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 论文署名上海研究院

论文署名上海研究院

发布时间:

论文署名上海研究院

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学术论文署名的方法:

1、主要收集数据者,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执笔撰写文稿。作为第一作者。

2、课题负责人参与整个研究过程,数据分析讨论,文稿修改等。作为通讯作者。

3、所有本研究组的硕士、博士、博士后,凡是在本研究组学习工作期间受到研究组的相关经费支持而获得的所有数据和相关资料,在撰文发表时,第一单位必须是实际研究单位。

4、研究组任何成员(无论离开的还是在学的),在发表与本组相关的学术论文时,成稿后必须经过本研究组的讨论和集体修改,方可投稿。任何人在没有通过研究组的修改讨论时,都不得擅自投稿。

5、进入本研究组的博士生、博士后,在总结发表其在硕士期间和博士期间的数据时,作者单位都要署原工作和学习单位,通讯作者原则上是原导师。

扩展资料:

学术论文署名容易出现的错误:

1、论文署名不完整或者夹带署名。

2、不能坚持对参与科研实践过程并作出实质性贡献的学者进行署名的原则,而是进行荣誉性、馈赠性和利益交换性署名;论文署名排序不当。没有体现作者对论文贡献程度,不是由论文作者共同确定署名顺序;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数量过多;冒用作者署名。

3、在学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冒用其姓名作为署名作者。应在论文发表前应让每一位作者知情同意,并认可论文的基本学术观点。

参考资料:

国际检验医学期刊杂志-论文的署名原则

改革网-关于在学术论文署名中常见问题或错误的诚信提醒

署名原则:以实验生物学为例。作为论文署名的人员应该是在实验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论文写作等全过程中做出了实质性(或主要)贡献的人。按照惯例,一般作为实验的实施者,又是论文的执笔者,自然应该是论文的第一作者,如研究生、博士后、一些年轻学者等。

导师或者项目(课题、实验)的设计者,对论文的主体主要负责的人一般作为通讯作者,列在排名的最后一位。联系出国做博士后人都知道往往论文作者的最后一位往往是实验室的负责人。第一和最后一位作者之间的作者排序可以根据对论文的实际贡献大小进行。

论文的作者应该做到能够对论文的细节和主要结论熟悉并同意发表,并能够回答读者等对论文的相关问题和质疑。

由于有些时候,对一篇论文的贡献大小是很难定量化的,所以最好是在实验开始前,就讨论好论文作者的署名顺序。如果能早些讲清楚署名的原则和相关安排,以后就不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纠纷。

扩展资料: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

学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硕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博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术论文

上海研究院论文署名之争

科技论文署名 致谢

学术性是科技论文的主要特征,它以学术成果为表述对象,以学术见解为论文核心,其在署名以及致谢上也有一定的要求。

1 标题(Title)

标题又叫题目、题名。标题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的逻辑组合反映出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标题要简明、准确、醒目,读者阅读和文献检索首先接触的就是标题。对标题的每一个字都要审慎地选择,应用最少的词语反映出最为确切的论文内容。

GB7713—87规定,标题一般不直超过20字。因而切忌用带主、谓、宾语结构的完整词句逐点描述论文的内容;也要避免过分笼统,以致于无法反映论文的主题特色。但近年来,专业期刊也有以句子形式的标题,如:

The GTP-binding protein Rholp is required for cell cycle progression and polarization of the yeast cell

若题目难以用一句话概括,还可以用副题名补充说明论文的特定实用信息和下层内容,使其准确。

2 作者署名(Signature)

作者署名一般应列于标题之下。

署名的作用:表明作者对成果有优先权,是论文法定主权人;表明作者的责任,是论文的负责者;便于读者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1991年6月1日起施行)中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著作权包括“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目前,在研究论文署名上存在不少的问题,属于违反科学道德规范:

(1)有的人根本没有参加科研工作,但为了达到评职称等目的,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使其署名。

(2)有的人为了使文章顺利发表,把没有参加与本项研究有关的任何工作的知名教授的名字加上去。

(3)有的人为了使其低水平的文章发表在核心刊物上,不惜采取拉关系等手段,把该杂志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名字写上去,使其文章顺利发表。

(4)有的论文署名多达十余人,从各级领导到实验员或保管员,不管他们是否参加研究工作,统统列上,把人际关系放在第一位。

(5)几个人共同参加一项研究工作,在撰写研究论文时,都想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甚至争执不休。

