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丰收
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主要流行于河南、山西、陕西一带,其音乐属于梆子声腔系统。豫剧一向以唱见长,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它的风格首先是具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二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三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我国的戏曲音乐是汇集了本民族、民间优秀的音乐成果发展起来的,由诸多音乐元素构成。我国的作曲家们把它们融入到了我国的器乐作品中,并创作出了许多符合中国传统戏曲风格的优秀音乐作品。 《百鸟朝凤》是一首有着显著的豫剧音乐特色的现代作品,旋律高亢、明亮,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在中国音乐中有着广泛群众基础。无论曲式结构,和声织体,还是调式调性,都充满了豫剧的特色。其流行区域很广,在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都有不同版本。1953年春,由山东省菏泽专区代表队作为唢呐独奏参加第一届全国音乐舞蹈会演演出时,受到热烈欢迎,后灌制成唱片,流行全国。此曲在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民间音乐比赛银质奖。它起初为唢呐独奏曲,后被改编为钢琴和民乐小合奏曲,钢琴独奏曲《百鸟朝凤》由王健中改编,技巧高深,曲调优美。在下文中作者将用唢呐和钢琴不同版本的《百鸟朝凤》作以介绍。 一、《百鸟朝凤》简介 《百鸟朝凤》意为凤是鸟中之王,无论是百灵、喜鹊、仙鹤、海鸥、孔雀等都得围绕凤凰啼鸣。每到春天来临,凤凰栖息之地,四面八方的鸟儿都来此朝拜、聚集。乐曲以热烈欢快的旋律模拟百鸟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最早乐曲中还穿插有鸟、鸡等禽类的叫声,后经删除以器乐不同的吹奏或弹奏技巧来表现百鸟的叫声。《百鸟朝凤》整首乐曲始终以河南梆子为曲调主体,充分表现出戏曲的气韵和声韵,更多地表现出豫剧那种个性鲜明,质朴劲道的特点。这首乐曲的力度伸缩性、对比性很强,通过力度的变化,形成音色的对比变化,从而形象地刻画出百鸟的不同特点,生动地模仿出各异的鸟鸣,充满诙谐有趣的特色。另外,这首乐曲乐句音色的重音以民间戏曲为基础,依据唱腔押韵弹奏乐句重音,也再度体现出这首乐曲的曲调特色。 二、唢呐独奏《百鸟朝凤》中的豫剧元素分析 《百鸟朝凤》作为我国传统的唢呐独奏曲,20世纪70年代经专家整理,由演奏家任同祥演奏。该曲共分为8个段落,每一个段落都有文字标题:(1)山雀啼笑;(2)春回大地;(3)莺歌燕舞;(4)林间嬉戏;(5)百鸟朝凤;(6)欢乐歌舞;(7)凤凰展翅;(8)并翅凌空。第一段有一个生动的引子,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河南豫剧和河南梆子的腔调,它模仿森林中百鸟迎春的热闹场面。接下来第一段“山雀啼晓”,唢呐亮出明亮高亢的音色,充满着喜庆的情绪,河南梆子的高亢旋律在第一段中得以很好地展现。 第二段“春回大地”,A徵调式,取材于豫剧,音乐运用了乡土气息极浓的河南地方旋律,行进间伴有变徵音(#4)的出现,突出了北方方言中声调重音的特点。乐句上以两小节为单位,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使音乐活泼而紧凑。 第三段“莺歌燕舞”,唢呐运用它独特的音色和气息的控制来模仿森林中各种鸟叫的声音,百灵的清脆鸣响、杜鹃的婉转啼叫、黄鹂的引吭高歌都在这一段落表现了出来。第四段“林间嬉戏”,音乐运用旋律的间歇和停顿,表现各种森林飞禽在林中打闹嬉戏的精彩场面,A徵调式,加上流畅的旋律和活泼的跳音、滑音等技巧,将一幅生动逼真的百鸟图呈现在人们面前。