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地图运营
简析俄语谚语及其汉译问题
俄罗斯文学作品中不仅大量地运用了民间艺术创作的精华——谚语,怎样分析俄语谚语及其汉译问题?
摘要: 俄语谚语是俄罗斯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精华。本文首先分析了俄语谚语的形成与来源,对比了其它语言现象,接着从语法角度浅议了其句法结构,最后试论了俄语谚语的汉译问题。
关键词: 来源 民间创作 结构模式 汉译
一、俄语谚语的形成与来源
俄语谚语是在漫长的语言文化发展历史中形成的。各个时代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创作出各式各样的言语作品。其中一些最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单位经屡次引用和反复加工,逐渐趋于稳定,凝结成谚语并流传下来。它们大部分源于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是最普遍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概括地反映了人们在探索客观世界奥秘过程中所获得的实际经验和思维成果。纵观俄语谚语的形成来源,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有些谚语源自俄罗斯民俗作品、英雄赞歌、童话、谜语。Мужик тонул—топор сулил,вытащили—топорища жаль.是说一个农夫掉到了河里,答应谁救他出来就给谁一把斧子,可是当把他救出来后,他连斧把也舍不得了。讽刺“过河就拆桥”的人。Услужливый дурак опаснее врага.(热心帮忙的傻瓜比敌人更危险;好心干坏事),Щуку бросили в реку.(把梭鱼抛到河里;纵虎归山),А Васька слушает да ест.(猫儿边听边吃,充耳不闻;置若罔闻,我行我素)。
2.源自俄罗斯重大历史事件的谚语。Незванный гость хуже татарина.(不请自来的客人比鞑靼人还坏)。这一谚语反映了俄罗斯历史上鞑靼人入侵这一史实。1240年,成吉思汗之孙拔都远征到伏尔加河流域,击败俄罗斯诸公国后,建立金帐汗国,开始了鞑靼人对俄罗斯的统治。直到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才摆脱了鞑靼人对俄罗斯的统治而独立。俄罗斯人在鞑靼人的统治下生活了240年之久,受尽压迫和欺凌,所以十分痛恨鞑靼人。不受欢迎的客人突然到来,主人不得不接待,而心里又很不高兴,所以说Незванный гость хуже татарина.
3.俄罗斯文学作品中不仅大量地运用了民间艺术创作的精华——谚语,而且不断产生、创作着新的谚语和俗语,这些大量产生于文艺作品中的谚语和俗语不断地丰富着民间谚语的宝库。尽管从来源上讲它们是个别作家独创的惊人妙语,但反映的却是群体的经验和智慧,由于它们已得到普遍的认同,在民间广为传播,而慢慢转化为了谚语或俗语。
Счастливые часов не наблюдает.(幸福的人不看钟。)
Любви все возрасты покорны.(各种年龄的人都为爱情所左右。)
4.有些俄语谚语的形成来源于俄罗斯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这样的谚语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若缺乏俄罗斯民族文化的背景知识是难以理解其中的含义的。В Тулу со своим самоваром не ездят.如果我们不知道是самовар何物,不知道以Тула盛产самовар著称,我们就不能理解这句谚语的含义。这句谚语的字面意义为“不要带着茶炊去图拉”其中固定转义的关键是,原来图拉是俄罗斯著名的手工业城市,以生产茶炊闻名,根据这一地名的背景文化,我们推知谚语的意义就是“多此一举”。
二、谚语的界定
谚语是一种简洁、形象、有韵律的民间创作,概括了一代代人的历史和社会生活经验。谚语鲜明而又深刻地描述了人类生活、活动的各个方面以及人类周围世界的种种现象。从形式角度来说,谚语总是以句法完整的句子形式表现对世界的评价。俄语中пословица,поговорка,крылатое выражение,афоризм,изречение,фольклор,фразеологизм等称谓在表示相关概念时常常内在相互联系并交织在一起,这里有必要确定哪些语言现象属于我们的研究对象。下面来看一下相关词条的解释:
谚语: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俗语: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固定语句,简练并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如: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精辟、简洁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有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如:小题大做、朝三暮四。
