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69

angelwhere?
首页 > 学术期刊 > 对林语堂的研究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ewelleryz

已采纳

方巾气原指迂腐的作风。但林语堂在此文中提到的“方巾气”却专指当时反对幽默、性灵小品文在中国广泛流传的左翼作家。左翼作家对中国的时政是非常上心的。林语堂早年也属于一线左翼作家联盟的成员。但兴许是看多了革命,也有了那么多次经历,也不想“杀身成仁”。于是改为谈幽默,说性灵。在当时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青年学子们成天接触的都是战斗味十足的语言。偶来一放松文学,便很快被吸引。于是乎,一时之间竟出现了“无文不幽,无话不默”的现象。而且,当时林语堂鼓吹的“闲适”事实上远远越过了笔调的范围。他把“闲适”夸大为文学创作以至于艺术发展的条件。这在战斗着的左翼看来,无疑是一种消磨人斗志的文学。鲁迅为此很是担心,他曾连续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从讽刺道幽默》、《从幽默到正经》两文,表达对幽默问题的意见,虽然未点名批评林语堂,但显然是针对林语堂提倡的“幽默”。林语堂此时对左翼作家没有采用宽容的态度,而是把幽默的调子越提越高。这篇文章就是他对左翼作家一个反驳。虽然幽默文学的盛行,可能并不在他的意料之中,然而当这已成为事实了,他却也并没有“踩踩刹车”,而是大势宣扬。这篇文章对待他的“幽默敌对方”很是生硬和不客气,气愤之情溢于言表。把中国的一些事情和国外的做比较,却忘记了环境有所差异,文化自然也会有所差异。当然林语堂的这篇文章中,还有些委屈的感觉,但是,对左翼作家论点的反驳乃至讽刺才是主论调。因此,此文常被人当作林语堂反动文人的一篇攻击左翼作家的典型之文。认为此文不分轻重,不分公私。搞不清国内当时状况,甚至有人直接把它列为毒害青年的文章之一。林语堂此文确实是显得很没有风度。就此文来说,在当时那个环境下,的确不是一篇符合大流的文章。但林语堂的某些文章还是值得一读的,尽管他并不是所有论调都正确,但是我们戴上“思辨”的“眼镜”还是可以发现他的散文的确是具有闪光点的。

202 评论

xianla198501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2003 论林语堂的幽默小品文LIN Yu-tang′s Humorous Essays刘道辉摘 要:林语堂幽默小品文的幽默、性灵、闲适和娓语笔调及其小品文理论,都带有鲜明的个性文化特征;他在<语丝>、<论语>、美国、台港时期的小品文良多于莠;他的小品文古今中外、任意而谈,娓语笔调、亲切自然,亦庄亦谐、幽默有趣,语言平实、平中有奇,具有鲜明的特色.他的幽默理论在上世纪30年代不合时宜,受到批判;但其作品和创办的小品文刊物,对当时的散文创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80年代以来的散文创作和发展也是有益的.他对中西文学、文化的交流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受到海外评论界的高度赞扬,誉为"文化人之龙凤".关键词:林语堂;幽默;小品文;理论;特色;影响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733(2003)02-0062-07作者简介:刘道辉(1971-),男,湖北洪湖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讲师.作者单位:刘道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湖北,武汉)参考文献:〔1〕林语堂.八十自叙[A].林语堂文集:第8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369、327、370.〔2〕鲁迅.小品文的危机[A].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3〕林语堂.关于<人间世>[A].林语堂文集:第10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4〕林语堂.论幽默[A].林语堂文集:第9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72、63.〔5〕林语堂.幽默杂话[N].晨报副刊,1924-06-04.〔6〕林语堂.论东西文化的幽默[A].林语堂文集:第9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32.〔7〕林语堂.吾国吾民[A].林语堂文集:第8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8〕林语堂.论文[A].林语堂文集:第10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209-210、208.〔9〕林语堂.发刊<人间世>意见书[A].林语堂文集:第10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10〕林语堂.再与陶亢德书[A].林语堂序跋书信选[C].台北:南京出版出司,.〔11〕林语堂.叙<人间世>及小品文笔调[A].林语堂文集:第10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173、174.〔12〕林语堂.小品文之遗绪[A].林语堂文集:第10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179、177.〔13〕施建伟.林语堂在大陆[M].北京:十月出版社,、360.〔14〕林语堂.生活的艺术:重印前言[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2.〔15〕万平近.林语堂定居台湾前后[J].新文学史料,1995,(2):143、148.〔16〕林语堂:读书的艺术[A].林语堂文集:第10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17〕林语堂.秋天的况味[A].林语堂文集:第10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18〕林语堂.粘指民族[A].林语堂文集:第9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19〕林语堂.怎样买牙刷[A].林语堂.我的话@行素集[M].33-40.〔20〕林语堂.说乡情[A].林语堂文集:第10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21〕林语堂.记鸟语[A].林语堂文集:第10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22〕鲁迅.一思而行[A].鲁迅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3〕林语堂.八十自序@译者序[A].张明高,范桥.林语堂文选:编者前言[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47 评论