第五段“百鸟朝凤”,仍然模仿各种奇异的鸟叫声,并且出现了凤凰高贵的身影。第六段“欢乐歌舞”,这段旋律利用唢呐的花舌音发出蝉鸣声,音乐生动有趣。第七段“凤凰展翅”,旋律变得极为欢快,16分音符和32分音符的运用增加了音乐的动感,强调了神鸟振翅飞翔在蓝天的优美身姿。第八段“并翅凌空”,音乐综合前各乐段的音素,以节奏的转换、唢呐技巧 来生动地表现各种鸟鸣的仪态,它们比翼飞翔在清澈的蓝天,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三、豫剧元素在钢琴曲《百鸟朝凤》中的重要性 钢琴作为一种西洋乐器,却能演奏充满豫剧特色的中国乐曲《百鸟朝凤》,它通过大量的单音、双音、和弦装饰音,来模仿民族器乐的奏法, 更加突出了这首乐曲鲜明的传统戏曲特色。乐曲从节奏、调式、曲式各处都渗透了豫剧音乐的创作风格。 王建中的钢琴独奏曲《百鸟朝凤》全曲共分5段,(1)春回大地;(2)林间嬉戏;(3)莺歌燕舞;(4)欢乐歌舞;(5)百鸟朝凤。删掉了原民乐曲的引子等三部分,中间插以三处自由节奏的鸟鸣蝉鸣声,技巧华丽。音乐内容始终与节奏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第二段音乐(A段)取材于豫剧,经过作曲家的加工,句法更为短促有力。节奏上运用了节拍重音后移、休止符及切分音,来表现音乐人物的性格特点。乐曲步步递进,一点一点展开,这也是中国戏曲特色在这首乐曲中的体现。 整首乐曲无论和声、织体、曲式结构都充满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而更具特色的是,乐曲的旋律正好隐藏在这种独特的和声进行中,丰富了乐曲的音响色彩。乐曲中描写了百鸟朝凤的庞大场面,难能可贵的是乐曲闹中有静,快中求稳,就像豫剧的流水板,都是眼起板落的一板一眼的形式,曲调比较自由灵活,旋律流畅。 戏曲音乐与钢琴艺术的结合,不仅给了钢琴这种西方乐器以新的艺术生命,同时也为戏曲音乐注入了现实的活力。 《百鸟朝凤》是一首融表现性和描写性为一体的器乐曲,由于音乐中微妙刻画出各种鸟鸣的真实声音而深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追捧。在这首乐曲里,我们能明显感受到河南豫剧与河南梆子高亢明亮、热情欢快的音乐魅力,使得该曲写作风格独特,旋律造型优美。在这首乐曲中戏曲音乐独特的美不但得到了继承与发扬,还展示出了它的传统精神,放射出既属于传统,又属于当今的新光彩。 (作者系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音乐舞蹈教研室主任) 参考文献: ①李天义.中国民族器乐经典作品欣赏:对中国民族音乐的感悟[M].北京:民族出版社.. ②吴明微.戏曲音乐元素在中国钢琴音乐中的运用[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 ③周琴.王健中百鸟朝凤音乐分析[J].中国音乐(季刊).. ④魏延格.论王健中的钢琴改编曲[J].中国音乐学(季刊).. ⑤肖敏.王健中钢琴改编曲的民族风格和演奏特色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南师范大学.2003. ⑥武俊达.戏曲音乐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⑦廖奔.中国戏曲发展简史[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真龙木木
明末清初,产生于西北地区的秦腔辗转流传到了南国的粤东海陆丰地区。众所周知,隶属汕尾的海陆丰地区是操闽南语的潮汕亚文化地区,潮汕文化很显著的一个特点便是对异质文化的强烈排他性。而来自西北的秦腔却能在这个相对封闭和排外的文化圈顽强地存活到现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长期以来,秦腔如何入粤、何时入粤、入粤后的艺术流变如何等等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学术悬案。本文就秦腔入粤后如何积极汲取当地艺术营养,融入本土文化,进而能够顽强存活到现在的原因进行探索。 