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8

狮城*青云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小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菩缇紫mariposa

已采纳

随着化学、物理学、生物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兴起,大大促进了药学的发展。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现代生物科学与传统中医药学结合应用浅述 摘要:对于我国未来的医学发展而言,单纯采取现代生物科学或传统中医药学中的一种医学体系而排斥另一种并不是明智的,也不符合医学发展规律。只有充分结合两者的优势和长处,通过有益结合,才能实现我国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解决我国民众日益增长的医药护理需求。本文首先对现代生物科学和传统中医药学进行简要阐述,进而分析传统中医药学对现代生物科学发展的启示,并探析现代生物药学对中医药学发展的启示和帮助,总结现代生物科学和传统中医药学的结合应用策略。 关键词:现代生物科学 传统中医药学 结合 应用 就我国目前广泛流行和应用的医学体系来说,主要包括现代生物科学和传统中医药学。中医药学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是我国长期临证实践的积累和总结,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结晶。对于现代生物科学而言,其基于现代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以最新的科技为支撑,是由国外产生发展而来。目前我国医用治疗护理对于两种医学体系均有应用,但两者的结合性并不强,未能发挥两者的优势和长处。这就要求我国在发展不同医学体系的同时,强化两者的结合应用研究。 一、现代生物科学和传统中医药学概述 ***一***现代生物科学概述 所谓现代生物科学,指的是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生物有机体于分子和细胞水平进行有效的设计和操作,实现物种质量的改良,并优化生命大分子的物质或特性。当前的现代生物科学包括多个核心技术,以基因工程为核心,以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等为组成部分。现代生物科学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不仅医药卫生领域能够有效利用,化学、能源和冶金等工业领域均能有效利用。其中医药卫生领域是最早且应用最广泛、效果最为显著的一个领域。 ***二***传统中医药学概述 传统中医药学以我国长期的临床实践和丰富的传统文化为基础,逐步发展形成医学理论和实践体系。中医药学以整体观念作为核心思想,并通过辨证论治作为主要的实践指导。中医药学认为人体是有机整体,通过整体和功能、时间和空间的有机统一角度,在认识人体生命现象的基础上,逐步探讨并延伸出医学命题,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 二、传统中医药学对现代生物科学发展的启示 随着全球化程序的不断推进,我国与世界的交流和互动越来越频繁,在医学的探讨和交流关系上也更加密切。传统中医药学凭借其独特的医学理念,不仅在医用治疗和护理上有着显著优势,对于现代生物科学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传统中医药学以整体观作为理论研究和医疗实践的指导思想,以阴和阳来概括人体生理和病理特征,通过阴阳的矛盾中和来探讨人体生命动态平衡问题,并逐步延伸到自然药物的生物属性上。中医药学中对于机体整体功能的关注以及机体病理变化与自然动植物效能的系统化分析,均与现代生物药学不谋而合。传统中医药学累积的中药复方复杂且繁多,化学成分复杂,为现代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巨大宝库。就目前而言,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等药物,均是由传统中医药学中的复方中提炼而来。通过对复方活性成分的追踪,得出能用于实践生产和医用治疗的药物。此外,从茵陈蒿汤中发现二甲基和七叶苷原等,为遗传和获得性黄疸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突破。 三、现代生物科学对中医药学发展的启示和帮助 现代生物科学借助于不断发展的现代科技,其不仅实现了自身医学体系的发展,还对中医药学产生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尤其是现代生物科学感测技术的发展,使得中医药学的感测技术应用也有了巨大进步。 首先,现代生物科学中的物理感测器催生了中医脉诊仪。利用感测器探头采集患者的脉象资讯,实现了中医脉诊的定量化和标准化。其次,在化学感测器基础上产生的经络感测针,不仅实现了中医针刺理法的医治目的,还能对人体微区进行动态监测。此外,基于仿生感测器产生的中医药嗅觉味觉研究,实现了中药药性和五味的定性分析,且通过定量描述,为中药理论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援。总而言之,现代生物科学的现代技术能够极大帮助传统中医药学的延伸和发展,一方面不断提升中医诊断治疗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则极大推动了中药理论研究的现代化。 四、结语 现代医学的发展必将是优势共长和多元融合的发展方向,现代生物科学和传统中医药学有着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实现两者的共同促进和结合,是我国医学研究和实践者必须重点关注的内容。利用现代生物科学提升传统中医药学的技术水平,并以传统中医药学来拓宽现代生物科学的研究领域和范畴,才能为人类医学水平的提高提供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史大卓,刘京,康景轩.传统中医药学和现代系统生物医学的碰撞和启示[J].中医杂志,2007,***12***. [2]杜武勋,张少强.