、苏联12国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南极条约》。 《南极条约》 南极条约体系 《南极条约》的主要内容为:禁止在条约区从事任何带有军事性质的活动 , 南极只用于和平目的;冻结对南极任何形式的领土要求;鼓励在南极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各协商国都有权到其他协商国的南极考察站上视察;协商国决策重大事务的实施主要靠每年一次的南极条约的例会和各协商国对南极的自由视察权。中国于1985年5月9日加入南极条约组织,同年10月被接纳为协商国。《南极条约》有40个成员国,其中26国为协商国,14国为非协商国。 继《南极条约》之后,协商国又于1964、1972、1980年先后签订了《保护南极动植物议定措施》、《南极海豹保护公约》和《南极生物资源保护公约》 ;1988年6月通过了《南极矿物资源活动管理公约》;1991年10月在马德里通过了《南极环境保护议定书》。《南极条约》和上述公约以及历次协商国通过140余项建议措施,统称为南极条约体系。1991年在马德里通过的《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中第25条规定,自议定书生效之日起50年内禁止在南极进行矿物资源活动,从而确保了南极大陆未来50年的和平与安宁,为全面保护南极、科学地认识南极奠定了基石。 1991年10月在波恩举行的第十六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通过了13项建议备忘录并发表了南极条约30周年宣言,重申《南极条约》的宗旨与原则:“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南极应永远专用于和平目的,不应成为国际纷争的场所与目标。”宣言建议1991~2000年为国际南极合作10年。 南极条约组织非联合国机构。在1983年的联合国大会上马来西亚等国提出将南极问题列入联大议程,主张南极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由联合国管理,但遭到南极条约协商国的一致抵制,因此尽管南极问题自1983年以后一直列在联大议程内,但未取得进展。 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简称SCAR,隶属国际科联,是专门组织、协调南极科学研究的国际性学术组织。SCAR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以促进南极条约协商国成员国之间及其他国际学术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大会期间还举行生物、地质、冰川、气象、高空大气物理、大地测量与制图、人体生理医学等学科的分组学术讨论会和南大洋生态与生物资源、海豹等方面的专家组会议。SCAR 自1958年成立至今召开过21次会议。1991年SCAR在德国不来梅举行大规模的南极科学大会,回顾、总结了30年来在南极研究方面各重大学科取得的进展。SCAR最重大的研究课题是“南极在全球地圈-生物圈计划中的作用”。SCAR 现有21个正式成员国和7个非正式成员国。中国在1986 年6月举行的第十九届会议上被接纳为正式成员,并参加了第十九届以后的各届会议。中国也成立了与 国际SCAR相对应的中国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统一协调全国的南极科学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为该委员会主任。中国极地研究所所长董兆乾在第二十一届SCAR会议上当选为副主席。 中国从1980年起派科学家到外国南极考察站同外国科学家一起开展南极科学研究,并于1985年2月20日在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上(南纬62°13′、西经58°58′)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后又在1988年底选定南极大陆另一端的达拉斯曼地区南纬69°22′、东经 76°22′处建立了中国第二个南极考察站——中山站。从 1984年起,中国已多次派出了考察队 。自第五次起 ,考察队兵分两路,一路奔向长城站,一路奔向中山站。中国在两个站上进行的主要考察项目有:地球物理、生物、地质、冰川、环境、气象、高空大气物理、人体生理医学等。1989年7月27日,由中、法、美、苏、英、日6国各1名队员组成的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探险队从南极半岛出发,沿着过南极点、东方站最后到达和平站的最长路线,开始了仅靠狗拉雪橇和滑雪板横穿南极大陆的征途,历时219天,行程5986千米,1989年12月11日经过南极点时曾发表《南极宣言》,1990年3月3日国际横穿南极探险队胜利到达终点。北极北极的范围,人们通常所说的北极并不仅仅限于北极点,而是指北纬66°34′(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也叫做北极地区。北极地区包括极区北冰洋、边缘陆地海岸带及岛屿、北极苔原和最外侧的泰加林带。