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一木头
张仲素《春闺思》赏析 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1]。【赏析】 张仲素:字绘之。河间(今属河北)人。贞元进士,官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全唐诗》存其诗三十九首,多为乐府歌词。 唐代边境战争频仍,后来又加上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唐诗中,包含广大量描写征夫思妇相互怀念的作品。张仲素是以写闺情见长的。他的这类作品,除《春闺思》外。还有《秋闺思》、《秋夜曲》等,皆脍炙人口,传诵至今。 本诗写征人妻子在春天里思念丈夫的心态。诗的开头,紧紧扣住一个“春”字来写。“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为我们展现了一派郊野的春光。“袅袅”是形容柳树随风摇曳的情态,“城边”则交代了具体的环境。柳树是春景中的典型描写对象。诗人在此既是写实,同时也蕴含着更多的深意。柳树的千丝万絮,不正隐含着对征人的“千思万绪”吗?在这种场合提及柳树,的确耐人寻味。第二句写到桑树,以便为下句“采叶”作铺垫。“青青”是形容桑叶茂盛的样子,“陌上”是采桑的地方.这同样是实中见虚的写法。句中“陌上桑”一语,本是汉《乐府·相和曲》名,一日《艳歌罗敷行》。晋·崔豹《古今注·音乐》中说:“《陌上桑》,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赵王家令。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桑》歌以自明焉。”诗人在此除了实写陌上春色之外,也是有意地用典,借《陌上桑》的故事,含蓄地表达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忠贞不二之情。 第三、四两句从写景转为写人。“提笼忘采叶”,这是作者撷取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生动画画:采桑女手提竹笼而立,却忘了采摘桑叶。这是一尊多么纯洁美丽的雕像!《诗经·卷耳》有句云:“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上古时代的女子因怀人而忘了采卷耳,唐代的妇人因思亲而顾不上采桑叶。这其间相去千百年之久,而人们的感情特征竟是这样惊人的相似。 第四句“昨夜梦渔阳”补出“忘采叶”的真正原因,同时也点明了本诗的主题。“渔阳”是征戍之地,是亲人所去之地。关河万里,只有梦中才能前往。昨夜梦中相见,其悲喜交并的情景,至今仍萦绕在脑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难怪主人公要“提笼忘采叶”了。 这首诗虽篇幅短小,但构思新巧,剪裁精工,画面鲜丽,蕴意深远,是值得一读的好诗。 [1]渔阳:本为秦代郡名,辖境相当厂今北京市及以东各县,治所庄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据《史记·陈涉世家》,秦二世元年,发闾左谪戍渔阳。后因以“渔阳”称代征戍之地。
oicqdaniel
鉴赏: 本题属乐府《杂曲歌辞》,是一首宛转含蓄的闺怨诗,这是一首写初秋月夜少妇的怨恩之情。起句写秋月从东方升起,露水虽生,却是淡薄微少,给人一种清凉之感,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第二句写女主人公在气候转凉的季节还穿着轻软细薄的罗衣,没有更换秋衣;暗示了因秋凉需要更衣而思念远方的丈夫。第三句写女主人公的弹筝行动,实际是以乐曲寄情。结句以巧妙的构思和奇特的表现方法,通过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展示了她独守空房的哀怨。
樱桃大丸子子
意思如下:
烟雾笼罩下的柳树轻轻飘飞着柳絮,春日的微风轻轻吹落榆钱在地。细雨蒙蒙的春天,百花盛开,一位妙龄美女在荡秋千。放眼远望登上台阁的美女,引得人们争相往高处下的观赏之台去。去到小林间散步游玩,坐到席上互相传递书信。在春天的三月里消遣娱乐,林间鲜花绽放香气扑鼻。当年意气风发,先去占领了斗鸡场。
春游曲三首诗文清婉爽洁,悠远飘逸,描绘了一幅春天踏青游玩的美好情节,将春日的美景描述的非常细致,表现了诗人洒脱的性格,对待事务积极乐观的态度。
扩展资料
春游曲三首作者背景介绍
张仲素,字绘之,河间(今属河北献县)人。父张应,官安南都护。贞元十四年李随榜进士 ,与李翱 、吕温同年,早年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任武宁军从事。元和十年左右升迁为司勋员外郎,元和十四年三月二十八日迁中书舍人,当年卒,赠礼部侍郎。作品题材以写征人思妇为主,亦有描写宫乐春旅之作品。与令狐楚、王涯有诗歌唱和,编为《三舍人集》。
出自 [ 先秦 ] 佚名 的《葛生》 。中国古代十大悼亡诗之首,不算传之寥寥了。喜欢的人还是很多的。后世对这首诗评价极高,今人认为本篇“不仅知为悼亡之祖,亦悼亡
^^一崔莺莺是唐代传奇小说中人物画廊里具有独特命运和性格的人物。她既不同于出身低贱而最后跨进了名门望族中的李娃;也不同于被弃后饮恨而终,仍然燃烧着复仇火焰的霍小
质问他明明苏轼还有一首怀念亡妻的词,他不念,却非要念这首
首先把中华文明扯一大堆,然后选一两篇典型诗歌分析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花非花》原文: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 去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54.徐志摩诗作研究。 当代文学 1.论莫言的小说 2.论韩少功的 ” 寻根 ” 之作 3.对新时期 ” 女性文学 ” 的思考 4.论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