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49

small891227
首页 > 学术期刊 > 新药临床的药物动力学研究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陽-iYummy

已采纳

药物动力学研究的意义在于它在药学领域里具有广泛的应用,近年来,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在理论上,实验方法上和应用上都有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推动了药物动力学的发展和应用。1.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制过程中的指导意义:回顾药物研究的过程,剖析某些类型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物体内过程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出药物动力学对于指导药物设计的重要意义。在研制一种新药时,常常希望通过结构改造来达到所期待的要求,但是化学结构改变以后,使药物体内过程亦发生变化。因此,即要弄清疗效关系,亦必须掌握药物的理化性质与药物内过程之间的关系,药物动力学的原理与方法方法广泛的用于新药的研制过程。在设计新的化合物时,参考药物动力学参数,分析药物结构对参数的影响,发现什么基因会改变药物的吸收和处置的动力学过程,从中找出规律,再用以指导新化合物设计,就能发挥药物动力学对新药设计的指导作用。药物结构的改变可以大大改变药物的动力学性质,巴比妥类药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较小结构变化,即可显著地改变药物的处置过程。因此,合成一系列具有不同作用特点和不同动力学参数化合物,就或找到几个临床所需要的药物。对于药物的动力学研究,不仅可求得这些药物的动力学参数,便于进行定量的比较,而且对于由于化学结构的变化所引起体内过程改变的影响可做出分析和讨论。我们知道,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着药物的理化性质,不同结构的药物,其脂溶性、水溶性、酸碱性、解离度,受酶催化的生化学反应的难易程度都不同。因此,在新药设计中,不论是制备同型物还是前体药物,通过化学结构的改造,改变了化合物的理化性质,都可以使药物的动力学性质发生改变:如改变药物的脂溶性或水溶性,就可以改变药物的吸收速率和吸收量,肝脏的首过效应,以及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改变药物的选择性,就可以改变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结合、活化或失活;改变药物在体内的时间过程,就可以改变药物的消除,及排泄或代泄速率。从药物动力学角度来说,新药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药物化学结构改造,设计出使体内过程符合临床需要的药物,以满足临床治疗的要求。2.药物动力学在中草药有效成份研究中的意义:中草药有效成份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是对祖国医药学发掘、整理、提高的一个崭新课题,它面广量大,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用意义。近年来中国中草药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发展,如水飞蓟种子提取的西利宾的药物动力学研究。西利宾(Silybin)系水蓟素(Silymairin为中草药水飞蓟种子提取的总黄酮)中的主要成份。水飞蓟素已应用于临床,对慢性迁延性或慢性活动性肝炎疗效较好,亦未发现副作用或毒性反应。近年来的研究证明,水飞蓟素还有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及降低肝脏脂质沉积作用。为使临床用药方案合理化,并进一步探讨其降低脂保肝作用机理,有必要对其药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经雄性大兔静脉注射西利宾100mg/kg动物实验表明,符合开放式双室模型特征。3.药物动力学在药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我们知道,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和生活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它一方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另一方面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因此药理学常被分为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和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两大部分。