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34

joannekaka
首页 > 学术期刊 > 行为神经科学科普文章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方吉咕咕咕

已采纳

我知道的一个有趣的神经学知识,就是膝跳反应,左脑和右脑是分开工作的,如果一个人缺少了一部分大脑,还是可以活着的。

340 评论

右耳钉的豆豆

神经科学中最有趣的就是大脑中的神经元大概有八百多亿个,这些神经元通过神经系统控制全身,并产生意识,让我可以思考和活动。人脑左脑控制人体的右侧,人脑右脑控制人体的左侧。

235 评论

远离的兔子

神经科学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猜想——生物的自我意识,究竟由神经的哪一个部分产生?

几乎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独立意识,但是从大脑神经系统中,并没有象征着自我意识的系统或器官,因此生命的意识,很有可能存在于神经系统的特殊连接中。

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生物学家提出了一种想法,生物的自我意识,可能来源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但是自我意识是非常复杂的,仅仅依靠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很难形成复杂的意识形态,形成意识的系统,应该遍布整个神经元,而非简单的连接点。

量子力学和神经科学的交叉,让自我意识有了一个新的答案,自我意识有可能来源于大脑神经元内部微管的量子共振。

量子力学和神经科学共同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观念,神经元在相互连接时,会产生量子共振效应,神经元内部的微管,会同步发生共振,当多个神经元连接成一个整体时,自我意识也就出现在我们的神经中。

量子共振效应产生自我意识,必须是多个结构的相互连接,单个神经元或少量神经元,都无法产生足够的量子效应,必须是大量的神经元全部相互连接,才有可能从共振中诞生意识。

每一个神经元就像是一个齿轮,只有所有齿轮互相联系,整个系统才能正常工作,而单独的齿轮很难完成这项工作。各个系统单元互相联系,并且产生量子共振效应,“自我意识”也就会诞生。

通过量子共振效应解释自我意识,让意识可以遍布整个神经系统,这也是量子力学和神经科学的一次有趣互动,自我意识由神经元的微管振动形成,这一理论也得到了很多生物学家的认同。

量子共振效应产生的自我意识,可以遍布整个神经元系统,并且神经元微管可以实现多维度的量子共振,从而产生足够复杂的自我意识。

但是利用量子共振解释意识的产生,会面临一个拓展性问题——量子共振可以在任何系统中产生,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创造出意识,并且无机物也有可能产生意识。

随着科学家对宇宙的探索,宇宙的星系会形成星系团,而星系团之间存在物质能量组成的细丝,进而组成宇宙网。

科学家通过对宇宙网绘制,发现宇宙网和大脑神经的结构非常相似,如果神经元之间会产生量子共振,进而诞生出个人意识,那么宇宙网之间也会发生类似的现象,这是否表明宇宙也有可能存在意识?

宇宙的物质能量要比大脑神经元更加丰富,组成的系统也会更加复杂,量子共振效应在宇宙中非常常见,量子力学对神经意识的解释如果是正确的,那么宇宙很有可能存在意识。

宇宙是一个巨大的空间,科学家一直认为宇宙是一个完全随机的空间,物质能量在宇宙中自由扩散,最终会达到一个均衡的状态,从宇宙的任何地方进行观察,都会得到一个大致相同的景象。

但是宇宙的物质能量分布并不均匀,从宇宙网的结构中就可以发现,宇宙中存在空白的地方,物质能量都集中在宇宙网上,空白的部分并没有均匀得到相同的待遇。

这或许表明,宇宙并非是一个完全随机的空间,而是存在“意识”的空间,宇宙将物质能量按照自己的意愿,集中到需要的地方,从而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宇宙。

科学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学科拥有互相交流的可能性,量子力学与神经科学的联动,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想法,所有系统都有可能存在“意识”。

从目前的宇宙模型来看,宇宙中确实存在我们尚不了解的无形力量,在管理、推动着宇宙的形成,最让科学家费解的,就是宇宙物质能量并非随机分布——宇宙的正物质和反物质并不守恒,科学家基本没有在宇宙中发现反物质,这意味着宇宙电荷并不守恒,或者反物质和普通物质被宇宙筛选分隔,分别处在宇宙的两端,而宇宙网的发现,进一步说明宇宙物质能量确实不是随机扩散分布。

宇宙中存在我们尚不了解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或许宇宙的物质能量是平均而随机的分布,只是我们看到的物质太少,当我们看清占据宇宙质能95%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时,或许就会发现宇宙的平均~

124 评论

Ashtray喵

躯体失认症,病人感觉不到自己身体的存在,但会觉得“腿不是自己的腿”,只能靠视觉区调整自己的动作,而无法自如地行动。失语症患者,听不懂语言,但可以靠微表情和语调完美理解别人说话,这时候谎言就不了他们;

