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肥居阿
生物试剂是一个很好的赛道,产品类型、经营模式很像做科研试剂的阿拉丁,慢慢积累的“产品库(种类)”形成的竞争壁垒会越来越高;所在行业又可以和做分子堆砌的药石 科技 类比,都在生物制药的上游,毛利高,还能向产业链中下游扩展。
公司亮点:
1. 新冠受益标的(抗体、重组蛋白),20年营收增长783%(亿),净利增长近26倍(亿),21年预计同比20年下滑50%;
2. 试剂全自主研发,现货产品种类超过 万种;
3. 募集资金49亿,净超募38亿。
估值推演:20年的业绩暴涨造成发售“溢价”,卖点足、定价高;发行市值200亿,对应20年业绩的市盈率20倍不到,阿拉丁的动态市约150倍,看起来很便宜;同期疫情受益的试剂盒公司东方生物和硕世生物6倍左右,又显得贵。剔除新冠相关产品估值无法计算,也不能无视公司20年创造的经济效益,同时净募集了47亿现金。
:预测公司21年的业绩,境外的疫情没有有效控制(20年美国贡献了八成+),国内现在又多地零星爆发(天凉之后,可能还会加剧),下游还会备货,结合上半年还有4~5亿的净利,预计全年不会下降50%,还有去年6~8成的业绩,对比药石 科技 50倍动态PE,公司合理市值337亿~449亿,对应股价496~660元。
:这里用市净率可能更合理一点点:药石和阿拉丁市净率15倍左右,公司募资后,净资产约元/股,对应的股价1401元;这样算仍然有不妥,公司今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会大幅下滑;剔除超募,公司净资产约元/股,对应股价558元。
3对比美国的R&D Systems,20年收入亿美元(约28亿人民币),净利亿美元(约亿人民币),100倍PE,188亿美元市值,折合人民币1200亿市值;
对比英国的ABCam,20年营收亿英镑(23亿人民币),净利亿英镑(约亿人民币),246倍PE,亿英镑市值,折合人民币276亿市值。
二者营收规模分别比义翘神州高75%、43%,欧美生物 科技 公司研发投入都较高(R&D,20年研发占营收的30%),根据营收规模折算义翘神州的市值686亿元、192亿元(后者在我们现实A股看不到,前者有希望。即使开盘涨幅100%,到400亿,上限空间也就70%的收益)。
一、序章:
1.业绩或下滑风险
新冠疫情以来,发行人迅速开发出一系列 新冠病毒相关蛋白、抗体等生物试剂 产品,被国内外客户大量采购,公司经营业绩迅速增长,2020 年度营业收入为 亿元,较 2019 年增长 ,其中新冠病毒相关产品收入占当期营业 收入的比例为 。剔除新冠病毒相关产品后,2020 年度发行人收入、毛利 及毛利率较上年的变化如下:
2021 年公司总体营业收入及营业利润水平存在 较上年下滑 50%以上的风险。
剔除新冠产品公司业绩增长依然很靓丽,目前看,疫情还会共存一段时间,国外疫情汹汹,整个感染群体就像培养皿里的培养基一样,万一再变异呢?!
2.境外收入占比较高
报告期内,公司在美国市场的收入分别占到公司报告期内营业收入的 、及。
年上半年业绩预测
2021 年 1-3 月,公司实现 收入 为45, 万元,较2020 年同期增长 ;2021 年 1-3 月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 33, 万元,较2020 年同期增长 。上述财务数据未经审计,已经致同审阅。
公司预测 2021 年 1-6 月实现销售 收入 60,000 万元至 70,000 万元,同比增长 至 ;预测 2021 年 1-6 月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42,000 万元至 50,000 万元,同比增长 至 ;预测 2021年 1-6 月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 净利润 40,万元至48, 万元,同比增长 至 。
去年二季度高基数,直接拉低公司今年的增速。
4.技术实力体现
在新冠病毒序列公开后,发行人迅速反应, 仅用 11 天时间 完成新冠病毒关键蛋白的研发和生产,之后又研发了一系列新冠病毒相关蛋白、抗体和基因试剂,迅速满足用户对于新冠病毒生物试剂的需求。
硕世生物能成十倍牛股也是有迹可循的,03年非典它是第一家生产出检测试剂盒的。
5.行业概貌
根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2019 年全球生物试剂市场中,科研用户市场规模达到112亿美元,占比约 ;而工业用户市场约 63 亿美元,占比约 。全球生物科研试剂市场于2015年达到128亿美元,并以 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 2019 年的175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 全球生物科研试剂 市场规模将达到246亿美元, 2019 至 2024 年复合增长率为
根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2019 年我国生物试剂市场中科研用户市场规模达到 99 亿元,占比约 ;而工业用户市场约 38 亿元,占比约 。中国生物科研试剂市场规模于 2015 年达到 72 亿元,并以 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 2019 年的 136 亿元,增速高于同期全球生物科研试剂市场。预计到 2024 年,中国生物科研试剂市场规模将达到 260 亿元, 2019 年-2024年复合增长率为 。
从结构上来看,我国各类生物科研试剂中, 核酸和蛋白类试剂占比最大 。根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2019 年我国生物科研试剂市场中 核酸类 占比 , 蛋白类占比,而在 蛋白类生物科研试剂 市场中, 抗体和重组蛋白产品 合计 占据蛋白类试剂市场的 。
二、正文
(一)公司概况
1.公司主营业务经营情况
公司是一家从事生物试剂研发、生产、销售并提供技术服务的生物 科技 公司, 主要业务包括重组蛋白、抗体、基因和培养基等产品,以及重组蛋白、抗体的开 发和生物分析检测等服务。