关于署名的资格,普遍的看法是:①作者应是自始自终参加该项研究工作。②作者应能对该项研究成果具有答辩的能力。③作者必须参与研究论文的撰写工作。④作者必须阅读过论文全文,同意发表全文,并承担由此而带来的各种责任。

邹承鲁等院士指出,研究论文署名作者必须对科学研究论文从选题、设计、具体实验,一直到从中得出必要的结论的全过程都有所了解,并确实对其中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环节做出贡献。仅只参加部分实验工作的'人,不能署名,可以由作者在文末或以加脚注等方式致谢,因为他无法对研究论文负责。我国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中的一些知名科学家在其署名的文章中也时有发生剽窃、伪造数据等恶劣现象,给这些科学家的声誉造成很坏的影响。作者署名,责任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荣誉。论文的第一作者一般应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有时也可以是整个研究工作的主要设计者,或系列论文的主要负责人。其他作者署名的先后顺序应以贡献的大小为依据。

研究工作者把优秀论文投往国际重要学术刊物时,在作者署名上要遵循国际惯例,即名在前,姓在后的规则,以避免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交往时出现的尴尬局面;避免国际同行引用我国科学家论文时出现的混乱情况。

编辑部应当按照投稿作者排名进行排列,编辑部没有义务解决作者争议问题。如果著作权发生争议,与编辑部没有关系,如果编辑部介入,可以导致纠纷。

2020年从开始到现在,全球似乎都不顺利,我国也不例外,单从高校延缓开学等种种举措,这一届毕业生可谓是实属不易。而我,是其中一个。先说一下背景吧:上海某高校研三专硕,研二时在上海某研究院进行联合培养,论文也是以此项目为背景。我校每年会有两次答辩毕业机会,第一次一般在1月-3月之间,第二次在5-6月之间。我因为在研三下学期有机会留校工作了,所以想着早点毕业可以早点转正,故申请第一批答辩。还记得抽盲审那天,在学院办公室里,其他老师调侃到:小郑你的论文不会抽到盲审吧,那个挂了可就直接延毕到明年了。我当时还不以为然,觉得运气还不至于那么差,结果就真的抽中了我……但是被抽到盲审时其实也不是很慌,因为我的论文导师已经改过三次了,抽中盲审只不过后续流程麻烦了点而已。学院也很负责,帮我们抽中盲审的同学每个人又找了两位老师审一下论文,因而当时我更没有多余的心理负担。后来因为放寒假的时间较往年提前了很多,学院就把答辩放到年后了,再后来就碰上了这次疫情,学校一直不可以开学,答辩也改为线上。这段时间里可能专家也受疫情的影响,盲审结果一直没出来,于是我就参加了答辩,答辩主席是中科院的一位研究员,对我的论文也未提出较大的修改意见,于是就顺利通过答辩了。还记得答辩主席宣布建议授予工学硕士学位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开心的,论文虽说未对科学界做出一些小贡献,但也算是对三年的工作做出一个总结。但没想到的是,三月中旬的时候教务办的老师给我发微信,说我盲审挂了,当时正准备晚上出去玩,收到消息的时候还以为那位老师逗我,有点怀疑的打开教务管理系统,发现真的挂了,58分,不建议答辩。当时整个人都懵了,不知所措,点开意见,发现意见根本毫无参考价值,甚至怀疑专家根本就没有看完全文。手抖着给导师打电话,导师也是懵懵的,说你这篇论文是做企业里项目,主要是解决企业的实际生产难题,创新点可能是少了点,但怎么可能会挂?!那个专家的意见我看了,不都是瞎扯淡么。你放心,我待会儿去找院长,问他怎么处理,要是研究生院不许上诉我就和他们打官司,你也针对那个专家提的意见写一封反驳信,把他的意见从你的论文里都找出论点给他一条一条反驳,语气写的强硬点。另外你和你校外导师(联合培养期间的企业导师)通个电话,看看他的想法。和导师通完电话,知道导师这么支持我,心情稍微好了一点。(我的硕导可以说是一个挺好的老师了,没有架子,亦师亦友,每次和我们出去吃饭嘴上说不喝酒,但往往都是会喝多的,哈哈哈哈哈。)