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74

好人旦旭
首页 > 学术期刊 > 安乐死小论文参考文献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喝酒当喝汤

已采纳

《论我国税收立法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99 评论

lostinyoudaidai

论中国的死刑废除〔摘 要〕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已经废除死刑,死刑的废除似乎已经成了一种趋势。既然如此,中国就应该顺应这种历史的潮流,那么中国废除死刑的原因是什么呢?〔关键词〕 中国 刑罚 死刑 废除从封建社会进入近现代社会后,刑罚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古代的极不人道的刑罚如死刑、杖刑、笞刑已经逐渐被近现代西方的刑罚体系所代替。古代那些如凌迟、枭首、车裂等死刑也被一些能尽量减少人痛苦的死刑如枪决、针刑、毒气所代替,尽量减轻死刑犯的痛苦,以示对生命的尊重。可是现在死刑不但失去了其在刑法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而且限制、减少死刑乃至废除死刑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与趋势。 现在尊重人权的呼声越来越烈,而生命权是人权的重要内容,因此许多国家都相继废除了死刑。生命是人类最宝贵的东西,一旦失去,生命便不会重来一次,所有的一切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我认为废除死刑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应该废除死刑。早在清末时期,著名法学家沈家本就提出了限制乃至废除死刑的观点,沈家本从传统的“王道仁政”出发坚定地认为:“臣等窃维治国之道,以仁政为先,自来议刑法者,亦莫不谓裁之以义而推之以仁,然则刑法之改重为轻,固今日仁政之要务,而即修订之宗旨也。”并且强调“化民之道,固在政教,不在刑威也。”可见废除死刑的观点是由来已久的,那么我认为中国应该废除死刑的原因是什么呢?在下文我将浅谈一下我的观点。首先,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加入世界市场,并且中国国际化的程度也是越来越深。从2005年10月4日到现在,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国家在法律或实践上废除了死刑。具体情况如下:对所有罪行都废除死刑的国家有68个,普通罪行废除死刑的国家有11个,实践中废除死刑的国家有24个,所以,在法律或实践中废除死刑的国家总计有121个,保留死刑的国家仅有75个。而且最近几十年情况显示,平均每年有三个国家在法律或实践中废除了死刑。可见废除死刑在整个世界上都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因此,中国若想在世界舞台上更好的展现自己的魅力,赢得更多国家的尊重,就应该与世界接轨,废除死刑。其次,“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的观念从西汉就根植到了人的脑海中,或许现在这种观念对人还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这种观念并不是成为中国废除死刑的一个障碍。很多时间若是问大家一个人杀了另外一个人,应该对杀人的人怎么办,大家肯定会说应该给他判处死刑,但是如果情况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呢?比如,甲要强奸乙,乙在甲未得逞之继而因为防卫过当将甲致死,这时候大家可能并不认为乙应该被处死,反而会因为乙的勇敢而称赞乙。再比如,一个男人回家后看到妻子正和第三者通奸,然后火气大发,用菜刀将妻子和第三者砍死。此时,如果按照中国现行的法律,此男人必将会被处死,可大家可能大多数都会有一些同情该男人,认为他不应该被处死,任何男人遇到了这种情况都会一时间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的。可见,“杀人偿命”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条件的限制的,人们真想让杀人者死的是那些罪大恶极的,极度危害社会的罪犯。但是这种罪犯在社会上不是多数,为何不废除死刑呢?再次,死刑并不比终身监禁具有更大的威慑力。迄今为止,并没有研究表明重罪的发案率与死刑的存废之间有必然的联系。