义翘 科技 为全球的药品研发企业和生命科学研究机构提供高质量的生物试剂产品和高水平的技术服务。公司目前生产和销售的现货 产品种类超过 万种 , 其中 重组蛋白超过 6,000 种 ,包括超过 3,800 种人源细胞表达重组蛋白产品(作者注:理论上,人源可以达到5万种) ,能够全面满足客户对于最接近人体天然蛋白结构和性质的重组蛋白需求;公司还能提供约 13,000 种抗体 , 其中单克隆抗体数量约 4,600 种 ,能够覆盖生命科学研究 的多个领域,为 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发育生物学、干细胞研究 等基础科研方向和 创新药物研发 提供“一站式”采购生物试剂产品和技术服务的渠道。
义翘 科技 的客户涵盖大学、科研院所、医药研发企业等国内外各类生物研发单位。目前公司已经在美国、欧洲建立了子公司,累计 客户数量超过 5,000 个 ,品牌声誉不断累积。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高速增长,已成为生物试剂行业国内领先的 科技 公司之一。
2019 年,义翘 科技 实现营业收入18, 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3, 万元。根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以 内销和出口 市场总销售口径统计,2019年义翘 科技 的重组蛋白生物试剂销售额在 国产厂商中处于领先地位。
官网一瞥(很像阿拉丁,其他生物试剂公司官网也是同一个风格):
2.主要产品和服务
义翘 科技 坚持自主创新, 所有产品均为自主研发 ,不存在采购同类产品直接对外销售的情形。
(二)主要财务数据
业绩爆炸。
2.营收构成
抗体和重组蛋白主要是新冠产品影响;从营收金额看,CRO服务增速较快,说明公司往中下游靠得更近了,基因产品增速也不错。
正常年份,公司业务国内外五五开,疫情下,国内控制较好,公司可以大量出口;也说明公司的实力还可以。
直销为主,行业特性决定的和阿拉丁、怡合达有点像:网上直销+宣讲会。
3.产品价格变化:正常年份价格比较稳定,公司产品品类较多,价差也较大,(对比百普赛斯)
4.主要客户和供应商
5.研发
核心技术团队是业内大牛
品种库是研发累计起来的,随着公司的扩大,研发占比逐步下降。
6. 产销情况
发行人 重组蛋白 产品的 生产周期约为 4-6 周 , 抗体 产品的生产周期根据不同品种在 3-22 周 左右。由于蛋白、抗体等生物试剂产品具有储存时间长、扩大单次生产规模时边际成本较低等特点,为快速满足客户需求、控制产品生产频次,发行人单个产品单次生产量一般 按2-3年的预计需求量 安排生产计划。近年来,发行人每年蛋白产品的再生产数量约为 600-750 批次,抗体产品再生产数量约为 400-550 批次。
由于生命科学研究涉及的范围很广,所需生物试剂种类多样,且市场需求会 随着全球生命科学研究的趋势和热点变化而动态变化,存在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和 不确定性。从购买习惯来说,大多数客户偏好尽可能一次从一个供应商采购其所 需的所有生物试剂,提高采购效率。因此,义翘 科技 在实际生产经营中, 常常会 生产多种现货产品,以及时满足客户多样的需求。 同时,由于重组蛋白、抗体等 生物试剂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生物反应, 产量难以精确预测,而扩大单次生产规模 时边际成本较低 ,且 产成品在低温下能够长期保 存,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常常会适 度加大生产投入以确保获得预定产量。出于以上原因,义翘 科技 重组蛋白、抗体 类产品的产销率数据整体较低。
6. 员工
(三)公司的行业地位
由于生命科学研究涉及的研究方向和领域众多,生物试剂种类多种多样。具体原因如下:
A、靶点分子众多。以人类为例,人类基因组编码大约有 2 万多个基因,对应约 5 万种蛋白分子;B、多个种属。科研人员的研究对象包括小鼠、大鼠、猴等种属等多种重要模型动物以及病毒、细菌等微生物,每个种属均对应数量庞大的靶点蛋白及抗体需求;C、应用场景多样。如针对某个特定的靶点,科研人员可能需要不同功能应用(如 ELISA 检测、免疫印迹、流式细胞、免疫组化等)和不同结合表位的抗体试剂,支持完成从组织、细胞、分子等不同层面, 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实现定性、定量、定位以及功能活性研究目的。
1.重组蛋白
从研发实力、质量控制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来看,国内试剂生产企业和国际 知名企业相比仍然具有较大差距,我国重组蛋白科研试剂市场仍然主要由国外品 牌占据。根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2019 年,中国重组蛋白试剂市场由进口品牌领跑,第一和第二名分别为 R&D Systems ( 母公司市值188亿美元,PE100倍 )和 PeproTech,义翘 科技 占据了总体市场的 的份额,位列第三,在国产厂商中位列第一。
R&D Systems致力于为中国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们提供研究所需要的高品质产品,满足用户的需求,从而加速中国生物制药和生命医学市场的发展,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以造福全人类。 R&D Systems总公司于1976年成立于美国,在美国NASDAQ上市(TECH)。公司一直致力于各种细胞因子及其相关分子的生产研发。R&D Systems产品覆盖面广,种类丰富,质量稳定可靠,其生产的各种ELISA试剂盒、重组因子及抗体以其卓越的品质赢得了世界各国科研及临床诊断机构的青睐。
美国 PeproTech 公司是全球最著名的重组细胞因子生厂商之一,目前已开发了 350 种以上的高品质重组细胞因子和相关抗体,依赖其独有的 E. Coli 高效率表达系统使其产品的质量稳定,价格低,所有产品以冻干形式提供,以方便运输和储存,特别是以小包装的细胞因子广受全球客户的青睐。产品主要包括免疫调节蛋白、白细胞介素、CSFs、生长因子、干扰素、Chemokines 、Adipokines 、TGFß / BMP Proteins、神经因子、FGFs 和 TNF 配体/受体防御因子等。