吾ci吾ci5757

复制粘贴过来的《林语堂和翻译》一、生平简介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光绪二十一年乙末)出生于福建省龙溪县坂仔村,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01年六岁的林语堂入坂仔教会办的铭新小学,十岁到厦门鼓浪屿继续读小学,十三岁时入厦门寻源书院。1912年,十七岁的林语堂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1916年以第二名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文科,之后在北京清华学校任中等科英文教员。1919年夏与厦门豫丰钱庄老板的女儿廖翠凤结婚,秋携新婚妻子赴美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深造。一年后由于经济原因前往法国为华工服务,教他们读书写字。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院长。1927年离开厦门到达武汉,任外交部秘书,为期仅六个月。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提倡幽默;1934年另创《人间世》,主张文章须发抒性灵;1935年又办《宇宙风》半月刊,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同年,林语堂的英文著作《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译作《中国人》)在美国出版,四个月内印了七版,登上畅销书排行榜,林语堂因此在国外一举成名。而后,在赛珍珠(Pearl S. Buck)夫妻的邀请之下,林语堂举家于1936年迁往美国,开始了他长达30年的海外生涯,那也是他文学写作的重要时期,他的英文作品《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在美国高居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长达五十二周,长篇小说《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使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林语堂于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并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后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病逝于香港。二、翻译理论林语堂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以及其对中英两种语言炉火纯青的掌握为他在翻译方面的造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林语堂的一生精力主要投入到了写作中,但他仍然写了许多有关于翻译的文章。早在1924年,林语堂就在《晨报》上发表了《对译名划一的一个紧要提议》,他涉及翻译理论的其他论著还有《我所得益的一本英文字典》、《旧文法之推翻及新文法之建造》、《答青崖论"幽默"译名》、《说孽相》、《国语文法的建设》、《论译诗》、《译东坡"行香子"二首》,《译乐隐词》、《英译黛玉葬花诗》、《尼姑思凡英译》等等。这些文章或从语言学理论方面进行评述,或从实例出发进行剖析,都展现了其中英文的深厚基础。然而林语堂于1933年为吴曙天编著的《翻译论》(1937年1月,光华书局出版)作的序,即为近万言的《论翻译》(后有收入其《语言学论丛》一书),是他最系统、最全面论述翻译理论的文章。在文章中林语堂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从而成为中国翻译史上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论文主要包括了对译者基本素质的要求以及翻译标准这两个方面。在对译者的要求方面,林语堂认为翻译艺术所依赖的有三条:"第一是对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题有正确的见解。"林语堂的这篇论文从翻译实际出发,毫不玄虚,说理质朴。他认为翻译除了上述三条外,"绝对没有什么纪律可为译者的规范"。他认为以前论述翻译问题的文章,大多或泛论译法,或单论译名,"都是直接出于经验的话,未尝根据问题上的事实做学理的剖析"。而他提出"讨论翻译须研究其文字及心理问题",换言之,即"翻译的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文字及心理问题。"。他认为:"倘是我们要于此问题得比较客观的解决,自当以语言文字心理的剖析为立论根基。必先明语言文字及行文心理的事实,然后可以做译者标准应如何、态度应如何的结论。"应当指出,林语堂是在中国译学史上第一个最明确地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立论的"学理剖析"的基础的。正是在这两个基础上,他阐述了翻译标准问题,并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和美。他又从另一角度将这三重标准说成是译者的三种责任: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对中国读者的责任与对艺术的责任。"三样的责任心备,然后可以谓具有真正翻译家的资格。"这是发人所未发的。此外他总结前人的翻译方法,指出翻译只能是以句为主体的"句译",不能以字为主体的"字译"。因此他提出"忠实标准"的四义:非字译、须传神、非绝对、须通顺。对于"通顺标准",他认为要做到两点:"第一,须以句为本位;第二,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而关于"美的标准",林语堂认为"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将其工作当作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的一种。"尤其翻译文学作品,更"不可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此外,林语堂同意真正的艺术作品是不可翻译的说法。"因为作者之思想及作者之文字在最好的作品中若有完全天然之融合,故一离其固有文字则不啻失其精神躯壳,此一点之文字精英遂岌岌不能自存"。最后他赞同"翻译即创作",认为翻译文学作品的人,"须把翻译自身事业也当作一种艺术"。文艺翻译家"必先把其所译作者之风度神韵预先认出,于译时复极力发挥,才是尽译艺术文之义务。"林语堂的这个观点与翻译论中提出的译者应是批判家的理论有共同之处。 