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兰花007
提要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 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顺应当今世界旅 游的发展趋势。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旅游资源,只有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 局,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开发民俗文化 旅游,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民俗文化与旅游业两 者更好地融合,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拉 动广西各民族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一、民俗文化、民俗旅游的概念、特征 (一)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概念。民俗是 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创造的民间文 化,包括民间习俗、信仰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 一切技术与文艺。民俗文化,则是世间广泛流 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 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 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民俗文化内容丰富 多彩,有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居住 样式、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 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它以丰 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广大 的海内外游客。 民俗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文化旅 游类型,它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为 背景,以各种民俗文化事项和民俗活动为资 源,并通过挖掘整理和再现或艺术加工的手 段,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具有鲜明的 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将成为 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各民族地区多姿多彩的 风土人情、风韵别致的文物古迹、情趣怏然的 民间文娱活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 客。 (二)民俗旅游的特征“。民俗旅游”有着自 身的特征,突出的有以下四点: 1、质朴的民间性。民俗源于民间生活,体 现民间生活,包含着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与 语言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总显示出浅显不定 的功能作用,成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所不可或 缺的基本手段。民俗是伴随着生活的需要而自 然形成,历久传承的文化形态,而非朝廷的、官 府的、寺庙的等上层文化或宗教文化的简单代 表。因此,民俗旅游应取材于民间风俗,才会显 示出其固有的特色。 2、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民俗体现民族 的生活,并因各民族生存空间不同而各有差 异。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正反映出 民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民俗旅游的开发 应以本地资源为依托,不应胡乱建设、猎奇,这 样才使旅游产品具有当地特色和民族气息。 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 3、情趣的乐观性。民间生活追求向上的、 乐观的,应与悲观绝缘,民俗旅游的开发要以 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功能的习俗为体裁, 让游客在旅行当中感受到生活与劳动的乐趣 与美感,杜绝以迷信、不健康的内容作为民俗 旅游产品去开发。 4、主体的对外性。民俗源于本地民间生 活,是经过世代相传而存留下来的。因此,民族 地区对自己的民族本身或当地群众没有太大 的吸引力。在文化渊源上讲,与民俗旅游创办 主体的血缘关系越远越是具有吸引力,所以国 外或省外游客就成为民族地区最大的客源。 二、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一)民俗文化村、园。目前,广西建有许多 的民俗文化村(风情园),这是广西最主要的民 俗文化旅游产品。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广西 各地先后建成了融水贝江苗寨、贺州瑶族风情 园、龙脊壮寨、三江侗寨、金秀瑶寨,还有正在 凌云县兴建的凌云土司民俗文化村等旅游项 目,使广西的民俗文化旅游更加丰富,更具吸 引力。