于是着手开始写反驳信,写信的过程中一直在暗骂那位专家(狗头),教育部盲审系统怎么会有这么不负责的人。第二天去学院,导师一早就在学院抓着院长抱怨,说假如知道那个专家要去揍死他(哈哈哈),还一直安慰我让我好好准备申诉的材料,说一定要去申诉,不给申诉就打官司,反正脸已经丢了,不如闹大一点。后来了解到我们学校的申诉流程是这样的:首先要三个校外专家的签字,然后通过学院学术分委会的表决,最后才可以去研究生院将论文二次送审,但是这次就要给两个专家,都给过才算可以毕业。当时学院周五就要开分委会,而我收到盲审意见是周三,所以时间很紧张,于是厚着脸给我校外导师打电话,烦请他可不可以找三个行业专家审一下论文然后再签个意见。另外还有个不情之请,因为当时在研究院所参与的项目有一个工程院院士(编撰化工原理那位),如果能拿到他的意见,那么就肯定可以通过申诉了。校外导师人也很爽气,当时就答应了。隔天就给了我三个专家意见,但是院士的签字还没回复,其实当时也没抱希望,毕竟院士很忙。申诉当天,导师抱着一堆材料去和学院学术分委会汇报,可能因为导师在学院的风评一直不错的原因,学院同意申诉了。命运有时就是这么爱捉弄人,分委会刚开完,院士就把他的意见发给我了,虽说没派上用场,但是给了我很大鼓舞,因为院士都认为没问题的文章,还有什么专家可以否掉。这位院士已经八十多岁了,和他只在开项目进展会中见过几次,学术水平没的说,思路十分清晰,人也很和蔼,给我的意见也写得十分中肯,希望老先生健康长寿。后来就去研究生院二次送审,导师那儿又开始抱怨(哈哈哈),说一定要规避这个所谓的专家,然后又更改了送审关键词。至此,所有申诉过程结束,接下来就是漫长而煎熬的等待。回到学院,院长就找了我谈话,很委婉的表达了不能毕业就不能留校了,让我先回去安心等结果,并做好明年毕业的准备,因为二次送审两位专家全给过的概率很小。当天晚上很丧,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回想这三年读研时光,大把的时间花在了工作上,尤其研二联合培养那段时间,早上五点多起床坐两个小时的班车到研究院,晚上再坐两小时的班车回宿舍,每天都很疲惫。还经常出差去外地进车间采集数据,到了最后却不能毕业,快奔三的年纪,有的同学可能在工作上已取得了成就,觉得自己好惨,原本计划好的路一下子被打断了,甚至都不敢告诉家里人自己要延毕了。一晚无眠。因为当时学校还处于封校状态,只有提交了申请才可以进校,所以宿舍里只有我一个人,整天浑浑噩噩,无法想象以后该怎么办。后来还是鼓起勇气跟家里打了电话,父母听到后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会责备我,一直跟我说没关系,安慰我说:反正你比同届要小,耽误一年没关系,不要有心理负担,这段时间也不要乱想,人生不如意的事多了去了,你这个算什么。很感谢我的父母,无论我做什么事都一直不留余力的支持我。那段时间里,我的舍友也一直在微信群鼓励我,是他们让我心情好了很多。尤其后来相约自驾游,这里得感谢宿舍广哥,单独驱车几百公里,就为了能让宿舍几个人聚到一块,带着我们在山东吃当地特色菜,爬山玩水。碰到三个有趣的人当舍友,是我的幸运。从山东回来后,距离送审已经过去了三个星期,结果基本上快出来了。每天都很惶恐,微信有消息通知心里就会紧张一下,虽然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但成天还是担心受怕。这段时间想的最多的就是之后怎么办,是随便找一份要我的工作先做,还是去公司实习,或者一不做二不休准备考博……果真在第四个星期的周一,教务办的老师给我发了微信:小郑祝贺你两位专家都给过了!收到消息时,心里如释重负,觉得自己又重新走上了规划好的路,立刻给导师和家里通了电话,感谢这一路鼓励我的人。现在已经可以顺利毕业了,学院也通知我回去上班,想去买彩票,盲审如此不负责的专家被我碰到了,二次送盲通过了,想必运气会很好吧…最后,各位毕业生同学们,一定好好对待自己的毕业论文,延毕不是小事。假如碰到类似我这种情况,一定要去申诉,申诉还有机会,对自己要有信心,但还是希望各位不要碰到,太折腾人了。感谢我的两位导师,家人,三位舍友。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祝各位万事顺遂,毕业顺利。

