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口的miraale
一、《自觉地探索,困境中突破》 徐志伟 陈湾妮年,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定》一文中,更是提出了“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理念。可见,“整本书阅读”的提法由来已久。 2.吴欣歆在《语文课程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一文中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即扩大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品位、培养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的能力及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3.就语文学科内部而言,整本书阅读势必要运用多种阅读策略以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不仅需要针对不同类别的书籍进行阅读策略的选择,阅读同一本书的不同部分采用的阅读策略也应有所不同。二、《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 许峰 1.直到2001年,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2.“整本书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提供相对完整的文化场域,推动认识过程的逐渐完善,促进阅读策略的综合运用,承载综合能力的进阶发展。” 3.钱梦龙老师说:“语文课要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三、《整本书阅读指导应关注目标、过程和评价》 彭秀兰 1.搭建一定的学习支架是支撑和辅助学生有效进行学习的保证。读中活动支架主要包括内容理解的支架、阅读方法支架、字词学习支架、语言技巧支架。四、《整本书阅读研究的“三重三轻” 》 任明满 1.在整本书阅读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提问,还要鼓励并引导学生从阅读文本中提出问题,通过自我提问,对阅读内容的懂与不懂,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五、《整本书阅读内容序列的构建》 陈斐 1.整本书阅读和课堂阅读教学链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课链接一本和一单元链接一本。六、《“整本书阅读”要处理好三对矛盾》 郭跃辉 1.正如徐鹏教授所言:“整本书阅读应该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为正式学习活动,整本书阅读也应该通过丰富的言语活动引导学生在多样情境中学会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这一点正是语文课程意义上的“整本书阅读”的应有之义。一线教师在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与指导中,不论是组织讨论活动还是方法指导,都应该明确“引导学生在多样情境中学会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这一核心任务。 2.深度阅读是用专题研究、探究性学习的态度与方法走进“整本书”,而浅阅读则是浏览式阅读,仅仅停留在“整本书”的内容概括与把握的层面上。 3.余党绪老师认为:“思辨性阅读的实质就是读者与作品的对话,在对话中达成理解、反思与断言。要建立真正的对话关系,须有两个要素,一是清晰的理解,二是理性的评价。首先要靠文本细读与综合分析的能力,理解文本自身的逻辑;然后用自己的逻辑去判断文本的逻辑,寻找共鸣,或者靠质疑、分析、判断与评价的功夫发现破绽。”七、《“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教学定位的构想》 程丽华 1.而对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新课标则有明确的目标,“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宽阅读视野,构建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对优秀和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教学目标,组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 3.整本书阅读任务的设计,不是百科知识似的梳理总结,不是简单的概括归纳,而是着眼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深入到书本的内核之中,发现一些表面所看不见的东西;或真正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于其中,形成自己的阅读经验和评价。 