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呆呆321
做一颗顽石,倔强而坚实 ——读《斯通纳》有感 斯通纳真的就像他的名字那样,确确实实是一块顽石啊。 这种感受在我看完《斯通纳》的最后一行字后劈头盖脸地砸来,甚至都没等到我合上书本。 就像是一颗被猛然抛进平静湖面的石头,激起的不是层层扩散最后消匿的涟漪,而是一朵朵水花,“咕咚”一声,似乎要钻进人的心里,渗进人的灵魂。 在那一秒钟我甚至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血管中的血液突然地上涌,听到胸腔内那颗心脏跳动的混重而久久不息的声音,心中似乎有一个人在高声尖叫,看不清脸,分辨不出尖叫的内容,却可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无奈、痛苦、心酸甚至羞愧。 生如顽石——这是我对斯通纳可以做的最精炼的概括了,也可以算是我最直观、最强烈的感受罢。 他真的只是一个平庸的普通人,正如小说开头写的那样——“威廉·斯通纳是1910年金的密苏里大学,那年他十九岁。求学八个春秋后,正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拼杀犹酣的时候,他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拿到母校的助教职位,从此就在这所大学教书,直到1956年死去。他的职称始终没有升到助理教授以上的级别。修完后对他有印象的学生寥寥无几。”平淡的叙述简单地概括了他的一生——普普通通的大学老师,安于现状,一生平庸,甚至充满着心酸与悲哀—— 他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虽然读了大学却并不像“金手指”剧本一般朝着光宗耀祖、显赫成名的方向发展,而只是拿了个学位,做了普通助理教授,再也无大作为;他困于一段激情褪去,早已无望的婚姻,与妻子伊迪丝不断周旋却始终处于被动且无法逃脱;将无处寄托的爱倾注于女儿格蕾斯身上,可女儿却在妻子的管教下离他越来越远;劳曼克斯教授对他的打压使他的职位得不到晋升,直到去世也只是个助理教授;当爱情真正来临,却无法将它抓住,最终留下的不过是无尽的遗憾与怅惘。 这样无味的人生像极了现实生活中你我的故事—— 他不过是地铁口拥挤人群中的那一张张乏善可陈的面孔,是繁华夜景帷幕下行色匆匆的赶路人,是在无数个夜晚为前路感到彷徨不安的千千万万孤独无助者。主人公斯通纳没有“主角光环”,他是像我们一样实实在在的路人 ,可是,他的身上永远闪耀着美好品质的光芒——是的,美好品质——那一股子坚韧与倔强,早已深深地融入他的骨血,任岁月打磨,本质依旧纯粹。 很多人说斯通纳懦弱不敢为,他明明遇见了爱情却一退再退,不敢反抗,不敢去追寻,甚至于可以说是他自己将自己送进了坟墓,并且选择了让其成为真正地永久的坟墓。但其实很难说他怯懦,我自始至终感受的是他的坚韧与倔强——他用现实和自己的行为感染着格蕾斯,让她最终挣脱了伊迪丝的禁锢,成为了自由的人,属于自己的人,“自己想成为的人”;他的好友马斯特思早已看透大学不过是“给那些体弱、年迈、不满、以及失去竞争力的人提供的修养所”,于是他选择赴战场并死在了那里,可是斯通纳——“中西部本土的堂吉诃德”——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在文学与战场之前做了自己的选择,而事实也证明了他是对的;在论文答辩中,他坚持着自己对文学的责任与底线,即使与劳曼克斯为敌,也绝不在底线问题上让步一分一毫。 他真的坚持到了最后,也许,最后的成败难以评判,但是我们绝对可以说的是他不是一个失意者,他的人生是完整而有意义的,就像简介中提到的“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他真的是一块刀枪不入、火不能烧的顽石,在社会的罗网中,他以不辩解、不抵抗、“逆来顺受”般的不作为摆出存在的姿态,冷静克制地应对着外界的嘲讽与攻击。他确实像神话里的美杜莎,眼光触及的皆化为石头。 这样的一个时代,这样的顽石精神着实难能可贵。 可是我要说,即使被磨去了棱角,顽石还是顽石,只要保持这份纯粹,你仍然是你。 在生活的洪流中做一颗顽石吧,倔强且坚实的那种。
德育答辩就是对自己个人的一个总结!如果你是在校大学生你可以以你的学习生活成长为主线!1,大学之前,简单谢谢即可;2,以寝室为契机,因为寝室是你接触的第一个集体;
一般流程如下一、答辩资格审查毕业生在本科生毕业论文按计划完成,经教导老师指导、评阅,并确定其是否具备答辩资格。指导老师在其答辩申请表上签字同意后,方可参加答辩。
同学,我也是吉珠的,不会清楚告诉你,我认识好几个同学有报经济法 有报商务英语 二学历。他们考试过了留给毕业证书,其实,很容易过的,不过周六日要上课,很累的,而
一、、我们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的这样一个人。他因读骑士小说入了迷而想入非非,丧失了基本的理性。他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现实生活,无视已经
论文的题目是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是提纲挈领的综述概要。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英国文学 毕业 论文题目大全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