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38

我许你一世安好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与凯风四月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疯中之子

已采纳

> 关键词:两晋 风意象 淡薄 陶渊明> 作者简介:荣小措,女,陕西咸阳人,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讲师,西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 晋代是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中国古代文学向来重视政教内涵,属政教主导型文学。但汉末建安时期,儒学有所衰退,魏末正始以后,由于微妙的社会原因,道家老庄学说蔓延,文士对政治采取疏远规避态度,使政教在文学中日渐淡化,两晋以后,文士更将政教精神弃如敝屣,不再强调道德伦理教化作用和政治功能,而将注意力转向文学的技术性方面。两晋文学已由政教主导型文学转变为非政教主导型文学,它和承其流风的南朝文学,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非政教主导型文学。这种特殊状况反映在诗歌及其意象上,呈现出对技巧、辞藻的全面探索,以及对现实政治、国计民生等的淡漠,因此缺乏激动人心的崇高力量,而以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个人喜怒哀乐为中心,这是对传统诗歌及其意象的背离和补充,同时丰富和完善了诗歌意象的情感内涵,在风意象上也是如此。本文据逯钦立《先秦汉魏晋诗》[1]所收晋代诗中的风意象分析可见,晋代风意象在形象上得到了不断地创新和拓展,情感上由浓烈深厚转向轻微淡薄,由悲苦愁闷转向欢快闲适。> 一、“徘徊向长风,泪下沾衣襟”西晋诗中的风意象> 西晋诗歌一方面继承了汉魏以来的悲情风,出现了一些较富真情实感的风意象;另一方面,伴随着对此前诗歌的全面模仿,风意象也陈陈相因,旧的风意象大量出现却情感淡薄,形式守旧,乏善可陈。> 对传统意象的恋恋不舍是魏晋人的共同嗜好。但魏诗人能以深厚博大的情感底蕴和较新颖的五言诗体来使传统意象重新焕发出艺术生命力,而西晋诗人在这两方面却都远逊于魏。西晋诗歌中约含二百二十处风意象,其中近半数为模袭前代之作,他们将诗骚以来的传统风意象如“谷风”、“凯风”、“八风”、“飘风”等仍置身于简单陈旧的四言、骚体诗中,又缺乏新鲜真挚的情感,于是风意象在形式上老化,在情感上苍白,失去了诗歌意象感发动人的魅力,成了文人刻意仿古下的假古董。这类风意象在西晋诗中数量不少,价值不大,故不赘述。> 西晋诗歌中富有感染力的风意象多出现在五言诗中,它们在情感上继承了汉魏的悲情,“汉末古诗中集中表现出来的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李泽厚语)[2]西晋距汉魏最近,历史的悲音犹在耳际回响,时事的倏忽巨变更激起世事无常而前途渺茫的悲叹,加上对生命本身的迷惘忧伤,遂使诗歌中的风意象具有了哀怨凄婉的真挚情怀。现将西晋诗中有感染力的百处风意象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可以看出,带有悲情的“风”占大多数。单以狭义的悲风意象而论,晋诗共十八处“悲风”,西晋即占十四处,较魏诗中更多(十处),可见西晋时诗人们的悲伤之情仍很浓郁。②③④类广义的悲风意象中也可以看出,西晋诗人虽闭口不谈政治民生,但当他们完全直面荣枯瞬变却无知无觉的大自然时,风仍能极简捷迅速地触动起他们心底的种种悲情,使他们倍感冷酷凄凉、悲哀伤痛,并在生命短促、自然永恒的对比中感慨万千,嗟叹不已。西晋诗人在对外在功名利禄的极力追求中仍无法掩饰对生命的敏感伤怀,这使其风意象虽远离外在的客观社会现实,却紧贴着内在的主观生命感受,虽不崇高伟大,却也有哀婉动人之处。仅举数例以见之:> “春荣随风飘摧,感物动心增哀。”(傅玄《历九秋篇》)> “肃肃商风起,悄悄心自卑。”(傅咸《诗》)> “繁霜降当夕,悲风中夜兴。” (张华《杂诗》三首其一)> “徘徊向长风,泪下沾衣襟。” (张载《七哀诗》二首其二)> “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陆机《赴洛道中作二首》其一)……> 这种敏感悲伤的风意象是西晋诗中最有感染力的。西晋末的刘琨更以其豪迈雄壮的英雄底蕴使之增添了悲凉苍莽之气:“烈烈悲风起,泠泠涧水流”(《扶风歌》)、“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重赠卢谌诗》)。