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07

易火贝木
首页 > 学术期刊 > 关于利州论文范文资料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天蝎工科男

已采纳

分析宋代的钱荒,我们首先可以得出两点认识:一是钱荒现象主要发生在东南地区;二是钱荒并不是当时所生产并拥有的铜钱总量真的无法满足市场上商品流通的需要。对于第一点,我们可以从众多宋代的史料记载中看出来。早在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即已出现“是时,以福建铜钱数少,令建州铸大铁钱并行”(《宋史》卷180《食货志下》)的记载。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据田锡所云,江南、两浙等处,“彼中难得钱”(《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46,成平三年三月丁未条)。北宋中叶,欧阳修说:“今三司自为阙钱,累于东南划刷,及以谷帛回易,则南方库藏,岂有剩钱!闾里编民,必无藏镪。故淮甸近岁,号为钱荒。”(《欧阳修全集·奏议集》卷三《论乞不受吕绍宁所进羡余钱札子》)历仕仁、英、神三朝的大臣张方平说:“东南六路……农民困于输钱,工商窘于射利,谓之钱荒,人情日急。”(《张方平集》卷二六《论讨岭南利害九事》)苏轼说:“浙中自来号称钱荒,今者尤甚。”(《苏轼文集》卷三十《乞赈济浙西七州状》)在众多议论中,所提到的“钱荒”多发生在东南地区。这既是因为东南地区是宋代财政赋税的重要征收地区,每年都会向中央政府上供大批铜钱,更是与当地的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紧密关联。相形之下,在北宋都城开封和西北沿边诸路,是没有钱荒现象的,因为这些地区每年都会有大量的钱币汇聚而来。这说明前引袁一堂、高聪明、汪圣铎等先生对宋代垄断性货币投放体制的批评是有道理的。第二点认识是:钱荒并非因为铜钱数量短缺所致。北宋中叶李觏曾经说:“朝家治平日久,泉府之积尝朽贯矣。而近岁以来或以虚竭,天下郡国亦罕余见。夫泉流布散通于上下,不足于国则余于民,必然之势也。而今民间又鲜藏镪之家,且旧泉既不毁,新铸复日多,宜增而却损,其故何也?”(《直讲李先生文集》卷一六《富国策第八》)李觏所说的“旧泉既不毁,新铸复日多”,反映了宋代可使用的铜钱在数量上是惊人的。宋代是我国历史上铜钱数量最多的一个时期。宋太祖开宝九年(976),仅升州(建康,治今南京)铸铜钱30万贯(《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一之一),与中唐鼎盛时期的铸币量相差无几。到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饶、池、江、建四大铜钱监全部建立,铸钱量达到每年135万贯(《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一之一)。稍后到景德末年(1007),增至岁铸183万贯的水平(《长编》卷九七,真宗天禧五年岁末附记)。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更创下年铸300万贯的记录(《梦溪笔谈》卷一二)。到铸造铜钱最多的宋神宗时期,每年铸造量高达五百万贯以上,用铜约2千万斤(《文献通考》卷九《铸币考二》)。据日本学者宫崎市定1943年的考证,有宋一代仅官铸铜钱就有二亿贯。我国著名货币史专家彭信威估计,北宋自铸钱币,连同前朝旧币,“全部货币流通量当在二亿五六千万贯”[8]541。汪圣铎认为,若不考虑铜钱被销毁的情况,到北宋末年政府铸行的铜钱总共约有三亿贯。以当时有一千万户计,平均每户可支配30贯[8]128~129。因此宋代的铜钱在数量上并不少,应该能够满足民间细碎性日常交易的需要。显而易见,认为钱荒就是铜钱不够使用的观点自然是站不住脚的。关于钱荒的成因,南宋时有人分析说:“今日之钱,鼓铸不登,渗漏不赀,鉟销日蠹,私家藏匿,叠是四弊,固宜铜钱日少而无以济楮币之流行。”(《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一四三)这个认识,比较完整地勾勒出导致钱荒局面的直接原因。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就会产生新的疑惑。为什么政府铸造铜钱的数量会减少?为什么铜钱会大量外流?什么原因促使民间居然冒死犯禁去销毁铜钱?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民间持续贮藏铜钱,使其沉淀下来而退出了流通?事实上,这些表面原因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更为重要的深层原因,那就是铜钱的钱面值(名义价值)小于其币材值(实际价值)。判定宋代铜钱的名义价值低于其实际价值,还需要对宋代铜的价值变化进行分析。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它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关系。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商品的价值呈现下降的趋势。就宋代铜的生产来说,生产技术确实得到一定的提高,据记载,宋仁宗景祐二年,“[许]申在三司,乃建议以药化铁与铜相杂铸,轻重如铜钱法,而铜居三分,铁居六分,皆有奇赢,亦得钱千,费省而利厚。因入内都知阎文应以纳说,朝廷从之,即诏申用其法铸于京师”(《长编》卷一一六,景祐二年春正月壬寅条)。这是宋代开始使用胆水制铜法的开端。胆铜的质地不如以前冶炼方法生产出来的铜,因此宋仁宗朝实行胆水制铜一段时间以后就停止了,直到宋哲宗朝,才恢复用这种方法制造铸钱用的铜材[14]。由此我们可以说,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宋代铜的价值会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那么,该如何看待这种趋势呢?据此能够否定铜钱的名义价值低于其实际价值的判断吗?我认为,宋代铜的价值下降的趋势当然会对铜钱的价值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不足以弥合当时铜钱的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之间的差距。因为宋代基本的冶炼技术没有发生变化,而宋哲宗朝以后用胆水制铜法生产出来的铜材数量有限,特别是南宋时期各钱监多有废弛,每年产铜和铸钱的数量更少。据王菱菱考证,宋代可考的胆铜最高年产量是北宋徽宗政和年问的187万多斤,但是到了南宋高宗绍兴末年,胆铜的产量锐减到21万斤,以后更是每况愈下[12]104~105。因此,我们可以谨慎地推断,宋代提炼铜的技术进步虽然对铜的价值有影响,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当时铜钱的名义价值低于其实际价值的事实。所以我们可以说,宋代产铜技术的进步不能成为否定铜钱的名义价值低于其实际价值的理由。事实上,宋人叶适已经觉察到了铜钱购买力的改变。他说:“方今之事,比于前世,则钱既已多矣,而犹患其少者,何也?古之盛世,钱未尝不贵而物未尝不贱。汉宣帝时,谷至石五钱,所以立常平之法。唐太宗新去隋乱而致富强,米斗十钱以上为率。何者?治安则物蕃,物蕃则民不求而皆足,是故钱无所用。往者东南为稻米之区,石之中价(财)[才]三四百耳,岁常出以供京师而资其钱;今其中价既十倍之矣,不幸有水旱,不可预计,惟极南之交、广与素旷之荆、襄,米斗乃或上百钱为率耳。然大要天下百物皆贵而钱贱,瓜(匏)[瓠]果蓏,鱼鳖牛彘,凡山泽之所产,无不尽取。非其有不足也,而何以至此?且以汉、唐之赋禄较之于吾宋,其用钱之增为若干?以承平之赋禄之于今日,其用钱之增又若干?东南之赋贡较承平之所入者,其钱之增又若干?昔何为而有余?今何为而不足?然则今日之患,钱多而物少,钱贱而物贵,明矣。”(《叶适集·水心别集》卷二《财计中》)叶适通过从汉唐到宋代的物价比较,看出宋代较之汉唐“钱多”而又“钱贱”这一社会现实,仍然反映了当时铜钱的名义价值低于其实际价值。

83 评论

吃出新味来

1.可从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中总结,两次改革的初衷都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正是在解决三冗问题 北宋政府并非想要坚持这样做,但要消除三冗问题的危害,就必须要改革.但改革必然会受到既得利益阶层的强烈反对,其中就包括北宋官僚阶级的大多数者.还有那就皇帝们往往左右摇摆和半途而废。一开始当皇帝看到了国家的困难和现实存在的各种问题,他们愿意通过改革,达到兴利除弊、富国强兵的目的。但一旦反对的呼声过高,他们又在内心深处害怕改革的进程会影响到整个国家大局的稳定和自己手中的政权。为了稳定,为了笼络天下的整个文官阶层,他们只得放弃改革。 2.:(一)铜是国家的禁榷物,民间缺铜,就销熔铜钱,制造器皿,可以获利五至十倍。(二)北宋虽严禁“铜钱阑出塞外及南蕃诸国”,但铜钱私下外流越来越多。(三)铁钱越来越轻,铜铁钱的比值不断增长。民间多储藏铜钱,不愿在市上流通。尤其是贵族、地主,大量窖藏铜钱。唐宋货币的储藏之风,是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信用制度落后、社会保障体系落后以及心理因素造成的.货币的储藏是一种常态,而钱荒是这种常态下的变态.赋役的货币化、货币流通体制的症结、高利贷资本猖獗、私铸盛行、大量发行楮币、销铜为器等现象都导致钱荒的发生,但这几种现象都最后归结到了货币的储藏. 3.要使得论述才不显得单薄,个人感觉首先应当多举历史实例,但切记不能滥.其次论述题都应该选比较热点的东西,所以这就是那些杂志的作用了,把那些比较经典的评论记下来,多看几遍,能用到题目就用到题目里,让老师觉得你说得很专业就对了!另外就是要分点,条理清楚,老师比较喜欢看!如果有时间就事前把要点写下来,答题就比较有层次 PS: 一、怎样写学术论文 • 写学术论文不难,难的是事先明白它的要求、形成按学术规范从事研究的日常习惯 • 学术规范的日常化 • 学术论文应考虑如下九方面要求: 第一,他 • 把他人观点或其他现象作为直接研究对象 • 借对他人观点或其他现象的阐释而间接表现自我 • 考察研究他人观点或其他现象的能力 • 首要的是“他”性而非“我”性,是借助“他”性而呈现“我”性 • 少走冤枉路 第二,材 • 必须援引足够的文献注释或调研材料 • 考察收集和引证文献材料的能力 • 一看论述能否以材料作论据 • 二看材料是否可靠而翔实 • 三看是否按规范作注 • 注释是学术论文的支撑点 • 评委看论文常常就看注释 第三,小 • 学术论文选题不是广博而是窄小,即选取有特定范围、边界或程度并具备材料基础的具体对象去研究 • 可选择人物、概念、流派或形态的历史等,不宜直陈新理论 • 20年多年前导师告诫弟子:写一群作家或一个时代的文艺思潮 第四、新 • 学术论文必须具有创新性 • 创新能力: 利用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思维加工和再造, 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 •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涉及:创新思维,批判精神,协作精神,挑战风险的勇气等等 大学生创新素质 • (1)好奇心和兴趣 • (2)直觉和洞察力 • (3)勤奋刻苦和集中注意力 • (4)人文素质,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兼容并包¡±等 第五、厚 • 厚是指厚重、沉厚。 • 小而不单薄 • 新但不浮泛 • 小而新的题目需以厚实的材料和严谨的分析去使其丰厚、沉稳 • 厚是指对问题采取多方面、立体或层层推进的研究,使人产生丰厚的感受 第六、面 • 论文的“点”可以牵涉宽广的平面 • 要使小题目不显小气,就需将其置放到宽广平面去分析 • 研究文学人物或作品需研究其同时代人物或语境 • 既通过面阐释点,又通过点阐释面, 实现点面互释 • 面要求宽广视野、比较眼光、全局胸怀 第七,实 • 处处求实、实证 • 以研究基础、翔实材料和严实论证取胜 • 一是有厚实的学术素养 • 二是对对象有足够了解 • 三是小心论证,不说空话,有可靠材料 第八、透 • 说理透彻、分析透辟 • 不要求深不可测,而要求透彻、透辟 • 与其讲深不如说透 第九、反

