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快乐
刘克峰,1965年12月生,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93年获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博士学位。2000年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系副教授,2002年任该校数学系教授。2003年任浙江大学数学中心执行主任兼数学系主任、首批光彪讲座教授。任《分析与几何通讯》主编。刘克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浙江大学光彪讲座教授、数学中心执行主任,一位享誉世界的年轻数学大师。他证明了世界数学难题马里诺-瓦发猜想,证明了超弦中的“镜猜想”,证明了微分几何中的丘成桐几何度量等价性猜想,证明了拓扑量子场论中著名的威腾刚性定理……他涉猎多个不同的数学领域,每一次总是抓住这个领域中最重要的问题,给出简单却极其精巧的证明,在微分几何、拓扑、数学物理等方向取得大量国际一流的原始创新成就。2004年,在香港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上,刘克峰被授予华人数学界最高奖——晨兴数学金奖。此外,他还获得过谷庚海默奖、斯隆奖、特曼奖等众多奖项。刘克峰的一位学生说:“每当有刘老师的课,教室里总是挤得满满的。他幽默诙谐的语言、渊博睿智的思想,总是一针见血地把枯燥概念背后的精髓展现在听众面前。只要他一开讲,所有眼睛都被他所吸引,常人眼中深奥的数学,古板的数学,从他口中说出,仿佛章回体小说一般引人入胜。” 1965年,刘克峰出生于河南开封,儿时是学校里出名的捣蛋鬼。因为父亲当兵转业在天津,他是在天津读的书。少年刘克峰看不出半点天才数学家的影子,性格倔强、调皮,上房爬树乃家常便饭。起初,刘克峰成绩平平。初三这年,情况陡变,原因是班里来了一位漂亮的女生,她的出现使刘克峰感到了内心的震撼。这位女生不但漂亮,而且成绩优异,第一次考试就全班第一。刘克峰对这位女孩一见钟情,爱慕日深,他开始暗暗思考如何才能赢得女孩的芳心。他发现,女孩喜欢与勤奋好学的学生交往。有门!从此他一改往日的散漫,发愤苦读,成绩扶摇直上,数学尤甚,在各种竞赛中频频得奖。他的出色表现终于没有白费,最终,他攀宫折桂,凌绝顶而拥灵芝。不想爱情攻略竟一箭双雕。刘克峰意外发现,在独拥美女芳心的同时,他又爱上了一位“情人”,且与之不离不弃,终生厮守,经常半夜心血来潮,爬起来细细品味。这位“情人”便是数学。1981年,他考上北大数学系。4年后,刘克峰考上了中科院数学所硕士生。从此,他携美女而拥“情人”,悠游于物质的美女与精神的美女之间,一个个难题被他踩在了足下,在数学领域一路高歌,奔向人生的制高点。这位另类数学家感叹:“有两位美女相陪,此生足矣。” 1985年暑期,刚刚大学毕业,考上研究生的刘克峰参加了由陈省身在南开大学举办的全国研究生暑期数学班,见到了世界几何学泰斗陈省身。陈省身的成果在数学界被称为“陈类”,“陈类”将微分几何带进了新纪元,也影响了整个数学及近代理论物理的发展。第一次听大师的学术讲座,陈省身充满魅力的微笑磁石一样吸引着刘克峰。陈省身为暑期班亲自指定教材——美国数学大师鲍特的“拓扑学讲义”。此书对刚毕业的刘克峰来说佶屈聱牙,艰深难懂,犹如天书。好在他有毅力,有韧性,他相信大师指定的教材必定是好东西,所以尽管不懂,还是反复地啃。渐渐地,刘克峰喜欢上了这本教材。刘克峰回忆道:“1986年7月一个炎热的夏日,我迷迷糊糊地躺在凉席上,脑子里却全是如何局部化的念头。突然,迷糊的脑子天目洞开,如蒙神示,我一个鲤鱼打挺坐了起来,脑子里兴奋地闪亮着那关键的一步——鲍特留数公式,就是问题的答案!”“那一刹那可以说是我研究生涯中最兴奋的一刻。那一刹那间的想法给了我有生以来第一篇论文,也给了我成为数学家的自信。”1987年12月一个寒冷的早晨,玩了一夜,正蜷于被窝的刘克峰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来人是中科院数学所分管研究生的副所长王启明。刘克峰的慵懒马上被王教授的热情驱散。原来王启明一看到他的论文,就发现其新颖精妙处,于是亲自找上门来。“你基础很好,应出国深造。”王启明说。1988年初,刚刚新婚燕尔,沉浸在幸福中的刘克峰忽接哈佛大学数学系的博士生申请表格,发信人竟是数学大师丘成桐。丘成桐27岁破解世界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33岁获得世界数学最高奖菲尔茨奖。是王启明把刘克峰的论文寄给丘成桐。丘成桐一眼看中刘克峰是个可造之材,惜才之心、爱才之意顿生,遂将他收归门下。刘克峰欣喜莫名,几疑身在梦中。 1988年9月,刘克峰来到了哈佛,成为丘成桐的门徒。在哈佛,刘克峰见到了那个“佶屈聱牙”的鲍特。生活中的鲍特绝不“佶屈聱牙”,当鲍特留数定理与哈佛校园里这个腰板笔挺、走路说话不急不缓的鲍特合二为一时,刘克峰的激动可想而知。