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64

那份噯隻許伱甡
首页 > 学术期刊 > 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研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仙姓朱

已采纳

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致力于构建一种学习群体.通常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其特点为:主动参与,合作探索,交流获益,达到共同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真正的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成了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现仅就"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几点做法"做一下阐述.

你好: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个论文题目有点大 我们非师范专业的还真回答不了。

"21世纪激烈竞争的焦点无疑是创造型人才的竞争,具有强烈创新意识与高超创新能力是创造型人才必备的素质。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陶行知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根本与源泉。 创设"悬念",激发数学问题意识设置悬念能够激发学生强烈、急切的思维欲望。悬念的设置方法很多,根据教学需要而定。如果把它设置于课末,学生急于求知,课后就带着问题预习。 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几何》第三册解直角三角形时,课末设置了如下"悬念":"你能不过河而测出河宽,不上山而测出山高,不接近敌人阵地而测得敌我之间的距离吗?这些问题在下节课可获得解决。"问题引导,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良好的认知结构是问题意识的向导和基础。教学中,要合理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笔者如下设计:试求出下列方程的根,并计算两根之和、两根之积。 学生完成后,教师:方程中的系数和常数与两根之间有某种关系吗?学生:经观察,两式两根之和等于一次项系数的相反数,两根之积等于常数项,两式两根之和等于一次项系数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的相反数,两根之积等于常数项除以二次项系数所得的商。师:这两种情况又是什么关系呢?生: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后者包含前者。师:一般情况下,如果方程两根存在,我们能猜想两根与系数a、b、c的关系吗?生猜想:。师:很好!能证明吗?引导学生用与原方程等价性进行证明。师:我们证明了猜想是正确的。 如果方程两根存在,那么。这个定理称为韦达定理,是法国数学家韦达发现的。通过以上一系列问题的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构建知识,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数学问题意识得以形成。 反思探究,强化数学问题意识例1.若m为一有理数,试确定K的值,使方程的根为有理数。解:整理,得,其判别式△=。要使方程的根为有理数,需使判别式△为完全平方式,即,解得。如果就此完成解题任务,急于去解另一道题,将失去一次很好的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机会。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在学习过程中的反思,是对问题的再认识;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可评价解题过程的优劣,寻求更简练的方法;对问题结论的反思,有利于建构知识链。 于是我设疑引导反思:师:请一位同学说出这种解法的思路。生:这种解法的思路是:因为m是有理数,要使也为有理数,必须△是完全平方式。师:这一思路正确吗?条件的转换和原题的要求一致吗?是有理数一定要求△是完全平方式吗?有没有被"加强"或"减弱"?生:观察发现,只需△是完全平方数,就可保证x为有理数,转化过程中条件被加强了!师:答得好!如何调节?生:令解得为任一有理数)。师:是否在调节后得出的答案中呢?生:尝试探索,发现当时,有。让学生谈谈反思的收获后,教师归纳:这个k值有它的特殊之处,对于这个k值,m为任意有理数,题中给出的方程都有有理数解,这正是原解法中条件被加强的原因。 通过反思,从新的角度、多方位地对问题进行再认识,不仅有利于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的本质,探索问题的规律,优化思维的品质,而且更有助于问题意识的强化。 开展实践活动,发展数学问题意识任何知识只有经过个体的不断体验才能认识深刻,才能转化为个体固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强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对问题的强烈意识。 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作为教师,已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了,传授获得知识的方法更为重要。 有效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已成为终身学习的基本保证。在课堂中,教师应创设宽松、自由、愉快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达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对学生的发问,和悦倾听,耐心引导;对不当或错误的问题,肯定其大胆行为,鼓励学生与教师进行探讨,多给学生成功体验的机会。 使数学问题意识逐渐成为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形成对数学问题意识的自我追求理念,学会数学地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升华问题意识,以利于终身学习。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好研网]

创新是从怀疑和提出问题开始的,善于提出问题是其具有问题意识的重要表现和先导。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重视问学生,忽视了学生提出问题的价值。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学则生疑,疑则学进。平时我们常说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分析、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发现与提出问题,并且要在很正常的情况下发现问题,这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要登上这个境界,首先必须具有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解决但有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认为有以下方法:一、培养兴趣,激发问题意识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只有当祀拐寸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才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一般来说,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是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的问题。