那一种英雄末路的苍凉悲伤,那一份“出师未捷身先死”式的壮志难酬的惨痛怅恨,被诗人极巧妙地诉诸风意象,遂有了恒久魅力。上表中“其他”类风意象上承魏诗中的同类风意象而略有进展,它们在东晋后有大发展,此处略。> 西晋对古代诗歌中风意象的影响还在于发生于此期的一著名事件。《晋名士传》云:张翰有清名美望,大司马齐王辟为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思吴中菰饭莼羹、鲈鱼脍,叹曰:“人生贵得适意耳,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因作此歌,遂命驾还。所作《秋风歌》曰: “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 秋风起而天气转凉,使远离故乡、亲人的游子倍加怀念家的温暖,张翰更因秋风而思故乡风味,顿起还乡之念。此事又为《世说新语》所载,被诗人频频引用,“秋风”便成了触动乡思的重要媒介。如唐人张籍《秋思》诗云:“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此后,秋风便在衰飒愁郁的传统情感之外,又增添了思乡之情,含蕴更为丰富。> 二、东晋诗中的风意象> 东晋时玄学盛行,玄学鼓励文士追求高狂放达、闲适脱俗的精神境界,使文士们与现实生活发生疏离,导致社会责任感的普遍减弱,并在人生态度上趋向冷漠,泯灭了人生应有之热情,这使他们缺乏文学创作激情,诗坛很不景气,风意象也进展不快。长达一百零四年的时段中,文人诗中的风意象仅一百六十余处,远不及西晋五十年中的多;在艺术上,风意象大都形式平平,情感淡薄,缺乏审美价值;只有陶渊明诗和晋代民歌中的风意象表现了艺术上的创新与情感魅力。> (一)> 东晋文人诗受玄学影响极深,诗坛上充斥着玄言诗及受玄理影响的诗,这些诗中的风意象除陶渊明外大都一身玄气,情感微弱。遍观此期诗中的风意象,有浓烈感情者极少。汉魏以来流行的浓重悲情为玄理一一化解,烟消云散,其他情感也都那么平淡、虚空。略举几个简单的数目以见东、西晋风意象之别:晋代十八处“悲风”中西晋占十四处,东晋仅四处,其中陶渊明一人占两处。百年诗坛无数文人诗中用到“悲风”者仅两处!在前代诗歌中习见的北风、秋风、寒风、凄风等表达浓情的意象也少而又少。但在晋代八处“玄风”意象中,西晋仅占一处,其余七处均出自东晋。其他各种风意象也均为玄风熏染,呈现出恬静淡薄之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谢混在《秋夜长》诗中有:“夜既分而气高,风入林而伤绿”之句。秋风摧落树叶历来都会引起诗人伤感悲苦的感受,近在魏、西晋的、傅玄还在为“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咏怀》)和“落叶随风摧,一绝如流光”(《杂诗三首》其一)的摧残而悲痛恐慌;但到东晋谢混诗中,对此的反映却极平淡:秋风吹入林中损伤了绿叶。这里看不到诗人的任何情感波动,诗人以达观从容的态度俯视这自然界的荣枯变迁。玄学使人洞彻万物并在情感上冷淡而无动于衷。> 东晋诗歌中的风意象只是玄眼注视下的一个物象,其万千变化均逃不出玄学的笼罩。风意象的周围,总有玄气缭绕。如湛方生的“吸风玄圃,饮露丹霄”(《庐山神仙诗》); 杨羲的“山波振青涯,八风扇玄烟”(《四月十四日紫微夫人作二首》其一);支遁的“匠者握神标,乘风吹玄芳”(《五月长斋诗》)等等。东晋玄言诗中的风意象大体如此。它们因为情感的微弱而缺乏艺术魅力。其仅有的积极意义在于开辟了一类清虚恬静、放旷闲适的新风意象,是对嵇康新“风”的继承。如谢混《游西池诗》中的“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 在绘声绘色的景物描写中显出诗人欣赏自然风色的轻松快意。“风”以其自身的形态唤起了诗人的审美情感,这是一种极纯粹的审美情感,无关家国大计而自有妙处。又如“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咏雪联句》)这样的名句也是完全着眼于风吹柳絮所产生的飘摇之美感,虽无雪天常有的悲凄寒冷等浓情,却形容出了雪花飞舞的曼妙,故而美丽动人。>(二)> 东晋诗中恬淡闲适的风意象还影响了陶渊明。不同的是,陶诗中的“风”在自然平淡的形态中蕴藏着极为朴实真挚、深沉厚重的情感,因而有着非凡的艺术感染力。现存一百五十余首陶诗中共含四十五处意象,占其他文人诗“风”总数(120)的三分之一强,其艺术魅力更远非他人所能及。这里将陶诗风意象的特点简单概括为面广而独特,情真而深厚。