105 评论

哈西哈西哈西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病起抒怀病骨支离纱帽宽, 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 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 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 夜半挑灯更细看。观大散关图有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二十抱此志,五十犹臞儒。大散陈仓间,山川郁盘纡,劲气锺义士,可与共壮图。坡陀咸阳城,秦汉之故都,王气浮夕霭,宫室生春芜。安得从王师,汛扫迎皇舆?黄河与函谷,四海通舟车。士马发燕赵,布帛来青徐。先当营七庙,次第画九衢。偏师缚可汗,倾都观受俘。上寿大安宫,复如正观初。丈夫毕此愿,死与蝼螘殊。志大浩无期,醉胆空满躯。老马行老马虺颓依晚照,自计岂堪三品料?玉鞭金络付梦想,瘦稗枯萁空咀噍。中原蝗旱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夜读兵书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陂泽号饥鸿,岁月欺贫儒。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腴?三月十七日夜醉作前年脍鲸东海上,白浪如山寄豪壮。去年射虎南山秋,夜归急雪满貂裘。今年摧颓最堪笑,华发苍颜羞自照。谁知得酒尚能狂,脱帽向人时大叫。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破驿梦回灯欲死,打窗风雨正三更。弋阳道中遇大雪我行江郊暮犹进,大雪塞空迷远近。壮哉组练从天来,人间有此堂堂阵!少年颇爱军中乐,跌宕不耐微官缚。凭鞍寓目一帐然,思为君王扫河洛。夜听簌簌窗纸鸣,恰似铁马相磨声。起倾斗酒歌出塞,弹压胸中十万兵。金错刀行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鹧鸪天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渔家傲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朝中措.梅幽姿不入少年场,无语只凄凉.一个飘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肠.江头月底,新诗旧梦,孤恨清香.任是春风不管,也曾先识东皇.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绿树暗长亭,几把离尊.<阳关>常恨不堪闻,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清泪浥罗巾,各自消魂.一江离恨恰平分.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谢池春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多来误。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妒!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候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鹊桥仙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鹊桥仙茅檐人静,篷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独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渔父.灯下读玄真子渔歌,因怀山阴故隐,追拟石帆山下雨空蒙,三扇香新翠箬篷.苹叶绿,蓼花红,回首功名一梦中.浣溪沙.和无咎韵懒向沙头醉二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群行.鹊桥仙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好事近.登梅仙山绝顶望海挥袖上西峰,孤绝去天无尺.拄杖下临鲸海,数烟帆历历.贪看云气舞青鸾,归路已将夕.多谢半山松吹,解 殷勤留客.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豆叶黄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谁惜泥沙万点红.恨难穷,恰似衰翁一世中.渔父湘湖烟雨长菁丝,菰米新炊滑上匙.云散后,月斜时,潮落舟横醉不知.回答者:狂野的花花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8-26 20:20陆游诗全集(你要的是诗不是词吧,上面那位老兄发错了哦)七绝·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七绝·梅花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七绝·示儿死后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七律·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五律·假山拟宛陵先生体叠石作小山,埋瓮作小潭。旁为负薪径,中开钓鱼庵。谷声应钟鼓,波影倒松楠。借问此何许,恐是庐山南。七绝·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万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七律·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七律·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矫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细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五律·新春老境三年病,新元十日阴。疏篱枯蔓缀,坏壁绿苔侵。忧国孤臣泪,平胡壮士心。吾非儿女辈,肯赋白头吟?七绝·冬夜读书示子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七绝·午饭民穷丰岁或无食,此事昔闻今见之。吾侪饭饱更念肉,不待人嘲应自知。七绝·梅花绝句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迟。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七绝·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朝中措 梅幽姿不入少年场,无语只凄凉。一个飘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肠。江头月底,新诗旧梦,孤恨清香。任是春风不管,也曾先识东皇。豆叶黄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谁惜泥沙万点红。恨难穷,恰似衰翁一世中。度浮桥至南台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般横系大江心。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好事近挥袖上西峰,孤绝去天无尺。拄杖下临鲸海,数烟帆历历。贪看云气舞青鸾,归路已将夕。多谢半山松吹,解殷勤留客.金错刀行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清商怨江头日暮痛饮,乍雪晴犹凛。山驿凄凉,灯昏人独寝。鸳机新寄断锦,叹往事、不堪重剩梦破南楼,绿云堆一枕。回答者:8588075 - 试用期 一级 8-26 20:25陆游诗全集(二十四)自闵破帽羸骖厌垢氛,挂冠归伴故溪云。年光疾病占强半,日景睡眠居七分。庐冢萧条频霣涕,交朋零落久离群。残年岂复行孤学,自闵犹尊昔所闻。自遣蔬食任无鱼,山行可借驴。指挛犹把钓,眼涩未捐书。客少胜纷若,家贫亦晏如。时时顾影叹,顽似十年初。自遣枳篱茅屋枕孤峰,偃尽初来手种松。睡少未成千里梦,愁深先怯五更钟。中天日月逢真主,数亩桑麻伴老农。世事古今谁料得?不堪陂水照衰容。自遣衣冠尚作闲身祟,梁肉终非退士宜。惟有褐裘井豆饭,尚能相伴到期颐。自若耶溪舟行杭镜湖而归换马亭前烟火微,斗牛桥畔行人稀。云山惨澹少颜色,霜日青薄无光辉。新酒篘成桑正落,美人信断雁空归。高楼何处吹长笛?清泪无端又湿衣。自三泉泛嘉陵至利州日日邅途处处诗,书生活计绝堪悲。江云垂地滩风急,一似前年上硖时。自桑渎泛舟归三山端为身闲觉日长,不嫌儿辈笑清狂。湖光潋潋归舟疾,雨点霏霏醉颊凉。断彴苔生人唤渡,孤村霜近稻登场。宦情不独今年薄,游子从来念故乡。自山中泛舟归郡城我呼小艇浮南津,落日乱山衔半轮。背船双鹭低掠水,下滩峭风冷逼人。中流回望始太息,烟中白塔高嶙峋。适从彼来忽在此,老夫拄杖捷有神。尉曹堆盘笠泽脍,秀才泻榼中山春。岂惟外物不挂眼,醉后兀尔忘吾身。朝冠行即挂神武,买犊遂欲耕峨岷。金丹自喜日日长,白发未许年年新。拥桥炬火远已闹,归舍睡息清而匀。明朝笑谓同载客,有脚莫踏东华尘。自山中夜行还湖上火云峥嵘水车鸣,行人畏热不敢宁。萧然一马两园丁,缺月照我影伶俜。荒鸡起早忽再唱,北斗低尽余三星。扁舟菱歌正袅袅,丛冢鬼火何荧荧。迎人渐见镜湖白,回首已失秦山青。道边野店得小憩,一杯浊酒倾残瓶。登盘绝爱畦韭美,轑釜未厌溪鳞腥。丈夫所要饱辛苦,文叔尚困芜蒌亭。自伤朝雨暮雨梅子黄,东家西家鬻兰香。白头老鳏哭空堂,不独悼死亦自伤。齿如败屐鬓如霜,计此光景宁久长?扶杖欲起辄仆床,去死近如不隔墙。世间万事俱茫茫,惟有进德当自强。往从二士饿首阳,千载骨朽犹芬芳。自上清延庆归过丈人观少留再到蓬莱路欲平,却吹长笛过青城。空山霜叶无行迹,半岭天风有啸声。细栈跨云萦峭绝,危桥飞柱插澄清。玉华更控青鸾住,要倚栏干待月明。自上灶过陶山宿雨初收见夕阳,纵横流水入陂塘。蚕家忌客门门闭,茶户供官处处忙。绿树村边停醉帽,紫藤架底倚胡床。不因萧散遗尘事,那觉人间白日长。自适远游思里巷,久困念耕桑。家酿倾醇碧,园蔬摘矮黄。利名因醉远,日月为闲长。今岁虽中熟,吾徒亦小康。自蜀州暂还成都奉简诸公不染元规一点尘,行歌偶到锦江滨。淋漓诗酒无虚日,判断莺花又过春。客路柳阴初堕絮,还家梅子欲生仁。更须作意勤相过,要信年光属散人。自述偶策青驴出,还将白鹤随。链丹留日观,采药上天池。送客清秋棹,留僧静夜棋。从来闲姓字,不遣世人知。自述藜藿安贫陋,柴荆俯莽苍。露蓍朝筮易,扫地昼焚香。美睡天教嬾,长歌客恕狂。欢然送余日,醉死亦何伤!