现代教育的理念改变了教师以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引导者、评论者、欣赏者,要从传统的“授人以鱼”变为现在的“授人以渔”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合作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再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主动参与学习。在此,我就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会克服一切困难,这样以来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二、建立民主、和谐的气氛,为学生自主参与营造氛围 要建立民主、和谐的气氛,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尽力和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由于初中生的年龄关系,他们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这个老师带的课,反之,他们会因为讨厌一个老师而讨厌这个老师带的课。为此,教师一定要多想办法和学生搞好关系,让学生喜欢你,进而喜欢你所带的课,只有这样,上课时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其次,教师对课堂上提出和自己不同的意见,甚至错误答案的学生,千万不能一顿训斥或挖苦,而应对这样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当然也要婉转地指出学生答案中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学生就不再害怕因回答错误而受到老师的训斥,心理压力小了、思维活跃了、敢参与了、知识的掌握自然就更快了!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会试着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现有的问题,当他们发现无法解决时,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分组讨论、相互交流,甚至可以组织学生辩论、各抒己见,并把握时机、准确而又精炼的给予指导,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例如,在讲《平移和旋转》内容时,教学一开始我首先播放了《猫和老鼠》一个片段,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学生在观察、对比猫的运动和老鼠的运动过程中,初步感知了平移和旋转的现象。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四、问题设置阶梯化,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及参与的机会,为此,布置任务时,可分至少三个层次布置任务,对“学困生”我们可以布置一些基本的题;对“中等生”我们可以布置一些稍有难度的题;对“优等生”我们可以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题,让他们各完成各的,这样就可以让每位同学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并能收获“成功”的喜悦,感觉到“我能行”,同时又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 五、积极开展动手操作,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如教学《认识百万分之一》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我让学生分组讨论测量方法、并具体操作,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可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有利于加深教学的重点、难点的理解,并形成深刻的记忆,提高了教学效果,比老师“填鸭式”教学效果好得多。 六、课后延续自主参与热情 教师不但要在课内激发和维持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更要将课内迸发出的参与热情有效地延续到课后,以促进他们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并由此体验到数学知识散发出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氛围之中。 如在学习了“图形的全等”后,我给学生留了这样一道题:每个同学画四个三角形,然后和周围同学画的三角形进行比对,看能不能找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并问自己是如何判断的。这样不仅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了,而且为后面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也奠定了基础。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只有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试用问题教学。 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适当引导。。。。。。 旨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心。。。 有句话是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