有研究表明人在犯罪后被判为死刑对社会的威慑力并不比终身监禁的威慑力大,而且如果被判处死刑,犯罪率依然保持在原先的水平。从实践中考察,死刑也从未对犯罪产生过有效的威慑力。 因为一个人若是明确知道了自己何年何月何日死,刚开始可能会恐惧,但是随着他意识上的逐渐接受,到真正执行死刑时却不是太害怕了,可见死刑的威慑力难以持久,而且威慑效果的巩固期有明显缩短的趋势。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何时会死,整日活在对自己死期的猜测之中,这时的威慑力才是更大的。西方废除死刑的国家对重刑判罪时一判就会判个几百年。中国完全可也借鉴这种刑罚,当人犯也被判几百年后,即使该罪犯在狱中表现良好,获得减刑,那么他还是无法走出牢狱,对社会的危害也就无从谈起。第四,当谈到一个人被判为死刑时,大多数人可能都会想是不是该犯人杀了人。其实并不是仅仅杀了人才会被判为死刑的,一些经济犯虽然并没有犯杀人罪但是却也会判为死刑的。经济上的犯罪无非是官僚贪污了,企业逃税了,盗国家财产了,他们之所以会在经济上犯罪很可能是因为自己思想上一时出了差错或者是受到了他人的教唆,如果立即执行死刑,便等于夺取了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他们是完全有可能在经过改造后重新成为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人,可是一旦生命权都没有了,还何谈改过自新呢?还何谈更好的建设祖国呢?从矫正论的角度看,是否所有的死刑犯都不能够改造呢?死刑剥夺了刑罚积极的、改造的价值。第五,人无完人,只要是个人即使他再怎么细心也是会犯错的。古往今来,发生了许多的冤假错案,中国古代的窦娥不就是很好的例证吗?冤假错案并不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消失,好比再精密的仪器也有出差错的时候。德国国际记者协会日前在欧洲范围内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对象是欧洲各国的检察官、法官等执法人员以及一些律师组织。调查的内容是刑事重罪案件的误判比率。调查结果出人意料,这类案件的误判率为0.5%,记协据此得出结论:欧洲每年至少有数百起重罪案件存在误判现象。由此可以看出,作为大陆法系国家的代表,德国的冤假错案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消失。那么可以判断出中国每年的冤假错案的数量也是为数不少的。死刑之误判率高,而冤狱之发现与平反又非常困难,所以生命刑应该废止。 如果废除了死刑,虽然嫌疑人被判了终身监禁,可一旦事实的真相被查明,那么嫌疑人就会成为自由身,所有的一切还可以重新开始,如果执行了死刑,不仅仅他被冤枉,而且会给他的家人,亲属带来多么大的伤痛,我相信那个判刑的法官也会一辈子无法安心。有学者以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调写道:生命一次性让人对它珍惜;生命的美好使人为它感到伤感;死者亲属的伤痛使人同情;罪犯临行前的恐惧让人怜悯;一旦错判难以纠正使人感到后悔;任何罪犯都有可以让人宽宥的原因。总之,生命是宝贵的,一旦一个人的生命被剥夺,一切就无从谈起,所以从上面的五个方面我一一论述了我认为中国应该废除死刑的理由。可是从现在中国的国情来看,中国废除死刑仍然是任重而道远的。但是死刑已成为强弩之末,丧失了昔日的威风,废除死刑是人类法制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刑罚改革的大方向。 废除死刑是历史的必然,因此我依旧会充满信心,我相信死刑会走向它的终点,走进历史博物馆,终究有一天中国大地上不会再出现死刑![参考文献]1、崔敏:《死刑考论—历史 现实 未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陈琴:《刑法中的事实错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3、何显兵:《死刑的适用及其价值取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4、黄晓亮:《暴力犯罪死刑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5、李交发:《简论沈家本的废除死刑观》,载《现代法学》2005年版。6、赵秉志主编:《中国废止死刑之路探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7、赵秉志主编:《死刑改革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23 评论

