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97

鹿脸脸舅舅
首页 > 学术期刊 > 秦朝灭亡功利思想史料研究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hanshiyingxue

已采纳

关于始皇帝功的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他统一六国,奠定中国历史版图基础。不过他真正奠定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地理版图,还有中华民族。 记得中学的时候,政治课本上讲,一个民族的划分,最重要的地方就是思想意识。 秦国以前,无论夏,商,周的分封制度。整整控制在中央政权手里的,也就都城方圆而已。对于许多诸侯国和中央的关系,却是统治统治,统而不治,或许说是藩属国来得更为恰当一些。 战国之乱,乱的不仅仅是战争,还有更多看不见的分裂因素。举几个例子,记得有个典故,是说一个楚国官员觉得齐国话很好听,就让自己的儿子很小的时候去留学,学门外语。结果儿子回来以后,齐国话倒是说得好了,楚国话却不会说了。一个小事,但却可以看出当时语言差异之大,国与国的交流多在上层和商贾之间进行。还有个典故就是邯郸学步的故事了。这也可以看出当时民俗差异之大。不同的思维载体,必将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 如果仅仅是民俗和语言还好解决,毕竟时间可以消磨这些。但是消磨的前提是在有共通的记载流传下来。不过当时战国七雄中,与民间交流所用的语言,文字,度量衡,均有5种之多。不同的记载导致不同的流传,差异通过时间的无限传播只会使沟壑无限扩大。只有做到用同一种载体记录,用同一种方式交流,才能弥补。 始皇帝首先一点,在统一,文字,度量衡上的功劳,才是真正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上的第一次统一。作一个假设,如果始皇帝没有在这些政策,只怕现在还没有汉族,取而代之的是秦,晋,燕,齐,楚五族。 至于过嘛,传统一点的人一说起始皇帝,总会想起几点,一是焚书坑儒,毁灭文化。二是劳民。 先说一好了,焚书。先要从李斯说起,这个政策是李斯提出的。一个写《谏逐客书》的人,一个如此理性的人,一个法家的经典会不经大脑地提出一个摧残文化的议案吗?焚书,焚的都是些个什么书。主要是巫医、占卜、偏颇之论和六国史书。前三者实是害民之说,至于后者,在统一思维的大前提下,该烧!烧得好!何况本来六国史书之间就有许多不同甚至矛盾之处,扁鹊见那个什么桓公的故事就是个例子(别跟我说初中课本上写的是蔡,我就看过有写是齐桓公的)。再则,当时写史书的人有个通病——是其在我。笔在我手上,我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我爱怎么引导就怎么引导。当然,捏造虽然不至于,但是倾向的一些评价就难免了。能不烧么?何况焚书还有一条,就是官方藏书除外。造成的后果远远少于后来的文字渲染。清开国后不也在数十年间弄了好几次文字狱。新中国不也有#¥%大革命。坑儒,为什么要坑儒?那是因为当时(其实不仅仅是那个时候)天下以儒家和法家门生最众。秦以法兴,法家尊崇,法家自然不会有怨言。倒是儒家,一来不为时政所好,二来又因仁政之说与秦政相悖,三来因为焚书和统一文字度量衡等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矛盾,心生怨恨。儒家不是人多嘛,掌天下喉舌,有了怨恨他怎么办——口诛笔伐,煽动阻政!该杀,万幸的是,始皇帝并非如常人所言嗜杀。仅仅在咸阳附近找了400多个儒生,还劳神费力地弄个西瓜的借口来杀,杀鸡警猴大概就是这个效果了。杀了400多个人,就换得天下异心之人闭嘴。从历史上的开国君主的行政来看,始皇帝杀的人算是最少的了。何况始皇帝还并不是仅仅是开国,而是开族!至于为什么后世对焚书坑儒如此唾骂?那是后来儒家渐成正统的缘故。哪朝开国不杀人,朱棣还远谈不上开国,不也把方孝儒的十族都灭了嘛(除了九族,还加了他学生)。这两点为后世诟病千年,谁让始皇帝敢第一个吃螃蟹呢。这两点,在当时,其实积极意义远大于消极影响。 二说劳民。秦亡,很多人都归结于滥用民力所致,荒谬!中国的百姓或许是世界上最善良最善于忍耐的百姓了,只要有一口饭吃,哪怕是半饱,他也绝对不会起来造反。不错,秦初的时候,天下初定,始皇帝为显天子之功,并没有与民休息,这也的确积压的很多矛盾。秦初时的天下就好比一个装满炸药的炸药桶。不过若是没有火,那么这个桶是绝对不会爆的。火从何来?始皇帝在时,劳天下的工程不外两项,一是巡幸之路,二是万里长城。巡幸已经大致完成,长城业已完工,何劳天下。其他什么阿房宫(别以为杜牧写的那是真的,据考证,阿房宫拿现在的话说也就是一所几十百来间房的豪宅而已,连沈阳故宫都赶不上),郦山陵,就这些要劳动天下,似乎差的不是一点点。有人说博浪沙一锥,就是天下难堪暴秦的证明,荒谬!