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92

9月8客馆
首页 > 学术期刊 > 印度神学与中国道学对比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小追风者

已采纳

概念说明:印度神学Indian theology系以拥有世界第二最多人口之次大陆印度之领土、历史、国家及人民为基础所作的神学。在神学上与其处相称地位者为「中国」、「菲律宾」、「韩国」、及「日本」神学。印度神学系亚洲神学之一部:1)就广义而言,印度神学包括在印度领土上所建构之所有神学,如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及基督徒神学等。2)就狭义而言,系指在印度内所有之各种基督徒神学,包括以梵二大公会议(1962-1965)为中心,较为普世性之神学,或较为传统之天主教士林神学。3)就最狭义而言,印度神学系印度人民对耶稣基督的启示作系统的思考,即他们根据印度人对印度实际宗教、文化、及社会政治内涵所作系统的思考。本地化的印度神学如此渐渐地形成。本文所讨论者乃此项最狭义之印度神学。 印度教众神 梵天/Brahma/ブラフマ 最普遍的观念认为梵天是众神之首,宇宙的构造者和世界的守护者.他被认为是从漂浮在宇宙洪水上的宇宙金卵中孵化出来的;也有的说他是从毗湿奴肚脐上生出的莲花中诞生的。梵天本来是宇宙精神[梵>的人格化体现,但是当其演化为与其他神一样具有了肉体的时候这个神的地位也不可避免的开始了堕落. 虽然梵天有时被认为是自我创造的,但当他被看作印度教三种组合之一时,他的角色则成了单一的创造者,他早先的万有之神的身份一般不是转移到毗湿奴身上就是转移到湿婆身上。鉴于世界已被创造,另外两位大神守护者和毁灭者便引起更大的兴趣,他们“夺取了”原先属于焚天的神话,诸如梵天的十种形状就被当作毗湿奴的化身。那些神话只残留痕迹,例如在摩奴的创世神话中梵天曾以一条鱼的形状出现。在印度教神话的主体中,梵天常常被描绘成地位比毗湿奴或湿婆低下,或者作为仙人或魔鬼的牺牲品,他们以苦行迫使梵天让步,因而又出现不得不由毗湿奴或湿婆干预的局面。在形式上梵天与湿婆同等受崇敬。他是智慧之神,据说四吠陀就是从他的头上生出来的。他的天国据说包括诸神的其他天国与尘世的一切最壮丽的景象。 梵天骑一只鹅,他被描绘成红皮肤,穿白袍,有四臂,手持《吠陀》和他的权杖。而他最显著的特征是他的四个头.通常印度教里的多头意味着战争力量,唯独梵天这个却是例外------为了能随时看到自己创造出的女伴萨拉斯瓦蒂。梵天与这个既是他的女儿又是他的妻子的姑娘结合衍生出人类。(近亲婚配几乎在所有原始神话中都可以看到) 由于梵天创造人类的顺序,为印度的种姓制度奠定了根基.人被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五个等级.种姓制度最初出现的历史原因是公元前880年开始的民族大混杂,作为征服者的雅利安人发现必须制订行之有效的方法来确保种族的纯洁性.因此创造者梵天就不得不担当种姓制度的始作俑者. 湿婆砍掉了梵天失去了第五个头(尽管他不得不为此受罚)对此事的起因众说纷纭,(一说即是由于上面提到的梵天与自己女儿的乱伦遭到湿婆的惩罚)但是所有的说法都指出他们之间存在紧张关系.湿婆在低等民众中得到广泛信仰的原因之一也在于他时常表现出反婆罗门的倾向. 毗湿奴/Vishnu/ヴィシュヌ 印度教三神组合之一,维持的神毗湿奴.掌管世界的繁荣并维护世界.在《吠陀》中,毗湿奴仅仅以“三步”著称,他用三步量出了地界和诸天的大小。这一行为的意义后来在史诗中被引申为包括其他职能,毗湿奴等同于创造者和最高神。 当毗湿奴的地位逐渐上升以后,开始侵蚀梵天的创世神话.于是每一次毁灭以后的再生过程变为了首先是从沉睡的毗湿奴的肚脐中长出莲花,梵天出现在莲花中然后再开始创造工作.. 据毗湿奴的信徒说, 他不象梵天和湿婆那样,不需要宣称他自己是最高神,实际上他的温和加上他的力量已证明他是众神中最伟大的神。作为保护者,毗湿奴是虔诚而不是畏惧的对象。这种敬爱也同样扩及他的妻子命运女神拉克希米(注意:吉祥天是佛教名)。 