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39

shiyeyouyou
首页 > 学术期刊 > 地理小论文学生防灾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大财891088

已采纳

大家知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防止或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吗,整理了地理小论文:防止和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欢迎阅读。 地理小论文:防止和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其实,有些灾害是可以预防的。 地震发生前,会有些预兆。比如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会涌出洞外;蜜蜂会惊飞、逃窜;狗会狂吠,还有一些家畜会出圈,到处窜跑;老鼠成群结队搬家……这些预兆可以让人们提前知道将发生地震,如果发现这些动物有这些反常现象,须先辨别真假,再向地震局报告,以防在先,及早撤离。地震发生了并不是就必死无疑,其实,还有很多自救的方法。例如:地震了,你被压在废墟的底下,这时候,你不要盲目乱动,要冷静,先把手抽出来,慢慢地挪动废墟,先保持呼吸顺畅,再想办法呼吸,喊人员来救你。如果发生地震时你在家里,必须马上钻到坚硬、并且没有倒塌的小房间中躲避,以免砸伤。还有,要贴着坚固的墙壁或在门口蹲着,在房子倒塌后,再求生,要避免被弄伤。如果在野外,一定要避开陡崖,防止掉下山。还有要预防山体滑坡,以免滑下去。如果在学校,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指挥,躲到课桌下,注意保护头部,如果在上体育课,要避免高大的建筑物,不要被砸伤。如果在电影院,要躲在观看椅底下避震,要避开挂在天花板上的灯、空调的悬挂物,用东西保护头部,听从指挥人员指挥撤离现场。在商场发生了地震,要避开玻璃柜,避开货物、广告牌、灯等物品。如果在公共汽车内,要躲在椅子底下或蹲下,要稳住重心,扶好扶手。 其他自然灾害不像地震一样不可避免,有时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酸雨,被人们称为“空中死神”,因为人们的工厂排放出的废气,(硫化物)飘到空中,一下雨,便和雨一起下来,就成了酸雨。酸雨会导致湖水变酸,鱼虾类死亡;森林渐渐衰老;农田变贫瘠;一旦滴到文物古迹,珍贵字画上,马上会被腐蚀烂……可见,酸雨对人们的危害有多大! 温室效应就是指大气层中有气体吸收红外线,导致气温升高的一种效应。它的危害也不小,会导致很多人丧失生命,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子。温室效应会使人得哮喘病等肺病,还会引发许多疾病,如脑炎、高烧。并会造成干旱、洪水,粮食减少,许许多多地方财物损失重大。 还有许多自然灾害,其中有许多是人类自己的“杰作”。所以,我们要有这方面的知识,不要自己害了自己。不止自然灾害,还有人造灾害。如火灾、泥石流、水土流失等,都是人类自己砍伐树木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我倡议大家做好以下几点: 1、 保护森林,种植树木,保护水土。 2、 工厂不要排放太多废气,多用取之不尽的太阳能。 3、 要保护臭氧层,汽车不要排放废气。 4、 小心用火,不乱丢烟头。 5、 要多学防震、防灾方面的知识,有防范意识。 6、 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 如果先做好了这几点,会减少灾害的发生,或者一旦灾难发生时会挽回不少人的生命。 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便是保护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防止灾害的发生,让明天的地球更加光明,更加灿烂!