那一锥的始作俑者张良在当时不过是不愿六国混图的遗老遗少而已(这么说绝对没有贬义,事实上张良早期的目标就是帮助韩王复国,后来韩王被项王杀了,才追随的刘邦)。那么那把火是从哪里来——陈涉,一个胸无大志的亡命之徒(我实在觉得他那个胜字叫起来很不爽。这种评价对他是很低,不过我觉得他就这个价了。有异议的朋友可以讨论讨论,我也可以说说为什么给他这么低的评价,不过这里不变赘述)。那陈涉为什么要起兵呢?不是因为腹中碌碌食不裹腹,更不是因为一个礼拜工作七天没有节假日,而是“我等失期,失期当斩”。主要是自己错过了时间,误军当斩。要是不杀他,他还是愿意继续过他那一个礼拜工作七天的半温饱幸福生活(无论哪朝哪代,当兵的都不可能是半温饱的俸禄。 而秦法极其严苛,更没人敢大张旗鼓地贪污军饷。纯粹是写来加强气氛)。 劳民虽然重,但并非大过。 秦亡,亡于酷法暴政?荒谬!秦法历时久矣,也并没因为统一缘故而变本加厉。原秦国子民也未见有三日一闹五日一反之举,未闻求活艰难之说。法虽酷,在于威慑使之不犯而已。要说有严酷之处,我看便在连坐一说上。不过连坐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并非秦所独有。暴政一说更不成立,焚书坑儒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里再说一个全国性的大政策,只怕就只有用兵一项了。始皇帝一统六国混为一图之后,大规模的派兵行动有两次,一次是五十万秦军南下开疆辟土,设桂林象郡,对南越用兵。不过也没打起来,南越诸国,是问谁敢与大秦相争。我圈个地,筑个城,囤数十万军,说这里是我的就是我的,不是也是。二就是蒙恬领雄兵三十万北击匈奴700余里。不过在后面看来,这两点都不是陈涉点火的原因,也对国内形势影响不大(这里的国内形势指国民,而非秦政。对秦国的影响大了去了)。既然不是酷法暴政,那是什么让陈涉甘冒诛九族之险造反呢?用他的话说“失期当斩”,是“失期”。“失期”者,误军也。无论在哪个年代,军法不管几斩,都有一斩是误军。偏巧陈涉又是个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主,所以嘛,横竖是个死,要死要要闹大点,多点人陪葬。 秦亡,在我看来主要是亡于诸多偶然因素。不过偶然的多了,也就成必然了。 首先,六国遗老没有诛尽,也不可能诛尽。主要是分裂时间太长(其实在我看来,始皇帝以前根本就没有真正统一过),人太多了,要是把这个因素消除,那始皇帝就真的成嗜杀了。而始皇帝在和那票遗老比寿命的长跑里面又先到了终点。是问以始皇帝扫六国之威,除了张良敢在博浪沙一锥意思了一下,天下间有几个敢说个反字。 其次,军队外调。前面说过了,秦国削平天下的主力80万雄兵,一南一北分开了,以至周文打到咸阳的时候竟然无兵可用,从郦山调了30万民夫充作军人。 第三就是权利高度集中之时,终端的突然消失引起的混乱。这一点最重要,始皇帝在巡幸途中的突然殡天,权利一下出现了真空。赵高李斯胡亥矫诏篡位的一系列政策,多了不说,光说杀蒙恬一项,就失了军心。始皇帝在时,尚且顾念秦军在统一过程中的功劳,不但没杀一个功臣,没削兵卒,还找了一南一北两边给他们发泄,蒙恬这一死,这80万秦军,最后一次有消息就是在周文进关的时候,军报说正在火速赶往咸阳勤王(其实速度比蜗牛还慢),然后默契一般地消失了,在后来的历史上再也找不到记录。 最后就是一连串的如果。如果陈涉这个亡命徒没有服役;如果那只军队没有调去戍边;如果没有经过大泽乡;如果那几天没有下雨;如果下雨了还是赶得急;如果陈涉不在那支军队;如果在他们要造反的时候有所察觉;如果事先杀了陈涉;如果章邯破项梁之后挥兵南下;如果项王在巨鹿没有那么剽悍;如果…… 中国历史有个很奇特的现象,巧合多了也就成了必然。不管那个朝代,在第二第三代的时候,总会有一次大风暴。过了,这个朝代才能延续数百年。汉初有匈奴进烦和七王之乱;西晋初年有五胡乱华;隋初简直乱得不可开交(我甚至觉得隋初和隋末是一回事);唐初有武媚篡政和安史之乱;宋初是契丹进犯(其实是收回幽云十六州进攻契丹,不过既然是收回嘛,那就算他进犯好了。反正输了一串);元代比隋犹有过之,抵抗从来没停过;明初先有朱棣之乱,再有瓦剌土木堡之战;清初则有杀敖拜、削藩、收台湾和葛尔丹。遗憾的是秦初(或许始皇帝死后就该叫秦末了)没有挺过这一关。 唐宗宋祖,李世民行仁政,虽然有贞观之治,也给唐朝死于安乐埋下了种子。宋祖……根本不陪拿来比较,至少是在这里面。千古一帝康熙,《尼布楚条约》为了不打仗连领土都可以让,简直本末倒置。不拿士兵来保卫国土,反倒用国土的牺牲来保全士卒。更荒谬的是,这样一个条约居然是在大胜的情况下签定(看来近代清政府的糊涂外交是遗传)。所谓的千古一帝连冒顿单于都不如!汉武奋四世之余烈,平百越,破匈奴,扬国威,振荣辱。如果说始皇帝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汉武帝大一统则是他政策的成型和发扬。中国君王,堪与始皇帝比肩者,惟汉武。 扫八荒,并六合,功盖环宇,三皇五帝犹不及也。始皇帝,真乃我中华第一君王! 以上转自百度法家吧:可汗就是法家吧的吧主。。

