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52

小妮子乖乖81
首页 > 学术期刊 > 觉新人物毕业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明明来干啥

已采纳

觉新是一个复杂性格的人物。他是一个清醒认识到自己悲剧命运的懦夫。 1、 自愿的牺牲自己。因为受到过五四新思潮和反封建的新空气的影响,他切身认识到封建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但他受到的封建教育和封建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太深,作为封建家庭的“孝子贤孙”,使他自愿地挑起家庭的担子。他自愿为家庭牺牲自己,不敢反抗。 2、 他是一个自觉的懦夫,对封建家长的专制意志处处退让、顺从甚至做帮凶。他牺牲了梅、瑞珏,还劝说觉民接受高老太爷定的冯家的亲事。 为了维护封建家庭他付出了自己和亲人的惨重代价。觉新的悲剧是封建末世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他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命运,由此产生了绝望、悲观等心态。这一形象对现代中国的某些知识分子具有很大概括力。

302 评论

太极武者NO1

高觉新是高家的长房长孙,觉明、觉慧的大哥,是一个长期接受封建教育,深受封建教育礼教制度的迫害,但又是一个渴望幸福生活,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青年,具有"二重人格″的人,他的性格善良又懦弱,他认为反抗是徒然,以致在"五四″新思潮中,他选取的是无抵抗主义和作揖哲学,作为他行为的理论证据,就两重性格而言,这是一个复杂的性格,一个悲惨的性格。

307 评论

鸭梨山大痕

觉新是高家的长房长孙,觉民、觉慧的大哥,是一个长期接受封建教育,深受封建礼教制度的迫害,但又渴望幸福生活,具有“二重人格的人”。他同情新思潮又自甘落伍,不满旧礼教又奉行“作揖主义”,具有复杂而丰富的性格内涵。

《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该小说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据巴金自述,他所要写的应该是一般的封建大家庭的历史,他写《家》的动机也就在这里。

《家》也是巴金在哥哥李尧枚的鼓励下写的,1929年7月,李尧枚自川来沪看望巴金,谈了家庭里的种种事情,气愤而又苦恼。巴金告诉他,要写一部反映大家庭生活和家中男女青年不幸遭遇的小说。大哥即表支持,后又写信来大加鼓励:“你要写我很赞成,我简直喜欢得了不得,我现在向你鞠躬致敬。”

作品主题

在作者看来,觉慧与婢女鸣凤的恋爱悲剧,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之间的婚姻悲剧,其根源都在于他们追求幸福爱情、婚姻的愿望与封建礼教以及封建专制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旧的家族所代表的专制制度,扼杀了他们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写这部小说,目的在于他要以笔为武器,对这个“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家