导语 近日,查尔斯沃思英国编辑团队中,有作为资深期刊主编的成员来信讲述了她最近遇到的作者署名问题,以此再次提醒作者重视该问题,以免陷入不必要的麻烦。译文如下: 论文中列出的个人作者应该对研究做出重大贡献,比如收集和分析数据、撰写文章,或者监督研究,他必须密切参与这项研究。 ——对于作者身份,期刊作者指南里的通常规定 我曾经告诉博士生们,如果你不愿意与同事或会议上讨论论文中提出的研究,那么可能你就不应该被列为那篇论文的作者。你必须对列你为作者的论文内容有着详细的了解;当然,如果你真的对这项研究做出了贡献,你就会清楚了解内容。 不要落入“sleeping co-author”的陷阱。 最近,作为期刊执行主编的我,不得不处理一个期刊作者署名问题。 我们收到了一篇列有14位作者的论文,而且其中10位来自同一研究所。这引起了我们的一些警觉,并不仅仅因为这篇论文本身很短,只有3000字左右。 我们的期刊政策要求作者在提交论文 时要在线上做一些勾选,来做出“all authors listed on the paper are aware of the work”和“have contributed to the study”这样的声明。否则就会违反学术道德准则;然而,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觉得确实有必要给提交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写信,以核实是否真的有14个人对这项研究做出了贡献。 我非常喜欢目前许多期刊所采用的系统,但并不是所有期刊都采用了。采用这种系统的期刊论文最后都有一个“author contribution”部分。 这样使提交论文的作者、编辑和读者都能很清楚了解谁做了什么:是哪位作者撰写了这项研究,谁进行了分析,谁提供了化学品或样本,谁为这项工作争取到了资金。在提交你的论文之前,仔细检查期刊作者指南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方面的错误可能很难纠正,而且可能会对你的声誉造成损害。 一个案例 一旦论文进入期刊提交系统,就很难更改作者身份 添加或删除某人通常需要所有合著者签署一份声明,指出他们知道并准许了此更改。 我过去从两个方面处理过这种情况;在一个案例中,一个博士生提交了一篇论文,但却忘了列出他的一位贡献巨大的导师的名字,这使得论文一旦被接受就需要大量的书面材料。被漏掉的导师不在本国内,甚至导致出版工作被推迟了。 另一个案例 我最近处理的另一个案例是,一项研究的一些作者实际上是闹翻了,因此有一位作者拒绝在已经进入我们系统中的论文上签字。这样的情况真的发生了!(编者注:推荐阅读我们的往期文章《作者的这波操作是编辑的噩梦》) 撰写和提交论文只是论文发表过程的一部分。有很多问题和潜在的陷阱需要注意。 原文链接:

上海研究院论文署名要求

论文作者署名顺序应按对论文所作贡献大小排序于文题下,作者之下提行注明作者单位全称(包括科室)和邮政编码;若是多科室、多单位合作课题,则在姓名右上角标出序号,再在姓名下方提行序号写明各单位名称、邮政编码。排序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进行更改。署名作者是对论文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所有署名作者都要对论文负责。

学术论文署名的方法:

1、主要收集数据者,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执笔撰写文稿。作为第一作者。

2、课题负责人参与整个研究过程,数据分析讨论,文稿修改等。作为通讯作者。

3、所有本研究组的硕士、博士、博士后,凡是在本研究组学习工作期间受到研究组的相关经费支持而获得的所有数据和相关资料,在撰文发表时,第一单位必须是实际研究单位。

4、研究组任何成员(无论离开的还是在学的),在发表与本组相关的学术论文时,成稿后必须经过本研究组的讨论和集体修改,方可投稿。任何人在没有通过研究组的修改讨论时,都不得擅自投稿。

5、进入本研究组的博士生、博士后,在总结发表其在硕士期间和博士期间的数据时,作者单位都要署原工作和学习单位,通讯作者原则上是原导师。

扩展资料:

学术论文署名容易出现的错误:

1、论文署名不完整或者夹带署名。

2、不能坚持对参与科研实践过程并作出实质性贡献的学者进行署名的原则,而是进行荣誉性、馈赠性和利益交换性署名;论文署名排序不当。没有体现作者对论文贡献程度,不是由论文作者共同确定署名顺序;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数量过多;冒用作者署名。

3、在学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冒用其姓名作为署名作者。应在论文发表前应让每一位作者知情同意,并认可论文的基本学术观点。

参考资料:

国际检验医学期刊杂志-论文的署名原则

改革网-关于在学术论文署名中常见问题或错误的诚信提醒

2015学术论文署名格式规范标准一般学术性期刊中将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并采用如下格式: (作者工作单位名称及地名 邮政编码 ) 一个作者下写下一个地址。在论文发表前,如果作者换了新地址,则应在脚注中写上新地址。两个以上作者,应按编写作者名单的序列,编写每个作者所在地址。必须提供邮政编码。除非科学家希望隐名发表(或尽可能保密),否则,必须提供作者的全名和地址。作者姓名可以是真实姓名,也可以是笔名。作者工作单位应写全称,例如“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不能写作“中科院地球所”。工作单位地址应包括所在城市名及邮政编码。 投稿前可参阅杂志的“作者须知”或近期发表论文署名的写作惯例。一般来说,科学杂志不在作者的后边印上学衔或头衔,可在篇首页地脚标注第一作者的性别、年龄和技术职务等信息。作者名单中的排列顺序原则是根椐作者对实验研究所作出贡献大小的顺序排列。在起草论文之初,要确定论文的署名。列为作者得征得本人同意;本人不知道,则不能列为作者。作者过多对科技文献检索产生不利影响。 过去,有些杂志要求按字母顺序排列作者名字;一个实验室的领导,不管他是否参加了实验工作,常把他作为论文的作者而编入作者名单中,并且,往往排在末尾。这样一来,作者名单中排在末尾的位置就成为最有名望者的位置。目前普遍盛行把资望较高的或者最早倡导这项研究工作的作者作为第一作者。认为实验研究中大部分或全部工作是由第一作者完成,这已是普遍接受的做法了。另一种趋向是资望较深的科学家很重视年轻的合作者或研究生,把他们放在作者名单的首位。 中国作者外文稿件的正确署名方法 国内作者向外文期刊投稿署名或有必要附注汉语拼音时,必须遵照国家规定,即姓在名前,名连成一词,不加连字符,不缩写。1982年,ISO通过《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中国专有名词和词语的国际标准。中国人名属于专名,译成外文必须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人名译成外文时,姓氏和名字分写,姓和名开头字母大写,姓在前,名在后,可以省略调号。例如郭守敬(元代天文学家)译成外文:唯一正确的拼写法:Guo Shoujing。不正确的拼写法主要有:GUO SHOU JING,Guo Shou-jing, Guo,Shoujing,Shoujing Guo。 ;

上海研究院论文

如果刮了两只的话,说明你这个论文肯定有问题哦,所以我觉得你这个东西肯定要认真对待的,实在不行,这个花点钱请人帮你搞一下吧,这个东西如果搞不定的话,毕业证书拿不到的

像这种硕士论文一般情况下,他都会有查重的机制,可以进行查重,如果审查挂了,肯定是因为查重问题。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 健康 研究所营养代谢与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尹慧勇研究组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指出:多酚原花色素-B2通过直接结合并抑制AKT活性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肝细胞癌变。

花生红衣中提取的多酚类活性物质原花青素-B2(OPC-B2)是一种新型AKT别构抑制剂 ,可与AKT直接结合并抑制其磷酸化,发挥抗肿瘤活性;AKT蛋白上Lys297和Arg86在OPC-B2与AKT间的结合中发挥重要作用。这可能为肝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潜在治疗策略。

研究人员从花生皮中分离出了OPC-B2,并通过高分辨率质谱法与市售的标准化合物进行比较,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为了检查OPC-B2对HCC细胞增殖的影响,研究人员在集落形成和增殖测定中以各种浓度处理了Huh7细胞。OPC-B2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的方式对肿瘤细胞的增殖和集落形成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有趣的是, OPC-B2对几种具有不同致癌特性的肝癌细胞系表现出抗肿瘤作用 :早期HCC细胞SMMC-7721细胞,高分化Hep 3B和高转移性LM3细胞。尽管OPC-B2对不同细胞系表现出不同的效力,但是OPC-B2对Hep3B的IC50达到约μg/ ml(21μM)。总之, 这些结果表明OPC-B2 在体外对HCC肿瘤细胞增殖具有 显着 的抑制作用。

接下来,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异种移植肿瘤生长模型 探索 了OPC-B2 在体内的抗肿瘤作用。将裸鼠(先天性胸腺缺陷小鼠)皮下注射Huh7细胞后,将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10 mg / kg和30 mg / kg。每两天以10和30 mg / kg的两种剂量腹膜内给予OPC-B2,并同时记录肿瘤大小。在第28天处死小鼠后,研究人员观察到OPC-B2以剂量依赖性方式表现出强大的抗肿瘤功效。与对照组相比,OPC-B2与30 mg / kg治疗组的肿瘤大小,肿瘤体积和肿瘤重量均降低了60%。 两者合计,OPC-B2 在体外和体内对HCC细胞增殖和肿瘤生长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