216 评论

chaorenxiaoling

是他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结束了战乱纷繁的战国时代,为后来的中国版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设立了一些有意的制度.但是,他统一中国的过程是血腥和残忍的,而且在统一中国后,也没有意识到百姓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对百姓横征暴敛,奴役百姓,造成天下大乱.这就是他的过.但是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必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我们不能完全用现代的是非标准去评论他的功过.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还是功大于过的.(这是个大体的框架、你可以自己加一些历史材料、故事进去,这样就可以凑够字数的。)

355 评论

Lucy…黄小猪

凡有点历史知识的人,对于秦亡汉兴都能说上几句。如秦始皇严刑峻法,实施暴政,造成秦国赭衣塞途、囹圄成市的局面,结果导致秦的灭亡。而汉初则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扫除烦苛,务在宽厚,刑罚罕用,尤其是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的流行,使汉初社会呈现出祥和的中兴气氛。 应该说,以法律的烦苛与简约来评价秦亡汉兴的原因,是秦亡以来两千多年间学者们的普遍观点,但这与司马迁和班固的历史记述方式有很大关系。一个短暂王朝的历史往往要由下一个王朝来编写,其中掺入的主观因素可想而知。话虽如此,但如果没有新材料的发现,这些“凿凿”之言是很难被怀疑的。如今,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和湖北江陵张家山汉简的发现,使我们对秦亡汉兴的历史终于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知道,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对传统的宗法血缘贵族制度予以较彻底的否定,厉行以法治国,力求各项事务做到有法可依。法制化使秦国从一个被它国视为“夷狄”的边缘国家,一跃而成为强国,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曾为推动历史巨大进步做出贡献的秦律怎么在统一后突然变得残暴起来了呢?难道秦统一前后对法律做了重大修改?睡虎地秦简的出土,使我们对统一前后的秦律有了一定的理解。从睡虎地秦律看,说其细密是不错的,但却不能得出像后来的政论家、史家及世人所说的秦律残暴的结论。当然,作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法律,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秦律的剥削阶级本质是存在的,但这是另一回事,与残暴与否无关。 根据新近出土的江陵张家山汉简,我们则惊奇地发现,仅以“约法三章”也远远不能概括汉初的法律。汉初的法律不仅与秦律惊人地相似,而且量刑标准也几乎完全相同。如偷盗罪,秦律规定过六百六十钱就要“黥为城旦”,汉律也如此。相谋杀人者与杀人者同罪,秦律与汉律也相同。对于隐匿户口不报的逃亡者,秦律与汉律的处罚也极相似。凡此等等,还有很多。因此,汉初法律更多的是对秦律的直接继承,而不是以往所认为的那样另起炉灶。现在的问题是:几乎完全相同的法律,在两个阶级结构、社会状况基本相同的社会实施后,所产生的结果为什么有如此重大的差别?在秦被视为暴政的秦律为什么在汉初却促进了社会的繁荣?秦亡汉兴的真正原因是否可以完全归结为秦律与汉律的差异?这些问题从单纯的制度史层面是很难得到圆满解释的。 我以为,这其中是人的因素也就是最高统治阶层素质的不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例如,统一后的秦始皇与统一前的秦始皇心态已发生重大变化,如对自身专制权力的极端维护,使始皇帝几乎达到疯狂的地步。他好大喜功,怀疑一切,猜忌一切,这就使他既未能建立一套有效的最高统治者的权力更迭机制,也破坏了中央行政中枢的运行,更使社会受到巨大的创伤。其继任者秦二世更将秦始皇的人治特点推向极致。二世的荒唐可笑,世人皆知。因此,史书上记载的始皇“事皆决于法”,“急法”,二世的所谓“申法令”等等,与秦律应是有区别的,与法家思想也应是有区别的,实际上是指他们将法制变成了人治。赵高指鹿为马,又将“诸言鹿者以法”等,也不是法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这种人治的特点不仅在秦的上层存在,实际也波及到中下层官僚。 汉初法律在大体上虽继承了秦律,但其执行者的思想水平已有了很大变化。如有了奏谳制,使疑狱逐步上报裁定,避免了主观臆断性。刘邦本人文化虽不高,甚至还有点无赖气息,但他却能听得进去别人的意见,如娄敬提出的迁都建议,陆贾提出的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建议等等,他都采纳了。对于叔孙通等儒生阶层也没有极端的仇视,而是适当地吸收他们参政。吕后虽有夺天下之心,但她与二世的为人、为政也不可同日而语。不因己喜而赏人,不因己怒而刑人,对法律持基本尊重的态度,是汉初几位统治者的特色。 由于秦代文法吏的遗存,军功官僚的大量存在,使汉代统治阶级的整体素质提高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直到文景时期,还有不少人在谈官吏的残暴、不奉法的问题,还在强调秦末的历史极可能再现。但毕竟汉初统治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法律的执行上更为慎重,将秦代少数确实苛刻的法律逐步废除,在官吏的思想上灌注一些“无为”观念,在选拔官吏的类型与结构上也有重大调整。因此,虽然汉初大体因循着秦律,但结果与秦政迥异。这是时代在变化,统治阶级的素质也有了变化。 历史上的昏君并不一定是“昏律”造成的。历史上的明君也未必是“明律”培养出来的。儒家思想或法家思想何者占上风,与政治的善恶与否也不可一概而论。归根到底,封建时代的法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治的问题,因此善政或暴政与人的因素有极大的关系,不能全归咎于法律。秦亡汉兴就是一个证明。