陶渊明作为一名真正的隐逸诗人,第一次将目光伸向了不为人注意的田园,真切领略到了大自然的风物之美,并以灵妙的诗笔艺术地展现,遂产生了许多绝佳的风意象。请看:>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诗》)>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二首》之二)>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读山海经诗十三首》其一)>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和郭主薄诗二首》其一)>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诗九首》其七)> 这些新颖独特的田园风,有着轻快欢欣的情调,与诗骚汉魏的悲情风大相径庭,也有别于东晋流行的淡薄玄“风”。这些美好的风意象是如此的亲切生动,似在耳际目前,又如此地自然平凡,似处处可见、触手可及;又都能细心体贴地适时而来,轻轻袅袅地庇护新苗,给它们带来滋润的微雨,为诗人送上春日的温馨、夏日的凉爽,诗人则全身心地沉浸在这些好风中,仔细体味着自然的乐趣、自由的可贵……陶诗中这些新颖独到、朴实真挚的好风意象极大地丰富了古代诗歌的风意象,对唐以后诗中的同类“风”影响很大。其风意象在艺术上的自然高妙在诗歌史上也罕有其匹。> 作为一名真正从事过田园劳作的诗人,陶渊明并未忽略农事的辛劳和自然的冷酷,他将这些都毫不掩饰地尽情表露在另一类风意象中:“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杂诗十二首》其一);“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和刘柴桑诗》)……这些荒凉凄冷的“风”如此真实集中地表现出来,对中唐现实主义“风”影响很大。任情率直的陶渊明正是这样坦白地将自然的美好与残酷,人生的喜乐与艰辛一览无余地表现出来,为诗歌和风意象另辟了新境。> 总体而言,陶渊明身处玄风煽炽的东晋,却“出淤泥而不染”,自觉地将诗歌创作引向田园自然,引向抒发真性情的正道上来,创造出了一系列新鲜朴实、生动自然的新风意象,促进了风意象的进一步发展。> (三)> 陶渊明之外,东晋乐府民歌中的五十二处风意象也颇有特色。它们以纯真自然、情真意深与玄言诗中“风”的索寞乏气形成鲜明对比,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卓越于时,并对宋齐梁陈的民歌及文人诗中的风意象有相当的影响。> 东晋民歌以言情为主,诗中的“风”也多是情感的承载者。这些“风”要么是情思的触动者,要么是爱情的宣泄处,或者成为传情达意的爱情使者,爱情是此类“风”的核心。虽略显单调而真实自然,情痴感人。其中以“春风”最受欢迎,出现达十次,占总数的五分之一,这使春风意象异军突起,成为堪与秋风并肩的常用意象。民歌中的情风意象形态虽异,风格却大体一致。略举几例:> “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子夜四时歌•春歌》)> “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同上)> “黄瓜被山侧,春风感郎情。”(《前溪歌七首》其三);> “征人难为思,愿逐秋风归。”(《子夜四时歌•秋歌》);> “白露朝夕生,秋风凄长夜。忆郎须寒服,乘月捣白素。”(同上)> “天寒岁欲暮,朔风舞飞雪。怀人重衾寝,故有三夏热。” (《子夜四时歌•冬歌》)>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西洲曲》)……> 无论春夏秋冬何种“风”,都能激起江南儿女的深情厚谊,这些“风”将风意象易触动人们情感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两晋时期,政治形势的变化使诗歌日渐远离政治和现实人生,而先后转向了玄言、田园、与闺情。视野的转换促成了新风意象的出现;情感则由玄言的淡薄、变而为田园的素朴诚挚、情思的细腻新巧。情感内涵总体偏于轻快欢欣,外加些许低回的怅惘哀怨,并且日益浅淡狭窄;语言形象上也日益工巧细致。这一切导致风意象在形态上获得了不断发展,而情感上则稍显狭窄单薄,使此期风意象表现出利弊同在的多面性,亟待后人来合理地去取。> > 参考文献:> [1] 逯钦立.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 李泽厚.美的历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156 评论