长期以来我们总觉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虚无的东西,根本无法落到实处,只是说说而已。前一段时间,高校长到北京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年会,感受颇多,多次与我谈起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高校长认为,在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如果谁重视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谁就会立于教学改革的潮头。因此,高校长提议要我们认真研究,大胆实验,尽快走出自己的路子。11月7日,我校邀请了市教研室徐大有主任、周新奎科长、孙奎浩老师和刘洪星老师以及县教研室的老师们一起来校与我们研究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通过半天的活动,特别是徐大有主任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解读,使我对其有了新的认识,感受颇多,收益匪浅。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出发点,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放到了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作为总体目标之一提出来,强调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有计划的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和指导。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体系中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数学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整体观念,不能搞单打独斗,不能把搞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当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徐大有老师认为,所谓情感,通俗讲就是学生喜欢学数学;所谓态度,通俗讲就是学生下力学数学;所谓价值观,通俗讲就是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用。从这个角度讲,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使学生喜欢数学,教师首先要喜欢数学,对数学有兴趣,热爱学生,以满强的热情投入课堂教学之中。不断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生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不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产生好奇心。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得以开展的基础。从张敏老师执教的《可能性》我们看出,学生十分喜欢数学活动。我们是否可以大胆的设想,将一些概念、计算等传统课嫁接在数学活动上,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数学学习的规律。北京的老师就进行了尝试,把《质数、合数》上成了数学活动课,效果很好。 要使学生下力学数学,教师必须经常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活动遇到的困难,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及时肯定和表扬学生取得的进步与成功,对学生关爱、宽容和信任。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展示自我。教师还应正确引导学生学会评判学生,学会评判自己,使学生对数学产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愿学的心理倾向。促使每个学生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 要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用,教师就要将数学有机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达。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时要让学生明白,运用周长计算办法可以解决许多现实问题。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抽象概括总结升华。比如赵立芹老师执教的《长方形周长计算》最后解决的问题,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式,还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将复杂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解决问题是我们数学上常用的的方法,量的现实问题就是通过转化的方式解决的,转化是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借助数学科学的文化价值,把蕴涵在数学知识、技能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想方法和行为规范加以挖掘与提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再现、重演数学知识中隐含着的原始实践和认识活动(包括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活动等)”,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在获得一个公民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较好的发展。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从教学上来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当学生感到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时,其主动性思维才真正激发和启动。在数学教学中,似乎总是老师提问的多,学生提问的少。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掌握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搭建宽松、平等的平台,让学生敢于提问 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气氛活跃,学生敢于提问,进入主动思维的状态,而不是严肃有余、气氛沉闷,学生只听不问,处于被动思维的状态。除了老师方面的原因外,部分学生因为学习基础差,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甚至幼稚,怕同学取笑,更怕老师批评指责,不敢发言。还有部分学生依赖心理较重,只想课堂上靠老师讲解、作业照套例题,学习只停留在表面,认为自己都懂了,懒得提问题。对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积极创设条件,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的积极性。 1、营造宽松、活跃的提问环境。要尊重学生,对于有自卑感的学生,即使提出的问题幼稚可笑,或者不着边际,也要运用微笑、点头等方式给予鼓励,尽可能让他们优先发言。还要教育引导取笑他们的同学给予理解和帮助,增强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要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探索问题的环境,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自卑感,敢于提问、踊跃发言。 2、帮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产生依赖心理的学生一般在家中都是事无巨细皆由家长一手包办,长期以来形成了被动接受的心理。教师要与家长多加联系,密切配合,克服家庭、学校包办过多的不良影响。还要在课堂上多启发他们,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积极探索和独立发现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运用活泼的教学手段。为鼓励和培养学生的提问积极性,要注意运用好活泼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问搭建平台。如经常组织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题比赛,通过提问题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各组成绩,激发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思考的热情。学生将会在竞赛中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形成大胆质疑和提问的习惯。 二、打牢知识基础培养良好习惯,让学生善于提问 除了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外,还要增强学生学习素质,培养良好习惯,善于在学习中质疑,不断从提出低质量问题向提出高质量问题转变。 1、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没有掌握必要的知识,就会出现提出简单、幼稚甚至荒唐可笑问题的情况,挫伤学生提问的热情。因此加强双基训练,打牢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是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前提条件。 2、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特别是有主动思维价值的地方,要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讨论,畅所欲言,积极发表意见。比如在教学“观察与测量”时,组织学生分组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第一组学生量出课本大约是一枝铅笔长,第二组学生量出大约两个手掌长,第三组量出大约一个文具盒长,第四组量出大约五个橡皮擦长。这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各组量出来的数不同、量也不同,怎么办?有的学生就会提出“有没有一个统一的长度标准”这样的问题。于是就得出了结论:需要统一的标准长度单位。这样就使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标准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产生继续学习的强烈愿望。 3、培养良好习惯。除了课堂上积极鼓励、引导学生提问以外,也要培养他们在课外自习、思考中质疑的良好习惯。比如让学生准备专门的问题记录本。无论在作业练习或课外学习时,遇到不明白的地方都记下来,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解决,也可以求助同学或老师。这样就能在学习、生活中既增长了知识,又养成了良好的思考、质疑习惯,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应该是很有帮助的。 三、在主动思考中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答疑中获得快乐 如何答疑和解疑,让学生享受解决问题后的恍然大悟和释然快乐,并乐于提问、认真钻研,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所在,也就是按问题—思考—发现—掌握和提高的轨道进入良性发展过程。整个认识过程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始终以积极思维去探索和发现,同时获得问题解决的愉快情感经验,这就有助于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内在动力。比如在教学“百分数”时,先设计一个场景:班级要选出一名学生参加全校投篮比赛,现在我班有四个候选队员,平时的成绩如下:小明投过20个球,投中17个球;小东投过25个球,投中21个球;小军投过50个球,投中40个球;小亮投过10个球,投中8个球。要选谁去呢?经过讨论思考后,有的学生提出应让小军去,因为他投中的球最多;有的提出应让小亮去,因为他投不中的球最少;有的提出应该用抽签的办法,谁抽到谁去。那么到底应让谁去呢?应该有个统一的衡量标准才行。最后学生再进行讨论,一致觉得应该用命中率来衡量,也就是用百分比来衡量。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从这个问题的解决中经历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不仅有助于他们体会百分数的意义,而且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中获取了解决问题的乐趣,形成了对百分数深入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而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主动思维的火花塞,是积极学习的发动机。只要解决了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在答疑中获得乐趣这三个环节,就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为主动探索、独立发现的创造者。

摘要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开拓性、创造性的人才,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针对初中数学教学的特点,笔者提出了从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创造、改良教法等方面进行培养,并收到了良好效果。关键字数学教学;教学环境;创新思维【中图分类号】0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266-02当今世界是个信息与竞争并存的世界,社会需要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的人才。

