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05

友好环境
首页 > 学术期刊 > 环境学概论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黑妈跃跃

已采纳

1. Degradability of n-hexadecane by Bacillus cereus DQ01 isolated from oil contaminated soil from Daqingoil field, China Int. J. Environment and Pollution,2009 (通讯作者)2.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asoline-degrading bacteria from gas station leaking-contaminated soil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6 (通讯作者)3. Relation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and the Degradation Rate inside and outside a Bacteria Strain The Proceeding of 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Flavobacterium and Techonlogy,20074. EDTA-enhanced phytoremediation of lead contaminated soil by Bidens maximowiczia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75. A Study on Green Olympics’ Impact On Public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in Beij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2011 (通讯作者)6. Number Size Distribution of Particles Emitted from Two Kinds of Typical Boilers in a Coal-Fired Power Plant in China Energy Fuels, 2010 (通讯作者)7. Agricultural utilization of Maoming oil shale, ash Oil Shale,1998, 15(4) (第3作者)8. An united model and simulation of nitrogen transport, uptake and transformation in soil-crop system,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1998, 10(1)9.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a nitrogen removal process simulation of wastewater land treatment under three different wheat planting densiti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2,14(3):317-32410. Numerical model of compressible gas flow in soil pollution control,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2,14(2):239-244 (第2作者)11. Intergrated numerical model of nitrogen transportation,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by two-dimension in soil-crop system,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5,17(4)12. A simulation analysis of the migration and of pollutants contained in landfill leachate,Jour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3, 15(6):827-835 13. 苯在一株黄杆菌细胞内外的分布与降解率的关系 中国环境科学,200614. 鼠李糖脂对微生物降解正十六烷以及细胞表面性质的影响 环境科学,2007 (通讯作者)15. Effect of Surfactant SDS, Tween 80, Triton X-100 and Rhamnolipid on Biodegradation of Hydrophobic Organic Pollutants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08 (通讯作者)16.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Transport of Hexadecane by Two Strains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0817. 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 contents of soils in an industrial area of Zibo, China.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通讯作者)18. Activation of Lead (Pb) in Soil by Bacteria.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 2009. (通讯作者)19. Study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s under Chemical-biological Degradation in Contaminated Soil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Technology . 2009 (通讯作者)20. Carbon Dioxide Sequestration with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FGD)Gypsu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Technology, 200921. Study on Micro-Biological Degradation of Diesel Oil cooperated with Plants . The 3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09.(通讯作者)22. Water Resources Risk Assessment Based on Rough Set and Extension Theory.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201023. Screening and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admium-Tolerant Bacteria in Polluted Soil. The 2nd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Technology. 201024. Combined Effect of Lead and Benzo(a)pyrene on Dehydrogenase Activity in Soil. The 2nd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Technology, 2010. (通讯作者)25. Study on the Mechanisms of Transport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n-Hexadecane by Microorganism.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1026. Safety evaluation of wellhead areas based on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通讯作者)27. 焦化厂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降解菌群解析 化工学报, 2010. (通讯作者)28. An Analysis of Some Changes in Public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In Beijing.