294 评论

happysharon

有着千古一帝之称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原的帝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灭六国而完成中国的统一,这是众所周知的;但除此之外,他还做了些什么呢?这里简要概括一下:一、确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在此之前,中国地域内有许多分封的国家,各国有自己的国君或王,中央的商或周对各诸侯国的控制能力有限;各诸侯国之间常发生战争,极大的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度,设立了中央直接管理下的郡、县、乡、亭、里等多级管理基层结构;这样的管理结构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到现在还在延续。二、统一文字、货币。在此前,各国使用的文字不同,来往的文书经常相互之间不能看懂,对国家的文化和交流十分不便;秦始皇时强制统一成一种文字,这套文字作为中国唯一规范的文化一直用了两千多年,到现在还在使用;各地区使用的货币也不一样,有圆形的、刀形的、铲形的,还有贝壳、龟甲或玉片等等,秦始皇将货币统一金和为外圆内方的铜币,这种铜钱直到沿用两千多年后的清朝。三、统一度量衡。什么是度量衡呢?在秦始皇前,各地的度量衡单位五花八门,比如说,你想买一尺布,到其他地方连一尺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或者这边的一斤米,到那边的称不叫一斤,又叫另外一种单位了;秦始皇时规定了统一的长度单位,叫分、寸、尺、丈。这些名称现在还在使用;量具容积的单位叫合、升、斗;重量(衡)的单位叫铢、两、斤、石,这些单位也是到现在还在使用。铢是由于铜钱的重量是以铢计的,如半两重的铜钱叫5铢钱,后来把“1铢”叫做“1钱”了。现在还是10钱=1两。四、修建驰道,疏通河道和渠道。也就是连接全国各郡县的道路(相当于现在的国道和省道)。大大的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五、修建长城,原来各国之间都有一些长城,但北方的长城不完整;统一后他下令把原来国之间的长城拆除,再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以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给我们留下了一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六、开拓边疆。在中原各国相互征战,无暇北顾的时候,匈奴乘机南侵,攻掠秦、赵、燕三国的北方边地;秦始皇兼并六国后,派数十万大军万大军北伐,击败了匈奴,稳定了北方边疆;南攻岭南的百越,把两广并入到中国的版图之中。上面几条是对秦始皇的所做一些简要的概括;这些事情在他之前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开创于他,并且一直被沿用了两千多年之久;在他以后的皇帝,治国管理无一不是在他这个机构框架下对国家进行管理而取得成就的,他们创造的伟业,有很大的原因是得益与秦始皇为他们奠定的基础;在前人没有的前提下,完成这么多的体制变革和文化变革,以及众多的建设工程,需要做多少工作呢?而且从秦始皇完成兼并六国,到他去世,仅有11年时间;就在这短短的11年里,秦始皇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完成了如此浩大的工作,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秦始皇不仅是一个有雄才伟略的君王,而且也是一个办事效率最高的领导人。可以说,中国历史上除了秦始皇,其他任何一个皇帝和贤人都不可能做得到的。再看看历史上其他被称为贤明的帝王,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朱元璋、以及康熙、乾隆等等,他们创造的“伟绩”有哪一个能和秦始皇相比呢?他们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什么多少实质性的东西和能沿用数千年的“软件”呢?从这方面讲,秦始皇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上对中华民族贡献最大伟大的君王。然而,秦始皇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远不如其他几个皇帝,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秦始皇被带上了一个头号暴君的头衔。这个“暴君”的称号,不仅使他一生的绝世光辉大失色彩,甚至在传说和戏剧中多成反面人物,这么一个最伟大的君王的地位,往往被其他超过。然而,历史上真实的秦始皇,真的如同人们心目中那样的暴君吗?人们了解和分析历史人物,绝大多数都是以史书的记载为依据,进行分析和评价,这是很片面的;史料的编辑者的观点和心态,往往会影响到读这部史册的人。如果史册记载不实,会给人们带来与错误的结论甚至与历史情况相反的概念。作为历史人物的秦始皇,同样面临这样的情况;我们所了解的秦始皇,无一不是从史册中的记载和描述,形成了他的形象和对他的看法。更多的人们都是从传说、演义、和戏剧中得来的。人们从这些途径中得到的秦始皇的形象总结出这么一个秦始皇:残暴、贪婪、寡恩薄义,生性多疑,刚愎自用,独断专行,滥杀无辜,嗜杀成性……把一切暴君所具有的特征都加到了他的头上,他所做的一切,没有一件都不是坏事:统一六国被认为是贪婪;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独断专行;修道路疏通河渠修水利的好事没人提;修长城本来是为了保护北方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结果又被编出一个孟姜女哭倒800里长城的荒唐神话……史书上对秦始皇所做的事情基本上多有记载,但一些没有根据的,或者是莫须有的事件扣加在了他的头上;在加上演义,小说和戏剧的渲染和扩大,使他戴上了“天下第一暴君”的帽子;由于这个印象给人们造成的影响极深,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以致现在如果谁说秦始皇不是很残暴(不敢说其不暴),就会被众人认为在歪曲历史,受到责问甚至攻击。