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19

一知蓝色
首页 > 学术期刊 > 日本学者研究秦军装备的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扶阿婆过马路

已采纳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不断,各种兵器也竞相发展,种类繁多,再加上骑兵的不断发展,士兵在马上用的兵器也越来越讲究长度和锐利。比如商周时期,原本是短兵器的戈,逐渐演化成柄长三米的长戈、长戟等。

当时还出现了一种新式兵器,叫“铍”,也有些书上称之为“铦”或者“锬”。

河南博物院藏有一件青铜铍,是1971年在河南新郑白庙范郑韩故城出土,长31.8cm,刃宽3.5cm,锋尖刃长,身细脊高,装上木柄后,杀伤力很高。上面的铭文,大意是“三十三年,郑令郭 、司寇赵它、库工师皮耴、冶尹启造”,属于战国时期韩国兵器。

“铍”形成于何时不知道,但史书上最早的记载是在公元前556年。

宋华阅卒。华臣弱皋比之室,使贼杀其宰华吴。贼六人以铍杀诸卢门合左师之后。——《左传》

查资料可以发现,“铍”的别称“铦”和“锬”,都有长矛的意思,这是因为“铍”看起来确实像长矛。不过,“铍”比一般的矛头更长,准确来说更像当时的短剑,所以“铍”刚出土时,人们曾错把它归于剑类。

后来,日本考古学家林巳奈夫根据传世的“战国八年相邦建信君剑”(现已经改成战国八年相邦建信君铍)的拓本,第一次把这种剑纠正为“铍”,从此“铍”在兵器类中才有了一席地位。

近年来,随着更多青铜铍的出土,证明了林巳奈夫的正确性。

由于铍杀伤力惊人,所以各国都有,尤以秦国为重。当时,秦国的军队都是弩兵在前,拿着长达4米的铍和戈在后面,气势凌人,苏秦就曾说秦军是“强弩在前,锬戈在后”。

铍到后期,还发展出带有护手格挡的“铩”。

到汉代时,铍更是军队中使用最多的长兵器。1993年,连云港市东海县尹湾村汉墓出土了一批简牍文书,内有一件《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是公元前13 年武库中的武器报告。

根据这份报告,人们发现铍的数量最多,为451222支,远比矛(50178支)、戟(78392支)多和铩(24170支)。由此可见,秦汉时期,铍已经是最有杀伤力、使用数量最多的长兵器了。