2020年从开始到现在,全球似乎都不顺利,我国也不例外,单从高校延缓开学等种种举措,这一届毕业生可谓是实属不易。而我,是其中一个。先说一下背景吧:上海某高校研三专硕,研二时在上海某研究院进行联合培养,论文也是以此项目为背景。我校每年会有两次答辩毕业机会,第一次一般在1月-3月之间,第二次在5-6月之间。我因为在研三下学期有机会留校工作了,所以想着早点毕业可以早点转正,故申请第一批答辩。还记得抽盲审那天,在学院办公室里,其他老师调侃到:小郑你的论文不会抽到盲审吧,那个挂了可就直接延毕到明年了。我当时还不以为然,觉得运气还不至于那么差,结果就真的抽中了我……但是被抽到盲审时其实也不是很慌,因为我的论文导师已经改过三次了,抽中盲审只不过后续流程麻烦了点而已。学院也很负责,帮我们抽中盲审的同学每个人又找了两位老师审一下论文,因而当时我更没有多余的心理负担。后来因为放寒假的时间较往年提前了很多,学院就把答辩放到年后了,再后来就碰上了这次疫情,学校一直不可以开学,答辩也改为线上。这段时间里可能专家也受疫情的影响,盲审结果一直没出来,于是我就参加了答辩,答辩主席是中科院的一位研究员,对我的论文也未提出较大的修改意见,于是就顺利通过答辩了。还记得答辩主席宣布建议授予工学硕士学位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开心的,论文虽说未对科学界做出一些小贡献,但也算是对三年的工作做出一个总结。但没想到的是,三月中旬的时候教务办的老师给我发微信,说我盲审挂了,当时正准备晚上出去玩,收到消息的时候还以为那位老师逗我,有点怀疑的打开教务管理系统,发现真的挂了,58分,不建议答辩。当时整个人都懵了,不知所措,点开意见,发现意见根本毫无参考价值,甚至怀疑专家根本就没有看完全文。手抖着给导师打电话,导师也是懵懵的,说你这篇论文是做企业里项目,主要是解决企业的实际生产难题,创新点可能是少了点,但怎么可能会挂?!那个专家的意见我看了,不都是瞎扯淡么。你放心,我待会儿去找院长,问他怎么处理,要是研究生院不许上诉我就和他们打官司,你也针对那个专家提的意见写一封反驳信,把他的意见从你的论文里都找出论点给他一条一条反驳,语气写的强硬点。另外你和你校外导师(联合培养期间的企业导师)通个电话,看看他的想法。和导师通完电话,知道导师这么支持我,心情稍微好了一点。(我的硕导可以说是一个挺好的老师了,没有架子,亦师亦友,每次和我们出去吃饭嘴上说不喝酒,但往往都是会喝多的,哈哈哈哈哈。)于是着手开始写反驳信,写信的过程中一直在暗骂那位专家(狗头),教育部盲审系统怎么会有这么不负责的人。第二天去学院,导师一早就在学院抓着院长抱怨,说假如知道那个专家要去揍死他(哈哈哈),还一直安慰我让我好好准备申诉的材料,说一定要去申诉,不给申诉就打官司,反正脸已经丢了,不如闹大一点。后来了解到我们学校的申诉流程是这样的:首先要三个校外专家的签字,然后通过学院学术分委会的表决,最后才可以去研究生院将论文二次送审,但是这次就要给两个专家,都给过才算可以毕业。当时学院周五就要开分委会,而我收到盲审意见是周三,所以时间很紧张,于是厚着脸给我校外导师打电话,烦请他可不可以找三个行业专家审一下论文然后再签个意见。另外还有个不情之请,因为当时在研究院所参与的项目有一个工程院院士(编撰化工原理那位),如果能拿到他的意见,那么就肯定可以通过申诉了。校外导师人也很爽气,当时就答应了。隔天就给了我三个专家意见,但是院士的签字还没回复,其实当时也没抱希望,毕竟院士很忙。申诉当天,导师抱着一堆材料去和学院学术分委会汇报,可能因为导师在学院的风评一直不错的原因,学院同意申诉了。命运有时就是这么爱捉弄人,分委会刚开完,院士就把他的意见发给我了,虽说没派上用场,但是给了我很大鼓舞,因为院士都认为没问题的文章,还有什么专家可以否掉。这位院士已经八十多岁了,和他只在开项目进展会中见过几次,学术水平没的说,思路十分清晰,人也很和蔼,给我的意见也写得十分中肯,希望老先生健康长寿。后来就去研究生院二次送审,导师那儿又开始抱怨(哈哈哈),说一定要规避这个所谓的专家,然后又更改了送审关键词。至此,所有申诉过程结束,接下来就是漫长而煎熬的等待。回到学院,院长就找了我谈话,很委婉的表达了不能毕业就不能留校了,让我先回去安心等结果,并做好明年毕业的准备,因为二次送审两位专家全给过的概率很小。当天晚上很丧,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回想这三年读研时光,大把的时间花在了工作上,尤其研二联合培养那段时间,早上五点多起床坐两个小时的班车到研究院,晚上再坐两小时的班车回宿舍,每天都很疲惫。还经常出差去外地进车间采集数据,到了最后却不能毕业,快奔三的年纪,有的同学可能在工作上已取得了成就,觉得自己好惨,原本计划好的路一下子被打断了,甚至都不敢告诉家里人自己要延毕了。一晚无眠。因为当时学校还处于封校状态,只有提交了申请才可以进校,所以宿舍里只有我一个人,整天浑浑噩噩,无法想象以后该怎么办。后来还是鼓起勇气跟家里打了电话,父母听到后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会责备我,一直跟我说没关系,安慰我说:反正你比同届要小,耽误一年没关系,不要有心理负担,这段时间也不要乱想,人生不如意的事多了去了,你这个算什么。很感谢我的父母,无论我做什么事都一直不留余力的支持我。那段时间里,我的舍友也一直在微信群鼓励我,是他们让我心情好了很多。尤其后来相约自驾游,这里得感谢宿舍广哥,单独驱车几百公里,就为了能让宿舍几个人聚到一块,带着我们在山东吃当地特色菜,爬山玩水。碰到三个有趣的人当舍友,是我的幸运。从山东回来后,距离送审已经过去了三个星期,结果基本上快出来了。每天都很惶恐,微信有消息通知心里就会紧张一下,虽然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但成天还是担心受怕。这段时间想的最多的就是之后怎么办,是随便找一份要我的工作先做,还是去公司实习,或者一不做二不休准备考博……果真在第四个星期的周一,教务办的老师给我发了微信:小郑祝贺你两位专家都给过了!收到消息时,心里如释重负,觉得自己又重新走上了规划好的路,立刻给导师和家里通了电话,感谢这一路鼓励我的人。现在已经可以顺利毕业了,学院也通知我回去上班,想去买彩票,盲审如此不负责的专家被我碰到了,二次送盲通过了,想必运气会很好吧…最后,各位毕业生同学们,一定好好对待自己的毕业论文,延毕不是小事。假如碰到类似我这种情况,一定要去申诉,申诉还有机会,对自己要有信心,但还是希望各位不要碰到,太折腾人了。感谢我的两位导师,家人,三位舍友。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祝各位万事顺遂,毕业顺利。

