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23

风吹杨柳千条线
首页 > 学术期刊 > 以四史为主题的论文题目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爱延续泉泉

已采纳

论文题目是主考校出的,你要问你的主考校才会知道。

127 评论

味增汤君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原称《太史公记》。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司马迁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著有《史记》,《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司马迁早在20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 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38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官藏的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司马迁就开始撰写《史记》。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而被关入监狱,并处以宫刑。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司马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直到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史记》全书得以完成。 作者年表 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生于龙门。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6岁,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太史公自序》:“谈为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建元五年),10岁,在夏阳耕读。《太史公自序》:“耕牧河山阳,年十岁,则诵古文。”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11岁。窦太后死,汉武帝罢黜黄老之言,发动尊儒。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光元年),12岁。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时在夏阳耕读,时在长安求学。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19岁,从夏阳迁居长安。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孔安国为侍中。 公元前126年(汉武帝元朔三年),20岁,开始外出游历,回长安后,为汉武帝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元封元年),36岁。汉武帝封禅泰山,司马谈病死洛阳。司马迁到泰山参加封禅。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38岁,正式做太史令,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42岁,《太初历》完成,开始编写《史记》。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天汉二年),47岁,汉武帝攻打匈奴,骑都尉李陵投降。司马迁为其辩护,下狱,遭宫刑。(不过《史记》一半左右都是在他入狱的时间中完成的) 公元前96年(汉武帝太始元年),50岁,汉武帝改元大赦。司马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 公元前91年(汉武帝征和二年),55岁,《史记》全书完成。[编辑本段]【成书原因】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而是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 “古今之变” 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为继承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而《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二、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精神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 《春秋》的下限,到鲁哀公获麟之年,此后的史事就没有完整的史籍记载。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及太初元年改历下限,撰写史记。 然而,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而且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可见司马迁对“春秋之义”和“春秋笔法”心仪已久,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贬精神,撰述《史记》。 三、司马迁要肩负史家职责 司马谈早有整理上代历史的计划,可惜却“发愤而卒”,临终前叮嘱司马迁,认为“自获麟以来,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甚多,司马迁身为太史公,有完成论载上代历史的任务。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为太史的职责说:“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马迁一心秉承先人世传及“述往事以思来者”的责任感,决意撰述《史记》。 在《报任安书》中也透露著述《史记》的目的,他说“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见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责任,更要尽史学家的职责。 【成书原因】 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而是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 “古今之变” 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为继承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隋书·经籍志》说:“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他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而《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二、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精神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义,显扬志业人物的使命。 