转化医学理念的兴起及中医药研究发展的思考[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01***. [3]杨硕,崔蒙,贾李蓉,高博.相关交叉学科对中医药资讯学发展的启示[J].世界中医药,2012,***06***. 篇2 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中医药人才培养 [摘要]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蕴涵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及人文精神彰显出中医药的独特魅力,是吸引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因素,而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又必然离不开中医药人才的力量。从国家对中医药文化建设和传承的重视扶持以及中医药人才储备培养现状着手,探讨如何以中医药文化吸引中医药人才,以及如何以中医药人才培养推动中医药文化发展。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传承;人才培养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必将吸引更多的优秀医药人才,但毫无疑问的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中医药人才的力量。 1 中医药文化概念及其建设和传承 何谓中医药文化?首次明确中医药文化的含义是在2005年8月召开的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上: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中医文化仅指与中医学科相关的知识“理论”技能和医疗实践活动,广义的中医文化涵盖了整个中医学科体系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1]。 国家十分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近年来国家中医药局陆续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等相关档案。我国在2008年10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专案,2010年针灸率先申遗成功。由此可见,国家对中医药文化传承是非常重视的,而中医药也正逐渐获得世界的认可。 2 中医药人才储备和培养现状 近年来,随着党和 *** 对中医药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对中医药事业投入的不断增长,各级中医院得到了长足发展,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中医药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中医药人员配备不合理,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比例偏低,有些甚至持续减小,部分中医医院领导班子、临床科室和职能部门负责人中医药基础薄弱,这已经成为阻碍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中医药毕业生的学历越来越高,但优秀中医药人才却是凤毛麟角[2-6]。目前中医药人才培养教育存在不少问题,许多中医药院校教学内容西化,中医药基础教育薄弱,导致培养出一些“不中不西”的中西医结合学生,中医基础不牢、西医技能不精,有些中医药研究生到医院工作后实践动手能力极差,还不如一些本科生,却又不肯虚心向学历比他们低的上级医师请教学习。中医药院校应当利用中医药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切实增强中医药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发展中医药的信念;要充分运用中医药文化的“仁术”思想,培养中医药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借用中医药文化独特的思维方式,帮助中医药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7]。 3 如何以中医药文化吸引中医药人才 在当今中医药工作人员收入不高、又难以享受国家法定假日的形势下,中医药人才的引进培养固然要靠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但更离不开中医药文化自身的魅力和影响力。如何切实提高中医药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关键要靠中医药的疗效和对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尽管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中医药的质疑声不断,但更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中医药,“非典”期间广东省中医院用中医药抗击“非典”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效,这是对排斥中医者最有力的回击。原卫生部在抗击“非典”“禽流感”的国家诊疗方案中加入了中医药内容,充分体现了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的认可。 要深入广泛开展中医药知识和中医药理念宣传,中医院的所有职工及其亲属应充当中医药文化的第一宣传员,而不是身在中医院却排斥中医药、抵毁中医药。中央、湖南等电视台开辟的中医养生专栏收视率居高不下,一些养生书籍畅销不衰,在群众中掀起一股社会养生热潮,从侧面体现出群众对中医药保健的需求和追捧。“养生热”之所以能够在当今社会悄然兴起,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药长久以来在民间具有深度的群众基础,以及人民群众对身心健康追求的日益强烈和对绿色保健治疗的无限向往[8]。 