羅潔愛爾

(一)任人有问屋庐子曰①:“礼与食孰重?” 任国有个人问屋庐子道:“礼节和吃饭哪样重要?”曰:“礼重。” 屋庐子说:“礼节重要。”“色与礼孰重?” 那人又问:“娶妻和礼节哪样重要?”曰:“礼重。” 回答说:“礼节重要。”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②,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 那人又问:“按照礼节求饭吃,却吃不上而饿死;不按礼节求饭吃,却吃上了饭,那么也一定要按礼节行事吗?按亲迎礼娶亲,却娶不到妻子;不按亲迎礼,却能娶到妻子,那么也一定要行亲迎礼吗?”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屋庐子不能回答,第二天就到邹国去,把问题告诉给孟子。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③?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紾兄之臂而夺之食④,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孟子说:“回答这个问题有什么困难呢?不度量原来基础的高低,只比较它们的末端,那么寸把长的木块也能使它高过尖顶的高楼。金属比羽毛重,难道是就一只金属带钩和一车子羽毛相比来说的吗?拿吃饭的重要问题同礼节的细小方面相比,何止是吃饭重要?拿娶妻的重要问题同礼节的细小方面相比,何止是娶妻重要?你去这样回答他:‘扭住哥哥的胳膊夺他的饭吃,就能得到饭吃;不扭就得不到饭吃,那么就该扭他吗?翻过东边人家的墙头,搂抱那家的闺女,就能得到妻子;不去搂抱,就得不到妻子,那么就该去搂抱吗?”[注释] ①屋庐子:姓屋庐,名连,孟子弟子。②亲迎:古代结婚六礼之一,新郎亲自至女家,迎新娘入室,行交拜合卺之礼。③翅:同“啻”,止。④紾(zhěn):扭。 (二)曹交问曰①:“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曹交问道:“人人都能成为尧、舜,有这说法吗?”孟子曰:“然。” 孟子说:“有的。”“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 曹交又问:“我听说文王身长十尺,汤身长九尺,我曹交有九尺四寸多高,只知道吃饭罢了,怎样才可以(成为尧、舜)呢?”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曰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②,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孟子说:“这有什么难的呢?只要去做就行了。如果有个人,力气提不起一只小鸡,那他就是个没有力气的人了;如果说能举起三千斤的东西,那就是个很有力气的人了。既然这样,那么只要能举起乌获举过的重量,这样也就成为乌获了。一个人可担心的,难道在于不能胜任吗?在于不去做罢了。慢慢地跟在长者后面走,叫作悌,快步抢在长者前面走,叫作不悌。慢慢走,难道是一个人不能做到的吗?不去做罢了。尧、舜之道,孝和悌而已。(如果)你穿尧所穿的衣服,说尧所说的话,做尧所做的事,这样也就成为尧了。(如果)你穿桀所穿的衣服,说桀所说的话,做桀所做的事,这样就变成桀了。”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 曹交说:“我能见到邹君,可以向他借个住处,愿意留下来在您门下学习。”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孟子说:“(尧舜之)道就像大路一样,哪里是难懂的呢?就怕人们不去寻求罢了。你回去寻求吧,会有很多老师的。”[注释] ①曹交:人名,生平不详。②乌获:人名,传说是古代的一个大力士。 (三)公孙丑问曰:“高子曰①:《小弁》②,小人之诗也。” 公孙丑问道:“高子说:《小弁》是小人(所作)的诗。(对吗?)”孟子曰:“何以言之?” 孟子说:“凭什么这么说呢?”曰:“怨。” (公孙丑)说:“因为诗中有怨恨。”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 孟子说:“高老先生的论诗太呆板了!如果有一个人,越国人拉开弓去射他,(事后)他可以有说有笑地讲这件事;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和越国人关系疏远,(可以由他去犯罪。)如果是他哥哥拉开了弓射他,(事后)他就会哭哭啼啼地讲这件事;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和哥哥关系亲近,(不愿让他服罪。《小弁》的怨恨,出自热爱亲人热爱亲人就是仁。太呆板了,高老先生这样的论诗!”曰:“《凯风》何以不怨③?” 公孙丑问:“《凯风》这首诗为什么没有怨恨情绪?”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孟子说:“《凯风》这首诗,是写母亲的小过错;《小弁》所写的是父亲的大过错。