鲍特对他而言是一个梦,是这个梦把他引入哈佛,而今这个梦又向他的未来延伸。鲍特一开始便喜欢上这个英俊聪慧又极富数学才华的中国小伙子。物理与数学界的传奇人物威腾在大学时主攻历史,研究生时转向物理学,后来得益于鲍特的指导,在数学上也成就非凡,拿了数学界的最高奖——菲尔茨奖。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一个著名的猜想——威腾刚性定理。学生提出的猜想,做老师的鲍特和另一位数学家陶布什给出了一个证明,但这个证明非常烦琐,几乎没有数学家能看懂他们的证明。年轻无畏的刘克峰竟公然提出要找一个新的方法精简老师的老师——鲍特的证明。几个月后,他给出了一个极其精妙的证明,完全理清了这个领域中的难点,首次将模形式应用于拓扑与几何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证明出来后,没有人相信我的证明是对的。我每周与鲍特谈一次,来解释我的证明。”刘克峰说,“鲍特邀请我在他的研讨班上讲我的成果。第一次研讨班,许多大教授都来了。后来一位大数学家告诉我,我当时讲的是一个非常敏感,别人不敢讲的课题。”当时许多数学家对刚性定理的正确性表示怀疑。刘克峰真的成功了!他不但在对鲍特与陶布什刚刚证明的威腾刚性定理的理解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出了极其简洁的简直是“非常漂亮”的证明,还推导出几个全新的刚性与消灭定理,并发现了与其他数学分支意想不到的深刻联系。鲍特简直比刘克峰还兴奋,忙不迭地飞到巴黎演讲刘克峰的最新成果。多年后,鲍特在自己的全集引言里动情地写道:“刘给出了威腾刚性定理极其简洁的证明,并发现了全新的刚性定理及其与无穷维李代数意想不到的联系,我很高兴看到我钟爱的阿提亚-鲍特不动点定理在这里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1993年,刘克峰博士毕业。此时,他在美国数学界已得到广泛认可,各大学纷纷邀请他去工作。他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任教。刘克峰的事业进入高产期。镜对称猜想的攻克使他赢得了谷庚海默奖,该奖是颁发给取得重大成就的美国科学家、艺术家、作家的最高奖项之一。1994年起,刘克峰就一直主持承担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等重要科研课题,获得了斯隆奖,特曼奖等。此时的刘克峰已经跻身世界一流数学家行列,他的学术地位得到了同行的认可。2000年,他来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这里是导师丘成桐证明卡拉比猜想的地方,是许多著名数学家证明他们著名定理的地方。绝非等闲之辈的刘克峰一到这里,一个更惊人的世界难题马上进入他的视野——马里诺-瓦发猜想。他与孙晓峰、丘成桐联手证明了丘本人在20多年前提出的关于几何度量等价性的世界著名猜想。国际上用他们三人的名字来命名他们的证明中所引入的新度量:刘-孙-丘度量。 2002年8月,浙江大学内新落成的永谦数学楼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弦理论会议在此召开,国际物理学界的“双子星座”——“当代牛顿”威腾和“轮椅上的爱因斯坦”霍金齐集杭州,与会的还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格罗斯等。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便是丘成桐和刘克峰。浙大数学中心是在丘成桐的直接努力下,经过近两年的酝酿组建起来的。但是,中心建立之后,却缺少一个能引领世界数学潮流的领军人物。丘成桐想到了刘克峰。当时,刘克峰正处在人生和事业的最佳状态。2002年,他获得谷庚海默奖,并因此得到难得的嘉奖——休假一年。还没等他对这一年时间作出安排,老师把电话打到了他家:“你能不能去浙大数学中心主持工作?”2003年6月,国内笼罩在非典的阴影里,刘克峰却飞来杭州,受聘担任浙大数学中心执行主任,兼任数学系主任。刘克峰到任后,中心完全按国际惯例运作,实行教授治系,成立学术、教学、后勤等委员会,让第一线的教授掌握自主权;将最新学术成果公布在网上,实行网上办公制度,倡导教授和学生在网上交流,此举一出,全国各校数学系纷纷效仿,倡议取消硕士生必须发表论文的规定,实行读书报告制度,以消除硕士生为发表论文钻营造假等现象。为培养顶尖人才,刘克峰决心从基础做起,创建丘成桐数学英才班,揽天下英才以育之,还亲自到各中学选拔人才。如何吸引高水平的数学家来中心教学和科研?刘克峰自有高招:用举办国际顶尖学术活动来吸引名流。3年时间,浙大数学中心共举办了30多个大活动,吸引了大批世界一流的大师来此交流和讲学:菲尔茨奖获得者威腾,沃尔夫奖获得者霍金,诺贝尔奖获得者格罗斯、霍夫特,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欧美国家科学院院士科茨、布尔、豪尔、肖盖、波贵农、哈密尔顿、卡法雷利、卢兹铁格……中心引进大量顶尖人才,组建国际一流的学术队伍。