安诺伦是两者在中国的代理商
2. 抗体 :
发行人目前研发和生产的抗体产品种类已经超过 1万 种,但在整体数量及部分细分领域与国际主流厂商 Abcam (英国) 等仍 有一定差距 ,公司将继续在 这一领域持续投入,产品种类预计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具体来说:a、科研领域对抗体的需求数量众多且较为分散,公司计划针对科研需求,增加抗体产品开发数量;b、病毒的种类繁多,且容易变异,公司计划在未来 1-2 年重点开发仅识别某种病毒的特异性抗体,以及广泛识别变异前后的广谱性抗体。
3. 基因:
新产品研发生产流程相对较为简单,公司将依据市场需求及时补 充新产品。 除现有的重组蛋白、抗体、基因产品外,公司还计划开发诊断试剂原料、干粉培养基等新产品和新领域,进一步丰富产品大类。 综上,生物试剂产品市场需求多样,发行人已建立起全面、高效的研发生产 技术平台,并制定了合理的新品研发规划,产品种类不存在增长受限的情形。
(四)募投
1.募投计划
项目1.生物试剂研发中心:将重点支持 诊断试剂原料产品线和干粉培养基产品线 的开发。
诊断试剂原料 的产品质量直接决定体外诊断试剂的质量和稳定性,具有采购量大、固定品牌持续采购等特点,占整个IVD行业产值的 10%左右,且毛利率较高,属于产业链核心利润环节。
培养基 是支持各种细胞培养的关键试剂,与液体培养基相比,干粉培养基的单位成本低、运输储存方便,尤其受到工业客户青睐。
2. 超募情况:
按本次发行价格 元/股计算,发行人预计募集资金 497, 万元 ,扣除发行费用 25, 万元(不含增值税)后,预计募集资金 净额为 472, 万元 ,超出募投项目计划所需资金额部分将用于与 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用途。
3. 上市前最后一次(融资)估值
2020 年1月23日(24日武汉封城) ,经义翘有限董事会审议通过,同意清松恒泰购买拉萨良昊园持有的义翘有限股权和谢良志持有的股权;同意宁波泽羽购买拉萨良昊园持有的义翘有限股权。
同日, 清松恒泰、宁波泽羽和义翘有限及其股东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对上述股权转让事宜进行了约定。 发行人本次引入投资方的定价依据系各方协商,以发行人 2019 年预计净利润为基础,按市盈率30倍确定投资人入股价格,最终谈判确定的发行人整体 估值为15亿元 ,对应每注册资本元。
一年半的时间十三倍起步,2020年以来最神的一笔投资。
三、附件
1.安诺伦之于义翘神州=泰坦 科技 之于阿拉丁,前者是代理路子,后者是自主研发,前者当前业绩更好,后者适合长期陪伴。
安诺伦 (北京)生物 科技 有限公司是一家创办于2010年的创新型高 科技 企业,公司由在国内科研试剂领域有着十几年从业经验的专业技术团队和企业管理团队组建而成,专门从事以抗体、蛋白、细胞、化学品为核心的试剂产品研发与销售。
自公司成立以来一直以“客户第一”为公司核心价值观,专注于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技术服务。本着始终拥有的服务热忱,安诺伦生物致力于成长为我国重要的生命科学试剂和成果转化一体化的领导者、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大的科研试剂产品供应商之一。
Annoron——是安诺伦生物集科研试剂搜索、采购一体化网站平台,公司通过建立覆盖欧美的全球采购中心,与 欧美600多个品牌 建立了正式的代理与合作,基本涵盖所有的生物试剂门类,特别是二三线高质量品牌产品,优势更大! 我们的优势:
1,覆盖欧美的全球采购中心,总部设立在美国新泽西,采购团队有30多人,能进口涵盖抗体,蛋白,细胞,血清,耗材等的全门类生物产品。
2,货品多且全,目前,以我们美国公司为主体,与欧美600多个品牌建立了正式的代理与合作,基本涵盖所有的生物试剂门类,特别是二三线高质量品牌产品,优势更大!
3,现货库存,我们已经在北京和天津建立了自营库存,并将逐步建立上海库存、武汉库存、广州库存,目前涵盖100个门类,将 近50000个现货产品 !
4,期货提供加急服务, 一般2-3周到货 ,超过时限加急费全免!
5,价格优势,依托我们全球一体化的整合优势,我们致力于提供竞争力的价格!
6,优质的信誉,我们的客户群包括 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100多所大学;礼来制药,罗氏上海研发中心,美迪西医药,保诺生物,药明康德等500多家公司 !
代理品牌一瞥(按字母排序,有26页):
2. 义翘神州与神州细胞,双生花(感兴趣可以看看招股说明书中,二者关系)
3. 公司产品应用举例:
发行人主要产品包括重组蛋白、抗体、试剂盒等生物试剂产品,在生命科学、 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和生物医药开发中具有广泛应用,支持科研和工业客户开展各 类研发和生产活动。不同类型客户购买发行人产品的具体用途举例如下:
A、工业用户 a、研发。发行人开发的重组蛋白产品,可帮助制药企业客户在药物早期研 发中,开发筛选获得具有成药性的候选药物。比如:在某工业客户公开发表的文 献(Molecular immunology,2016,77,141-147)中显示,其自身免疫性疾病抗体药 物开发项目使用了发行人的TNFSF13B重组蛋白产品(以下简称“TNFSF13B”, B 细胞活化因子,一种自身免疫疾病靶点)。客户首先将 TNFSF13B 作为免疫原 注射入小鼠体内,诱导小鼠发生免疫反应,产生针对 TNFSF13B 的抗体,继而 利用 TNFSF13B 配合多种检测手段,筛选获得能够特异性结合 TNFSF13B 的抗 体,作为候选抗体用于进一步开展后续的体内外试验。 b、生产。发行人开发的重组蛋白和抗体生物试剂,可以特异性地结合检测 样本中相应的生物分子,作为工业客户生产所需的部分生物活性材料,经再加工 和组合后用于定性或定量检测。比如:诊断工业客户可以利用发行人开发的新冠 S-RBD 蛋白或新冠 N 抗体试剂,通过偶联标记等工艺技术进行再加工,并与其 它试剂组合开发生产出检测试剂盒,对新冠病毒抗原或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水平 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 c、质控。发行人开发的重组蛋白产品,可特异性结合工业客户开发的产品, 从而评估产品的质量参数。比如:某生产 CAR-T 细胞产品的工业客户在其一份 专利中(US 20140242701 A1)指出,发行人研发的 EGFR 重组蛋白产品,可通 过流式细胞分析的实验方法,用于评估工业客户开发的 CAR-T 细胞表面表达的 一种抗体物质的表达量情况。