据毗湿奴的信徒说, 他不象梵天和湿婆那样,不需要宣称他自己是最高神,实际上他的温和加上他的力量已证明他是众神中最伟大的神。作为保护者,毗湿奴是虔诚而不是畏惧的对象。这种敬爱也同样扩及他的妻子命运女神拉克希米(注意:吉祥天是佛教名)。 当毗湿奴不是被表现为躺在大蛇谢沙盘绕的身上、拉克希米坐在他的脚旁时,他被描绘成一个蓝肤色, 穿皇袍的英俊青年。他有四臂,一手持法螺,称作邦恰金亚法螺内曾住过一个被克利希那杀死的魔鬼;第二只手持一件轮宝即铁盘状武器,称作苏达尔萨那,也是克利希那的标志,是阿耆尼作为他打败因陀罗的奖赏送给他的;第三只手持一根仙杖即权杖,称作高奴达吉,是同一次送给克利希那的;第四只手持一朵莲花。他还有一张称作萨伦伽的弓,一口称作南达卡的剑。他通常或是坐在一朵莲花上,拉克希米陪伴在他身旁,或是骑着一个半人半鸟的乘骑伽鲁达。 毗湿奴的天国韦昆塔在世界之山梅卢正的山坡上,方圆八万英里,全部用黄金和宝石筑造。韦昆塔有五个池塘,塘中长着蓝色的、红色的和白色的莲花;毗湿奴和拉克希米置身于白色莲花之中。 与强调暴力的湿婆不同,毗湿奴的神话更多地体现了他睿智的一面.毗湿奴经常通过化身的办法来寻找不可动的法则的空子从而达到目的.他最有名的事迹都是通过化身而不是他本人完成的. 湿婆/Siva/シヴァ 印度教三神组合之一,破坏神湿婆.当一个时代结束时他毁灭世界为新世界的再生做准备.吠陀时代湿婆的前身鲁陀罗,是红色的风暴和闪电之神。居住在山中的恐怖之神,人们必须好言抚慰的牲畜和医药之神。作为闪电之神。由于鲁陀罗是湿婆的前身,湿婆作为他的后继者可以要求得到众神的祭司和最高神权候补者的地位。 同较晚的抽象原则的人格化的梵天相比,湿婆混合了吠陀时代甚至可以追溯到吠陀时代以前他的前身特征。他具有印度河之神的特点,他的力量,特别是在史诗中,据说来自苦行的修练,即来自瑜伽而非祭祀。这种力量提高了他要求作为众神的祭司的权利。在瑜伽者相中,湿婆被描绘成面孔雪白,身披虎皮,头发缠结。 湿婆的善行之一是分布了七条圣河。恒河环绕着喜马拉雅山中梅卢山上的梵天之城,从山上汹涌奔泻而下。为了缓冲激流使之不至于酿成灾祸,湿婆站在河水下面,河水蜿蜒流经他束起的头发之后分成了7股,这7股河水便成了印度的7条圣河。 在众神为了从乳海中产生甘露用以增强力量战胜魔鬼而搅动乳海期间,被众神用作搅绳的大蛇瓦苏吉吐出了毒液,这种毒液就要滴进乳海,污染甘露并因此会毁灭众神。湿婆冲上前去,把毒液吞进嘴里。他的肌肤(一说是颈项)也因此变成了青色. 描写湿婆的力量的最典型的故事是三都的破坏.这也是一次空前的合作.湿婆在众神的帮助下用一枝箭毁灭了金、银、铁三个恶魔建造的都市. 湿婆的第三只眼睛是一件强大的武器,当湿婆用它盯住敌人时,它能喷火烧死他们。在宇宙周期性的毁灭之际,他用这只眼睛杀死所有神和其他生物。他另外的武器还有一柄称作比那卡的三叉戟,是闪电的象征,标志着湿婆是风暴之神;有一口剑;一张称作阿贾伽瓦的弓和一根底端有一个骷髅的棍棒,被称作卡特万伽。另外的武器是3 条蛇,它们缠在他身上,能飞快地冲向敌人: 一条蛇缠在他束起的头发中,在他的头上扬起头兜;一条蛇缠在他的肩上或颈上;另一条蛇构成他的圣线。 除了这些武器之外,湿婆的大部分状貌特征都强调此神凶暴的方面,他正是因此而广为人知。这些特征包括他的蛇作的头饰和骷髅作的项链,这种项链是他作为幽灵之主出没于墓地时佩戴的;在他扮演派拉瓦的角色时,湿婆凶暴的性格更加强化,因为据说这时他以毁灭为快乐。当描绘这类角色时,湿婆由成群魔鬼伴随;在他作为严厉的秉公执法者的角色时,湿婆手持一面状似计时沙漏的鼓和一条捆绑男人的绳索。表示湿婆作为生殖之神的状貌特征,除了林伽之外,还有伴随着他的公牛南迪或者是南迪的新月形标志,湿婆把这一标志戴在他的眉上,环绕着他的第三只眼睛。另外还有缠在他身上的蛇。湿婆的许多凶暴的方面还体现在他的配偶们的特征上,她们与他的血腥的仪式相联系. 湿婆在欢乐和悲伤时喜欢跳舞,也因此成为舞蹈之神。舞蹈象征着湿婆的荣耀和宇宙的永恒运动,运动是为了使宇宙不朽。但是在一个时代结束时,他通过跳坦达瓦之舞完成世界的毁灭并使之合并到世界精神之中。舞蹈姿态的湿婆被称为Nataraja(ナタラージャ)是流传至今的古印度湿婆像中最多的一种. 与衣着华贵的其他诸神在一起时湿婆的打扮显得格格不入.他的个性也高傲孤僻.