这些坚持认为秦始皇是“头号暴君”的人,似乎从来没有怀疑自己心中根深蒂固这个概念的正确性。为什么秦始皇会给人们留下如此的印象呢,这地从他所出的时代和所做的事情来分析。他所做的被人非议且具有影响的事情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讨论:(1)兼并六国进行的战争造成的相当多人员伤亡;(2)在执行统一后的体制改革,文化统一过程中采取了一些高压政策;(3)国家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征调了相当多的人民服徭役;(4)开拓疆土和保卫边疆的战争中征调了相当数量的人们服兵役。在以上四项中,第二项看似不如其他难,实际上却是难度最大,并且对中国此后两千多年历史影响最大,意义最深远的。废除地方割据,实行中央以下的郡、县、乡各级管理机构,要对全国的每个区域进行分划,安排任命各级官员以及规定他们的职权及上下级之间的管理程序和方法;在过去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完成全国各地的布置和安排,要进行多么庞大和繁杂的工作在。在统一文字和度量衡过程中的工作也是相当庞大的,比如说,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还必须把标准的文字式样样本分发到各地,找人负责宣传和推广执行;当时不仅没有印刷,而且连纸都没有,用刻抄的竹简和帛书分发到各地,并且在交通不便,交通工具落后的情况下,难度可想而知。而度量衡的统一,必须做好标准的尺,标准斗、升量具,以及标准的称,分发到全国各地;这么大的国家,知名度的地方,要做多少,如何安排使用和推广,需要相当仔细的考量啊,因为当时生产和制造能力远不能和现在相比,怎样才能以最小的花费达到效果,需要有相当的能力和智慧。秦始皇在短短的十一年就完成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以致这些工作的成果被我们中华民族各代享用了两千多年。但也就是这项工作使他在他之后的中国人的心目中成为了千古第一号“暴君”。为什么呢?因为他要统一文字,必遭到原来六国文人的激烈反对;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文字统一,他采取了强硬的手段和高压政策,对拒不执行并阻碍他人执行者采取了极端的行为;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事件就是在那种情况下发生的。由于在文化领域上的强硬行动,得罪了以儒家为主的读书人;而在此后的几千年间,中国的文化领域几乎都是被儒家子弟所左右,史册书籍和文艺戏剧、演义、小说基本都是出于儒生之手,从这些人手中出来的书中所描写的秦始皇是个什么样子,就可想而知了。现在研究历史的人们对秦始皇残暴的证据多数都是从司马迁的《史记》等“正史”中引摘;而作为读书人的司马迁,他和秦始皇生活不是同一个年代,书中的史料也来自前人的记载和传说,也同样受在他之前的读书人心态的影响;书中也难免有失实的地方。很多书中记载的阿皇宫,并没有说,地广三百余里;但多种史书和故事戏剧及诗词都加以扩大,加以想象和发挥而至。最近考古发现的阿皇宫遗址,前殿8万多平方米,总面积仅60多万平方米,还不如现在的故宫(72万平方米)大,而且还是建到一半就停工的未完的工程;另外多种史书中记载的长平战役,秦军坑杀被俘的赵军40余万,这是大可推敲的问题,赵军参加战役的军队总共45万,出去进攻时不可能一个守城的都不留,另外就是在战斗中60万秦军损失过半,而40多万赵军却还能保持原来40多万的人数,这对当时强悍的秦军是不可想象的;并且出了一个取得歼敌一半而自己保持完好战绩的40万赵军,竟然被剩下的30万秦军全部俘虏的可笑结局。假设赵军在战斗中损失一大半,剩下的10多万被俘后坑杀,这样的结局似乎更站得住脚;这些史书的坑杀40万战俘的记载给人们加深了秦军残暴的印象。由于得罪了读书人,所以从他们手中出来的各种史料不仅把他描述成为魔鬼般的暴君,而且对他的形象加以丑化,把自己民族的一个伟大人物描述成为一个身形猥琐、身体孱弱的形象。“峰准,长目,挚鸟膺,挚,豺声”。他们笔下的秦始皇不仅五官身形无一是出,而且可以从这些描写中推断出他有比较严重的气管炎和软骨病,伴有身理变态和心理变态。。。。。。我们民族历史上伟大的君王,究竟是不是史书上描写的这个模样呢?对于史料记载的真实性,生活在距他两千多年后的我们,无法直接证实史料记载的真伪,用其他史料来做依据,并不是好的办法,况且,几乎所有的史料记载及民间传说中的秦始皇,都被描写成一个地地道道的暴君;因此只借助史料,我们无法做出正确的推断。从史料记载的其他和秦始皇相关的事情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和史料记载的秦始皇有截然不同的结论。一、秦始皇健壮威武,并且武艺高强。他是否英俊潇洒不能确定,但身体健壮可以确定的,其一,他每天阅读和批示的奏折都是用竹简雕刻的,全国各地每天送来的竹简奏折重量至少在几百斤之多,但他在五十岁的年纪还是亲阅奏折,并批示;第二就是“图穷匕首见”之事,荆轲是燕国万里挑一选出来的杀手,武功一定不同寻常;结果在占有先机发动突然袭击的情况下,竟然伤不到秦始皇,并且在秦始皇拔出佩剑后与之也是单打独斗,这万里挑一的高手都不是秦始皇的对手,几招过去就败在秦始皇剑下;可见秦始皇武功之高。至于他的威武,叙述他威武的地方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在这一事件中,与荆轲同去的秦舞阳,本来是抱着必死之心而去的,但看到秦始皇的威武,竟然被吓得失态。二、秦始皇胸怀宽阔,对人诚恳,善于用人、勇于改过。秦始皇的手下聚集了众多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这里有王翦、王贲、尉缭、李斯等等,他们大都并非秦国人,却在尽心地为秦效力。秦始皇的作用在于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听从他们的劝谏和有错勇于改。