B、科研用户。发行人开发的生物试剂,可用于支持在科学研究领域 探索 大 分子生物功能。例如,科研人员在体外实验中可以利用药物靶点相关的重组蛋白 试剂检测与其它多种蛋白分子之间的结合情况,从而推测其在动物和人体内是否 存在相互作用。根据国际著名专业期刊 Cell 报道(Cell,2020,182:1-16),实验 人员利用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技术(SPR 和 BLI)研究多种蛋白间相互作用 关系的实验中,使用了发行人研发的 LDLR、CNTFR、BTN3A3 和 SLITRK4 重 组蛋白产品。或者将发行人生产的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蛋白靶点如细胞因子类重 组蛋白加入到不同细胞中,观测其生物效应,从而推测其在体内不同组织细胞中 发挥的生物功能。Nature Communication 报道(Nat Commun,2017,8:672),科研 人员使用发行人研发的 Activin A、VEGF 和 bFGF 三种细胞因子重组蛋白,以一定 的比例和用量添加到培养基中,经过 7天的培养将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形成造血 母细胞,并用于后续科学研究。
中新经纬客户端8月4日电 德尔塔(Delta)变异株已经成为全球新冠肺炎传播的主要变异株,也是目前国内正流行的变异株。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官方微信4日发文称, 单抗 对德尔塔等新冠变异株有效。
据悉,近期,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杨晓明研究员团队最新发现针对德尔塔变异株有效的 单克隆抗体 ,中和活性IC50高达 5ng/ml 。
2.特朗普的治疗方案(2020年)
特朗普有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位同时接受瑞德西韦+再生元的 REGN-COV2 中和抗体治疗的新冠患者。而特朗普所用的这两个药物,价格都很高。相对便宜的是瑞德西韦(注意是相对),瑞德西韦在美国一个疗程是3120 美元,人民币约21800元。而 REGN-COV2 目前还没有公布价格,但是这个药物本质上是一种单克隆抗体。
PD-1单抗K药一年的治疗费用大约15万美元,剂量是每3个星期注射200毫克,如果按照K药价格来折算, 8克单抗 大约是 33万美元 ,或者230万人民币。
3.义翘神州抗体价值
8g=8000mg,义翘神州的招股说明书中看,新冠病毒抗体平均1mg售价3620多人民币,8000mg将近3000万,当然治疗药品不是纯抗体,抗体是原材料还需要载体。
(1)抗体单价:
(2)2020年义翘神州抗体产量:
(3)义翘神州境外销售
美国是世界生物医学大国,生命科学领域基础研究和生物医药研发投入均居全球首位,也是公司海外重点市场。报告期内,公司在美国市场的收入分别占到公司报告期内营业收入的 、及 。
美国有技术能力+面向全球顶级富人市场。经济+产能因素即使抗体是最有效的药物,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惠及大多数普通民众。
(4)抗体售价为何高
生物大分子药物生产纯化过程相当不容易:工艺异常复杂。其中生产过程涉及到以生物体为工具——生命复杂多变,不好掌控。下游的蛋白质纯化过程也很难标准化。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有两种途径:1.传统的是先表达出抗原蛋白,从质粒载体构建,到原核/真核/哺乳细胞表达,再到下游纯化、质控。除了第一步可以流程标准化外,其它的不确定性因素都很强。抗原蛋白注射进小鼠体内产生抗体,再进行筛选——每一步都无法工业标准化,个体差异性不确定性极强。2.通过传统方法得到高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后,把抗体拿去蛋白测序,根据蛋白序列确定DNA序列,然后构建质粒载体,用原核生物把原来的单克隆抗体大量地、较快速地低成本表达出来。
如果不需要人源化,只是实验室级别的应用成本并不高,技术上也不是很复杂。但凡是开发成治疗性用药,就不一样了,各个环节的成本一下子就上去了。 培养基有好几千一升的 , 纯化填料好几万一升的 ,如果是CHO系列细胞表达的,有的时候光引进 一株商业应用细胞就需要几千万 ,如果是用酵母系统表达,糖基化问题又不好解决,另外还有酵母菌的宿主蛋白残留量的问题……。另外表达量基本都是在 纳克毫克级 水平,但治疗用量都在克级水平,这也是成本高的原因。
4.特朗普疗程:从用药到停药,10月2日至9日,疗程7天:
10月2日凌晨,特朗普证实他与夫人梅拉尼娅感染新冠病毒,并于当天傍晚被送往沃尔特·里德国家军事医疗中心接受治疗。
10月5日傍晚,特朗普出院返回白宫。
10月9日,特朗普在福克斯新闻台的节目中首度谈及自己的病情和恢复情况,称自己已经“不用再吃药”,还说“感觉非常强壮”。
10月10日下午,特朗普首次在白宫发表公开讲话,称自己“感觉很好”。
10月12日,特朗普乘坐空军一号前往佛罗里达州,参加确诊新冠肺炎后的首场竞选集会。
10月12日早些时候,白宫医生肖恩·康利说,特朗普连续几天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均呈阴性,不具有病毒传染性。按照康利的说法,特朗普应该痊愈了吧!