277 评论

月野小兔纸

思想性格及悲剧意义巴金《家》中觉新这一人物形象,具有矛盾而又复杂的性格特征。觉新生长在一个陈腐的官僚地主之家,深受封建思想、封建意识的浸染和桎梏;同时他处的时代又是五四运动之后,各种新的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因而形成了觉新这一人物形象的矛盾面和复杂性,即诚实、善良、懦弱、驯顺、屈从、忍受、反抗等的混合体。觉新是封建制度的继承者,同时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作为在“五四”之前成家立业的人,她接受了封建正统观念,奉为行动的准则。被克明选为接替他挽救高家命运的人。同时,他又是封建制度最大的受害者,双方父母的小小意见,毁灭了他和梅的婚姻,愚昧的封建迷信,又夺去了他爱妻的生命,虽然五四运动的新思潮对他有所触动,但他难以摆拖封建思想的束缚。(他本来跟梅是青梅竹马的一对,有一天梅的母亲在牌桌子上跟现在的觉新的母亲有了意见,自以为受了委屈,才拿拒婚的事来报复,他们也没有反抗,痛苦的接受了,觉新娶了瑞珏,梅后来郁郁而死;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这件事情引起了陈姨太、四太太、五太太、和几个女佣的焦虑,起初她们还背着人暗暗地议论。后来有一天陈姨太就带着严肃的表情对克明几弟兄正式讲起“血光之灾”来:长辈的灵柩停在家里,家里有人生产,那么产妇的血光就会冲犯到死者身上,死者的身上会冒出很多的血。唯一的免灾方法就是把产妇迁出公馆去。迁出公馆还不行,产妇的血光还可以回到公馆来,所以应该迁到城外。出了城还不行,城门也关不住产妇的血光,必须使产妇过桥。而且这样办也不见得就安全,同时还应该在家里用砖筑一个假坟来保护棺木,这样才可以避免 “血光之灾”。五太太沈氏第一个赞成这个办法,四太太王氏和克定在旁边附和。克安起初似乎不以为然,但是听了王氏几句解释的话也就完全同意了。克明和大太太周氏也终于同意了。长一辈的人中间只有三太太张氏一句话也不说。总之大家决定照着陈姨太的意见去做。他们要觉新马上照办,他们说祖父的利益超过一切。这些话对觉新虽然是一个晴天霹雳,但是他和平地接受了。觉新回到房里,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瑞珏,瑞珏也不说一句抱怨的话。她只是哭。后来瑞珏难产,她叫着觉新,要他进来,可是封建思想和两扇大门却把他关在了外面,瑞珏终于死了。) 他终于明白了,这两扇小门并没有力量,真正夺去了他的妻子的还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压在他的肩上,把他压了这许多年,给他夺去了青春,夺去了幸福,夺去了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两个女人。高觉新形象是巴金的独特创造和发现。这一形象有极其深刻的典型意义。高觉新是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树立的一个痛苦的灵魂的典型形象,在他身上表现出新旧社会交替嬗变中的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揭穿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封建文化的极端腐朽、残酷和虚伪。高觉新是一个受害者,同时他又间接损害和毁灭自己所爱的人。他的悲剧命运说明,在反封建斗争中,妥协、调和、屈从是绝无出路的,从而宣告了作揖主义、不抵抗主义的彻底破产。2002年全国文艺界为了在今年祝贺巴金老人100岁华诞,筹措拍摄20集电视剧《家·春·秋》,曾征询巴老的意见,巴老说:“坏人别太坏,觉新要活着。”巴金理想中的高觉新是慈善的、性情的,他理想中的家庭是温馨的、互爱的。我国古语云:人之将老,其言也善。诚哉斯言。一、《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1、主题:社会层面:通常认为这部小说反映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样子的悲剧中主要体现社会批判包括国民性批判的内涵;文明与人性关系的层面:一个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含有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思考。老舍试图揭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城市中的人性的污浊,对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的伤害深深忧虑。老舍这类探索现代文明病源的作品,在30年代是很独特的。2、人物形象:祥子是老舍精心创作的人物形象,从头至尾都浸透了作家的一片热忱。他的自食其力的生活愿望,不只是流入城市破产农民的愿望,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愿望。这样的愿望并不宏伟,甚至可以说是很卑微的。然而,仅仅是这么一个小小的生活愿望,旧北平文化城却总是不允许他实现。祥子曾经是个正直、热爱生活的劳动者。小说一开始,关于他的外貌的描写,关于他拉车的刻画,都写得很有光彩,简直成了青春、健康和劳动的赞歌。