《春秋》的下限,到鲁哀公获麟之年,此后的史事就没有完整的史籍记载。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及太初元年改历下限,撰写史记。 然而,司马迁继承《春秋》,不仅是要形式上承继周公以来的道统,而且是重视《春秋》的性质,他在《太史公自序》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可见司马迁对“春秋之义”和“春秋笔法”心仪已久,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贬精神,撰述《史记》。 三、司马迁要肩负史家职责 司马谈早有整理上代历史的计划,可惜却“发愤而卒”,临终前叮嘱司马迁,认为“自获麟以来,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甚多,司马迁身为太史公,有完成论载上代历史的任务。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为太史的职责说:“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马迁一心秉承先人世传及“述往事以思来者”的责任感,决意撰述《史记》。 在《报任安书》中也透露著述《史记》的目的,他说“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见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责任,更要尽史学家的职责。[编辑本段]【最激动人心的思想】 表现进步的民族观 进步的经济思想 强烈的民主性批判性 贯穿全书的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编辑本段]【创作态度】 严谨实录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 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客观公正 司马迁坚持“实录”精神,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 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 司马迁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汉武帝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评价分明 项羽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 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 司马迁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人”的复杂性,是司马迁的笔法。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来表示自己对人物的爱憎态度。 比如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同情他,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来写这位失败英雄。他既称赞项羽的骁勇,又对他的胸无大志、残暴自恃作出批评。可是,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并没有发议论,但是他对项羽的爱憎态度却于叙事之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这便是司马迁作传的最大特点,即真实性和倾向性的统一。[编辑本段]【内容体例】 内容结构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列传”是重要人物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文章内容 《史记》的文章可分成两个部分:前面的正文是人物的生平描述,这部分皆以代表性事件或逸事衔接交杂而成;正文后面会加上作者的评论或感想,通常以“太史公曰”为起头,内容或有作者的个人经历,或有对人物的评价,或有收集资料的过程,但仍以评论题材人物的性格与行事为主,这也呼应司马迁在自序中“究天人之际”的写作目标。 编撰主旨 按司马迁所说,编写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究天人之际”:是探究天道和人事的关系,作者批判了原来的“神意天命论”,提出了“帝王中心论”。 “通古今之变”:即探究历史的发展实况及其规律。 参考内容 《史记》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等,同时参考档案、民间古文书籍。司马迁还亲自采访,进行实地调查,然后对材料精心选择使用,治学态度异常严谨。 汉代之前的历史著作在内容、史事、材料、作者编撰水平上都无法和《史记》相比。《史记》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基本都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体例结构 本纪 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 “本纪”托始黄帝,是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又是“正名百物”的祖师。将项羽列入“本纪”,一是秦汉间几年“政由羽出”,一是推崇其人格。� 书 是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专章,非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无法撰写成书的。班固《汉书》改称“志”,成为通例。“书”的修撰,为研究各种专门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孔子世家 是记载诸侯国之事的。这因诸侯开国承家,子孙世袭,也就给了他们的传记叫做世家。从西周的大分封开始,发展到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先后称霸称雄,盛极一时,用“世家”体裁记述这一情况,是非常妥当的。 司马迁把孔子和陈涉也列入“世家”,是一种例外。孔子虽非王侯,但却是传承三代文化的宗主,更何况汉武帝时儒学独尊,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将之列入“世家”也反映了思想领域的现实情况。 至于陈涉,不但是首先起义亡秦的领导者,且是三代以来以平民起兵而反残暴统治的第一人,而亡秦的侯王又多是他建置的。司马迁将之列入“世家”,把他的功业和汤放桀,武王伐纣,孔子作《春秋》相比,将他写成为震撼暴秦帝国统治、叱咤风云的伟大历史英雄,反映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 列传 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有单传,有合传,有类传。 单传是一人一传,如《商君列传》、《李斯列传》等。 合传是记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传》、《老庄申韩列传》等。 类传是以类相从,把同一类人物的活动,归到一个传内,如《儒林列传》、《循吏列传》、《刺客列传》等。 司马迁把当时我国四周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况,也用类传的形式记载下来,如《匈奴列传》、《朝鲜列传》、《大宛列传》等,这就为研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来源。[编辑本段]【全书篇目】 本纪