总之,林语堂的这篇《论翻译》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重新提出三个标准,并较为全面地论述了翻译的性质以及文学翻译的任务与方法。而他从语言学与心理学的角度也作了一些新的探讨,其翻译理论与现代挑战传统译文从属于原文的观点亦有相通之处。 三、翻译实践林语堂在翻译上的成就,也可以说是他中年顶峰时期旅居美国的成就。从1935年的《吾国与吾民》,到1964年的《逃往自由城》和1967年的《中国绘画理论》,各种著作及译作一共三十二部,全是英文书:其中包括论述、散文、诗词、小说和传记,其中有翻译也有创作。从宏观的角度看,林语堂在海外的这个时期,他本人就象征了"翻译"。他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是翻译的化身。因此林语堂的翻译不仅是文字上的功夫,而是通过人际关系作多样性的活动,把中国人的情感、思想以及生活辗转传给西方读者,使他们能够了解和欣赏。林语堂在谈及英文特点时曾说过:"英文用字很巧妙,真可以达到'生花妙笔'的境界。英文可以语大语小,能表现完全的口语化,因此往往感人至深。一些看起来很平常的语句,却能永远留在人的心底"。而他自己的英文写作和译作就是达到了这个境界,"有时随便用英文美语,俗语俚语把中国文化解出来;有时保留艰涩难懂的中文词句,用入情入理、旁敲侧击的手法作有意义的诠释"。他在美国出版的第二本书《生活的艺术》就是最能揉和创意和诠释的一本著作。从某种观点来看,这本书也可以算作一种译文的选集,不过作者在每一段引文的前后加上更多篇幅的诠释,古今中外,东南西北,融会贯通,替读者作心理上的准备,加上自己的意见,一气呵成。林语堂翻译独特的地方,就是能够彻底消化了心爱的文章,然后夹叙夹议,用自己的创意炮制一番,既能抓住原文的形式和精神,又容易让一般的西洋读者了解。林语堂在翻译实践中对原文挑战的方面有一本重要的著作《孔子的智慧》。《论语》有许多英译本,但林语堂的做法与众不同。他不是从"学而时习之"开始逐字逐句翻译,而是将其分门别类的重编一下,小题目有:孔子的感情生活;孔子的谈话风格;孔子论君子和小人;孔子论政治、教育等等,另有几篇介绍孔子的身世,摘译《礼记》的《中庸》、《大学》和《孟子》的有关篇章,就成为一本合乎逻辑、有头有尾、可读性强的书,使西方读者得到一个概念,知道孔子是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儒家的学说是怎样几千年来深入中国人的心的。《老子的智慧》,即林语堂英译的《道德经》,则是他在介绍中国文化方面又一重要译作。这首先归功于他渊博的学识、深厚的国学底子以及对道家哲学的颇有研究,使他能够透彻准确地理解原文,为其忠实地传递原文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他地道的英文与其坚持的"传神"的翻译标准使他的译文能够行云流水、明白晓畅。因此,尽管《道德经》于19世纪就已经开始被译成多种语言,而且其在西方译本种类之多仅次于《圣经》,林语堂运用自由诗体所译的版本仍是相当成功的,较其之前的版本在内容气势与风格上更为忠实,文字表达上更为凝练准确,读起来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使林语堂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则是个彻头彻尾的创作,然而潜移默化中仍是存在翻译的成份。虽然小说是用英文创作的,但所描述的是从拳匪之乱到抗日战争四十年来的中国故事,因此随处可见充满浓郁中国风味的东西。在创作中有翻译更加完美的一个例子是他的《苏东坡传》,他采用西方传记文学的写法,把这位才华万丈、性情豁达的古人活灵活现地塑造出来。全书参考的书籍非常丰富:苏东坡的每一件事、每一句话都有历史和文献的根据,其中包括他流传后世的千百篇诗词、文章、书信及笔记等。有些他直接翻译成英文成段地引用,如苏东坡反对王安石的新政向神宗皇帝的上书;有些讲他镝居黄州,饮酒散淡,如何写出千古传诵的《赤壁赋》,林语堂就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林语堂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他在香港中文大学赞助下于1973年编纂出版的《当代汉英词典》。在这之前,只有两种汉英词典在国际间流行通用,即1892年翟理斯(Herbert A. Giles)编纂的《汉英词典》(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以及1932年麦氏(. Mathews)编纂的《麦氏汉英大辞典》(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林语堂花费五年时间编纂的这本汉英词典既满足了他数十年的心愿,亦满足了当代汉英翻译的需要。它所采用的检字法是根据林语堂发明的"上下形检字法"修订的,所采用的拼音也是将他当年参与制定的罗马拼音法简化而成的"简化国语罗马字",而林语堂首创的五十部首则成为这本词典的另一特色。四、中西文化交流在林语堂的作品中翻译和创作是难解难分的,他的翻译中有创作,创作中有翻译。"时"与"地"结合起来,使他肩负对西方读者诠释中国和中国人的责任。他之所以成功,不单是靠文字的精湛,也是基于他热爱祖国文化,同时有独特的见解。他的作品强烈表现出对祖国和祖国文化的依念,他不仅介绍中国的哲学,而且又广泛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包括经济、政治、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民俗等等,因此他的英文著作极受欢迎,且有多种文字译本。与此同时,他还常到各处演讲,宣扬中国文化,在为中国争得国际了解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林语堂做出的努力和成就是罕有其匹的。他用英语创作的一系列作品曾轰动欧美文坛,并且影响深远,其中有的被选为教材,有的被政府高层倚为了解中国之必读,一直被视做阐述东方文化的权威著作。许多外国人在提到中国的文学与思想时,古知孔子,现代则知林语堂,足可见林语堂作品对沟通文化,促进国际了解的影响。1975年11月,在国际笔会四十一届大会上,林语堂当选为国际笔会副会长。这是国际笔会成立数十年间第一位中国作家得到此项荣誉。作为国际笔会的副会长,并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他的译著作无疑为他赢得了国际文坛的巨匠地位,同时也为中国人赢得了骄傲。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林语堂以其卓著的才学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他所撰的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正可以反映其抱负以及在向西方介绍中华文化方面所作的努力及贡献。