父母过错大而不怨恨,这是更加疏远父母;父母过错小而怨恨,这是一点都不能受刺激。更加疏远父母,这是不孝;不能受(父母)一点刺激,也是不孝。孔子说过:‘舜是最孝顺的了,到了五十岁上还眷念着父母。’”[注释] ①高子:生平不详。②《小弁》:《诗经•小雅》中的一篇。旧说是指责周幽王的诗。周幽王先娶申后,生宜臼,立为太子;后宠褒姒,改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废申后及太子宜臼。此诗述说的就是宜臼的哀伤、怨恨之情。传说是宜臼的老师所作。③《凯风》:《诗经•邶风》中的一篇。旧说卫国有个已有七个儿子的母亲想改嫁,于是七个儿子作此诗来自责不孝,以使母亲感悟。 (四)宋牼将之楚①,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宋牼要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遇上了他,问道:“先生准备上哪儿去?”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宋牼说:“我听说秦国和楚国在交战,我想去见楚王,劝说他停战,如果楚王不高兴听,我再去见秦王,劝说他停战。两位君王中,我总会遇到能说得通的吧。”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孟子说:“我不想问个详细,只想了解你的主要想法。你打算怎样去劝说呢?”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宋牼说:“我将向他们指出交战的不利之处。”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孟子说:“先生的用心诚然是好极了,先生的说法却不行。先生用利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喜欢利而让军队休战,这样也就使三军官兵因为追求利才乐于停战。(要是都这样,)做臣子的怀着求利的念头侍奉国君,做儿子的怀着求利的念头侍奉父亲,做弟弟的怀着求利的念头侍奉哥哥,这会使君臣、父子、兄弟最终背离仁义,怀着求利的念头相互对待。这样的国家却不灭亡,是从来没有的。先生(如果)用仁义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喜爱仁义而让军队休战,这就会使三军官兵因为喜爱仁义而乐于停战。(要是都这样,)做臣的心怀仁义侍奉国君,做儿子的心怀仁义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侍奉哥哥,这样就会使君臣、父子、兄弟去掉求利的念头,而怀着仁义之心相互对待了。这样的国家还不能称王天下的,是从来没有的。何必要说利呢?”[注释] ①宋牼(kēng):宋国人,也叫宋■、宋荣,战国时著名学者。 (五)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①,以币交,受之而不报。处于平陆②,储子为相,以币交,受之而不报。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屋庐子喜曰:“连得间矣③。”问曰:“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 孟子居住在邹国(的时候),季任正在任国代理国政,送礼物来结交孟子,孟子收了礼物却不回谢。(孟子)居住在平陆(的时候),储子担任齐国的相,送礼物来结交孟子,孟子收了礼也不回谢。后来,孟子从邹国到了任国,拜访了季子;从平陆到了齐国,却不拜访储子。屋庐子高兴地说:“我发现老师的差错了。”问道:“老师到了任国,拜访了季子;到了齐国,不拜访储子,是因为储子只是担任相吗?”曰:“非也。《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为其不成享也。” 孟子说:“不是的。《尚书》上说:‘进献礼品看重礼仪,礼仪配不上礼品,就叫没有进献,因为心意不在进献上。’这是因为它不成为进献的缘故。”屋庐子悦。或问之,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 屋庐子听了很高兴。有人问他这件事,屋庐子说:“季子(在代理国政,)不能亲自到邹国去,而储子(作为卿相)是能亲自到平陆去的。”[注释] ①季任:任国国君的弟弟。②平陆:齐国地名,即今山东省汶上县。③连:屋庐子的名。 (六)淳于髡曰①:“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②,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 淳于髡说:“重视名望功业的,是为了天下的人;轻视名望功业的,是为了自己(的清白)。先生的地位在齐国的三卿之中,但就名望功业来说,上不能匡正君主,下不能拯救百姓,就辞职而去了,仁人本该就是这样的吗?”