(尤其是很性格温厚的毗湿奴相对比)湿婆与许多神争吵过,甚至破坏过众神的祭祀.其他许多神认为他是杀梵者(因为他砍下了梵天的一个头,由于这种罪行他被罚为流浪汉并以苦行赎罪。)还嘲笑他是个丑陋的无家可归的乞丐、肮脏的脾气暴躁的出没于墓地的家伙。但最后湿婆也象梵天和毗湿奴一样拥有自己的天国,它坐落在喜马拉雅山中的凯拉萨山上,那里是湿婆苦练的地方,恒河在那里从他的头上流下。 八部众:婆罗门神话中有八种不同部类的神,是佛教八类护法天神。其中以天众和龙众最为重要,故称“天龙八部”,亦称“八部众”。 天天众 天即神,著名的大梵天(原为婆罗门教的创世神)、帝释天(原为雷雨神兼战神)、多闻天、持国天、增长天、广目天、大自在天、吉祥天等等皆属于天众。 龙众 梵语称为那迦,是护卫佛法的有功之臣,专司兴云降雨。在佛经里,龙拥有大量的珠宝,是海里的富豪。 夜叉 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 “能啖鬼”、“捷疾鬼”、“勇健”、“轻捷”等。佛教中,北方毗沙门天王即率领夜叉八大将,护众生界。在古印度神话中,夜叉是一种半神,有关其来源,说法不一。据《毗湿奴往世书》所述,夜叉与罗刹同时由大梵天的脚掌中生出,双方通常相互敌对。夜叉与罗刹不同,对人类持友善态度,因而被称为“真诚者”。其形象有时被描述为美貌健壮的青年,有时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 乾闼婆 是香神或乐神。原为婆罗门教崇拜的群神,据称是侍奉帝释天而司奏伎乐之神。乾闼婆是佛教中欢乐吉祥的象征。大多被描述为少女形象,体态丰满,飘带飞扬,凌空飘荡,极为优美。在古印度神话中,他们属于半神,熟谙并揭示上天的奥秘和圣理,被视为太阳光焰的化身。相传,他们为天神备制苏摩酒。(乾闼婆在神话中就是帝释天的乐师,而且与苏摩极有渊源) 他们在佛前演唱的时候 ‘三千世界皆为之震动‘。 阿修罗 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的一种恶神。佛教经籍称阿修罗为 “非天”或“劣天”。他与鬼蜮有相似之处,却不是鬼蜮;他与人一样有七情六欲,却不是人。他是一种非神、非鬼、非人,又极端丑恶的怪物。据佛教传说,阿修罗与帝释天是冤家对头,总是互相争斗不休。因为是与天神对立的最高恶魔,被逐出天界,居于弥卢山洞窟中,曾多次与天神恶战,但皆处于劣势。 迦楼罗 金翅鸟。在古印度神话中是大神毗湿奴的坐骑,众鸟之王。其形象为半人半鸟,生有鹰首、利爪和喙,身躯和四肢则与人无异。 佛教中的金翅神鸟,极其庞大,据说两翅展开就有 336万里。 密宗中 迦楼罗 象征勇健菩提心。 紧那罗 歌神。据《罗摩衍那》所述,为人躯马首,或马躯人首,又说为人首鸟躯。紧那罗与乾逹婆的联姻 紧那罗的头上都长有一个犄角,所以又有一个名字叫疑神。 罗刹女 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暴恶、可畏。原是印度神话中的恶魔,乃是人类之敌。罗刹性情暴戾,喜欢在夜间活动,时常出没于坟地。常会化作种种形象,残害人命。罗刹有男女之分,男罗刹肤色黝黑、朱发、绿眼,一副鬼相;女罗刹,又名罗刹女,则是绝色美女。据传说,罗刹和夜叉一起生于大梵天之足。 帝释天 又称“帝释”、“天帝释”,亦做帝释尊天,梵文音译为“释迦提桓因陀罗”,既印度教和婆罗门教中的雷帝因陀罗。是《梨俱吠陀》中的主神,称他统治一切,被尊为“世界大王”。但是,吠陀神祗被佛教吸收之后,身份和神性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多成了佛教护法神,地位比原来低了许多。传说其“身体巨大,力大无穷,全身茶褐色,毛发直立。手持金刚杵,坐在军车上巡视大地”。在佛教中隶属八部众天众中的二十诸天。传说释迦降生时,他与大梵天分侍左右,其形象为女相帝王身。 阿修罗 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的一种恶神。佛教经籍称阿修罗为“非天”或“劣天”。他与鬼蜮有相似之处,却不是鬼蜮;他与人一样有七情六欲,却不是人。他是一种非神、非鬼、非人,又极端丑恶的怪物,“具三面六臂,青黑色,呈忿怒裸形之相”。