熟语:固定的词组,只能整个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成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构词法来分析。如:慢条斯理、无精打采。
格言: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话,一般较为精炼。如:满招损,谦受益。
三、谚语的句法结构
谚语形式上是句子,谚语采用句子作为其表达形式,主要是因为谚语在其产生之初所表达的是特定的现实情景,并因此获得了句子所具有的表达与现实特定的关系的句法语义特征——述谓性特征。“谚语,是一种简短的民间格言,具有教益的内容,是民间的名句。”“格言”和“名句”是句子,至少是单句。
单句除具有一切语句共有的特征外,还具有其它的重要语言特征,其中之一为述谓性基础或称结构模式。
结构模式反映有形式结构与语言意义的句法模式,或指一个包含了最小、然而是最充足意义的抽象样板。这种模式是从无数具体句子中抽象出来的,构成非扩展句产生的依据。这种模式可能由几个词的形式构成,也可能由一个词的形式构成。
俄语中具有句子形式的谚语,是否表现出俄语句子所有结构模式的特征呢?实际的情况看来并非如此。毕竟谚语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句子,理论上与后者的主要区别应在于:首先,谚语是人们一辈辈、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具有传承性;其次,谚语的意义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归纳总结出来的,是对经验、自然、社会生活的艺术的记录,因此具有知识性;再次,谚语的结构在时间的锤炼下几乎没有多大的变化,具有稳固性。
四、俄语谚语的学习及翻译
学习俄语,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谚语,并能够恰当地运用谚语。这样,在口语中就能使让人刮目相看,在书面语中则言简意赅,表达生动有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而,由于一个民族的谚语往往与本民族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宗教、文化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因此对于缺乏这方面背景知识的外国人和初学者来说,往往难于理解。俄汉两种语言又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在表达方式上差别很大,这也给学生对俄语谚语的理解和运用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谚语的翻译工作在俄语谚语的学习和研究中也因此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下面介绍俄语谚语的几种汉译方法:
1.从总体而言,全人类的思维规律基本上是相同的,在社会环境中生活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很多相似之处。对比俄汉谚语,我们会发现其中许多在字面意义、词语形象、修辞色彩和所述道理上都存在着共同之处。翻译这些在两种语言中文化感情色彩基本相同、没有独特的民族内涵、反映人类普遍生活经验的谚语时,我们可以采用直译法,例如:
Близкий сосед лучше дальней родни.(远亲不如近邻。)
Добрая слова лежет,а дурная бежит.(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2.汉语词的组合搭配能力很强,如四字词组等,这些词组言简意赅、表现力强、节奏感美,汉语中这些四字词组常被看作成语,然而在俄语中这些与汉语含义相同的词的组合严格来说属于谚语,在广义的熟语范畴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不必严格拘泥于形式,俄语谚语汉译时可采用四字成语的形式,以求更准确地表达原谚语的意味。
Куй железо,пока горячо.(趁热打铁)
В чужой монастырь со своим уставом не ходят.(入乡随俗)
3.翻译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的俄语谚语,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即翻译时要注意避免使用汉民族色彩过浓的词汇,在翻译过程中一般不宜用汉语惯用的形象去生搬硬套俄语。例如:
Ум хорошо,два лучш.е(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人多智广)
У семи нянек и детя без глазу.(三个和尚没水吃;七个保姆,孩子没人管:人多不干活)
以上这些谚语的前一种翻译汉民族色彩太浓,应当避免,而后一种译法则更科学。
五、结语
通过学习和研究俄语谚语,我们不仅更深入地领会到了俄语语言的奥妙和精华,精练了修辞,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从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俄语语言国情知识,扩展了知识面,有助于提高俄语学习的效果和兴趣。
参考文献:
[1]王畅.浅议俄罗斯谚语的来源[J].黑龙江教育学报,2006,(3).
