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11

芯是酸的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与四相温瑞安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zjxlhzyt虹

已采纳

1954年1月1日,出生于马来西亚霹雳州,港台武侠小说大师,马来西亚华侨,笔名有温凉玉、舒侠舞、王山而、项飞梦、温晚、柳眉色、风玲草等。 主要经历 七岁在香港《世界儿童》上发表诗,十七岁时发表《四大名捕-会京师》,尝试过地球上所有文学体的创作。与古、梁、金并称为武侠四大天王,也是四人中唯一会武功并还在写书之人。 代表作有:《布衣神相》《四大名捕-会京师》《四大名捕斗将军》《少年四大名捕》《四大名捕战天王》《白衣方振眉》系列、《七大寇》系列、《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神州奇侠》系列、红电蓝牙系列、今之侠者系列等。

250 评论

美眉要加油

题记:作为新派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温瑞安的作品一直以来都有着不同于其他武侠作家的特点,尤其在文字与风格上独树一帜。在如今新派武侠作家所剩无几的境况下,温瑞安的作品越来越多的得到人们的重视。而对于其风格,大多数人都会用“诗意”二字来形容。温氏善用诗词曲赋、散文笔法装扮自己的武侠作品,在无形之间展示了一种新的武侠小说的写作方法,以诗意的笔触来表现人们普遍印象中本应粗犷的武侠小说。本文通过对温氏作品中体现出“诗意”这一风格的各方面内容进行探讨,从温氏作品中人物名字、武功招式及兵器和对战场面的描写方面进行分析论证,从而找到解读温书风格的钥匙。 引言:武侠小说的定义为:中国通俗旧小说的一种重要类型,多以侠客和义士为主人公,描写他们身怀绝技、见义勇为和叛逆造反行为。武侠梦一直是中国人不变的追求,无论是武侠小说的滥觞期和发展期,还是现在步入新世纪网络化社会,武侠的侠义思想仍旧没有消逝,反而有越来越发展的趋势。这一点从现在武侠作品拍成的电影、电视剧频频获奖、武侠主题的游戏受人追捧、新的武侠小说界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新作者都能够看出。而随着金庸封笔、古龙早逝,前不久新派武侠小说开山鼻祖梁羽生先生的去世,新派武侠小说奇才温瑞安的作品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期待。温氏的代表作品有《四大名捕》系列、《神州奇侠》系列和《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等。其作品《逆水寒》、《布衣神相》、《惊艳一枪》等被拍摄成影视作品,深受广大观众喜爱。温氏作品早期受古龙影响,有些奇幻素材中又有些还珠楼主的影子,而温氏在吸取众家之长的基础上,又求变求新,建立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以有力的笔触、简洁精炼的对白、严谨的结构、出人意表的情节、明快的节奏、电影转换镜头的多重角度表现事物人情的演进技巧,共同烘托出雄伟的文章风格”(1)而温氏作品艺术风格中最值得人称道的,莫过于他作品中那些诗意化的语言了。温氏作品的诗意风格究竟是如何体现的?本文对此开展了探讨,希望可以更加清晰的领悟到温瑞安作品的诗意魅力。 一、温氏作品中人物名字所表现的诗意风格 自读温书以来,每每都被温氏所构思的人物姓名所陶醉。温氏有着深厚的诗词散文功力,对中国文化造诣颇深,因而塑造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姓名皆非凡品,现拣选几个系列中的人物名称,分别做一些浅析,有助于对温氏作品诗意风格的了解。 首先说一下温氏的代表作《神州奇侠》系列中的人物名字。比如“萧秋水”这个名字就有着浓厚的诗意风格。萧秋水作为整个《神州奇侠》系列里的第一主角,名字出自《庄子》的《秋水》,非常大气磅礴。而另外比较常见的一句含有“秋水”二字的诗句,则是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水正代表着广阔的江湖,而《神州奇侠》系列,概括来说,也就是萧秋水从一个涉世未深的小伙子成长为一代大侠的故事,所以他的名字里,蕴含着深意。再如“柳随风”这个名字,细数其中的诗意,首先要看温氏为柳随风这个人物做的人设。他是江南人氏,因在帮派中排行第五,所以人称柳五公子。喜着青衣,正应和了“柳”这个姓氏,而柳枝随风轻摇,自是一派江南烟雨迷蒙之色,非常应和人物性格。而《神州奇侠》中的另一主要人物的名字“李沉舟”,出自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歌表现了诗人沉郁却豪放的心情,既是勉励友人亦是与友人共勉,因此非常有气势。而作为《神州奇侠》中最大的帮派“权利帮”的帮主,有着“君临天下”之称的李沉舟,也担得起这个名号。 然后我们分析一下《四大名捕》系列中的人物名字。比如“戚少商”,少商为一经穴名称,位置在大指内侧,指甲角外一分,当我们竖起大拇指表示叫好、夸赞等含义的时候,便可以看到少商穴。所以这个名字也含蓄的表现出温瑞安的学识之渊博,在他的作品前期几乎可算是配角的戚少商,到了后期,突然成为京师武林中的群龙之首,成为第一主角。很多读者都觉得突兀,但其实细细品味,则可以发现温氏在戚少商的名字中早已藏了伏笔。我们知道,武侠小说中喜爱运用的一个标志就是,武林盟主的大拇指上总爱戴着一个表示独一无二身份的玉扳指,正好套住少商穴,由此可以看到,温氏为什么会起这个名字给这位后期的群龙之首的原因了。说到戚少商,就不能不提他的对手顾惜朝:“朝朝频顾惜,夜夜不能忘”,惜朝,惜取今朝,只争朝夕。顾惜朝这个人物,可以说是温氏所有被拍成影像的作品中最成功的一个。四大名捕之《逆水寒》在2004年被拍摄成为电视剧,顾惜朝这一角色由香港著名演员钟汉良先生扮演,他认真的把握了角色的性格,成功的扮演了这一亦正亦邪的人物,直到2010年的现在,顾惜朝这一人物的魅力仍旧不减。