西秦戏声腔与徽班入粤 西秦戏第一次大量地吸收其他剧种声腔剧目约于清代中叶,学习的对象是入粤的徽班。清乾隆后,来粤徽班很多。乾隆二十七年就有安徽戏班保和班进入广东。①乾隆四十五年,来粤戏班13班,徽班占了8个,包括安徽文秀班、安徽上升班、安徽保和班、安徽翠庆班、安徽上明班、安徽百福班、安徽春台班、安徽荣升班,②人数多达158人。冼玉清认为,碑记中的另一戏班集庆班也是徽班。③这就表明乾隆四十五年入粤的徽班有9个。其中安徽保和班在乾隆二十七年的外江梨园会馆碑记中已有列名。四大徽班中的“春台班”,在乾隆四十五年和五十六年的两个碑记中均赫然名列,可见春台班是先南下广州后北上京城的。到了乾隆五十六年,在粤徽班有7个,包括安徽保和班、安徽胜春班、安徽宝名班、安徽荣升班、安徽裕升班、安徽贵和班、安徽春台班。④七个班之中,只有春台班和荣升班是乾隆四十五年留下的,其余5班都是新来的徽班。清代中叶,不仅入粤的徽班很多,广东本地还产生过有名的徽调演员。《扬州画舫录》载,广东刘八,成小丑绝技,被聘入春台班,技艺出色乃令当时丑行“风气渐改”。⑤ 碑记中多次出现的春台班,欧阳予倩认为是昆腔班。⑥《扬州画舫录》有云:“江鹤亭征本地乱弹,名春台”。可知,春台班是本地乱弹班,也不完全唱昆腔。袁枚《随园诗话》有“春台班小旦陆健桥,苏州人”⑦语,若此,则春台班不是完全唱乱弹,还兼唱昆曲。 由此可见,乾隆年间的徽剧尚未定型。虽属于皮黄声腔系统,但也有相当昆腔及其他声腔存在。黄伟博士认为,这一时期在粤的徽班艺人“搭班情况相当混乱,江苏、江西、湖南等各省戏班中都有安徽籍艺人的身影,同时各省艺人也有加入徽班演唱的,因而很难判断此时的徽班到底演唱什么声腔剧种”。⑧尽管徽戏所包含的声腔成分比较复杂,但不可否认,吹腔是徽戏声腔中重要的一部分。 徽班对西秦戏的影响主要是吹腔及其剧目的吸收。《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载:“吹腔,又称石牌调、梆子腔”,有[正板]等多种板式。⑨西秦戏吸收了徽戏的吹腔,称为梆子,板式有[梆子]等四种。以徽剧吹腔的基本板式[正板]和西秦戏梆子的基本板式[梆子]为例,进行比较显示,两者的旋律基本相同,尤其是起始和结尾的旋律基本一样,只是中间的一段各有不同。可见,清代中叶入粤的徽班给西秦戏的声腔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由于徽班所带来的吹腔对西秦戏影响甚大,导致有学者否认西秦戏直接脱胎于西秦腔,误以为西秦戏是由徽班传入广东的吹腔剧种。如李时成与黄镜明认为西秦戏由早期徽班传入的可能性较大。⑩但由谱例对比可知,与安徽吹腔接近的只是西秦戏声腔中正线腔的梆子类唱腔,正线腔中的二番类唱腔与吹腔区别很大,不属于同类唱腔。后来李时成撰文更正其“正线腔与安徽吹腔十分相近”的观点,认为“与正线腔接近的有安徽的吹腔和江西的宜黄腔。前者与‘梆子’接近,后者则与‘二番’相似。”⑾可见,正线腔中的二番类声腔才是西秦腔的遗存,宜黄腔与二番相似,只是说明宜黄戏保留了西秦腔的声腔成分。 到了清中叶后期,皮黄声腔席卷大江南北。西秦戏再次受皮黄声腔影响。这时,徽戏吹腔已在西秦戏中获得正统地位,并与原始西秦腔一道,冠名为“正线”。 西秦戏声腔与广东汉剧艺术 西秦戏大量吸收皮黄声腔剧目的时间比较晚,约在清末民初,主要是受外江戏(广东汉剧)的影响。根据清末王定镐《鳄渚摭谭》的记载,外江戏是在道光年间,从广州传至潮州,所谓“外江创自晚近,或谓自杨分司”。杨分司是河北宛平人杨振麟。道光十年,他以惠潮嘉道兼署潮州盐运同知。王定镐认为,外江戏是杨上任时带到潮州的。 西秦戏与广东汉剧的交流非常密切,两个剧种的艺人直到20世纪50――60年代还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民国年间的西秦戏新顺太平班艺人得�、妈孙两名老旦还到过外江班学习。外江班也有师傅专门到西秦戏剧团指导。目前陆丰市碣石镇桥头村的卢木顺,还保存着其祖父卢月亮(西秦戏的教戏先生,曾开过戏馆)于20世纪80年代手抄的西秦戏弦乐曲牌抄本。抄本中收有“外江平板连”(二黄中的一种板式)的曲牌,曲牌名前冠以“外江”,说明是从外江戏(广东汉剧)吸收来的。 根据目前西秦戏剧目情况分析,从汉剧吸收的皮黄声腔剧目如下: 二黄调剧目:本头戏包括《冯太爷》《审冯旭》;小出戏《杨天禄》《兰芳草》《三娘教子》《失金钗》《金水桥》《举狮》《五台会兄》《贵妃醉酒》《杀子报》。 