196 评论

a田艳恒

我这里有篇原创的。正好是我们前几天的考试题目。史记,史部第一,就像希罗多德之于希腊,我们也是把司马迁当“史学之父”。它不是一部以朝代为断限,罗列帝王将相,孳孳于一姓兴亡的狭义史书,反而它视野开阔,胸襟博大,早于它的事,它做了总结;晚于它的事,它做了预言。它是一部上起轩辕,下迄孝武,“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的“大历史”。当时的“古代史”、“近代史”和“当代史”,它都讲到了。特别是他叙事生动,笔端熔铸感情,让人读着不枯燥,而且越想越有意思。鲁迅先生誉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谓入木三分。 司马迁作《史记》,利用材料很多。它们不仅有“石室金匮”(汉代的国家图书馆兼档案馆)收藏的图书档案,也有他调查采访的故老传闻,包含社会调查和口头史学的成分。司马迁“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是我们从汉代思想进窥先秦历史的重要门径。不仅如此,它还涉及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包含后世集部和子部中属于专门之学的许多重要内容,同时又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总汇。它于四部仅居其一,但对研究其他三部实有承上启下(承经、子,启史、集)的关键作用。借用一句老话,就是“举一隅而三隅反”。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史记是读古书的一把钥匙,特别是对研究早期的学者,更是如此。 读《史记》,除史料依据,编纂体例也很重要。这本书的体例,是以“世系为经”,“编年”、“纪事”为纬,带有综合性,并不简单是由传记而构成,在形式上,是模仿早期贵族的谱牒。司马迁作史,中心是“人”,框架是“族谱”。它是照《世本》和汉代保存的大量谱牒,按世系分衍,来讲“空间”(国别、地域、郡望)和“时间”(朝代史、国别史和家族史),以及“空间”、“时间”下的“人物”和“事件”。它的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本纪”是讲“本”;“世家”是讲“世”,即族谱的“分枝”;“列传”是讲“世”底下的人物,即族谱的“叶”。这是全书的主体。它的本纪、世家都是分国叙事、编年叙事,用以统摄后面的列传。本纪、世家之外,还有“十表”互见,作全书的时空框架。其“纪传五体”,其中只有“八书”是讲典章制度,时空观念较差,属于结构性描述。司马迁虽生于布衣可取卿相的汉代,但他是作“大历史”。他要打通古今,保持联贯,还是以这样的体裁最方便。这是我们应该理解他的地方。 司马迁作《史记》,其特点不仅是宏通博大,具有高度概括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以“互文相足之法”,节省笔墨,存真阙疑,尽量保存史料的“鲜活”。 《史记》这部书伟大,它的作者更伟大。我们“读其书而想见其为人”,一定要读他的《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当然很重要,因为只有读这篇东西,你才能了解他的学术背景和创作过程,知道他有家学渊源、名师传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老道,所以文笔也老道。但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他还有一封《报任安书》。如果我们说《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的“学术史”,那么《报任安书》就是他的“心灵史”。因为这是一篇“欲死不能”之人同“行将就死”之人的心灵对话,每句话都掏心窝子,里面浸透着生之热恋和死之痛苦。其辗转于生死之际的羞辱、恐惧和悲愤,五内俱焚、汗发沾背的心理创伤,非身临其境者,绝难体会。 司马迁为“墙倒众人推”的李将军(李陵)打抱不平,惨遭宫刑,在我看来,正是属于鲁迅所说敢于“抚哭叛徒”的“脊梁”。他和李将军,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将,趣舍异路,素无杯酒交欢,竟能舍饭碗、性命不顾,仗义执言,已是诸、刿之勇不能当。而更难的是,他还能在这场“飞来横祸”之后,从命运的泥潭中撑拄自拔,发愤著书,成就其名山事业。读《报任安书》,我有一点感想:历史并不仅仅是一种由死人积累的知识,也是一种由活人塑造的体验。这种人生体验和超越生命的渴望,乃是贯穿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历史的共同精神。史家在此类“超越”中尤为重要。它之所以能把自身之外“盈虚有数”的众多生命汇为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首先就在于,它是把自己的生命也投射其中。我想,司马迁之为司马迁,《史记》之为《史记》,人有侠气,书有侠气,实与这种人生经历有关。 以个人荣辱看历史,固然易生偏见,但司马迁讲历史,却能保持清醒客观,即使是写当代之事,即使是有切肤之痛,也能控制情绪,顶多在赞语中发点感慨,出乎人生,而入乎历史,写史和评史,绝不乱掺乎。 对司马迁的赞语和文学性描写,我很欣赏。因为恰好是在这样的话语之中,我们才能窥见其个性,进而理解他的传神之笔。例如,在他笔下,即使是“成者为王”的汉高祖也大有流氓气,即使是“败者为贼”的项羽也不失英雄相。就连当时的恐怖分子,他也会说“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就连李斯这样的“大坏蛋”,他也会描写其临死之际,父子相哭,遥想当年,牵黄犬,逐狡兔的天伦之乐。很多“大人物”写得就像“小人物”一样。 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有关,《李将军传》也值得一读(有趣的是,它是放在《匈奴传》和《卫将军传》的前边)。他讲李陵之祸,着墨不多,对比《汉书》,好像一笔带过。这种省略是出于“不敢言”还是“不忍言”,我们很难猜测。但他在赞语中说: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73 评论