而谈到顾惜朝的成功,很多影迷都表示过,一个好听而又符合人物性格的诗意名字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温氏的文采通过这些人物名字已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笔者通过对温氏武侠的读者朋友们做的一些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读者都会对温氏作品中的人物名字留下深刻印象,认为其所赋予的人物姓名充溢着一种诗情画意,并且与人物性格十分相称。为什么温氏会构思出这些充满了诗意的名字,我们可以从其经历中探寻原因。温瑞安1954年出生于马来西亚,5岁时尚未入学,已念遍了家中藏书,并写了第一部以少量文字作为说明的连环图故事《三只驴子》,从此开始尝试用所知的少量文字写信、作文、日记。温家算得上是书香门第,温氏从小天资聪颖,又非常好学,对文学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性,这为其以后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温氏自高中起,便开始在新马文坛重要文学刊物《蕉风》及《学报》频频发表作品,专攻现代诗、纯散文及新批评,并开始为外间刊物执编《诗专号》、《评论专号》等。这些成绩促使温氏更加专注于文学,并激发了他对诗歌的热爱,其文字中的诗意风格,至此开始显露。一九七三年,温氏正式创办了天狼星诗社,在当时非常有影响力,而在此时他的武术也越习越纯熟,并常常构思武侠小说的情节。青年时期的这些经历,对温氏文章风格有着巨大的影响,几乎可以肯定,若无幼时的书墨浸染,若无青年时的诗歌社团活动,温氏未必可以形成现如今的诗意风格,风靡一众读者。 二、温氏作品中武功(兵器、招式)名称所表现的诗意风格 温氏作品中不仅仅只是人物名字诗意流露,连其中的武功、兵器和招式等也尽显一派诗情。如上文提到过的萧秋水,作为温氏武侠小说第一高手、第一大侠,他所拥有的武功自然也是以气势磅礴为主。温氏赋予他一些极其大气的武功名称,如天下最佳攻招“玉石俱焚”、天下最佳守招“海天一线”、天下最佳快招“闪电惊鸿”、天下最佳慢招“老牛破车”。而萧秋水的两招剑法“剑气飞纵”与“惊天一剑”更是有着万夫莫当的气概。读者读到这些武功名称,都深感其气势恢宏,足以与萧秋水这温氏作品第一主角相称。再如柳随风:作为温氏武侠中最具有江南公子气质的人物,不论从人物名字还是武功名字来说,都呼应了他“江南柳五”这个称号。柳随风的刀法是五瓣兰,而使用的镖法则是客舍青青镖,客舍青青柳色新,江南柳色迷蒙,宛若柳五公子此人一般,充满了忧伤而神秘的气质,读来令人齿颊留香,感慨中华文字的魅力,亦对温氏的诗意风格与博学感到佩服。 再举《说英雄》系列中的几例,如王小石,作为《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中的主角,王小石人如其名,憨厚、朴实,像一颗小石头那样令人觉得踏实,值得交往。王小石的性格是健康、乐观,又带有一点浪漫情怀,这一点从他的感情经历上也可以看出,他“从七岁开始恋爱,到二十三岁已失恋15次;每一次都是自作多情,空自情伤”。(2)而王小石的武器是刀剑合一,名为“挽留”的剑其奇妙之处在于剑柄处还是一把小刀,而王小石的武功则是“隔空相思刀”与“凌空销魂剑”,这个名字非常映衬王小石浪漫的性格。温氏描写王小石的刀法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君不闻高堂明镜悲白发”的相思的刀,而王小石的剑则是“带着三分惊艳三分潇洒三分惆怅和一分不可一世”销魂的剑。温氏对武功名称的命名,侧面向我们展现,原来武侠小说亦可以这样来描写。而苏梦枕的刀,叫作“红袖刀”,原著中是这样描写这把刀的,从中可以窥见温氏武侠的诗意风格,“多么美的刀。像美丽女子的一声轻吟,动魄动心。刀锋是透明的,刀身绯红,像透明的玻璃镶裹着绯红色的骨脊,以至刀光漾映一片水红。刀略短,刀弯处如绝代佳人的纤腰,刀挥动时还带着一种像和天籁一般的清吟,还掠起微微的香气。这是柄让人一见钟情的刀”。(3)而刀法则是“黄昏细雨红袖刀法”,凄艳诡谲。从这些描写中,已足以看出温氏对于武侠的写法,是自成一派的诗情画意。 对于武功招式名称来说,许多武侠作家起名字时都是刚硬有余、美妙不足。似乎武侠的定义就是粗犷,就是血腥的打打杀杀,硬气十足。而温氏显然是对这一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武侠同样可以有其柔情的一面,而诗词曲赋的运用,各种诗情画意的意象的添加,无疑使其文字更增添了画面感,读来使人觉得美不胜收。温氏早年是以诗名进入文坛的,直到后期还一直没有停下诗文的创作,比如《大悲十九首》就是笔者十分喜爱的作品,认为其诗歌功力完全不逊于那些比温氏名头响亮的诗人。后来温氏开始出版武侠作品,文坛非常重视,著名小说家倪匡就说过:“现在的武侠小说只剩下温瑞安在独撑大局了。”(4) 温氏作品这种诗意风格的形成笔者在上面做过一些分析,早期确实与其家庭的熏陶离不开。他的父亲温伟民当过记者、教员,后来担任一所中学的校长,而且非常喜好武术,这些无疑对年少的温瑞安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而其母周淑琴是一个端庄贤淑的女子,在品行上是温瑞安做人的榜样。 在这样的家庭成长的温瑞安,他五岁时就把幼小心灵里幻想中的东西组成故事,画的是一些卡通式的英雄人物,可见,温瑞安从小就崇拜英雄,并且具有极高的文学创作天赋。而成为武侠作家之后,温氏自然会将自己的诗情画意与英雄崇拜情结联系在一起,绘出他心目中的侠之江湖。 温氏在台湾求学,却有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这一点在他的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也正是因为他对中国的爱,使他想要将这种感情凝注于笔尖。而对祖国的爱,诗人温瑞安用一种充满了浓厚深情的诗一般的语言写在了他的作品里,温氏的江湖是一个诗意的江湖,虽然他从不避讳丑恶,有些甚至血淋淋的揭露了丑恶,可是在关于“情”的描写中,仍旧可以看出他的一颗赤诚之心。他曾写过:“打开稿纸,几乎毫不犹豫地就要写下:中国,这两个我魂牵梦绕,荡气回肠的名字。我知道我不顾一切写下她的后果,也许引起别人的诧异、误解或怀疑、不满,但她却是我终生努力的方向。”