325 评论

君君如冰

【摘 要】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防灾减灾教育,不但很有必要,而且完全可行。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以引起中学地理界同仁的重视。【关键词】防灾减灾;地理教育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14个部委共同参与的“中国减灾世纪行”,于2007年4月28-29日在北京举行了高规格的“首届全国校园减灾防灾高层论坛”。这次高层论坛高屋建瓴,意义深远,它为提高我国校园自然灾害应急能力和救灾工作水平,建立和完善灾害救助应急体系,维护校园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出许多切合实际的策略和方法。它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加强防灾减灾教育、培养防灾抗灾素养的依据。为进一步加强校园师生防灾减灾教育,培养学生防灾抗灾素养,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本人谈谈自己的教育教学体会。一、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减灾是国家综合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一直非常关注学校安全。但近年来我国各类学校各类事故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有16000名中小学死于安全事故,这意味着平均每天就有一个40多人的班级消失!面对“防不胜防”的各类事故,如何建立成熟的防灾减灾体系和减灾应急预案机制,已成为有关部门和学校的当务之急。在中小学中进行防灾减灾教育有着诸多优点,其中最主要的是广泛性、前瞻性和媒介性。对中小学生进行防灾减灾教育不仅使他们学会了自救互救知识,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而且,他们还可以用学到的防灾减灾知识去影响家庭及周围的人,发挥媒介宣传作用。切实加强中小学防灾减灾教育,我们才能普遍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给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危害。中学地理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人为灾害和自然灾害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教育学生学会如何防灾、抗灾知识,从思想上向学生灌输防灾、减灾意识,从实践中向学生传输防灾减灾策略。使学生从观念和实践两方面认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二、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内容1、教授灾害的基础知识,培养防灾减灾的科学意识。防灾减灾意识是一种自觉的科学的意识,是建立在掌握一定的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基础上的认知。中学地理教学正是传播减灾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充分挖掘防灾减灾教育素材,如什么是灾害?什么是减灾?灾害有哪些种类?各种灾害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了解各种灾害的成因及科学的预防措施?等等。同时,要尽可能地多举实例,先用灾害造成的损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并由衷产生忧患意识。如在学习关于“地震”的相关知识时,举例2004年12月25日印度洋由于地震引起海底隆起和下陷造成海啸,吞噬了23万多人的生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让我们再次深刻地感受到灾害对人类的巨大威胁。使学生在震惊之余产生探究灾害的兴趣和动力。2、教授灾害发生的原理和机制,预防和减少灾害的发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各种灾害发生的原因和过程,了解预防和减少灾害发生的措施。例如水旱灾害的本质是地球上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配不均匀。如果我们能够充分认识水旱灾害发生的原因和规律,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就有可能降低水旱灾害的发生。如水灾是大量的降水降到地面后排泄不畅造成的。如果我们一方面让地表水的排泄渠道保持畅通;另一方面修建足够的分布合理的蓄水工程,完全可以防止水灾的发生。在容易发生旱灾的地方如果有足够的蓄水工程在丰水期时,尽可能地蓄水或适当地建些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完全可以避免旱灾的发生的。又如我县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在夏秋多雨季节容易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政府部门已经在全县进行勘探,对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方进行等级划分和布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并通过学生向家长和周围群众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在生活中养成收听天气预报的习惯,使他们在灾害发生之前能够自觉地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人员和财产转移,这样就可以大大地减少灾害发生时所造成的损失。3、了解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提高防灾抗灾的能力。任何灾害的发生都有其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而且灾害的发生都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搞清各种灾害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就可以对灾害进行前期预报和采取预防措施,如地震的发生,目前还不能做到准确预报,但我们可以千方百计地捕捉震前的特殊信息。微观地震前兆可从地震仪器中观测到。如:地应力测量;地形变测量;地磁测量;地电流测量;小震报大震。宏观地震前兆是人们根据以前地震的经验,强烈地震发生前,直接观察到一些自然界的反常现象。如:(1)动物异常。群众以歌谣的形式总结如下: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牛羊骡马不进圈,老鼠搬家往外逃;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冬眠蛇儿早出洞,鸽子惊飞不回巢;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家家户户细留心,分析识别防范好。(2)地下水的异常,群众总结如下: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无雨泉水浑,天旱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水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建立观测网,异常快报告。除以上动物和地下水异常外,还有植物异常,如花草树木不合时令地开花结果等。(3)气象异常,如严寒酷暑,旱涝干旱;电磁异常,如日光灯自照,电磁器件畸形;地表形变异常,如地面产生鼓包、裂缝、塌陷等等,都可能与地震有关。(4)出现地声。地震发生时,常常有响声,这就是地声。有的如闷雷滚滚而过;有的象载重车辆急驶而过;有的似千军万马在地下奔腾;有的听起来象疾风怒吼,岩石破裂,铁器碰击。所以人们说:“先听响,后地动,听到响声快行动;响声一报告,地震就来到。”根据地声的特点,还能够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一般说,如果声调沉闷象闷雷,地震比较大;如果声调发尖,地震就比较小。声音长,在远方;声音短,离不远。”(5)出现地光。在临震前的时刻,天空往往有发光现象,称地光。地光有多种颜色,较多的象闪电那样的蓝白色,再就是红色、紫红色,还有白、橙、黄、绿等色。地光有时出现范围很广,笼罩着大地;有时象条带一样划过长空;有时象火炬自地升起;也有的由一连串红色火球组成;地光有时一闪而过;有时可以持续几十秒或更长时间。目前人类还没有搞清楚产生地光的原因。通常地光的出现预示着就要发生大地震。但地光要和闪电,夜晚灯光、流星等区别开来,以免引起误会。4、掌握防灾减灾的方法,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如:地震是最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对于地震的预报虽然还不能很准确,但我们如果能够提高防震减灾意识,重视防范地震和地震求生的一些相关常识的了解,就能够极大地提高防灾、抗灾的能力。以下是地震专家提出的一些相关常识。(1)常备地震应急包。每个家庭可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家庭防震措施,平时准备地震应急包,并写上联系方式,以备地震时使用,包内物品应定期更换,还可放置一定数量的现金。(2)就近躲避伏地待定。因为大震前会出现短暂的、能预示地震即将来临的地声、地光和地颤等宏观现象,人们可以根据这些情况采取正确的避震措施。遵循就近躲避原则。避震时,可用枕头或坐垫护住头部,就近躲到床、桌下等“安全角”或厨房、卫生间、储藏室等小开间内,不要靠近窗户、玻璃及建筑外墙,待强震过后迅速有序撤离。(3)不要跳楼乘电梯求生。地震来临时,不要认为跳楼、乘电梯逃生比较快,这样对自身安全的危害更大,从高楼撤离时应走安全通道,因为一旦遇到停电,会被困在电梯里。地震来临时,在学校等人员集中的场所遇到地震时应就近躲避,如果盲目乱跑,非但不能逃生,还极易发生人员挤死挤伤。不要向教室外面跑,应该先用书包护住头部,地震过后在老师指挥下转移到室外。(4)尽快关闭电源燃气。在家中感到地震时,最好尽可能关闭电源、燃气,以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地震引起火灾时,要用湿布捂住口鼻,逆风匍匐逃离火场。在烟尘弥漫或遇到有毒气泄露时,要用湿布捂住口鼻,逆风逃离。要避开狭窄胡同、高压线、变电站、广告牌、街灯等危险物,躲开高大建筑,特别是有玻璃墙的建筑。(5)避离山坡海边不急回家。山区地震易引起塌方或滚石,因此,地震时应迅速离开陡峭山坡,以免受伤;在海洋或海岸附近发生地震常引起海啸,地震时应迅速离开海边。一次地震后往往有多次余震发生。余震也可能造成很大的伤害和损失。因此,震后不要急着回家,应尽快到应急避难场所。(6)保存体力伺机求救。若被埋压者周围有一定空隙,被埋压者应尽可能就地取材加强对周围的支撑,防止重物坠落和进一步坍塌,确保生存空间。被埋压时不要大声呼救,注意保存体力,尽量创造条件补充水和食物,设法延长生命。当感觉到外界救援自己时,应设法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可以用硬物不时敲打水管;暖气管等,以示求救并指示方位。实践证明,掌握一些防震减灾措施能够提高社会的防震减灾和地震应急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震灾损失,提高抗灾减灾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所在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使学生掌握相关的防灾减灾方法,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343 评论