自述勃落为衣隐薜萝,扫空尘抱养天和。过期未死更强健,与世不谐犹啸歌。野市萧条残叶满,酒家零落废垆多。石帆山下孤舟雨,借问君如此老何?自述早畏危机避巧丸,长安未到意先阑。心如老马虽知路,身似鸣蛙不属官。闲驾柴车无远近,旋沽村酒半甜酸。群儿何足劳情恕,胸次从初抵海宽。自述二亩新蔬圃,三间旧草堂。病除身小健,秋近夜微凉。薄酒时醒醉,残书半在亡。老怀常自笑,无事忽悲伤。自述古井无由浪,浮云一扫空。诗书修孔业,场圃嗣豳风。惧在饥寒外,忧形寤寐中。吾年虽日逝,犹冀有新功。自述怡然气貌渐还婴,淡饭麤裘过此生。尽道无方能缩地,梦中夜夜上青城。自述寄怀鱼鸟卧烟汀,结友松筠醉草亭。拜赐龟章纡旧紫,养成鹄鬓扫余青。遗经在椟传家学,大字书墙作座铭。浪迹江湖遂终老,此身何啻一浮萍。自述旧业还耕钓,残年迫耄期。筋骸衰后觉,力量梦中知。客约溪亭饮,僧招竹院棋。未为全省事,终胜宦游时。自述睡美不知旦,气衰先觉秋。有时浮小艇,随意宿沧洲。未恨名风汉,惟求拜醉侯。更须多种竹,搔首送悠悠。自述齿卼复牢能咀嚼,足挛渐愈可跏趺。短檠非复衰翁事,且与儿孙共地炉。自述意望天公本自廉,甘餐美睡偶容兼。一生忧患如山重,此日安闲抵蜜甜。拙宦虽无齐虏舌,早归亦免楚人钳。但余一味疏慵在,储药千斤未易砭。自述屏迹归休后,颐生寂寞中。忍贫辞半俸,学古得全功。西埭村醅酽,东陂小彴通。经行有佳趣,稚子也能同。自讼家弊须微禄,年衰尚远游。未逃朋友责,更遣吏民羞。采药思长往,传书却小留。微风入桐叶,分我一帘秋。自讼年少宁知道废兴,搏风变化羡鲲鹏。贪求但欲攀分寸,痛定方惭乞斗升。灵府已能澄似水,俗绿更觉薄于僧。挂冠且喜身萧散,二顷宁须退可凭。自叹晨兴袖手观空寂,饭罢宽腰习按摩。堪叹一生闲日月,为身时少为人多。自叹恶杀常根食,安贫但縕袍。消摇敢言达,简默本非高。入剡逢飞雪,游吴看怒涛。平生笑渔父,苦语劝哺糟。自唐安徙家来和义出城迎之马上作身如林下僧,处处常寄包。家如梁上燕,岁岁旋作巢。岂惟人所怜,顾影每自嘲,眼看佳山水,不得结把茅。造物困豪杰,如视饿虎哮,要令出精神,感激使叫呶。颇思投笔去,走马盘云旓,三更冒急雪,大战梁楚郊。自唐安之成都出门犹苦雨,度堑喜新晴。日正车无影,风高盖有声。疏疏稚苗立,郁郁晚桑生。宿醉行犹倦,无人为解酲。自题传神识字深村叟,加巾下版僧。檐挑只草屦,壁倚一乌藤。得酒犹能醉,逢山未怯登。莫论明日事,死至亦腾腾。自喜半生羁宦走人间,醉里心宽梦里闲。自喜如今无一事,读书才倦即游山。自喜身闲仙不远,食足富何加。庭卧长生犊,园开手种花。狂歌声跌宕,醉草笔横斜。八十明年是,衰残岂复嗟。自喜了了复惺惺,蓍龟未是灵。闲中有富贵,寿外更康宁。身备乡三老,家传子一经。春回元不记,出户四山青。自喜身寄人间世,心常古镜如。唤醒狂蝶梦,扫尽老狐书。年出乡闾石,贫过仕宦初。村村是桃李,岂独爱吾庐。自夏秋匮甚慨然有感万卷纵横眼欲枯,老犹闭户诵唐虞。故人谁复访生死,邻父幸能通有无。云子翻匙新稻饭,天吴坼绣旧衣襦。时平得掩松根骨,也胜王孙泣路隅。自小云顶上云顶寺素衣虽成缁,不为京路尘,跃马上云顶,欲呼飞仙人。飞仙不可呼,野僧意甚真,煎茶清樾下,童子拾堕薪。我少本疏放,一出但坐贫。缚裤属櫜鞬,哀哉水云身。此地虽暂寓,失喜忘吟呻。故溪归去来,岁晚思鲈莼。自笑宦途昔似伏辕驹,退处今如纵壑鱼。手自扫除松菊径,身常枕藉老庄书。郊居本自依农圃,社饮何妨逐里闾。白发萧然还自笑,风流犹见过江初。自笑自笑谋生事事疏,年来锥与地俱无。平章春韭秋菘味,拆补天吴紫凤图。食肉定知无骨相,珥貂空自逛头颅。惟余数卷残书在,破箧萧然笑獠奴。自笑自笑平生醉后狂,千锺使气少年场。那知病叶先摧落,却羡寒龟巧缩藏。药物及时希老健,山家随日了穷忙。凶年坐待新春麦,莫厌清吟雪夜长。自笑左车第二牙辞去,团坐无生话又新。堪笑按摩井洗沐,未忘贪爱梦中身。自笑三间茅屋寄沧浪,鸟出樊笼马脱缰。滟滟陂塘秧水满,阴阴门巷麦风凉。蔬盘旋采溪毛滑,篷艇新编露箬香。捐尽浮名方自喜,一生枉是伴人忙。自笑自笑胸中抵海宽,韭齑麦饭日加餐。住山缘熟尘机息,养气功深槁面丹。恶路惯曾经滟澦,浮生何啻梦邯郸。镜湖五月秋萧爽,剩傍滩头把钓竿。自笑诸公衮衮几金貂,自笑无材负圣朝。老气醉中犹跌宕,闲身梦里亦逍遥。旧书日伴吾儿读,薄饭时从野叟招。病后秋衣须早制,竹窗残夜雨萧萧。自笑学道功赊岁月驰,平居自笑著鞭迟。安心未竟夜饶梦,与世虽疏秋尚悲。药圃幽寻芒屦湿,棋枰憨战角巾欹。只愁今夕西窗梦,又买长筒到古郫。自兴元赴官成都平生无远谋,一饱百念已。造物戏饥之,聊遣行万里。梁州在何处,飞蓬起孤垒。凭高望杜陵,烟树略可指。今朝忽梦破,跋马临漾水。此生均是客,处处皆可死。剑南亦何好,小憩聊尔尔。舟车有通涂,吾行良未止。自雪堂登四望亭因历访苏公遗迹至安国院我醉飞屐登孱颜,拄杖出没风烟间。三山葱曨鲛鳄静,九关肃穆虎豹闲。几年金骨炼绿髓,此日始得穷跻攀。老仙归侍紫皇案,空有野水流淙潺。蜿蜒翠阜围绿野,似岭非岭山非山。向来龙蛇满雪壁,雷电下取何时还?名花亦已天上去,居人指似题诗处。九十一翁不识公,我抱此恨知无穷。自诒荒圃风烟入荷鉏,孤村巷陌看骑驴。少年曾纵千场醉,老境惟存一束书。作意买山虽已矣,忍惭乞米独何欤?所欣肺病秋来减,白发萧萧可自梳。自诒健忘闲何害?贪眠老正宜。本心惟泥酒,余习略存诗。未废春农业,犹堪幼学师。微官何所恋,请老五年迟。自诒一廛东近会稽城,凿破烟芜俋俋耕。上药养神非近效,善言铭座要躬行。论书尚欲心先正,学道宁容气不平?天付吾侪元自足,满园春荠又堪烹。自诒足蹇须人惯,颜衰著黶多。饭迟惟静卧,酒至亦高歌。蝗死繁蔬甲,霜清长药窠。经旬邻父病,且喜复来过。自诒病中看周易,醉后读离骚。不解书驴券,安能问马曹?身随游宦困,气为屏居豪。清旦南堂坐,稽山秋更高。自诒愈老愈知生有涯,此时一念不容差。身如病鹤长停料,心似山僧已弃家。高枕时时闻解箨,卷帘片片数飞花。饭余解带摩便腹,自取风炉煮晚茶。自诒庄语畏如俳,端居要若斋。清虚集心腑,枯槁见形骸。自计愚无用,何伤老不谐。人生须广大,勿作井中蛙。自诒莫笑幽栖僻,谋生亦未疏。残囷具薄粥,半俸补残书。均节贫无患,安恬疾可除。虽云苦寒近,随手蓄薪樗。自诒行年耄及卧蜗庐,山水登临亦已疏。无可奈何犹食粟,未能免俗学浇蔬。蓬门时接渔樵话,麈几聊存种树书。强欲入城还自笑,世间那有鹤乘车。自贻寒暑衣一称,朝晡饭数匙。钱能祸扑满,酒不负鸱夷。自贻家风本韦布,生事但渔樵。惯就下乡食,莫烦东阁招。自贻痴孙护雀雏,馋仆放池鱼。怀药问邻疾,典衣收旧书。自贻退士愤骄虏,闲人忧旱年。耄期身未病,贫困气犹全。自遗踽踽人间未死身,乡闾共敬六朝民。睡无由著缘多感,醉不能成坐一贫。幽屏最憎虫吊夜,狂吟略似鸟鸣春。也知世俗谁知我,犹待君王猎渭滨。自咏曾著杞菊赋,自名桑苎翁。常开罗爵纲,不下钓鱼筒。租税先期毕,陂塘与众同。士章八十字,世世写屏风。自咏生草覆蜗庐,长须驾鹿车。贫犹思施乐,老不废观书。登览携童稚,歌呼和里闾。躬耕亦何得,聊以遂吾初。自咏孤艇渺烟波,衡门暗薜萝。衣冠醉学究,毛骨病维摩。抚几时长喟,临觞亦浩歌。无劳问蜗角,蛮触正横戈。自咏宦游畴昔偏天涯,万里东归岁月赊。古道泥涂居士屩,荒畦烟雨故侯瓜。园公溪父逢皆友,野寺山邮到即家。病思渐轻重九近,又将乌帽插黄花。自咏万事不挂眼,终年常避人。荒畦荷锄晚,环堵结茆新。病马何劳斥,轻鸥未肯驯。虽惭市门卒,聊作葛天民。自咏华发萧萧居士身,江头风雨折乌巾。无人问字尤宜嬾,有吏徵租未是贫。薄宦傥来难倚仗,旧交渐少每酸辛。敲门且复寻僧话,要结他生物外因。自咏龟屋裁小冠,鹿皮制短裘。陆驾少游车,水泛渊明舟。山泽与城市,有路即可游。或时一饭去,间亦旬日留。方见草木萌,忽已天地秋。淘丹云涧冷,采药乳穴幽。逢人亦欣然,有问乃不酬。摩挲金铜人,千载寄悠悠。自咏常记当年入洛初,华灯百万掷樗蒲。平生意薄刀笔吏,投老身为山泽臞。已罢向空书咄咄,尚能击缶和呜呜。今朝客至无寻处,正伴园丁斸芋区。自咏朋旧凋零尽,乾坤偶脱遗。食新心窃喜,话旧语多悲。泥醉醒常少,贪眠起独迟。闭门谁共处,枕藉乐天诗。自咏朝衣无色如霜叶,将奈云安别驾何!钟鼎山林俱不遂,声名官职两无多。低昂未免闻鸡舞,慷慨犹能击筑歌。头白伴人书纸尾,只思归去弄烟波。自咏钝似窗间十月蝇,淡如世外一孤僧。心劳抚字虽亡补,笔判虚空却粗能。厌见文书衔客袖,但思蔬水曲吾肱。何时却宿云门寺,静听霜钟对佛灯。自咏梦归不恨故山深,霜雪今年已满簪。报国有心身潦倒,养生无术病侵寻。晨兴聊取经遮眼,夜坐时凭易洗心。安用更为逃暑饮,虚堂三复自萧森。自咏三十年前接俊游,即今身世寄沧洲。俚声不办谐韶頀,暮气宁能彻斗牛?绿酒可人消永日,黄鹂多事管闲愁。吹笙跨鹤何时去,剩欲平章太华秋。自咏素慕巢居穴处民,久为钓月卧云身。经行山市求灵药,物色旗亭访异人。高枕静听棋剥啄,幽窗闲对石嶙峋。吾庐已是桃源境,不为秦人更问津。自咏射的山前一老樵,此生何敢辱旌招。缪缘学道肱三折,不遇知音尾半焦。去蠹区区惭啄木,附高烨烨鄙凌霄。但令穷死心无愧,也胜鸣珂事早朝。自咏游戏人间岁月多,痴顽将奈此翁何!放开绳棰牛初熟,照破乾坤镜未磨。日落苔矶闲把钓,雨余篷舵乱堆蓑。明朝不见知何处,又向江湖醉踏歌。自咏满梳晨起发凋零,亭午柴门未彻扃。万事忘来尚忧国,百家屏尽独穷经。楠枯倒壑虽无用,龟老搘床故有灵。梦里骑驴华山去,破云巉绝数峰青。自咏平生万事付憨痴,兀兀腾腾到死时。夜踏乱云过略彴,晓分寒溜注军持。束薪山客招烹石,渡海蕃僧乞制碑。作个生涯君勿笑,拄天勋业亦儿嬉。自咏纷纷世态但堪悲,一念萧然我亦奇。醉里猖狂醒自笑,梦中虚幻觉方知。江湖重复风波恶,齿发凋零岁月驰。安得中原路如砥,渭川钓伴待多时。自咏忽忽残年及耄期,清晨对镜不须悲。远行久立虽差倦,未到人扶见客时。自咏道本治吾身,绪余方及人。神清缘食少,事简为家贫。薄酒如重酝,寒蔬抵八珍。村村花柳动,且复岸纶巾。自咏谢事客谁过,闲游吏不诃。家人争稗粥,邻叟和畲歌。静夜诗成祟,新春睡有魔。年光本无尽,未用叹蹉跎。自咏茅舍萧条似宝坊,老人终日对炉香。学荒自笑身空在,禄尽谁知寿更长。陂水蘸堤常滟滟,麦苗覆块已苍苍。经行更有欣然处,四野鉏耰满夕阳。自咏食饮从来戒失时,衣裘亦复要随宜。老人最索调停处,正在初寒与半饥。自咏绝句双鬓萧条失故青,躬耕犹得养余龄。明时恩大无由报,欲为乡邻讲孝经。自咏绝句深村人有结绳风,晚岁身为带索翁。啜粥茹蔬茅屋底,谁知也过百年中。自咏绝句不沦鬼录不登仙,游戏杯觞近百年。小市跨驴寒日里,任教人作画图传。自咏绝句逆旅门前拨不开,先生醉策蹇驴来。未言乞得囊中药,一见童颜且压灾。自咏绝句远游索手不?粮,薪米临时取道傍。今日晴明行亦好,经旬风雨住何妨。自咏绝句一条纸被平生足,半碗藜羹百味全。放下元来总无事,鸡鸣犬吠送残年。自咏绝句平生宁独爱吾庐,何处茅檐不可居。昼阙僮奴停接客,夜无膏火罢观书。自咏绝句睡著何曾厌夜长,老人少睡坐何伤。无灯无火春寒恶,破絮麤毡即道场。自咏示客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羞将枉直分寻尺,宁走东西就斗升。吏进饱谙箝纸尾,客来苦劝摸床棱。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自咏闲适残年邻曲幸相依,真似辽天老鹤归。荷浦未疏鱼正美,豆畦欲暗雉初肥。款门路近时看竹,送酒人多不典衣。最喜夕阳闲望处,数家垣屋锁烟霏。自云门之陶山肩舆者失道行乱山中有茅舍小塘极幽邃求见主人不可意其隐者也陂池幽处有茅堂,井臼萧绦草树荒。小鸭怯波时聚散,病蔬伤蠹半青黄。童儿冲雨收鱼网,婢子闻钟上佛香。我亦暮年思屏迹,数椽何计得连墙?自云门至上灶欲游一二僧庵以雨不果道远晨炊米,风和昼减衣。花残孔官庙,苔满葛仙矶。剩欲寻僧话,先判秉炬归。山昏又成雨,心事固多违。自责晨起登堂正幅巾,萧然聊欲养吾神。凡心未免更诗字,习气犹思议