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 Environment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2011 . (通讯作者)29. 土壤铅-苯并[a]芘复合污染对小麦种子生长的影响研究 环境科学,201130. Modeling nitrogen transport,uptake and transformation in soil-crop system under the condition of wastewater irrigation,Proceedings of Workshop on Transport of Contaminants in Vadose and Reversion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 199931. Modeling Nitrogen Transport, Uptake and Transformation by Two Dimension in Soil-Crop System, Proceedings of 15th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oil Tillage Research Organizaton, USA,200032. 铅抗性细菌的筛选及其对铅活化的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41(6).33. 不同温度下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降解菌群的实验研究.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10, 26(1). 34. 垃圾堆放场对地质环境影响模拟分析,地球学报, 1998年第3期35. 填埋场释放气体运移数学模型研究,环境科学,1999, 20(5): . 污水土地处理模拟试验比较分析,上海环境科学,2000年,19(6)37. 大庆油田开发中石油类污染物对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应用生态学报,2000年11(6)38. ,数值模拟在土壤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中国环境科学,1999,19(3) :234-23739. 填埋场释放气体运移数值模型及应用,环境科学学报,2000年20(3)40. 微生物处理土壤石油污染的研究进展 上海环境科学, 2002,21(3)177-18041. 土壤石油生物降解影响影子正交实验,重庆环境科学, 2002,24(2):29-3242. 含磷污水淋滤体条件下土壤中磷迁移转化模拟实验,环境科学学报2002,21(6):737-74143. 土壤石油微生物降解影响因子的正交实验分析,地球学报2003,24(3): 279-28444. 土壤中石油污染物微生物降解及其降解去向,中国工程科学,2003,5(8): 70-7545. 土壤中石油污染物微生物降解过程中各石油烃组分的演变规律,环境科学学报,2003,23(6):834-83646. 土壤石油污染物中正构烷烃降解特性研究,上海环境科学,2004,23(3):93-9547. 油污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变化与原油降解速率关系的实验研究,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5(1):36-3948. 城市污水土地处理系统优化管理模型初探(1)--理论推导与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4):554-56049. 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分析. 环境保护, 2002, (1): . 污水土地处理磷污染物迁移转化模拟讨论分析.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2, l5(4): . 污水土地处理磷迁移转化模拟模型与检验.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3, 25(3): . 解读《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 环境教育, 2003, (4), . 土壤正构完烃微生物降解变化实验分析. 环境科学研究, 2003, 16(5): . B/S模式下的社区再就业管理信息系统探讨与实践. 情报杂志, 2004, (5): 55-56, . 油污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变化与原油降解速率关系的实验研究.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4, 5(1): . 油田开发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4, 23(6), . 土壤石油污染物中正构完烃降解特性研究. 上海环境科学, 2004, 23(3): . 立体化教学在环境教育中的应用--以土壤环境学教学为例. 环境教育, 2004, (5): . 城市污水土地处理系统优化管理模型初探. 世界地质, 2004, 23(2): . 土壤环境学研究生教学改革探讨. 理工高教研究, 2004, 23(3): . 城市污水土地处理系统优化管理模型初探(Ⅰ)--理论推导与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40(4): . 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6): . 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螯合诱导和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地学前缘,2005,12(1)64. 羽叶鬼针草对Pb的吸收特性及修复潜力,环境科学,2005,26(3)65. 土壤微生物对苯的降解研究,环境科学,2005,26(3)66. 用改性膨润土作垃圾填埋场底部衬里的试验,中国环境科学,2005,25(4)67. 环境影响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研究--以宋芳屯油田为例.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2, (2): 38-41, . 土壤石油污染物微生物降解机理与修复技术研究,地学前缘,2006,13(1)69. 石油污染土壤中苯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6)70. 苯在一株黄杆菌细胞内外的分布与降解率的关系,中国环境科学,2006(5)71. 环境科学研究,2006,0472.污染地下水原位治理技术——透水性反应墙法,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73. 土壤中耐低温石油降解菌的优选、鉴定及降解性能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正十六烷微生物吸附降解的荧光显微研究. 污染防治技术. 2010, 23(2).75.郝旭光, 孙寓姣, 王红旗等. PCR-酶切技术在石油烃降解菌筛选鉴定中应用. 环境工程学报. 2010, 4(2).76.中国における环境教育実施の道筋と教育方策, 环境教育/日本,200877. 基于网络游戏的环境教育, 社会科学研究/美国,2006 1、王红旗、鞠建华, 城市环境氮污染模拟与防治, 北师大出版社, 19982、李韵珠、李保国、王红旗等. 土壤溶质运移, 科学出版社, 、王红旗, 刘新会, 李国学等. 土壤环境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4、张宝森,王红旗. 绿色奥运改变生活: 一部荟萃北京人与环境变迁的真实记忆, 新华出版社, 、杨志峰,刘静玲、王红旗、刘新会,《环境学概论》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李瑞敏,鞠建华,王红旗等, 生态环境地质指标研究, 中国大地出版社,20097、张泽,王红旗,伍新春, 全国义务教育教材《科学》3-6年级,大象出版社,2003-20088、王红旗等,我们如何与环境相处,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中宣部农村丛书9、 陈鸿汉,张永祥,王新民,任仲宇,王红旗,沿海地区地下水环境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地质出版社,200210、王红旗,姚亚萍,小学试用教材《环境教育》1-6年级,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200511、王红旗等,绿色家园丛书,4部,明天出版社,200212、许嘉琳、王红旗等,面向可持续发展中小学环境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24 评论