Aimy'ssmile

下面两位真牛不是原创防灾减灾 从我做起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发展如影随形,灾害风险总是伴随在每个人的身边。印度洋海啸、卡特里娜飓风、汶川强烈地震、日本东海地震海啸……一次次触目惊心的灾害,给无数家庭带来灾难,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创。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灾害种类多、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率高、灾害损失重。全国有70%以上的城市和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和海洋灾害多发、易发地区。各种灾害时刻威胁着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从2009年开始,我国政府将每年5月12日设立为国家“防灾减灾日”,目的就是要唤起全民防灾减灾意识,不断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 在第三个国家“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我们倡议:防灾减灾,从我做起! 一、努力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在我们生活、出行和日常工作中,灾害风险和事故隐患无处不在。我们诚挚地提醒您:请了解身边存在的灾害风险,时刻保持警惕,提高防范意识,保障您和家人的安全。 二、积极学习防灾减灾知识。了解灾害、了解风险、了解逃生技巧是您远离灾难并减轻伤害的有效途径。请您从现在做起,抽些时间学习防灾减灾、避险自救知识技能,让知识成为保护您和家人安全的力量。 三、主动参与防灾减灾活动。防灾减灾从自身做起,我们热切期盼您能积极参与到政府、单位、社区组织的各项防灾减灾活动中,主动参加避灾、逃生演练。欢迎您为防灾减灾献计献策,共同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关注防灾减灾,树立风险意识,掌握逃生技巧,为自己、家人和朋友构筑起一道抵御灾害的坚实防线!另一:海啸: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2011年3月11日,日本近海发生级强烈地震,引发约10米高海啸,并波及到美洲太平洋沿岸。1. 去海边的时候,要注意附近地震的报告,通过收音机或电视掌握相关信息,做好防范。2. 感觉强烈地震或长时间的震动时,需要立即离开海岸,快速到高地等安全处避难,在没有解除海啸警报之前,勿靠近海岸。3. 潮汐有反常涨落,例如海平面明显下降或者巨浪袭来,有大量水泡冒出,一定要尽快离开。4. 当周围的动物出现反常的焦躁,就必须警觉了,动物是比人要敏感的!5. 在海啸中不幸落水,要设法抓住树枝、木板之类保持浮在水面的状态,不要举手,不要挣扎,不要无谓地消耗体力。不要喝海水。高温:高温指当时的气温等于或大于35摄氏度。如果气温达到或超过35度,会发布高温预警信号,预测到~度高温黄色预警信号,预测到~度高温橙色预警信号,预测到达到或超过度高温红色预警信号。而某日最高气温超过35度称为高温日。由于城市地区水泥、沥青等所构成的下垫面导热率高,加之空气污染物多, 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能,有大量的人为热进入空气;另一方面又因建筑物密集,不利于热量扩散,形成高温中心,这也是夏季大城市高温的城市热岛效应。1.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尽量避开中午高温时间作业。在高温期间,为作业人员备足饮用水或绿豆水、防中暑药品、器材。2. 多呆在阴凉的地方或通风的室内,减少外出,如在高温天气出行,要注意防晒防暑。3. 注意饮食卫生。要多饮水,以温淡盐开水或茶水为主,兼食瓜果和新鲜蔬菜。饮食以清淡为主。4. 保持公共卫生,预防因气温高、细菌繁殖加剧而造成的感染。注意蚊虫叮咬。5. 如发生中暑,应尽快将病人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让病人仰卧,解开或松开衣服。龙卷风:龙卷风是在极不稳定天气下由空气强烈对流运动而产生的一种伴随着高速旋转的漏斗状云柱的强风涡旋。其中心附近风速可达100m/s~200m/s,最大300m/s,比台风(产生于海上)近中心最大风速大好几倍。龙卷风的破坏性极强,其经过的地方,常会发生拔起大树、掀翻车辆、摧毁建筑物等现象,甚至把人吸走。2011年5月初,美国南部地区遭遇龙卷风袭击,大量市镇被毁,数百人丧生。1. 注意媒体报道,及时收听预报信息,做好防灾准备。2. 在家时,务必远离门、窗和房屋的外围墙壁,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墙壁或小房间内抱头蹲下。躲避龙卷风最安全的地方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 3. 在电杆倒、房屋塌的紧急情况下,应及时切断电源,以防止电击人体或引起火灾。 4.在野外遇龙卷风时,应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或朝风向垂直方向躲避,但要远离大树、电杆,以免被砸、被压和触电。 5.当乘汽车时遭遇龙卷,应立即停车并下车到低洼地躲避,防止汽车被卷走,引起爆炸等。要注意的是,汽车和活动房屋对龙卷风来说都是没有任务防御作用的。雷电:所谓雷电,就是天空中的某一块云层与另一块云层或者与大地之间,由于所带的电荷性质相反而产生瞬间剧烈放电的现象。在这放电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强烈耀眼的闪光和震耳欲聋的爆炸巨响。我国地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雷暴活动十分频繁,全国有21个省会城市的年最多雷暴日均在50天以上,最多的达到了134天。从近30年的雷电资料看,我国雷暴日天数变化不大,但是雷电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事故日益严重,具有发生频次多、范围广、危害严重、社会影响大的特点。1. 高层建筑物都要装备防雷设施,并定期维护。2. 远离各种天线、电线杆、高塔、烟囱、旗杆等高空孤立物品,如有条件,应进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金属壳的汽车、船只,但帆布的篷车、拖拉机、摩托车等在雷雨发生时是比较危险的,应尽快远离。3. 尽量离开山丘、海滨、河边、池塘边,尽量离开孤立的树木和没有防雷装置的孤立建筑物。雷电天气不要室外游泳。4.人在遭受雷击前,会突然有头发竖起或皮肤颤动的感觉,这时应立刻躺倒在地,或选择低洼处蹲下,双脚并拢,双臂抱膝,头部下俯,尽量降低自身位势、缩小暴露面。