283 评论

可可poppy

赵宋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两宋三个多世纪中,虽然国家始终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属于国势衰弱的朝代,但我国的封建经济在两宋相对稳定阶段仍有很大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业及城市经济的繁荣,矿冶业包括金、银、铜、铁、锡、铅等的开采量和冶炼技术均有很大的提高,货币流通和货币铸造成为颇具特色的内容。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铸造钱币数量最多、品种最繁杂的朝代,但是终两宋之世,“钱荒”之声不绝于耳,有些时候还相当严重。这一方面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对钱币需求量的增加,同时也是宋王朝特殊的政治形势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中较为棘手的一个问题,成为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以下仅就宋代钱荒的原因及其缓解对策作一些探讨。 一 钱荒频频的原因 宋王朝和过去历代王朝相同,对金属和非金属矿的开采冶炼均实行禁榷,所有权由国家垄断,在铜矿产地设监,矿务、场务有专任官吏管理;但实际采炼由该地方坑冶户承包,按政府规定的数量缴纳岁课,实行国有民营。这与当时各种手工业直接由政府招募或雇工经营有所不同。 在宋太祖建隆元年至太宗至道三年(960~997)的37年中,曾允许百姓私采铜、金、银等矿。《宋史·食货志》载,开宝三年(970)诏曰:“古者不贵难得之货,后代赋及山泽,上加侵削,下益凋疲,每念兹事,深疚于怀。未能捐金于山,岂能夺人之利。自今桂阳监(今湖南桂阳县)岁输课银,宜减三分之一。”(脱脱等《宋史》卷一八五《食货志下七·坑冶》,中华书局1964年版)表明朝廷不与矿冶业主争利,使他们在一定的减税、免税政策下,从事采矿和冶炼。其后曾一度将采冶收归官营,凡出铜地区,一律禁止民采。但一段时间之后又部分地放开开矿权,主要控制冶炼和铸造权。 宋代金属矿场的分布及岁课量。据《宋史·食货志下七·坑冶》载:“凡金、银、铜、铁、铅、锡监冶场务二百有一……铜产饶、处、建、英、信、汀、漳、南剑八州,南、劭武二军,有三十五场;梓州有一务。”铜、铁、银等金属矿场集中分布在今江西、福建、广东三省境内,极一时之盛,远远超过唐代;其次是安徽、浙江、四川。锡矿、铅矿主要见于江西、福建、湖南、两广。到治平年间(1064~1067),铜矿分布共11州1军46冶,以江西、福建为主,广东、四川为次。元丰年间铜矿分布计22州(军),与治平年间基本相似,又增开浙江、河南、陕西共5场。金属矿的产量也呈上升之势,仁宗皇韦占时(1049~1053),岁课铜510万斤,铅约10万斤,锡33万斤;英宗治平时,铜为697万斤,铅增至200万斤,锡增至百余万斤;神宗元丰元年(1078),岁课铜1460余万斤,铅919万斤,锡232万斤。铸币数也由太宗至道年间的80万贯,至真宗景德年问增至183万贯,到神宗元丰年间,仅所铸铜钱达到500万贯,铜监增至17所,所铸铁钱也达至500万贯,有铁监7所。 两宋的钱币是中国钱币史上最复杂、铸造数量特别多、钱名种类最为丰富的时期。唐天宝年问,每年铸钱数只有32万贯,以全国人口计,每人只摊到六七文。北宋初年的铸钱量就达100万贯以上,最多的元丰年间达500万贯以上,铁钱和纸币还不在内就数十倍于唐。根据各年铸造铜钱数来计算,从北宋立国到元丰末年截止,总铸造铜钱当在一亿四五千万缗,若加上私铸的钱,合计当接近二亿贯。官府的铜钱,在铜监监督下铸造,铜料一般来源于周边的矿山,也有从较远产区调配来的。 宋代铜冶增长的情况已如前述,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铸钱最盛的神宗熙宁、元丰时期,积聚已久的钱荒问题却突显出来。正如当时人张方平所指出的,“比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谓之钱荒”(《宋史》卷一八○《食货志下二·钱币》)。 宋代钱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民间销熔铜钱,制造器皿以获利。铜是国家的禁榷物,由国家严加控制,民间缺铜,一般民用铜器在市场上价格上扬,在利益的驱使下,有人销熔铜钱以铸造器皿,据记载因此可以获利5~10倍;其次,北宋虽严格禁止“铜钱阑出塞外及南蕃诸国”(《宋史》卷一八○《食货志下二·钱币》),但铜钱私下外流愈演愈烈,大量铜钱不仅通过各种途径流落到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而且流到海外,难于阻扼;再次,铁钱大量铸造,而其实际价值越来越轻,与铜钱的比值不断变动。因此民间多储藏铜钱,不愿在市上流通。尤其是贵族、地主,大量窖藏铜钱,使本来就不充裕的铜钱更加匮乏,这种状况在宋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商业和手工业都有较大进步的背景下显得更加突出;最后,宋代货币流通的地方性十分突出,其钱币是中国货币史上最复杂、币材种类最多的王朝,加上一直没有统一,铜、铁钱兼用,钱币分大小以及铜、铁钱交换比率的不确定等也是钱币正常流通受阻的原因。 二 缓解对策 钱荒说到底就是铜荒,尽管宋代大量开采铜矿、锡矿,到处设铜监铸币,但钱币仍然不足,宋王朝采取以下多项措施增加钱币的铸造和投入,以期缓解或解决钱荒问题。 方法之一,大铸铁钱,以铁钱补铜钱之不足。 早在宋初,铁钱就与铜钱并行,且形成铜钱与铁钱的流通区域,成为宋代金属铸币流通中始终存在的一个重要现象。铁钱流通的区域,由初期的四川地区,扩大到陕西、河东等地。南渡以后,为防止铜钱流入北方,两淮、京西及湖北荆门等地也使用铁钱,朝廷在重要产铁区设置铁监。 史载,真宗景德年间,铁钱有三监:邛州曰惠民,嘉州曰丰远,兴州曰济众。益州、雅州旧亦有监,后并废。大钱贯12斤10两,以准铜钱。嘉、邛二州所铸钱,贯25斤8两,铜钱1个当小铁钱10个兼用。仁宗庆历五年(1045),泉州青阳铁冶大发,置铁务于泉。神宗熙宁年间,以兴国军(今湖北阳新)、睦(治今浙江建德梅城镇)、衡(治今湖南衡阳)、舒(治今安徽安庆市)、鄂(治今湖北武昌市)、惠州(治今广东惠州市)置6监。(《宋史》卷一八○《食货志下二·钱币》) 南宋绍兴九年(1139),诏陕西诸路复行铁钱。十五年,置利州绍兴监,铸钱十万缗以救钱引。二十二年,复嘉之丰远、邛之惠民二监,铸小平钱。二十三年,诏利州并铸折二钱。孝宗乾道六年(1170),增置舒州同安监、蕲州蕲春监、黄州齐安监,皆铸造折二钱,岁各30万贯,所铸之钱在两淮通行。淳熙五年(1178),诏令舒州岁增铸10万贯,蕲州增5万贯。七年,舒、蕲守臣皆以铸钱增羡迁官,然淮民为之大扰。十年又将舒州之宿城监并入同安监。后复以发运司通领四监——江州之广宁监、兴国之大冶监、临江(军名,治今江西清江临江镇)之丰余监、抚(治今江西抚州)之裕国监。司农许子中所领三监,岁各认30万贯,所铸大小铁钱,令两淮通行。嘉定元年(1208),即利州铸当五大钱。三年,制司欲尽收旧引,又于绍兴、惠民二监岁铸30万贯,其料并同当三钱。(同上) 两宋所置铜监和铁监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而兴废之间主要由资源的多寡决定,有的监兴亦突然,废亦匆匆。但有些监如饶州、池州等得以延续较长时间,主要得益于资源的丰富。 方法之二,以次充好,在铜钱中搀杂其他金属。 为减少铜的使用量,在铜钱铸造中适当增加铁、铅、锡的含量,以牺牲铜钱质量的方法增铸铜钱。据《宋史·食货志下二·钱币》载,许申为三司度支判官,建议以药化铁与铜杂铸,轻重如铜钱法,铜居三分,铁六分,费省而利厚。试用此法铸于京师,铸钱时搀杂铅、锡,结果液流速而易成,搀杂以铁,流涩而多不就,工人苦不堪言,逾月才得万钱。虽最终没有成功,可以看成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崇宁元年(1102),前陕西转运判官都贶复请权罢陕西铸铁钱。户部尚书吴居厚认为江、池、饶、建等监所铸钱不够用,建议减铜增铅、锡,岁可省铜30余万斤,计增铸钱15万9千余缗。所铸之钱光明坚韧,与现行流通的钱相同。 起初,蔡京主行夹锡钱,诏铸于陕西,命转运副使许天启推行。其法以夹锡钱一折铜钱二,每缗用铜8斤,黑锡半之,白锡又半之,质量较差。随后江西、福建、两浙许铸使铁钱。两年后蔡京被罢免,诏以两浙铸夹锡钱扰民,凡东南所铸皆罢。次年,并河北、河东、京东等路罢之,所在监、院皆废。惟河东三路听存旧监,以铸铜、铁钱;产铜郡县听存,用改铸小平钱。这种方法在此之后也曾多次运用,对铜料短缺可起缓解作用,但效果不佳。