据佛教传说,阿修罗与帝释天是冤家对头,总是互相争斗不休。因为是与天神对立的最高恶魔,被逐出天界,居于弥卢山洞窟中,曾多次与天神恶战,亦被称做“斗神”,但皆处于劣势。因为他太好战,所以后世便把战场称做修罗场。(很符合要毁灭一切的阿修罗形象,此外,大家该知道“非天梦魔”的意思了吧!) 在佛教世界,他改邪归正,成了护法“八部众”之一,轮回六道之一就是修罗道。(阿修罗在众多漫画中出任主角,象CLAMP的《圣传》) 罗刹 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暴恶”、“可畏”。原是印度神话中的恶魔,乃是人类之敌。罗刹性情暴戾,喜欢在夜间活动,时常出没于坟地。常会化作种种形象,残害人命。罗刹有男女之分,男罗刹肤色黝黑、朱发、绿眼,一副鬼相;女罗刹,又名罗刹女,(《大唐双龙传》?)则是绝色美女。据传说,罗刹和夜叉一起生于大梵天之足。 苏摩 古印度神话中的酒神,后演变为月神之称谓。“苏摩”原为一种蔓草,取其茎在水中浸泡后以石榨取黄汁,经羊毛筛过滤,再以水稀释,加入牛乳、麦粉搅匀,发酵后酿成苏摩酒。印度神话中常以此酒祭神。在《梨俱吠陀》中称苏摩酒为天神之甘露,可赋予饮用者超自然之力或永生之力。在史诗中,苏摩掌管祭祀、苦行、星座、药草,是该四项的保护神。 吉祥天 吉祥天女,即大功德天。本为婆罗门教、印度教所信奉之神。后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梵文音译“摩诃室利”,“摩诃”意为“大”,“室利”有二义:功德和吉祥。合起来即“大功德”、“大吉祥”。 吉祥天女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吉祥女神、幸福女神。佛教传说她是毗沙门天王之妹,因毗沙门兼任婆罗门的财神,所以她也是财富女神。又称她功德圆满,并有大功德于众,故还是位大功德神。吉祥天女长得十分漂亮,所以又是一位美丽女神。 有的印度神话说她是在天神和阿修罗搅乳海时,坐于莲上手持莲花出世,所以又有“乳海之女”的名字。有的神话则把她说成是三大神之一“救世者”毗湿奴的夫人。(不是毗沙门天的夫人啊?) 吉祥天女在中国寺庙中,形象端庄美丽,后妃装束,两只手(或四只手),一手持莲花,一手洒金钱,有两只白象伴护,这是吉祥的象征。她的坐骑除莲花之外,还有金翅鸟和猫头鹰。 明王 在佛教中的身份就是佛的“忿化身”。俗话说:佛都有火,佛一旦发火后会怎样呢?那就是变身啦。每个佛都有个对应的“忿化身”,如释迦牟尼如来佛的“忿化身”是无能胜明王,弥勒佛的“忿化身”是中央不动尊明王等。密宗中的明王有很多,常见的有五大明王,八大明王,十大明王,最为人所乐道的当然是孔雀明王,看过获野真《孔雀王》的朋友的朋友一定不少吧。(guggle:不过一直不清楚孔雀明王是哪位佛的“忿化身”,知道的高人请赐教) 菩萨 全称是“菩提萨垂”,意为“觉有情”,“道众生”等。有时又译为“开士”“大士”。所以常有人把菩萨称为大士的,比如“观音大士”既是。菩萨在佛国的地位仅次于佛,最有名的四个是文殊,普贤,观音,地藏。 金刚 是梵文Vajra的意译,意译为“缚日罗”、“伐折罗”。本来是指吠陀和印度神话中的狼牙棒、粗棒,是众神之王因陀罗的武器。金刚由金、铜、铁;山岩制成,有4角或l0O个角,还有1000个利齿,在佛教中,金刚以其譬喻坚固、锐利、能摧毁一切,成为坚固、不灭的象征。古印度兵器金刚杆也作为丰产的象征,也曾作为公牛生殖器的形像,在佛教密宗中则表示伏魔、断烦恼、坚利智的法器。 金刚力士:就是一些手执金刚柞在佛国从事护法的卫士。 金刚密迹:又叫密迹金刚、密迹力士、秘密主,是手持金刚杵给佛担任警卫的夜叉神的总头目。“夜叉”是梵文音译,又译为“药叉”,意思是“能啖鬼”、“捷疾鬼”、“勇健”是印度神话中一种半神的小神灵。《大日疏经》卷一说;“西方谓夜叉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隐秘,难可了知,故旧翻或为密迹。若浅略明义,秘密主即是夜叉王也。”“密迹”是因其能听到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