署名权研究论文

你签字了,他们就合法了。你不签字,他们给别人看就不合法。但是你能不签字吗。他们是学校啊。给你发毕业证的,不签字不行的。

中科院:保护研究生署名权

中科院:保护研究生署名权,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再次强调“不得侵害直接实施科学实验的研究生的基本署名权,不得为均衡其他非学术利益而随意调整学生的署名及其署名位置。”中科院:保护研究生署名权。

身为研究生,辛辛苦苦做了几年实验,最后的成果却与自己无关;与导师合作课题,从头到尾出工出力,到头来却连名字都无法出现……一直以来,种种侵害学生学术署名权益的现象,都是不少高校研究生心中的“隐痛”。在“导师-学生”这组二元关系中,学生往往居于弱势。个别品行不端的导师,把学生当成免费的“学术外包工”。受其影响的学生往往缺乏有效维权途径,甚至因为害怕在毕业、求职中被“穿小鞋”而保持沉默。

2月18日,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该院科研道德委员会日前发布了《关于规范学术论著署名问题负面行为清单的通知》。《通知》列出7类学术论著署名负面行为,其中第7条专门针对侵犯学生署名权的行为作出了规范。《通知》要求:中科院科研人员“不得侵害直接实施科学实验的研究生的基本署名权”“不得为均衡其他非学术利益而随意调整学生的署名及其署名位置”。一旦有人出现负面清单所列行为,将由相应责任单位开展调查,根据具体事实和相关情节予以认定处理,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终身追责。