麻辣宝宝彩

《环境学概论》论文[一、全球气候变暖]近百年来全球和中国的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它对世界和我国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重大的影响。目前全球变暖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政府和科技界十分关心的重大问题。大气中由于存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才使得地球的平均气温维持在15℃左右。但是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加,例如二氧化碳浓度现已达到368ppmv,是42万年以来的最大值。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得全球气温不断升高,20世纪是过去1000年最温暖的100年,过去140年间全球升温℃(平均℃),而且13个最暖年份均出现在1983年以后。近50多年来,长三角城市地区气温亦在升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变暖幅度更明显,90年代年平均气温较50年代上升了℃,其中以冬季的气温升高最显著,90年代冬季平均气温50年代上升了℃。科学家使用31个全球气候模式,在6种代表性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预测未来100年的全球气候变化。预计,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在未来100年将上升 ℃,这可能是近一万年中增温最快的。考虑二氧化碳(CO2)和气溶胶共同作用,预测我国未来100年气候变化,结果表明温度将继续上升,未来变暖的范围和强度增加。观测和研究证明主要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确实已经发生了全球尺度的变化,而且正在继续增加。观测和理论研究还证明,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例如化石燃料燃烧和生物质燃烧直接向大气大量排放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一氧化二氮(N2O),工业生产过程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和氟氯烃(CFCs)等;二是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温室气体的源和汇。例如森林砍伐直接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汇,农业活动改变了土地利用状况而增加大气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源,大气污染排放降低了甲烷的汇等。经典物理和辐射物理能够准确地证明,地球表面如果没有温室气体,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比现在实际测到的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低33摄氏度。一个正确而直接的推理是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将会使全球地表温度升高,即通常所说的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为了准确计算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地表升温量,在过支30多年里人们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所使用的工具是数值模拟。综合当今主要模式的结果,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大气二氧化碳加倍,平衡态气候变化为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度,考虑到海洋的巨大作用,如果人类不采取任何控制措施,则下世纪全球地表温度变化速率将是度/10年。用海气耦合模式进行的温室气体浓度渐变实验结果与此相同。最近几年来人们开始注意到,人类活动造成大气气溶胶(主要是硫酸气溶胶)浓度上升,将会使地表温度降低,部分抵销温室气体增加引起的温效应。考虑到气溶胶的降温作用,下世纪人为活动造成的气候速率可能只有度/10年。如前所述,人类活动确实已经造成了全球尺度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而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确实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在于在未来几十到100年,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及其引起的气候变化到底有多快,换言之,下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到底能上升多少?其它气候变量(特别是降水)怎样变?气候变率会发生明显变化吗?极端气候事件会增加吗?气候变化的区域分布任何?气溶胶浓度增加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抵销温室效应增强?很遗憾现代科学对上述所有问题都无力作出确切的回答。即使是对于已观测到的过去100多年的气候我们也还不能肯定是否是二氧化碳增加的影响,更不知道这种影响到底占多大比重。关于“全球变暖”问题在科学上的不确定性确实非常巨大,而且是多方面的。