4.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大量多样的阅读,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150万字。八、《“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白丽 1.有关“整本书阅读”的概念界定,目前认识并不统一。从当前实践探索及理论探讨来看,多数研究者似乎都倾向于将其理解为整本的文学经典的阅读。 2.浙江师范大学郑逸农就强调“整本书阅读要强化学科意识”“语文学科的整本书阅读,对应的应是文学家写的文学作品”。北京市特级教师来凤华在探讨整本书阅读时也强调“文学经典是人类自我认识、自我想象、自我认可的思想和文化的结晶”。上海市特级教师余党绪在探讨“整本书阅读中”时,尽管将“书”界定为“与作者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有独特的灵魂与气质的著作,可以是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如《悲惨世界》,或者是一部哲学著作如《理想国》。”但在谈及“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策略时,也明确缩小范围,强调“本文所说的‘整本书’,仅限于文学经典”。 3.笔者认为要想准确理解“整本书阅读”,先得界定“整本书”。此处的“整本书”笔者认为,即完整的一本书,即包括文化经典以及史学、哲学、美学乃至心理学等经典,也包括学术经典;既包括单独成书的中、长篇,也包括作者自己汇编的中、短篇合集。 4.而出现在《课程标准》中的“整本书阅读”,也绝不是学生单向的随意阅读行为,而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由教师主导的一种教学行为。绝不应该是学生随随便便看完了,而应该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看懂、理解、欣赏、评价甚至去应用。
小不点yys
【内容摘要】 近年来,群文阅读在语文教学领域中方兴未艾,笔者乘兴拜读了相关资料,粗浅 感知为 :群文阅读一定程度上让语文教学走向海阔天空 。 那一线教师如何操作呢?在这方面,“青春语文”的倡导者王君老师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引领。教师通过在备课中对同类信息的联结、整合,以形成语文教学的阅读场。其同类信息整合可以是单篇文本内部的群词、群句,也可以是多篇文本,甚至可以是整本书的阅读。 【关键词】 同类信息整合 单篇文本 多篇文本 整本书阅读 何谓同类信息呢?就是同一文本中或者不同文本中具有相同气质和相同意义指向的语言信息。对语言敏感的教师能意识到同类信息之间的呼应和联系,有把它们共同构成为一个独立的语言场的语言冲动 。 王君老师即是这方面的践行者,她把这种思维特质称为“同类信息敏感”,而群文阅读的操作方法则是“同类信息的整合”。 钱梦龙老师定义“群文教学”为:以一篇文章或一个主题为基点,纵向或横向拓展,从而形成一个“文章”群而进行的教学。 原来群文阅读即是同类信息整合的表现,两者之间可以相融相生,而非把多篇文章直接丢给学生,略读,蜻蜓点水。群文阅读需要教师备课切入一个点整合,在课堂上依然离不开语文教学的实质——语言训练,依然要带领学生贴近文本,咀嚼语言,在语言中摸爬滚打,出生入死。通过联结整合,避免 了 零敲碎打,形成了一个语言场 、 阅读场。这样的语文课堂格局较为开阔,具有语文学科的特色。 面对这些概念,具体如何操作,对笔者而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且看语文前辈们研究的硕果: 余映潮老师在《三峡》的识字教学环节中,这样设计: 请同学们找出带“山”旁的字并理解它们的意思。 巴东三峡峡:两山夹水的地方。 重岩叠嶂嶂: zhàng,高耸如屏障的山峰; 岩:巨石凸起形成的山峰。 绝巘怪柏巘:yǎn,极高的山峰。 清荣峻茂峻:jùn,高而陡峭。 再请同学们找出带“シ”旁的字并理解它们的意思。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素湍绿潭湍:tuān,急流的水。 悬泉瀑布瀑:从河床陡坡或悬崖倾泻而下的水流。 飞漱其间漱:shù,冲荡。 林寒涧肃涧:此指峡谷。 猿鸣三声泪沾裳沾:浸湿。 余老的这一识字教学设计,巧,有趣。巧在这些字形成的字群暗含三峡的地形;有趣在激起了学生的识字兴趣。这一整合教给了学生一种认词识字的方法,也落实了字词教学;这一整合“是非常奇巧的角度,它的产生倚赖于教师对课文内容的精细阅读与提炼”(余老点评)。 家常课的识字教学可以设计得这样精致,真是绝了。 王君老师在执教《散步》一文中,将课文中以下句子整合在一起: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这些句子整合在一起,学生一读,很容易体会到句式内部结构的对称,一种节奏的美感,音韵的美感油然而生。 教参把这些句子称为“对称句”“回环句”,王君老师则把这些句式称为“神奇的圆形句式”,把它们的作用总结为:内容相呼相答,形式相扶相持,思想相辉相映,情感相 融 相生。