游客通过实地的旅游活动,能亲身体会 到广西各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时 可以间接传播该地的民俗文化,对扩大该地的 旅游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有一定的积极作 用。 (二)民俗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含民族博 物馆)主要是对民族建筑或民俗实物的展示与 介绍。这类产品以广西民族文物苑为代表,该 苑位于南宁市广西博物馆陈列大楼后面,1988 年建成开放,总投资280万元,占地万平方 米,是以广西民族建筑为主题,苑内有铜鼓巨 雕、镇边大炮,建有壮族“干栏”、瑶家竹楼、苗 家吊脚楼、侗族鼓楼、侗乡风雨桥、毛南族民居 等,还建有榨油、碾米、造纸、制陶、榨糖等民间 手工作坊,均极富有民族乡土气息。另外,靖西 县壮族博物馆、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博物馆和 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博物馆,分别展出以介绍 壮族、苗族、瑶族历史和民俗风情为主的实物 和图片,特别的壮锦、苗锦和瑶族蜡染工艺品 更是这些民族民俗文化的精华。值得一提的 是,我国首座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已于2004年 11月26日在广西南丹县正式对外开放。 (三)民俗旅游节庆活动。广西有11个少 数民族,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 日,且场面盛大,别具民族风情。如壮族的蚂拐 节、牛魂节,苗族的苗年、芦笙节、补充:节,瑶族的盘王节、达努节,侗族的侗年、花炮 节、冬节,仡佬族的吃虫节、拜树节、春耕节,京 族的哈节,仫佬族的依饭节、牛马节,彝族的跳 公节,毛南族的分龙节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节 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浓厚的文化内 涵。现已开发的南宁国际民歌节、桂林山水历 史文化节、柳州三月三歌节、阳朔的渔火节和 啤酒节、北海的珍珠节、凭祥的边关节等现代 节日活动,映托出浓厚的现代文化氛围,同时 也给人们增添了不少的生活乐趣。 (四)服饰、饮食、建筑文化。民族服饰是民 俗中最直观的东西,能够突出一个民族特有的 习俗,给身临其境的游客深刻强烈的印象。广 西各民族人民着衣多姿多彩,给人耳目一新的补充:感觉。例如,侗族妇女喜欢穿金戴银,其服饰多 为短衣长裙,衣服的各个部位都配上花边和飘 带,白褶裙层层叠,穿戴起来,显得绮丽多姿。 “吃”是旅游活动的六要素之一,也常常被人们 赋予审美、艺术、礼仪、禁忌等文化内涵。广西 物产丰饶,一年四季瓜果飘香,茶酒饭菜风味 独特。壮、侗、苗、瑶居民多为干栏式建筑,一般 以木为原料,穿榫凿卯,很少用钉,却很牢固耐 用,苗族、彝族“的吊脚楼”就颇具特色,侗族的 三江程阳风雨桥和马胖鼓楼就是这种木结构 建筑体系的杰出代表,也是侗族传统文化的重 要标志。 (五)民间歌舞、游艺与民族手工艺品。广 西素“有歌海”之美誉,刘三姐就是壮族民歌的 杰出代表。每年三月三举行的歌圩,场面盛大, 一片歌的海洋。壮族的山歌、扁担舞,瑶族的长补充:鼓舞、瓦鼓舞,侗族大歌、情歌,彝族的阿细跳 月,京族的哈歌、花棍舞、毛南的罗海歌,苗族 的板凳舞,仡佬族的牛筋舞等,都千姿百态,风 情各异。每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节令广西的山歌 走向了国际舞台,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 传唱,从某种程度上推广了广西的民俗文化。 丰富多彩的民间游艺和戏剧给各族人民增添 了不少生活乐趣,侗家斗牛、苗族斗马,紧张激 烈,扣人心弦。广西各民族人民心灵手巧,擅长 织染、刺绣、编织、雕刻。苗族的刺绣、瑶族的挑 绣,手工精巧,图案优美生动。毛南族的编织和 雕刻,独具民族风格,此外,石雕、玉雕、木雕、 贝雕、竹编、藤编、珍珠、绣球等民间工艺品久 负盛名,深受游人喜爱。 三、调整思路,实施民俗文化旅游的整体 开发策略
蛋蛋妹妹
宿根花卉——火炬宿根花卉是植株地下部分可以宿存于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天地上部分又可萌发生长、开花结籽的花卉。 该类花卉的优点便是繁殖、管理简便,一年种植可多年开花,是城镇绿化、美化极适合的植物材料。植株地下部分宿存越冬而不形成肥大的球状或块状根,次春仍能萌蘖开花并延续多年的花卉。大多属寒冷地区生态型。可分较耐寒和较不耐寒两大类。前者可露地种植,后者需温室栽培。以分株繁殖为主,一般均在休眠期进行。新芽少的种类可用扦插、嫁接等法繁殖。播种繁殖则多用于培育新品种。 宿根花卉主要栽培种类有:石竹类、漏斗菜类、荷包牡丹、蜀葵、天蓝绣球、铃兰、玉簪类、射干、鸢尾类等。种类繁多,花色丰富艳丽,适应性强,一次栽植,可供多年观赏。[1][2] 宿根花卉是适宜我国地区气候特点的多年生花卉品种,该类花卉中大量的野生品种和已经园艺化的品种经适当管理,能够安全越冬和平安度夏。这些资源的开发应用,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城市绿化,美化中形成植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宿根花卉比一二年生草花有着更强的生命力,而且节水、抗旱、省工、易管理,合理搭配品种完全可以达至“三季有花”的目标,更能体现城市绿化发展与自然植物资源的合理配置。 宿根花卉的特点是: 1.应用范围广,可以在园林景观、庭院、路边、河边、边坡等到地方绿化中广泛应用。 2.一次种植可多处观赏,且方便、经济、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3.大多数品种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可粗放管理。 4.品种繁多,株型高矮、花期、花色变化较大,时间长,色彩丰富、鲜艳。 