(5) 三、温氏作品中对战场面描写所表现的诗意风格 在《一怒拔剑》中,温氏是这样描写王小石与齐文六(此处也要提到温氏笔下一个武术组合“六合青龙”六位人物的名字,“鲁书一、燕诗二、顾铁三、赵画四、叶棋五、齐文六”,其名字变化自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徐渭徐文长的自称,徐渭自称其“吾书第一,诗二,文三, 画四 ”,由此亦可看出温氏对于中华诗词文化的浸染之浓厚)对战的场面: “青衣文士冷哼一声:‘好,你再看这个。’他一面长吟,手底下却没闲着,‘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实,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 这写文章的六大诀要,而今却成了天衣无缝、丝丝入扣、无瑕可袭、绵延不绝的六记剑招。” 温氏描写的青衣文士以写文章的诀窍来驾驭剑法的场面中的词句,正是刘勰的《文心雕龙》的《神思篇》,《神思篇》的主旨是说明心神的修养,以及分析神思与外物的交感,从而构成文章意象。可是,这些做文章的道理,在青衣文士手上使来,就完全变成了武功招式。实乃构思精巧,出神入化。 再如“他一口气使出‘踏、破、贺、兰、山、缺’六刀。六刀一出,仍冲不开剑网,逃不过剑劫。他立即又使六剑。‘满、座、衣、冠、似、雪。’随却,他右手使:‘梦、断、故、国、山、川’六刀,左手施:‘细、看、涛、生、云、灭’六剑。二十四式刚刚使过,刀剑合运,运出‘今、古、几、人、曾、会’和‘一、时、多、少、豪、杰’!” 温氏这一段王小石的武功描写,这六六三十六刀剑并用的绝美武功,合起来便是“满座衣冠似雪,踏破贺兰山缺;一时多少豪杰,梦断故国山川,今古几人曾会,细看涛生云灭”。在王小石手上使来,以六句六位当朝名将的词作为剑诀,而又以刀剑合并,逼出六词的意境气势,读来令人惊艳万分,仿若身临其境。 在这一战中,作为六合青龙中的高手齐文六,以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作为剑招,写文章的六大诀窍却与武功剑法天衣无缝,丝丝入扣。而王小石的武功则分别用了岳飞的《满江红》、辛弃疾的《贺新郎》、苏轼的《念奴娇》、陆游的《双头莲》、陈亮的《念奴娇》、文天祥的《酹江月》这六位当朝名将写的名词,将诗词曲赋与武学招式结合在一起,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物事,令读者读来却没有丝毫违和之感,实乃是令人拍案叫绝。可以说在新派武侠小说甚至是武侠小说发展史上,都是独具一格的。 再如《英雄好汉》中柳随风斩杀和尚大师一战,柳随风作为一个武功绝顶的人物,是一派翩翩公子的形象,更是温氏书中最具有江南气质的角色,在《英雄好汉》中,温氏是这样描写柳随风凭一己之力斩杀当世高手和尚大师之前的表现的: “她侧过头去,只见柳随风在笑。杨柳在飞。云在飘。水流。柳五恨不得化作流水,长长流去。但是人生里有些战役,是迫不得已的。也是不可逃避的。逃,纵逃出重天,但也没了信心,缺了勇气,毁了声誉。” “柳五笑。他齿白如贝。眼光温柔若春水。忽然闪电般连点萧雪鱼身上三处穴道,一扳一推,已推至莫艳霞那一头。” “柳随风敛袖向和尚大师一拱道:‘感谢大师不吝赐教。’随而云停岳峙,又错开几步,走到下首,完全是以后辈请前辈赐正之礼数。” 短短数笔,一个谦恭的、儒雅的、带着江南气息的翩翩公子形象跃然纸上,描写柳随风的眼光,是“温柔若春水”,而笑起来则是“齿白如贝”,丝毫没有那些彪悍或者粗鲁的江湖人士的样子,而是可以入诗入画的儒侠。对战之前,本应剑拔弩张,互相灭他人威风,而柳随风却是如此的温文尔雅,甚至是恭敬的,仿佛他不是与人对战,而只是一个学生,来请教武功的。这样谦和而优雅的战前准备,呈现出一个诗意的柳随风,一个无论何时何地都面不改色的江南公子,迷煞人也。而温书中类似的描写非常多,各有其优雅之处,着实吸引人的眼球。纵观诸多名家,也很少看到这种风格的描述。黄汉立先生曾对温氏这样的写作风格做过一语中的的评价,“温氏精通武术,又能以超现实浪漫笔触处理其书中打斗场面,所以既神奇精彩,又不悖乎拳理。”(6) 四、结语 纵观新派武侠小说各家,金庸以写史的笔法写武侠,大气磅礴;古龙以浪子的情怀写武侠,有着令人欲罢不能的感觉;梁羽生文笔了得,有着浓浓的民族风情,同样善用诗词曲赋。而如今金庸封笔,古龙与梁羽生已逝,我们对温瑞安的作品,则充满了更大的期望。金庸曾是温氏的良师益友,古龙的情节架构温氏从中借鉴了不少,而梁羽生的文笔也与温氏有着相通之处。温氏吸取百家之长,又能脱出其蹊径,自成一家。“集诸家之大成、百尺竿头更进数步,完成自己更伟大的风格和成就”(7)本文对温瑞安武侠小说的探究,则侧重于他文字中诗意的一面,从温书人物名字、武功招式及兵器名称和对战场面三大方面进行探讨,解读温书中的诗意风格,希冀可以窥得温氏作品最重要的风格的一面。 注释: (1)引用自黄汉立先生于1986年3月为温氏作品《逆水寒》所作的序言中总结的温氏写作七大风格的第六点。 (2)引用自《说英雄,谁是英雄》之《温柔一刀》中对王小石的介绍。 (3)引用自《说英雄,谁是英雄》之《温柔一刀》对苏梦枕的“红袖刀”的描写。 (4)引用自《将军剑壹凄惨的刀口》(21世纪出版社,2007年1月1日出版)封底的编辑推荐中倪匡先生对温氏作品的评价。 (5)引用自温瑞安创建的神州社主笔的刊物《坦荡神州》出版时温瑞安所作的序言。 (6)引用自黄汉立先生于1986年3月为温氏作品《逆水寒》所作的序言中总结的温氏写作七大风格的第五点。 (7)引用自黄汉立先生于1986年3月为温氏作品《逆水寒》所作的序言中总结的温氏写作七大风格的第二点。 参考文献: (1)温瑞安著:《神州奇侠》系列,花城出版社,1994。 (2)温瑞安著:《四大名捕会京师》,花城出版社,1994。 (3)温瑞安著:《逆水寒》,敦煌出版社,1995. (4)温瑞安著:《将军令》,天狼星出版社,1975 (5)叶洪生著:《论当代武侠小说的『成人童话』世界》,2009,小书楼。 (6)叶洪生著:《中国武侠小说史论》,2009,小书楼。 (7)钟英良整理:《温瑞安(武侠)作品创作年表日志》,2007,六分半堂。 (8 ) 沈庆均:《血河车》代序之《编辑断语》,中国友谊出版社,1993。 (9)笑商:《温书南顿——卷上五节之神州子弟今安在》,2006,百度温瑞安吧。 (10)笑商:《温书南顿——卷上六节血马兵车入梦来》 (11)朱近墨:《从温瑞安的<寂寞高手>说开去》,2004,六分半堂。 (12)《新生活报》专栏《剑挑温瑞安》,1985年12月 (13)黄汉立,《近代武侠小说的发展——兼论温瑞安作品的特色》,1986.3. (14)神州社主笔、温瑞安主编《坦荡神州》,1978。 (15)南航:《温瑞安武侠人物起名艺术》,2010,六分半堂。

