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33

难得明白
首页 > 学术期刊 > 有关政治学研究对象的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oJo爱次肉

已采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十七大在理论上的最大亮点就是提出了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这面旗帜就是我们要永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体系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艰辛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结晶,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其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是怎么估计也不过分的。所以,十七大将“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在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和世界先进水平不断拉大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如何利用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这两件利器,坚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深入思考。他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现代、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开创了一条金光大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四个多样化”的社会和思想现实,对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从而间接地对“什么是社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首要基本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回答。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阶段性特征,认真分析并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理论创新,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正确地对“要不要发展?什么是发展?发展为了谁?怎样才能发展?”这样四个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做出了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回答。从而在新的高度上凝聚了人心,统一了思想,把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三大重要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是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从理论主题上看,这根“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是千百万人民群众为之奋斗的事业,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事业;从理论品格上看,这根“脉”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活的灵魂在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敢于纠正自身的失误,敢于超越自身的局限,永不停歇地进行理论创新;从理论基点来说,这根“脉”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想问题、办事情都是从这样一个基础出发,得出的思考才能符合实际情况,不说过头话,不办超越自身能力的事情;从理论目标来看,这根“脉”就是为了亿万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奋斗,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没有变,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依然是我们庄严的承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每向前推进一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就相应地向前加深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没有终结,我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讨也不会结束。所以,这一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辟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一个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开放的体系,随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三大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也必然愈加丰富。领导干部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达到新高度,标志着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跃升到一个新起点,标志着我国人才工作进入到全面展开、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当前,全国各地正在全力打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新环境,全面开创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努力建设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新队伍。领导干部的人才观事关人才去留,事关民心向背,事关事业兴衰。领导干部的人才观对于整个人才工作大局,对于抢占人才工作的制高点,对于掌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至关重要。因此,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尤为重要和迫切。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必须解决“人才工作的出发点是什么”的问题。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围绕发展的总体要求,确立人才工作的总体目标;根据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用发展水平和质量,检验人才工作的成效。人才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发展大局,必须有利于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凡是不利于发展的人才政策都要废除,凡是有利于发展的人才政策都要尽快建立。通过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让所有人才都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让所有人才都为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施展才华、贡献力量。因此,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必须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必须解决“人才工作的落脚点是什么”的问题。当前,人才工作面临着四个问题: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流失较严重;同时也还隐藏着三个深层次问题: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有待完善。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在加强对人才的培养锻炼的同时,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全面推进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努力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运行格局。尽快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尽快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尽快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尽快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可见,人才工作的“落脚点”是为人才服务,不仅要为“人人成才”服务,而且要为“人尽其才”服务。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必须解决“人才工作的切入点是什么”的问题。人才工作是一项事关当前、影响长远的重大战略任务,人才工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当前,人才工作进入全面发展、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培养锻炼的任务很重,需要做的工作很多,需要建立的制度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那么,我们工作的切入点是什么呢?好高骛远必然一事无成,急功近利定会欲速不达,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把现有的人才资源开发好、利用好,为各类人才不断涌现和充分发挥作用营造氛围,制定政策,提供机会,提供舞台,提供服务。要特别重视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变“闲人”为“贤人”,变“常人”为“能人”。不仅要在人才观念上实现重大转变,在人才工作上实现重大突破,而且要在人才发挥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明显效果。所以,人才工作的“切入点”是开发利用好现有人才,变人口压力为人才资源优势。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必须解决“人才工作的关键点是什么”的问题。“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人才是一个动态的有机体,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个相对主流的人才界定标准。由于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对人才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观念,主要表现为人才“文凭化”、“全才化”、“政治化”、“先天化”等,这些片面的观念对人才成长导向、人才发挥作用影响极大,产生这些错误人才观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一个正确的人才评价体系。人才评价标准不一,人才工作方向不明,人才成长导向不清,人才作用发挥不好。因此,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是人才工作的关键。中央指出,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坚持走群众路线,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坚持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改革各类人才评价方式,完善人才评价手段,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水平。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必须解决“人才工作的根本点是什么”的问题。培养人才、引进人才、评价人才、使用人才都不是目的,搞好人才工作的根本目的是鼓励劳动和创造。一个人到底是不是人才,要看他是否能创造出显赫的业绩。因此,我们要重用人才,更要服务人才,厚待人才,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社会环境。各级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既要有识人的慧眼,也要有用人的胆略,更要有容人的雅量;既要当好伯乐,又要当好益友,更要当好良师。一定要珍惜,要理解人才,善待人才,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发挥他们的长处,宽容他们的过失,尊重他们的劳动。使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真正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必须解决“人才工作的结合点是什么”的问题。组织工作和人才工作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二者虽然工作的对象、范围、要求各不相同,但二者工作的终极目的基本一致,都力图通过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的育人选人用人机制,达到人人成才,人尽其才,奉献社会,造福人类的目的。因此,找准组织工作和人才工作的结合点,把发展党员与培养人才结合起来,把选拔干部与发现人才结合起来,把提拔干部与重用人才结合起来,把党员、干部、知识分子三支队伍的建设与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的建设结合起来,必将对深化组织工作和推动人才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党员、干部、人才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增强是一个动态的、渐进的过程,对其评价和使用也要及时跟进,及时调整。要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和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让干部、人才各就其位、各显其才,各尽其能,破除职务、职称终身制,促进干部、人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194 评论