早在40年代后期,Brid就发现,药物的药理作用可以用血药浓度来说明。药物的药理作用强度多与作用部位的药物浓度有关。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又常反映作用部位的浓度。药物治疗的关键就在于使用部位药物浓度维持在最低有效浓度以上和最低中毒浓度以下。然而,体内药物浓度由各种途径的消除,不会总是保持不变的,而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最终从体内消除。为反映这种变化,把血药浓度变化绘成“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有了这一曲线,通过数学模型的处理,可得到各种动力学参数。从曲线中可以确定药物浓度的最大值,达到最大值所需的时间,出现有效浓度和维持有效浓度的时间,计算药物的生物半衰期,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泄和排泄特点等。根据大量实验研究,得出血药浓度与药物作用关系的下述三个观点:①药物作用与血药浓度的关系比剂量关系更密切;②不同个体要达到相同血药浓度所需剂量有很大差异;③差正常动物对某种药物和受体部位之间的个体差异很小,血药浓度相同,在不同动物出现的作用亦相似。例如,速尿的利尿作用强度与血药浓度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静脉注射速尿以后,不论是尿流量还是Na+排出量的对数值,都与血药浓度的对数值存在着良好的线性关系。因此,研究不同时间血药浓度的变化,在估价药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4.药物动力学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药物动力学与临床药学相结合,产生了临床药物动力学(clinical pharmacokinctics),主要是研究实现临床给药方案个体化,包括给药剂量、给药间隔时间、给药途径以及剂型的选择等方面的内容。是国外临床药学研究生及临床师的培养计划中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在临床给药方案设计中,药物剂量的确定,若给药剂量太小,则无效;剂量太大,则容易引起中毒。究竟多大剂量适宜,需要药物动力研究,方能作出正确的回答。又如多剂量给药时,给药间隔时间的确定,给药间隔时间长则不能保持体现内有效的血药浓度;若给药时间过短,不仅用药过频很不方便(特别是注射给药),还容易造成体内药物蓄积中毒。如果根据药物动力学研究,知道药物的生物半衰期或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或最低稳态血药浓度等参数,则有助于临床医师,药师用动力学方法设计出给药间隔,负荷剂量,维持剂量等科学的给药方案,特别是器官病变患者给药方案设计,通过血药浓度监测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象“量体裁衣”一样,具有重要意义。药物动力学的理论和参数对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作用是多方面的,例如,曾被临床广泛应用的三磺片(ST、SD、SM2各0.167g制成0.5g的片剂,和三磺合剂ST、SD、SM2各取3.3%,制成10%的混悬液)。近年来,经药物动力学研究发现,这三种磺胺联合应用由于三种药物的生物半衰期和血浆蛋白结合率相差悬殊,很难保持体内有效血药浓度。药物的t1/2短,从体内消除的快,t1/2长,很难保持体内有效血药浓度。再则三种磺胺血浆蛋白结合率相差很大,联合应用以后,将发生竞争性结合,结合率大的SM2夺走了血浆蛋白,结合率小的SD,在血液中呈游离状态,达到作用部位后,使其作用强度和副作用大大增强,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三种磺胺联合应用,很难保持有效血药浓度,因此,结合其生产和应用价值进行重新估价,现已停止使用。5.药物动力学在药剂学、生物药剂学等学科领域中的重要地位:药物动力学与药剂学相结合,产生的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与药效关系的一门科学。其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制剂的生物药学研究所提供的资料,可以正确地评价药物制剂的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制剂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的有效性。