爱林公主
俄语谚语中动物形象的应用参考 俄语谚语中动物形象的应用 摘要 动物谚语是千百年来在语言中凝练和沉淀的精华,通过生动的形象,恰当的比喻,引起丰富的联想,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并能引出比字面意义更深刻的意思,同时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活、风俗、习惯和社会历史经验。 关键词 谚语;动物;形象;渊源 .com 谚语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世界各族人民交流的工具,是人类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关于动物类的词汇,在谚语中更是发挥着积极而又有效的作用。动物从古至今,国内国外,都不曾离开过人类的生产、生活,通过它的自然本性,人们借以利用来描写社会状况,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大量的艺术作品都有它们的身影。俄语谚语中动物词汇体现了俄罗斯民族文化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更加深刻。例如,“волк”(狼),在俄罗斯民族心中是一种残忍,贪婪和狡猾的动物,于是就有一系列代表这一形象的谚语。“Волчьим слезам не верят”[1](狼的眼泪不可信),喻指不要轻信坏人的甜言蜜语或是可怜的话语。“Волка оятся в лес не хоит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引申义为:要想收获些什么,必定要承担某种风险。与狼形象相对应的动物经常是羊(овечий овца),在俄罗斯文化中它是软弱、愚昧的化身。“Волк в овечьей шкуре”[1](披着羊皮的狼),指阴险狡猾的伪君子。“Та не овца,что с волком пошла”(与狼为伍者,绝非善类),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俄语谚语众多,流传甚广,启迪和教育一代又一代人。从其来源看,比较复杂,不同方面,不同领域都有。 1 基督教经典著作《圣经》是俄语中动物谚语的重要来源 俄罗斯民族大部分人信奉宗教,因此有很多谚语来自于《圣经》。“козёл отпущения”指替罪羊。“Отелять овец от козлищ”[2]直译是区别绵羊和山羊,用来比喻区别有益的和有害的,分出好坏之意,使谚语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大量动物词汇的谚语还有来自寓言、喜剧、诗篇、小说的文学作品,比如,“слона не заметить”(睁眼不见大象),就出自寓言大师克雷洛夫的《好奇者》,指那些只注意细枝末节的小事而忽略重大的、本质东西的人。类似于汉语中的'“见树不见林”“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民间故事、童话传奇也是俄语动物谚语的丰富源泉。“по щучьему веленью”(按照梭鱼的吩咐),会出现奇迹,这一类是人民自己创造的,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丰富了民间艺术宝库。 2 按国别俄语中动物谚语可分为两大类 2.1 来自俄罗斯本国本土的动物谚语比如,“ёрная кошка проежала”译为感情破裂。在古代俄罗斯,人们由于缺乏科学知识,迷信的认为黑猫是不详之物,若遇到黑猫在人面前跑过去,很可能会有晦气的事情发生,或者会不顺心,或者能够惹起什么是非,尤其是在一对爱人或亲属之间本来感情很融洽,就因为“一只黑猫从他们中间跑过去了”,就会闹别扭,有矛盾。在俄罗斯民族传统中一直把母鸡看作是最愚蠢、最无用的动物。俄罗斯古老谚语中经常会出现关于“курица”(母鸡)这个词,“мокрая курица”[3](可怜虫),用来讽刺懦弱无能或没有气节的人;“слепая курица”(瞎母鸡),用来指责毫无见识,目光短浅的人;等等。 2.2 来自俄罗斯以外国家的动物谚语有些谚语源自希腊神话传说,例如,“Троянский конь”(特洛伊木马),也可翻译成木马计,是说对待敌人的东西,哪怕是敌人送来的“礼物”,也必须戒备警惕,以防阴谋诡计。也有些产生于欧洲,如“Ни рыа ,ни мясо”,这个谚语反映16世纪初欧洲宗教改革时期的情况,直译是“非鱼非肉”,通常用以比喻那些没有明确肯定的个性和立场的人 ,偶尔也可以指某种不确定的食物,相似于汉语谚语“不三不四”“不伦不类”“非驴非马”之意。