不是荐股,做个记录,日后回顾。
新驰销售一部
创建于1922年12月,1923年4月20日开始招生。八十多年来六易校名,从创建之初的私立东陆大学发展成为云南省唯一的国家重点综合大学,已为国家培养各类专门人才七万多人。目前,云南大学是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1所“211工程”大学之一,已经被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高校的行列,是一所历史悠久,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大学。也是一所发展势头强劲的边疆大学。云南大学有着辉煌的历史。1937年到1947年,著名数学家熊庆来教授受聘担任云南大学校长,按照“清华模式”建设云大,费孝通、楚图南、陈省身、华罗庚、严济慈、冯友兰、吕叔湘等大批著名学者应邀来校执教,使学校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外较有影响的综合性大学。1946年,世界著名的《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把云南大学列为中国十五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云南大学具有八十余年的历史,是中国西部建立最早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其前身私立东陆大学为当时的云南省都督唐继尧所创办,始建于1922年12月。1923年4月开始招生,1930年学校改组为省立东陆大学,1934年又改为省立云南大学。1937年著名数学家熊庆来教授出任校长,云南大学迎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1938年,云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熊庆来在任期间,费孝通、楚图南等大批著名学者应邀到校执教,使学校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外影响甚大的综合性大学。1946年,英国《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把云南大学列为中国十五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到建国前,云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包括文、法、理、工、农、医等学科在内、规模较大、面 向全国招生的高等学府。1952年开始的高校院系调整,把我校法律、政治等学科,分别并入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学院等高校,农、医、工等学院先后分离独立建校,我校由此成为一所以基础学科为主、较为单纯的文理科综合大学。1958年,我校由教育部下放云南省管理。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云南大学加快了发展。1996年,云南大学成为“九五”期间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以此为契机,学校提出“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以“211工 程”建设为龙头,以改革为动力,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把学校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云南大学进入了建国后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2001年6月,我校“211工程”、“九五”建设顺利通过验收,获得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受到教育部领导的表扬。云南大学位于昆明市区内,踞商山余脉的贡院坡上,前临翠湖,左依圆通山,校园内茂林修竹,绿草如茵,一幢幢教学大楼、图书馆、实验楼掩映在花图锦簇中。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读书、研究学问的好地方。 学校现占地面积2111亩,其中校本部568亩,洋浦校区1543亩;公用校舍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45069万元;图书馆藏书257多万册;学校设有出版社,并主办《思想战线》、《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和法学版)等十余种学术刊物。学校现与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云南大学现已成为文、法、理、技、经、管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全国重点大学。 云南大学现有在校本科学生16700多人,研究生4493人(博士555人,硕士3938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14000多人。全校有专职教科人员1214人,其中教授297人,副教授480人;国家级、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5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云南省高校特聘教授(研究员)4人;14人入选 “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教育部骨干教师培养资助对象”等国家人才选拔培养计划, 43人入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科技带头人等选拔培养计划。[编辑本段]学校现状学校设有24个学院、3个公共教学部、2个研究院;72个本科专业;拥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民族学、生态学、微生物学和专门史)和27个省级重点学科;15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MBA、MPA、法律、工程硕士(含:软件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个博士后企业工作站;3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历史学、生物学、数理学科)、1个教育部生命科学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职教师资培养基地、2个省级高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1个国家级新产品开发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云南大学图书馆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已建成为现代化、多功能、开放型的信息资源库、图书的采访、编目、流通、公共检索已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管理,现有藏书251多万册,收藏有一批全国善本和珍贵文献。是西南地区重要的文献信息资源库。学校设有出版社;学术期刊《思想战线》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学报评比中名列第10位,荣获“双十佳学报”称号,并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进入“百种重点期刊”行列;《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美国权威的《数学评论》收录摘评;2002年创刊的《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国内社科界已产生良好声誉。1998年8月27日, “云大科技”股票上市后,云南大学成为全国1千多所高校中第八家拥有高科技上市公司的高校。“云大科技”的主产品云大—120在全国推广应用近1亿亩,并形成了推广、销售、服务网络。短短几年时间,“云大科技”从一个几万元起家的课题组,发展成为总资产超过10亿元的上市公司。“云大生物”是国内首家在单克隆抗体领域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所研制生产的“避孕试纸”、“优生试纸”和“不孕检测试纸”被定为国家标准。填补了我国单克隆抗体研究技术空白。已具有年产20克以上单抗体的能力。云南大学设有出版社,已出版各类学术著作200余种共200多万册。学术期刊《思想战线》(社会科学版)进入了全国核心期刊行列、《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评为全国优秀重点大学学报,此外还有《云南大学》校报。学校还附设有云大附中、云大外语学校和云大幼儿园。云大附中连续十多年在昆明市中考、高考中名列前茅,社会上声誉较好。七十余年来,云南大学共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7万余人,其中解放后培养了本专科生5万余人,研究生1300余人,留学生1600余人、成人夜函大学生万余人。以基础扎实、学风严谨、知识广博、务实进取而享誉省内外的云大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近几年来,根据云大“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办出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结合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提出并实践着适应与创新相统一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确立了“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教学理念,构建以教育观念、目标规格、课程体系及运作机制等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倡导“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的校训,造就博专高精兼备、德智体美同优、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四有”人才。云南大学素有重视科学研究、追求科学前沿、活跃学术气氛的传统。在几代人的探索和努力下,学校的基础学科和优势领域的研究得到加强,新型领域和应用领域的研究得到拓展,重大攻关项目得到集成,同时又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大力促进科研成果的孵化、推广和应用。近五年来云大共完成各类科研项目700余项,荣获各类科研奖励170余项,出版专著250余部,发表论文3100多篇,国际学术榜(《SCI》)上的排名居全国高校第六十位左右。在应用研究领域涌现出一批高新技术成果,云大BR—120被列为国家“九五”期间重点推广项目。云南大学基金会是全国大学基金常务理事单位。云南大学基金会已发展到有近七十位海内外董事,他们为云大捐款捐物,献计献策,牵线搭桥,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近五年来,云南大学先后与美、英、俄、日、澳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建立了不同层次的交流关系,派出了200余人赴国(境)外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成功举办了十余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云大正在成为亚太地区国际学术交流比较活跃的大学之一。[编辑本段]学校实力云南大学办学指导思想:立足边疆 服务云南 办出特色云南大学精神: 会泽百家 至公天下 云南大学校风: 高远 务实 勤勉 卓越 云南大学校训:自尊 致知 正义 力行 该校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六十五,2007中国大学自然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九十三,2007中国大学理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三十六。进入21世纪,云南大学作为云南唯一一所实施国家“211工程”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国家西部重点支持高校和省部共建高校,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全体云大人将秉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继续遵循“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抓住机遇,团结一致,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云南省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希望您能满意!谢谢!