众所周知,长兵器一头很重的话,是很难拿起来的,更别说战场使用,所以后来铍逐渐为长矛,也就是隋唐时期的马槊所代替。

171 评论

agnes唯有Momo

我不是学历史的,但对秦国时期兵器标准化曾经读过一篇文章,粘过来你参考一下:两千多年前,在消灭了中原六国之后,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人就成了秦军主要的对手。在秦军进行统一战争的时候,匈奴骑兵乘机南下,侵占了黄河以南大面积的土地。在帝国地都城咸阳,如何对付剽悍的匈奴骑兵就摆到了秦始皇面前。当匈奴骑手高速冲锋的时候,传统的步兵很难抵挡。从历史记录来看,一种叫弩的远射兵器很可能在秦军击溃匈奴的战斗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在兵马俑坑,由于时间太过久远,弩的木制部分已经朽烂,但完整的遗迹仍然可以复原当初的秦弩。据此复原的秦弩,有着惊人的力量。与弓不同,秦弩必须用脚蹬、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专家估计,这种秦弩的射程应该能够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在150米之内,秦弩的杀伤力远远高于当时任何一种弓。在弩腐烂后留下的痕迹中,考古人员发现了青铜制作的小机械。这些小小的青铜构件就是弩用来发射的扳机。它的设计得非常精巧。令人不解的是,秦人为什么不把它做得更简单一些呢?假设一种最简单的方案,制造成本可以大大降低。但是,射手完全靠手指的力量把勒得很紧的弓弦推出勾牙, 就要用很大的力气,在击发瞬间,弩肯定会抖动。今天的射击训练,击发瞬间连呼吸调整不好都有可能影响射击的准确性。秦军的弩机通过一套灵巧的机械传递,让勾牙在放箭瞬间突然下沉,扣动扳机变得异常轻巧。这恰恰是弩对弓的优势之一,拉弓要用很大的力气,时间越长,越难控制瞄准的稳定。可以推想,在与匈奴骑兵厮杀的战场上,秦军弩兵射击的情形。当瞄准远处的目标时,射手参照望山估算弩抬高的角度,弩箭沿抛物线轨迹就可以准确命中敌人。望山,很可能是步兵武器最原始的瞄准系统。在兵马俑坑,出土最多的青铜兵器是箭头,由于在坑中没有发现弓,考古人员认为,这些青铜箭头都是为弩配备的。战国时代,箭头的种类繁多,这些箭头上的倒刺和血槽让人感到阵阵杀气。而在兵马俑坑中发现的箭头,几乎都是三棱形的。秦军为什么单单选择了这种三棱箭头呢?三棱箭头拥有三个锋利的棱角,在击中目标的瞬间,棱的锋刃处就会形成切割力,箭头就能够穿透铠甲、直达人体。带翼箭头有凶狠的倒刺,但翼面容易受风的影响,使箭头偏离目标。秦军的这种三棱箭头取消了翼面,应该使射击更加精准。专家对这些箭头进行了仔细地分析。当检测数据最终摆到桌面上的时候,研究人员确实感到难以置信。检测结果发现:箭头的三个弧面几乎完全相同,这是一种接近完美的流线型箭头。这种箭头的轮廓线跟子弹的外形几乎一样。子弹的外形是为了减低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我们有理由推测,秦人设计这种三棱形箭头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秦人凭经验接近了现代空气动力学的规律。这种古老的箭头是早期飞行器当中的范本,它和今天的子弹一脉相承。秦弩,连同它配备的弩箭,在那个时代很可能是技术含量最高的武器,它使秦军的攻击力大为加强。公元前214年,秦军发动了针对匈奴骑兵的全面战争。仅仅一年的时间,30万匈奴骑兵就被彻底击溃,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重新回归秦国。秦军之所以能够取胜,弩的作用至关重要。可以设想,在匈奴骑兵还没冲到眼前时,强劲的秦弩就密集准确地击中战马和骑手。持弩的秦骑兵射击的准确程度是匈奴人的弓无法相比的,匈奴人的皮甲也抵挡不住弩箭强大的穿透力。对马背上的匈奴骑手而言,弩是最致命的武器。中国兵书经典《武经讲义》中说:弩是对付古代游牧部落袭击最为有效的武器。青铜弩机的设计是一个惊人的成就,对于匈奴人而言,这种机械装置太复杂了,他们很难装配或仿制。当专家们对秦军兵器的研究逐步深入时,他们又有了新的发现。铍是一种起源于短剑的长柄兵器,它的形式曾经五花八门。但是,在俑坑中发现的铍,尽管生产日期相隔十几年, 造型和尺寸却完全一致。湖北鄂洲是楚国的旧地,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一把秦剑。细长的秦剑和当年楚国的青铜剑完全不同。但是,它的造型跟陕西兵马俑坑中的秦剑却完全相同。在兵马俑坑中发现的三棱箭头有4万多支,但它们都制作得极其规整,箭头底边宽度的平均误差只有正负0.83毫米。北京理工大学的冶金专家对秦军箭头做了金相分析,结果发现它们的金属配比基本相同,数以万计的箭头竟然是按照相同的技术标准铸造出来的。这就是说,不论是在北方草原,还是在南方丛林的各个战场,秦军射向对手的所有箭头,都具有同样的作战质量。