“Крокоиловыслёзы”(鳄鱼的眼泪),是一个广泛使用的国际性谚语,世界许多语言中都有,最早来自非洲,典出英国12世纪的文学著作。鳄鱼在吞食食物时,它那双蓝里带灰的眼睛里,还会挤出几滴假惺惺的眼泪,用以讽刺那些一面干着穷凶极恶的勾当,一面却假惺惺地装着慈悲为怀样子的人物。按其形象意义,相当于汉语中的“猫哭耗子假慈悲”“老虎头上挂佛珠”。 3 从形式与意义的角度将俄语中动物谚语分成两类 3.1 俄语中动物谚语,在汉语中也能找到相应的动物形象当然,这是从形式上来看。“С суконным рылом в калачный ря”(带着粗毛的拱嘴),不要拱到卖面包的摊子上,意指不要企图占据不适合自己的高位的那些人。类似于汉语中的谚语“不要癞蛤蟆想吃天鹅肉”。“рыло”(拱嘴、鼻嘴),在俄语中多指猪的鼻子部分,猪在俄罗斯文化中指下流坯子,不讲文明的人,行为卑鄙的人。又如俄语谚语“Посаи свинью за стол ,она и ноги на стол”[4](让猪就席),它就会把腿也放在桌子上,喻指得寸进尺,忘乎所以,举止不文明的人。在汉语中虽然猪的形象并不是很好,也有肮脏、愚蠢、懒惰的象征意义,可是在现代汉语中猪的形象发生了变化,人们赋予了“金猪”特殊的意味。曾经非常流行这样一种说法,2007年是60年不遇的“金猪年”,因此只要在这一年中出生的孩子是最好的,无论健康、智力或是成年后的命运都会受到庇护,因此许多还没有宝宝的青年人都争相掐指算着时间,准备在最佳时间迎接宝宝的出生。而“癞蛤蟆”这一词正巧与俄语中“猪”的形象意义相同,因此俄谚语中猪的形象,在汉语中用蛤蟆来表达。 3.2 俄谚语中没有出现动物的踪迹,却在翻译汉谚语中找到了它的形象“Дальше ехать некуа”(悬崖勒马),没有地方可走了。“Из окна всего света не оглянешъ”(从窗户里看不到整个世界),喻指管中窥豹,坐井观天。汉谚语中的“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而相应的俄语翻译是“Лучше позно, чем никога”(晚做总比不做好),这句话原是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的著作《罗马人民的历史》中的一句格言:Potius sero quam nunquam。由于李维的著作对欧洲历史文化都有重大的影响,这一格言为后世经常引用而逐渐成为一句通用的谚语。“Оним миром мазаны”(一路货色,一丘之貉),миро是基督教徒用的圣油,根据基督教的习惯,在举行某些宗教仪式时,参加的人都要涂上圣油。因此,这一个谚语最初表示“同一信仰的人”的意思,后来用于贬意,表示“具有相同缺点的人”。“貉”平时表现性情温顺,反映迟钝,但在捕捉小动物时,则反应灵敏,凶相毕露一种动物,在俄谚语中却没有出现。 动物谚语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语言丰富的内涵,正确地理解俄语中动物谚语的形象色彩,有利于对语言的深入了解与应用,对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叶芳来.俄汉谚语俗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彭在义.俄语成语释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现代俄汉双解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
俄语专业毕业论文的标准格式要求引用页码。如正文中的括号标出时此处不必再加。 (2)中文书目的著录格式: 1)专著注录格式:作者,书名,版
基本上都是俄语的,不过有些选题是翻译,或者成语等,需要举例子,那些句子就要翻译成中文了,不过论文大部分的内容还是俄文。
一九二九莫伸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会插不会插,瞅你两只脚买种百斤,不如留种一斤七月秋,里里外外施到抽一季草,两季稻,草好稻好夏至后压,一担苗,
以下是我整理的韩语 谚语 ,在韩国口语中的使用,有锦上添花的效果。一起来看看吧。 韩语谚语 남몰래 벙어리 냉가슴 앓다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남의 말하기
yandex 俄语谷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