燕园小西
楼掩映在花图锦簇中。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读书、研究学问的好地方。 云南大学现已成为文、法、理、技、经、管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全国重点大学。在校学生达19872人,其中全日制学生9919人,研究生2853人(博士 生94人;硕士生684人;硕究生进修班1842人;授专业法学学位170人;学位教师进修班63人),夜函大生7100人。 云南大学现有在职教职工2372人,专业技术人员1981人,其中教授222 人,副教授409人,专任教师980人,全校在职人员平均年龄40岁,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683人。 云南大学现有经济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人文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信息学院、理学院、发展研究院、职业技术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与旅 游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药学院、国际文化学院等15个学院共30余个教学系(部)65个本专科专业,还有16个开发研究中心、 25个研究所、10个研究室;4个教学服务中心;其中历史学、生物学、数理科学是国家级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基地(此外,新设立的国家级文科综合素质培养实验 基地班现已报国家教育部审批),还建设有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2个在建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群;16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学科授权点、1个博 士后工作流动站、4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法学、职业教育、MBA(工商管理专业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授权点;1个国家级新产品 研究开发中心、1个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云南大学图书馆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已建成为现代化、多功能、开放型的信息资源库、图书的采访、编目、流通、公共检索已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管理,现有藏书120多万册,收藏有一批全国善本和珍贵文献。 1998年8月27日, “云大科技”股票上市后,云南大学成为全国1千多所高校中第八家拥有高科技上市公司的高校。“云大科技”的主产品云大—120在全国推广应用近1亿亩,并 形成了推广、销售、服务网络。短短几年时间,“云大科技”从一个几万元起家的课题组,发展成为总资产超过10亿元的上市公司。“云大生物”是国内首家在单 克隆抗体领域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所研制生产的“避孕试纸”、“优生试纸”和“不孕检测试纸”被定为国家标准。填补了我国单克隆抗体研究技术空白。 已具有年产20克以上单抗体的能力。 云南大学设有出版社,已出版各类学术著作200余种共200多万册。学术期刊《思想战线》(社会科学版)进入了全国核心期刊行列、《云南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被评为全国优秀重点大学学报,此外还有《云南大学》校报。学校还附设有云大附中、云大外语学校和云大幼儿园。云大附中连续十多年在昆明市中考、高 考中名列前茅,社会上声誉较好。 七十余年来,云南大学共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7万余人,其中解放后培养了本专科生5万余人,研究生1300余人,留学生1600余人、成人夜函大学生万余 人。以基础扎实、学风严谨、知识广博、务实进取而享誉省内外的云大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近几年来,根据云大“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办出 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结合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提出并实践着适应与创新相统一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确立了“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教学理念,构 建以教育观念、目标规格、课程体系及运作机制等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倡导“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的校训,造就博专高精兼备、德智体 美同优、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四有”人才。 云南大学素有重视科学研究、追求科学前沿、活跃学术气氛的传统。在几代人的探索和努力下,学校的基础学科和优势领域的研究得到加强,新型领域和应用领域的 研究得到拓展,重大攻关项目得到集成,同时又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大力促进科研成果的孵化、推广和应用。近五年来云大共完成各类科研项目700余项, 荣获各类科研奖励170余项,出版专著250余部,发表论文3100多篇,国际学术榜(《SCI》)上的排名居全国高校第六十位左右。在应用研究领域涌现 出一批高新技术成果,云大BR—120被列为国家“九五”期间重点推广项目。 云南大学基金会是全国大学基金常务理事单位。云南大学基金会已发展到有近七十位海内外董事,他们为云大捐款捐物,献计献策,牵线搭桥,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 改革、建设和发展。近五年来,云南大学先后与美、英、俄、日、澳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建立了不同层次的交流关系,派出了 200余人赴国(境)外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成功举办了十余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云大正在成为亚太地区国际学术交流比较活跃的大学之一。-------------------------------------------------------------------------------- • 1922年12月8日,宣布成立 • 1923年4月20日,正式开学 私立东陆大学 (1923年—1930年) • 预科 • 本科 • 附中 • (1927)附中 • 1930 年,改为省立东陆大学 • 1932 年,云南省立师范学院并入 省立东陆大学 (1930 年—1934年) • 文学院(政治经济、法律系) • 工学院(土木、矿冶系) • 教育学院 • 1934年9月,改称省立云南大学 • 1937年,熊庆来受聘出任云南大学校长 省立云南大学 (1934年—1938年) • 文理学院(文学院 + 教育学院) • 理工学院(工学院 + 理科学系) • 医学专修科 • 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 • 1946年,被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列为中国15所著名大学之一 国立东陆大学 (1938年—1949年) • 5 个学院 • 18 个系 • 3 个专修科 • 3 个研究室 • 1951—1958年,全国院系调整 • 1954年8月理工学院独立为昆明工学院 • 1956年8月医学院独立为昆明医学院 • 1958年8月农学院独立为昆明农林学院(今云南农业大学和西南林学院前身) 云南大学 (隶属中央高等教育部) (1950年—1958年) • 航空:并入四川大学、北京航空学院 • 法律、政治:并入西南政法学院 • 土木建筑:并入中南土木工程建筑学院、重庆土木工程建筑学院 • 铁道管理:并入北京铁道学院、长沙铁道学院 • 1958年8月划归云南省政府管辖 • 1978年,被教育部列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 • 1997年11月,正式成为国家“ 211 ” 工程首批建设的 61 所大学之一 • 2004年成为省部共建高校 云南大学 (隶属云南省政府) (1958年—至今) • 1958年院系调整后,仅设文理两科,共6个系至2005年12月 • 17个学院 • 7个研究院 • 3个公共教学部 • 1个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 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 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 • 1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龚家少爷
蔡东联:1949年12月出生,医学硕士,第二军医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硕)士生导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营养科主任、第二军医大学临床营养学教研室主任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临床营养中心主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首席营养顾问,上海职工医学院客座教授。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临床营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营养药膳分会副理事长、中华临床医学会副理事长、上海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兼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茶叶学会理事、中国老年学会营养与食品分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常务理事兼营养师协作组组长上海市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营养学会理事、中华名医协会理事、国际传统医学会理事,美中国际营养杂志总编辑、中国临床营养杂志编委、茶报编委、家庭用药编委、营养与食品卫生杂志编委、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编委、氨基酸与生物资源杂志编委、中华实用医药杂志常务编委、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编委、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编委、中国临床康复常务编委、中国医学荟萃杂志编委、上海医学编委等。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和优秀教师,并荣立个人和集体三等功多次。对临床营养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造诣颇深,为人正派,学风端正,多次被评为我校和外校优秀教员和优秀带教教师,目前指导的在读博士、博士后、硕士近20人。