作为东方文化瑰宝的中医药文化正在吸引著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近年来华学习中医药的国家和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从最初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华人分布较多的亚洲国家,到现在的欧美等西方国家,目前中医药的影响已经遍及世界各地。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接收的留学生国别已扩充套件到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国家留学生基金委统计,目前在华留学生最多的10个学科中,中医药专业位居第2,仅次于汉语言专业,而在来华接受自然科学专业教育的留学生中,中医药专业留学生人数则稳居第1位[9]。中医药文化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知识,而且承载着深厚的东方传统文化内涵,是外国留学生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前提和桥梁,他们如果不理解和热爱中医药文化,就不会来到中国,更不可能学好中医药知识。换言之,无论是中医药学生还是西医学生,要想学好中医药,也应该理解和热爱中医药文化,这是学好中医药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4 如何以中医药人才培养推动中医药文化发展 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人,中医药文化的发扬继承当然离不开中医药人才自身的努力。借用南京中医药大学王旭东教授关于中医体系中“中医文献”和“中医学体系”的比喻,如果中医学体系是一棵大树,那么中医文献就是这棵大树的根,而中医药文化,则是这棵大树周围的空气、水和土壤,是滋润、养育、装扮这棵大树的,中医药文化要靠中医药人才吸收和输送营养,中医药文化的环境、氛围反过来可以影响整个大树的成长和壮大[10]。 当前,加强中医医院的建设管理和人员配备,为中医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和作用奠定人才队伍基础,是振兴中医药事业发展、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传承中医药文化的根本保障。各级中医院要在增加中医药人才招聘引进比例的同时,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西学中培训,不断丰富中医药学习内容并应用于临床实践。要积极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把中医药知识和理论带向基层医疗机构,让基层医务人员成为中医药知识和文化的应用者和传播者。 古往今来,名医都是中医药文化的最佳传承人,中医药有着悠久的师承带教传统,而中医传统师承带教首先是医德文化的传承,中医讲求的是“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做医先做人,行医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老一辈中医人用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造福了一方群众,也薰陶了一代代中医人,使得中医药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越来越多的西医生参加了西学中培训或报考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关心中医药、学习中医药,中医药人才队伍日渐壮大,必将对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发挥生力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亚斌,蔡子鹤.中医文化与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J].医学与社会,2010,23***10***:100-101. [2]郑晓红.当前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思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3***:184-186. [3]郭子华,翟双庆,季伟萍,等.现行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医药导报,2007,13***4***:1-4,15. [4]付先军,王振国.中医思维模式在中医药院校非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途径[J].中医教育,2010,29***4***:15-18. [5]王大壮,田侃.中医药师承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卫生法制,2010,***6***:41-44. [6]龚晋文.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几个关键问题[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1***1***:89-90. [7]张宗明,申宁.加强中医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J].医学与社会,2010,23***8***:97-98. [8]谢世平,程传浩.中医文化传播与推广机制的思考――试论“养生热”背景下的中医文化建设[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3***:208-209. [9]薄彤,张杰.中医文化在中医药对外教育中的作用[J].西部中医药,2011,24***8***:57-59. [10]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访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王旭东教授[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63-69.