342 评论

小超人0606

四大名捕系列

《四大名捕震关东》 《四大名捕会京师》

《四大名捕走龙蛇》(又可分为《大对决》《打老虎》《斗僵尸》 )

《骷髅画》 《逆水寒》

《四大名捕斗将军》(又名《少年四大名捕》)

注:少年无情后更名少年无情外传,并于2012年7月正式撰写少年无情正传

《四大名捕破神枪》《四大名捕战天王》

神州奇侠系列

《神州奇侠》 《剑气长江》 《两广豪杰》 《江山如画》

《英雄好汉》 《闯荡江湖》 《神州无敌》 《寂寞高手》

《天下有雪》

《幽冥血河车》 《大宗师》 《逍遥游》 《养生主》

《人世间》

《大侠传奇》

《侠少》 《唐方一战》

《蜀中唐门》(等待中) [32]

七大寇系列

《七大寇》 《凄惨的刀口》 《祭剑》

《战将》 《闯将》 《悍将》 《锋将》 《勇将》 《麻将》 《爱将》 《吹将》 《发将》 《福将》 《杀将》 《激将》 《将军!》

七帮八会九联盟系列

《游侠纳兰故事》 《杀了你好吗》 《绝对不要惹我》 《杀亲》

《晚上的消失》 《雪在烧》 《战僧与何平》 《杀手善哉》

《爱上她的和尚》 《爱上和尚的她》 《请你动手晚一点》 《请借夫人一用》

方邪真系列

《杀楚》 《破阵》

白衣方振眉系列

《龙虎风云》 《试剑山庄》 《长安一战》 《落日大旗》

《小雪初晴》 [32]

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

《温柔一刀》

《一怒拔剑》

《惊艳一枪》

《伤心小箭》

《朝天一棍》

《群龙之首》

《天下有敌》

《天下第一》(等待中)

《天敌》(等待中)

神相李布衣系列

《杀人的心跳》 《叶梦色》 《刀巴记》 《天威》 《取暖》

《死人手指》 《 赖药儿》 《翠羽眉》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金(已逝)、梁及卧龙生等作家均已封笔,古龙 [36]  等优秀作家逝世,温瑞安成了“古龙之后,独撑大局”(香港作家倪匡语)的作家。

20世纪90年代以后,温瑞安更是成了热点中的热点。有人说他可以与古龙相比,也有人说他甚至可以与金庸相比。对温瑞安的极力称赞和截然相反的贬斥,亦成了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武侠文坛上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无论是在香港、在台湾,在中国大陆,即使是在武侠小说已处于明显的不景气的时候,温瑞安的书仍照样畅销于市。至1992年,温瑞安出版的著作居然多达382部——这是一个令人难似置信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温瑞安