难道,地处秦国各地的兵器作坊都在有意识地,甚至是强制性地按照某个固定的技术标准生产兵器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秦人就远远地超越了自己的时代。标准化,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标准化生产使不同的供应商生产的零部件可以组装在一起,也使大规模的生产成为可能。在两千年前农业文明刚刚开始成熟的时代,假如秦人真的有过标准化的兵器生产,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秦军使用的弩机,由于制作的十分标准,它的部件应该是可以互换的。在战场上,秦军士兵可以把损坏的弩机中仍旧完好的部件重新拼装使用。秦军的其他兵器虽然也可以互换,但对于大多数古代兵器来说,互换性要求的精确度并不很高。专家推测:秦人的标准化应该还有更重要的目的。兵马俑坑中发现的各种兵器,在战场上应该有优异的表现。很可能是秦军从几百年的战争实践中优选出来的。专家推测,秦人很可能将优选兵器的技术标准固定,国家再通过法令将这些技术标准发放到所有的兵工厂。尽管按今天的工业标准看,这些兵器的标准化仍旧是比较粗糙和初步的,但是,在两千多年前,秦人执著于统一标准,肯定是为了保证所有秦军战士使用的都是当时最优秀的兵器。秦军的兵器制作得相当精致。在青铜剑上有三条90多厘米长的棱线,将细长的剑身分成八个面,手工要完成这样的表面加工有很大的难度。戈的圆弧部分加工得十分规整,箭头上三个流线型的表面也完全对称。让专家迷惑的是,某些天才的工匠制造出几件这样的兵器是可能的,但实际情况是,兵马俑坑中几万件兵器几乎都是同样的质量。根据司马迁的记载,秦军的数量超过了100万。不仅如此,这支军队高度专业化,装备极其复杂的武器系统。在差不多同一时期的欧洲,亚历山大的军队是5万人左右,最为强盛时的罗马军团也不过几十万人。为一支100万的军队提供兵器,是一个可怕的任务,在十年统一战争的岁月里,秦国的兵器作坊肯定是全世界最繁忙的地方,他们必须开足马力,日以继夜。问题在于,怎样才能既保证标准,又大批量生产呢?仔细观察这只戈的圆弧处,打磨的痕迹还清晰可见,手工打磨,会有交错的磨痕,那是锉刀往返摩擦造成的。奇怪的是,这些磨痕没有交错的痕迹。专家推测,秦军青铜兵器的表面加工很可能是用砂轮实现的。两千多年前是否有砂轮还有待考古证据,即便是用砂轮,靠手的感觉来完成这些弧形表面的加工,要让成千上万件兵器达到同一个标准也是不可能的。在兵马俑坑中的兵器上面,刻着一些文字。这些文字和今天的汉字很相像。研究人员发现,它们大多是人名,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人是“相邦吕不韦”。吕氏春秋是秦国最重要的一本历史文献,它的编撰者就是吕不韦。吕不韦是当时秦国的丞相,相当于今天的国家总理。吕氏春秋上说:物勒工名,意思是,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对于历史学家来说,这些看似普通的文字透露的是秦国军事工业的管理机密。吕不韦作为内阁总理,是兵器生产的最高监管人。他的下面是工师,就是各兵工厂的厂长,监制这只戈的厂长叫“蕺”。在厂长的下边是丞,类似车间主任,这位主任的名字叫“义”。而亲手制作这只戈的工匠,叫“成”。专家由此推断: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帮、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我们已经无法知道管理的细节,但秦国的法律对失职者的惩罚是非常严酷的,这就是物勒工名的用意。透过这些冰冷的青铜铭文,我们或许还能看到那个遥远年代中一些普通人的命运。这个叫Zhe的人做了好多年兵工厂的厂长,ZHE每天都要检查兵器生产,他得向丞相吕不韦负责。如果兵器质量有问题,按照秦国的法律,厂长首先遭受处罚。为了自己和一家老小,他必须尽职尽责。处在这个金字塔式的管理体系最底层的,是数量庞大的工匠。专家在铭文中一共发现了16个工匠的名字。在秦国的手工工场,工人一般都是终身制。无论如何,这个叫DIAO的工匠一生都得在工场度过了。16年的劳作,“窵”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的坎坷。就是这些像“窵”一样的普通人,制造出了留到今天的这些精良兵器,从一丝不苟的加工痕迹上,我们至今还能感受到他们粗糙的双手和专注的目光。秦国众多的兵工厂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大批量地制作高质量的兵器,金字塔式的四级管理制度是根本保证。当世界上大部分地方仍然被荒蛮和蒙昧包围的时候,而秦人就以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创造出了那个时代最强大的兵器制造业。