213 评论

伯符仲謀

JSOTR上面有一些,ProQ上面有一篇很新的博士论文,也是关于林语堂的,可以去看看。如果是研究大众文化的话,时代周刊和纽约时报估计比较适合。这些还是英文原文的,可能比较适合学术吧。

148 评论

zizzandwzy

有人作诗这样评论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挚爱故国不泥古,乐享生活不流俗。”第一句是说他精通英文,他写的全英文的京华烟云等等小说在国外名气很大,当然他古文更好,所以脚踏中西第二句说他在全国都在写政治小说的时候,他偏偏提倡幽默闲适小品文,退居二线,专心研究文学第三句是指他后来去了台湾,但是一直是爱国阵线的第四句,是对个人的总体评价,大约高尚文人都有这品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谢谢采纳!

130 评论

小不点儿淘气

学术的 没有 林语堂不入流的 谁研究

159 评论

相关问答

  • 林语堂30年代创办的杂志

    林语堂简介 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

    sy2009Jason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语言对照的研究论文

    语言学在人类文明史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语言学在某种程度上记录了人类历史的演变程序。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论

    jack99huang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对中学生课堂气氛的研究论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动作等把学生的视线吸引过来。那么,如何才能活跃初中数学课堂气氛,正确的给予肯定,但却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提高修养,增加知识含量,

    甜甜小小宝Sally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对林语堂的研究论文

    方巾气原指迂腐的作风。但林语堂在此文中提到的“方巾气”却专指当时反对幽默、性灵小品文在中国广泛流传的左翼作家。左翼作家对中国的时政是非常上心的。林语堂早年也属于

    angelwhere?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林语堂研究综述论文

    有人作诗这样评论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挚爱故国不泥古,乐享生活不流俗。”第一句是说他精通英文,他写的全英文的京华烟云等等小说在国外名气很大,

    我的飞飞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