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孟子说:“处在低下的地位,不以贤人的身份侍奉不贤的君主,这是伯夷的态度;五次到汤那里做事,五次到桀那里做事,这是伊尹的态度;不讨厌昏庸的君主,不拒绝微小的官职,这是柳下惠的态度。三个人做法不同,方向是一致的。一致的是什么?就是仁。君子只要仁就行了,何必要处处相同?”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③,子柳、子思为臣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 淳于髡说:“鲁缪公的时候,公仪子掌管政事,子柳、子思也在朝做臣,然而鲁国疆土被别国侵夺却更加严重,贤人无益于国家就像这样的呀!”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 孟子说:“(从前,)虞国因为不用百里奚而亡国,秦穆公用了他就称霸,(可见)不用贤人就会亡国,(到那时,只是想)割让点地方办得到吗?”曰:“昔者王豹处于淇⑤,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⑥,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⑦。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 淳于髡说:“从前王豹居住在淇水边,河西的人因此而善于唱歌;绵驹居住在高唐,齐国西部的人因此而善于唱歌;华周、杞梁的妻子,为丈夫的死而哭得异常伤心,因而改变了一国的风气。内心有什么,必然会显露在外面。做了那件事而不见那件事的功效,我还没有见过这种情况呢。所以现在是没有贤人,要有,我一定会知道的。”曰:“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⑧,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⑨,不欲为苟去。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孟子说:“孔子担任鲁国的司寇,不受信任,有一次跟随(鲁君)去祭祀,祭肉不按规定送来,于是顾不上脱掉祭祀时所戴的礼帽就走了。不了解孔子的,以为他是为了那点祭肉而离开的,了解孔子的,只认为他是因为鲁国的失礼而离开的。至于孔子,却正想担点儿(这一类的)小罪名离开,不想随便弃官而去。君子所做的事,一般人本来就是不理解的。”[注释] ①淳于髡:见本书《离娄上》第十七章注。②三卿:指上卿、亚卿、下卿,都是爵位。③公仪子:即公仪休,曾任鲁国的相。④子柳、子思:子柳,即泄柳,曾任鲁缪公的卿。子思,孔子之孙,名伋。⑤王豹:卫国人,善于唱歌。淇水,卫国河流名。⑥绵驹:一位善于唱歌的人。高唐:齐国邑名。⑦华周、杞梁:齐国大夫,在齐国攻打莒国时战死,传说他们的妻子闻讯后,对着城墙痛哭,把城墙哭塌了;齐国人受到感染,以至善哭成风。⑧燔肉:祭时用的熟肉。古礼,天子和诸侯祭祀后,要将一部分祭肉赐给大夫。⑨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这句隐含的意思是,孔子不想让人觉得自己弃官而去都是鲁国执政者的过错,因为这样做是失礼的。 (七)孟子曰:“五霸者①,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让。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五霸,桓公为盛。葵丘之会②,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③。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今之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孟子说:“五霸是三王的罪人,现在的诸侯是五霸的罪人,现在的大夫是现在诸侯的罪人。天子到诸侯那里去叫作巡狩,诸侯朝见天子叫作述职。(天子巡狩,)春天视察耕种情况,补助(种子、劳力)不足的农户;秋天视察收获情况,救济缺粮农户。进入某个诸侯国,(那里)土地开垦得多,田野整治得好,老人得到赡养,贤人受到尊敬,有才能的人在位做官,那就有奖赏,拿土地奖赏。进入某个诸侯国,(如果那里)土地荒芜,遗弃老人,排斥贤人,贪官污吏在位,那就给予责罚。(诸侯)一次不朝见(天子),就降他的爵位;两次不朝见,就削减他的封地;三次不朝见,就派军队去。所以,天子(对于有罪的诸侯,只是)发布命令声讨他的罪行,而不(亲自)征伐;诸侯(是奉天子之命去)征伐而不声讨。五霸却是胁迫诸侯去讨伐别的诸侯,(破坏了三王规矩,)所以说五霸是三王的罪人。五霸中,齐桓公最强。在葵丘盟会上,诸侯们捆绑了牺牲,把盟书放在它身上,并不歃血。(盟书)第一条说,责罚不孝的人,不得擅自改立太子,不得把妾立为正妻。第二条说,尊重贤人,培育人才,用来表彰有德行的人。第三条说,要敬老爱幼,不要忘了来宾和旅客。第四条说,士人不能世代做官,公职不能兼任,选用士人一定要得当,不得擅自杀戮大夫。第五条说,不得到处修筑堤坝,(垄断水利,)不得阻止邻国来买粮食,不能私自封赏而不报告盟主。