289 评论

TVB脑残粉

赵宋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两宋三个多世纪中,虽然国家始终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属于国势衰弱的朝代,但我国的封建经济在两宋相对稳定阶段仍有很大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业及城市经济的繁荣,矿冶业包括金、银、铜、铁、锡、铅等的开采量和冶炼技术均有很大的提高,货币流通和货币铸造成为颇具特色的内容。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铸造钱币数量最多、品种最繁杂的朝代,但是终两宋之世,“钱荒”之声不绝于耳,有些时候还相当严重。这一方面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对钱币需求量的增加,同时也是宋王朝特殊的政治形势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中较为棘手的一个问题,成为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以下仅就宋代钱荒的原因及其缓解对策作一些探讨。 一 钱荒频频的原因 宋王朝和过去历代王朝相同,对金属和非金属矿的开采冶炼均实行禁榷,所有权由国家垄断,在铜矿产地设监,矿务、场务有专任官吏管理;但实际采炼由该地方坑冶户承包,按政府规定的数量缴纳岁课,实行国有民营。这与当时各种手工业直接由政府招募或雇工经营有所不同。 在宋太祖建隆元年至太宗至道三年(960~997)的37年中,曾允许百姓私采铜、金、银等矿。《宋史·食货志》载,开宝三年(970)诏曰:“古者不贵难得之货,后代赋及山泽,上加侵削,下益凋疲,每念兹事,深疚于怀。未能捐金于山,岂能夺人之利。自今桂阳监(今湖南桂阳县)岁输课银,宜减三分之一。”(脱脱等《宋史》卷一八五《食货志下七·坑冶》,中华书局1964年版)表明朝廷不与矿冶业主争利,使他们在一定的减税、免税政策下,从事采矿和冶炼。其后曾一度将采冶收归官营,凡出铜地区,一律禁止民采。但一段时间之后又部分地放开开矿权,主要控制冶炼和铸造权。 宋代金属矿场的分布及岁课量。据《宋史·食货志下七·坑冶》载:“凡金、银、铜、铁、铅、锡监冶场务二百有一……铜产饶、处、建、英、信、汀、漳、南剑八州,南、劭武二军,有三十五场;梓州有一务。”铜、铁、银等金属矿场集中分布在今江西、福建、广东三省境内,极一时之盛,远远超过唐代;其次是安徽、浙江、四川。锡矿、铅矿主要见于江西、福建、湖南、两广。到治平年间(1064~1067),铜矿分布共11州1军46冶,以江西、福建为主,广东、四川为次。元丰年间铜矿分布计22州(军),与治平年间基本相似,又增开浙江、河南、陕西共5场。金属矿的产量也呈上升之势,仁宗皇韦占时(1049~1053),岁课铜510万斤,铅约10万斤,锡33万斤;英宗治平时,铜为697万斤,铅增至200万斤,锡增至百余万斤;神宗元丰元年(1078),岁课铜1460余万斤,铅919万斤,锡232万斤。铸币数也由太宗至道年间的80万贯,至真宗景德年问增至183万贯,到神宗元丰年间,仅所铸铜钱达到500万贯,铜监增至17所,所铸铁钱也达至500万贯,有铁监7所。 两宋的钱币是中国钱币史上最复杂、铸造数量特别多、钱名种类最为丰富的时期。唐天宝年问,每年铸钱数只有32万贯,以全国人口计,每人只摊到六七文。北宋初年的铸钱量就达100万贯以上,最多的元丰年间达500万贯以上,铁钱和纸币还不在内就数十倍于唐。根据各年铸造铜钱数来计算,从北宋立国到元丰末年截止,总铸造铜钱当在一亿四五千万缗,若加上私铸的钱,合计当接近二亿贯。官府的铜钱,在铜监监督下铸造,铜料一般来源于周边的矿山,也有从较远产区调配来的。 宋代铜冶增长的情况已如前述,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铸钱最盛的神宗熙宁、元丰时期,积聚已久的钱荒问题却突显出来。正如当时人张方平所指出的,“比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谓之钱荒”(《宋史》卷一八○《食货志下二·钱币》)。 宋代钱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民间销熔铜钱,制造器皿以获利。铜是国家的禁榷物,由国家严加控制,民间缺铜,一般民用铜器在市场上价格上扬,在利益的驱使下,有人销熔铜钱以铸造器皿,据记载因此可以获利5~10倍;其次,北宋虽严格禁止“铜钱阑出塞外及南蕃诸国”(《宋史》卷一八○《食货志下二·钱币》),但铜钱私下外流愈演愈烈,大量铜钱不仅通过各种途径流落到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而且流到海外,难于阻扼;再次,铁钱大量铸造,而其实际价值越来越轻,与铜钱的比值不断变动。因此民间多储藏铜钱,不愿在市上流通。尤其是贵族、地主,大量窖藏铜钱,使本来就不充裕的铜钱更加匮乏,这种状况在宋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商业和手工业都有较大进步的背景下显得更加突出;最后,宋代货币流通的地方性十分突出,其钱币是中国货币史上最复杂、币材种类最多的王朝,加上一直没有统一,铜、铁钱兼用,钱币分大小以及铜、铁钱交换比率的不确定等也是钱币正常流通受阻的原因。 二 缓解对策 钱荒说到底就是铜荒,尽管宋代大量开采铜矿、锡矿,到处设铜监铸币,但钱币仍然不足,宋王朝采取以下多项措施增加钱币的铸造和投入,以期缓解或解决钱荒问题。 方法之一,大铸铁钱,以铁钱补铜钱之不足。 早在宋初,铁钱就与铜钱并行,且形成铜钱与铁钱的流通区域,成为宋代金属铸币流通中始终存在的一个重要现象。铁钱流通的区域,由初期的四川地区,扩大到陕西、河东等地。南渡以后,为防止铜钱流入北方,两淮、京西及湖北荆门等地也使用铁钱,朝廷在重要产铁区设置铁监。 史载,真宗景德年间,铁钱有三监:邛州曰惠民,嘉州曰丰远,兴州曰济众。益州、雅州旧亦有监,后并废。大钱贯12斤10两,以准铜钱。嘉、邛二州所铸钱,贯25斤8两,铜钱1个当小铁钱10个兼用。仁宗庆历五年(1045),泉州青阳铁冶大发,置铁务于泉。神宗熙宁年间,以兴国军(今湖北阳新)、睦(治今浙江建德梅城镇)、衡(治今湖南衡阳)、舒(治今安徽安庆市)、鄂(治今湖北武昌市)、惠州(治今广东惠州市)置6监。(《宋史》卷一八○《食货志下二·钱币》) 南宋绍兴九年(1139),诏陕西诸路复行铁钱。十五年,置利州绍兴监,铸钱十万缗以救钱引。二十二年,复嘉之丰远、邛之惠民二监,铸小平钱。二十三年,诏利州并铸折二钱。孝宗乾道六年(1170),增置舒州同安监、蕲州蕲春监、黄州齐安监,皆铸造折二钱,岁各30万贯,所铸之钱在两淮通行。淳熙五年(1178),诏令舒州岁增铸10万贯,蕲州增5万贯。七年,舒、蕲守臣皆以铸钱增羡迁官,然淮民为之大扰。十年又将舒州之宿城监并入同安监。后复以发运司通领四监——江州之广宁监、兴国之大冶监、临江(军名,治今江西清江临江镇)之丰余监、抚(治今江西抚州)之裕国监。司农许子中所领三监,岁各认30万贯,所铸大小铁钱,令两淮通行。嘉定元年(1208),即利州铸当五大钱。三年,制司欲尽收旧引,又于绍兴、惠民二监岁铸30万贯,其料并同当三钱。(同上) 两宋所置铜监和铁监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而兴废之间主要由资源的多寡决定,有的监兴亦突然,废亦匆匆。但有些监如饶州、池州等得以延续较长时间,主要得益于资源的丰富。 方法之二,以次充好,在铜钱中搀杂其他金属。 为减少铜的使用量,在铜钱铸造中适当增加铁、铅、锡的含量,以牺牲铜钱质量的方法增铸铜钱。据《宋史·食货志下二·钱币》载,许申为三司度支判官,建议以药化铁与铜杂铸,轻重如铜钱法,铜居三分,铁六分,费省而利厚。试用此法铸于京师,铸钱时搀杂铅、锡,结果液流速而易成,搀杂以铁,流涩而多不就,工人苦不堪言,逾月才得万钱。虽最终没有成功,可以看成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崇宁元年(1102),前陕西转运判官都贶复请权罢陕西铸铁钱。户部尚书吴居厚认为江、池、饶、建等监所铸钱不够用,建议减铜增铅、锡,岁可省铜30余万斤,计增铸钱15万9千余缗。所铸之钱光明坚韧,与现行流通的钱相同。 起初,蔡京主行夹锡钱,诏铸于陕西,命转运副使许天启推行。其法以夹锡钱一折铜钱二,每缗用铜8斤,黑锡半之,白锡又半之,质量较差。随后江西、福建、两浙许铸使铁钱。两年后蔡京被罢免,诏以两浙铸夹锡钱扰民,凡东南所铸皆罢。次年,并河北、河东、京东等路罢之,所在监、院皆废。惟河东三路听存旧监,以铸铜、铁钱;产铜郡县听存,用改铸小平钱。这种方法在此之后也曾多次运用,对铜料短缺可起缓解作用,但效果不佳。 方法之三,减铸小钱,改铸相对省料的大钱。 《宋史·食货志下二·钱币》载,淳化二年(991),宗正少卿赵安易建言,因所见蜀地铁钱至轻,二万钱才可购买罗一匹,请求改铸一当十大钱,御书钱式,铸地改称御书钱监;所有旧贮小铁钱以小换大。但是,大铁钱信用度极差,后遂罢铸。实际上赵安易所请之法应该有效,只是措施不得力,收效不显著。不久,三司奏罢河东铸大铁钱,而陕西复采仪州竹尖岭黄铜,置博济监铸大钱。“因敕江南铸大铜钱,而江、池、饶、仪、虢又铸小铁钱,悉辇致关中。数州钱杂行,大约小铜钱三可铸当十大铜钱一,以故民间盗铸者众,钱文大乱,物价翔踊,公私患之。”小铜钱3个可铸当十大铜钱1个,可省料三分之二,应是很诱人的。此后,各地改铸相对省料的大钱的做法便层出不穷。 熙宁后,两浙盗铸尤甚,小平钱益少,市易呆滞。遂命以折五、折十上供,江、池、饶、建、韶州钱监,岁课以八分铸小平钱,二分铸当十钱。又诏广南、江南、福建、两浙、荆湖、淮南用折二钱改铸折十钱皆罢。这一措施带来的问题也很多,史载:“自当十钱流行,抵冒者多。……凡以私钱得罪,有司上名数,亡虑十余万人。