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吃吃哒掌门猫
科技论文署名 致谢
学术性是科技论文的主要特征,它以学术成果为表述对象,以学术见解为论文核心,其在署名以及致谢上也有一定的要求。
1 标题(Title)
标题又叫题目、题名。标题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的逻辑组合反映出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标题要简明、准确、醒目,读者阅读和文献检索首先接触的就是标题。对标题的每一个字都要审慎地选择,应用最少的词语反映出最为确切的论文内容。
GB7713—87规定,标题一般不直超过20字。因而切忌用带主、谓、宾语结构的完整词句逐点描述论文的内容;也要避免过分笼统,以致于无法反映论文的主题特色。但近年来,专业期刊也有以句子形式的标题,如:
The GTP-binding protein Rholp is required for cell cycle progression and polarization of the yeast cell
若题目难以用一句话概括,还可以用副题名补充说明论文的特定实用信息和下层内容,使其准确。
2 作者署名(Signature)
作者署名一般应列于标题之下。
署名的作用:表明作者对成果有优先权,是论文法定主权人;表明作者的责任,是论文的负责者;便于读者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1991年6月1日起施行)中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著作权包括“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目前,在研究论文署名上存在不少的问题,属于违反科学道德规范:
(1)有的人根本没有参加科研工作,但为了达到评职称等目的,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使其署名。
(2)有的人为了使文章顺利发表,把没有参加与本项研究有关的任何工作的知名教授的名字加上去。
(3)有的人为了使其低水平的文章发表在核心刊物上,不惜采取拉关系等手段,把该杂志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名字写上去,使其文章顺利发表。
(4)有的论文署名多达十余人,从各级领导到实验员或保管员,不管他们是否参加研究工作,统统列上,把人际关系放在第一位。
(5)几个人共同参加一项研究工作,在撰写研究论文时,都想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甚至争执不休。
关于署名的资格,普遍的看法是:①作者应是自始自终参加该项研究工作。②作者应能对该项研究成果具有答辩的能力。③作者必须参与研究论文的撰写工作。④作者必须阅读过论文全文,同意发表全文,并承担由此而带来的各种责任。
邹承鲁等院士指出,研究论文署名作者必须对科学研究论文从选题、设计、具体实验,一直到从中得出必要的结论的全过程都有所了解,并确实对其中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环节做出贡献。仅只参加部分实验工作的'人,不能署名,可以由作者在文末或以加脚注等方式致谢,因为他无法对研究论文负责。我国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中的一些知名科学家在其署名的文章中也时有发生剽窃、伪造数据等恶劣现象,给这些科学家的声誉造成很坏的影响。作者署名,责任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荣誉。论文的第一作者一般应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有时也可以是整个研究工作的主要设计者,或系列论文的主要负责人。其他作者署名的先后顺序应以贡献的大小为依据。
研究工作者把优秀论文投往国际重要学术刊物时,在作者署名上要遵循国际惯例,即名在前,姓在后的规则,以避免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交往时出现的尴尬局面;避免国际同行引用我国科学家论文时出现的混乱情况。
乱世you佳人