5.许多品种有较强的净化环境与抗污染的能力及药用价值。 6.部分品种是切花、盆花及干花的好材料。 [3][编辑本段]宿根花卉在园林中的应用在园林中的应用 “适地适树”是绿化的原则,宿根花卉的栽植也应遵循“适地适花”的原则。不同类型的绿地,因其性质和功能不同,对宿根花卉的要求也不同。因此,要根据指根花卉的生态习性合理配置,才能展示最佳的景观效果。 1、花坛 花坛一般多设于广场和道路的中央、两侧及周围等处,要求经常保持鲜艳的色彩和整齐的轮廊。多年生球根花卉是盛花花坛的优良材料,色彩艳丽,开花整齐。盛花花坛可选用的宿根花卉材料较多,如菊花、荷兰菊、黑心菊、落新妇、金鸡菊类、风铃草类等;一些小菊品种,苋科的小叶红、小叶黑、景天类的白草等宿根花卉,以模拟的手法表现精美的图案。 2、花境 花境的各种花卉配置应是自然斑状混交,还要考虑到同一季节中彼此的色彩、姿态体型及数量的调和与对比。花境的设计要巧妙利用色彩来创造空间或景观效果。宿根花卉是色彩丰富的植物,加上适当选用宿根花卉,色彩就更加丰富,就能更好的发挥花境特色。例如把冷色占优势的植物群落放在花境后部,在视觉上有加大的花境深度增加宽度的感觉,在狭小的环境中用冷色调组成花境,有空间扩大的感觉。在安静休息区设置花境,适宜多用冷色调花卉,如果为增加色彩的热烈气氛,则可使用暖色调的花。 花境常用的宿根花卉有:鸢尾、芍药、萱草、玉簪、耧斗草、荷包牡丹等。 3、岩石园 宿根花卉中一些低矮、耐旱、耐热、耐寒的种类,如石竹属的高山石竹、常夏石竹、蓍草属、龙胆科、景天科、堇菜科、蔷薇科、虎耳草料等的矮生种类,都可以用作岩石园的材料。 4、草坪 宿根花卉中的一些种类,如萱草、鸢尾、火炬花等,可与草坪草混合使用,用作草坪周围镶边,按花期在草坪中点缀宿根花卉等。 5、地被 鸢尾类、金鸡菊类、荷包牡丹类、玉簪类、萱草类、景天类等宿根花卉,都可用作地被,起覆盖裸露地面的作用,其中有些种类又能自播繁衍,如金鸡菊类,常成片逸生。 6、水体绿化 水生鸢尾类的燕子花、马蔺、溪荪、芦竹属的花叶芦竹、台湾芦竹,槭葵类,皆可水边栽植,以丰富水景的变化。 7、基础栽植 在建筑物周围与道路之间所形成的狭长地带上栽植宿根花卉,可以丰富建筑物立面,美化周围环境,还可以调节室内视线。墙基处栽植宿根花卉,可以缓冲墙基、墙角与地面之间生硬的题色,单色面的墙基可种植宿根花卉,使墙面具有如同纸张作画的效果。 8、园路镶边 白草、垂盆草等景天类宿根花卉,势状石竹、垫状福禄考、紫露草等宿根花卉,都可以用来进行园路镶边,有增加园路景观的作用,还兼有保护路基,防止水土流失等作用。注意事项 1、宿根花卉的栽培要根据其生态习性,适地适花,例如早小菊怕涝,应栽在地势高的地方,蜀葵要栽在通风条件好的地方,土壤贫瘠的地方可栽荷兰菊,阳光充足的地方直栽金鸡菊,庇荫处栽玉簪等。 2、宿根花卉的布置要与设计的总体布局、主题思想协调统一。在几种花卉配置时,要考虑色彩组合,形成韵律感。避免凌乱、无意可循,影响景观效果。 3、在城市街道的大块绿地、公园、游园中的宿根花卉应用种类品种有待丰富,其花期、色彩及植物高矮的搭配有待于提高。以创造出更好的园林景观。 4、宿根花卉的种类的选择和开发利用要有地方特色。昆嵛山植物区系的宿根花卉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有300种左右,不少是山东省的珍贵或特有植物,它们可以看作是该区的标志,如山东银莲花、紫点杓兰、转子莲、猫儿菊等,在福根花卉种类的选择和开发利用上,应遵循立足本地,适当引进外来种的原则。威海地区可以利用资源优势,建成具有北方特色的滨海风景园林景观。 5、在种类选育上,要增加品种的多样性,进行引进、驯化和繁殖满足城市绿化、美化的需要。如大花萱草、石竹、荷兰菊、玉簪、景天、鸢尾、芍药等色彩丰富、可构成完整的花色体系,应根据植物习性及生长地特点合理配置,模拟、再现自然景观的人工植物群落,充分体现城市园林的地方特色。[4][编辑本段]造景艺术与原则 宿根花卉在植物景观配置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观赏效果,这是创造优美生存空间过程中“师法自然”的一种趋势。然而,宿根花卉周年生长在露地,一年种植、多年观赏的特点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同时也似乎失去了一二年生草花绿化、美化所具有的应时性和灵活性。而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是“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一种境界。所以,我们在运用宿根花卉进行绿化、美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种类丰富、生态各异的优点,合理配置,创造出季相分明、色彩斑斓的优美景色来。具体说来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 要遵循宿根花卉的生态特性 宿根花卉因其周年生长在露地,管理栽培又不像温室花卉那样精致,故对周围的生态因子有一定的要求和适应能力,要根据不同的光、水分、温度、土壤等立地条件选择相应的宿根花卉,尽量做到适地适花。如在林下、建筑物的背面等以散射光为主的地方应选择耐阴性宿根花卉,如玉簪、紫萼、铃兰、吉祥草、一叶兰、石菖蒲、土麦冬、石蒜、等;在空旷地或路边应选择喜阳性宿根花卉,如葱兰、大花美人蕉、沿阶草、红花酢浆草、萱草、鸢尾、一枝黄花等;在池塘边或水体环境中应选择耐湿或水生宿根花卉,如石菖蒲、万年青、马蔺、溪荪、黄菖蒲、芦苇、香蒲、荷花、睡莲、千屈菜、等;在干旱瘠薄、岩石园等处选择的宿根花卉有萱草、白头翁、垂盆草、日本景天、虎耳草、紫花地丁等。 在做到适地适花的同时,还要处理好宿根花卉种内和种间的关系。同种花卉种植在一起,要安排好种植方式和密度、距离,使其符合各自的生态要求。不同种类间种植,要尽量做到管理措施的一致。只有这样,宿根花卉才能正常生长,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以实现观赏效果连年不变。 (二) 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与功能相符合 不同的绿化环境,其功能和要求是不同的,因而对宿根花卉的种植设计也是不同的。