小说又以更多的篇幅,描绘祥子美好的内心世界。当他在曹府拉车,不小心翻了车,车给碰坏了,主人也给摔伤了;他引咎辞工,情愿把工钱退给主人作为赔偿,表现出作为一个劳动者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在严冬夜晚的小茶馆里,他给老马小马祖孙两代买羊肉包充饥,又倾注着对于苦难的伙伴真诚的关切和深沉的同情。这些段落,用朴实无华的笔墨,描写了祥子好的品质。作家甚至用了奇特的比喻形容这个人物:“他仿佛就是在地狱里也能作个好鬼似的。”然而在这个地狱里都会是个好鬼的祥子,在人世间却没有能够始终成为一个好人。随着生活愿望的破灭,他成了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人。“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他掏坏,打架,占便宜,为了几个钱出卖人命。拉车曾经是他唯一的指望,后来却憎恨拉车,厌倦拉车。连他的外貌,也变得肮脏了。小说结束时他已经沦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而在祥子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中,最重要的是生活态度的改变。他从来不是一个有觉悟的劳动者,更不是什么英雄,但买辆车做个独立劳动者的愿望,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于命运的反抗,和改变低贱处境的努力,他不向命运低头,他要强,他追求自己的理想。最后却完全安于命运的安排,“将就着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无须乎想了”。他向生活屈服了,忍受着一切侮辱与损害,而没有任何怨尤。祥子被剥夺掉的,不仅是车子,积蓄,还有作为劳动者的美德,还有奋发向上的生活意志和人生目的。在这里,美好的东西的毁坏不是表现为一个品格高尚的英雄在肉体上的死亡,而是人物的高尚品格的丧失殆尽,即精神上的毁灭。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受着社会的制约。他的道路,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他所属的社会地位,他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决定的。祥子的形象,是在当时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画面上,在他与各种社会力量的复杂关系中凸现出来的。他的悲剧,主要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产物。最使祥子苦恼的,是无法摆脱虎妞的纠缠。他从一开始就不愿意接受这种强加于他的关系,想方设法避开她。虽然比起大兵和特务,虎妞没有可以任意置他于死地的权力;他把接受虎妞的安排,看作是“投降”。在这件事上,他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无能和无力:“命是自己的,可是教别人管着。”这对于腐蚀他的生活意志,打破他的生活愿望,从奋发有为到怀疑自己进而自甘堕落,起了比前面几次打击更为严重的作用。在这里,阶级对阶级的压迫,不是表现为政治上的迫害或者经济上的剥削,而是表现为深入人物身心的摧残和折磨。祥子不仅不能获得自己所追求的,甚至无法拒绝自己所厌恶的。这些都充分地刻画出生活的复杂内容和祥子的卑微处境,是全书最能表现出老舍特长的部分。3、艺术特色:(1)结构方法—— 继承了我国传统小说的结构方法,以祥子的希望、挣扎、毁灭为主线,交织成一幅相互关连的军阀统治下的社会图景,连结各种不同阶级、不同地位、不同命运的家庭和人物,反映当时的现实。(2)人物描写——着力在刻画其心理状态。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视,是很成功的。并且,老舍写人的内心世界,总是通过叙述去写,使人看去这仿佛不是在描写,而是在叙说,这是他写人物心理状态的独特之处。(3)语言特色——用的是道地的北京话,简结又朴素,基本克服了早期作品中为引人发笑而出现的贫嘴油舌。同时,也创造性地融化了欧化句法,形成了一种自然朴实、俗而能雅的小说语言,较为典型地代表了老舍的俗白的文体风格。二、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把“京味”与幽默作为一种风格来理解与体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 取材充分表现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包括风俗的描写。2、 对北京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如“官样”的体面、排场、气派和礼仪,追求懒散、谦和、温厚的生活,等等。注意老舍在《四世同堂》等作品对“北京文化”的批判所表现的情感上的矛盾以及“挽歌情调”。3、 创造性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4、 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烙印的幽默和趣味。