在数学中心任职的光彪教授有4位,长江教授1位,另外还有30位高级教授。仅3年时间,浙大数学学科扶摇直上,名列全国前茅。浙大数学系的招生排名从全校第五名跃居前二名。 到浙大后,刘克峰仍成果频出,他的马里诺-瓦发猜想证明入选2004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丘、刘联手证明了丘本人20多年前提出的关于几何度量等价性的世界著名猜想,而浙大数学中心博士后张毅在卡拉比-丘族的刚性问题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此3项标志性成果被国际顶尖刊物《美国数学会杂志》、《微分几何杂志》录用发表,受到国际学术界高度赞誉。刘克峰越来越觉得,数学是那样的简单美丽,美得朴素,也美得华丽,像西子湖的淡抹浓妆,美得没有语言可以表达。在第三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上,刘克峰获得最高奖“晨兴数学金奖”。面对媒体记者,他坦然表达了自己对数学的爱:“如果有来世,我还是做数学家!”
沁水冰心
学院一直注重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出台《天津大学理学院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潜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titilovesanny
是学术水平很高的人才。acs期刊是较高等级的。ACS(美国化学学会)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协会,ACS期刊涵盖生化研究学、药物化学等多个领域,属于较高等级的期刊。现有163000位来自化学界各个分支的会员。美国化学会每年举行两次涵盖化学各方向的年会,并有许多规模稍小的专业研讨会。ACSAppliedMaterials&Interfaces是SCI,算不上顶级期刊,但也是很不错的期刊了,IF大概8多一些,且还在缓慢上升,是侧重于材料应用的多学科交叉期刊。能发ACSAMI还是可以的。
candy小蔡
吴宪对于国际生物化学和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是卓著的,由之赢得了他在国际学术界的声望和在中国科学界的地位。他在国际上,是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美国化学会会员、美国生物化学家协会会员、美国实验生物学和医学会会员、荷兰《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顾问委员、原德国自然科学院名誉院士、美国亚拉巴马州科学院院士、美国自然科学荣誉学会(Sigma Xi Society)会员,以及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营养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48-1949年)和热能需要量委员会委员(1949-1950年)。他的名字被收入《国际医学名人录》(International Who's Who in World Medicine)、《美国科学名人录》(American Men of Science,第九版)、《中国名人录》(Who's Who in China)、以及《科学家传记大辞典》(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等书。美国学者里尔顿·安德森(J·Reardon-Anderson)将他誉为“中国化学的巨人”,并评价道:“毫无疑问,吴宪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最伟大的化学家,或者说是最伟大的科学家。当他在1919年发表他的第一项研究时,在中国还没有任何一类的化学研究。”到1949年,“化学研究已发展到全国时,对这一事业,没有人比吴宪贡献得更多。”作为一名科学大师,吴宪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学术研究和发展中国科学事业。 吴宪一生发表研究论文l63篇,专著3种。他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临床生物化学、气体与电解质的平衡、蛋白质化学、免疫化学、营养学以及氨基酸代谢等方面,此外,还涉及到性激素、抗生育等方面。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仅作一般性介绍。