守望的夜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1 《诗经》分类研究(情诗、思妇诗、离别诗等) 2 先秦诸子文研究(《论语》、《庄子》、《孟子》、先秦寓言等) 3 屈原与楚辞研究(生平、悲剧成因、作品辨伪、思想与艺术等) 4 中国文学批评史专家专著专论研究 5 亡国之音哀以思——论李煜词 6 柳永词的雅和俗 7 论柳永对苏轼词的影响 8 苏轼的人品与词风 9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10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 11 论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12 论黄庭坚的瘦硬诗风 13 《三国演义》和历史文学创作问题 14 《水浒传》主题辨析 15 汤显祖戏曲观的研究 16 《聊斋志异》爱情题材论 17 《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论 18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 19 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 20 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 21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22 简论中唐多情传奇 23 李煜词评价之我见 24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25 豪放大师苏轼的婉约词 26 论关汉卿喜剧之“双璧”《救风尘》与《望江亭》 27 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任选一部)中的女性艺术形象试论 28 《三言》中爱情作品的反封建倾向 29 《红楼梦》中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试论 30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女性悲剧 31 谈影视剧中历史题材作品的时代精神与当代意识 32 论《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的艺术经验 33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 34 论《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 35 论《牡丹亭》的杜丽娘形象 36 论“三言二拍”表现的市民生活特色 37 论《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 38 论《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39 论《儒林外史》对八股科举制的批判 4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41 论论李汝珍的《镜花缘》 42 论二晏词 43 论苏轼的散文特色 44 论陆游晚年的思想和诗歌创作 45 从林逋的咏梅诗到姜夔咏梅诗 46 辛弃疾词与南宋理学的关系 47 论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 48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 49 论元杂剧中的李逵形象 50 贾谊论 51 《史记》人物传记所体现审美情趣 52 《史记》人物传记中人物形象分析 53 汉乐府诗分析 54 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 55 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 56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异同论 57 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 58 魏晋隐士与魏晋文学 59 《世说新语》刻画人物 60 魏晋南北朝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61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 62 《西厢记》的传播 63 元杂剧的题目正名 64 元刊本杂剧中的角色问题 65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 66 三国演义的成书问题 67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68 牡丹亭》的传播 69 《红楼梦》中改名问题 70 石头传说与贾宝玉形象 71 石头传说与孙悟空形象 72 传奇戏的文人化问题 73 戏曲的案头化研究 74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 75 《桃花扇》中的女性问题 76 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77 论辛词的英雄情节 78 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79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80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81 “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 82 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 83 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84 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85 元散曲的艺术风格 86 柳宗元的寓言创作 87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88 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89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90 论杜牧的七言绝句 91 论归有光的散文 92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93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94 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 95 论《西游记》的诙谐风格 96 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 97 《金瓶梅》人物论 98论纳兰性德词 99 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 100 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254 评论