如果以北极圈作为北极的边界,北极地区的总面积是2 100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部分占800万平方千米。也有一些科学家从物候学角度出发,以7月份平均10°C等温线(海洋以5°C等温线)作为北极地区的南界,这样,北极地区的总面积就扩大为2 700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约1 200万平方千米。而如果以植物种类的分布来划定北极,把全部泰加林带归入北极范围,北极地区的面积就将超过4 000万平方千米。北极地区究竟以何为界,环北极国家的标准也不统一,不过一般人习惯于从地理学角度出发,将北极圈作为北极地区的界线。 极地的时间,对于极点来说,地球所有经线都收拢到了一点,无所谓时区的划分,也就失去了时间的标准,这的确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由于缺乏共同标准,在极地工作的各国考察队员只好保留各自国家的地方时间。因此,科学家们在南极考察遇到外国人时,一般不问“现在几点啦”,因为他们的回答往往使人感到莫名其妙。一位美国考察队员曾这样描述他们在南极点举行垒球比赛的情形:“那只小小的垒球一会儿从今天飞到了昨天,一会儿又从昨天飞回今天。” 北极的气候,北冰洋的冬季从11月起直到次年4月,长达6个月。5、6月和9、10月分属春季和秋季,而夏季仅7、8两个月。1月份的平均气温介于-20~-40°C。而最暖月8月的平均气温也只达到-8°C。在北冰洋极点附近漂流站上测到的最低气温是-59°C。由于洋流和北极反气旋的影响,北极地区最冷的地方并不在中央北冰洋。在西伯利亚维尔霍杨斯克曾记录到-70°C的最低温度,在阿拉斯加的普罗斯佩克特地区也曾记录到-62°C的气温。 就整体而言,北极地区的平均风速远不及南极,即使在冬季,北冰洋沿岸的平均风速也仅达到10米/秒。尤其是在北欧海域,主要受到北角暖流的控制,全年水面温度保持在2~12°C之间,甚至位于北纬69°的摩尔曼斯克也是著名的不冻港。在那个地区,即使在冬季,15米/秒以上的疾风也比较少见。但由于格陵兰岛、北美及欧亚大陆北部冬季的冷高压,北冰洋海域时常会出现猛烈的暴风雪。北极地区的降水量普遍比南极内陆高得多,一般年降水量介于100~250毫米之间,格陵兰海域则达到每年500毫米。 北极的生命 与南极大陆不同,北极的生命活动非常活跃。有900种显花植物,上百万只北美驯鹿,数万头麝牛,上千只一群的北极兔,峰年时每公顷多达1 500只的旅鼠。北半球全部鸟类的1/6在北极繁育后代,而且至少有12种鸟类在北极越冬。在河流三角洲、苔原湖泊及水池草叶中,可以见到长尾凫、赤颈凫、短颈小野鸭、斑背潜鸭、鹊鸭、秋沙鸭、黑凫、雪鹅等。在山坡高地有北极雷鸟、猫头鹰等。渡鸦、海雀、北极燕鸥和黑冠苍鹭在天空飞翔,灰熊、北极狐、北极狼在苔原草甸上巡游,茴鱼、北方狗鱼、灰鳟鱼、鲱鱼、胡瓜鱼、长身鳕鱼、白鱼及北极鲑鱼在河湖中嬉戏。在北冰洋广阔的水域中还有上百万只各种海豹,20万头海象,数千头角鲸和白鲸,2万只北极熊。除此以外,最主要的是,北极地区生活着至少已有上万年历史的当地居民——因纽特人、楚科奇人、雅库特人、鄂温克人和拉普人等。 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北极的生命与南极的生命一样学会了与白色环境协调适应的本领。麝牛在-40°C气温下悠然自得地寻找埋在薄雪下的植物残茎。北美驯鹿群则在泰加林带北侧躲过严冬,春天再重返苔原。苔原夏季的融冰土层不足50厘米,落叶松和针木却可顺利生长,因其根可深深扎入永冻层,为抵御狂风,都很矮小,有些甚至完全匍伏生长,如爬地柳(北极柳树)、黑鱼鳞松等。寒冷北极的树木生长得很慢,在泰加林与苔原交接地带,2米高的树木可能已超过300岁。苔原的许多地衣、苔藓,甚至显花植物在0°C以下的环境中照样可以进行有效的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科学家发现某些地衣在-20°C时仍可生长,一些苔藓在-10°C时还能继续生长,甚至连山酸模、爬地杜鹃、冰川笆莨等显花植物亦能在-5°C时保持生长势头。 北极的石油资源,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包括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与化学能源,可再生的生物资源,以及如水力、风力等恒定资源。如果按照广义的资源定义,则还应算上军事资源、科学资源、人文资源、旅游资源等等。 谈到北极资源种类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当然是能源中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据保守的估计,该地区潜在的可采石油储量有1 000亿~2 000亿桶,天然气在50万亿~80万亿立方米之间。可以看出,当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油气资源趋于枯竭的时候,北极将成为人类最后的一个能源基地。 北极的煤炭资源,阿拉斯加北部煤炭资源丰富,属尚未开发的地区之一。地质学家估计世界煤炭资源总量的9%——4 000亿吨煤贮藏于此,不亚于我国享誉海内外的煤都——山西大同。