329 评论

ai我家小乖

出土的绝大部分兵器仍然是青铜所铸 ,但也有有少部分士兵可以使用铁制武器。兵马俑中出土的制作规范的秦弩,各个部件具有通用性,更换零件十分轻松。秦军的近战装备也是非常多,除了戈、戟、矛、铍,还有弯刀、剑、镖、钺等等。 秦军则是有头盔的,而且以皮革和青铜为主,铠甲方面则是全身皮甲,步兵、骑兵、车兵所使用的铠甲都有各自的不同之处。比如说,单从秦俑来看,不同的职位兵种就有不同的铠甲,目前至少有军吏甲衣、御守甲衣、步兵甲衣、骑兵甲衣、高级甲衣等等数种。秦军的兵种还是四类,分别是车兵、步兵、骑兵、水军。他们的装备则多种多样,同一种兵种在执行不同任务也会有不同的武器,更不用说不同兵种之间的武器差距了。这些精巧而繁复的武器,不仅是秦军做大做强的表现,更是秦军以“虎狼”之名响彻六国的奠基之处,大国有大匠,亦有重器,如此才有底气。

190 评论

真理在朕

1974年,考古人员在兵马俑坑中发现了一把完全不同的青铜剑。令专家吃惊的是,这把剑的长度竟然超过了91厘米!可以推测,当年秦始皇佩带的很可能就是这种加长青铜剑。在刺客紧逼奔跑中,要拔出将近一米的长剑,确实不容易。 专家很迷惑:秦人将剑加长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19世纪英国古兵器学者理查伯顿认为,在短兵器格斗中,刺要比砍更有优势,因为它更逼近对手。比对手的剑长出约30厘米的秦剑,在格斗中显然更容易刺到对方,这很可能是秦剑加长的主要原因。但这毕竟是青铜剑,秦人用什么方法让长剑不易折断呢?在青铜时代,铸剑的关键是在冶炼时向铜里加入多少锡。锡少了,剑太软;锡多了,剑硬,但容易折断。秦剑做的化学定量分析显示:它的铜锡配比让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在消灭了中原六国之后,如何对付剽悍的匈奴骑兵就摆到了秦始皇面前。当匈奴骑手高速冲锋时,传统的步兵很难抵挡。从历史记录来看,一种叫弩的远射兵器很可能在当时的战斗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在兵马俑坑,由于时间太过久远,弩的木制部分已经朽烂,但完整的遗迹仍可以复原当初的秦弩。与弓不同,秦弩用一只手的力量就可以上弦。专家估计,这种秦弩的射程应该能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在150米之内。在弩腐烂后留下的痕迹中,考古人员发现了青铜制作的小机械,这些小小的青铜构件就是弩用来发射的扳机。它的设计得非常精巧,哈佛大学的物理专家推断,它是用来增加弓箭的准确度和减少省力,在欧洲,19世纪末才设置出类似这样小而无比精细的机械的原始雏形,令人不解的是,秦人怎么提前2000年设计出这样的小机械。为什么不把它做得更简单一些呢?假设一种最简单的方案,制造成本可以大大降低,但是,射手完全靠手指的力量把勒得很紧的弓弦推出勾牙,就要用很大的力气,在击发瞬间,弩肯定会抖动。秦军的弩机通过一套超时代的机械传递,让勾牙在放箭瞬间突然下沉,扣动扳机变得异常轻巧。这恰恰是弩对弓的优势之一,拉弓要用很大的力气,时间越长,越难控制瞄准的稳定。而装上它之后,小指都足以扣动一起发射的十支弓箭的扳机,而且,弩手就算在发射弓箭时开小差,弓箭都会极其准确的落在敌人的头上。在兵马俑坑,出土最多的青铜兵器是箭头,而这些箭头几乎都是三棱形的。秦军为什么单单选择这种三棱箭头呢?三棱箭头拥有三个锋利的棱角,在击中目标的瞬间,棱的锋刃处就会形成切割力,箭头就能够穿透铠甲,直达人体。秦军的这种三棱箭头取消了翼面,应该使射击更加精准。专家对这些箭头进行了仔细分析,当检测数据最终摆到桌面上的时候,研究人员确实感到难以置信。检测结果发现:箭头的三个弧面完全相同,误差最大只有0.01厘米,这是一种超越完美的流线型箭头。这种箭头的轮廓线跟子弹的外形完全一样,子弹的外形是为了减低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我们有理由推测,秦人设计这种三棱形箭头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秦人凭经验接近了现代空气动力学的规律,这种古老的箭头是早期飞行器当中的范本,它和今天的子弹一脉相承。

217 评论

潇湘涵雪

《大秦赋》投入甚大,服化道也十分上心,对战国时期的冷兵器战争做了很好的艺术性展现,片中井然有序的方阵,和以往电视剧群演一拥而上地痞流氓打架式的战争截然不同,赢得了大批观众的喝彩。而有的观众作为吃瓜群众,一方面为宏伟的冷兵器战争场面心神动摇,一方面则颇为好奇历史上的秦军都使用什么兵器呢?