5. 如果触电者因雷击昏倒而“假死”的状态时,应马上把他安置成卧式,使他保持温暖、舒适,并施行触电急救,人工呼吸是十分必要的。地震: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了级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损失。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公里。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并引发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晃动。1. 学习地震和防震知识,可使你在地震时不害怕、不惊慌,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持镇定在地震中十分重要。 2. 破坏性地震突然发生时,采取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的方法是应急避险的好办法。3.地震中,注意防火灾,关好电源,关闭煤气。4. 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员。5. 注意饮食饮水卫生,防止灾后疫病。干旱: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一般是长期的现象,干旱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它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仍然比比皆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干旱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1. 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事业。2. 改进耕作制度,改便作物构成,选育耐旱品种,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3. 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减少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4. 研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以及暂时利用质量较差的水源等。5. 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保护环境,节省用水。洪水:洪水是暴雨、急剧融冰化雪、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速增加,或者水位迅猛上涨的一种自然现象,是自然灾害。不得不承认,我国迅猛的人口增长,扩大耕地,围湖造田,乱砍滥伐等人为破坏不断地改变着地表状态,改变了汇流条件,加剧了洪灾程度。所以我们要加强水土保护,防止水土流失,加强江湖治理,兴修水利。1.根据当地电视、广播等媒体提供的洪水信息,结合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条件,冷静地选择最佳路线撤离,避免出现“人未走水先到”的被动局面。2.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高的地方暂避。3.如果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当地防汛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洪水中必须注意的是,不了解水情一定要在安全地带等待救援,千万不要游泳逃生。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5.洪水过后,要做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预防疫病的流行。沙尘暴:所谓沙尘暴天气是指本地或附近尘沙被风吹起,使空气浑浊大气能见度显著降低的一种天气现象。根据其强度由高到低可依次分为沙尘暴、扬沙和浮尘三个等级。1. 注意各种媒体关于沙尘暴最新消息和防风通知的报道。2. 及时关闭门窗,必要时可用胶条对门窗进行密封。幼儿园、学校应采取暂避措施,建议停课。3. 外出时要戴口罩,用纱巾蒙住头,以免沙尘侵害眼睛和呼吸道而造成损伤。应特别注意交通安全。车辆应减速慢行,密切注意路况,谨慎驾驶。4. 发生强沙尘暴天气时不宜出门,尤其是老人、儿童及患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人。户外作业人员应暂作业。5. 平时要做好防风防沙的各项准备,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干燥,减少室内生存的尘螨、真菌、细菌等的数量。并注意呼吸道生理卫生。在沙尘天气中,人们应该多喝水,多吃清淡食物。6. 尘土迷眼时千万不要揉。立即把眼睛闭起来,稍低头,再眨动眼皮,让沙尘随泪水冲到眼角而流出来;或请人帮忙,用清水冲洗;严重者送往医院救治。冰雹:冰雹在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它是一些小如绿豆、黄豆,大似栗子、鸡蛋的冰粒。我国除广东、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等省冰雹较少外,各地每年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雹灾。尤其是北方的山区及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天气多变,冰雹多,受害重,对农业危害很大。猛烈的冰雹打毁庄稼,损坏房屋,人被砸伤、牲畜被砸死的情况也常常发生;特大的冰雹甚至能比柚子还大,会致人死亡、毁坏大片农田和树木、摧毁建筑物和车辆等。具有强大的杀伤力。雹灾是我国严重灾害之一。1.得知有关冰雹的天气预报,妥善安置易受冰雹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2.冰雹来时尽量不要外出,不得已要出门时,应注意保护头、面部,避免砸伤。户外作业人员暂停作业,到安全地方暂避。3.若冰雹来时你正在室外,应马上寻找可以躲避的地方,最好是坚固的建筑物。4.若你正在驾驶汽车,或在车内,应立即将车停在可以躲避的地方,切不可贸然前行以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5.有时,冰雹会伴有狂风暴雨,需特别注意预防及躲避。