创新型思维的培养目前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难点.我们要想做好这个工作就不能不提到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要知道,所谓的创新思维就是一种求异、求变的思维模式,而发散性思维刚好就符合这种思维特征,因此,我们常说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内容.那么,与常规思维相比,发散性思维到底具有哪些特征呢?其实发散性思维最早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来的,他认为,所谓的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同一问题中产生出各种各样的众多的问题,并在处理这些问题中寻找多种的正确途径的一种思维模式.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发散性思维的实质就是不依靠常规来创造性地寻找不同的答案.因此,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数学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在掌握一定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形成一定的推理、思维能力,而在这个过程在,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就可以借助于数学学科的一些特殊优势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便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然而,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为了让学生成......(本文共计2页) [继续阅读本文]

89 评论

花小卷2010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作为学习活动设计者的教师,要打破数学教材的束缚,充分挖掘生活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从而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变畏惧为亲切;让学生真正感到数学知识是有用的,我要学习数学,我要学好数学。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在有意无意中接近学习难点,消除对学习新知的陌生感,难点学习的畏惧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随意注意占主导,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创设诱发学习动机的教学情景,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吸引到参与学习的兴趣上来,引导他们对数学问题积极思考与探索,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为此,我尝试着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一、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持续地激发学习动机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情景,有意造成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诱发学生情感的孕育。因此,我积极利用环境布置,平时谈话或游戏、小制作等,使学生不知不觉地熟悉了将要学习知识的背景,为新的学习作了准备。如低年级的口算:通常,复习口算往往是简单地练习口算卷子、卡片,一张又一张地反复练习,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正确率很难有突破性的提高,为此,只有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多出花样,充分调动起学生对口算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不感到单调。我在课堂教学时采取:1、竞争。如“夺五星争第一”,“看谁又对又快”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成功的欲望,产生“成功 —— 兴趣”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2、游戏。口算中常用的游戏可以有:对口令、开火车、找朋友、邮递员送信、小猴接苹果等,这些游戏都是一年级小朋友非常乐意参与的,在复习口算时有机地穿插使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仅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而且激起了学生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投入到接下去的教学活动中来。二、优化情境,在体验乐趣中感知教材学习动机激发起来后,为了让学生能愉快地进入我设计的情境中,因此,我尝试着这么两种方法:1、创编教学故事寓教于趣把教学内容以故事的形式串联起来,让学生根据我创设的故事情境,身临其境地把相关条件和问题进行搭配。例如: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小熊一家要到公园里玩,(并可结合使用媒体)小熊一家开着小汽车停在公园门口,小熊妈妈准备下车买门票,公园的门票价格是6元钱一张,请小朋友帮小熊妈妈计算一下,他一家人进公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此时小朋友的兴趣一下子就给提起来了,便会争先恐后地说:“小熊一家有几个人呀?”老师便顺势说:“假如是1个人呢?需要多少钱?假如小熊家有2个人呢?需要多少钱?”紧接着出示这样一张表:同学们根据表格,猜出还有可能是3个人、4个人、……6个人,他们分别需要多少钱,就这样,教学就比较轻松地过渡到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2、设计教学游戏寓教于乐结合低年级的数学内容,在教学中要注意利用数学游戏,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如在教学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应用题时,我就将“小蜜蜂采花蜜”的游戏贯穿于教学始终。先出示题目,同学们到果园去摘苹果,每个人摘8个,然后,在黑板上贴出四朵花: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有4个人摘了一样多每个人分几个?         一共摘了多少个?请小朋友扮演勤劳的小蜜蜂去采蜜,花上的条件和问题如果与题目上的条件相对应,就把它采下来,放在胸前,大家看看对不对?在游戏中让学生戴上“小蜜蜂”的头饰,播放“爱劳动” 的音乐,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轻松愉快,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三、拓宽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新基础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学有用的数学”成了该实验的口号,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情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元、角、分”时,我设计在课堂上演“生活剧”:教师让一名学生到“商店”买6支铅笔,“售货员”告诉他一支2角钱,一学生拿出准确的钱数来购买,另一学生拿出2元钱让“售货员”准确地找给零钱,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对元、角、分有了充分的认识而且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计算,同时还学习了售货员与顾客之间的交往礼仪。除了采用以上“生活剧”外,也可以采取“开银行”的游戏活动,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游戏中,可设制这样一个情境,教师拿了张破钱到银行要求换新钱,拿了张整元钱要求换零钱。课堂会因此焕发出学生的生命活力,游戏结束后,学生掌握了钱与钱的等价交换,但在生活中,更需要钱与物的等价交换——买卖东西。于是在教学中,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买卖东西”,学生可以在游戏中识别商品,看标价对话,拿钱找钱,并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懂得节约用钱,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回家帮妈妈购买物品,达到了“虽课已尽,但学习仍在延伸”的效果,使学生能学以致用。总之,我所教育的对象是人,是蕴藏着无限的潜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的儿童,情境教育正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宽阔而又贴近的最适宜的成长环境,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新世纪的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  引用自:《低年级数学中创设情境教学的尝试》