308 评论

NDSGGS南都

自圣沙勿略东传天主教以降,而至于利玛窦布教于中国朝堂,天主教的中国化便已成为重大的历史使命。当然,中国化并非是指单以汉字汉语书写言说者,还需触及中国人性之根本,如天主教之希腊-罗马化者。但有教内学者批判之,以圣教之中国化必以歪曲为代价云云,而倡导“化中国”而不为中国所化,因而反对之。然查阅圣史,圣教欲化一文明民族者,未尝不先学其文字,待功夫渐成,复致力其典籍,渐成,则治学其思想者,大致以彼族神学与哲学为主。故圣奥斯定《天主之城》以辟希腊罗马诸民族宗教、哲学之妄为始,非为标签简化之论或夸张嘲讽之言,诚致力颇深故敢言之。否则,示彼族诸学人,必贻笑大方也。盖其说深究异教之理,有过则排之,有益则誉之,非始于扬己抑人之心,而独注目于真理之光也。故奥斯定之学上能通柏拉图,中继安波罗修,非以杂糅处之,诚以圣教为公,天下莫不贯通。以其能希罗化者,故能化希罗,而成万世敬仰之功。其说,如原罪、先定、创造、善恶等义理,未尝不有希罗哲人味道,然不能说其为歪曲,而诚为圣教根底也。 利玛窦之入中华者,初以西僧自称,观彼释氏诸人清净如圣教修士也,非只为传教之便利。而后渐渐熟其教义,知其行与天主教相近,而精神则远矣。复致力中国典籍,知精神近者,儒也,故又以西儒自处。以精神近者而广纳门徒,授洗无计。但并未忘记其精神远者,故利氏之学,善博引古儒,尤孔孟及其先者,而于秦汉后则不用,程朱陆王濂闽关洛之学则尤其贬之,以为去先圣甚远,而与释氏相近也。及至艾儒略,则究儒学更深,时人竟称其为西来孔子,故圣教于其大兴。然,教则兴矣,教内于圣教儒化之可否更争论不休,后演为礼仪之争,终致圣教于中国禁绝。 察其所争根本,则五伦与天主之关系也,尤聚焦于君臣、父子。以儒学之究竟为五伦,五伦之上只有无言之天,故敬天必以五伦为通路,天与五伦并不冲突。而天主教者,敬有言之天,而于五伦之外复有敬天之道,即七圣事者,而七圣事则教会权柄也。又称圣事敬天之道超乎五伦,而为人道之首,此必不能容忍于腐儒。又圣教内,有学士以为,无言之天不称天矣,则于儒者,五伦为天。于君、父、师(孔子),儒者以敬天之礼拜之,如罗马之皇帝为神而使百姓叩拜者,必拜偶像也。故倡议教宗禁绝中国教友一切上坟、祭孔、朝堂之礼,而教宗应之。此说一出,有清皇帝震怒,以为天主教不伦之教,不尊君、尊父、尊师,而独尊非天、非君、非父、非师之罗马教皇者以为上首,故立意禁绝。直至满洲国年间,教宗方新发通喻,准行上坟、祭孔、朝堂之礼,止不可烧纸、拜仙佛而已。 嗟乎!五伦与天主圣教何矛盾耶?以圣经查之,天主圣父圣子圣神于人,可称为君、可称为父、可称为兄、可称为夫、可称为友,此以五伦敬天主之明证也。纵儒家有拜君、父、师之嫌,非其礼之罪,止其礼中有偏而已。如烧纸者,本未见诸古经,后世造作而已。又如天子之称,以天有择君之权,惟德是辅也,非以君与天同类。而尊孔者,儒者皆知其非神明也。返本归宗,莫不合乎圣教。而骤然尽禁之者,岂不考虑欠当?又儒者所恶,五伦之外,复增教会一伦,于经无考,邪也。岂不知儒门极重师生之义,而师生不存于五伦乎?故儒者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云云,以师生比附父子也,故仍在五伦之内。而教会者,教宗与众徒可比之为君臣,司祭与信士可比之为父子,众信士则具兄弟姐妹也,信士佳偶者则有婚配,出家者以天主为夫为妻,教中修会则广聚天下豪杰为友,此五伦俱全也。故圣教者,非以五伦之外另设一非君、非父、非兄、非夫妻、非朋友之不伦不类之伦,诚同为五伦也。只是,教会五伦,天主之国救赎成全之预象也;世间五伦,天主之自然造化也,交相类比,并无冲突。