183 评论

samantha427

2005年,一场“环保风暴”在中国内地刮起,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属正部级单位的三峡总公司的三个项目。理由是,这些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工程。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1995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目埃泄幕哪恋匾汛?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宁波市,地处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口,却因水质污染,最缺水时需要靠运水车日夜不停地奔跑,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 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产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万吨废水。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进河道,要不了10年,中国就会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 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到100%。酸雨发生的频率,上海达11%,江苏大概为12%。华中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宾、怀化、绍兴、遵义、宁波、温州等,酸雨频率超过了90%。 在中国,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0万~1400万吨。而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万吨,比2002年增长12%,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2100万吨以上,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以上,这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灾难。 1月27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人预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中国。 治理污染陷于两难有一种说法,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好环境,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须达到GDP的%以上。但这是在环境保护本来就非常良好的情况下,在中国,根据上海的经验,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环境,环保投入须占到GDP的3%以上。而在过去20年里,中国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最近几年也只有1%多一点。环保是一种“奢侈性消费”,投入大,对GDP贡献小,因此,一些本应用于环保方面的专项资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国在环境问题上进退两难:再不治理,未来无法保障;真要治理,则需大规模投入,眼前的经济又难以承受。 有人算过,云南滇池周边的企业在过去20年间,总共只创造了几十亿元产值,但要初步恢复滇池水质,至少得花几百亿元,这是全云南省一年的财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纸厂,20年累计产值不过500亿元。但要治理其带来的污染,即使是干流达到起码的灌溉用水标准也需要投入3000亿元。要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三类水质,不仅花费是个可怕的数字,时间也至少需要100年。 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就微观角度说,在过去20年里,国内制造业在无法依靠技术进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只能朝两个方面挖潜:一是工资,二是环保。最简单的事,例如水泥生产,要达到起码的环保要求,每吨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厂价的5%。纺织业每年排放的废水超过10亿立方米,如要处理,则每吨需花费元。提高生产成本5%。而绝大多数企业根本就没有这么高的利润率。因此只能在环保问题上打游击:或是不建任何废水处理设施:或是建立以后就当摆设,白天把污水放到处理池里,晚上没人时就排放到河里,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大笔成本。在市场的无序化竞争中,这5%的成本。往往就决定了企业的盈与亏、生与死。 而中国在环保执法上的两高一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也助长了这种倾向。通常的情况是,环保部门为取证一件违法偷排事件,需耗费50万元,而最终落到违法企业头上的罚款,则只有区区5万元,包括正在劲刮的所谓“环保风暴”。 一些投资数十亿元的特大电站项目,违反环境评价擅自开工建设,最后的罚款也不过20万元。区区20万元罚款,对于一个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这样的处罚力度对违法行为谈何震慑力?因此《环保法》历来被人称为“豆腐法”。 一场环保风暴将涉及数十万家企业,由此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大批企业的破产倒闭,大量人员失业,企业成本大幅提高,国内物价指数迅速地突破两位数。因此,无论是宏观成本,还是微观成本,实际上都无法承受。 四个因素阻碍环境治理对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总结出了四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到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炼、小铁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项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现蔓延的趋势。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片面强调简化审批,限期办理相关手续。而不管项目是否会存在污染情况,只要来投资就批准,个别地方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中存在“首长意志”、“先上车,后买票”等违法现象。 再次,环评质量亟待提高。有些环评单位不坚持科学评价,不敢以客观的事实和科学的数据说话,评价结论含糊,模棱两可,将项目的环境可行性与否的结论推给审批部门,甚至极个别的环评单位弄虚作假,编造、伪造数据,或者隐瞒事实,严重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落实,使环境影响评价流于形式,丧失了第三方咨询机构起码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最后,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工作开展不足。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政府主导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监管数量庞大的建设项目,显然力不从心。 其实,环评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后的经济利益在驱使。 掀起真正的“环保风暴” 中国是一个在环境上回旋余地极小的大国,又是一个在全球资源、市场基本被瓜分完毕后崛起的一个后起国家。中国没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国家那样,等到环境恶劣到极点后再来治理。 但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别人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国不可避免的也会走一遭。 世界各国的历史已经表明,在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会有一个环境污染随国内生产总值同步高速增长的时期,尤其是重化工业时代:但当GDP增长到一定程度,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居民环境支付意愿的增强。污染水平在到达转折点后就会随着GDP的增长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环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当年日本的发展过程就是这一规律。 毫无疑问,中国没有可能跨越这样一个重化工业时代。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国家太大,无法像芬兰那样,在本国制造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借助于全球化分工,直接进入高科技时代。 上世纪90年代末,笔者曾回过苏南老家,小时候那种清清河水,坐着船就可到达四乡八镇的情景已一去不复返了。而令笔者吃惊的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国,即使不发展工业,由人口增长带来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环境恶化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这样的污染,也需要大笔投资,需要有经济基础。 中国在治理污染问题上,任重道远,需要依法办事,制止恶性环保事件的发生,延缓环境恶化的速度

236 评论

袜子飞了

周围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就像是鱼和水一样,谁也离不开谁。 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而许多环境污染问题也是我们人类自己惹出来的祸。以下是我从网上找来的关于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资料。 下面是地球上现存的几个危机: 1.层被破坏。臭氧层占平流层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虽然含量极低,却能吸收紫外线的功能,但是由于人类破坏,臭氧层迅速耗减,被极度破坏。如南极的臭氧层空洞。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被破坏的面积达2400万平方公里。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里形成的,可是在上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欧洲和北美洲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因此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空臭氧层被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2.水资源危机。地球地面虽然2/3为水覆盖,但是97%为无法饮用的海水,只有不到3%为淡水,但其中2%封存于极地冰川之中。在仅有的1%淡水中,25%为工业用水,70%为农业用水,只有5%可供饮用和其它生活用途。目前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水,其中28个国家被列为严重缺水的国家和地区。据统计我国北方缺水区总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我国500多个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由于人类的破坏使得地球水资源有限,不少大河如美国的科罗拉多河,中国的黄河都已雄风不再,昔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丽景象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了。 3.地荒漠化。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到1996年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全球爱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荒漠化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爱尔兰的面积。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地球的人们,请你们觉醒吧!让我们一起来保护这个地球,否则地球就会灭绝,我们人类也就不复存在了。

355 评论

相关问答

  • 环境科学概论论文题目

    环境科学专业 环境科学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研究以及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环境科学在污染评价、预防、控制、治理和修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实现整个国

    囩囩囡囡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环境保护概论论文8000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它就像母亲一样,为我们提供着生存的资源和条件。我们是地球的主人,我们要像善待自己一样去保护它。谁不想让自己的家园变得更美好,更漂亮?然

    华晨1234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环境学概论论文

    1. Degradability of n-hexadecane by Bacillus cereus DQ01 isolated from oil cont

    友好环境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环境设计专业概论论文

    去 中国知网去查找 那里论文云集

    北京吃贷123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环境科学概论论文3000字

    不一样。环环境科学导论和环境科学概论是两个概念。环境科学导论是论文的一种得证据结论,而环境科学概论是概念的概括。

    linsisty-Q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