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47

双双鱼儿
首页 > 学术期刊 > 族谱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Mr。。伍

已采纳

1、《也谈对范文程的评价》,《社会科学》(沪)1984年第4期。2、《乾隆朝蠲免钱粮问题试探》,《南开史学》1984年第2期。3、《论〈圣谕广训〉与清代孝治》,《南开史学》1988年第1期。4、《士大夫与地方社会的结合体——清代“乡绅”一词含义的考察》,《南开史学》1989年第1期。5、《清代族正制度考论》,《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第5期。(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1989、12转载)6、《试论中国族谱的社会史资料价值》,《谱牒学研究》第一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12月版。7、《中国族谱收藏与研究简说》,《谱牒学研究》第一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12月版。8、《清代族正问题的若干辨析》,《清史研究通讯》1990年第1期。(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1990、7转载)9、《清代族正问题的若干辨析》,《清史研究通讯》1990年第1期。(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1990、7转载)10、《试论乾隆朝治理宗族的政策与实践》,《学术界》1990年第2期。(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1990、6转载)11、《清代的岁时节日风俗》,《南开史学》1990年第2期。12、《试论明清时期的汉族火葬风俗》,《南开史学》1991年第1期。13、《最近の中国における明清社会史研究》,《中国——社会と文化》第6号,(日本)东京大学1991年6月。14、《论清朝推行孝治的宗族制政策》,《明清史论集》第2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15、《乾隆早期廷议粮价腾贵问题探略》,《南开学报》1991年第6期。16、《元代墓祠祭祖问题研究》,赵清主编《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成都出版社1992年版。17、《元代族谱研究》,《谱牒学研究》,第三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12月版。18、《明清时期祠庙祭祖问题辨析》,《第二届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版。19、《清代啯噜新研》,《清史论丛1993》辽宁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20、《论明代社会生活性消费风俗的变迁》,《南开学报》1994年第4期。(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史(二)》1995、10转载)。21、《论宋代“营妓”》,《历史月刊》(台湾)1997年第1期,总第108期。22、《中国社会史研究十年》,《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1997、3)23、《清代治理“老瓜贼”问题初探》,《南开学报》1997年第3期。24、《禳灾之俗述丛》,《历史月刊》1997年第5期,总第112期(署名萧驷)。25、《中国古代对老年的界定》,《历史月刊》1997年第6期,总第113期。美国纽约华文《世界日报》1997年6月23、24日“上下古今”版并载。26、《中国古代礼遇老年的制度》,《历史月刊》1997年第6期,总第113期。27、《中国族谱的人物传记》,《历史月刊》1997年第8期,总第115期。28、《中国地方志人物传记述评》,《历史月刊》1997年第8期,总第115期(署名萧驷)。29、《清代孝治政策述略》,《南开大学历史系建系七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版。30、《试论宋濂的宗族思想》,《东洋学研究》第四辑,韩国?东洋学研究会1998年6月版。31、《明代岁时节日生活》,《中国历史上的生活方式与观念》,台北?馨园文教基金会1998年10月版。32、《日本八十年代以来的明清地域社会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 (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1998年第5期)33、《试论宋代以降的宗族之学》,《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版。34、《中国古代人日、天穿、填仓诸节新说》,《民俗研究》1999年第2期。35、《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1999年第12期)36、《“虚耗”鬼的由来与禳除习俗——中国岁时节日体现的民众心态》,唐力行主编《家庭?社区?大众心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黄山书社1999年10月版。37、《清代溺婴问题新探》,李中清、郭松义、定宜庄编《婚姻家庭与人口行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38、《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的发展》,《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二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4 月版。39、《罗钦顺的谱论与族论——以江西泰和及吉安为中心》,上海图书馆编《中华族谱研究——中国族谱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11月版。.40、《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41、《清代的文昌诞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论丛2000年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1月版。42、《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南开学报》2001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5期)43、《明代福建兴化府的宗族祠庙祭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卷,中华书局2001年6月版。44、《宋元时期徽州建祠祭祖的形式及其变化》,《徽学》2000年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45、《乾隆前期治理僧道问题初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论丛2002年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7月版。46、《明代家庙述论》,冯明珠主编《文献与史学-恭贺陈捷先教授七十嵩寿论文集》,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2年7月。47、《试论明代族规的兴起》,《明清人口婚姻家族史论》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48、《明代溺婴问题初探》,《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四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10月。49、《宗族与农村基层社会控制的历史和现实——考察宋以后江西宗族的发展》,肖唐镖、史天健主编《当代中国农村宗族与乡村治理》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50、《明代方志所见岁时节日中的女性活动》,《中国史研究》(韩国)第20辑(中国女性史 特辑号),2002年10月。