215 评论

gengxiewei

大中小 内容提要:金庸小说风靡一时,近几年更是作为影视作品的题材被反复使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庸小说已经不是单纯模式上的武侠小说。但是读者们更为津津乐道的、更为着迷的还是金庸笔下的侠义故事、英雄侠士。本文拟对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和侠义人物作出分析,希望能从另外的角度解读金庸小说。 关键词:小说分析 金庸 侠义精神 文化研究 资料来源:浅论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上) 2006-04-06 15:52:52 大中小 内容提要:金庸小说风靡一时,近几年更是作为影视作品的题材被反复使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庸小说已经不是单纯模式上的武侠小说。但是读者们更为津津乐道的、更为着迷的还是金庸笔下的侠义故事、英雄侠士。本文拟对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和侠义人物作出分析,希望能从另外的角度解读金庸小说。 关键词:小说分析 金庸 侠义精神 文化研究 现在对金庸小说的定性似乎很难用简单的“武侠小说”来说明问题了。从地摊读物到文学研究的经典文本,金庸小说从俗到雅的转变除了人们或大众的阅读尺度的放松,很大一部分也与金庸小说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有关系。陈墨先生的《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一书,从“文化知识论”和“文化精神论”两个部分,很详细地论述了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的天然关系。①其实,金庸小说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不单单仅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包括西方文化的传统,比如情节的构思、西化语言的运用、电影手法的运用等等,还包括人物形象的的塑造和刻画,都与西方文化有着扯不断的关系。 当然,作为华人作家的金庸,其作品的根柢还是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金庸的十五部小说,时代背景都是在古代的中国,人物大多是江湖的侠客,表现的主题也都是在此基础上铺衍开来的侠义故事。所以说,侠义精神是金庸小说中的精神母题。 “侠义”二字,按我个人的理解,应该分成“侠”和“义”两个部分。侠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最独特的一部分,也是较能体现只能中国文化本质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对于“侠”的理解可谓是大相径庭,韩非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司马迁则不以为然,他说“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并做《游侠列传》为侠客高唱赞歌;李白的《侠客行》也对侠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而“义”则是儒家的基本论点之一,“仁义礼智信,忠良孝悌行”。在中国人看来,一个人若是大忠大善,那他必定是个极重信义之人,一个若是大奸大恶,那肯定也是个没有义气的人。韦小宝说的更加明白:“一个人若不讲义气,那还不如死了算了。” 金庸的小说,可以说很成功,很精彩地发挥和阐释了中国人精神深处的侠义观念,当然他的小说流传之广,读者之众也就不足为奇了。中国传统的小说很早就渗透着侠义的精神,宋代的话本小说就有专门讲述侠义故事的,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可以说就是这个侠义传统的成就。真正意义上的武侠小说,可以追溯到唐人传奇《聂隐娘》,清代的公案小说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有武侠小说的影子。近代是武侠小说鼎盛发展的时期,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等作者层出不穷,一直到现代的金庸、古龙、梁羽生等,武侠小说可谓兴盛不衰、蔚为大观。当然,对武侠小说的看法可以说是毁誉参半,正统学者的批评不胜枚举,但是老百姓们可不管那么多,他们喜欢侠义故事,他们喜欢侠义英雄。在古代,人民的生活极端痛苦,贪官巫吏为所欲为,老百姓无奈之余,就希望有伸张正义、扶危济困的英雄侠士来拯救他们。从西方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情结”,或称“在上情结”,西方文学的源头就是“英雄史诗”,许多读者在阅读武侠小说的时候,都会有代入的现象存在,把自己幻想成为书中的英雄,以得到“英雄情结”的自我满足。 在金庸的小说中,侠义精神得到了重新的阐释,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金庸的十四部武侠小说,塑造了许许多多的形象。“侠”可以说是其中着力塑造的重点,根据金庸先生自己的观点:“侠与英雄的区别在于侠士可以不顾于自己的利益,可以为正义、为社会、为国家牺牲自己。侠士有一点,就是为了别人利益可以不顾自己的利益。”(按:根据笔者采访金庸先生录音整理)《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就是在各类的研究文章中被人津津乐道的“真正的侠”,“对国家忠,对朋友义,对爱情贞”,这是郭靖一生贯穿不便的原则。在《神雕侠侣》中,他助守襄阳,抵抗蒙古的入侵,可以说正是在实践他自己所说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时的郭靖其实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江湖恩仇框架,完全是把国家兴亡,百姓疾苦与自身联系在一起了,所以江湖上人人都称郭靖“郭大侠”,这并不是因为他武功高,而是因为他为国为民的情怀;《神雕侠侣》中的鲁有脚,武功并不算一流,但就是因为他领导丐帮抗击蒙古,所以人人也称他“鲁老侠”。在金庸的观念里,一个人若要成为侠,不在于他的武功或地位有多高,而在于他是否为国家,为百姓作出了怎样的贡献,或是他为正义,为他人作出了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与传统文化的“侠”相比,金庸赋予“侠”更多的责任感和正义感。李白的《侠客行》有云:“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古代的侠士可以为报知遇之恩舍生忘死,像荆轲,像专诸,像聂政,与其说他们是侠客,倒不如说他们是政治力量的工具,是为了报答知遇对方来实现自己的自身价值,比如荆轲,他去刺秦决不是想到刺杀秦王能拯救天下百姓,天下太平,而是想到去刺杀秦王能报答燕丹的一番知遇之恩。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 纵观金庸的15部武侠小说,从《书剑恩仇录》的陈家洛到《鹿鼎记》的陈近南,每可称之为侠的人都曾经为国家、为他人、为正义而奋不顾身:陈家洛是反清组织的头目,为了反清复明不惜抛弃自己心爱的女人;袁承志是抗清大将袁崇焕的儿子,名为承志,所作所为当然也是子承父业;胡斐只因恶霸凤天南逼死人命,千里追凶,不畏生死;乔峰更是为了宋辽两国息战,百姓免于战火而自尽而亡;陈近南一生鞠躬尽瘁,为的是光复大明的江山。