先后主持或参加30多项国家、军队、学校和医院等各类基金课题的研究,熟练掌握营养学、临床营养学的各种动物实验方法,以及毒理学急、慢毒性试验和特殊毒理学的畸变、突变和癌变研究的动物实验方法。多次获得国家、军队和院医疗或科技成果奖多项,2004年被评为全国茶叶科技优秀工作者。主编出版《食疗.药膳》、《临床营养治疗学》、《临床营养学》、《现代饮食治疗学》、《实用营养师手册》、《老年饮食营养》、《家庭营养万宝全书》、《学校系列保健丛书》《新概念饮食营养系列丛书》 等近50本专著,发表论文300余篇。主讲:临床营养学 卢良恕院士.浙江湖州人,出生于上海,1947年1月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农业部科技委副主任(部党组成员)、中国农学会会长等,是十二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主任、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顾问。已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主编和专著10余部。曾荣获1998年度“中国工程科技奖”及2001年中国老科协“科技耆英奖”。 顾方舟,院士, 浙江省宁波市人。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1955年于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学 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医学副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 他在研究中曾发表论文、报告50余篇、专著3部,先后5次受到国家级、部级、医科院级 奖励,其中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英国皇家内科学院、欧洲科学院和第三世界科学院分别于1978年、1990年和1992年授予他院士称号,现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顾问。 李连达,院士,辽宁沈阳人,1951年考入 北京大学医学院医疗系(后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1956年毕业。入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在将近50年中医药研究工作中,发表了学术论文230多篇,编写专著17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甲级类及各级科技成果20多项,先后进行70多种中药新药的研制和药理研究项目,其中有20种已获得新药生产证书。兼任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保健食品审评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委员会审评委员、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顾问等。 顾景范,营养学专家。江苏无锡人。1952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所所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医学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理科学会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化学会理事,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顾问等。在国内首先从事热环境下维生素提高机体耐热能力的研究。改进了核黄素营养善微量酶学评价方法。七十年代先后主持研制成通用型十一种结晶氨基酸注射液和创伤用十七种结晶氨基酸注射液。著有《静脉营养》、《热带营养》等。 李里特教授,1948年5月出生于西安,中国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副书记,食品工程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赴日本北海道大学研究生院农畜产加工工程专业留学,1988年2月获博士学位,1994年任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副校长、副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1995年任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副书记、博士生导师,并获农业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社会学术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顾问等。 赵霖教授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全国十大首席健康教育专家,长期从事微营养素的研究,通晓中医营养学理论,并曾6次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欧洲,先后在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营养生理研究所、动物营养研究所、生命科学中心等学术机构从事研究工作,对西方现代营养学有深刻的理解。现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顾问 王学敏,男,第二军医大学博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德国海得堡大学生物化学系博士学位。1979年在第二军医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任助教、讲师及教授;1991年-1998年任教研室副主任,分管教学工作;担任的社会工作有:1993年起任中国生物化学会理事。1997年、2001年连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2002年~ 任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2000年任长海医院营养科兼职教授;2005年中国科学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1997年获得“创伤和应激时线粒体功能的变化及其防治”军队科技进步贰等奖(第一作者);1989年获得“烧伤早期大鼠肝线粒体功能的改变”军队科技进步叁等奖(第二作者)。主编参编了十余本相关书籍,如主编研究生教材“高级医学生物化学教程”,参编卫生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生物化学”第五版,参编卫生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生物化学”第六版等等。国外发表的SCI收录文章10余篇。主讲:基础营养学 钟燕,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系副教授。200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获营养学博士学位,2003~2005年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临床营养中心从事博士后工作,目前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人群乳糖不耐受、重症急性胰腺炎以及婴幼儿食物过敏营养治疗方面有深入研究。1999~2003年期间四次前往荷兰Groningen大学进行课题合作和技术学习,作为合作课题的主要参与者,在该大学营养与代谢实验室、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进行人体营养代谢和肠道菌群代谢研究。目前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参与欧洲肠外与肠内营养学会研究基金(ESPEN Nutricia Research Fellowship Award),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公关项目,上海市体育局攻关项目等多项基金研究。获得2004年四川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05年第二军医大学优秀博士后、上海市2005年第8届“明治乳业生命科奖”优秀奖。作为第二负责人获得2006年度第一届中国营养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编和参编专著8部(《营养师手册》、《实用营养学》、《医学营养学》、《糖尿病课堂》等),并在《家庭医生报》、《健康报》、 《大众医学》、《食品与生活》等杂志发表科普文章十余篇,包括从“毒奶粉”事件看婴幼儿营养不良、“青春与健康之源-花粉”、“饮茶与养生”、“认识益生菌”、“没鳞的鱼胆固醇高不高”、“胆固醇你可以吃多少”,等等。主讲:公众营养学 葛升,女,主治医师,第二军医大学临床营养学博士,上海第六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上海市临床营养质控中心专家组成员,中国中医药学会营养与药膳食疗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烹饪协会美食营养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从事临床营养治疗工作十五年。获局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院级新技术新项目奖励2项。主编、参编多本营养学书籍,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擅长于各种疾病的饮食调理和营养治疗,尤其是糖尿病、痛风、高脂血症、胰腺炎、肝脏疾病、孕期营养、老年营养、学生营养、减肥等饮食治疗和饮食指导。主讲:营养软件的应用 周家春,男,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常务副主任,教授,食品工程方向硕士生导师,上海市食品学会理事。曾在无锡轻工大学(现江南大学)任教、在光明乳业任工程师,1992年起在华东理工大学任教,先后主讲了食品工艺学、食品营养学、食品添加剂应用、食品生物化学、食品营养生理学等本科与研究生课程。。主要从事具有特定作用的功能性原料和食品添加剂的研发,如低热量油脂salatrim的制备和性能研究、富硒肉鸽活性肽的研制、鱼精调味品的开发、溶血磷脂开发应用、果仁抗氧保鲜剂的研究开发、淀粉磷酸酯的开发、海藻糖在焙烤制品中的应用研究等。对乳制品,特别是酸奶和乳酸菌饮料有较持久的研发经历;擅长于果汁饮料等食品的开发。近年来的代表性论著有《食品工艺学》、《食品工业新技术》、《食品感官分析基础》。主讲:食品添加剂。 陈舜胜,男,上海水产大学食品学院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水产学会资深会员及水产品加工利用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会员,中国营养学会会员,上海市营养学会理事,上海市食品卫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1982年起在上海水产大学食品学院任教,先后主讲了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感官评定、水产食品加工工艺学、食品添加剂应用、水产食品学等本科与研究生课程。