这样 的 整合,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讨论,总结,再朗读,对《散步》的“慢且稳,朴素中不失温馨”的语言表达风格,就不难理解了。 美妙的是笔者将这些句式呈现在课件上,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不需过多讲解,整个课堂书声朗朗,氤氲着浓浓的温情。 在群文阅读的探索中,司艳平老师的同质同人群诗阅读的研究很是独特,以《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为例: 司艳平老师以“望”为切入点进行整合,分为三个教学板块:“一望老杜雄壮心,二望老杜离乱心,三望老杜赤子心”,层层递进解读杜甫,深入领悟杜甫之心境与灵魂。 设计的问题有: 1.如果我们要找一个词统筹这三首诗,你认为应该是哪个词? 2.《望岳》中,望雄壮之景,望到了怎样的景物?望雄壮之心,望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3.这三首诗歌,《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后,写的是诗人的离乱痛苦之心,这两首诗的异同点分别是什么? 4.读《春望》,你认为哪两句诗最感伤?为什么? 5.读《石壕吏》,哪些诗句让你触目惊心?为什么? 6.穿插导读资料1和2,思考:你看到了杜甫的怎样的情怀?说说你对他的认识和看法。(资料1为杜甫生平资料以及不同时期的诗作,资料2为教师下水文章《赤子本色老杜心》) 司艳平老师这堂整合的群诗阅读,完全打破了传统单篇文本教学模式——一背景 作者 介绍,二内容讲解,三写作特色。这样一整合一堂课显得灵动而厚重,无论是朗读引导,还是每个板块之后以诗歌小结的形式,单是一篇教师的下水文章,足可见教师备课的功夫与功底。学生沐浴在这样的课堂中,那杜甫距离学生不会太遥远了,杜甫在学生心中立起来了。 又以王君老师研发的一堂课为例:《想说爱你不容易——让我们聊聊〈平凡的世界〉中的爱情》 班上的早恋现象严重,宜疏不宜堵,这是王君老师设计这堂课的初衷。王君老师把该书十对男女爱情的文段整合在一起,设计成两个课时的内容。 第一个课时:朗读整合的文段,从女方视角讨论概括爱情的显著特点(同甘共苦之爱、一厢情愿之爱、迷途终返之爱、精神交融之爱、爱情理想破灭之爱、怜惜同情之爱、坚韧无我之爱、志同道合之爱、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矛盾撕扯之爱) 第二个课时:讨论交流 女生时间:如果你必须成为小说中的一个女子,你选择成为谁?你选择谁做你的丈夫? 男生时间:你觉得自己长大后可能成为故事中的那个男子?你觉得自己可能找到谁做你的妻子? 总结:好的爱情特质有哪些?(精神上的对等、身份上的认同、以奉献为前提、必须经历苦痛……) 纵观两个课时的教学实录,第一个课时朗读的氛围极其浓烈,学生完全沉醉于文学作品中的文字,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朗读气场。第二个课时讨论的氛围强烈,具有极强的代入感,尤其是女生发言。王君老师期间适当穿插弗洛姆《爱的艺术》相关文段,更是把爱情的探讨上升至哲学的高度。这一整合,整合了文段,整合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了学生理性思考——如何去爱? 这是语文课吗?还是主题班会课?通过这两个课时,学生能转移注意力,捧起《平凡的世界》,这就是语文课。通过整合,来突破整本书阅读的难点,这不失为一种良策。 有老师这样期待群文阅学: 繁花已然迷人眼,回首流水行云间。 弱水三千取一瓢,不为醍醐为天然! 整合,不仅是一种操作手段,更应是一种实践理念。 语文前辈们对群文阅读的探索和实践,让笔者“豁然开朗,沉醉不知归路”。群文阅读对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既是挑战,也是希冀 和 鞭策。在大数据、大网络时代,唯有对专业成长怀有一颗痴心,孜孜矻矻,方能在三尺讲台上走向海阔天空,走向诗与远方。 参考文献: [1]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2]王君:《更美语文课》[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 [3]司艳平:《遥望老杜赤子心——〈杜甫诗三首〉同质同人群文整合教学》[J],语文湿地,2017 2018-12-28
我想我是海啊