以上所举的例子,金庸在小说中都作了可歌可泣的描述,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飞狐外传》中的赵半山说的好“咱们学武的,功夫自然有高有,但只要心地光明磊落,行事无愧于天地,那么武功高点的固然好,武功低也是一般的受人敬重。”这句话说的通俗一点,似乎可以理解为“练武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也可以说是金庸小说对于“侠”的最基本要求。 第二、与“侠”相应的是“义”。如果说“侠”是金庸小说的血肉的话,那么“义”则是“侠”的灵魂,是金庸小说中最富有人文精神的一个方面。②围绕着“义”,金庸小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豪气干云的故事。《雪山飞狐》中胡一刀、苗人凤英雄惺惺相惜的义气;《射雕英雄传》中丘处机和郭啸天、杨铁心的义气;《笑傲江湖》中正教高手刘正风和魔教长老曲洋的琴萧结义;直至《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在康熙和天地会之间来回,从头到尾,他也没有作过对不起任何一方的事。武侠小说中常描写到帮会、社团。他们集结的一个根本的原则就是要讲义气,是喝过血酒,拜过关公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背叛朋友是要三刀六洞,为人不齿的。在金庸看来,“义”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英雄人物肝胆相照,惺惺相惜,一诺千金,不负于人。③在《韦小宝这个小家伙》一文中,金庸写道:“中国人讲义气,是中华民族能够保存下来而且发扬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重视情义当然是好事。。。。。。一个人群和谐团结、互相爱护,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尽量采取合理的方式与之适应,这样一个人群,在与别的人群斗争时自然无往而不利,历久而常胜。” ④ 当然,金庸小说的“义”和一般的哥们义气自然是不一样的,旧派小说一味强调无原则的江湖义气,快意恩仇,这在金庸小说里是看不到的。因为所有的义气必须有一个前提------“正义”,与正义相联系,或以正义为基础,有时为了维护正义,当然“大义灭亲”也是难免、义不容辞了。《神雕侠侣》中杨过在不明杀父真相的情况下,屡次欲杀郭靖,但是当了解到父亲杨康的可恶行径之后,马上就放弃了报仇的念头;《倚天屠龙记》中宋青书杀害师叔莫声谷,父亲宋远桥最终也是大义灭亲,成就师兄弟的恩义。 你好,请 登录 或 注册 孔庆东看武侠小说 2006-03-05 17:25:13 来自: 丹丘生 (重庆) 提起武侠这个词,想必各位都是耳熟能详的,这已经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个基本词汇了。但是这个词汇所包含的内容,“武侠”这个词所指的那种人,大家可能会觉得比较神秘。“武侠”这是很不容易的一种人,既要身怀绝技,又要道德情操高尚,好像还带有一点神秘色彩,高来高去的,平时生活中好像不容易遇到。所以武侠,总是给人以某种神秘感。武侠这种人真的是那么神秘吗?真的是离我们很远?真的是在我们生活之外很遥远的一个地方藏着,只在我们睡觉的时候出来吗?其实可能不是这样的,其实武侠作为一种现实生活中的人,它的起源是很早的,或者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社会,自从出现了国家,出现了阶级,出现了一个阶级对其他阶级的压迫,出现了社会不公正,出现了不公平的时候,从那一天开始,就已经有武侠了。所以这种人物,才永远地存在于广大民众的梦幻之中。我们有一句俗话叫“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凡是我们所梦想的东西,它不可能是毫无现实生活的根据的。 武侠到底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如果讲起学问来,这是很复杂的,学术界有很多不同的探讨。我介绍一种意见,他们认为,武侠的精神最早来自于墨家的精神。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法家、农家、墨家,很多家。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武侠是不是来自于儒家?也有这样看的,因为儒家有一种精神,叫做“知其不可而为之”,比如,在孔夫子身上就有这种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知道这个事情不一定能够成功,但是因为它是正义的,我就要做它,即使不成功,我也要做到底,这是一种英雄主义精神。应该说,在儒家的思想里面,也有一定的这种侠的精神的反映。但是,比较之下,墨家似乎更具有这种精神。墨子他提倡一种精神,叫做“兼爱”,用我们今天的思想去理解,他的主要意思是说,牺牲一点个人的利益,去为他人谋福利。 所以说,墨家似乎比儒家更具有牺牲精神,儒家还讲一点中庸之道,而墨子所提倡的牺牲自己,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精神,似乎是比较早的侠义精神的体现。至于说,很具体地论述“侠”这个概念的,也有一些著作。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韩非子。 韩非子他是一个知识分子,但同时是一个官僚,他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为君王出谋划策,他反对侠。韩非子有一篇文章叫《五蠹》,里面有一段话,表达了对“侠”的否定,对“侠”的概念的这种否定。他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叫做“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是一句对仗的话,把儒--知识分子,和侠进行对比,这两个呢,一个是以文乱法,一个是以武犯禁。在韩非子看来,儒和侠都不是什么好东西,都是坏东西。也就是说,在统治者的眼里,知识分子和侠一样,都是讨厌的东西,都属于扰乱社会秩序,不让统治者好好睡觉的人,统治者把国家搞得安定团结的,偏偏有一种人叫知识分子,还有一种人叫侠,整天出来捣乱。知识分子成天提意见,说这儿不好,那儿不好,这堵车,那儿不公正,知识分子成天提意见;而侠他不提意见,他直接捣乱,他直接越过“警察”,自己去维持“交通秩序”,所以这些家伙,在韩非子看来,都属于社会的蠹虫,应该大力镇压。我们看韩非子这个立场,他是很简单地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来论述侠和儒的。他的这些观点,我们今天当然不能够认同。 不过,他从反面,也指出了侠的一个功能,他的立场,虽然我们不能赞同,但是他把儒和侠最早联系起来这个思想,我们可以说,它是很深刻的。从韩非子的话中,给我们一个启示,侠的社会功能,和文人是很接近的,他们都是为社会鸣不平的。那么侠和知识分子的功能,主要是持批评态度,从批评的角度,一样来推动社会前进。所以一般看来,我们觉得,文人和武人似乎是两端的,离得很远哪。古代上朝的时候,文东武西,两班站立,好像是两端,其实不然,恰恰文人和侠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北京大学的陈平原教授,他有一本书,是研究武侠小说的,名字就叫做《千古文人侠客梦》,这个名字很好,《千古文人侠客梦》,恰恰是文人,最喜欢做侠客梦。侠客,我们今天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见到,我们主要是从小说中见到的,而小说都是文人写的,侠客形象都是文人塑造出来的,所以侠和文联系得是非常紧的。