235 评论

我叫鑫小鑫

这部作品中,觉新给我留下深深了的回味。尽管觉民与琴的爱情很美好,尽管觉慧的热烈与不羁是我心中青春的样子,但没有什么比伟大而又卑微的觉新更令我震撼。 “我已经对陈老板嘱咐过了,要他每次新书记得无论如何先给我留一本”,新书便是《新青年》,觉新对青年运动的向往一览无余。可他却奉行着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甘愿笑着面对弟弟觉慧那字字像针一样深刺心窝的戏谑——好好先生... ...觉慧对哥哥的戏谑无疑是幼稚的。嗯,觉慧从心里都是新的,他有革命的决心与运动的热血,他可以反抗到底,可他换来的是哥哥为他一次次无言地承担。在觉慧的戏谑面前,他是无力反驳的。在青年运动的思潮下,他是卑微的。难道他不想像觉慧那样全心倾注于青年运动,活得骄傲潇洒,活得朝气蓬勃吗?不,他想的,但当时摆在他面前的是整个家庭,也许他觉得对于革命自己的力量很渺小,而整个家庭需要他。于是他最大程度也只能用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将《新青年》的理论与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在一起,做一个暮气沉沉的少爷。他于理想和责任间选择了牺牲自我理想而担起家庭责任,一边对父亲和爷爷尽孝道,一边庇佑为了理想而不惜让哥哥作难的两个弟弟。他卑微的本质,是伟大的。老舍先生的文笔是很有味道的。觉慧随心戏称哥哥为“好好先生”,玩味地戏谑觉新的“无抵抗主义” 。一品幽默,二品无奈,三品心疼。 觉新是新旧交替时代的牺牲者。觉新,觉到了“新”,却放弃了“新”。这个家剥夺觉新的,除了理想还有爱情。觉新面对爱情,也是卑微的。梅这个名字很有深意,竹马与青梅为伴,觉新为竹马,而这个青梅便是“梅”。讽刺的是,两人终竟“为一桌麻将而拆散”。觉新是卑微的,他只能在夜晚梦中与自己的青梅相遇,只能本能地答应拈阄而来的婚姻,只能关上门,用蒙盖蒙住头绝望地痛哭。他为了维护封建家庭的秩序,不得不像一个傀儡一样被人玩弄着,又像一个宝贝一样被人珍爱着。他也为自己感到悲哀,但他终把笑脸呈给别人,只在无人的时候撕下他的面具,只在那时流露出自己的悲。这同样是为了家庭,换句话说,这是为了长辈的尊严,也就是为了封建家庭的秩序,这样大家族的建立必须有秩序。他卑微的本质,是伟大的。 你说,觉新他就是一个贪名图利,希望哪一天可以坐上高老太爷位置的小人。他处处顺从屈服,夹着尾巴做人只是因为贪恋他在这个大家庭里长房长孙的地位。不,不是的,因为他可以看到,全心倾注于青年运动的弟弟觉慧活得骄傲潇洒,,可以对一个丫鬟说,“我要让你做少奶奶”,无拘无束;因为他可以看到,觉民敢于追求所爱,终与琴比翼双飞。觉民和觉慧哪一个的日子不比自己幸福呢?但他只是默默庇佑并为弟弟们承受陈腐黑暗的一切。后来啊,梅香消玉殒吐血而亡,瑞钰难产去世,他失去了所有属于自己的美好。但是,他对待弟弟们善良如往,他甚至开始不管那些顾虑,帮助觉民离开让他追求爱情;他希望觉慧能实现他的梦想。他,仍甘愿为弟弟承受一切痛苦。最终,觉慧奔赴上海投身革命彻底离家,觉民有了相爱的琴,只有觉新,他是纠结的,无助的。革命和爱情都是觉新想要追求的,但他只是帮助觉慧实现理想,他只是帮觉民去追求爱情。也许他认为具有自己的牺牲才能将家人的利益最大化吧。觉民和觉慧何尝不是觉新追求的两个幻影呢?如此庞大的对比更彰显其悲剧。觉新的矛盾体现在他伟大却卑微,是他的伟大迫使他卑微,而让这样一个无私伟大的人处于这种窘迫境地,处于矛盾的夹缝的罪魁祸首,才是封建家长制啊。想要了解当时的封建家长制,于是我们拿到这本书,干干净净的书皮上赫然写着一个黑色大字,“家”,徒让人生出惊悚之感——它越看越像“冢”。当时所有处在封建礼教下的“家”是家吗?不,是“冢”。富人的家埋葬了希望对家庭负责的人做人的尊严,让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在即将入土为安的封建旧制度的棺材中蜷缩着,卑微着。