在长期的临床用药工作中,人们常常发现,同一药物制剂的不同药厂出品,或同一药厂同一制剂的不同批号之间,疗效相差很大。国外也有类似的报道,1968年澳大利亚生产的苯妥英钠片剂,病人服用疗效一致很好。后来,有人将处方中的辅料CaSO4改为乳糖,其它未变,结果临床应用时连续发生中毒事件,是什么原因呢?引起人们特别注意。经药物动力学研究发现,将处方中的CaSO4改为乳糖以后,压制的片剂体外释放和体内吸收都大大提高,使血药浓度超过了最低中毒浓度,因此发生中毒事件。1964年有报道,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沷尼松片剂,剂量达到原来的4倍亦不显效。经研究发现,无效片剂释放一半所需的时间,即T50为173分钟;有效片剂释放一半,即T50为4.3分钟。但此两种片剂崩解时限为2.5分钟。大量事实证明,片剂崩解了,但药物不一定能够完全释放。片剂释放问题,必然影响药物的吸收和临床疗效。在过去的药典中规定,片剂的崩解时限是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能通过10目筛,即崩解到颗粒小于1.6mm即为合格。但是,大多数药物要以分子状态才能吸收,那么,从1.6mm再继续分散到可以吸收的分子状态,还要经过漫长的过程,药典规定的崩解实验已经无能为力了。因此,近年来,世界各国及中国新药典对片剂和胶囊剂的部分产品都提出了释放度的要求,国外部分片剂还提出了生物利用度的要求。实践证明,“唯有结构决定疗效”的概念,现在看来,已经不完全正确了。因此,如何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制剂质量等重要工作,仅仅依靠原有的经验,显然是不够的,必然联系药物动力学的原理与方法,作进一步的研究工作。70年代中期,药物动力学应用于药剂学以来,首先是在生物利用度和长效制剂的设计方面。有关生物利用度的专著和综述已有不少,美国药学会杂志(J Am Pharm Assoc)在1975~1976年间,曾连载10多种药品的生物利用度专论,其中包括地高辛、呋喃坦啶、土霉素、四环素、苯妥英钠、沷尼松、氨苄青霉素、氢氯噻嗪、氢沷尼松、药霉素、华法令、保泰松、磺胺异恶唑等。国内近年来也进行了大量工作,如强的松龙片剂与滴丸剂、扑热息痛片剂及四种型的比较,阿期匹林片剂及栓剂、氨茶碱片剂及栓啶栓剂、苯妥英钠片剂、核黄素片剂、氢氯噻嗪片剂、SMZ片剂等。生物利用度研究中,按给药次数,有单次给药和多次给药多种;按被测体液分,常用血药浓度与尿药浓度法两种。者需要依据药物动力学的原理对实验作合理设计,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应用药物动力学原理设计长效制剂的综述亦不少。药剂学中亦有收载。根据释药速度的不同、Weuing等将长效制剂分为四种类型:1型:只有一级速度的缓释部分,而无速释成分的制剂;2型:只有零级速度缓释部分,而无速释成分的制剂;3型:含有零级速度缓释部分,同时含有速释成分的制剂;4:含有一级缓释部分,同时含有速度成分的制剂。以上各类长效制剂者有各自的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式,均为应用药物动力学的方法设计的典型例子。Chandrasekaran等最近应用药物动力学原理设计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典型例子的综述,详细地叙述了口服控制传递系统、东莨菪碱透皮治疗系统及介绍了微型渗透泵了基本设计参数和工艺。前体药物(Pro-drug)有时可使药物长效化,利用药物动力学原理对此加以探讨的例子亦有报导。综上所述,药物动力学已成为一种新的有用的工具,它在药学领域里具有广泛的应用。医学上一些重大课题,如癌症、冠心病、高血压等迄今尚未找到的疗效卓越的新药。因而,寻找新药的方式,正在逐渐从经验转向更为合理的形式。例如,通过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酶学、药物动力学、统计学以及各种光谱技术以发展或设计新药、新制剂、新剂型。近年来,很重视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间的定量关系的推导,从而设计更为优越的药物。这类方法中,Hansch方程式的应用正日渐增多,但还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如代谢产物产生的毒性,药物与血浆或组织内蛋白相结合而失去效用,以及药物的立体因素等问题。量子化学的应用尚在初始阶段,尚未能满意地解决结构与活性间的关系。应用数、理化最新技术和药物动力学方法,将为新药研究开辟新的途径。从而创制新药、好药、征服各种顽症、绝症,开创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新局面。