蔡京罔上毒民,可谓烈矣。时御府之用日广,东南钱额不敷,宣和以后尤甚。乃令饶、赣钱监铸小平钱,每缗用铁三两,而倍损其铜,稍损其铅。继又令江、池、饶钱监,尽以小平钱改铸当二钱,以纾用度,然有司犹数告乏。靖康元年,罢政和敕陕西路用铜钱断徒二年配千里法。”(《宋史》卷一八○《食货志下二·钱币》)既减铜增铁,又以当二代替小平钱,同时严厉打击私铸,可谓数法并用,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徽宗时,再次抬出皇帝御书,大铸当十大钱,立钱纲验样法,设铸钱院。崇宁监以所铸御书当十钱,缗用铜九斤七两有奇,铅半之,锡居三之一。诏颁其式于诸路,令赤仄乌背,书画分明。当十大钱从此流布甚广。这一措施的推行,使钱的质量下降。大钱虽通行,但钱荒仍无法缓解,北宋已亡。 方法之四,发行交子,以弥补金属货币的不足。 这是交子发行的重要原因之一。交子起初是川、陕一带商人因铁钱重且价值贱而发明的。小钱每10贯,重65斤,折大钱一贯,重12斤,街市买卖,难以携带,商人尤其是大商人极感不便,客观上需要一种便于携带且又很轻便的货币。宋真宗时(998~1022),成都16家富商私造钱券,称为“交子”。后来主持交子铺的豪商挪用、吞没现金,造成交子不能兑现,引起争讼,官府遂令禁止。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正式设“交子务”于益州,由官府发行交子,这是中国发行纸币的开始。 起初官交子是分界发行的,每期发行额为1256340缗,以三年为界,界满时制造新交子以调换旧交子。交子最初只在川、陕流通,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推行到秦州。交子的推行极大地方便了商贾,也弥补了铜料的紧缺和金属货币的不足,并从此开创了中国纸币的发行历史,成为世界货币发行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崇宁、大观年间实行改革,把交子改为钱引,改交子务为钱引务,交子流通的范围与铁钱流通的区域相同,钱引扩大到京东、京西、淮南、京师等地。 南宋的纸币流通范围广、种类多,初称关子,后称会子。市场上,既有朝廷发行的会子,也有地方性的川引、湖会、淮交等。两宋各种纸币的兑现以铜、铁钱为主。由此可见,交子最初在铁钱流通地出现,是适应了经济发展后方便行商的需要,其后则是为了弥补金属货币尤其是铜币的短缺。纸币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铜钱严重不足的矛盾。 方法之五,申严下海之禁。 铜钱的输出是两宋的一个严重问题。北宋熙宁、元丰年间,铜钱的外流已相当突出,南宋时期铜钱铸造量减少,但输出仍在继续。输出的途径,似乎主要是通过对外贸易,其去向仍旧是那些使用中国钱的地区和国家,最大的去处是北方的金人,其次是高丽、日本、东南亚诸国。以日本为例,日本自唐宋以降,一直到明朝中叶,不断地输入中国铜钱,其数量之大令人吃惊,其中宋钱的数量最大,北宋钱又占绝对多数。如日本正德二年(1712)在水户正宗寺出土的一批古钱中,宋钱共188116枚,占总数的83%,其中北宋钱占96.6%,南宋钱仅占3.4%。(转引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417页注释[15],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又如日本明治三十五年(1902)在冈部村全昌寺出土的一批古钱中,宋钱共24818枚,占总数的89.6%,其中北宋钱占97.6%,南宋钱占2.4%。又常陆国井村等处出土的古钱293026枚,宋钱占84%,其中北宋钱占99.3%,南宋钱仅占0.7%。(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650页注释[1]) 宋王朝曾多次下令禁止铜钱输出,如宋初就强调“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宋史》卷一八五《食货志下七·坑冶》),其后又多次重申。南宋也一再重申这一基本政策,其中仅南宋后期就有宝庆元年(1225)、端平元年(1234)、淳佑四年(1244)三次明令禁止铜铁外流,尤其是申严下海之禁。 方法之六,搜刮民间铜器,禁止毁钱铸造其他器皿。 早在开国之初的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就下诏禁止民间铸铜为佛像、浮图及人物之无用者。(同上)此后,类似的诏书也很常见。宋仁宗天圣以后,毁钱铸钟及为铜器,皆有禁。庆历初,阑出铜钱,视旧法加其罪,毁钱千,为首者抵死。但其收效有限。 宋代经济的发展,从钱币的大量铸造、钱币投入量大增可以窥见其一斑。宋王朝采用多种办法,扩大铜矿的开采和钱监的设置,上述六法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铜钱的投放量,缓解了钱荒,但终宋之世,这一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钱荒客观上反映了货币经济在封建社会之重要性的提高,也折射出宋代对外交往联系的加强 参考资料: 回答者:JANAH1 - 门吏 二级 5-11 20:101.可从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中总结,两次改革的初衷都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正是在解决三冗问题 北宋政府并非想要坚持这样做,但要消除三冗问题的危害,就必须要改革.但改革必然会受到既得利益阶层的强烈反对,其中就包括北宋官僚阶级的大多数者.还有那就皇帝们往往左右摇摆和半途而废。一开始当皇帝看到了国家的困难和现实存在的各种问题,他们愿意通过改革,达到兴利除弊、富国强兵的目的。但一旦反对的呼声过高,他们又在内心深处害怕改革的进程会影响到整个国家大局的稳定和自己手中的政权。为了稳定,为了笼络天下的整个文官阶层,他们只得放弃改革。 2.:(一)铜是国家的禁榷物,民间缺铜,就销熔铜钱,制造器皿,可以获利五至十倍。(二)北宋虽严禁“铜钱阑出塞外及南蕃诸国”,但铜钱私下外流越来越多。(三)铁钱越来越轻,铜铁钱的比值不断增长。民间多储藏铜钱,不愿在市上流通。尤其是贵族、地主,大量窖藏铜钱。唐宋货币的储藏之风,是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信用制度落后、社会保障体系落后以及心理因素造成的.货币的储藏是一种常态,而钱荒是这种常态下的变态.赋役的货币化、货币流通体制的症结、高利贷资本猖獗、私铸盛行、大量发行楮币、销铜为器等现象都导致钱荒的发生,但这几种现象都最后归结到了货币的储藏. 3.要使得论述才不显得单薄,个人感觉首先应当多举历史实例,但切记不能滥.其次论述题都应该选比较热点的东西,所以这就是那些杂志的作用了,把那些比较经典的评论记下来,多看几遍,能用到题目就用到题目里,让老师觉得你说得很专业就对了!另外就是要分点,条理清楚,老师比较喜欢看!如果有时间就事前把要点写下来,答题就比较有层次 PS: 一、怎样写学术论文 • 写学术论文不难,难的是事先明白它的要求、形成按学术规范从事研究的日常习惯 • 学术规范的日常化 • 学术论文应考虑如下九方面要求: 第一,他 • 把他人观点或其他现象作为直接研究对象 • 借对他人观点或其他现象的阐释而间接表现自我 • 考察研究他人观点或其他现象的能力 • 首要的是“他”性而非“我”性,是借助“他”性而呈现“我”性 • 少走冤枉路 第二,材 • 必须援引足够的文献注释或调研材料 • 考察收集和引证文献材料的能力 • 一看论述能否以材料作论据 • 二看材料是否可靠而翔实 • 三看是否按规范作注 • 注释是学术论文的支撑点 • 评委看论文常常就看注释 第三,小 • 学术论文选题不是广博而是窄小,即选取有特定范围、边界或程度并具备材料基础的具体对象去研究 • 可选择人物、概念、流派或形态的历史等,不宜直陈新理论 • 20年多年前导师告诫弟子:写一群作家或一个时代的文艺思潮 第四、新 • 学术论文必须具有创新性 • 创新能力: 利用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思维加工和再造, 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 •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涉及:创新思维,批判精神,协作精神,挑战风险的勇气等等 大学生创新素质 • (1)好奇心和兴趣 • (2)直觉和洞察力 • (3)勤奋刻苦和集中注意力 • (4)人文素质,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兼容并包¡±等 第五、厚 • 厚是指厚重、沉厚。 • 小而不单薄 • 新但不浮泛 • 小而新的题目需以厚实的材料和严谨的分析去使其丰厚、沉稳 • 厚是指对问题采取多方面、立体或层层推进的研究,使人产生丰厚的感受 第六、面 • 论文的“点”可以牵涉宽广的平面 • 要使小题目不显小气,就需将其置放到宽广平面去分析 • 研究文学人物或作品需研究其同时代人物或语境 • 既通过面阐释点,又通过点阐释面, 实现点面互释 • 面要求宽广视野、比较眼光、全局胸怀 第七,实 • 处处求实、实证 • 以研究基础、翔实材料和严实论证取胜 • 一是有厚实的学术素养 • 二是对对象有足够了解 • 三是小心论证,不说空话,有可靠材料 第八、透 • 说理透彻、分析透辟 • 不要求深不可测,而要求透彻、透辟 • 与其讲深不如说透 第九、反 • 在写作中随时回头反思,反复思量或追问研究是否匹配,做出调整、推翻先前结论。反有三层: • 一是返回原初起点去再思,调整研究方案 • 二是反过来从相反方向去质疑,自我反驳 • 三是返回去把自身当作研究对象,返观自我人格投影