巧合的是,最近几日,文物摄影师发现了兵马俑之上来自两千年前的指纹,他哽咽的发言迅速走红了网络。

其实,兵马俑正是研究秦军最好的材料,秦俑的武器装备和组合原则,正是当年秦军的实战所用。

一、 兵马俑与秦军

兵马俑的一号俑坑东端,有五个试掘坑,从挖掘简报来看,共计出土了486件兵器,包括剑、戟、矛、戈、金钩、弩机等等。其中,弩的数量达到了总数的60%,配套的箭矢则发现了上万支之多。

实际上,准确的情况是,一号坑是一个完整的军阵,其中前三排共有武士俑203位,其中持弩者164位,持长兵者仅有11位,当然,持弩者同时配有短剑用于近身作战。这三排武士俑从职责上来划分,其实是秦军的前锋部队。

实际上,不同的部队,其武器配备也会有所不同,兵马俑中部的方阵配备就完全不同,第二、第三、第九、第十四过洞中的秦俑手持长兵的人数远远多于弩兵,弩兵只占过洞整体的三分之一。

上图_ 秦弩兵

其实这就是秦军通常的武器配备模式,前锋大部分士兵使用弓弩,不管是野战、伏击、突击或者是城市攻守,弩兵都有可观的功效,但弩兵张机较慢,因此将部队分为数个部分,轮流射击,在远距离给予敌军可观的杀伤。随后由中部主要手持长兵的部队进军,彻底结束战斗。

这就是,“强弩在前,锬戈在后”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弩兵在戈兵之前,而是说强弩兵更多被布置在先锋方阵之中。

秦军的作战智慧非常巧妙,为了达成不同的战术效果,承担不同的作战职责,秦军会组建不同的战术队伍,并针对性的配备武器,这就是为什么不同军阵中的秦军所用武器差别巨大的原因。

这和《大秦赋》中表现出来的秦军是有一致之处的,仔细观察剧中的秦军士兵,有人持盾、有人持矛、有人举剑,但更多的人使用弓弩,分工明确而又职责严明。

上图_ 铜戈

此外,从质地来看,绝大部分兵器仍然是青铜所铸,但也出土了部分铁制武器,这说明当时秦军已经尝试打造铁制武器,但由于技术或者说生产力的限制,并未大规模列装,仅有少部分士兵可以使用铁制武器。

从史册记载来看,春秋末期步兵常用五种武器,弓弩、戈、戟、矛、铍,其中弓弩的攻击距离最远,在队伍最后。戈、戟攻击距离最短,在队伍最前方,中间的则是长于戈、戟但又短于弓弩的矛、铍,因此,当时步兵的基本编制叫做“伍”,伍长负责配备五种兵器。这正是《司马法》所说的“兵不杂则不利,长兵以卫,短兵以守。”

上图_ 秦弩

二、 秦弩

具体看秦军的武器装备,毫无疑问,秦弩是最为出名的也最为重要的。

兵马俑中出土的秦弩和春秋时期的常用弩相比,无论是形制、性能、功能、制造工艺都有明显的提升。根据出土文物来看,秦军所用的弩弓应当是复合弓,弓材优良,拉力强,硬度高。值得一提的是,秦弩制作规范,各个部件具有通用性,更换零件十分轻松。

而且,从坑中还出土了大量的不同型号的弓箭。小型弓矢长约15厘米,出土在步兵方阵、轻车方阵以及骑兵方阵。还有特大弓矢,长41厘米,重100克,推测是重战车的车弩所用。但同时,还在步弩方阵中发现了一种略次于特大弓矢的重弓矢,长达30厘米。由于相关资料不足,不能确定具体用处,可能是用于脚力发射的脚弩。