208 评论

坤坤890206

蒋学华教授作为负责人组织开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p-糖蛋白在口服中药制剂吸收中的作用与调控研究”、“中药口服给药系统设计与评价中的生物药剂学方法研究”和“中药制剂物质基础细胞模型筛选方法研究”。研究中将Caco-2细胞模型首先应用于中药药效物质的筛选,提出了以细胞模型筛选药效物质基础成分为指导,调控药物释放速度和改变药物膜透过性为手段,体外释放与体内吸收动力学相关性研究为中心,设计与优化口服中药速效与缓释制剂处方工艺的中药现代化研究思路,对中药生物药剂学学科的创建与中药制剂现代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蒋学华教授作为负责人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抗癌药物器官靶向毫微粒给药系统质量评价研究”和国家医药技术创新博士项目“肝靶向阿克拉霉素A毫微粒冻干针剂的研究”,制备出具肝靶向特征的阿克拉霉素A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纳米粒和阿克拉霉素A聚乳酸纳米粒,进行了器官靶向纳米粒给药系统的质量评价研究工作,提出了系统的器官靶向纳米粒给药系统的质量评价指标与方法,为器官靶向纳米粒给药系统的研究开发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蒋学华教授负责完成了近百项新药临床药动学研究与生物利用度评价研究,为我国新药Ⅰ期临床研究进行了大量探索性工作,并公开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是四川省知名的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专家,在国内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评价研究领域有较高声望。在研究开发领域,蒋学华教授负责完成了数十项新药药剂学开发研究。包括萘哌地尔片、格列美脲胶囊、阿莫西林/双氯青霉素胶囊、注射用他唑吧坦钠/哌拉西林钠、复方碳酸钙泡腾颗粒等。蒋学华教授大力倡导临床药学教育和临床药学工作模式。参与了我国首次临床药学本科教学计划的拟定与实施,作为负责人针对临床药师培养与临床药学工作,主持并实施了教育部教学改革的研究项目、四川省教学改革的研究项目和多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在这一领域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通过组织全国临床药学的继续教育工作,培养了大批我国早期的临床药学人才,为我国临床药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发表了与之相关的论文10余篇。是我国知名的临床药学教育家与临床药学学科创建者之一。蒋学华教授为本科学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开设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动学”、“药物现代评价方法”、“高等药动学”“临床药学研究方法”和“药事管理学研究方法”等课程,是四川省精品课程“药事管理学”的课程负责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以其渊博的知识为我国药学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新药研制:“萘哌地尔片”,2001年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制剂负责人);新药证书编号:国药证字x 20010137(发证日期:2001.3.14.)“格列美脲及其胶囊”,2000年获国家二类新药证书(制剂负责人);新药证书编号:国药证字x20000529与x20000530(发证日期:2000.12.15.)“注射用奥沙利铂(冻干针剂)”,2001年获国家二类新药证书(制剂负责人);新药证书编号:国药证字x20010568(发证日期:2001.9.6.)“阿莫西林/双氯青霉素胶囊”,1999年获国家三类新药证书(制剂负责人);新药证书编号:国药证字x19990109(发证日期:1999.7.28.)“注射用他唑巴坦钠/哌拉西林钠”,1999年获国家三类新药证书(制剂负责人);新药证书编号:国药证字x19990143(发证日期:1999.7.28.)“复方碳酸钙泡腾颗粒”,2004年获国家三类新药证书(项目负责人);新药证书编号:国药证字H20040651(发证日期:2004.6.24.)专利申请:2005.10.26.申请的发明专利:“丹参酮固体分散体和包合物及其用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公开号:CN1686104A(第一发明人);2003.3.26. 申请的发明专利:“对产β-内酰胺酶耐药菌株有协同作用的抗菌素组合物”,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公开号:CN1404834(第四发明人);获奖:“尿中异烟肼及其代谢物乙酰异烟肼的比色测定及汉藏135例乙酰化代谢测定”获1988年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第二主研);“药品溶液颜色检查法标准化研究”获1992年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第二主研);“以诺氟沙星为模型药物考察毫微粒眼用新剂型的基础研究”,获1999年度四川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三主研);“诺氟沙星毫微粒眼用新剂型的基础研究”,获2000年度成都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三主研);2000年12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四川省教育厅评为 “作出突出贡献的四川省博士学位获得者”;“21世纪初药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04年获四川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项目负责人);“21世纪初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药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05年在四川省第十一次社科成果评奖中获社科优秀成果奖并被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评定为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项目负责人);作为负责人承担的纵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抗癌药物器官靶向毫微粒给药系统质量评价研究”。批准号39570842;经费8万;起止年月:1996.1.-1998.12.代表性论著近三年发表的主要论文1. 利福平和异烟肼联用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华西药学杂志,2003,18(1):16;2. HPLC测定人血浆中的酮洛芬,华西药学杂志,2003,18(1):50;3. 新时期医院药学与药学教育,药学教育,2003,19(1):1;4. 关于缓、控释制剂体内外相关性试验的讨论,中国医药导刊,2003,5(2):150;5. 制剂工艺条件下的胸腺五肽稳定性评价,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4(2):292;6. RP-HPLC同时测定血浆中对乙酰氨基酚和咖啡因的浓度,华西药学杂志,2003,18(2):110;7. 灯盏花素在家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药学学报,2003,38(5):371;8. 空腹与饱服大剂量烟酸缓释片的药动学,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3):129;9. Pharmacokinetics of scutellarin in dogs,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 2003,12(3):127;10. 阿莫西林对格列美脲在草犬体内药动学的影响,中国药学杂志, 2003,38(3):207;11. Determination of Sulphonylurea Glimepiride in Dog Serum by RP-HPLC with Pre-column Derivatization;,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2003,12(2):101;12. 阿芬咖片中阿司匹林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3,20(4):661;13. 