光头强329

有邮箱的话最好发给你.....第一个:法学学位论文:法学学位论文的写作技巧与写作风格探讨摘要:创新特征是法学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一篇优秀的论文必须中心思想明确,论点新、论据新以及论点与论据的有机结合.要求体裁适当,布局合理,文体匀称,具有自已的独特风格。写作过程符合操作规程,认真选题,搜集资料,调查研究,草拟写作提纲,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动手写作,一气呵成,并在定稿前反复修改.关键词:创新特征中心思想独特风格、法学学位论文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论文,反映不同的学术水平,但其写作技巧与写作风格没有多大区别。当然,谈到法学学位论文的写作技巧与写作风格,必须以掌握基本的法学理论和基本知识点为前提。本文仅从方法论的角度论述写作技巧与写作风格,侧重点则为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方法,供写作学位论文的学者参考。一、法学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创新特征是法学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折谓创新特征,也就是指论文的创造性。如果没有创新特征,也就不成其为论文,而仅仅是一篇文章。(一)论点新 所谓论点新是指立意新,有新观点和新思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非一般的普法宣传作品。法学学位论文的创造性好比工程师创造的新发明,它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实用价值,具有新思路和新思想,这一点也正是论文与文章的主要区别所在。①文章不要求有新观点,它只要求就某一观点或某一基本问题写清楚,并且观点明确,层次清楚,文笔流畅,把要说的问题说清楚,就是一篇好文章了。法学学位论文必须要有论点,论点是论文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越深刻,论文越有价值。中心思想不明确,或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这篇论文就没有多少价值。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如果没有主题思想,或者主题思想模糊,那么尽管场面很华丽,但看后即忘,意义不大;一个小短剧,一个小品,一篇短篇小说,如果主题思想深刻,也会给观众(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早年鲁迅先生写过许多杂文,大多数篇幅不大,但主题思想明确,独具风格,几乎篇篇成为举世名作。 法学学位的论点也不一定是题目,有些论文的题目本身就十分明显地体现中心思想,但有不少论文的题目则与中心思想无关。例如您要写一篇关于“安乐死”的论文,论文的题目是“论安乐死”,而其中心思想可以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如果你要写一篇论述法治与儒学的关系,既可以认为我国法治应该儒学化,也可以认为儒学思想有害于我国法治进程,等等。由此可见,法学学位论文不是对现行法律制度的单纯解释,它是作者的新思想、新观点的系统表述。中心思想是作者的世界观、思想情感与论文所反映和解决的问题的结合,它是任何一篇法学学位论文的统帅和灵魂,它像一根红线,贯串于整篇论文之始终。如果法学学位论文没有中心思想,或中心思想模糊,等于军队没有统帅,人没有灵魂一样,就会作者简介:陈志刚,兰州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显得毫无生气。②确立中心思想过程,也就是立意过程。中心思想不仅与题目不同,也于主题有别。同样的主题,可以有不同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要明确集中,要环绕中心思想来论述,要学会小题大做,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切忌大题小做。所谓论文,即论述之文也。《文心雕龙》:论者纶也,纶者条理也。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精研一理者也。弥纶即铺开,纶者布也。@ (二)论据新 论点必须以论据加以有说服力的说明,这就是论证,也就是以论据加以证明。所以一篇好的论文,除了中心思想明确,论点具有新意外,论据必须充分,才能使之言之有理,具有说服力。论据通常包括下列几项: 1.数据。数据有绝对数和相对数,不仅要准确,而且要使用适当。有的地方适宜使用“绝对数”,有的地方适用“相对数”,有些场合需要两者兼用。需要以“艳对数”说明之处,一定要用“绝对数”,不应回避。有必要两者兼用说明之处,则不应只以“相对数”表明。2.典型事例。典型事例也是常用的论据之一,但要主意与论点有机的结合,并且要注明出处。3.名家经典引语。名家经典引语也是法学学位论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除了注明出处外,特别要注意不要过多引用,否则全篇论文就成了别人的了。4.适用比较法方法。比较法的方法是法学这门学科特有的技巧,也是法学学位论文不可缺少的内容,以求论文形成立体的论述,淡化平面感觉。在与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普通法法系)的国家比较时,还要注意,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渊源主要是成文法,通常引用法律条文作对比。但与英美法系的国家的法律制度比较,则应主要引用判例,因为英美法系的法律渊源主要是判例。论据充分才有可能使论文丰满而有说服力,否则有可能形成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废品。充分的论据,以广阔的题材为前题,也就是作者为了写论文要占有广泛的材料。我们说论文的主题思想是灵魂,那么,题材就是论文的血和肉。