300 评论

咖啡熊33

宋代钱荒及其缓解对策裘士京赵宋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两宋三个多世纪中,虽然国家始终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属于国势衰弱的朝代,但我国的封建经济在两宋相对稳定阶段仍有很大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业及城市经济的繁荣,矿冶业包括金、银、铜、铁、锡、铅等的开采量和冶炼技术均有很大的提高,货币流通和货币铸造成为颇具特色的内容。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铸造钱币数量最多、品种最繁杂的朝代,但是终两宋之世,“钱荒”之声不绝于耳,有些时候还相当严重。这一方面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对钱币需求量的增加,同时也是宋王朝特殊的政治形势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中较为棘手的一个问题,成为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以下仅就宋代钱荒的原因及其缓解对策作一些探讨。一钱荒频频的原因宋王朝和过去历代王朝相同,对金属和非金属矿的开采冶炼均实行禁榷,所有权由国家垄断,在铜矿产地设监,矿务、场务有专任官吏管理;但实际采炼由该地方坑冶户承包,按政府规定的数量缴纳岁课,实行国有民营。这与当时各种手工业直接由政府招募或雇工经营有所不同。在宋太祖建隆元年至太宗至道三年(960~997) 的37年中,曾允许百姓私采铜、金、银等矿。《宋史•食货志》载,开宝三年(970) 诏曰:“古者不贵难得之货,后代赋及山泽,上加侵削,下益凋疲,每念兹事,深疚于怀。未能捐金于山,岂能夺人之利。自今桂阳监(今湖南桂阳县) 岁输课银,宜减三分之一。”(脱脱等《宋史》卷一八五《食货志下七•坑冶》,中华书局1964 年版) 表明朝廷不与矿冶业主争利,使他们在一定的减税、免税政策下,从事采矿和冶炼。其后曾一度将采冶收归官营,凡出铜地区,一律禁止民采。但一段时间之后又部分地放开开矿权,主要控制冶炼和铸造权。宋代金属矿场的分布及岁课量。据《宋史•食货志下七•坑冶》载:“凡金、银、铜、铁、铅、锡监冶场务二百有一⋯⋯铜产饶、处、建、英、信、汀、漳、南剑八州,南、劭武二军,有三十五场;梓州有一务。”铜、铁、银等金属矿场集中分布在今江西、福建、广东三省境内,极一时之盛,远远超过唐代;其次是安徽、浙江、四川。锡矿、铅矿主要见于江西、福建、湖南、两广。到治平年间(1064~1067) ,铜矿分布共11 州1 军46 冶,以江西、福建为主,广东、四川为次。元丰年间铜矿分布计22 州(军) ,与治平年间基本相似,又增开浙江、河南、陕西共5 场。金属矿的产量也呈上升之势,仁宗皇祐时(1049~1053) ,岁课铜510 万斤,铅约10 万斤,锡33 万斤;英宗治平时,铜为697 万斤,铅增至200 万斤,锡增至百余万斤;神宗元丰元年(1078) ,岁课铜1 460余万斤,铅919 万斤,锡232万斤。铸币数也由太宗至道年间的80 万贯,至真宗景德年间增至183 万贯,到神宗元丰年间,仅所铸铜钱达到500 万贯,铜监增至17 所,所铸铁钱也达至500 万贯,有铁监7 所。两宋的钱币是中国钱币史上最复杂、铸造数量特别多、钱名种类最为丰富的时期。唐天宝年间,每年铸钱数只有32 万贯,以全国人口计,每人只摊到六七文。北宋初年的铸钱量就达100 万贯以上,最多的元丰年间达500万贯以上,铁钱和纸币还不在内就数十倍于唐。根据各年铸造铜钱数来计算,从北宋立国到元丰末年截止,总铸造铜钱当在一亿四五千万缗,若加上私铸的钱,合计当接近二亿贯。官府的铜钱,在铜监监督下铸造,铜料一般来源于周边的矿山,也有从较远产区调配来的。宋代铜冶增长的情况已如前述,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铸钱最盛的神宗熙宁、元丰时期,积聚已久的钱荒问题却突显出来。正如当时人张方平所指出的,“比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谓之钱荒”(《宋史》卷一八○《食货志下二•钱币》) 。宋代钱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民间销熔铜钱,制造器皿以获利。铜是国家的禁榷物,由国家严加控制,民间缺铜,一般民用铜器在市场上价格上扬,在利益的驱使下,有人销熔铜钱以铸造器皿,据记载因此可以获利5~10 倍;其次,北宋虽严格禁止“铜钱阑出塞外及南蕃诸国”(《宋史》卷一八○《食货志下二•钱币》) ,但铜钱私下外流愈演愈烈,大量铜钱不仅通过各种途径流落到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而且流到海外,难于阻扼;再次,铁钱大量铸造,而其实际价值越来越轻,与铜钱的比值不断变动。因此民间多储藏铜钱,不愿在市上流通。尤其是贵族、地主,大量窖藏铜钱,使本来就不充裕的铜钱更加匮乏,这种状况在宋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商业和手工业都有较大进步的背景下显得更加突出;最后,宋代货币流通的地方性十分突出,其钱币是中国货币史上最复杂、币材种类最多的王朝,加上一直没有统一,铜、铁钱兼用,钱币分大小以及铜、铁钱交换比率的不确定等也是钱币正常流通受阻的原因。二缓解对策钱荒说到底就是铜荒,尽管宋代大量开采铜矿、锡矿,到处设铜监铸币,但钱币仍然不足,宋王朝采取以下多项措施增加钱币的铸造和投入,以期缓解或解决钱荒问题。方法之一,大铸铁钱,以铁钱补铜钱之不足。早在宋初,铁钱就与铜钱并行,且形成铜钱与铁钱的流通区域,成为宋代金属铸币流通中始终存在的一个重要现象。铁钱流通的区域,由初期的四川地区,扩大到陕西、河东等地。南渡以后,为防止铜钱流入北方,两淮、京西及湖北荆门等地也使用铁钱,朝廷在重要产铁区设置铁监。史载,真宗景德年间,铁钱有三监:邛州曰惠民,嘉州曰丰远,兴州曰济众。益州、雅州旧亦有监,后并废。大钱贯12 斤10 两,以准铜钱。嘉、邛二州所铸钱,贯25 斤8 两, 铜钱1 个当小铁钱10 个兼用。仁宗庆历五年(1045) ,泉州青阳铁冶大发,置铁务于泉。神宗熙宁年间,以兴国军(今湖北阳新) 、睦(治今浙江建德梅城镇) 、衡(治今湖南衡阳) 、舒(治今安徽安庆市) 、鄂(治今湖北武昌市) 、惠州(治今广东惠州市) 置6 监。(《宋史》卷一八○《食货志下二•钱币》)南宋绍兴九年(1139) ,诏陕西诸路复行铁钱。十五年,置利州绍兴监,铸钱十万缗以救钱引。二十二年,复嘉之丰远、邛之惠民二监,铸小平钱。二十三年,诏利州并铸折二钱。孝宗乾道六年(1170) ,增置舒州同安监、蕲州蕲春监、黄州齐安监,皆铸造折二钱,岁各30 万贯,所铸之钱在两淮通行。淳熙五年(1178) ,诏令舒州岁增铸10 万贯,蕲州增5 万贯。七年,舒、蕲守臣皆以铸钱增羡迁官,然淮民为之大扰。十年又将舒州之宿城监并入同安监。后复以发运司通领四监———江州之广宁监、兴国之大冶监、临江(军名,治今江西清江临江镇) 之丰余监、抚(治今江西抚州) 之裕国监。司农许子中所领三监,岁各认30 万贯, 所铸大小铁钱, 令两淮通行。嘉定元年(1208) ,即利州铸当五大钱。三年,制司欲尽收旧引,又于绍兴、惠民二监岁铸30 万贯,其料并同当三钱。(同上)两宋所置铜监和铁监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而兴废之间主要由资源的多寡决定,有的监兴亦突然,废亦匆匆。但有些监如饶州、池州等得以延续较长时间,主要得益于资源的丰富。方法之二,以次充好,在铜钱中搀杂其他金属。为减少铜的使用量,在铜钱铸造中适当增加铁、铅、锡的含量,以牺牲铜钱质量的方法增铸铜钱。据《宋史•食货志下二•钱币》载,许申为三司度支判官,建议以药化铁与铜杂铸,轻重如铜钱法,铜居三分,铁六分,费省而利厚。试用此法铸于京师,铸钱时搀杂铅、锡,结果液流速而易成,搀杂以铁,流涩而多不就,工人苦不堪言,逾月才得万钱。虽最终没有成功,可以看成是一次失败的尝试。崇宁元年(1102) ,前陕西转运判官都贶复请权罢陕西铸铁钱。户部尚书吴居厚认为江、池、饶、建等监所铸钱不够用,建议减铜增铅、锡,岁可省铜30 余万斤,计增铸钱15 万9 千余缗。所铸之钱光明坚韧,与现行流通的钱相同。起初,蔡京主行夹锡钱,诏铸于陕西,命转运副使许天启推行。其法以夹锡钱一折铜钱二,每缗用铜8 斤,黑锡半之,白锡又半之,质量较差。随后江西、福建、两浙许铸使铁钱。两年后蔡京被罢免,诏以两浙铸夹锡钱扰民,凡东南所铸皆罢。次年,并河北、河东、京东等路罢之,所在监、院皆废。惟河东三路听存旧监,以铸铜、铁钱;产铜郡县听存,用改铸小平钱。这种方法在此之后也曾多次运用,对铜料短缺可起缓解作用,但效果不佳。方法之三,减铸小钱,改铸相对省料的大钱。