如街道绿地,主要功能是遮荫和美化环境,在不妨碍交通视线的前提下,利用各种花灌木和宿根花卉结合起来,既可丰富街景,又给来往的行人带来心旷神怡的感觉。又如居民小区和街心公园,其功能是美化环境,为广大群众提供优美的休息场所。在这一地段,一般以种植宿根花卉为主,适当配以精美的花灌木,耐修剪的造型植物,树型优美的小乔木等植物材料来营造幽雅的街区小景观。在街道的两旁,可以选择一些抗性强、株形紧凑的宿根花卉,如葱兰、石蒜、红花酢浆草、沿阶草等,也具有开阔视线、装饰效果强等特点。 (三) 要合理配置,使景观观赏效果尽量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 宿根花卉一年种植,多年观赏。为了避免因秋、冬季节枯叶落叶及炎热夏季部分花卉休眠,地面裸露所带来的不良效果,要在对各种宿根花卉生态习性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加以合理布置,使宿根花卉一年四季的观赏效果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如荷包牡丹与耧斗菜在夏季炎热地区仅在上半年生长,炎热夏季到来时即因休眠而枯萎,这就需要在株丛间配置夏、秋季生长茂盛而春至夏初又不影响其生长与观赏的其他花卉。石蒜类根系很深,秋、冬季保持绿色,开花时又无叶,如与茎叶葱绿的麦冬类、萱草类,或与浅根系匍匐生长的爬景天配合种植,则会收到良好的观赏效果。又如早春开花的二月蓝与初秋花色丰富、略带清香的紫茉莉交替混种,正好错开了各自的展叶期和开花期,解决了树下黄土不见天的问题。 (四) 要注重季相、色彩的变化与对比 宿根花卉种类繁多,花期有早有晚。色彩也极其丰富(分为白色系、红色系、黄色系、橙黄系、紫色系、蓝色系等)。如果在种植设计时配合得当,注意季相的变化,又考虑到同一季节中彼此的色彩、花姿,以及与周围色彩的协调和对比,那将会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优美景色。 要实现季相、色彩的变化与对比,就要熟悉各种宿根花卉的花期、花色及花型。如早春开花的二月蓝、郁金香、风信子、金盏菊、铁筷子、雪滴花等;夏季开花的各色美人蕉、大花马齿苋、大花萱草、宿根福禄考、蜀葵、一枝黄花、玉簪、紫萼、葱兰等;秋季开花的早小菊、日本早小菊、蓍草、荷兰菊、菊花等;冬季开花的水仙、黄花石蒜等。在色彩的配合方面,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且要有主题,有特色,有意境,有美感。如在水边种植宜选用米黄色等浅色花卉,如水生鸢尾、玉带草等。在山边种植,应选择与山体、岩石等相近的色彩,如土三七、景天、荷兰菊等。在树丛中宜用红、黄、橙等暖色调。另外,还要根据气候、季节、园林绿地的功能等设计色彩,一般在炎热的夏季多用冷色调,在寒冷的冬季则采用暖色调等。 (五) 植物配置材料有主、有从,叶色、质地、株型的对比要有变化 宿根花卉在种植设计时,不论是花带、花坛,还是花丛都要有自己的主调和配调。主调数量多、比重大,配调数量少、比重小,体现重点和主从关系。另外,在主调和配调的不同植物材料之间,叶色、质地、株型也要互相映衬和搭配协调。如在居住区花带的种植设计时,以萱草为主调,以鸢尾、早小菊为配调,不仅有季相的变化,而且其株型、叶色及质地相互映衬。鸢尾的叶竖直向上,萱草、早小菊的叶横向伸展;鸢尾的叶是剑形的,而萱草的叶是披针形的,且叶色又有白绿、墨绿之分。 宿根花卉种植设计作为群体观赏效果在国外已十分普遍,且取得了良好的绿化、美化效果。但在我国还刚刚起步,它反映了人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的现代理念。作为宿根花卉应用的基础,我国宿根花卉品种资源十分丰富,只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相信会不断地创造出优美的人间佳境来。[5][编辑本段]宿根花卉的栽培管理 宿根花卉生长强健,根系较一、二年生花卉强大,入土较深,抗旱及适应不良环境的能力强,一次栽植后可多年持续开花。 在栽植时应深翻土壤,并大量施入有机质肥料,以保证较长时期的良好的土壤条件。宿根花卉需排水良好的土壤。此外,不同生长期的宿根花卉对土壤的要求也有差异,一般在幼苗期间喜腐殖质丰富的疏松土壤,而在第二年以后则以粘质壤土为佳。 宿根花卉种类繁多,可根据不同类别采用不同的繁殖方法。凡结实良好,播种后一至两年即可开花的种类,如蜀葵、桔梗、耧斗菜、除虫菊等常用播种繁殖。繁殖期依不同种类而定,夏秋开花、冬季休眠的种类进行春播;春季开花、夏季休眠的种类进行秋播。有些种类如菊花、芍药、玉簪、萱草、铃兰、鸢尾等,常开花不结实或结实很少,而植株的萌孽力很强;还有些种类,尽管能开花生产种子,但种子繁殖需较长的时间方能完成,对这些种类均采用分株法进行繁殖。分株的时间,依开花期及耐寒力来决定。春季开花且耐寒力较强的可于秋季分株;而石菖蒲、万年青等则春秋两季均可进行。还有一些种类如香石竹、菊花、五色苋等常可采用茎段扦插的方法进行繁殖。 宿根花卉在育苗期间应注意灌水、施肥、中耕除草等养护管理措施,但在定植后,一般管理比较简单。为使生长茂盛、花多、花大,最好在春季新芽抽出时施以追肥,花前和花后再各追肥1次。秋季叶枯时,可在植株四周施以腐熟的厩肥或堆肥。 宿根花卉种类繁多,对土壤和环境的适应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些种类喜粘性土,而有些则喜沙壤土。有些需阳光充足的环境方能生长良好,而有些种类则耐阴湿。在栽植宿根花卉的时候,应对不同的栽植地点选择相应的宿根花卉种类,如在墙边、路边栽植,可选择那些适应性强、易发枝、易开花的种类如萱草、射干、鸢尾等;而在广场中央、公园入口处的花坛、花境中,可选择喜阳光充足,且花大色艳的种类,如菊花、芍药、耧斗菜等;玉簪、万年青等可种植在林下、疏林草坪等地;蜀葵、桔梗等则可种在路边、沟边以装饰环境。 宿根花卉一经定植以后连续开花,为保证其株形丰满,达到连年开花的目的,还要根据不同类别采取不同的修剪手段。移植时,为使根系与地上部分达到平衡,有时为了抑制地上部分枝叶徒长,促使花芽形成,可根据具体情况剪去地上或地下的一部分。对于多年开花,植株生长过于高大,下部明显空虚的应进行摘心。有时为了增加侧枝数目、多开花也会进行摘心,如香石竹、菊花等。一般讲,摘心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对一株花卉来说,摘心次数不能过多,并不可和上盆、换盆同时进行。摘心一般仅摘生长点部分,有时可带几片嫩叶,摘心量不可过大。[6]