灯盏花素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3,20(4):692;14. 异福片中利福平的生物等效性评价,中国药房,2003,14(7):416;15. 异福酰胺片药动学与相对生物利用度,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8):475;16. 人参皂甙Re提取方法的研究,西北植物学报, 2003,23(4):667;17. 献血者服用中药后延期献血期限设定的探讨,中国输血杂志,2003,16(6):389;18. 食物对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影响,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3. 13(6):43;19. 3种放疗、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症治疗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中国药房,2003,14(10):601;20. 萘哌地尔生物黏附性缓释胶囊处方及体外黏附力测定,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3,34(9):448;21. 阿莫西林对格列美脲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华西药学杂志,2003,18(4):246;22. 醋柳黄酮缓释胶囊中总黄酮及槲皮素、异鼠李素的含量测定,华西药学杂志,2004,19(1):41;23. 群体药动学理论及其应用,中国药房,2004,15(1):50;24. 加替沙星制剂中有关物质检查与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抗生素杂志,2004,29(3):146;25. RP-HPLC测定血浆中乌拉地尔的浓度,华西药学杂志,2004,19(2):119;26. RP-HPLC测定犬血浆中3种丹参酮的浓度,华西药学杂志,2004,19(2):121;27. 萘哌地尔缓释胶囊在家犬体内的药动学,中国药房.2004. 15(5):269;28. 异福胶囊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4. 21(2):132;29. 格列美脲大鼠小肠吸收的研究,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26(10):886;30. 胸腺肽胶囊的研制,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24(8):483;31. 头孢哌酮及其与他唑巴坦的复方制剂在家犬体内的药动学研究,中国药房,2004,15(8):469;32. 阿克拉霉素A固体脂质纳米粒冻干针剂体外释药规律研究,中国药房,2004,15(9):533;33. 乌拉地尔缓释胶囊相对生物利用度和体内外相关性研究,中国药学杂志,2005,40(2):123;34. 国产塞克硝唑片剂与胶囊剂的生物利用度研究,中国抗生素杂志,2005,30(20):114;35. 黄藤素缓释片释放度的测定及其释药特性,华西药学杂志,2005,20(2):113;36. 醋柳黄酮缓释片的体外释放规律,华西药学杂志,2005,20(2):133;37. Labrasol对肠P-糖蛋白功能的影响,华西药学杂志,2005,20(2):139;38. 临床药师任职技术(准入)条件的探讨,中国药房,2005,16(7)484;39. 药动学模型的辨识问题研究,中国药房,2005,16(7)525;40. 谷胱甘肽制剂人体药物动力学研究,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13):297;41. P-糖蛋白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中国药房,2005,16(10):787;42. HPLC测定人血浆中茴三硫浓度,药物分析杂志,2005,25(8):970;43. 大鼠在体吸收连翘苷的机理研究,华西药学杂志,2005,20(5):387;44. 注射用奥曲肽在人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华西药学杂志,2005,20(5):414;45. 关于医疗机构药师优良工作规范(GPP)的探讨,华西药学杂志,2005,20(5):466;46. 丹参醇提物在大鼠体内动力学研究,中草药,2005,36(10):1480 ;47. 细胞间渗透促进剂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中南药学,2005,3(6):36348. Absorption profiles of sanchinoside R1 and ginsenoside Rg1 in the rat intestine. European Journal of Metabolism and Pharmacokinetics, 2005,30(4):261;49. 阿糖胞苷纳米粒冻干针剂家兔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7(1):145;50.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EG-scutellarin Conjugates. A Potential PEG Ester Prodrug for the Oral Delivery of Scutellarin,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06,17(1):85代表性论著1. 主编:《药物评价方法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成都, 2005年;2. 参加编写:《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3. 参加编写:《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4. 参加编写:《靶向给药制剂》,四川科技出版社,成都,1997年;5. 参加编写:《实用临床药物动力学》,四川大学出版社,成都,1997年;6. 副主编:《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使用手册》,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北京,2001年;

317 评论

相关问答

  • 临床动物研究论文的格式

    1、医学论文格式由以下6部分组成:论文题目;作者署名、工作单位和邮编;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关健词;正文(资料与方法、结果、结论)参考文献。 2、要求

    tongtongaiya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某药物临床疗效研究论文

    ESWL治疗与药物治疗对缓解输尿管结石致绞痛急性发作的临床分析【摘要】 目的 比较输尿管结石致绞痛发作时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20例输尿管结石

    羋修羋修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药物与临床杂志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原《新药与临床》),1982年3月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由中国药学会和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科技情报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全国性医药科技期刊

    stella59444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兽医临床合成药物研究论文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与发展,我国传统的畜牧行业展开了相应的改革,我国的畜牧兽医行业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畜牧兽医本科生毕业论文下载的范文,欢

    墨墨姐姐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杂志论文格式

    学术堂为大家推荐几本中医类的核心期刊,供大家参考:1、《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刊物简介:主要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和中西医结合方针,报道我国中西医结合在临床、科研、教学

    甜甜小小宝Sally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