如果我们说到武侠小说中,侠义精神的起源,最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一些篇章,被认为是武侠文学的最早的源头。那还不是正式的武侠小说,但是是武侠文学的一个源头。那么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是怎么论述“侠”的呢?在《史记》中有两个“列传”,一个叫《刺客列传》,一个叫《游侠列传》。司马迁他的原话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司马迁这段论述,是对武侠精神很好地概括。但是我们注意一点,司马迁这里没有提到武,也就是说,在司马迁看来,侠是可以没有武的。我们今天一说,就是武侠武侠,似乎侠都必须有武,都必须有一点过人的本事,其实侠是可以没有武的。那么司马迁论述侠的特点,说他们的主要特征是,言行不合乎社会主流。不是说领导说什么,他马上就跟着说什么。但是他们做事,是“言必信,行必果”,这人讲义气,说话算数,男子汉大丈夫。然后是“不爱其躯”,就是不过分地爱惜自己的生命。 我们今天都是把自己的生命,看成第一重要,自己不能受一点损害,在公共汽车上被人家挤了一下,就要吵起来,过分地爱惜自己的身体。那么侠客呢,是不过分爱惜自己的身体,首先考虑的是,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存亡死生”,救了别人的生命之后呢,又“不矜其能”,不夸耀自己,不要老惦记它。昨天是我帮了你的忙,那天我还帮你买菜了呢;上次我救了你家孩子一命……很少提这些事,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做了好事拂袖而去,做了好事不留名。 所以我曾经有一个“谬论”,我到处传播这个“谬论”,我说,我们中国二十世纪,最大的侠是谁呢?就是雷锋,雷锋是我们中国当代的“第一大侠”。我第一次在北京大学发表我这个“谬论”的时候,学生们也不理解。他们说,雷锋怎么是侠呢?雷锋他也不会武功啊!雷锋虽然是个解放军,他也没打过仗啊,他是个开汽车的解放军啊。那么我跟同学们讲,是不是侠,跟他会不会打仗,跟他会不会武功,没有关系,只要他能牺牲自己的利益,为别人谋利益,“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瓢泼大雨之夜,看见妇女抱着小孩,他帮助她送回家去,帮助老大娘过马路;自己攒的钱寄给灾区,这不是侠,是什么?这就是侠!人们为什么被雷锋精神感动?为什么喜欢个子不高,胖乎乎,普通的解放军战士呢?是因为他身上有侠的精神,大家觉得,这个东西了不起!所以学雷锋才学得起来,而不是说,他一定要身怀绝技,才去学他。 那么,古代有很多--今天看起来是“武侠小说”的作品。在当时并不叫“武侠小说”,当时没有这个名字,当时都是有种种其他的名字。“武侠小说”这个概念,是二十世纪以后,我们为了进行学术研究的方便而发明的一个术语。比如说,在《唐传奇》里边,就有很多武侠题材的作品。只不过当时不叫武侠,有的是写一种很神奇的武功,它是偏重于武侠中的武这一面;有的是写一种很不平常地帮助别人的一种侠行义举。唐朝之后呢,到了宋朝,宋朝的小说里面也有很多“公案小说”,“公案小说”里面有一些武侠人物。这些武侠人物的精神,跟唐朝比呢,略有逊色。总之,是武侠在现实生活中和在文学作品中的发展,似乎有一个走下坡路的趋势。其实,是随着封建国家机器的强大,国家机器越来越强大,所以侠的生存空间就越来越小,很多事不用你管了,国家有强大的国家机器,有警察,有军队。那么到了明朝初年的时候,中国千百年来积累的武侠文学的资源,汇聚起来,产生了一部古代最杰出的,最著名的武侠小说,这部小说就是《水浒传》。 那么《水浒传》,以前我们把它叫做公案,后来的文学史也把它叫做“英雄传奇”,这都是对的,它是英雄传奇小说。但是如果我们从武侠小说的角度来看呢,《水浒传》也是古代最优秀的武侠小说的代表。我们今天想一想,《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那不都是标准的一个一个的武侠吗!要武有武,要侠有侠,它所弘扬的精神,也是正宗的武侠精神。所以《水浒传》给了后世无数的武侠小说以思想的和艺术的启迪。一直到清朝的时候,武侠小说都在不断地发展。 比如,清朝后来就出现了像《三侠武义》、《七侠武义》这样一系列的作品。还有著名的,像《儿女英雄传》、《好逑传》。到了这部分小说,慢慢出现了一个“英雄加儿女”的模式,有男侠客,也有女侠客,或者侠客旁边有一个美人。可是到了清朝晚期的时候,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或者说,走向最黑暗的时候,武侠小说也一蹶不振,长期没有很优秀的作品出现,而且更要命的是武侠小说中的侠客形象一落千丈。侠客本来应该是一个自由的、光辉万丈的英雄,可是到了晚清的小说里,武侠都成了朝廷的鹰犬,成了朝廷的爪牙。 我们想,武侠一开始是什么人呢?按照司马迁的那种写法,是社会上的闲散人员。我们不要以为,社会闲散人员是一个单纯的贬义词,闲散人员里边有坏人,但是也有好人。这些侠客是凭着自己的良心,为社会鸣不平,他看见统治者做得不对,他就出来帮助弱者,拔刀相助。一开始,侠客应该跟朝廷,跟秩序是处在对立面的,他应该是跟朝廷作对的。所以韩非子才说“侠以武犯禁”,仗着自己有一点功夫,就来破坏法制建设。韩非子是这样批评他们的。正因为他跟朝廷是对立的,所以历朝历代都要大力地镇压侠客,特别是镇压武侠。那么镇压来镇压去,杀的杀了,死的死了,还有一部分就被朝廷收买了,收买了就把他融进了国家机器,国家机器把他吃进去了。这些侠客就变成了朝廷的人员,变成了“捕快”。 所以我们看,清朝末期有很多小说,都叫什么“公案”--《于公案》、《包公案》、《施公案》、《刘公案》。那么这些公案小说里面的第一主人公,都是一个政府官员,都是一个政府的清官。这些小说里的侠客,一个一个都被招安了。招安了之后,就变成了包公身边的张龙、赵虎、王朝、马汉。我们一看京剧,包公一开头就叫张龙、赵虎、王朝、马汉,那么这些人物一旦变成了“张龙、赵虎”,他就没有光彩了,他就不具备英雄的色彩。我们今天看戏,我们去看包公戏,谁去注意台上王朝、马汉的形象呢?没人注意,他站在那儿就是一龙套,今儿这演员病了,换一演员还能演,我们并不提意见,我们只对包公这个形象加以格外地注意,光彩人物是包公。而包公是什么人呢?包公是政府的一个高级领导人,开封府尹,只不过他是一个清正廉明的高级领导人而已,他是一个大清官。那么人民为什么要看包公戏?为什么需要包公?就是因为社会不公正,法律不健全,经常有冤假错案,可是除了冤假错案,人民不去呼唤法律健全,而是呼唤包公,希望统治集团内部出现清官,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那么这种幻想反过来又加剧了法制的不健全。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靠一套制度,靠一套办法,靠一套规章制度。但是老百姓天天不幻想这个,而去幻想包公。所以只能满足一种梦幻中的需要。那么到了“包公”铺天盖地的时候,武侠就隐没了。 可是由于晚清时中国面临着民族危亡问题,虽然武侠小说中侠客形象一蹶不振,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民族却越来越需要侠的精神。 就在晚清的革命运动中,比如说,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同盟会,这些人中开始重新鼓吹武侠精神。包括鲁迅等人,他们都很推崇一种带有侠义色彩的铁血精神。晚清的革命党人,从武侠的角度看,普遍都是一种侠义,“侠义道”的精神。比如说,我们知道著名的革命党秋瑾,秋瑾女士她有一个号,叫鉴湖女侠,自号鉴湖女侠。其实很多革命党都是起了这样一个带有武侠精神的号,以侠客精神自诩。他们认为,要改变当时中国的现实,非有一腔侠义精神不可。 