有查于此者,则察圣多玛斯之言矣:天恩不与造化相悖,而成之也。 禁教之事,其也悲乎!盖其根本缘由,圣教学士未能根察儒学究竟,而儒者亦未明天主教所言。若交相明了,虽不能使二教合一,必也免禁教之祸,而能使圣教广传矣。盖圣教之化希罗者,以天主为希罗之人最重之逻格斯、根本智也。而我中国人,最重者即五伦也,岂不知天主亦五伦之至极与根本乎!深察逻格斯者,必也能动希罗人之深心,深察五伦者,岂不更动中国人之心乎! 且中国非止有儒教,更有释老之学为辅。然释之所以立者,以解脱烦恼苦难为根本也;老道之立者,以此身之长生久视为根本。而此二义,不与五伦相交,则为中国人,邪妄也。故佛家必言,解脱者,非止利己,更利父母也,利君国也,利兄弟也,利朋友及群生也。而道者必言:一人得道,虽鸡犬而能升天,何况大君、父母、兄弟、夫妻、朋友乎!故虽佛老,必言忠孝,明矣。 天儒同异,古世当世学人察究者多矣,其理渐明。天佛同异,古学者以辟佛为向,今者则渐能深察,知佛虽立于真空,而于三一真道,其亦能通。盖欲知二教之根本区别者,必也先论二教之同处,此所谓种加属差以究本质之理。若不能见同,则必不能察异,不能察异,则或以为二教全然相异,以其故不能深入人心;或以为二教全然相同,生二教、三教乃至众教合一之谬论。 儒佛者,固中华之显学,唯道者,则惑矣。察其故,有明圣教学士辟邪道教者,莫不举堪舆、风水、算命、拜神仙、建斋醮为例而攻击之,或上追老庄,以其以虚无为根,与佛同也。然道教与道家之别,则大矣,此今学人已深究,不必赘述。而风水、算命等术,道教之微末也,不足为论。独长生成仙之道,为道教之命门,以此为目的的金丹、存思、炼养之术,则道教之冠冕也。然古今论之以与天主教比较者,鲜矣,此诚遗憾也。 道家者,以精神超然旷达为向,故其至成,不知悦生,不知恶死。然道教者,则贵生而恶死也。究其根本,爱此身也。故道教之至成金仙,必白日飞升,带肉身成大道。无肉身而长生者,则至微末之鬼仙也,不足为论。佛家则以此身为臭皮囊也,急欲脱之,虽不能顿成佛,入无色界无身有识之处则妙于此有身欲界。虽佛者言人身难得,以此身之受苦为修行解脱之警钟也。而道教者,则视肉身为与天地玄妙同构之宇宙,为万神居住之圣殿,为炼制长生之金丹玄妙鼎炉,为道者不可或缺修行法宝也。故道教之故事,为鬼者,必也欲取人身;为妖者,必也炼至人形,以无人身则不成仙得道故也。道者视身不可不谓贵矣!儒者言及人身,贵之,以其父母所授,不敢有损,人伦也。而道者言及人身,以其长生之门径,登极之宝器。一身之妙,不止于父母所授,诚上接大道无上仙境,中通忠孝仁义人伦,下通长生久视之乐的枢纽。 天下宗教,贵精神而轻肉身者,多矣。贵身而能立教者,鲜。此非道教之愚妄,诚其能益天下群生的宝器。然,自古服食金丹者,十之八九毙命,此其所以为世人不齿也。纵有内丹之法,以之得道者鲜,以之疯狂者则众。故转而求堪舆、风水、算命诸术,以求富贵也,去长生则甚远。此为道者不得不深思之。 天主圣教方立时,有诺斯替派,又名灵知派者为异端。其说大致与佛教同,盖鄙视肉身,弃绝尘寰,以求神力接引解脱。公教圣人力排之,其故简言之:肉身者,天主造化,其根为善,而灵知派以为邪魔或烦恼种子所化,其根为污浊,则谬矣。故公教圣人倡言复性,非止复灵性,亦复肉身本来善性,而能待天地完结之时,肉身精神共同圆满。故古信经曰:我信肉身复活及长生不死云云。绝非同于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佛教者,急于脱此人身入天界或解脱而自由也。 不止如此,圣教道理,其至上桂冠,天主道成人身也。