150 评论

肥猫啃鱼头

四气、五味,就是指药物的性味。每一药物都有性和味两方面。药物的功效与药物的性味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四气、五味是中药性能的主要理论,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所谓的“四气”,就是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这四种药性,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经过反复多次的实践观察,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以后,所发生的不同反应和治疗效果而作出的概括性归纳。例如:能治疗热症的药物,大多属于寒性或凉性;能治疗寒症的药物,大多属于热性或温性。因此,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与病情的寒热相对而言的。药性的寒凉与温热,是绝对不同的两类药性。凉与寒,温与热,仅是区别药性程度上的差异。寒性较小的,即称凉性;热性较小的,即为温性。所以,在历代本草书籍中常有微寒、大温的记载。所谓微寒,就相当于凉;大温,即相当于热。寒和凉,温和热,虽然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因其属性是一致的,所以,在作用上则有它一定的共同点:即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适用于热性病症;温热性药具有散寒、温里、助阳等作用,常适用于寒性病症。除寒热温凉四性之外,还有一种平性药,由于这类药物寒凉或温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平和,不论寒症热症,皆可配用。所以,按药性来说虽有五气,但一般则常称四气。所谓“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这些味道可由舌感辨别。药物除此五味之外,还有一种淡味,因其药味不甚明显,前人将它附属于甘,故历代本草常甘淡并称,因而也就习称“五味”。但按药味及作用来说,实际上是六味。前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药物的味和它的功用之间有一定联系,也就是不同味道的药物而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从而便总结出来了五味的用药理论。现将辛、甘、酸、苦、咸、淡等味的意义和作用分述如下:辛:就是辛辣或辛凉的滋味,具有能散能行的作用。一般发汗与行气的药物,大多有辛味。多用于外感表邪或气血阻滞的病症。如麻黄发汗,木香行气,红花活血等。甘:就是甜的滋味,一般具有滋补、和中或缓急作用的药物,大多数为甘味。多用于虚症或调和药性及某些疼痛的疾病。如人参补气、熟地补血、甘草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等。酸:具有能收能涩的作用。一般酸味的药物大多数能收敛、固涩。多用于虚汗外泄,久泻不止,遗精带下等症。如五味子收敛止汗,五倍子涩肠止泻,金樱子涩精止遗等。此外,还有不少酸味药物,同时带有涩味,由于涩味作用与酸味相似,故一般均未分列。苦:具有能泻(能降)、能燥、能坚的作用。一般具有清热、泻火、泻下、燥湿及降逆作用的药物,大多数为苦味。多用于热性病,大便不通,湿盛中满,咳嗽呕逆等症。如黄连清热泻火,大黄泻下通便,杏仁降气止咳,苍术燥湿建脾,及知母、黄柏降火坚阴(泻火存阴)等。咸:具有能下能软坚的作用。一般咸味的药物,能软化坚硬,消散结块或泻下通便。多用于瘰疬、痞块、便秘等症。如芒硝泻下通大便燥结,牡蛎软坚消瘰疬痰核等。淡:就是淡而无味,具有能渗能利的作用。一般能渗利水湿,通利小便的药物,大多为淡味。多用于湿邪阻滞,小便不利等症。如茯苓、通草等渗湿利水。如上所述,药味不同,其作用也不相同。从现代的观点来看,药物味道不同,与其所含的化学成份有关,如酸味的多含有鞣质、有机酸等;味苦的多含有生物碱、甙类或苦味质等;味甘的多含有糖类;味辛的多含有挥发油等。药物的成分不同常呈现出不同的疗效。由此可见,前人根据药物不同的滋味,来推断药物对于机体的作用和治疗效果是有一定道理的。随着临床实践的发展,经过概括起来的五味,一旦形成了用药理论,它的含义就超过了直接的舌觉,所以后来运用这些道理,把具有“收涩”作用的药物,统称为酸味;具有“软坚”作用的药物,统称为咸味等等。所以,有的药味就形成了本草记载与实际口尝不相符的情况。例如:赤石脂味酸,牡蛎味咸,麻黄味辛等,均与口尝不符,这都是参照其疗效而得出来的。气和味是论述和运用中药的主要依据。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气和味两个方面,一般气味相同的药物,往往作用作用相近,如辛温药物,大都有解表散寒的作用,这是它的共性。但每种药物,又各有特性,如紫苏、生姜气味辛温,都能发汗散寒,但紫苏发汗功效较强,并有行气安胎作用,而生姜则发汗功效较弱,另有温胃止呕作用。这是气味相同功效相近而药物作用的不同特点。气味不同的药物,作用则显著不同。如气同味异的黄连、浮萍,都为寒性,但黄连味苦寒,可清热燥湿;浮萍辛寒,则发散风热。又如气味异同的黄芪、石斛都是甘味,但黄芪甘温,可温补阳气;石斛甘寒,则养阴清热。此外,还有很多一药兼有数味者,如桂枝辛甘,郁金辛苦等,从药物的发展来看,一般味愈多,说明其作用范围相应的愈大。由于药物气味比较复杂,所以,我们不但要熟悉四气五味的一般规律和药物的共性,还必须掌握每一药物的特性和治疗作用,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108 评论