84 评论

水金之幻

近日收到陕西青年作家柳育龙先生的《家谱与寻根》一书的征询稿,这是作者根据现存柳姓家谱资料和相关历史文献编纂的一部近50万字的巨著,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该书共分为三部分,一是绪论,主要从研究综述、研究作用和意义、柳姓播迁及分布等方面进行阐述柳氏家谱;二是上篇,主要从新旧家谱的对比系统梳理家谱的体例,同时,详细介绍了家谱的内容、编纂流程、真伪和现存问题,这对当前宗族成员及修谱者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三是下篇,主要以散文的形式探寻宗族寻根的各种情感历程,感情充沛,思想丰满,情系家谱,心满寻根,作者并详细介绍了当前寻根方式和寻根基地,这对当前宗族寻根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柳育龙先生于2009年萌生编纂该书的念头,从2013年开始正式撰写,遍访陕西各地柳氏后裔,下江南,上山西,历时三年,终于完成这一巨著。编纂家谱这项工作,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事情,尤其是靠一己之力更是如此。编纂者多在由权威人士组成的谱局主持下进行编纂工作,并且要有充足的资金做后盾,此外,对于编纂者而言,至少还需要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有谱可依且谙熟宗族历史;二是古文功底深厚,方可编纂出好的家谱;三是时间充沛,编纂家谱是耗时耗力的事情,在这样一个年代,能够像柳育龙先生这样沉下心来做事情的人越来越少。2006年,我开始系统接触家谱,先后到过孟津县、洛宁县、伊川县、宜阳县、嵩县等地方搜集家谱,在搜集的过程中,访问过诸多编纂家谱的老者,大多半途而废。要么资金不够,要么缺乏追根溯源的勇气,修谱工作大多开始激情高涨,最终却不了了之,甚是可惜。时至今日,我一直比较关注家谱研究的发展动向,做过几个这方面的课题,现在在研的家谱项目是2017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家谱叙事中话语与权力表达研究》。柳育龙先生的这部《家谱与寻根》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下面我就从这个方面肤浅的谈谈。 时至今日,家谱到底有多少种呢,武新立先生认为:“目前我们所能知道的中国家谱的收藏情况是:内地约有28500余种,台湾有10613种,香港有700种,日本有1750种,美国有1430种,共计42993种。假如我们估计其中有五分之一的重复部分,那么尚有三万四千多种。” 王鹤鸣先生在《<中国家谱总目>的编纂》指出:“汇总到上图的家谱著录表共达76781份,其中约40%为复本,扣除复本,则家谱种数达47000余种。”并且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家谱散藏于民间,粗略估计,当前家谱种数5万余种应该不为过。如此浩繁的家谱,其定义也是多种多样,柳育龙先生通过梳理家谱的定义,最终坚持了王鹤鸣先生的观点,这一观点也是当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一种观点,所以,从学理的角度分析,该著作是具有学术价值的。此外,当前,王鹤鸣先生、冯尔康先生、常建华先生、钱杭先生、杜靖先生、王华北先生在家谱研究方面建树颇丰。 ​该著作以柳姓为例,在绪论中,系统梳理当前柳氏家谱的现存状况,柳育龙先生认为:就目前柳氏家谱来说,一是数量少,二是体例与内容不健全,就研究来说,虽然论文较多,牵涉的面也较广,但未形成系统性的、全面性的、整体性的研究。这或许也是柳先生编纂这部《家谱与寻根》的一个初衷,这部著作对柳姓的开基祖、源流、播迁、发展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同时对通谱的编纂也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就家谱谱系存在的错误原因及《中华柳氏通谱》需要解决的遗留问题也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上篇,系统梳理了新旧家谱的体例与内容,柳育龙先生为柳下惠后裔,重点考察了《胶东郡望——福山高瞳柳氏家谱》,此外,在浙江青田一支考证中,该支为正宗柳宗元后裔。值得一提的是柳育龙先生在第四编现代家谱编撰流程中,系统整理了当前编纂家谱一般过程,这对家谱的编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下篇,通过散文的形式寻根谒祖,收集了柳姓关于寻根谒祖的一些散文,主要有柳广辉先生的《古稀老人理清家族脉络传承世代遗风》、柳哲先生的《搜集家谱、历尽艰辛》、柳春垓先生的《寻找祖墓几十年》、柳梅先生的《家谱,一缕写不完的乡愁》、柳锦承先生的《修谱!修谱!何其难矣?》、柳忠秧先生的《楚歌》、柳小民先生的《我希望我们能完成祖辈的心愿》、柳育龙先生的《起名的烦恼——字辈实行的困难性》、《二十年后无村志》、《对方言文化的忧虑》、《我为何钟情于文史写作》、《故乡,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等,其中柳小民先生为柳育龙先生的父亲,叙述了本家柳姓近代的发展轨迹,同时表达了修谱寻根的心愿。柳育龙先生在《起名的烦恼——字辈实行的困难性》一文中,编纂了本族字辈,一是实录祖上字辈;二是以明世系,并且以亲身体验为个案说明字辈推行实施的困难;在《对方言文化的忧虑》中,柳育龙先生表达了对关中方言渐渐消失的忧虑;在《故乡,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一文中,详细说明了该书中为何刻意描述柳公权的墓地位置,又进一步阐明了柳家村与柳庄的关系。下篇中还详细介绍了寻根指南、寻根基地以及家谱中的常识性问题,这对寻根谒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家谱与寻根》是柳姓修谱和寻根谒祖的指南,对于柳姓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其他姓氏而言,也极具参考价值。 一部家谱,一个姓氏,细细品味,那一抹浓浓族史,走远,又归来。 从懵懂起,至暮年归,不禁想轻轻的问一句,归属地是否安好。 家和则族兴,族兴则国昌;盛世修谱,文化传承;时光不老,寻根谒祖;略述浅薄,以抛砖引玉。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王忠田 二零一七年六月十九日