220 评论

tracy07280917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 摘要: 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的高耗低效,即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苦。探究“有效课堂”的教学将成为一种教育的必然,无论是在教育理念还是在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应该是“感悟”与“对话”共舞。“激情”与“智慧”齐飞。因为在这里,学生的灵性得以迸发,潜在的悟性得以唤醒;因为在这里,一颗小小的种子也会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因为在这里,我们拥有的是和风细雨,春意盎然!只有这样,我们在成就自己的同时更成就我们的学生。关键词:数学教学 有效课堂师生互动 课堂是师生双方交往、对话、沟通和探究学问的互动的舞台,是学生探究知识、获得发展的场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堂中师生互动是我们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是创造有生命课堂的主渠道,在实践中要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构建起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使师生互动能够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呢?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认识。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但是课堂中真正的师生互动不会自然产生,它有赖于建立在师生之间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首先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给学生充分尊重,让尊重走进课堂。只有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民主,才能使学生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从而使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如在讲述“圆柱和球”时提出问题:“是不是会滚动的就一定是球”时让学生讨论,甲同学:“这不一定,圆柱也会滚动呀。”这时老师不轻易表明观点,在学生继续思考后,教师因势利导共同归纳出:会滚动的不一定是球,圆柱和球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会滚动。教师按上述处理尊重了学生的自尊心,不包办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行为,学生从实践中得出结论,也形成了一种无拘无束,平等融洽的教学气氛。二、明确互动目标,增强互动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重视互动的作用是必要的,但互动一定要讲究有效性。学生是互动教学的主体,所以有些教师就把互动教学等同于放羊式的师生对话,把互动理解为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讨论,做做游戏就可以了。同时,学生对这样轻松的“学习”兴趣也很浓,积极性很高,所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热热闹闹,组织交流都很好,但学生对自己应该学到什么,学会什么,并不是十分清楚,许多学生课后对相关的知识、问题的结论知道并不多,更没有主动去思考,课堂设计的目标没能实现。这样不仅没有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连传统课堂中学生对“双基”的掌握目标都达不成,可说是得不偿失。又如在实施合作学习时,有的老师不考虑必要与否,也未作充分准备,很随便地就让前后排学生围坐在一起展开讨论学习,这样的合作学习,没有做到独立学习在前,合作交流在后,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实质上对学生的思维没有多大触动,只是流于形式的讨论而已。以上这些教学互动,有教学互动之名,无教学互动之实,有互动的形式,而忽视互动的内容,这样的教学互动其目的性是不够明确的。因此,明确互动目标是实现有效互动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确定的教学目标中思考有效的互动策略,通过教学主体间的互动交流来实现特定教学目标。 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有“经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特点。现代教学观认为,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学习是一个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的,经历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过程与方法同样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如在“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了对长度单位之间进率的认识。我让学生把课前搜集到的感兴趣的粉笔、磁带、磁卡等物品放到桌上量一量,学生自主操作后,反馈:“你量的物品是什么?长多少?”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我量的是粉笔的长度,7厘米多2毫米。”“我量的是磁带盒的长度是11厘米”“你是怎样量的?”“我把粉笔的一头对准0这点,再看另一头对在哪里就可以了。”我继续问“你又是怎样看的?”“一个大格代表1厘米,一个小格是一毫米。这儿有7个大格,2个小格。”其他的学生鼓掌表示同意。接着其他同学展示,教师也引导他说明量的过程后,继续引导:“看来大家对这两位新朋友已经认识了,那你能不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213 评论

相关问答

  • 游戏中的师幼互动论文研究方向

    师幼互动,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表现为你来我往的关系。是幼儿社会性交往的表现,也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利方式,互动越充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支持就

    六月她妈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师幼互动中教师情绪研究论文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论文如下: 在师幼交往中,要想建立起良好的师幼关系,首先教师就必须要全身心的接纳、理解每一个孩子,更应该以尊重和宽容的态度去面对他们,在和

    尛小尛11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体育教学互动策略研究论文

    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动发展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

    劳伦斯仿古砖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研究论文

    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致力于构建一种学习群体.通常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其特点为:主动参与,合作探索,交流获益,达到共同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真

    那份噯隻許伱甡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中学数学教学的研究论文

    初中数学是为之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的,学好初中的知识点很重要,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几篇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数学教学论文篇一 一、引进有效的教学方

    joannekaka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