哎呀呀biubiubiu

必备的语文常识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文姬2.第一位女词人是:李清照3.第一部词典是:《尔雅》4.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5.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6.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7.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8.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9.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11.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12.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13.第一部断代史:《汉书》14.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15.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16.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 乐府三绝:《木兰词》《孔雀东南飞》《秦妇吟》17.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18.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19.大李杜:李白 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 杜牧20.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 郭沫若21.三不朽:立德 立功 立言22.三代:夏 商 周2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24.三王:夏禹 商汤 周公25.三山:蓬莱 方丈 瀛洲26.三教:儒 释 道27.三公:周时,司马 司徒 司空 / 西汉,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 清 明,太师 太傅 太保28.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29.公安三袁:袁宗道 袁宏道 袁中道30.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 (武昌)黄鹤楼 (南昌)滕王阁31.岁寒三友:松 竹 梅32.三辅:左冯翊 右扶风 京兆尹33.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34.殿试三鼎甲:状元 榜眼 探花35.中国三大国粹:京剧 中医 中国画3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37.儒家经典三礼:周礼 仪礼 礼记38.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39.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40.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41.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42.巴金“爱情“三部曲:《雾》《电》《雨》“激流“三部曲:《家》《春》《秋》43.第一部国别史:《国语》44.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战国策》)45.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46.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47.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48.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49.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50.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51.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52.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53.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54.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语文常识(二)1.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2.我国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是一个由不懂外,却成了翻译家的人。3.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4.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5.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6.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7.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是:(夏衍)《包身工》8.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其作品是:《龙须沟》9.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 墨10.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11.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以王维,孟在为代表的其风格,前者雄浑豪,后者恬淡疏朴12.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13.“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反对旧礼教,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14.两篇《狂人日记》的作者分别是:俄罗斯的果戈里我国的鲁迅15.世界文学中有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16.佛教三宝是:佛(大知大觉的) 法(佛所说的教义) 僧(继承或宣扬教义的人)17.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 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四德:妇德 妇言 妇容 妇功 / 品德 辞令 仪态 女工18.