容妆淡淡

朋友,这个课题真的很广泛,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点开论述,比如政治在社会和经济的信用和影响来展开阐述,或者就是政治和外交之类的课题也可以

122 评论

ANATOMY坂崎琢磨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一个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构成的完整体系。其中政治意识文明是政治文明的精神状态。在政治文明的三维结构中,体现精神实质的政治意识文明可视为其内在的灵魂。正确地揭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对于研究政治文明并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政治意识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观念形态。政治意识是一个包括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道德在内的人类政治意识系统。政治意识文明就是上述政治意识不同层面的进步状态。从构成要素来说,政治意识文明包括文明的政治意识形态、文明的政治心理、文明的政治思想和文明的政治道德。从价值取向来说,政治意识文明则是包括公平、公正、正义、理性、权利、义务、责任、自由、自主、平等、博爱、民主、法治等难以一一列举的进步的政治理念。 政治意识文明总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因而必然地要受到社会存在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社会存在的变迁推动着政治意识文明的发展。因此,研究政治意识文明不能脱离现实社会条件。罗素说过:“政治理想必须根植于个人的生活理想。政治学的目标就是要使个人的生活达到最优。政治家所考虑的应当是各式各样具体的人——男人、妇女、儿童——而不是别的或凌驾其上的什么东西,因为正是这些人构成了这个世界。使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最大的利益——政治学的使命就是按照这个原则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就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有必要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意识,同时也要尽快提高公民的自主意识。恩格斯说过:社会主义使“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列宁也特别强调群众的自觉性是国家力量的表现,他说:“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且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 就目前我国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根本上说是有利于政治意识文明发展的。199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 政治意识文明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产物,我们不能脱离经济基础来谈政治意识文明,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政治意识文明的独立作用。实际上,在人类文明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从古希腊、罗马,到基督教时代,直至现代的信息时代,其中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的时代意识,而且这种时代意识制约着整个文明的发展。 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言:“总之,在每一时期,在每一文化阶段,这种单一的‘内在精神’都制约着从道德、艺术、政治体制到哲学的全部形式。”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一个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构成的完整体系。其中政治意识文明是政治文明的精神状态,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规范要求,政治行为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外在表现,政治意识是政治文明之魂