(一)临床生化方面吴宪以1919年的博士论文《一种血液分析系统》为基础的一系列工作,为现代临床血液化学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手段,具有历史性的创新意义,在国际上长时间被广泛采用。其中关于血糖测定的方法被国际上沿用长达70年,为此他被誉为国际血液分析的权威。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测验血中的非蛋白氮组分对病人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例如仅一次尿酸测定就需耗血25毫升。而福林—吴的新方法只需10毫升就足以进行包括尿素、肌氨酸、肌氨酸酐、尿酸和糖的测定(其中只需一滴血就能测定血糖)。除了血液外,他还对尿、唾液和脑脊液持续进行了多年的分析和探讨。(二)气体与电解质的平衡方面这是吴宪在1922-1923年间与范斯莱克(当时是协和访问教授)、麦克林(F.C.Mclean)等的合作研究,根据实验结果,在等量渗透(osmotic equality)、唐南平衡(Donnan equilibrium)与钾钠不扩散的基础上,在每一呼吸循环中,为电解质与水、血浆与血细胞之间的迁移做出了解释。这项工作成为生化文献中的经典性工作。(三)蛋白质变性的研究这是吴宪在协和期间主持的一项较大规模的研究,以解决这一当时国际上尚未解决的问题。l924—1940年间,他与其同事严彩韵、邓葆乐(C.Tenbroeck)、李振翩、林国镐、林树模、陈同度、黄子卿、刘思职、杨恩孚、周启源、徐嘉祥、王成发等陆续发表“关于蛋白质变性的研究”专题系列论文l6篇,相关论文l4篇,并于l929年第l3届国际生理学大会上首次提出了蛋白质变性理论,认为蛋白质变性的发生与其结构上的变化有关,但这一理论在当时未能引起重视。以后,在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他于l931年在《中国生理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上正式提出了“变性说”,用种种事实表明,天然可溶性蛋白质(即球蛋白)的长肽链一定是由氨基酸的各种极性基团被分子内的某种次级键按一定方式连接而形成有规律的折叠,使蛋白质分子具有一种紧密的构型(现在称为构象)。蛋白质的这种次级键一旦被物理、化学的力破坏,构型就被打开,肽链则由有规律的折叠而变为无序、松散的形式,即发生了变性。蛋白质变性学说尽管被一度忽视,但最终赢得了国内外学者的验证和好评。诚如著名蛋白质化学家豪若威兹(Felix Haurowitz)在1950年评论,这是“关于蛋白质变性的第一个合理学说”,他认为这个理论至少比其他人早发表了5年。美国生化学家佛拉顿(J.S.Fluton)在其关于生物化学历史的专著中对此这样记载道:“这一假说被广为接受,并在不久得到进一步实验的支持,但是它还未能表明维持天然蛋白质构象中的化学力问题,这个问题后来由默斯凯(A.Mirsky)、波林(L.Pauling)和哈金斯(M.Hugyins)提出的维持蛋白质构象的‘氢键’理论而得到解决。”此外,国内有学者认为,从他对血红蛋白与球蛋白的研究结果表明,吴宪似乎在50年前就已接触到蛋白质分子的四级结构,为蛋白质大分子高级结构研究开了个头。总之,他的工作“为蛋白质大分子高级结构的研究写下了有价值的一页”。(四)免疫化学吴宪l927年开始了这方面研究后作出不少领先的成绩。他和李振翩、郑兰华、萨本铁、周田、李冠华、刘思职、王成发等在15年中进行了一系列颇有成效的研究,其中,他在国际上首创了标记手段。他用带色基团的血红蛋白,继而又用碘化清蛋白作为标记抗原,这种方法比用同位素作标记进行类似的研究要早许多年。利用这一方法,吴宪等人在其他蛋白质存在的同时进行了抗原、抗体沉淀物的定量分析,从而确定了抗原与抗体的定量关系,以后又进行了纯抗体的分离并证实了抗体的“一元论”。(五)营养学1927年起,吴宪与严彩韵、陈同度、万昕、张昌颖等对我国食物进行了大量而系统的分析研究,他们还对素膳和荤膳大鼠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通过数十代大白鼠遗传、饲养实验,比较了纯素膳与荤杂膳的营养价值及其对动物的生长、生殖、基础代谢、自发性活动以及寿命的影响,由研究结果得出这样的结论:与西方相比,中国一般人民体质弱和身材矮小的原因主要不是种族和遗传上的,而是由于膳食质量差。只要加强营养,完全可以得到改善,这就从理论上否认了外国人对中国人体质问题的种种偏见。1989年,他编著出版了我国现代最早的营养学专著——《营养概论》。30年代,他还在对我国食物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编著了我国第一部《食物成份表》。吴宪关于营养学的研究不仅有学术意义,而且对当时的中国有一定现实意义。(六)氨基酸代谢这是他晚年(1948—1953年)在美国进行的研究。为了研究人类生物学,他用N15标记氨基酸和其它有关的化合物,对之进行了一系列代谢实验,于1949年发表了该系列的第一篇论文。