盟书最后说,凡是我们同盟的人,盟会之后都恢复友好关系。现在的诸侯都违背了这五条誓约,所以说,现在的诸侯是五霸的罪人。(因为顺从君王而)助长了君王的过错,这个罪行还算小的;(故意)逢迎君王的过错,这个罪行就大了。现在的大夫都逢迎君王的过错,所以说,现在的大夫是现在诸侯的罪人。”[注释] ①五霸:指春秋时代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具体哪五个诸侯,说法不一;据《孟子》原书考察,可能是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公、吴王阖庐。②葵丘之会:葵丘,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东。会,盟会,古代诸侯间聚会而结盟。盟会时要用牛作祭品,或杀,或不杀。③歃(shà)血:结盟时的一种仪式。立盟时杀牲取血,盟誓者口含其血,或涂于口旁,表示诚信。如果不歃血,则表示相信与盟的人不敢背约。 (八)鲁欲使慎子为将军①。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一战胜齐,遂有南阳②,然且不可。” 鲁国想叫慎子担任将军。孟子说:“不先训练百姓就用他们打仗,这叫坑害百姓。坑害百姓的人,在尧、舜时代是不容许存身的。(现在即使鲁国)一仗就打赢了齐国,收回了南阳,这样也还是不行。”慎子勃然不悦曰:“此则滑厘所不识也。” 慎子顿时不高兴地说:“这真是我慎滑厘所不明白的了。”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③。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俭于百里。今鲁方百里者五,子以为有王者作,则鲁在所损乎,在所益乎?徒取诸彼以与此,然且仁者不为,况于杀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孟子说:“我来明白地告诉你。天子的土地千里见方;不到千里见方,就不够条件接待诸侯。诸侯的土地百里见方;不足百里见方,就不够条件奉守宗庙里的典籍。(当年)周公分封在鲁地,是百里见方的一块;土地不是不够,但也只不过百里见方。太公分封在齐地,也是百里见方的一块;也不是土地不够,却只不过百里见方。现在鲁国的土地有五个百里见方那么大,你认为,如果有圣王出现,那么鲁国是在土地应该削减之列呢,还是在应该增加之列呢?不费力就把那里的土地取来并入这里,这样的事仁人尚且不干, 看译文,自己挑好的立意!

346 评论

相关问答

  • 与对望月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望月有感》 作者:白居易 原文: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 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 寄上浮梁大兄、 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

    chocolate宸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与风水谣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简述风水学是怎样产生的风水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较为学术性的说法叫做堪舆。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微观物质(空气、水和土)和宏观环境(天地)的学说。因有风水

    苏州小迷糊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与野月亮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你可以写。。。。第一段,描写它的外貌、美的地方、美在哪。。。第二段,可以写有关古代有谁、哪个诗人描写过哪些诗、感受啊第三段,写有关它的传说(尽量别写太多,略写)

    淘淘7011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与敦煌月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

    hereparadox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与爱风铃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我爱它,因为它声音迷人我钟爱它,因为我喜爱风铃。一股清凉的风吹来,“叮当叮当”一阵清脆的铃声像山间淙淙小溪,缓缓流入房间。我陶醉其中,种种遐想飘然而至,仿佛忘记

    自high患者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