《宋史•食货志下二•钱币》载,淳化二年(991) ,宗正少卿赵安易建言,因所见蜀地铁钱至轻,二万钱才可购买罗一匹,请求改铸一当十大钱,御书钱式,铸地改称御书钱监;所有旧贮小铁钱以小换大。但是,大铁钱信用度极差,后遂罢铸。实际上赵安易所请之法应该有效,只是措施不得力,收效不显著。不久,三司奏罢河东铸大铁钱,而陕西复采仪州竹尖岭黄铜,置博济监铸大钱。“因敕江南铸大铜钱,而江、池、饶、仪、虢又铸小铁钱,悉辇致关中。数州钱杂行,大约小铜钱三可铸当十大铜钱一,以故民间盗铸者众,钱文大乱,物价翔踊,公私患之。”小铜钱3 个可铸当十大铜钱1 个,可省料三分之二,应是很诱人的。此后,各地改铸相对省料的大钱的做法便层出不穷。熙宁后,两浙盗铸尤甚,小平钱益少,市易呆滞。遂命以折五、折十上供,江、池、饶、建、韶州钱监,岁课以八分铸小平钱,二分铸当十钱。又诏广南、江南、福建、两浙、荆湖、淮南用折二钱改铸折十钱皆罢。这一措施带来的问题也很多,史载:“自当十钱流行,抵冒者多。⋯⋯凡以私钱得罪,有司上名数,亡虑十余万人。蔡京罔上毒民,可谓烈矣。时御府之用日广,东南钱额不敷,宣和以后尤甚。乃令饶、赣钱监铸小平钱,每缗用铁三两,而倍损其铜,稍损其铅。继又令江、池、饶钱监,尽以小平钱改铸当二钱,以纾用度,然有司犹数告乏。靖康元年,罢政和敕陕西路用铜钱断徒二年配千里法。”(《宋史》卷一八○《食货志下二•钱币》) 既减铜增铁,又以当二代替小平钱,同时严厉打击私铸,可谓数法并用,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徽宗时,再次抬出皇帝御书,大铸当十大钱,立钱纲验样法,设铸钱院。崇宁监以所铸御书当十钱,缗用铜九斤七两有奇,铅半之,锡居三之一。诏颁其式于诸路,令赤仄乌背,书画分明。当十大钱从此流布甚广。这一措施的推行,使钱的质量下降。大钱虽通行,但钱荒仍无法缓解,北宋已亡。方法之四,发行交子,以弥补金属货币的不足。这是交子发行的重要原因之一。交子起初是川、陕一带商人因铁钱重且价值贱而发明的。小钱每10 贯,重65 斤,折大钱一贯,重12 斤,街市买卖,难以携带,商人尤其是大商人极感不便,客观上需要一种便于携带且又很轻便的货币。宋真宗时(998~1022) ,成都16 家富商私造钱券,称为“交子”。后来主持交子铺的豪商挪用、吞没现金,造成交子不能兑现,引起争讼,官府遂令禁止。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 正式设“交子务”于益州,由官府发行交子,这是中国发行纸币的开始。起初官交子是分界发行的,每期发行额为1 256 340缗,以三年为界,界满时制造新交子以调换旧交子。交子最初只在川、陕流通,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 推行到秦州。交子的推行极大地方便了商贾,也弥补了铜料的紧缺和金属货币的不足,并从此开创了中国纸币的发行历史,成为世界货币发行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崇宁、大观年间实行改革,把交子改为钱引,改交子务为钱引务,交子流通的范围与铁钱流通的区域相同,钱引扩大到京东、京西、淮南、京师等地。南宋的纸币流通范围广、种类多,初称关子,后称会子。市场上,既有朝廷发行的会子,也有地方性的川引、湖会、淮交等。两宋各种纸币的兑现以铜、铁钱为主。由此可见,交子最初在铁钱流通地出现,是适应了经济发展后方便行商的需要,其后则是为了弥补金属货币尤其是铜币的短缺。纸币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铜钱严重不足的矛盾。方法之五,申严下海之禁。铜钱的输出是两宋的一个严重问题。北宋熙宁、元丰年间,铜钱的外流已相当突出,南宋时期铜钱铸造量减少,但输出仍在继续。输出的途径,似乎主要是通过对外贸易,其去向仍旧是那些使用中国钱的地区和国家,最大的去处是北方的金人,其次是高丽、日本、东南亚诸国。以日本为例,日本自唐宋以降,一直到明朝中叶,不断地输入中国铜钱,其数量之大令人吃惊,其中宋钱的数量最大,北宋钱又占绝对多数。如日本正德二年(1712) 在水户正宗寺出土的一批古钱中,宋钱共188 116 枚,占总数的83 % ,其中北宋钱占96. 6 % ,南宋钱仅占3. 4 %。(转引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417 页注释[ 15 ]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又如日本明治三十五年(1902) 在冈部村全昌寺出土的一批古钱中,宋钱共24 818枚,占总数的89. 6 % ,其中北宋钱占97. 6 % ,南宋钱占2. 4 %。又常陆国井村等处出土的古钱293 026枚,宋钱占84 % ,其中北宋钱占99. 3 % ,南宋钱仅占0. 7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650 页注释[ 1 ])宋王朝曾多次下令禁止铜钱输出,如宋初就强调“铜铁不得阑出蕃界及化外”(《宋史》卷一八五《食货志下七•坑冶》) ,其后又多次重申。南宋也一再重申这一基本政策,其中仅南宋后期就有宝庆元年(1225) 、端平元年(1234) 、淳祐四年(1244) 三次明令禁止铜铁外流,尤其是申严下海之禁。方法之六,搜刮民间铜器,禁止毁钱铸造其他器皿。早在开国之初的宋太祖开宝三年(970) ,就下诏禁止民间铸铜为佛像、浮图及人物之无用者。(同上) 此后,类似的诏书也很常见。宋仁宗天圣以后,毁钱铸钟及为铜器,皆有禁。庆历初,阑出铜钱,视旧法加其罪,毁钱千,为首者抵死。但其收效有限。宋代经济的发展,从钱币的大量铸造、钱币投入量大增可以窥见其一斑。宋王朝采用多种办法,扩大铜矿的开采和钱监的设置,上述六法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铜钱的投放量,缓解了钱荒,但终宋之世,这一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钱荒客观上反映了货币经济在封建社会之重要性的提高,也折射出宋代对外交往联系的加强。(本文为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考古新发现与皖南古代社会研究》内容之一, 项目编号A HSK03204D29)作者裘士京,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322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水利建设论文范文资料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的探讨 1、引言 项目管理者联盟,项目管理问题。 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体制自80年代初期实行改革以来,在建立以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

    芊芊寻2013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关于利己主义论文范文资料

    在伦理学中,利他主义作为利己主义的直接对立面,它不是以个人利益为确定善的标准,而是强调他人利益,颂扬为他人作出牺牲的精神,并以此作为否的标准。19世纪法国实证主

    山水平川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关于泸州老窖论文范文资料

    浓香型酒、例如泸州特曲,五粮液酒属此类之代表,它们的主要特征是:窖香浓郁,绵甜甘冽,香味协调,尾净余长。它以己酸乙酯为主体香。很受消费者喜爱,这种香型酒在市面上

    豌豆大晟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关于利州论文范文资料

    分析宋代的钱荒,我们首先可以得出两点认识:一是钱荒现象主要发生在东南地区;二是钱荒并不是当时所生产并拥有的铜钱总量真的无法满足市场上商品流通的需要。对于第一点,

    易火贝木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关于薪酬福利论文范文资料

    科学有效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能够激励员工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薪酬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进一步探索中小型企业薪酬

    守望的原罪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