l953年以后,由于健康原因,此项工作未能得以继续,然而,在退休后他仍一边自学高等数学,一边将其所学得的微积分法和质谱分析法相结合应用于分析测定,从而提出了一项普遍原则,用以说明在这些实验中所得的关于排泄的数据,并于1959年发表了最后的三篇论文。除了上述工作外,由吴宪组织进行的关于激素和抗生育的研究也都很有价值。吴宪具有十分敏锐的观察力,他有把重要事物从不重要事物中辨别出来的才能,并且在任何讨论中都能抓住问题的实质,他能迅速及时地把握住当时国际研究的前沿工作,以及对中国社会有价值的问题,进行高水平的研究,并能不断创新。同时,他还有高超的实验研究技能。和他一起工作过的入都感到他思想敏锐、见识深濬、敢于探索。亦师亦友的著名美国生物化学家范斯莱克这样评价吴宪:“只有当亲眼看到他的工作时,你才能充分领略到他才智上的异彩和技术上的完美。他是当今生物化学中伟大的并且具有真正独创性的领袖之一。”就由吴宪在国内主持的研究来看,他的研究思路似从两条路线发展的:一条路线是纯基础理论性研究,以追求高水平、探索真知为目的。主要从组成生命体的基本要素蛋白质入手,研究其性质、结构(变性研究)、生物机能(免疫研究、氨基酸代谢),以及与之有关的种种特性,以期望最后上升到解决人类基本生命机制的研究。在这条路上,他本着“科学没有国界”的原则。另一条路线是带有应用性的基础研究,是以用科学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目的,主要从分析北京人的膳食和各种食物入手,进而研究素膳,到设计提出优化的营养,希望由此最终能提高中国人的身体素质,这条路径体现出他“科学救国”的良好愿望。他的研究生涯是在这两条路径上几乎同时发展的,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但对营养的研究结果与他的希望无疑存在着偏差,因为解决中国人身体素质(营养)问题绝不是单靠科学就能达到目的的。随着日本的侵华,政局的恶化,他也逐渐清楚地认识到了这点,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泄气住手,而是愈来愈多地关注社会问题。尽管他的科学研究最终因日军的侵略全部中断,但已为我国在这些方面的生化研究开了路。 吴宪不仅在科学上追求真知,而且把发展中国科学事业视为自己的义务。众所周知,协和是美国洛氏基金会出资兴办的当时亚洲一流的高水平学校,从院长到教授最初都是外国入。作为协和最早的一位中国籍主任,他是协和教育委员会(Education Division)成员、教授会(Committee of Professors)和执行院长任务的三人领导小组(即执行委员会Administrative Committee,l935—1937年间组成)成员。他积极参加治校工作,为该院中国同仁和师生向校方争取福利、改进教学而尽力,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信赖。作为生化教授与科主任,他始终具有不断发展的战略眼光:他重视学术交流,早在1922年协和外籍教员成立美国实验生物学和医学会北京分会(Society for Experiment Biology and Medicine,Peking Branch)时,他就参加了该会的学术活动,他曾先后邀请美国著名生物化学家范斯莱克、科恩(A.E.Cohn)和黑斯廷斯等教授来科任访问教授,进行讲学和合作研究,并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他重视实验室建设和学生实验课的设置,一到校就开设了实验课,编写实验讲义,并在多年实践基础上与周启源(1903—1986年)合著了《生物化学实验》一书(吴宪用英文写成,由周启源译成中文),于l941年由中华医学会编辑委员会出版,向全国医校推广使用,以促进其他医学院校生化实验的进步。他对生物化学的分支与教学也有创新,首次提出了“物理的生物化学”(Physical biochemistry,现称生物物理化学)的概念,以物理化学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于生物化学问题的解释和研究,从分子水平基础上考虑生物的化学问题。根据自己多年教学和国际生物化学的发展,他在l934年出版了用英文写的《物理生物化学原理》,(在此以前国内外尚未见有这类著作),作为协和本科医前期一年级生物化学的课本,并亲自讲授,为学生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他严格选择师资和重视培养青年,除了医学院学生外,他还先后吸引了十余位刚回国的青年化学家到实验室工作,并接受培养进修生和研究生20余人,据他的学生估计,到50年代,“中国的生化教师和研究人员有70%以上曾在协和医学院受过训练。”