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夏至节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第一天,立秋节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后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19.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群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20.三姑六婆: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媒婆 师婆 牙婆 虔婆 药婆 接生婆21.三皇五帝:三皇:伏羲 燧人 神农 五帝:黄帝 颛顼 帝喾 尧舜22.三教九流:三教:儒 道 释 九流:儒家 道家 阴阳 法 名 墨 纵横 杂农23.三山五岳:三山:瀛洲、蓬莱、方丈;五岳:东岳泰山 南岳衡山 西岳华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24.三性:祭祀用的牛羊猪(太牢)(无牛为少牢)25.三一律:欧洲古典广义戏剧理论家所制定的戏剧创作原则,就是地点一致,时间一致,情节一致。26.佛教三昧:止息杂虑,心专注于一境。(修行方法之一)27.佛教三藏:总说根本教义为经,述说戒律为律,阐发教义为论(通晓三藏的叫三藏法师)28.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六部:吏 户 礼 兵 刑 工29.三苏:苏洵 苏轼 苏辙三军:上中下//左中右//海陆空30.三吴:吴郡 吴兴 会稽(丹阳)三国:魏 蜀 吴31.三秦:雍王(西)塞王(东)瞿王(陕西北)32.三楚:港陵-南楚吴-东楚彭城-西楚33.三原色:红 绿 蓝34.三坟五典:三坟:伏羲 神农 黄帝五典:少昊 颛顼 高辛 唐尧 虞舜35.三体石经:《尚书》《春秋》《左传》 / 古文 小篆 汉隶 (三种字体书写)语文常识(三)1.经典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2.四大类书:宋初四大类书:《太平御览》 《册府元龟》 《太平广记》 《文苑英华》唐代四大类书:《北堂书钞》 《艺文类聚》 《初学记》 《白氏六帖》中国古代四大类书:《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全唐文》3.战国四君:齐国的孟尝君 赵国的平原君 楚国的春申君 魏国的信陵君4.初唐四杰:王勃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5.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 欧阳修 苏轼 黄庭坚6.元曲四大家:关汉卿 马致远 白朴 郑光祖7.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 祝枝山 文征明 周文宾8.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9.楷书四大家:唐- 颜真卿 柳公权 欧阳洵元(赵孟頫)10.书法四体:真(楷)草 隶 篆11.文房四宝:湖笔 微墨 宣纸 端砚12.中国四大藏书阁:北京的文渊阁 沈阳文溯阁 承德文津阁 杭州文澜阁13.古代秀才四艺(文人雅趣):琴 棋 书 画14.国画四君子:梅 兰 竹 菊15.书四库:经 史 子 集16.兄弟四排行:伯 (孟) 仲 叔 季17.五胡:匈奴 鲜卑 羯 氐 羌18.五花:金菊花 木棉花 水仙花 土牛花 19.八门:(算命占卦的)皮(卖草药的)彩(变戏法的)挂(江湖卖艺的)平(说书评弹的)团(街头卖唱的)洞(搭蓬扎纸的)聊(高台唱戏的)巾20.竹林七贤:嵇康 阮籍 山涛 向秀 阮咸 王戎 刘伶21.建安七子:孔融 陈琳 王粲 徐千 阮瑀 应瑒 刘桢22.七政(七纬):日 月 金 木 水 火 土23.战国七雄:赵 魏 韩 齐 秦 楚 燕24.七情:喜 怒 哀 惧 爱 恶 欲25.七大古都:北京 西安 洛阳 开封 南京 杭州 安阳26.神话八仙:铁拐李 汉钟离 张果老 何仙姑 蓝采和 吕洞宾 韩湘子 曹国舅27.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28.文起八代之衰中的八代:东汉 魏 宋 晋 齐 梁 陈 隋29.四时八节中的八节指:立春 春分 立夏 夏至 立秋 秋分 立冬 冬至30.八卦:乾 坤 震 巽 坎 离 艮 兑 (分别象征:天 地 雷 风 水 火 山 泽)31.八股文中的八股:破题 承题 起讲 入手 起股 中股 后股 束股32.扬州八怪指:郑燮 罗聘 黄慎 李方膺 高翔 金农 李鱓 汪士慎33.九州指:冀 兖 青 荆 扬 梁 雍 徐 豫34.九族指:高祖 曾祖 祖父 父 本身 子 孙 曾孙 玄孙35.九章指:惜诵 涉江 哀郢 抽思 怀沙 思美人 惜往日 橘颂 悲回风36.九歌指:东皇太一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东君 河伯 山鬼国殇 礼魂37.十家指:儒家 道家 阴阳 法 名 墨 纵横 杂农 小说家38.中国历史上十女诗人指:班婕妤(班固之祖姑)蔡琰左芬(左思之妹)苏惠谢道韫鲍令晖(鲍照之妹)薛涛李清照朱淑贞秋瑾39.中国十大古典悲剧:《窦娥冤》《赵氏孤儿》《精忠旗》《清忠谱》《桃花扇》《汉宫秋》《琵琶 记》《娇红记》《长生殿》《雷峰塔》40.中国十大古典喜戏:《救风尘》《玉簪记》《看钱奴》《西厢记》《墙头马上》《李逵负荆》《幽阁记》《中山狼》《风筝误》41.十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42.中国十部著名歌剧:《白毛女》《王贵和李香香》《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洪湖赤卫队》《草原之歌》《红霞》《刘三姐》《红珊瑚》《江姐》43.十二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44.十二生肖: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犬 猪45.十二时: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脯时 日入 黄昏 人定46.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47.十三经:《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左传》《礼记》《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48.七夕指:七月七日49.十恶不赦中的十恶指:谋反 谋大逆 谋叛 恶逆 大道 大不敬 不孝 不睦 不义 内乱语文常识(四)1.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 峨眉山 普陀山 九华山2.中国四大发明:指南针 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3.中医四诊:望 闻 问 切4.戏曲四行当:生 旦 净 丑5.道教四大名山:湖北武当山 江西龙虎山 四川青城山 安徽齐云山6.四大石窟: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麦积山石窟 敦煌莫高窟7.黄山四绝:奇松 怪石 云海 温泉8.泰山四大奇观:旭日东升 晚霞反照 黄河金带 云海玉盘9.中国四大名楼;岳阳楼 黄鹤楼 腾王阁 太白楼10.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11.