小猴子@219

四气、五味,就是指药物的性味。每一药物都有性和味两方面。药物的功效与药物的性\x0d\x0a味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四气、五味是中药性能的主要理论,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x0d\x0a意义。\x0d\x0a所谓的“四气”,就是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这四种药性,都是我国劳动\x0d\x0a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经过反复多次的实践观察,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以后,所\x0d\x0a发生的不同反应和治疗效果而作出的概括性归纳。例如:能治疗热症的药物,大多属于\x0d\x0a寒性或凉性;能治疗寒症的药物,大多属于热性或温性。因此,药性的寒、热、温、凉\x0d\x0a,是与病情的寒热相对而言的。\x0d\x0a药性的寒凉与温热,是绝对不同的两类药性。凉与寒,温与热,仅是区别药性程度上的\x0d\x0a差异。寒性较小的,即称凉性;热性较小的,即为温性。所以,在历代本草书籍中常有\x0d\x0a微寒、大温的记载。所谓微寒,就相当于凉;大温,即相当于热。\x0d\x0a寒和凉,温和热,虽然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因其属性是一致的,所以,在作用上则有它\x0d\x0a一定的共同点:即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适用于热性病症;温热性药\x0d\x0a具有散寒、温里、助阳等作用,常适用于寒性病症。\x0d\x0a除寒热温凉四性之外,还有一种平性药,由于这类药物寒凉或温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x0d\x0a比较平和,不论寒症热症,皆可配用。所以,按药性来说虽有五气,但一般则常称四气。\x0d\x0a所谓“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这些味道可由舌感辨别。药\x0d\x0a物除此五味之外,还有一种淡味,因其药味不甚明显,前人将它附属于甘,故历代本草\x0d\x0a常甘淡并称,因而也就习称“五味”。但按药味及作用来说,实际上是六味。\x0d\x0a前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药物的味和它的功用之间有一定联系,也就是不同味道\x0d\x0a的药物而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从而便总结出来了五味的用药理论。现将辛、甘、酸、苦\x0d\x0a、咸、淡等味的意义和作用分述如下:\x0d\x0a辛:就是辛辣或辛凉的滋味,具有能散能行的作用。一般发汗与行气的药物,大多有辛\x0d\x0a味。多用于外感表邪或气血阻滞的病症。如麻黄发汗,木香行气,红花活血等。\x0d\x0a甘:就是甜的滋味,一般具有滋补、和中或缓急作用的药物,大多数为甘味。多用于虚\x0d\x0a症或调和药性及某些疼痛的疾病。如人参补气、熟地补血、甘草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等\x0d\x0a。\x0d\x0a酸:具有能收能涩的作用。一般酸味的药物大多数能收敛、固涩。多用于虚汗外泄,久\x0d\x0a泻不止,遗精带下等症。如五味子收敛止汗,五倍子涩肠止泻,金樱子涩精止遗等。此\x0d\x0a外,还有不少酸味药物,同时带有涩味,由于涩味作用与酸味相似,故一般均未分列。\x0d\x0a苦:具有能泻(能降)、能燥、能坚的作用。一般具有清热、泻火、泻下、燥湿及降逆\x0d\x0a作用的药物,大多数为苦味。多用于热性病,大便不通,湿盛中满,咳嗽呕逆等症。如\x0d\x0a黄连清热泻火,大黄泻下通便,杏仁降气止咳,苍术燥湿建脾,及知母、黄柏降火坚阴\x0d\x0a(泻火存阴)等。\x0d\x0a咸:具有能下能软坚的作用。一般咸味的药物,能软化坚硬,消散结块或泻下通便。多\x0d\x0a用于瘰疬、痞块、便秘等症。如芒硝泻下通大便燥结,牡蛎软坚消瘰疬痰核等。\x0d\x0a淡:就是淡而无味,具有能渗能利的作用。一般能渗利水湿,通利小便的药物,大多为\x0d\x0a淡味。多用于湿邪阻滞,小便不利等症。如茯苓、通草等渗湿利水。\x0d\x0a如上所述,药味不同,其作用也不相同。