178 评论

neil2446326902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但第一部家谱是什么样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修还是是私修?因为历史上缺泛记载,至今尚不得而知。到了宋代,由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于是家谱也日益多了起来。在这一时期的家谱中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若想知道谱中某人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图便即了然;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结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为附录。对研究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文化等都有较大价值。家谱究竟有多大数量,至今还没有人作出确切统计。因为家谱像其他所有私家家谱一样,还有秘不示人的家规。每当家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后,旧的家谱除留下极少几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长手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销切,而代之以新的家谱。这种特殊的风俗习惯,当然为古老家谱的保存制造了人为障碍。不过,尽管如此,家谱作为生活轨迹的记录,仍有不少被保存了下来。至于散落在民间的家谱,无疑还有更大的数量。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家谱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中国姓氏文化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于丽黎介绍说:“家谱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见证。在过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太广,而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更加生动。如果我们现在珍视和珍藏好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我们认为,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比较可信。尊重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不仅中国,而且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也都存在浓厚的祖先信仰。韩国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谱,他们的总统卢武铉、卢太愚都曾经到中国山东来认祖寻根。家谱名称繁多,大致有宗谱、世谱、族谱、家乘、会通谱、统宗谱、支谱、房谱等称法。从中国家谱发展的历史看,宋代以后修谱的宗旨发生了变化,此前家谱作为官吏铨选和巨姓望族婚姻门第参考的依据作用已逐渐丧失,编纂家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且比较关注亲亲之道的提倡。家谱的编纂也逐渐由官方垄断走向民间私修。总的来看,宋元时代民间私修家谱尚未形成风气,并不普遍,而这一情形的转变主要是在明代。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262 评论

霍爾因斯基

不知道这个是否对您有帮助,刘氏宗亲网的文章表述,自1986年《四川工人日报》刊登《刘备真墓可能在奉节》后,又经《文摘周报》转摘,一两年内,该作者收集到16种《刘氏族谱》,后又从山西族谱研究中心及上海谱牒研究中心获悉:山西族谱研究中心收藏刘氏族谱几百册;上海谱牒研究中心收藏刘氏族谱几百部。

212 评论

相关问答

  • 国外脸谱研究现状论文

    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还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①人家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

    shangna5208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关于族谱研究的论文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

    刘阿奔好运来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光谱的主要研究论文

    我这里有很多材料,欢迎来537寻找!

    花小卷2010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研究族谱断后的论文

    一种是思想超前、一种是思想落后,这两种人的思想与众不同,在当今很难找到知音,的确是很痛苦的事情。和周围的人有共通的地方,才能方便交流。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属性

    realnextgen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薄层色谱薄层色谱研究山药论文

    野山药对于现在的大家来说,应该不是陌生的吧!那对于野山药的功效与作用都有哪些呢?接下来我带大家了解一下吧。 1.镇咳作用:小鼠口服总皂甙、水溶性或水不溶性皂甙、

    Luck丶美人蕉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