没有题材,就没有说服力。题材能否作为论据,要经过作者的“精炼”,典型材料以精为贵,切忌材料堆砌。《文心雕龙》:“举证于中,则酌事以取类”。(三)论据与论点的有机结合这是指论据要围绕论点展开和设置,为了说明论点而层层扣紧。否则,有可能下笔万言,离题千里。论据和论点的有机结合,具体表现为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法学学位论文是通过概念、判235Legal System And Society断、推理的方法,阐明作者对某一事物的基本看法,运用抽象思维实施议论并表明自己的观点,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其中论点是论文的灵魂,这个灵魂的形成,决不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论点的形成过程,是作者掌握了法学的基本理论,了解社会现实中存的问题,经过艰苦的思维过程,经过演绎和归纳,从中构思出新意。它是对某一问题有了深刻的研究,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形成的一种新思想。这种新思想形成过程,是论据和论点有机结合过程,也是分析过程。“论如析薪,贵能破理”。“凡欲明意,必举事证;一证未足,再举而成”。法学学位论文与文学作品不同,他要通过论据和论点的有机结合,而且要讲究道理虽深,但浅显易懂。不能像小说那样,言己尽而意无穷。二、法学学位论文的形式结构论文的形式结构有多种多样,没有统一的格式。如果加以简单归纳,大致可分为基本结构、整体结构、体式结构等几种。当然这种归类仅仅是为了学习,并不十分却当。。 所谓荃本结构,是指法学学位论文通常使用的“三段论”,即写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也是每一篇法学学位论文必备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人写论文约定俗成的惯例。“是什么”通常指的就是荃本概念,基本概念一定要清楚。如果基本概念不清楚,这篇论文肯定失败。尽管英美法系的学家者们常常以此讥为“概念法学”。但对中国人来说,一篇优秀论文,概念清楚是其基本要求。“是什么”以后就要展开论述,写清楚“为什么”,对论题进们全面的系统的有序的论述。最后一定要提出解决办法,这就是“怎么办”的具体内容。所谓整体结构,是指全篇论文从整体安排达到“凤头、猪肚、豹尾”的要求。开头要开门见山,语言简洁而又引人入胜,有的甚至直接点明中心思想,切忌在开头部分渲染不涉及主题的词语。中间部分的内容要丰满,不惜笔墨。最后的结尾要简明有力,切忌冗长。所谓体式结构是指体裁适当,布局合理,文体匀称。法学学位论文具体的表现形式,也就是具体结构,有如下多种形式:(一)并列式结构并列式结构也就是横向结构。全文层次主要以横向形式展开,论述的几个问题之间属于并列关系。例如论述当代社会主义中国法的法典法特点,不妨一、二、三、四等依次排列叙述,各层次之间无隶属关系,形成并列式结构体例。 (二)递进式结构递进式结构也就是纵式结构,即论文层次主要以纵向深入的形式展开,步步深入,逐层论述。三段论也可以从某一角度归入递进式结构。(三)混合式结构混合式结构是指并列式和递进式结构的混合,这是法学学位论文最常见最通用的主要结构形式。要想把论文写得有一定深度,学者们普遍认为并列式结构呈横向趋势,显得平铺直叙,结构呆板。而递进式结构呈现纵向的三段论形式,也觉单调。所以大多数法学学位论文的作者选用混合式结构。综上所述,可见所谓法学学位论文的形式结构,实际也就是谋篇布局。谋篇布局说到底无一定格式,它主要取决于论文内容和个人的写作风格,以及各民族各类群体的习俗。不过中华民族的传统,与西方人的写作习惯不一样,历来注重形式结构,尤其是法学学位论文,特别讲究体例和形式。此外,按照中国人的写作习惯,还讲究大小段落和层次基本匀称,以求美观,切忌头重脚轻,或头轻脚重。三、法学学位论文的写作步骤 法学学位论文的写作大致包括选题、搜集资料、草拟写作提纲、动手写作、修改和定稿等六个步骤。(一)选题 法学学位论文的创作过程是作者构思的形成和表达过程,所以头一个步骤是选题。好的选题,成功的一半。选题要从实际出发,并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和外部环境,综合考虑。首先是选法学领域存在的急需要解决的难题,包括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或热门活题,而且它又是个人感兴趣,或平时有所关注的问题,这可以说是第一要素。其次要选小题,也就是小题大做,或小题小做。切忌大题小做,大题小做一定失败。当然法学学位论文也有大题大做的,尤其是专题研究,或是博士学位论文之类的选题,也可以或有必要大题大做。不过这类论文,也不排除小题大做。但对硕士学位论文来说,以小题小做或小题大做为宜。题目选得很大,而内容不多,就成了空洞无物的空话了,因为一篇论文不可能写成宏篇巨作。(二)搜集资料论题选好以后,就可开始搜集资料。搜集资料包括收集书面资料,调查访问等,查找阅读有关他人的论文、著作和案例等获得第一手资料,也就是环绕论文选题及其中心思想占有资料。在此过程中还要经常对资料加以归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1世纪信息化时代,从电脑中获取资料息,又快捷又方便,不费多少精力,就可以得到很多信息,这当然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进步,也是必要的途径。但是如果要创作一篇高水平的具有创新的法学学位论文,从电脑中获取信息资料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因为综合即创造的理念,它的重点是“创造”,它就必须来源于社会实践,来源于作者艰苦的思维过程。如果一味依赖于电脑资料,那就很难有真正的犷创造”了。(三)草拟写作提纲第三步是草拟写作提纲,这是撰写法学学位论文不可缺少的一环,而且是重要的一环。草拟写作提纲过程实际也是对收集来的材料进一步消化,进一步构思过程,以求不断深化自己的观点。(四)动手写作第四步是动手写作,一定要根据写作提纲沉下心来,重新构思,做到胸有成竹,然后集中精力,一气呵成。切忌边写边翻资料,边翻资料边动笔。如果是这样写出来的论文,一定是拖泥带水,就会使论文感到缺少了某种“神韵”。