2020年从开始到现在,全球似乎都不顺利,我国也不例外,单从高校延缓开学等种种举措,这一届毕业生可谓是实属不易。而我,是其中一个。先说一下背景吧:上海某高校研三专硕,研二时在上海某研究院进行联合培养,论文也是以此项目为背景。我校每年会有两次答辩毕业机会,第一次一般在1月-3月之间,第二次在5-6月之间。我因为在研三下学期有机会留校工作了,所以想着早点毕业可以早点转正,故申请第一批答辩。还记得抽盲审那天,在学院办公室里,其他老师调侃到:小郑你的论文不会抽到盲审吧,那个挂了可就直接延毕到明年了。我当时还不以为然,觉得运气还不至于那么差,结果就真的抽中了我……但是被抽到盲审时其实也不是很慌,因为我的论文导师已经改过三次了,抽中盲审只不过后续流程麻烦了点而已。学院也很负责,帮我们抽中盲审的同学每个人又找了两位老师审一下论文,因而当时我更没有多余的心理负担。后来因为放寒假的时间较往年提前了很多,学院就把答辩放到年后了,再后来就碰上了这次疫情,学校一直不可以开学,答辩也改为线上。这段时间里可能专家也受疫情的影响,盲审结果一直没出来,于是我就参加了答辩,答辩主席是中科院的一位研究员,对我的论文也未提出较大的修改意见,于是就顺利通过答辩了。还记得答辩主席宣布建议授予工学硕士学位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开心的,论文虽说未对科学界做出一些小贡献,但也算是对三年的工作做出一个总结。但没想到的是,三月中旬的时候教务办的老师给我发微信,说我盲审挂了,当时正准备晚上出去玩,收到消息的时候还以为那位老师逗我,有点怀疑的打开教务管理系统,发现真的挂了,58分,不建议答辩。当时整个人都懵了,不知所措,点开意见,发现意见根本毫无参考价值,甚至怀疑专家根本就没有看完全文。手抖着给导师打电话,导师也是懵懵的,说你这篇论文是做企业里项目,主要是解决企业的实际生产难题,创新点可能是少了点,但怎么可能会挂?!那个专家的意见我看了,不都是瞎扯淡么。你放心,我待会儿去找院长,问他怎么处理,要是研究生院不许上诉我就和他们打官司,你也针对那个专家提的意见写一封反驳信,把他的意见从你的论文里都找出论点给他一条一条反驳,语气写的强硬点。另外你和你校外导师(联合培养期间的企业导师)通个电话,看看他的想法。和导师通完电话,知道导师这么支持我,心情稍微好了一点。(我的硕导可以说是一个挺好的老师了,没有架子,亦师亦友,每次和我们出去吃饭嘴上说不喝酒,但往往都是会喝多的,哈哈哈哈哈。)于是着手开始写反驳信,写信的过程中一直在暗骂那位专家(狗头),教育部盲审系统怎么会有这么不负责的人。第二天去学院,导师一早就在学院抓着院长抱怨,说假如知道那个专家要去揍死他(哈哈哈),还一直安慰我让我好好准备申诉的材料,说一定要去申诉,不给申诉就打官司,反正脸已经丢了,不如闹大一点。后来了解到我们学校的申诉流程是这样的:首先要三个校外专家的签字,然后通过学院学术分委会的表决,最后才可以去研究生院将论文二次送审,但是这次就要给两个专家,都给过才算可以毕业。当时学院周五就要开分委会,而我收到盲审意见是周三,所以时间很紧张,于是厚着脸给我校外导师打电话,烦请他可不可以找三个行业专家审一下论文然后再签个意见。另外还有个不情之请,因为当时在研究院所参与的项目有一个工程院院士(编撰化工原理那位),如果能拿到他的意见,那么就肯定可以通过申诉了。校外导师人也很爽气,当时就答应了。隔天就给了我三个专家意见,但是院士的签字还没回复,其实当时也没抱希望,毕竟院士很忙。申诉当天,导师抱着一堆材料去和学院学术分委会汇报,可能因为导师在学院的风评一直不错的原因,学院同意申诉了。命运有时就是这么爱捉弄人,分委会刚开完,院士就把他的意见发给我了,虽说没派上用场,但是给了我很大鼓舞,因为院士都认为没问题的文章,还有什么专家可以否掉。这位院士已经八十多岁了,和他只在开项目进展会中见过几次,学术水平没的说,思路十分清晰,人也很和蔼,给我的意见也写得十分中肯,希望老先生健康长寿。后来就去研究生院二次送审,导师那儿又开始抱怨(哈哈哈),说一定要规避这个所谓的专家,然后又更改了送审关键词。至此,所有申诉过程结束,接下来就是漫长而煎熬的等待。回到学院,院长就找了我谈话,很委婉的表达了不能毕业就不能留校了,让我先回去安心等结果,并做好明年毕业的准备,因为二次送审两位专家全给过的概率很小。当天晚上很丧,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回想这三年读研时光,大把的时间花在了工作上,尤其研二联合培养那段时间,早上五点多起床坐两个小时的班车到研究院,晚上再坐两小时的班车回宿舍,每天都很疲惫。还经常出差去外地进车间采集数据,到了最后却不能毕业,快奔三的年纪,有的同学可能在工作上已取得了成就,觉得自己好惨,原本计划好的路一下子被打断了,甚至都不敢告诉家里人自己要延毕了。一晚无眠。因为当时学校还处于封校状态,只有提交了申请才可以进校,所以宿舍里只有我一个人,整天浑浑噩噩,无法想象以后该怎么办。后来还是鼓起勇气跟家里打了电话,父母听到后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会责备我,一直跟我说没关系,安慰我说:反正你比同届要小,耽误一年没关系,不要有心理负担,这段时间也不要乱想,人生不如意的事多了去了,你这个算什么。很感谢我的父母,无论我做什么事都一直不留余力的支持我。那段时间里,我的舍友也一直在微信群鼓励我,是他们让我心情好了很多。尤其后来相约自驾游,这里得感谢宿舍广哥,单独驱车几百公里,就为了能让宿舍几个人聚到一块,带着我们在山东吃当地特色菜,爬山玩水。