人身者,古经云:土中来也,而得天主生气,故为生灵。以土之卑下,能承载上主生气,已为甚贵。复又有天主降生,则知此人身能承载天地无上大君,岂不更为至尊!天主耶稣受死之前,复立圣事,指饼酒曰:吾体也..吾血也…为众人舍者。汝等食之,以除罪障。则知耶稣之身体,无上妙药神丹也。复次,耶稣于十架舍身,并非于身中解脱,而是于三日后复活。复活之身,则钉痕、伤口具在,知其为真人身也。而此人身又有种种妙行。及至期满,则白日飞升,众门徒望之,历历在目,知其绝非灵魂飞升,实为肉身飞升。故知人之身从此有份于天上妙境也,故古圣人谓之曰:耶稣我等主升天,为人开天国之门。 人身之贵,于天主教其也甚乎!然,犹太、伊斯兰二教因之嘲讽,谓:以人身能承载天地大君,不亦谬哉!以具人身者而为至上真主,不亦邪哉!而圣教则诉诸天主无尽之爱,宁居人身,以与人类成真兄弟、真朋友也!不止乎此,耶稣白日飞升前云:有圣神者,此后长居汝等信士身中,以行妙法,以说妙言。故古圣人云:勿轻慢此身,以其为天主圣神之宫殿耶!且复活之日,此身能全承天主大道,转化为妙身,享天上至上福乐。乃知此身极贵重,其信乎! 然,圣教于西方,至一千五百余年,有古希腊哲人之说并诺斯替鄙视肉身之说复兴,有智士出,名为笛卡尔,倡言灵肉分离,曰所以为我者,只是精神,肉身者,则非我,只是我之用具。此说大兴于世,圣教之学士不察,以为其说甚正,交相采纳,至于贻害无穷。及至智士康德等,则以身体为感性之源,而非理性之体,故必绝其欲,免其限制人灵。其于道德,倡言男女交合止为互相利用取乐,绝无高尚之处。婚姻者,互相占有,我为汝之取乐工具,汝亦为我之工具,以之为平等。故其于圣教之说,如人为天主之新娘者,甚恶之,以为天主以人为取乐工具也,而人亦当利用天主取乐方为平等,否则,人为天主所嫖之妓也。其恶人身乃至人身之性若此。 嗟乎!圣教于泰西日颓,莫非因此?盖其人或以为圣教为绝身去欲之教,或以为卑微为天主奴隶之教,故远之。然天主兴圣人不颓,当笛卡尔时,即有圣人名十字若望者出,其说要义,概之为:天人神婚。以明天人夫妇之道,绝非交相利用取乐,实为互爱,即相互付出自身也。天人夫妇之道既明,则人间夫妇之道亦明。男女之道明,则君臣、父子之道并明。至于天主降生一千九百七十八年,复有圣人出,即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者。其说核心,上承十字若望,以天人夫妻之道为基,以人间男女之道为根,用之以创造、救赎、道成人身之学,总名之为[身体神学]。传之于世,不足百年,入于中华,不过十载。然其说之玄奥,学人当深察! 鄙人观此身体神学,为之身心震颤,得未曾有。又悲哀于圣教于中华所传不广,不广之处,又不深。若能广传此身体神学之道,不亦有益于圣教?且,身体者,儒道所并重,而以道教最甚,中国人之人性根底之一也。且道教之身体,能超死入生,此与圣教身体神学最为相似。果能比较,知其同与异,定能用之以动学人、百姓、群氓之心,则于圣教益处大矣。 鄙人治学日尚浅,知此为重大课题,不敢轻言。止欲粗做小文,以抛砖引玉。粗略行文计划如下: 一、身体的产生:盘古(元始天王)与亚当夏娃比较。圣人降生说,老子成胎与耶稣成胎比较。 二、身体的结构:性欲与性器官观念比较;身体内结构比较:道教之黄庭内景与天主教之圣神内住。阳神、圣胎(身中之身)与夏娃之为骨中骨肉中肉,又保禄所言活在我内为基督云云。 三、身体的死亡:斩三尸之法与律法和福音。律法致人死,同也;何活则异。 四、身体的长生:金丹与圣体;十字架和丹鼎;金仙白日飞升与耶稣之飞升。 只是初步想法,希望得到大家指教!