如何让学生拥有健全的精神素质?除了正确的教育方式和课堂模式之外,还有一个关键性的作法,就是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只有进行海量的阅读,才能会让孩子的理性情感意志得到全面发展并发展到较高阶段。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阅读看作人生是否获得幸福的必要元素: 一个不掌握数学、不会解应用题的人,仍可以生活下去并获得幸福;然而,如果不会阅读,则不能生活,也不会获得幸福。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阅读是人生的必需,一个人能否获得幸福,乃至于能否像一个人那样活着,都取决于他是否能够阅读。为了引导孩子们阅读,我们学校开展了“读整本书”来带动学生们阅读的方式。以下是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前期准备:选择阅读书目选择图书要遵循三个原则: 1.经典性 2.趣味性 3.开放性. 经典性,文学经典是人类自我认识,自我想象,自我认可的思想和文化的结晶,百读不厌,常读常新,我们想绕也绕不过去。 趣味性,为孩子选择读物要适合孩子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认知水平。 开放性,我们是个动态的文化体系,新的优秀作品把它吸纳进来,通过阅读实践,不适合的我们把它淘汰出去,绝对不是一潭死水,这样就形成了我们的书目。. 七上:《朝花夕拾》 《西游记》 《三国演义》 《世说新语》 七下:《骆驼祥子》 《海底两万里》 《平凡的世界》路遥 《青春之歌》杨沫 八上:《红星照耀中国》 《边城》 《昆虫记》 《名人传》 八下:《傅雷家书》 《莫泊柔桑短篇小说》 《钢铁是怎祥炼成的》, 《鲁宾逊漂流记》 九上:《艾青诗选》 《水浒传》 《苏东坡传》 《鲁迅传》 九下:《儒 林外史》 《简爱》 《牡丹亨》汤显祖 《傲慢与偏见》 奥斯汀 二.阅读课程怎样设计? 1.规划课时,确定阅读时间 初一到初二两个学年,四个学期,每个学期读四本,平均每个月读一本,我们采用“4+1模式,每周五节课,四节上基础语文,一节上阅读课,我们就有了课上的时间保证。另外,既然是课程就要有时间限制,所以阅读每本书要设定阅读的时限。 600页以上的规定四周时间4节课。300~500页以上的,三周时间,300页以下两周,2课时。另外再加一节兴趣阅读课。 2.书要怎么读? 有了整体规划,有了时间规划,下面夹谈谈怎么来读这些书。 绝对不能把书放给孩子“放养"。如果没有引导、节制、调控和管理,是出不来效果的。在考虑如何推动孩子深入阅读时,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来做:1.读. “读"是自读,孩为们在课下自行阅读,因为课上必竟时间有限。每周大家共读一本书,制订出阅读任务。 2思. “思"是在读的过程当中思考品味, 揣摩,把自己阅读过程中想到的问题梳理出来。 3.议. “议”是通过讨论,消除疑难,分享思想成果。 4.写. 写”就是把阅读的思考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有了读的输入,“写”才是输出,也是把收获梳理出来。 5.延. “延”就是延伸和拓展。在更宽阔的视野上来看这个作品。并把这些内容和学生了解的知识“挂钩”。 有了这五步,我们就能够通过一些课型把它固化下来,在每一个时间节点上要强过一个课型把阅读推进下去。自主阅读课完”成“读”、“思”这两个环节。讨论引导课完成“议”这个环节,写作课完成“写"这个环节。延伸拓展课完成“延”这个环节,考虑好了课型,下一步就是实施了。 三.具体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孩子们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惊喜。 1.自读课 先做读书笔记,再梳理问题。孩子们做的读书笔记各种各样:有摘抄名句名词的,有做点评的,还有认有做赏析的。 以下是在自读《三国演义》时,收集的问题: 1.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为什么能千古传颂?2.诸葛亮是三国的核心人物,书中关于诸葛亮的章节有哪些?3.在《空城计》中,诸葛亮笑了三次,有什么不同? 4.关羽生性傲慢,自视清高,为什么被万人景仰? 5.张飞是勇的代表,他最终为什会被手下两个土卒所杀?6.曹操是著名的诗人和军事家,为什被称为奸雄? 7,官渡之战,袁绍为什么会打败?8.刘备和曹操的性格有什么不同?9.刘备的“仁”体现在哪些方面? 10.曹操很善于用人,体现在哪些方面? 11.魏国名将司马懿为什么能胜利? 12.《三国演义》中的五虎将是哪几位? 13.“白衣渡江”是指什么? 14.三国是曹操死后出现的,首先篡位称帝的是谁? 15.庞统是怎么死的?谁推荐过他? 16.王允利用貂蝉除掉董卓的过程中用了哪些计策? 17.表现诸葛亮“智绝”的事例有哪几个? 18.表现关羽“义绝”的事例有哪些? 19.曹操“奸绝”的事例有哪些? 20.表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哪些事例? 2.讨论课把梳理的问题分类,然后进行课堂讨论。 当这些问题出来,我们要认真梳理一遍,看哪些是有价值的问题,哪些是核心问题,他们把这些问题整合打包。通过梳理我们发现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是围绕四大问题: (一).人物性格特点 (二).人物典型事例 (三).著名计策 (四).重要战役 我们把这四类问题投放到课堂上去,进入了讨论课这个环节,每个小组认领一个话题讨论,分享,然后总结。通过讨论,孩子们消除了疑难,分享了思想成果。 3.引导课. 学生在和文本对话,学生和学生对话后,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孩子和书本做了交流,孩子和孩子之间做了交流,师生之间还缺少一个互动交流,引导课就来了。