碰到三个有趣的人当舍友,是我的幸运。从山东回来后,距离送审已经过去了三个星期,结果基本上快出来了。每天都很惶恐,微信有消息通知心里就会紧张一下,虽然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但成天还是担心受怕。这段时间想的最多的就是之后怎么办,是随便找一份要我的工作先做,还是去公司实习,或者一不做二不休准备考博……果真在第四个星期的周一,教务办的老师给我发了微信:小郑祝贺你两位专家都给过了!收到消息时,心里如释重负,觉得自己又重新走上了规划好的路,立刻给导师和家里通了电话,感谢这一路鼓励我的人。现在已经可以顺利毕业了,学院也通知我回去上班,想去买彩票,盲审如此不负责的专家被我碰到了,二次送盲通过了,想必运气会很好吧…最后,各位毕业生同学们,一定好好对待自己的毕业论文,延毕不是小事。假如碰到类似我这种情况,一定要去申诉,申诉还有机会,对自己要有信心,但还是希望各位不要碰到,太折腾人了。感谢我的两位导师,家人,三位舍友。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祝各位万事顺遂,毕业顺利。
鱼京自心
导语 近日,查尔斯沃思英国编辑团队中,有作为资深期刊主编的成员来信讲述了她最近遇到的作者署名问题,以此再次提醒作者重视该问题,以免陷入不必要的麻烦。译文如下: 论文中列出的个人作者应该对研究做出重大贡献,比如收集和分析数据、撰写文章,或者监督研究,他必须密切参与这项研究。 ——对于作者身份,期刊作者指南里的通常规定 我曾经告诉博士生们,如果你不愿意与同事或会议上讨论论文中提出的研究,那么可能你就不应该被列为那篇论文的作者。你必须对列你为作者的论文内容有着详细的了解;当然,如果你真的对这项研究做出了贡献,你就会清楚了解内容。 不要落入“sleeping co-author”的陷阱。 最近,作为期刊执行主编的我,不得不处理一个期刊作者署名问题。 我们收到了一篇列有14位作者的论文,而且其中10位来自同一研究所。这引起了我们的一些警觉,并不仅仅因为这篇论文本身很短,只有3000字左右。 我们的期刊政策要求作者在提交论文 时要在线上做一些勾选,来做出“all authors listed on the paper are aware of the work”和“have contributed to the study”这样的声明。否则就会违反学术道德准则;然而,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觉得确实有必要给提交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写信,以核实是否真的有14个人对这项研究做出了贡献。 我非常喜欢目前许多期刊所采用的系统,但并不是所有期刊都采用了。采用这种系统的期刊论文最后都有一个“author contribution”部分。 这样使提交论文的作者、编辑和读者都能很清楚了解谁做了什么:是哪位作者撰写了这项研究,谁进行了分析,谁提供了化学品或样本,谁为这项工作争取到了资金。在提交你的论文之前,仔细检查期刊作者指南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方面的错误可能很难纠正,而且可能会对你的声誉造成损害。 一个案例 一旦论文进入期刊提交系统,就很难更改作者身份 添加或删除某人通常需要所有合著者签署一份声明,指出他们知道并准许了此更改。 我过去从两个方面处理过这种情况;在一个案例中,一个博士生提交了一篇论文,但却忘了列出他的一位贡献巨大的导师的名字,这使得论文一旦被接受就需要大量的书面材料。被漏掉的导师不在本国内,甚至导致出版工作被推迟了。 另一个案例 我最近处理的另一个案例是,一项研究的一些作者实际上是闹翻了,因此有一位作者拒绝在已经进入我们系统中的论文上签字。这样的情况真的发生了!(编者注:推荐阅读我们的往期文章《作者的这波操作是编辑的噩梦》) 撰写和提交论文只是论文发表过程的一部分。有很多问题和潜在的陷阱需要注意。 原文链接:
不一定。主要看指导老师在论文中的贡献。如果导师在论文指导中有一定贡献,可以署名导师,如果导师贡献不大,可以在论文第一页下方对导师致谢。如:本文承蒙xxx导师指导
xxx系xxx年月日
参与研究的人员 。看论文期刊有没有要求必须几个作者,有第一第二作者。 署名者只限于那些参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做出主要贡
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
论文署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作者署名首先应该从学术规范角度来考虑。一篇论文的任何署名作者均须有实质性贡献,且知晓论文的全部内容和投稿事项。一些期刊在收到稿件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