331 评论

乐趣小鱼

道学是基督教窃“道”字来用而已。

237 评论

宾格砖家

神学讲有一个创世神,万物皆由创世神创造。道学认为不存在创世神,而是认为万事万物皆是道的化现。

道学诞生于北宋 ,这是一个发生道德危机、信仰危机、民族危机的社会 ,这样的社会背景孕育出一种普遍的道学文化心态 :确立超越的义理 ,寻求存在的意义 ,获得理性的自由 ,渴望心灵的安宁。

神学这一概念并非源自基督宗教,而是早已出现于希腊古代思想中。在那里“神学”一词指称关于诸神故事的唱诵和讲述。这样把神学理解为神话,最早的证据出现于柏拉图《国家篇》的对话录中。

相关拓展

道学:儒家传统学说。

《宋史》首立“道学传”。周敦颐是道学宗主,周敦颐对宋明理学最主要的贡献一是恢复了儒家中断近千年的所谓"道统",大胆援引佛道,开创了重要的理学方法论。

周敦颐不仅为"理学"贡献了诸多原理与方法,也为"理学家"提供了一个内在的超越境界。周敦颐开创的"濂溪一脉",赋予了儒学第二次生命,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朱熹是道学的集大成者,对朱子而言,道统是道学的传授谱系,道学是道统的传承内容。而道学的具体内容则是一套实现内圣的修养工夫,同时也是历代圣贤相传的治理天下的"密旨"、"心法"。

在位的人君作为统治者,只有按照这一套工夫系统进行自我修养,才能够通过内圣的修养实现外王的政治理想。因此,朱子对道统与道学的论述包含着对在位的人君进行政治立法的诉求。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道学

267 评论

相关问答

  • 1840中国与西方对比论文研究

    1640年的中国处于清朝兴盛时期,由于中国的传统思想,不善于改革创新,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使这个大国无忧无虑。中国始终处在封建社会(无资产阶级的社会),加上明

    武汉徐东居佳伴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中西方封建制度对比研究论文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过程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具有两条相辅相成的线索,一是封主封臣制和封土制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一是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过程,我们把这两个过程称之为封建

    杭州慕宇装饰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国内印度音乐研究论文

    你要写古典音乐有什么特色这种的。建议你规定东方或者西方,这样好写

    大胃王与王囡囡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对比论文题目

    中西审美差异及原因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美学。他们各有其不同的社会土壤和文化环境,各有其不同发展史,中西美学是最为古老、最具特色而至今最有影

    高@设计师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国内外小学科学教材对比研究论文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调控策略的实践研究结 题 报 告白石小学科学课题组 付日亮执笔一、课题的提出科学课较之自然常识课的最大区别就是教学目标变革,引起学习内容、活动

    hanzhe2013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