103 评论

小树小树小树

巴金《家》中觉新这一人物形象,具有矛盾而又复杂的性格特征。觉新生长在一个陈腐的官僚地主之家,深受封建思想、封建意识的浸染和桎梏;同时他处的时代又是五四运动之后,各种新的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因而形成了觉新这一人物形象的矛盾面和复杂性,即诚实、善良、懦弱、驯顺、屈从、忍受、反抗等的混合体。 觉新是封建制度的继承者,同时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 作为在“五四”之前成家立业的人,她接受了封建正统观念,奉为行动的准则。被克明选为接替他挽救高家命运的人。同时,他又是封建制度最大的受害者,双方父母的小小意见,毁灭了他和梅的婚姻,愚昧的封建迷信,又夺去了他爱妻的生命,虽然五四运动的新思潮对他有所触动,但他难以摆拖封建思想的束缚。(他本来跟梅是青梅竹马的一对,有一天梅的母亲在牌桌子上跟现在的觉新的母亲有了意见,自以为受了委屈,才拿拒婚的事来报复,他们也没有反抗,痛苦的接受了,觉新娶了瑞珏,梅后来郁郁而死;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这件事情引起了陈姨太、四太太、五太太、和几个女佣的焦虑,起初她们还背着人暗暗地议论。后来有一天陈姨太就带着严肃的表情对克明几弟兄正式讲起“血光之灾”来:长辈的灵柩停在家里,家里有人生产,那么产妇的血光就会冲犯到死者身上,死者的身上会冒出很多的血。唯一的免灾方法就是把产妇迁出公馆去。迁出公馆还不行,产妇的血光还可以回到公馆来,所以应该迁到城外。出了城还不行,城门也关不住产妇的血光,必须使产妇过桥。而且这样办也不见得就安全,同时还应该在家里用砖筑一个假坟来保护棺木,这样才可以避免 “血光之灾”。五太太沈氏第一个赞成这个办法,四太太王氏和克定在旁边附和。克安起初似乎不以为然,但是听了王氏几句解释的话也就完全同意了。克明和大太太周氏也终于同意了。长一辈的人中间只有三太太张氏一句话也不说。总之大家决定照着陈姨太的意见去做。他们要觉新马上照办,他们说祖父的利益超过一切。这些话对觉新虽然是一个晴天霹雳,但是他和平地接受了。觉新回到房里,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瑞珏,瑞珏也不说一句抱怨的话。她只是哭。后来瑞珏难产,她叫着觉新,要他进来,可是封建思想和两扇大门却把他关在了外面,瑞珏终于死了。) 他终于明白了,这两扇小门并没有力量,真正夺去了他的妻子的还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压在他的肩上,把他压了这许多年,给他夺去了青春,夺去了幸福,夺去了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两个女人。 高觉新形象是巴金的独特创造和发现。这一形象有极其深刻的典型意义。高觉新是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树立的一个痛苦的灵魂的典型形象,在他身上表现出新旧社会交替嬗变中的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揭穿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封建文化的极端腐朽、残酷和虚伪。高觉新是一个受害者,同时他又间接损害和毁灭自己所爱的人。他的悲剧命运说明,在反封建斗争中,妥协、调和、屈从是绝无出路的,从而宣告了作揖主义、不抵抗主义的彻底破产。2002年全国文艺界为了在今年祝贺巴金老人100岁华诞,筹措拍摄20集电视剧《家·春·秋》,曾征询巴老的意见,巴老说:“坏人别太坏,觉新要活着。”巴金理想中的高觉新是慈善的、性情的,他理想中的家庭是温馨的、互爱的。我国古语云:人之将老,其言也善。诚哉斯言。

318 评论

相关问答

  • 世说新语人物研究论文

    摘要: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较为黑暗的时期, 社会是动荡的,政治是黑暗的,战争是频发的,由于社会的分崩离析,过去两汉儒学一尊天下的局面被彻底打破。 道、法、名

    小脸欠捏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家中觉新的形象毕业论文

    高觉新是高家的长房长孙,觉明、觉慧的大哥,是一个长期接受封建教育,深受封建教育礼教制度的迫害,但又是一个渴望幸福生活,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青年,具有"二重人格

    雅婷0302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毕业论文写人物

    在英文论文写作中,常见的一种论文类型是人物分析,就是我们常说的Character Analysis Essay(人物分析论文)。这一类型的文章需要学生对人物角色

    水瓶座A型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议论文新颖人物素材

    “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千辛万苦,甚至疾病、死亡。不怕困难、挫折,努力奋斗,定能书写辉煌的人生。”我为大家整理议论文素材名人事例200字,供大家参考! 议论文素材名人

    新羊年新气象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新感觉杂志

    偷星九月天、斗罗大陆、斗破苍穹、穿越西元3000后、美型妖精大混战

    溪爱Mr彬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