aeiou24680
“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依照字面上来看就是“某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冠上“民间”字样,显然是要与所谓的“宫廷艺术”与“贵族艺术”等有所区隔。不过姑且不论“民间艺术”的领域有多广,其基本架构“某某艺术”的重点在于“艺术”,因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有关于艺术的含意。《辞海》(台湾中华书局)中有如下的定义:“艺术”(Art)一、广义:凡含技巧与思虑之活动及其制作,如机械、工匠、建筑、房屋之类,皆称艺术;义与技术相当。二、狭义:指含美的价值之活动,或其活动之产物;意义与美术(fine art)同。可见艺术是指学问与技术而言,也可谓是“巧艺”或“工艺”。这可从周朝的六种技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及《周礼》郑氏注国学基本丛书中有关“百工”的记事,得知艺术本来的意义就是指“工艺”,而我们从古书中可以归纳出以下之定义:1. 工艺是指生活所必备的知识。2. 工艺是指人类制作生活用具之事。3. 工艺是指考虑材料与加工技术以人工的方式制作器物之事。4. 工艺是指熟练精巧的技术。由以上所列对于艺术的定义,再冠上「民间」而成「民间艺术」,就不难理解「民间艺术」其实就是「民间工艺」,而有别于「贵族工艺」、「机械工艺」、「产业工艺」、「美术工艺」、「现代工艺」等艺术领域。举凡在民间形成、发展并广为流传的各种通俗的传统艺术以及具有民间色彩的技术与艺能,例如传统工艺、戏曲、舞蹈、音乐、雕塑、编织、中国结、剪刻、木偶、魔术、杂技、原住民文化……等等,都属于民间艺术。“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耒,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然而,皮影戏艺术在遭遇“文革”劫难之后,濒危的处境至今未能扭转。至于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却又是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皮影人制品(简称影人)不只是用于皮影戏的演出,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用双手耍玩娱乐,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皮影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中国剪纸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据考证,从商代开始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镂空刻花制作装饰品,后来在公元 105 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为现在的剪纸艺术。风筝风筝起源于中国,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早期风筝主要是用在军事方面的,从晚唐开始逐渐被当成玩具使用,现在中国的风筝一部分还出口日本、朝鲜、欧洲等国家。剪纸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现在已发现的最早剪纸实物是南北朝墓葬中的动物花卉团花,学者们则认为可推溯到汉唐妇女使用金银箔剪成方胜贴在鬓角为饰的风俗,而虽已找到蔡伦以前的东汉纸张实物,严格意义上的剪纸恐不会早于汉朝。早期的剪纸大约跟道家祀神招魂祭灵有关,例如杜甫诗中就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明确记载。今日苗族仍有年节剪鬼神之形贴于牛栏或门上的巫术习俗。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熟练的民间艺人只打腹稿就直接用剪刀把纸剪成图形,专业艺人则有用刻刀在蜡板上制作者,称“刻纸”。经起稿、剪刻、粘贴、揭离、修整而成,可以一次刻透多层纸,而提高产量。剪纸因材料单薄,多用满幅铺排匀称而物像互相串连的平面构图法,形象多富装饰性,避免大块黑白,用精致花纹点缀装饰主体人物。聪明的艺人在表现“猫捕鼠”时竟创造出“鼠在透明猫腹”的奇特效果,天真烂漫的风格十分耐人寻味。平面重叠铺陈的手法不仅造成浓烈的民族风味,并且扩大了画面的容量、提高了剪纸的表现力。绝大多数剪纸都并不追求严格写实,而是群众心目中的意象的表现,例如陕西剪纸的牛,把牛身上的漩毛做极度夸张而成为牛身上的装饰花纹,既增添了视觉的动感变化,又加强了形式美感。春节习俗:舞狮子围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有些习俗,如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渐被淘汰了,有的习俗,赋予了新的内容,如燃放鞭炮、张贴春联和年画、耍龙灯、舞狮等等,迄今仍广为盛行。舞狮子每当“爆竹一声除旧岁”时,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传统的舞狮活动就伴随着送暖的春风和欢乐的锣鼓,出现在城镇和农村。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气氛。舞狮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起源于南北朝时代。据传,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阳还使用了象军参战。