秦弩的弓手分为两种,一种叫做“引强”,一种叫做“蹶张”,这其实指的是他们的拉弓方式,“引强”是轻型弩,用手拉开即可,“蹶张”则是需要用全身力气来拉的重型弩。二者交替排列,交替射击。

上图_ 铍 兵器

三、 秦军的近战装备

秦军的近战装备非常多,除了上文介绍过的戈、戟、矛、铍,还有弯刀、剑、镖、钺等等。

这里面大部分兵器都是比较常见熟悉的武器,只有铍让人感到非常陌生,其实,通俗的来说,这就是上了长柄的短剑,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刺刀,应该是枪的前身。

《说文》里就说“铍,大针也。一曰,剑如刀装者”,可见,铍就是将剑装上长柄的“大针”。

不同的武器有不同的战术功效,有的负责对抗骑兵,有的负责清扫被弩兵打散的敌军,有的负责阻止敌军靠近,灵活的使用不同的战术队伍,是指挥官的本事。灵活的配备武器,则是高明的队长的本事,层层叠叠,构成了秦军的战争体系。

上图_ 刚出土时,身穿皮甲的的秦兵马俑

四、 秦甲

每次提到秦甲,都要面对一个曾经非常流行的说法“秦军无甲论”,这个说法乍一听很荒谬,但却有自己的证据。

“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

这句话在《战国策》和《史记·张仪列传》中都有出现,只是具体的表述有一点点区别。

这句话其实是在夸张的描写秦军作战时的气势,并不是说秦军真的作战不戴铠甲,再说张仪这种纵横家,属于满嘴跑火车的角色。

秦俑中的士兵有很多都装备铠甲,不过没有头盔,基本都是头巾。《大秦赋》中也是如此表现的,士兵基本都使用红色的头巾。其实学者也一度认为秦军确实是没有头盔的,直到在秦陵中发掘出了头盔,才确认秦军是有头盔的。

上图_ 秦战车兵

兵马俑中之所以没有头盔,有一种看法认为这些部队并不是战争中的部队,而是一只接受检阅的部队,按照军礼,应该免胄。而实际上秦军则是有头盔的,而且以皮革和青铜为主,铠甲方面则是全身皮甲,步兵、骑兵、车兵所使用的铠甲都有各自的不同之处。

比如说,单从秦俑来看,不同的职位兵种就有不同的铠甲,目前至少有军吏甲衣、御手甲衣、步兵甲衣、骑兵甲衣、高级甲衣等等数种。

上图_ 秦的骑兵

五、总论

实际上,秦军的兵种还是四类,分别是车兵、步兵、骑兵、水军。他们的装备则多种多样,同一种兵种在执行不同任务也会有不同的武器,更不用说不同兵种之间的武器差距了。

这些精巧而繁复的武器,不仅是秦军做大做强的表现,更是秦军以“虎狼”之名响彻六国的奠基之处,大国有大匠,亦有重器,如此才有底气。

251 评论

相关问答

  • 日本学者研究秦军装备的论文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不断,各种兵器也竞相发展,种类繁多,再加上骑兵的不断发展,士兵在马上用的兵器也越来越讲究长度和锐利。比如商周时期,原本是短兵器的戈,逐渐演

    一知蓝色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日本服装杂志男装

    男装杂志有:《Men's Joker》日本男装杂志,畅销亚洲市场的年轻男性先锋时尚杂志,引领时尚酷男的潮流。西装、牛仔、T恤、运动装、服、裤.. 还有...《

    清晨小雨818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日本学者对孟子的研究论文

    仁政王道之光 ----从《齐桓晋文之事》看孟子思想礼崩乐坏,诸侯纷争,战乱频仍,百

    灬筱筱筱灬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空军海军装备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美国志在亡我 强国从我做起 3月1日的《参考消息》头版头条十分醒目:《美将中国列为潜在核打击对象》,是日本《每日新闻》从美国战略司令部搞到的最新情报。

    小胖子老头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日本学者对一带一路的研究论文

    一直以来,在谈到丝路合作时,旅游业充当着先导产业的角色,可以加强各层面的联系沟通,通过共同开发旅游线路、开通航班航线、提高通关便利化,通过旅游国际合作带动人流、

    维尼达熊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