北极西部煤藏的理论储煤量为30亿吨,是阿拉斯加北部煤田中质量最高、用最简便的常规露天采掘技术便可开采的煤田。西伯利亚的煤炭储量比中国的大同、北美的阿拉斯加更大,有人估计为7 000亿吨或者更多,甚至可能超过全球储煤量的一半。 北极不仅煤炭资源丰富,而且煤质优良。西部的煤经过了1亿年古老的地质形成过程,是一种高挥发烟煤,其平均热值超过每千克12 000焦耳,低硫(~),低灰(10%),低温(含水5%)。北极的煤差不多是全世界最洁净的煤,具有极高的蒸汽和炼焦质量,可直接用于能源和工业原料。 北极的矿产资源,北极能源以外的矿产资源也很丰富。例如科拉半岛的世界级大铁矿便是尽人皆知的。然而更加有趣的是,如果沿着经过该铁矿的经度线(60°~75°E)一直向南,走到南半球对称的地方(66°~73°S),刚好就是南极大陆的查尔斯王子山。而查尔斯王子山的世界级大铁矿也是举世闻名的。在南、北极对称的地方都出现世界级的大铁矿,这种有趣的分布方式究竟纯属偶然,还是与南、北磁极的位置,或者与大陆漂移有什么关系,目前还说不清楚。 除铁矿外,北极还拥有大量其他矿产资源。诺里尔斯克的世界最大的铜镍钚复合矿基地就是其中之一。贵金属(如金)和金刚石矿产对前苏联开发远东也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著名的科累马地区。在阿拉斯加,据估计库兹布北部的红狗矿山拥有8 500万吨矿石,其中含锌17%,铅5%,银每吨75克,它已成为价值111亿美元(1983年价)的世界级大矿。考明克跨国矿业公司和那纳公司正在对红狗矿山进行联合开发。 在阿拉斯加朱诺石英脉型金矿区,从1880年到1943年已生产了吨黄金,估计尚有吨待开采。西特卡附近的奇察哥夫矿曾产金吨,仍含吨待开采。贵金属矿的开发在白令海峡两岸此起彼伏。另外,格林克里克银矿是全美最大的潜在银矿,1988年开发后,生产能力为日处理1 000吨矿石,估计可采10~30年。 除上述矿产资源外,那里还储有铀和钚等放射性元素,被称为战略性矿产资源,如威尔士王子岛上的盐夹矿就蕴藏有万吨钚矿石。 北极的海洋哺乳动物,北极海域海洋哺乳动物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悲惨的经历。温顺的北极海象,雄性体重可达1 360千克,它们常常数十头甚至数百头一起聚集在海滩上鼾声大作,高枕无忧。由于它们的长牙可做牙雕工艺品,肉可食用,皮可制革,所以成为人们捕猎的对象。200年来,它们的数量从50万头下降到濒临灭绝的边缘。从70年代起,由于人们采取保护措施,才使其得以继续繁衍。 北极海豹与南极的毛皮海豹的生活习性有些近似。它们以家庭为单位生活在一起,家长通常是一头体重300千克的雄海豹,统治着50头左右体重仅30~50千克的雌海豹和它们的子女。由于它们的毛皮在市场上极受欢迎,原有的数百万头几乎被斩尽杀绝。后来它们幸而与北极海象一起受到保护,才使北极海豹的数量从近年开始回升。 北极海域的鲸类只有6种,而且数量远远不如南大洋,但北冰洋中的角鲸和白鲸却是世界鲸类中最珍贵的品种。 北冰洋及邻海一些水域强大的水生动物生产力已经导致了世界级商业性捕捞业的发展。北极海域的经济鱼类主要有北极鲑鱼、北极墨鱼、蝶鱼和毛鳞鱼。与其他海洋生物资源相比,鱼类资源目前仍较丰富。巴伦支海、挪威海和格陵兰海都属世界著名的渔场,近年捕鱼量约占世界的8%~10%。 然而,虽然北极水域的水产资源如此丰富,但是仍然需要采取谨慎态度。人们不会忘记斯特勒海牛的悲剧。这是一种曾广布北极浅水区的大型海洋哺乳动物,体长10米,肉味鲜美。维图斯·白令率领的俄国探险队于1741年在堪察加白令岛水域首次发现。然而仅仅27年后,最后一头斯特勒海牛被人类捕杀,这一物种便在地球上永远消失了。

143 评论

相关问答

  • 北极光杂志

    可以的,《北极光》是被中国知网收录的。

    yanran8385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与极限运动攀岩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在攀岩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天气气候条件,以及当地的地理环境是否安全,特别要注意自我安全与防护,以及气候条件是否允许攀岩,岩石的坚硬程度是否进行,都是我们需要进行

    飛天彩绘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与极值问题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那么多,也要看你是写哪一方面的。

    宅男阳光刺眼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太极拳论文的参考文献

    徐浩峰写的逝去的武林三部曲,张至顺道长的炁体源流。注:自学党请不要做白日梦,乖乖的找个师父拜师学艺

    肖小月半仔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南极研究论文

    据外媒报道, 一项新研究表明,南极冰盖在过去甚至比之前认为的更不稳定,有时甚至接近崩溃。 这一发现引发了人们的担忧,即在气候变暖、冰盖缩减的情况下,冰盖下的土地

    妞妞们要健康 8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