这支象军由于士兵持着长矛骑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所以使仅仅拥有短兵器的敌方,连接近它都很困难,宋军的士兵开始吃了大亏。后来,先锋官振武将军宗悫想了个办法。他说,百兽都害怕狮子,大象大概也不会例外。于是,连夜用面、麻等做成了许多假狮子,涂上五颜六色,又特别张大了嘴巴。每一个“狮子”由两个战士披架着,隐伏草丛中。他还在预定的战场周围,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阱。敌方驱象军来攻,宗悫用弓放出了假狮子,这种“雄狮”一个个翻动着斗大的血口,张牙舞爪直奔大象。大象吓得掉头乱窜,宗悫又乘机指挥士兵万弩齐放,受惊的大象顿时没命地向四处奔跑,不少跌到陷井里,人和象俱被活捉。……从此,舞狮首先在军队中流行,然后传到民间。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西凉使》中就有“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起毛衣摆双耳……”。可见,在唐代已有类似现代的狮子舞了。为什么在春节期间人们喜欢舞狮子呢?据说,明朝初年,广东佛山地区出现了一头怪兽,每逢年岁将尽,则在佛山郊区出现,到处糟踏庄稼,残害人畜,乡农不胜其苦人们就把竹篦扎成若干头狮子模型,并涂上各种斑驳的颜色,事前布置好,当怪兽出现时,锣鼓齐鸣,群狮奋舞,一齐朝着那头怪兽进发,那怪兽惊恐万状,掉头就跑,尔后,当地乡民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于是,每年春节打锣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预报吉祥之意。舞狮子,除春节外,在喜庆的日子里,也常以舞狮助兴。民间一般舞狮由两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有的地区称太狮),一人扮作一头小狮子(有的地区称少狮),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绣球作引导,并先开拳踢打,以诱引狮子起舞。狮子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摇头摆尾,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在模仿动作上,有舐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翻滚等动作;在技巧上,有上楼台、过天桥、跨三山、出洞、下山、滚球、吐球和采青等。竹马,一般是用竹皮或者竹篾扎起骨架,外面用纸裱糊,再经过彩绘而成。竹马分为前后两半,系于表演者的腰部,使表演者如骑马状。山西晋城市的阳城县,则是用中式大裆裤填满于草,一头作马首,一头作马尾,白裤腰是表演者的坐骑部位,外加马头,人称之为“裤马”。跑竹马,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山西省各地参加跑竹马表演的人数不等,活动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中国民间艺术剪纸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甚至更早。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剪纸作为一门民间艺术,在中国各地广为流传,其中又以蔚县剪纸最为著名。蔚县剪纸,有悠久的历史。蔚县剪纸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三分刀工七分染”上。它的工艺流程别具一格,第一步是“熏样”,即把原纸样或设计的草图,帖在一张白纸上,然后点燃蜡烛进行烟熏,使其在白纸上留下一个清晰“黑样”。现在这道工艺人们已采用晒图的方法。第二步是“闷”,就是将刻窗花用的宣纸剪成将要刻制的画幅大小,因为剪纸层数一般是三十到五十为宜,所以要用水淋湿,用手压实,使之形成一个整体,以待刻制。第三步是刻制。蔚县由剪纸剪刀换成刻刀,其优点不仅在于生产的数量多,更主要的是,刻刀能更好的发挥艺人的艺术思想,刻起来随心所欲,花样翻新。在艺人的手上,刻刀灵活得象笔一样。刻刀有单刀、三角刀、圆口刀之分。刻制时以阴刻为主,兼有阳刻或阴阳结合的方法,使得作品玲珑剔透,层次分明。第四步是着色,艺人们的行话叫点染。点染所用的颜色要事先用酒调合,因为剪纸的原料是宣纸,用酒调色可以使色彩浸润而不渗透,色彩效果极佳。回答者: 我可心碌碌 - 二级 2009-12-28 20:01检举 中国民间艺术剪纸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甚至更早。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剪纸作为一门民间艺术,在中国各地广为流传,其中又以蔚县剪纸最为著名。蔚县剪纸,有悠久的历史。蔚县剪纸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三分刀工七分染”上。它的工艺流程别具一格,第一步是“熏样”,即把原纸样或设计的草图,帖在一张白纸上,然后点燃蜡烛进行烟熏,使其在白纸上留下一个清晰“黑样”。
康昱装饰
绣球龙灯的风格特点及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论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绣球龙灯的风格特点及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本文以河北地区的“绣球龙灯”为研究对象,从龙灯舞蹈的舞姿造型、运动套路以及龙灯所蕴含的文化含义出发,结合当代舞蹈的创作实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对传统龙灯文化中的元素在现代舞蹈创作中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关键词:
绣球龙灯;舞姿造型;运动套路;当代舞蹈创作;