如灭楚时,他开始误用李信遭到失败后,马上改过,亲请王翦出征,并倾全国之兵交付与王翦,结果取得胜利。他们能够如此长时间为秦国效力,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如此多的事业,与秦始皇的胸怀宽阔,对人诚恳是分不开的。三、最富有了中华民族宽阔包容的心和他不像当时欧洲的亚历山大、古罗马那样,只重征服,过后只是奴役被征服的国家和民族;秦始皇在征服六国后,即刻开始对原六国各地进行修道路,疏通河渠,发展农业,把原六国的人们和原秦国的人们同等看待。为这些人们融合形成汉族打下了基础。四、大规模的徭役多数是出于当时的形势所迫。当时中原刚统一,各地原来的贵族势力还很强,若不保持中央各地之间的交通和联系,国家随时会处于再次分裂的局面,所以必须尽快改善中央到各地及其他各郡、县之间的交通和联系,因此须尽快建设道路。由于多年的战争,原各国的农业设施受到相当大的破坏,或因战争而年久失修;在统一后必须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因此花相当大的人力来疏通河道,修复水渠,对水路交通和农业灌溉都有利,是很有必要的。修建长城,是为了保护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其目的也是为了减少人民的负担;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骑兵活动范围很大,没有长城的话,要很多军队来防守,这会给人民增加很大的负担。秦始皇修长城不是他开创的,他只是把原来秦国、赵国和燕国北边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而史书上却把修长城造成的苦难全归罪于秦始皇,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史书上谴责和攻击最多的是他动用70多万人修建长达300里的巨型宫殿---------阿房宫。这个尚未建成的宫殿并不像一些史书和文人描写的那样宏伟巨大,言过其实。巨大的陵墓,的确耗费了许多人力和物力。给人民增加了许多负担;消耗了国家的大量人力和财力。五、与其他皇帝相比,秦始皇并不算什么暴君。这是最敏感的问题,如果这个观念能成立,那么我们几千年的观念就得被推翻。排除史书人为观念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事件来分析秦始皇的行为,看其是不是一个暴君。首先,我们从当时的人口变化来看秦军的杀戮性,据多方面史料分析,在秦国兼并六国之前,七国人数合计在两千万到三千万之间,而秦统一后的人口大约在两千万左右;经过如此规模的战争,全国人口并没有明显的减少;而其他朝代的更替过程中,人口减少情况一些数据如下:西汉--东汉(合邪去死),人口从5900万减少到2700万;东汉--三国--西晋,人口从5900万减少到800多万;隋朝---唐朝,人口从4600万减少到2000多万,南宋+金-------元朝,人口从1亿减少到2300万;蒙元----明朝,人口从7400万减少到6100万;明朝-----满清,人口从7000多万减少到2000多万;与其相比,秦朝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造成人民死亡的比例是相当低的,并且从正史和野史都没有提到秦军大规模的屠城和屠杀平民的事件;也没有看到关于战后田野荒芜,城市变废墟等现象的描写;说明秦始皇手下的军队并不是一只嗜好杀戮的军队。第二就是,秦始皇在他的陵寝中陪葬了成千上万的兵马俑。 这说明秦始皇是爱惜人民生命的。在过去,君王以活人陪葬是及其普遍的事情,不仅君王,就是贵族都时常以多人陪葬;秦始皇作为一个当时拥有天下的大帝,完全可以用一些活人为他陪葬,连年征战抓获是战俘应该也是人数众多;但他没有这么做,安排这么多人,花这么多功夫做出了成千上万的陶人来代替过去常用的活人,这给后人树立了一个榜样,为此后绝止活人殉葬做出了表率。第三就是善待原六国的贵族后裔。部分贵族被俘后没有对他们进行杀戮,而是将他们迁居到自己所住的咸阳附近生活,这样便于管理,防止他们重新分裂国家。此举是非常仁慈的方法;而且也没对六国其他贵族后裔和军人、进行追杀,如当时的魏豹,甚至曾经消灭秦军20万的楚国大将项燕的后代项梁和项羽,都没有对其追杀;大家想想,能做到这样宽容的君王,会是“暴君”吗?第四就是“焚书坑儒”事件。如果不对当时的文字和文化进行统一,不仅国家面临随时分裂的可能性,甚至连汉族这个民族都有可能不会形成;所以统一文字是当时最迫切的工作。为了使全国能够尽快统一文字,也许他自己也预感到上天给他的时间并不多,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自己面前这么多的工作,不得不采取一些高压手段,迫使自己的政策和计划能够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完成;在文字统一的工作中,受到了原六国的读书人(主要是儒生)的强烈反对,他们的反对使秦始皇的文化统一工作被严重迟滞;经多次努力没有效果的情况下将460名儒生处死,这一行动起到杀一儆百的效应,使自己的计划得以在他有生的十一年之中完成。大家试想象一下,如果不是秦始皇在他统一后有生的这11年间完成文字文法的统一,他一死,儿子是没法完成了;要等几代才能将文字统一呢?所以说,他采取这一行动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是在无奈的情况下不得不做出的决定。这一行动对中国文化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在杀了460个人,其目的是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震慑效果,并不能以此说明秦始皇嗜杀;与历史上其他皇帝(抛开成吉思汗和蒙元几个杀手)如汉高祖刘邦、汉武帝,朱元璋、朱棣、以及满清的文字狱,哪个皇帝杀掉的人没超过460人?尤其是满清的剃头令,在“留发不留头”的过程中,杀害的人数以万计;就是“贤明”的唐太宗,所杀的人应该也不会比460这个数少很多。与这些君王相比,他似乎并非够得上“暴君”的称号,“天下第一暴君”的帽子更不应该扣在他的头上。