我们都知道谭嗣同的故事,谭嗣同他自己愿意,为了变法而流血,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始”,中国变法之所以不成功,就是因为没有人流血牺牲,他说“此国之所以不昌也”,如果中国需要这样的人,“请自嗣同始”--请从我谭嗣同开始。所以他可以逃命而不逃命,他留下来慷慨就义。这种侠义精神是很感人的。 那么在晚清的时候,侠义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开始逐渐地复苏,国人就认识到,中国之所以不昌不盛,是跟侠义精神的堕落有关系,国家腐败了,没有人出来挽救山河。我们看,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革命,它是很悲壮。我们看,辛亥革命之前,孙中山等革命党领导了一次又一次起义,这些起义大多数失败了--其实看上去是明明要失败的,不过是在海外募集了一点钱,然后回来制造炸弹,然后找几十个人,怀里揣着炸弹,弄一小筐,筐里放了些炸弹,就去攻打总督衙门,那能胜利吗?如果用统治者的话来说,这不是来送死吗?所以这些起义大部分都是寡不敌众,这些革命党大多数都成了烈士,包括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从军事上看,他们成功的可能性极小,但是一次又一次这样的牺牲,它积累起一种思想意义,能够唤醒国人。所以我们如果去看“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时候,看那些辛亥革命的英雄的时候,是会非常非常感动的,因为他们自己去的时候就知道要失败,要死。很多朋友可能还读过林觉民的《与妻书》。我们看《与妻书》里写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知道自己不能回来了,他已经告诉自己的妻子,以后可以改嫁。明明知道是以卵击石,但是他就是要抛弃自己那样幸福的爱情生活。所以说,这些人是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侠客。 那么到武侠小说中的这种侠义精神的恢复,是要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出现了新的武侠小说,我们后来把它叫做“现代武侠小说”。可能一些年纪大的朋友,可能会熟悉这样的名字。比如说,平江不肖生,可能有年纪大的朋友会读过。还有还珠楼主,这样的名字可能你们知道。 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了《江湖奇侠传》为代表的新的武侠小说。后来就慢慢地进入一种繁荣阶段,出现了像平江不肖生,他的本名叫向恺然。他有一个重要作品,叫《近代侠义英雄传》。这个小说里面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霍元甲,霍元甲的形象是在这里塑造的;还有一个,也是历史上的真人,叫大刀王五,就是当年和谭嗣同有过来往的这样一个江湖奇人。霍元甲和大刀王五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在这部小说中,平江不肖生,把霍元甲塑造成一个,为国为民的大侠形象。其中,有一段主要情节是写霍元甲,三打外国大力士,这个后来很多影视作品,都吸取素材加以渲染,霍元甲跟外国大力士打擂比武,并取得胜利的。这个情节,它是现实生活中的真的事情,也是当时很轰动的新闻。在这个小说中,他写霍元甲三打外国大力士,他写霍元甲的目的,是为了不让国人受辱。其实,正宗的武林界的大侠,他是不轻易出来走动的,不轻易出来参与俗事的,每天经常出来参与各种媒体,参与各种集会,这些人往往不是大侠,有一部分可能是;不是,也不是修养很高的人。我小时候接触过很多武术界的朋友,真正有功夫的人,他是不出名的,轻易不打架的,跟别人发生冲突,他都是忍耐的,不求名,不求利。像霍元甲这种人,本来也是应该安安稳稳地,过自己普通人的生活,但是他实在看不下去,这个外国大力士在擂台上公开地侮辱中国人,所以他要为国雪耻,不让国人受辱,所以他才出来。所以他说,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呢,无端找他们这种受人豢养,供人驱使的大力士比武,实不值得。霍元甲自己也认为,这个事情是有失我的身份的,他看不起这些大力士,这些所谓“大力士”就是受人豢养的,到这儿来表演挣钱的,我跟他们比武,不是失了身份吗?多跌份哪!为什么还要出来去比呢?是实在忍不下这口恶气。那么霍元甲在为国雪耻的同时,没有走到另一个极端,他没有因此,就是打败了外国大力士之后,就说明我们中国人强,外国人不行,他没有这样。所以他并不是盲目排外的民族自大狂。 而霍元甲所说的“报国”的这个“国”,并不是朝廷,而是中华民族。他说:“至于大清的江山,也用不着我们当小百姓的帮扶。”这个小说里边,写的霍元甲形象,是非常理智的,非常清楚,我报国,我为国雪耻,是这个民族,不是那个朝廷。所以这里面,就表现出平江不肖生这个作家,他所推崇的侠义精神。其实是一种人民性,是一种出乎天地正气,为国为民的大侠精神。 而现代武侠小说,从一开始所奠定的现代武侠精神,后来在梁羽生、金庸那里,都得到了继承和光大。所以我一再说,梁羽生、金庸他们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们许多基本东西都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他们只不过接过来接

140 评论

相关问答

  • 与做一个温暖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作用是什么 时间过得真快,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学生们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大学

    wisteria爱发呆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与花海四季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对于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是不

    麦当当5188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与诗四首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1)把握论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

    八旗子弟搓天下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与历史温度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热学发展史对中学热学教学的启示学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由于比较抽象,因此成为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热现象普遍存在.同学们很早就有了相关的

    蔓陀花主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与四相温瑞安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1954年1月1日,出生于马来西亚霹雳州,港台武侠小说大师,马来西亚华侨,笔名有温凉玉、舒侠舞、王山而、项飞梦、温晚、柳眉色、风玲草等。 主要经历 七岁在香

    芯是酸的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