边写边翻资料的不良写作习惯,主要是由于没有写作提纲或写作提纲过于粗糙造成的。没有写作大纲边写边翻资料的写作方法,就很难写成一篇优秀的论文。(五)修改第五步是修改,论文一气呵成后属于初稿,一定要经过多次修改才能定稿。鲁迅说过,好文章是修改得来的。修改过程也就是精炼过程,修辞过程,简洁过程,不断提高过校院(系)两级学生干部所处的环境不相同,面临的对象也不同。院(系)学生干部组织活动往往只是面向本院系,直接与学生接触,对外交流多限于院系之间,同时也对校级学生组织负责,而校级学生干部组织的活动多是面向全校学生的,对外交流以校际交流为主.所以在学生干部培养时应该注意区别校院(系)不同级别学生干部的活动开展方式和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二)高校在学生干部培养中需注意性别平街近年来,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高校在选拔学生干部时,不仅要注意男女数量的平衡,更应该特别加强对女性学生干部的培养,从而提高她们今后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就是说,一方面高校应该一视同仁的为女学生干部创造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同时也应该照顾到女学生干部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培养女性大学生的能力,使她们在某些方面更加突出,以利于其在将来的就业竞争中胜出.(三)高校在学生干部培养中需注意城乡籍大学生的异同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在城市校园生活中诸多方面都处于劣势。他们在经济基础、知识积累、才艺训练和现代文化素养等方面都无法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相提并论。由此导致了校园生活的一系列矛盾和不和谐因素,不利于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与个体发展。在高校学生干部队伍中同时存在着城市籍和农村籍学生,城市籍学生干部往往更加多才多艺,表现更加活泼,更加有创造性,在这时一些农村籍学生干部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这不利于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团结和稳定。所以高校在学生千部培养时应该注意到城乡籍学生干部的差异,有所侧重的培养这些学生千部。(四)高校在学生干部培养中需注意以市场为导向,以利于学生干部今后就业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迅猛增长,2009年毕业生达600多万,但同时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并没有相应增加,再加上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更是雪上加霜,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连续数年成为“两会”关注的焦点。前文已经提到了大学生选择担任学生干部从事学生工作很大程度上是想增加就业祛码,使自己在就业时更加有优势。因此,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就要求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使学生干部在毕业后能够更加适合企业、公司的要求。(五)高校在学生干部培养中需注意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大学教育多是一种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不同于中学纯知识性的教育,所以大学时期学生发展的状况往往对他们踏入社会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大学生群体所表现出的知识性和技术性的特点,决定了大学生群体在社会中的中枢地位,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是影响了其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利与弊,大与小。所以,在学生干部培养时,一定要注重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1李兴才.高校学生干部的作用及其培养.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2).2程为民,丁洁.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的角色扮演.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截梅红.试论高校学生千部工作的育人功能.江苏高教.2004(2) (4)4吕鹏,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学生干部群体及学生干部制度.当代青年研究.2001(4).5余小波.当前我国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机会探析—对某所高校2000级学生的实证研究.现代大学教育2002(2).6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7刘妞.关于城乡大学生差异性的思考与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9(2).8王建辉.建立激励机制优化学生干部队伍.河南社会科学.2006(6).9胡志华.浅析大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国成人教育.2007(20