182 评论

蓝色泡泡沫

资本主义&ttt=118这里面都是西方政治方面的论文,都是免费的例如这一篇(不全,因为原文有1万多字)这篇在第二个链接里20世纪西方政治学:形成、演变及最新趋势【内容提要】西方政治学的研究传统是古希腊的圣哲们所奠定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伴随着社会科学分化的一般趋势,西方政治学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科框架,完成由传统政治研究向现代政治科学的转变。20世纪中期,行为主义及后行为主义政治学成为西方政治学的主导范式,它的孕育、兴盛和衰弱经历了大半个世纪。“二战”以后,西方政治学研究出现了三种范式或元理论(本体—规范的理论、经验-分析的理论和辩证—批判的理论)共存的局面。在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的杂交化、整体化大趋势下,世纪之交的西方政治学出现了政治经济整合研究、政治学现实性增强、政治哲学复兴、由国家焦点向全球视野的转变等新趋势。【关 键 词】西方/政治学/行为主义【 正 文】政治学是一个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现象、政治关系或政治实践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领域,它涉及国家(政府)、政党、权力、政策、统治、管理和价值分配一类的主题。在当代西方,政治学与经济学、社会学一起并称社会科学的三大学科。如同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一样,西方政治学(Political science)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形成于19世纪末、 20世纪初。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与演变的历程(经过确立独立的科学框架、学科的分化及初步整合、整体化和杂交化趋势出现三个阶段)之后,世纪之交的西方政治学呈现出一种新的知识形态。本文将简要回顾20世纪西方政治学的发展,着重评析二战后及世纪之交西方政治学发展的状况、成就及最新趋势,以便为面向21世纪的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提供某些有益的借鉴。一、现代西方政治学的形成现代政治(科)学研究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然而,作为人类古老的知识领域之一,政治(学)研究源远流长,它的历史与国家的历史一样悠久。因为自从有了阶级和国家,就有了阶级统治和政治管理,也就需要对这一类现象加以研究,并提供政治相关知识。可以说,随着东西方最初奴隶制国家及其法律、政治制度的产生,就出现了政治的研究,开始了政治思想及政治学的发展史。在各文明古国遗留下来的历史典籍(如《汉谟拉比法典》、《摩奴法典》和《政事论》)中,可以找到大量关于政治和法律的论述。西方政治学的研究传统是古希腊的圣哲们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所奠定的。所谓的研究传统,是指一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研究组织、理论体系、主题范围、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的构成方式,它决定了该学科的学者们提出课题、分析问题和理论论证的方式。古希腊产生了系统的政治研究思想,以城邦(国家)的兴衰为中心,政治学作为一种为管理复杂国家(城邦)事务提供指针的专门学问而出现。古希腊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思想家或哲学家及学派。如梭伦、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学派、德谟克利特、诡辩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其中尤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研究的成就最大。人们认为,他们两人奠定了西方政治研究传统及其方法倾向的基础——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哲学思辨方法和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实证比较方法;或者说,前一种模式“带有较多的哲学色彩、怀疑论和理想主义”,后一种模式“较为现实、科学和敏感”。(注:格林斯坦、波尔斯比主编:《政治学手册》(上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1、11~12页。)之所以说西方政治学的研究传统是由古希腊时期所奠定的,理由是:第一,希腊人创立了政治事物,即描绘了政治这种东西,把它同个人存在和集体存在的其他方面区分开来;第二,希腊人在活动的意义上创立了政治学,意识到它本身是活动,是致力于研究政治事物的活动;第三,希腊人造成对单个政体(国家、城邦)两重性中固有的问题尤其是公民与政体的关系问题的持久意识;第四,希腊人首先认真地表达了政治学研究中主要的、令人迷惑不解的、一再出现的问题,即“既然”和“应然”的关系。他们从此开辟了解决实际的和伦理的东西之间关系问题的道路,即使没有为以后的政治研究提供一条可以被接受的路线,也提供了一个起点。(注:格林斯坦、波尔斯比主编:《政治学手册》(上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1、11~12页。)古罗马时代尽管没有出现伟大的政治理论家,没有形成在后来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哲学,但是罗马人把古希腊的政治理论加以应用,其实际成就也深刻地影响了现代西方的政治思想。这不仅表现在罗马人扩展了实际的政治范围——从城邦国家扩张为地域辽阔的帝国,并创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而且表现在罗马人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将古希腊的政治研究传统带进中世纪,进而流传到现代世界;他们还为现代政治研究贡献了个性意识、个人尊严、“自然状态”与自然法、人生平等观念。古希腊罗马时代是西方政治研究传统的形成阶段。这一传统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政治思想与道德哲学或伦理学密切相关,人们研究政治问题是为了实现某种“正义”或最高的“善”,其研究成果主要是以政治伦理学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中世纪是西方政治研究及政治思想缓慢演化的时期。基督教的兴起以及神学世界观的支配地位,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研究及政治思想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有如政治思想家萨拜因(G.H.Sabine)所说,基督教会的兴起及其对精神领域所拥有的控制权是“西欧历史上的政治学和政治哲学两方面最富于革命性的事件”。中世纪的政治研究主要采取了神学政治论的形式,政治学实际上是隶属于神学体系的一个科目;《圣经》是政治研究的出发点、信仰的绝对权威,是判断真理或是非的基本标准。这一时期政治研究的中心主题是教会与国家、教权与王权的关系,而中世纪神学政治研究中由古希腊罗马时代所继承并发展了的个人与社会、国家权力、理性与信仰等成为近代西方政治研究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315 评论

相关问答

  • 政治论文有关中学生

    政治论文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二政治论文1000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青少年的叛逆心理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

    站在时光深处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侦查学的研究对象论文

    刑事侦查学,是研究 刑事案件规律特点及侦查对策的一门社会应用学科。刑事侦查学是以刑事侦查工作为对象的。刑事侦查是指侦查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

    修中圈儿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中学生论文有意义的研究对象

    你看下这个,这个可以帮你理解开题报告怎么写,你要多看看。参考参考

    张祝君1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论文

    随着对 英语 文化 学习的不断深入,随着英语重要地位的不断确立,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工作也越来越深入。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语语言学论文 范文

    添喜lucklily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有关时事政治的论文

    时事政治是学生进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 教育 ,是帮助学生透视社会 热点 ,下面是我整理的时事政治论文3500字,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浅谈欧债

    忘记高傲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