西皮调剧目:本戏包括《斩李广》《斩王吉》《万重山》《卖豆花》《看古文》《李云祥》《白兔精》《鲤鱼精》《卖虎皮》《打李凤》《韩世忠》;小戏:《问卜》《打街》《秋胡戏妻》《马冲霄》《王子才》《打金枝》《斩韩信》《崔梓》《斩郑恩》《魏卜贤》《大吉利市》《妙常化身》《刘英杀妻》《四季莲花》《鹘骨洞》《水鸡记》《卖疯》《刘裕迎亲》。 西皮二黄剧目:本戏包括《斩洪建》《闹金銮》《闹歌店》《甘凤祥》《奸雄杰》《男搜宫》《女搜宫》《乌须司马光》(救宋王)、《打太平》《夏王》《薛平贵别窑》《关三姑》《白须司马光》《拾玉印》《桥头别》(搜花园)、《夺粮马》(林大富)、《洪炮连》《假凤鸾》《罗吉昌》《罗志云》《沉东京》《把宫门》《祭茶房》《青草记》《三齐王》;小戏:《遇救》《何文秀》《李怀能》《举狮观图》《骂同罗》《顶砖》《拜门》《拜年》《柴房会》(李老三)《齐王哭殿》《打破桶》《陈光保》《白牡丹》《闹山河》。 本传中的文戏部分有唱皮黄声腔的,如《封神榜》中《渭水河文王访贤》,《征西传》中《三难薛丁山》,《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大闹凤仪亭》《刘备别徐庶》《西城退敌》;《水浒传》文戏中《林冲误入白虎堂》《大闹野猪林》《林冲逼上梁山》《宋江杀惜》《活捉三郎》《潘金莲戏叔》《武松打店》《过蜈蚣岭》《吴用智访玉麒麟》《宋江攻打大名府》《燕青打擂》。《隋唐传》212出,有小部分唱皮黄声腔。《宋传》83出,全部唱皮黄。唐朝故事的《锦香亭传》40出,亦唱皮黄。明朝故事的《正德传》《天图霸》均唱皮黄。 此外,还有一类根据本地流传故事题材改编的剧目。这一类剧目也唱皮黄,但是这类剧目很少。如本头戏《剪月蓉》(二黄)、《掷扇记》(《剪月蓉续编》,唱二黄)。当地有“沉东京,升海丰”的俗语,西秦戏中的本头戏《沉东京》(唱皮黄)可能是取材于本地民间传说的剧目。 西秦戏武戏与南派武功 西秦戏除了在声腔剧目上善于学习其他剧种的有益养分外,在表演艺术上也积极向当地的民间艺术学习。西秦戏原来武戏中的武功属于北派武功,并且通过《方世玉》、《泗州城》等武戏剧目传给粤剧。但西秦戏在广东扎根后,因为演员都是本地人,所习武功均为南派武功,所以西秦戏的武戏转而宗南派武功。清代道光年间,杨懋建在《梦华琐簿》一书中曾指出:“广州乐部分为二,曰外江班,曰本地班”,“大抵外江班近徽班,本地班近西班。本地班但工技击,以人为戏”。⑿西班即秦腔戏班,“但工技击,以人为戏”,说的是真刀实枪的南派武功。西秦戏老艺人一般都在青少年时代学过南拳,有扎实的武功功底。1961年,海丰西秦戏剧团赴陕西秦腔剧团交流学习时,将西秦戏与秦腔进行比较,已经可以清楚地分辨出西秦戏与秦腔的武戏有南北之别。目前的武戏《秦琼倒铜旗》《徐棠打李凤》《胡惠乾打擂》《破西禅》等均用南派武功。 秦腔入粤后,武戏改习南派武功跟当地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海陆丰地处沿海,倭寇山贼猖獗,给百姓带来极大的灾害,百姓不得不习武防身。由此,拳馆应运而生。戏班演出走村串巷,随时都可能遇到当地的恶霸闹场捣乱,也要求男演员练就一身好武功。尤其是武行的演员,一般都与武馆的拳师保持密切的关系,经常一起切磋武艺。演员往往将武功的动作进一步美化,运用于武戏。南派武功在海陆丰民间的普及和盛行,更为戏曲演出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近代潮剧、白字戏复兴,方音演唱的戏曲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西秦戏用官话唱念,百姓难以听懂。因此,西秦戏便更是着重发展了基本不要唱的纯科白的武戏,又称为提纲戏。西秦戏因善演列国传为特点,在潮州又被称为“传戏”,就专门打南派武功。萧遥天称“西秦戏的末流,分而为二,其一是现存海陆丰诸县的传戏,其二是闹夜班”,传戏便专演武打戏,比如《列国志》《三国志》《隋唐演义》等等,因所演尽是史传故事,便呼为“南下传戏”。这些传戏的“武打功架很值得赞扬,演《秦琼倒铜旗》,尤有声有色”。⒀但是这种戏班,演员多是农村子弟杂凑而成,他们把演戏视为农闲时候的副业,演出时不太注意剧本,常常随机应变;戏班也缺乏雄厚的资金支持,道具戏服,多破旧不堪。 “xx”十年,古装戏基本处于停演状态,掌握南派武功的艺人日益年迈乃至谢世。加上社会日益安定,已经不存在荼毒生灵的倭寇、山贼,习武之风大不如前。目前除了九十高龄的老师傅唐托会南派武功戏之外,其他西秦戏的男性演员已经不习武功。南派武功在西秦戏中已经失传。 综上所论,西北的秦腔之所以能够在南方扎根、生存、发展,与她在不同时期积极汲取有利的文化养分适应当地观众的审美趣味密切相关。顺应潮流、适应观众,主动调试,这也许对当今的传统戏剧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有意义的启示。 (本文系第49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大陆西秦戏与台湾北管的比较研究”(编号20110491009)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系郑州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后) 参考文献: ①②④广东戏曲史料汇编(第1辑)[C].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广东省文化局戏曲研究室 编印.1963. ③冼玉清.清代六省戏班在广东[J].中山大学学报.1963(3):111. ⑤李斗.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1. ⑥欧阳予倩.试谈粤剧[M].中国戏曲研究资料初辑[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 ⑦袁枚.随园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⑧黄伟.广府戏班史[P].中山大学(2006):24. ⑨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C].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 ⑩黄镜明、李时成.广东西秦戏渊源质疑[M].梆子声腔剧种学术讨论会文集[C].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⑾李时成.广东西秦戏正线腔源流浅析[C].1983年“徽调・皮黄学术研讨会”论文[C]. ⑿]清代燕都梨园史料[M].张次耕 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 ⒀萧遥天.民间戏剧丛考[M].香港:天风出版有限公司,1957.
元明戏曲小说中,唐代诗人李白被塑造成才华横溢的文士、蔑视权贵的狂士、针砭时弊的志士、仗义疏财的侠士、志高意远的逸士、嗜酒如命的酒中仙。元明文人对李白的形象塑造寄
编辑本段戏曲的起源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先秦时期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
一、参考文献著录格式1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2、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可以参考一下学习口袋网的资料模式。 网站拥有丰富的试题、课件、教案等初中教学资源,而且所有的资源均可免费下载。分享下免费的初中在线教育资源:百度网盘链接:
戏剧表演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导语:全面分析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帮助自己更好的把握两者的特征,使表演进入一种更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境地。下面是我分享的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