293 评论

健威wjw505

貌似不是安乐死的例子。钩吻致死量为0.8mg/kg中毒症状为:神经肌肉麻痹、复视、消化道灼痛、呕吐、腹泻、腹涨或便秘、心跳先快后慢、呼吸困难、虚脱等。鹤顶红三氧化二砷的一种天然矿物致死剂量0.1-0.2克箭毒木是世界上木本植物中最毒的一种树。我国见于云南的西双版纳、广西南部、广东西部和海南省等地。箭毒木的乳汁中含有弩箭子甙、见血封喉甙、铃兰毒甙、铃兰毒醇甙、伊夫草甙、马来欧甙等多种有毒物质。当这些毒汁由伤口进入人体时,就会引起肌肉松弛、血液凝固、心脏跳动减缓,最后导致心跳停止而死亡。人们如果不小心吃了它,心脏也会,以致停止跳动。如果乳汁溅至眼里,眼睛马上也会失明。人和动物若被涂有毒汁的利器刺伤即死,故叫"见血封喉"。当地人用这种毒汁涂在箭头上,或把箭头插于树干上,取之射兽,兽中箭三步之内立即死亡,但兽肉仍可食用。白色曼佗罗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广西曼佗罗花,遍生原野,大叶百花,结实如茄子,而遍生山刺,乃药人草也。盗贼采干而末之,以置饮食,使人醉闷,则挈箧而趋。”曼佗罗的叶、花、果、茎均可入药,含东莨菪碱、莨菪碱及少许阿托品等生物碱,其中以花的含量最高,约0.34%。南宋窦材《扁鹊心书》记“睡圣散”一方:“人难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不知痛,亦不伤人,山茄花、火麻花共为末,每服三钱,小儿只一钱,一服后即昏睡。”曼佗罗花全株有毒,以果实以及种子毒性最大,干叶的毒性则比鲜叶小,其叶、花、籽果、茎均可入药,含东莨菪碱、莨菪碱及少许阿托品等生物碱,其中以花的含量最高,约0.34%。

178 评论

soldierwill

法文+心理学=2000字分给我吧

302 评论

方孔金钱

如果是注重刑法方向的法学建议从犯罪行为心理学着手,这样可以加强法学与心理学的联系,参考资料有《犯罪行为心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英)布莱克本著(中)吴宗宪等译;如果是注重法理方向建议先看看《社会心理学》.侯玉波,本人认识法学研究的就是社会现象问题,如果想直接要现成的论文建议从中国知网上下载,但我尝试了一下,没有直接以此命题的论文,建议对方选一个明确方向再深入研究,负责很难,电驴与中国知网上有很多法学与心理学方面的论文与著作。个人陋见,仅参考

307 评论

相关问答

  • 安乐死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安乐死并不违背医生的职业道德 医生是安乐死中一个重要的角色,对于医生在安乐死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伦理上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用医学手段结束病人的生命与传统的医

    爱米利的米粒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安乐死论文摘要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则必然也有患。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可人有了远虑,又何尝不是必有近忧呢?古人倡导的“生于忧患”以被几百年后的现代人发挥的淋漓尽致,可一味“

    跳蚤的华丽转身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安乐死论文800字

    试论我国安乐死的立法选择摘要:安乐死早已不是一个生疏的名词。安乐死一词源出希腊文Euthanasia,由“美好”和“死亡”两个词组成,又称安乐术,或称怜杀(Me

    吃货JyHl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安乐死论文标题

    试论我国安乐死的立法选择摘要:安乐死早已不是一个生疏的名词。安乐死一词源出希腊文Euthanasia,由“美好”和“死亡”两个词组成,又称安乐术,或称怜杀(Me

    幸福的小猫zz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有关我国安乐死研究的论文

    试论我国安乐死的立法选择摘要:安乐死早已不是一个生疏的名词。安乐死一词源出希腊文Euthanasia,由“美好”和“死亡”两个词组成,又称安乐术,或称怜杀(Me

    BuleS天之蓝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