257 评论

d1329256550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这是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第三首。正如李白所写,我认为秦始皇是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自古以来,对秦始皇的评价就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暴君,也有人说他是个好皇帝。他的过错就是焚书坑儒和大规模征发徭役和兵役。秦始皇很残暴,秦朝的赋税徭役繁重,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交给国家。秦始皇还大兴土木,连年用兵,大量的农民长期脱离生产,去服役或打仗。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越来越痛苦。秦朝的刑法很严酷,还实行“族诛”和“连坐”法。人民动不动就要受到严酷的刑法的处治。人民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几乎无法生存,秦始皇还“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这些都有过于人民。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名山胜地刻石纪功,炫耀声威。为求长生不老之药,又派方士徐(即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至东海求神仙等等,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但是他又是十分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役使了70万人,被他征发的徭役、兵役至少三百万,而当时全国人口只有二千万,成千上万的老百姓被折磨死,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制定的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毛泽东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说:「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统一六国之后,丧失了进取的方面,志得意满,耽於佚乐,求神仙,修宫室,残酷地压迫人民,到处游走,消磨岁月,无聊得很。秦始皇虽然是一个暴君,也是一个有贡献的政治家。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其非凡的功绩在中国帝王中也只有数人能与之相比。虽然他在晚年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他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纵观秦始皇的一生,我认为他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秦始皇是一位值得尊敬的领导者。实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功绩不可泯灭。

93 评论

果果麦片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是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一诗中的前两句,极为形象的刻画了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雄威。

众所周知,秦始皇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完成国家大统一的君王,也是第一个成为皇帝的君王,因此人们称他为始皇帝。从某种意义来将,秦始皇做到了前人从未能够做到的事情,成就了千古伟业。也因此,他能够名传千古,能被称呼为秦始皇。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千古人杰,他所建立的庞大帝国,却仅仅存在了十五年就分崩离析,走向了毁灭。好似,就像是一个威猛无匹的健壮大汉,正值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巅峰之际却突然暴毙了一样,令后人非常不解。

那么,大秦帝国迅速灭亡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其实,从史料中细细研究的话,就会发现秦国一统天下之后的治国策略有着很大的问题。

一、错误的治国策略

大家都知道,秦国的立法指导思想是从法家演化而来的。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特别注重刑罚。因为法家的思想核心就是用暴力手段来进行统治天下,以重刑的手段来统治百姓,从而让百姓害怕、恐惧,而后能够达到“去刑”的效果。

而秦始皇所采用的统治手段便是如此,通过重刑的方式迫使百姓种田,使国家富裕起来。通过重刑的方式迫使百姓能够遵守“法律”以达到国家安定的目标。不论是经济上亦或者是文化上,秦国都通过贯彻法家的思想来进行治理国家。

结果大家都看到了,秦国在法家这种暴力治国策略中,一开始确实胜利了。它一开始通过“驱民耕战”、“刑无等级”以及“论功授爵”的方式确实做到了“国富民强”,而后更是一统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然而,法家核心思想有一个很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强国弱民”。法家认为只有民贫民弱才能够顺利推行国家法度,才能贯彻强权贯彻一切。这一点想来大家听后都觉得不可思议吧。

毕竟,在我们的认知中,国富民强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在民贫民弱的情况下,国家根本无法长久发展起来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在秦国一统天下之后,仍旧实施法家的专制制度。秦始皇和秦二世以及其他高层人士都忽视了法家思想的缺陷,乐于实施“刑无等级”的法度,任何时候犯了事都以“皆杀之”处理。

老实说,在秦国自身发展和跟其他六国战争的年代,这种暴力法度可以起到非常不错的作用。但是天下一统之后,可以说是和平年代了,然而和平年代还施行如此严苛的法度,很明显整个治国策略就有很大的问题了。

因为谁也不想生活在一个虽和平却暴政当世的年代,所以秦国一统天下之后,一直有一个称呼叫做“暴秦”。

因此,秦国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中,治国策略不当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吗?