306 评论

霸气甫爷

学完了许岑老师的《有效训练你的研究能力》,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罗伯特.萨波斯基的《行为》这本书。这本书原书有800多页,由于书中的情节复杂节奏快,还布满了过山车式的推理,难度系数非常大,很少有读者能够从头到尾坚持读完,并且完全理解。【得到APP】每天听本书有这本书的音频版,不过个人感觉听完效果并不大。别着急,在万维钢老师《精英日课3》里,万老师共花14个篇幅对此书进行了详细的解读,相比于晦难懂的原书,选择万老师干货满满的解读版应该是最好的途径。 本书作者萨波斯基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他是一位研究人脑的神经科学家,同时也是一名灵长类动物专家。 《行为》这本书出版于2017年,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但是这种好评还是被低估了,因为它本身的难度,让大部分读者都无法理解此书真正的价值,因为行为代表了当前科学对人类行为认识的最高水平,是科学进展的重大成就。对于人类行为的研究,在行为之前也有很多说法,但是,那些终究不成系统,甚至可能根本就是错误的,在这一个领域,以萨波斯基的《行为》为准已经是最高的参照。 尽管萨波斯基的写法很妙,但是他并没想把此书写成畅销书的打算。他是想用尽自己毕生所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只有这位一线既研究人脑,又研究动物的萨波斯基,才配的上写这本书!这本科学著作,完全可以用作大学的教材。所以,如果你要读《行为》原书,那么你在它上面下多少功夫都是值得的。 这本书将会给你带来思维水平不可逆的提高,你将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人的行为,或者想办法调动人的行为,你的困惑,思辨和顿悟会让你对过去自己的种种行为恍然大悟。 1.你有这样的行为吗? 你开着车,经常会遇到素质底下超车的人,他们急躁,毫不讲理,你可能会想对方怎么能这样,我该如何反击甚至回应他呢?还是不理他?;同样是人,有的人同情弱者,有的人又杀人如麻,也有的人一边同情着弱者又欺凌着自己能够控制的人。 像这样的事,我们该如何解释呢?社会上通俗的说法,把人的行为分为“善良”或者“邪恶”,但是这种说法并没有解开我们的困惑,甚至在行为这本书之前,很多科学解释人性的书籍,也做不到成系统的解释清楚人类的行为,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的科学,基本上把人看得明明白白了。 2.人是一种动物 从科学家的角度,人首先是一种动物。并且是一种以特殊的方式特殊,的动物。 很多男人在外面混的不顺心,回家就会打自己的妻子,妻子又会把这股气宣泄向自己的孩子。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鲁迅先生有句话说: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各学科对此行为也各有话说,但是,这并不是人类所特有的,其他动物也有这样的行为。 动物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公狒狒打架失败了,它会去欺负一个比他地位低的狒狒,地位低的狒狒又去欺负母狒狒,母狒狒又会去攻击小狒狒。老鼠也是这样,被攻击的老鼠,会去打比他更弱小的老鼠。 而所有这些行为的机制都是一样的。当动物受到欺负,感到压力大时候,体内就会分泌一种荷尔蒙,叫“糖皮质激素”,这种激素水平升高,能够引起血压升高--从而想去攻击弱者,在攻击的过程中,它体内的糖皮质激素水平逐渐降下来,这样就有了减压的作用。 社会学家早就发现一个现象,经济下行的时候,家庭暴力就会上升。而这件事,人和狒狒,老鼠,甚至龙虾行为背后的生理机制是一样的。 所以要理解人的行为,首先得理解人是一种动物。 那人类相较于其他动物,特殊在哪里呢? 学术界对人的行为进行分层,底层是生物学,往上是心理学,再往上是社会和文化。所以像家庭暴力这样的行为,大多都被心理学家拿来做文章,严格来说,其实打老婆这样的事属于生物学。萨波斯基说每个行为都包含了这三个学科的因素,科学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分界线。 以前的科学家犯的错误,就是只用自己领域的学科去考察人,比如行为学家约翰.华生有个著名的说法,给我十个健康的婴儿,随机安排,我可以把其中任何一个培养成医生,律师,小偷或者艺术家等。今天我们再来看这个说法,就知道肯定是错误的,因为他错误的认为人的行为完全由后天决定。 如果我们说人的行为完全由基因决定,那也不对;如果说是由脑神经科学决定,那也陷入了片面。实际情况是,人的行为由复杂的因素共同决定,而这就是萨波斯基在本书中给我们的答案。 3.如何阅读这本书? 读这本书,你会理解人的行为,都有对应的一些特殊因素,我们可以以这些特殊因素为本,学一个,就研究这个因素后面对应的相关行为。 比如讲脑神经科学的时候,我们会讲到“杏仁核”,那么杏仁核会影响人的哪些行为呢?你可以把杏仁核这个因素学透,就如同获得了一把锤子,锤子在手就可以解决掉很多钉子了。 我们之前可能对“暴力”,“同理心”这类词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但是在这本书里,暴力已经不是单纯的指暴力行为本身,而是单就暴力而言,就有很多种不同的暴力,以及暴力背后一系列的生物机制。所以,我们可以放下世俗的成见,来听听萨波斯基怎么说。 没有科学的视角,人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在说什么。

264 评论

相关问答

  • 科普文章500字

    你们想知道天气预报是如何产生的吗?那就跟我一起走进重庆市气象台吧! 我们首先参观气象局11楼的气象科普馆。这里有人工增雨模拟器风云2号观测仪、城市雷击模拟器地面

    凉风正正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优秀科普文章

    不知道,平常生活中对于科技,有多少被科普过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科普的 作文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科普的作文1 噢,太好了!”一阵阵欢笑声从幸运

    方可可同学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高中数学科普文章

    进入高中之后,数学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较难的科目,且一些学生在数学这门课上都是越学越不会,那么高中数学知识点有哪些?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数学知识点

    黄黄的树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中华神经科杂志的出版周期为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自1955年创刊至今已经40年了。40年来,她既是我国神经精神科学事业发展的客观记录和里程碑;又是在我国神经精神科学领域中,传播科学信息,

    旷野和风 9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科技科普文章

    科普征文范文 范文 生活离不开智慧的科技 科技,顾名思义,是一种发达的技术。我们对它并不陌生,它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它,两者息息相关。 现在一起走进科技的世界。

    注册不太麻烦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