从现代的观点来看,药物味道不同,与其所含\x0d\x0a的化学成份有关,如酸味的多含有鞣质、有机酸等;味苦的多含有生物碱、甙类或苦味\x0d\x0a质等;味甘的多含有糖类;味辛的多含有挥发油等。药物的成分不同常呈现出不同的疗\x0d\x0a效。由此可见,前人根据药物不同的滋味,来推断药物对于机体的作用和治疗效果是有\x0d\x0a一定道理的。\x0d\x0a随着临床实践的发展,经过概括起来的五味,一旦形成了用药理论,它的含义就超过了\x0d\x0a直接的舌觉,所以后来运用这些道理,把具有“收涩”作用的药物,统称为酸味;具有\x0d\x0a“软坚”作用的药物,统称为咸味等等。所以,有的药味就形成了本草记载与实际口尝\x0d\x0a不相符的情况。例如:赤石脂味酸,牡蛎味咸,麻黄味辛等,均与口尝不符,这都是参\x0d\x0a照其疗效而得出来的。\x0d\x0a气和味是论述和运用中药的主要依据。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气和味两个方面,一般气味相\x0d\x0a同的药物,往往作用作用相近,如辛温药物,大都有解表散寒的作用,这是它的共性。\x0d\x0a但每种药物,又各有特性,如紫苏、生姜气味辛温,都能发汗散寒,但紫苏发汗功效较\x0d\x0a强,并有行气安胎作用,而生姜则发汗功效较弱,另有温胃止呕作用。这是气味相同功\x0d\x0a效相近而药物作用的不同特点。气味不同的药物,作用则显著不同。如气同味异的黄连\x0d\x0a、浮萍,都为寒性,但黄连味苦寒,可清热燥湿;浮萍辛寒,则发散风热。又如气味异\x0d\x0a同的黄芪、石斛都是甘味,但黄芪甘温,可温补阳气;石斛甘寒,则养阴清热。此外,\x0d\x0a还有很多一药兼有数味者,如桂枝辛甘,郁金辛苦等,从药物的发展来看,一般味愈多\x0d\x0a,说明其作用范围相应的愈大。由于药物气味比较复杂,所以,我们不但要熟悉四气五\x0d\x0a味的一般规律和药物的共性,还必须掌握每一药物的特性和治疗作用,以便更好地指导\x0d\x0a临床应用。

186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药土茯苓的现代研究进展论文

    土茯苓对贫血患者、体质虚弱的人是很好的食疗补品。 同时有健脾养胃、增进食欲、止泻、清热解毒的功效。下面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土茯苓的临床应用与功效。 1、防治钩端螺旋

    蛋蛋的肉粑粑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黄芪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论文

    黄芪是一种价廉物美的补益佳品,其中含有20多种氨基酸和丰富的微量元素。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能明显提高人体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强心降压,延缓自然衰老的速度。但黄

    吃货和世界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杜仲现代药理研究论文

    调节血脂杜仲树叶制成的杜仲茶可以很好的降血脂,对于高血压人群也是有很好的作用。治便秘、调胃肠杜仲茶中含有的桃叶珊瑚甙,能够保护肠壁,剥离肠壁沉积的废物,保持正常

    tonyxiaozb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中药的现代化研究论文

    【摘 要 】文章分析了生物技术在现代中药生产中的应用。 【关键词 】生物;技术 中医药学是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最有特色的学科之一,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

    Lisa要去旅行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蜂蜜现代药理研究论文

    蜂蜜的好处多多,蜂蜜味甘性平,《神农本草经》:“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痉,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可见它集合了治

    喬巴喬巴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