作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中科院出台的规定,虽然只能约束归其管理的科研人员,但对中国学术共同体无疑具有一定的引领意义。侵害学生署名权能被专门列入学术论著署名问题负面清单,并强调“终身追责”,说明在中科院看来,这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事,而是严重的.学术不端。

科研体系中,在校研究生人数虽多,但经验、学识普遍有待磨砺,将来也未必会留在学术圈里,其贡献占比也许有限。但是,即便学生干的只是重复实验、搜集资料、整理文献之类的“力气活”,他们的智识劳动成果也应得到充分尊重。对一篇论文、一部专著、一个项目而言,哪怕再小的贡献,都理当被尊重、被认可。

那些侵犯学生署名权的导师,要么是蓄意要把学生的功劳据为己有,要么是根本不把学生的贡献当一回事。前者的本质与剽窃无异,而后者则充满了导师因手握权力而产生的傲慢。不论出于何种动机,这种行为都应受到学术共同体的一致唾弃。由各个学术机构出面,主动表明严惩不贷、追责到底的态度,不仅能对科研人员形成震慑,压住别有用心者的念头,也能鼓励那些受到侵害的学生勇敢站出来,采取行动积极维权。

在一些情况下,能否在特定学术成果中署名,可能关系到研究生的前途去向,也可能对其经济利益有较大影响。这时,如何为学生署名、如何确定署名顺序,绝不是随口一说就能糊弄过去的事。也有一些时候,学生与特定作品没有太多利益牵涉,但即便如此,能否堂堂正正地在学术成果中署上自己的名字,依然关乎学生的人格与尊严。为了保护学生的实际利益,加强对学生署名权的保障意义重大。如今,中科院出台规定,对此作出明确规范,各大学术机构不妨适时跟进,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日前发布《关于规范学术论著署名问题负面行为清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列出7类学术论著署名负面行为,再次强调“不得侵害直接实施科学实验的研究生的基本署名权,不得为均衡其他非学术利益而随意调整学生的署名及其署名位置。”

这是中科院继2018年发布《关于在学术论文署名中常见问题或错误的诚信提醒》之后,再次为倡导在科研实践中的诚实守信行为,向中科院全院发布学术论文署名规范。

《通知》提到的负面行为清单内容包括:禁止冒用作者署名、虚构作者署名。禁止无实质性贡献的人员参与署名。禁止荣誉性、馈赠性、利益交换性署名或夹带署名。禁止未经所有作者一致同意就确定署名顺序(学科和期刊另有规定的除外)。不得侵害直接实施科学实验的研究生的基本署名权。不得为均衡其他非学术利益而随意调整学生的署名及其署名位置等。

《通知》明确,为落实“零容忍”要求,中科院科研人员出现清单所列行为时,将由相应第一责任单位按照相关规定开展调查,并根据具体事实和相关情节予以认定和处理,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终身追责。

日前,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发布了《关于规范学术论著署名问题负面行为清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列出了七类学术论著署名负面行为。

负面行为清单内容包括:禁止冒用作者署名、虚构作者署名;禁止无实质性贡献的人员参与署名,禁止荣誉性、馈赠性、利益交换性署名或夹带署名;禁止未经所有作者一致同意就确定署名顺序(学科和期刊另有规定的除外),论著被期刊编辑部通知接收后,所有作者不得再任意修改署名顺序;不得违反署名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时的必要性原则而罗列过多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也不得因为有多个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而拒绝承担对整篇论文的责任;不得因作者所属机构变化而随意变更论著工作主要完成机构,不得虚构、伪造作者所属机构,不得把论著非完成机构作为署名单位;不得使用非正式联系方式作为论著作者的联系方式,例如使用公众邮箱等社会通讯方式作为联系方式;不得故意排斥有重要贡献的科研工作者参与署名。不得侵害直接实施科学实验的研究生的基本署名权,不得为均衡其他非学术利益而随意调整学生的署名及其署名位置。

通知同时指出,中科院科研人员出现清单所列行为时,将由相应第一责任单位按照相关规定开展调查,并根据具体事实和相关情节予以认定和处理,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终身追责。

这是中科院继2018年发布《关于在学术论文署名中常见问题或错误的诚信提醒》之后,再度为倡导在科研实践中的诚实守信行为,而向中科院全院发布的学术论文署名规范。

  • 索引序列
  • 论文署名上海研究院
  • 上海研究院论文署名之争
  • 上海研究院论文署名要求
  • 上海研究院论文
  • 署名权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