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包括负责中日国际合作研究——中国淡水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近10项,参与编写《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产卷》、《化工大百科》等重要著作10部、发表论文70余篇。主讲:食品添加剂。 刘国艳,女,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0年于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获博士学位。2000年8月起,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任教,食品安全与功能食品学科梯队成员。讲授《药理学》、《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近年来主要进行食品中有害残留物的快速检测技术(如生物传感技术,免疫学技术等),氟中毒的分子毒理学,食品、药品、保健品开发的安全性评价,清除体内过量自由基和过氧化物的天然产物开发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主持上海市科委标准化项目1项、;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各1项.在"全国学术会议3篇论文获"优秀论文"奖.申请专利3项。近5年在SCI收录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篇,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参编《动物营养代谢病》《食品毒理学》等专著5部,参编21世纪教材2部。主讲:食品卫生与安全。 袁海平,女,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副教授、生化营养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运动营养学。从事新药研制、生物化学、营养学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从教以来,承担了大量本科生及研究生的生物化学、营养学教学工作,主编运动营养教材1本,参编教材2本。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在教学的同时长期从事生物化学及营养学基础和应用研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市级、院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国家95重点攻关项目“抗尿激酶、抗纤维蛋白单克隆抗体的研制”;“不同强度运动对机体重要脏器细胞凋亡的影响”;“控体重对重竞技运动员机体的影响及营养干预”;“重竞竞技运动员围塞期生化营养监控及体液补充的研究”等。在国内一类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近年来主要研究运动员长期控体重与急性减体重的营养问题,运动员的水盐代谢,提高运动能力与消除运动性疲劳的营养措施。主讲:运动营养学。 郭永洁 ,女,医学硕士, 副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营养食疗研究室主任;上海药膳食疗协会常务理事;东方国际药膳食疗协会常务理事;论著:1.《中医食养食疗学》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1年6月;2.《中医饮食美容》主编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6年;3.《老年病中西结合治疗》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4.《饮食注意》 主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年;5.《中医营养学》 主编 上海中医药大学自编教材 2005年;论文:1.郭永洁.温病治法对新发传染病治疗的优势[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29(1);2.郭永洁.90例慢性胃炎湿热证临床病理指标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3):21~.郭永洁.薛生白《湿热病篇》[J].全国辨证论治学术会议论文集. 4.郭永洁.中医“食疗”中的“四性”与营养学的关系[J].东方食疗与保健,2004,10:66~.郭永洁. 宋代医家庞安时的温病学观[J].湖北中医杂志,1997,19(1):27~.郭永洁.明代相火说平议[J].浙江中医杂志,1995,30(8):367~369.科研课题;1994~1995 上海市教委课题“传染病文献研究”主要承担者;2000 上海市教委课题“慢性胃炎湿热证研究”负责人;2002~2004 中医证的研究 承担“湿证研究”负责;2005.12~ 上海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人禽(兽)共患性疫病文献研究”主要负责人专利:智能药穴导入系统 获发明专利 专利号:主讲:美容营养学。 马福良,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1978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长期从事中医方剂学、中药学及中医药膳学的教学、临床、科研工作。对中医食疗药膳研究等有一定心得,长期担任本科生及老年大学中医药膳课的教学,深受好评。并在黄浦区中心医院中医门诊部开设专家门诊,擅长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防治。曾先后参与编写《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医药膳学》,《怎样进补最健康》,《高等中医自学考试应考模拟试题精编》等相关中医药著作多本,发表论文数篇。主讲:药膳营养学。 姜培珍,女,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在的复旦公共卫生学院),一直从事营养与食品安全工作。现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任主任医师,从事营养、保健食品与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社会兼职:卫生部食品法典专家组成员、卫生部食品卫生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自由基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儿童食品专业学会理事、上海市食品学会儿童营养食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食品学会乳酸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营养学会和上海营养学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目前担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审评专家。主讲社区营养学。 张建华,男,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副研究员。2003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食品科学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8月至今在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食品工程系工作。主要从事食品安全和功能性食品方面的研究,近期主要研究方向有发酵食品中生物胺的形成与检测、纳豆生产菌株产氨的分子机理及其菌种改良等。讲授《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等课程。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20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2篇。编写专著1部。主讲食品卫生与安全。 施洪飞,男,是第一位以营养药膳为研究课题的医学博士,扬州大学中医营养学教授、扬州大学营养学(理学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理学营养学、营养生理)硕士生导师,日本国茶水女子大学客座研究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营养药膳分会副会长。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中医饮食保健学》、《功能食品保健学》、《运动营养学》、《药膳工艺学》、《营养与功能食品学》、《中医营养发展简史》等六门课程的教学教学任务。 主持或参加多项国家及部省级课题和国际合作课题。作为工作第一主持人进行了省社会发展项目《延缓衰老和调节免疫药膳配方规律和功效评价研究》工作,排名第一。主持省高校自然基金项目《准扬菜工艺标准及工业化生产研究》工作,排名第一。负责江苏省自然基金《荷叶黄酮提取物结构鉴定及功能研究》的功能评价研究,排名第二。负责省高校自然基金《200种药膳工艺标准研究》的100种药膳工艺标准。主讲:药膳营养学。 史仍飞:男,营养学博士,上海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是运动营养学。主要从事生物化学、运动营养学教学、科研工作。主要讲授课程为《生物化学》、《运动营养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等,参加编写《运动营养学》和《运动生理学》等教材。擅长不同项目运动训练的营养指导和运动员减、控体重的营养指导工作。目前主持上海市教委项目一项,项目名称为“饮食剥夺对大鼠脑组织5-HT和色氨酸羟化酶的影响”,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项目名称“振动力量训练促进肌肉力量增加的机制研究”;上海科委项目1项,其它参加科研项目为“不同强度运动对机体重要脏器细胞凋亡的影响”、“控体重对重竞技运动员机体的影响及营养干预”、“重竞技运动员围赛期生化营养监控及体液补充的研究”等。在国内一类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和上海营养学会会员。主讲课程为:运动营养学。 倪建俐,女,新华医院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理事。出生1963年,1987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二十年。发表临床研究论文二十余篇,教学论文三篇,参编专著一本。曾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和市科委课题。在教育电视台讲授女性的中医保健。参编的《现代女性的自我包装》一书,是1994年三八妇女节市妇联推荐给女性朋友的一本书。在长期的临床和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主要讲授中医内科,中医营养学等
也不是很好,没有多少大学生
真心的劝你自己写吧,自己努力过才学到东西才发现到问题,否则你答辩的时候也狠难通过。
北核c扩是统称,意思是这本期刊被北核收录的同时被c扩收录。区别就是北核c扩是说该期刊既是北核又是C扩期刊,北核就是单纯的在北核目录里的期刊。 北核就是北大核心期
期刊方面的问题可以找【论文部落】了解
1.体育科学(cssci+北大核心)2.中国体育科技(cssci+北大核心)3.上海体育学院学报(cssci+北大核心)4.北京体育大学学报(cssci+北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