事实上,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秦国一统天下之后国家内部矛盾非常多。

二、内部矛盾

前面说过,秦国一统天下之后施行的仍然是法家的极端主义。从国家发展来看,若是要国家强盛起来,发展商业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秦国可不是这样,秦国讲究的是法家的那一套“强本除末”。

意思就是秦国直接把商人阶层打压成为社会上最底下的一层,而且也从不发展商业。很明显,这个策略实施之后,不仅阻碍了各地的经济交流,也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更是掀起了商人阶层和其他阶层的矛盾。

而且不止如此,秦国一统天下之后,还实施了“焚书坑儒”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让法家思想能够贯彻整个秦国,但诸子百家的思想则迅速衰落。如此一来,不仅严重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也掀起了儒家子弟对秦王朝的畏惧和反抗。

可以说,这个政策的实施,导致天下大半的知识分子都站在了秦王朝的对立面,这又是另一个矛盾的激发点。

最后一个矛盾激发点,则是天下平明百姓对秦王朝的不满。因为天下百姓生活在秦国的暴政之下,但凡出一点差错都要落得个“皆杀之”的下场。以如此重刑来治理国家,很明显带给百姓的只有伤痛。如此一来,一旦有农民起义,天下百姓定然会揭竿响应。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正是秦国治国策略不当,从而导致国内各阶层都对统治者产生了不满的意思。也正是因为国内各阶层对秦国统治者不满,才加速了秦国的灭亡之路。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有疑惑,既然秦国一统天下前,是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立国治国的,那为何一统天下之后,这种方法没用了?或者说一统天下之后,秦国灭亡道路反而加快了?

其实,关键就在一统天下之前和一统天下之后,国家主体有变化了。原来的秦人只是秦人,后来的秦人还包括了燕人、楚人、韩人等人,主体变化了,文化思想和信仰自然很难通过暴力手段彻底“统一”。

三、文化信仰问题

秦国一统天下之前,施行的就是法家的专制制度。而其他六国,则有一套严谨的宗法礼制制度。文化思想和文化信仰方面,已经贯彻了许多年,即便一时被秦国征服,被秦国统治,但在文化和信仰方面是无法认同的。

也就是说,即便秦国“焚书坑儒”,即便秦国“书同文,车同轨”也是很难得到其他六国人民的认同。这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那就是一旦哪里发生一点叛乱,很可能会一下子就造成星星燎原之势,只能靠暴力镇压。但越是镇压,这种趋势就越压不住。最终,国家便又会陷入动荡之中。

可能大家都听说过一句话,叫做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这句话就是追随刘邦的楚国人陆贾劝谏称帝后刘邦的一句话。意思就是,能够以强大的武力来取得天下,但不能以武力来治天下。很明显,其中暗指的就是秦国。

倘若秦国能够做到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那么定然会通过其他比较“合理”的政策来治国,如此一来,通过文化思想和信仰来对国民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便秦国最终会亡,但也不会亡的如此迅速。

由此可见,秦国会在一统天下的鼎盛时期迅速消亡,其实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一点,想必很多人都能够理解。

结语: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秦国灭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秦国一统天下之后因薄俸厚罚而导致吏治腐败。又或者说是秦国一统天下之后嬴政未能及时立下太子之位从而让赵高等人钻了空子等等。

但纵观所有的原因,似乎都可以追溯到秦国治国策略不当上面。也就是说,秦国一统天下之前采用法家极端思想进行统治没什么问题。但在一统天下之后,应该在此基础上做出改变。即便不让诸子百家思想绽放,但也不能只靠法家思想来进行治国。

秦国会灭亡这是一定的,因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它消亡过于迅速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整个国家在一统之后的治国策略错了。秦始皇若是采用老子的“治大国如烹小鲜”那一套,想必还能延续大秦多年国祚。

但可惜的是,他从头到尾都沿袭旧制,只用法家思想作为立国指导思想,由此而来便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秦国二世而亡。

当然,此种观点不过是笔者一些浅见,大家又有何看法呢?

参考资料:《史记》

102 评论

相关问答

  • 浅析秦朝兴亡论文研究方法

    这个多方面的原因,有可能是他一方面他的抱枕,另一方面也有其他的,这个方面来进行的

    记住我88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世界史上著名思想家研究论文

    晏子(?--前500),名婴,字平仲,春秋齐国人。 在君臣关系上,他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即君臣互补,取长补短,而非一味附和。 他是一位无神论者,相信人民的力量

    倍笨儿9999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秦朝服饰文化研究论文

    一部人类服饰演化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

    mercury21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秦岭药业盈利问题研究论文

    洛阳民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洛阳明康药业有限公司 洛阳康达药业有限公司 华卫医药有限公司 河南张仲景大药房股份公司洛阳地区总公司 洛阳万国药业

    咔嚓咔嚓咔嚓啦 1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经济思想史研究论文

    自1995年樊纲与崔之元、吴易风的“范式之争”以来,“中国经济学”及其建立或重建的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学界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围绕中国经济学的界定、历史、现在

    bonbean棒冰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