引言: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戎官营村的绣球龙灯,是中国传统“舞龙”的一个分支,滥觞于明代万历年间。其特点在于龙身是以绣球形状的十二节段组成,与其他地区的舞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构成了全国独一份的清苑绣球龙灯。2009年6月,清苑绣球龙灯被河北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绣球龙灯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其独特的造型占据着中国舞龙赛场上重要的地位。自建国以来,绣球龙灯在祖国各地进行巡回表演,并多次参加全国大型文化活动,与全国各地的舞龙团体切磋、探讨,吸收了不同门类艺术的精华不断向前发展。
一、绣球龙灯的风格特点
绣球龙灯是以“龙”为主体的一门表演艺术。龙,是远古时期中华民族崇拜的图腾神。传说龙在黑洞洞的混沌球中运行了不知多少世纪才开阔出了天地,有了光明。龙的形象虽然不是实有的,但它的形象却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宋代画家董羽认为龙“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因此,绣球龙灯的风格特征首先体现在龙的结构造型上,其次在于舞动过程中的运动路线,以及舞动之下的内在含义。
绣球龙灯是由龙头、龙身和龙尾构成,一般情况下是由雌雄两条不同颜色的龙围绕一颗彩珠进行表演,雄龙为红色,雌龙为绿色,后为迎合人们的喜好,将雌龙改为黄色。每条龙的龙身由11节组成,加上龙尾共12节,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若是闰年,则在表演时增加1节龙身,共13节。龙体的每一节都代表一个节气,两条龙共24节,代表一年有24个节气。除此之外,戎云鹏老前辈提到:龙的组成与“十二生肖”、“十二个时辰”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绣球龙灯的运动套路主要以走队形和摆字为主。戎云鹏在龙灯运动套路中描述到队形的变化过程:常用的路线有“大滚龙、小滚龙、大风火轮和小风火轮”四种样式。其中大滚龙和小滚龙以及大风火轮和小风火轮除了在运动幅度、场面大小上有所区别外,内容基本保持一致。
绣球龙灯的舞蹈运动路线,是根据远古神话及传说故事赋予其一定的文化含义,进而传承发展而来。先人们舞龙以祈求龙能够为人们除恶辟邪,消灾降福,带来粮食丰收,人寿年丰。这种传统的文化内核,在现今时代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有所改变。
据记载,龙灯活动总是与神话传说息息相关。绣球龙灯两条龙每条有12节龙身,再加龙头龙尾共14节,两条龙合计28节。传说龙可以确立天体的位置,管理着宇宙间日、月、星辰的运转,同时,龙控制着宇宙的28个区划,即28宿执日,一宿代表一日,每宿有无数恒星组成。28宿分聚在四个方向,每方有7宿,又名7曜,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星期”,即木曜、金曜、土曜、日曜、月曜、火曜、水曜。因此,绣球龙灯的结构构成绝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代表着28星宿,代表着宇宙发展的周期规律。可见,绣球龙灯在运动时并非随意舞动,而是顺应着自然的发展规律,承载着中华文明远古的记忆,弘扬着幽幽古风。
二、绣球龙灯在当代舞蹈创作中的应用探索
(一)对传统舞姿的继承与借鉴
新型舞蹈的创作并非是凭空捏造,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吸收借鉴,融合出新的果实。绣球龙灯承载着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它的背后蕴藏着无数人的劳动与智慧。当我们在创作一部新的舞蹈作品时,必然要从远古的记忆中攫取充足的养料。绣球龙灯的舞姿造型大多融合了武术、戏曲、杂技等多门艺术于一身,具有劲健、威猛、节奏分明、气势汹涌等特点。因此,在编创过程中,舞蹈动作的选择和提炼要考虑到绣球龙灯原有的舞蹈风格,结合自身创作的舞蹈特点,有选择性地继承。而在继承的过程中,要抓住龙灯的代表性动作。
在龙灯的舞姿造型上,大多数造型动作来自“持珠者”。因此,“持珠者”的舞蹈动作需要特别被重视,但这绝非是单纯依赖持珠者的舞蹈动作,而忽略持龙头、龙身、龙尾者的动作姿态。进一步而言,我们能够利用的动作当中,持珠者的动作占据多数,基本上每一个动作都有能够被挖掘的元素,而持龙身、龙尾者的舞蹈动作更多的在于他们的运动步伐,以及整体所呈现出的画面造型。因此,对绣球龙灯舞姿造型的继承可以从两个方面分别入手。
从对持珠者的动作继承方面来看,持珠者的舞姿动作大多是为了吸引两条龙来争夺手中的宝珠,因此,其动作具有一定的挑逗意味。动作的形态和质感倾向于拉班“力效”中所谈及的“轻敲”和“冲击”两种样式,编导对于持珠者动作的提炼和选择,就应当将着眼点放在塑造人物积极形象上,也就是说,持珠者的动作本身具有一定的情感倾向,不太适合塑造一些带有压抑、沉重色彩的舞蹈形象。当然,这也并非意味着持珠者的动作绝不能去塑造沉重的形象,只是相较而言,持珠者的动作更方便、更适合去塑造较为积极、较为活泼的人物形象。
对持“龙”演员动作的提炼,情况则较为多样。在不同类型的舞蹈作品当中,对于持“龙”演员的动作提炼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群舞作品的创作中,演员所塑造的造型画面和运动路线是编导继承的主体。在绣球龙灯的表演过程中所形成的路线,对于丰富群舞的构图画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如“龙马献图”,以四个方向不同的画面构成的舞蹈画面就是非常值得编导学习的舞蹈构图手法。对于单一演员的舞蹈动作,较之持珠者的动作就显得较为单调,因此,在群舞的创作过程中,更多注重的是对绣球龙灯的舞姿造型和运动路线进行继承和发展。