老师在引导课上既是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老师要依据自己现有的文化视野,认知水平对作品做出自己的领悟和解读。作为平等的阅读主体介入学生的阅读生话中,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学生的阅读思雏,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 如何激活一池清水 ,关键在于教师的解读。学生对此也是有阅读期待的。 这是我做的《狼王梦》的一个阅读指导课,我把紫岚这个人物 形象做了自我解读。分享给大家,引起了孩子们的很大的争论,这正是我和孩了们的一个互动和交流。5.写作课 把讨论、分享、碰撞,释疑后的想法写下来,形成作品。 通过和书本交流,同学之间交流,师生之间碰撞,孩子们心中生发了许许多的想法,我们如何把他心中的想法通过语言固化下来?写作课就来了,所以说,在写作课上,孩子通过思考写作,形成了自我认知。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孩子都有了一本阅读感悟笔记,写得非常认真。 5.拓展课 链接资源,拓展素材;自主选择,探究阅读。 写作课结束,这个链条并没有断,还在继续延伸。孩子们仅仅立足作品形成的认知,还不够深化,还需拓展,让孩子通过自主选择,自主阅读的方式站在更高的立足点上,站在更宽阔的视野上来观察作品,思考作品。我们提供了很多素材,基础性的,像所读作家的生平、创作风格、访谈录等,包括对作家的简单的评价,还有一些专业性的,我们搜集的许多专业性的研究文章。供一些有兴趣的,有探究能力的孩子选择使用,这样就大大地拓展和深化了孩子们的认知,也培养了孩子们的探究精神和能力。 四,整本书阅读效果显现 通过这一系列的环节,一个学期下来,感觉有了一些阅读效果。 1.从阅读任务到产生兴趣,再渐渐形成习惯,孩子经历了一个比较丰满的阅读过程。读书是慢工,俗活说“慢工出细活”,所以我们老师在引导孩子的过程当中,特别注意培养他们的兴趣和习惯。 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开展”同读一本书"活动,孩子们读书的同时,我们老师也一起读,重读经典,再塑灵魂。我读每一本书都做摘抄笔记,已经做了厚厚的好几本。我把我的读书笔记投放到孩子当中,孩子们一片唏嘘,觉得老师能做到,他们也能做到,很多孩子和我比读书笔记,这正是一种示范和引导。语文老师是触发孩子学习语文的最好媒介,所以老师首先要做好示范。经过老师们的示范和引导,孩子们的习惯在慢慢地养成。2.读书把孩子的学习经历和生活经验连接起来,发展了思维。 孩子在阅读过程当中,对小说情书的猜测,对人物命运的把握,大大地拓展了他们的思维,他们还能把他们生活当中遇到东西和他们读的作品联系起来。孩子通过阅读和其他知识形成勾连和链接,这就是阅读的功效。 再有,孩子的阅读勾起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形成了自我教育。一些孩子建过读沈石溪的作品,变成了一个热爱自然的人,对于世间的事万物,都抱有平等博受的胸怀。有一个孩子在作文中写到:动物虽然依靠本能活着,却有着许多和人类一样的性情:比如母爱,比如团结合作的精神……3.在文学性和科学坚的跨越中,孩子们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学习方式。 4.呈现出精神成长的热轨迹。著名学者朱永新曾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 我们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是希望孩子通过读书提高对假恶丑的抵抗力,对真善美的欣赏力,从而能离庸俗远一点,和高雅近一点,离邪恶远一点,和善良近点,离浅薄和愚昧远一点,和古今中外的智者、贤者近一点,进而培养高雅的情趣,健朗的精神,书卷气质,家国情怀。参考文献:1.《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2.《教子有方》吕福生
如何寻找论文文献? 论文写作寻找文献时很多同学都会遇到以下几个问题:外文文献怎么找怎么阅读?面对海量的文献信息,我往往会感觉无从下手?那么究竟怎么才能查到你需要
撰写图书馆论文就是运用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解决一个学术问题,其最重要的是图书馆的论文题目,题目是论文的眼睛,有一半文的作用。下面我将为你推荐图书馆论文题目,希望能够
一、《自觉地探索,困境中突破》 徐志伟 陈湾妮1.1941年,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定》一文中,更是提出了“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理
你可以上图书馆,上知网,看看你写类的论文的这个理论涉及同类型的其他人的论文都引用了哪些文献
论文参考文献的格式论文的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著作,是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参考文献要放在论文正文之后,不得放在各章之后。参考文献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