他们后来或在教学、或在研究单位担任领导任务,并在教学和研究工作第一线献身,大都已为我国生物化学或其他化学学科方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领导下,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化科在20年代至40年代前期出人才、出成果,在国内外声誉卓著。吴宪的科学成就及领导才能为他带来了许多声誉,而他也认真对待这些,义无反顾地为发展中国科学事业出力献策。1926年,他在协和医学院协助林可胜成立了中国生理学会,并自其成立起就参与负责该会的具体工作,担任理事会委员(到1940年)、书记兼会计(1929-1931年)、会长(1931-1935年)、《中国生理学杂志》常务编委(1927-1941年),与林可胜等其他学者积极配合,把学会办得非常出色。中国生理科学在30年代引起当时国内外科学界的瞩目,与中国生理学会的推动作用有相当的关系。除此而外,吴宪还是中国科学名词编审委员会化学组委员(1921-1927年)、中国化学会创始期会员、《中国化学会会志》编委(1935-l937年)、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科学研究补助金和奖励金审查委员会委员(1932-l938年)、中华医学会特组营养委员会主席(年代不详)、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通讯研究员(起讫年代不详)、该院第一届评议会评议员(1935-1940年)及第一批院士(1948年3月)。在所有上述职务(团体)中,他都是尽职尽责地去工作。为支持抗战,发展战时中国的科学事业,l944年3月,他冒着极大的风险,离妻别子,只身悄悄离开了日军占领下的北平,经过长途艰苦跋涉抵达大后方重庆,筹建和领导中央卫生实验院的营养研究所。当时物质匮乏,条件艰苦,实验设备简陋,但他总是亲临实验室指导实验,有时直到深夜。在他的大力筹组下,中央卫生实验院营养研究所从原来的十几人扩展到拥有几十位学者。抗战胜利后,吴宪负责筹建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他暂选北平先农坛为院址,在重重困难下,积极罗致人才、筹措经费、添置研究设备。他还利用出国开会之机途经美国考察,与当时正在美国的老友侯德榜商谈由永利公司资助,在黄海化工研究所内建“人类生物学研究所”的计划。为实现这一计划,他一方面在美国四处奔走,筹款购置精密仪器运回国,与麻省理工学院商议培养一些中国学生,并将所收集的图书资料寄回国内,以为日后建所之用;另一方面以访问教授身份,在美国大学进修先进的实验研究技术,以便迎接回国后新的研究时期的到来。由于种种原因,他回国建所的计划未能实现,但直到晚年,他仍未放弃这一打算,只因疾病缠身,未能如愿。诚如吴宪的长子吴瑞所言:“发展中国科学事业是我父亲一生的愿望。”作为科学大师,吴宪的工作意义不仅仅在于发展科学本身,正如安德森在《变化的研究》一书中指出:“吴宪国际声望建立得既早而且还由他后来的工作持续着,这使他得到参加国际会议的邀请,成为西方科学团体的成员,并在各种知名科学家的名单中。经常的旅行和同外国科学家之间的密切合作,帮助他成为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
这个状态很正常,但并不代表reviewer已经接受稿件了。 Under review表示审稿人的意见已上传,说明审稿人已接受审稿,正在审稿中,这应该是一个漫长的
论文主要内容: 一、论文的标题部分 标题就是题目或题名,标题需要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重要的特定内容逻辑组合,论文题目非常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 二
生活处处存在着压力,有时,压力犹如泰山压顶,使我们不堪重负,甚至被压垮。但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共生。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压力是一柄双刃
导读:每年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这个节日在1988年12月1日开始,但是这一天并不是艾滋病发生的时候,第一例艾滋病者被发现是在1981年,那么第一个艾滋病怎
本科阶段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对考生考研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加分项。1、发表核心期刊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肯定,一方面也能展示出考生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2、研究生复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