在“单、双、三”舞蹈的创作中,持“龙”演员的动作很难成为编导继承的素材,主要原因在于绣球龙灯本身是一种突出道具的模拟性舞蹈,缺乏突出性的舞蹈动作,更多的是为了展示手中的道具,以及所呈现出的舞蹈画面。但也绝不是说持“龙”演员的动作就不能成为编导的素材。持“龙”者的动作虽然大多数是在对道具的控制上,但在操控道具的过程中,仍旧有一些细节是值得编导们留心观察的。比如在舞蹈运动的过程中,演员依靠微小的手腕变动来改变龙身的运动轨迹,依靠步伐的改变呈现出龙的“蜿蜒曲折”,又不显得整个队伍过于突兀。这些细微的地方都是值得编导们留心的,这些细节如果在创作“单、双、三”舞蹈时合理运用,同样可以发挥出神奇的功效。
(二)对传统舞姿的革新与创造
绣球龙灯作为中华文明几千年传承的产物,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龙灯的有些内容意境与时代产生了巨大鸿沟。因此,绣球龙灯在编创过程中不仅只是借鉴与继承的关系,还涉及到革新与创造的问题。无论是运动路线还是舞姿造型,甚至是文化内涵,都可以赋予其新时代的新含义,关键在于如何在保证原有特征不丢失的前提下,创作出符合现代人审美心理的舞蹈形态。对于龙灯运动路线的革新,首先要确立方向。对于舞蹈创作而言,无论题材、体裁、内容、形式,最终都是要为舞蹈的主题服务,所以明确了舞蹈的主旨后,才可以着手对运动路线的所指进行改革与创作。
随着现代主义大军的异军突起,到现今全球艺术多元化的.发展,艺术创作的手法早已不像过去那样囿于某一传统的窠臼。在现代舞蹈的创作中,编导可以出于自身的喜好进行自我欣赏,也可以像后现代主义者那样将行为艺术中的某些元素放到舞蹈创作之中,更有甚者,竟然创作了一些没有意味的纯形式的作品,而对于动作背后的含义问题则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声音:动作本身就有意味。这些内容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产生何种效果,我们都无法否定其存在的价值,因为存在即合理。因此,对于赋予绣球龙灯运动路线全新所指的任务便可以从持表现论与持形式论者的观点中窥探一般。
对于表现论者而言,他们更注重的是个人风格和个人思想的表达,而非像模范论大旗中的成员那样,一味的追求生活中的人与事。这对于我们改造龙灯路线有着很大的帮助,从这一角度入手,我们可以剔除龙灯原有的天道运行规律和阴阳五行观念,而赋予编导自身的理解与感受。换句话说,我们不必刻意去塑造某种内在含义,而是随着编导家的想法和理念通过运动路线的变化将自身内在的想法付诸实践。但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虽然在创作过程中运动路线的所指可以随着编导的意图而改变,但改变的幅度不能超越原有文化内涵所能承载的范围。举例来说,绣球龙灯原本是在表达对神灵的一种崇拜与信仰,编导在进行革新创作的过程中绝不能将其改为对神明的亵渎,这与原本的所指产生了矛盾,会造成很大一部分人的抵触。
持形式论者的观点同样能够给编导们带来不一样的灵感。“你看到的就是你看到的”,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支配下,绣球龙灯的运动路线有了新的改造方式。从理论上来讲,这样一种不具备内在含义的创作手法是能够与龙灯的运动路线融合的。当编导们身陷在天道运行规律或者道家的八种卦象中时,形式论的创作模式无疑是冲破牢笼的一种有力武器,他们可以完全摒弃原有的条条框框,为了所表现的内容去创作全新的所指。
对绣球龙灯的“所指”而言,在舞蹈创作过程中既可以是原有文化内涵的神话,也可以是编导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另类解读,还可以是推翻原有的内在含义,去打造一种文化内涵的“虚空”,这种“虚空”的状态相对于原有的文化底蕴是一种特殊的“所指”。总之,赋予龙灯运动路线以全新的所指要根据不同的创作手法,不同的创作目的来进行合理选取,并非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可以拿来照搬。
三、结语
当代舞蹈艺术的创作,不仅要将当今时代中的文化元素摆放在合理的位置,还要考量先人给我们留下的遗产,只有当古代与现代,传统与前卫融合得恰到好处之时,我们所创作的作品才能够称为“经典”,一代代流传下去。因此,无论是对清苑绣球龙灯的翻新还是继承,我们都应站在当代人的审美视角去创作属于现代人的舞蹈作品,而不是对原始遗产原样照搬,这种创作才能够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创作。
参考文献
[1]郑洁.编舞技法刍议[J].舞蹈,2017,(6):62-64.
[2]刘建主.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浅析街头篮球和三人篮球的区别摘要 在街头篮球和三人篮球刚刚在中国流行起来的时候,有很多人把街头篮球和三人篮球混为一谈。虽说两者都是篮球运动,但是两
提要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 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顺应当今世界旅 游的发展趋势。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旅游资源,只有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 局
“生命在于运动”,生命之美在于它时时刻刻都处于运动之中,而体育,恰好集中了这种美。它将力量与技巧,速度与优美同时体现到了极至,赋予人无限的启示与动力。人们会有性
“生命在于运动”,生命之美在于它时时刻刻都处于运动之中,而体育,恰好集中了这种美。它将力量与技巧,速度与优美同时体现到了极至,赋予人无限的启示与动力。人们会有性
一、 研究背景 毽球从我国古老的民间踢毽子游戏演变而来,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它是我国传统体育中较有特色的项目,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作为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