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李宝嘉)《二年目睹之怪现状》(吴研人)《老残游记》(刘鄂)《孽海花》(曾朴)12.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寻夫》《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13.古代四美女:西施(沉鱼)王昭君(落雁)貂禅(闭月)杨玉环(羞花)14.古代四美:音乐 珍味 文章 言谈(良晨 美景 赏心 乐事)15.苏门四学士:黄庭坚 秦观 曾补之 张耒16.四史:《史记》《汉书》《君汉书》《三国志》17.历史上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 长沙岳麓 衡阳石鼓18.商丘:应天府19.古代祥瑞四灵:龙 凤 麒麟 龟20.宋中兴四诗人:陆游 杨万里 范大成 尤袤21.科考四级及录取者称谓:院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生殿士-进士22.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23.有很高史学和文学价值的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24.三班父子:班彪 班固 班昭25.三书指:魏书 蜀书 吴书(后人将其合为一本称三国志)26.左思的三都赋指:蜀都赋(成都)吴都赋(南京)魏都赋(邺)27.南朝三谢:谢灵运 谢惠连 谢眺28. .汉字的字音的四种音调叫四声指:平上去入现代则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29. .元末明初吴中四杰:高启 杨基 张羽 徐贲30.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倩女离魂》《拜月亭》《西厢记》《墙头马上》 31. 我国古代有四个大城市称四京:东京-汴梁西京-长安南京-金陵北京-顺天32.旧书塾使用的三种教本简称为三百千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33.郑板桥(郑燮)的三绝指:绘画 作诗 书法34.鲁迅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35.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三大散文作家是:刘白羽 杨朔 秦牧36.高尔其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37.世界作品中三大吝啬鬼指:老葛朗台 夏洛克 泼留希金38.老舍小说《四世同堂》也是三部曲指:《惶惑》《偷生》《饥荒》39. 三瘦词人指:李清照三个名句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知否,知否?应是肥红瘦。新来瘦,非千病酒,不是悲秋。语文常识(五)1.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佩斯》2.四言诗是:我国汉代以前最通行的诗歌形式,通章或通篇每句四字。3.四体不勤中的四体指:人的四肢4.四大皆空是指:(佛语)地水火风组成的宇宙四种元素5.管仲把礼义廉耻四道德看作治国的四个纲。6.四六文指;骈文的一种,全篇多以四字或六字相间为句,盛行于南朝。7.春秋五霸指: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公 秦穆公 宋襄公8.五等爵位指:公爵 候爵 伯爵 子爵 男爵9.五经:诗 书 礼 易 春 秋10.五行:金 木 水 火 土 / 仁 义 礼 智 信11.五常(五伦):君 臣 父 子 兄 弟 夫 妇 朋 友12.五教:父义 母慈 兄友 弟恭 子孝13.五音:宫 商 角 徵 羽14.五刑:(隋前)墨 劓 刖 宫 大辟 (隋后)笞 杖 徒 流 死15.死的五称:天子-崩诸候-薨大夫-卒士-不禄平民-死16.唐代五大书法家:柳公权 颜真卿 欧阳洵 褚遂良 张旭17.五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本游记》《红楼梦》《金瓶梅》18.五谷:稻 麦 黍 菽 麻19.五彩:青 黄 红 白 黑20.唐代以后的五代指: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21.五帝:黄帝 颛顼 喾帝 唐尧 虞舜22.五毒:蛇蝎 蜈蚣 壁虎 蟾蜍23.五更与时钟的对应是:一更(19-21)二更(21-23)三更(23-1)四更(1-3)五更(3-5)24.五官:耳 目 口 鼻 身25.新中国五位语言大师:郭沫若 茅盾 巴金 老舍 赵树理26.五荤:(佛语)大蒜 韭菜 薤 葱 兴渠27.五岭:越城岭 都庞岭 萌渚岭 骑田岭 大庾岭28.五味:甜 酸 苦 辣 咸29.五香:花椒 八角 桂皮 丁香 花蕾 茴香子30.五脏:心 肝 脾 肺 肾31.五陵:高祖长陵 惠祖安陵 景帝阳陵 武帝茂陵 昭帝平陵 32.五湖:洞庭湖 鄱阳湖 太湖 巢湖 洪泽湖33.四大洋: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34.六艺经传指:诗 书 礼 易 乐 春秋35.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指:礼 乐 书 数 射 御36.造字六书:象形 指示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37.诗经六义措:风 雅 颂 赋 比 兴38.六部;户部 吏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39.六亲;父 母 兄 弟 妻 子40.古代婚嫁六礼:纳采 问名 纳吉 纳徵 清期 亲迎41.六朝;吴 东晋 宋 齐 梁 陈都建都建康,史称六朝。42.六畜:马 牛 羊 狗 猪 鸡43.苏门六君子:黄庭坚 秦观 晁补之 张耒 陈师道 李麃44.六甲:六十甲子 // 甲子 甲寅 甲辰 甲午 甲申 甲戌 // 妇女怀孕45.六尘(佛教名词):声 色 香 味 触 法 (六种境界)46.六合:天 地(上下)东 西 南 北47.佛教六根(佛教名词):眼 耳 鼻 舌 身 意48.科举考试中的五魁:各级考试的第一名

145 评论

相关问答

  • 以五四青年为主题的论文

    纪念“五四”运动,就要弘扬爱国主义的主旋律。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天天快乐1414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四史为主题的论文2000字

    汗~~ 这个问题是我等能写的出来的嘛 题目这么大 不抄书都不行

    复古猫小懒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以历史为主题的论文

    ………………………?

    樱桃小胖子O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四史主题教育论文题目

    什么是“四史”?马克思把人类历史比作“历史剧”,“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堪称剧中最壮美和感人的篇章。董大伟在其《共青团干部如何学“

    艾迪奥特曼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以回顾党史为主题的论文

    歌颂党的文章--岁月如歌九十年 九十年岁月匆匆走过,九十年弹指一挥间。 顾盼往昔,岁月如歌。九十年前泛舟湖上,依稀难忘。岁月何曾割断我们真挚的向往;岁月

    长春小熊猫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