185 评论

约丶书丶亚

1.气象灾害: 项目 成 因 我国的分布 时 间 危 害 监测防御 寒潮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降温 除青藏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海南、台湾外,均受影响。“三北”地区危害最大 冬半年 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讯、电力设施和建筑物受到影响 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使海上船舶及时返航;事先对农作物、畜群等作好防寒准备 台风 热带、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影响沿海地区,内陆也会受到影响 夏秋季节 主要由强风、暴雨、风暴潮引起。可以破坏地面建筑物,淹没农田、村镇,毁坏海堤等 利用气象卫星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及早预防 ...

168 评论

相关问答

  • 防灾科技毕业论文

    低碳的博士毕业论文论文我们写过,加!

    我是娜弟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中学生地理小论文题目

    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基础教育更加关注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1.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 初中地理教学

    龚家少爷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防灾减灾论文模板

    17.1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40年来,每年由气象、海洋、洪涝、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等七大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

    可怜的tina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防灾研究论文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自然灾害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城市是人口和经济高度集聚的主要场所,自然灾害对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是巨

    一起团购呀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防灾减灾为主题的论文题目

    下面两位真牛不是原创防灾减灾 从我做起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发展如影随形,灾害风险总是伴随在每个人的身边。印度洋海啸、卡特里娜飓风、汶川强烈地震、日本东海地震海啸…

    思美味520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