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55

火辣小白羊
首页 > 学术期刊 > 研究生佛教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忘心敛意

已采纳

佛教的忍有两方面:一是对于“顺境”的忍,二是对于“逆境”的忍。一、释迦一族(对于“顺境”的忍) 释迦族是刹帝利种姓,这个族群骁勇善战,善于技击和射术,从这个家族的成员来看:悉达多、提婆达多、阿难、阿那律、净饭王等人都是高大魁梧,力大无穷的金刚力士。后来琉璃王入侵迦比罗卫,被一名少年组织一支弓箭兵队伍就就寸步难进,琉璃王大军面对这支释迦族青年军没有占到半点便宜,要不时候后来释迦族人不愿意杀戮战争,恐怕迦比罗卫未必就会灭亡。 据说悉达多如果继承王位,那么他就是“转轮圣王”,啥是“转轮圣王”?您知道统一印度的阿育王不?他就是“铁轮转轮王”,悉达多那可是“金轮转轮王”。金轮从天而降,七宝具足的悉达多率领人才辈出的释迦族统一古印度应该不在话下。如果真是如传说中的“如意轮宝”跟在悉达多身边,那么当时的欧洲文明和华夏文明也未必是他们的对手。 有人考证说“释迦族是雅利安的后裔”,其实呢,是与不是根本就没有意义,就好像您考证李世民有胡人血统一样,真正有点正知正见的人不会把这当成回事的。因为李世民有没有胡人血统根本不影响他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杰出的君主的地位。如果说考证李世民的甚是还有点政治意义,那么考证佛陀的身世真的就是毫无意义了。 我们只需要明白,在悉达多时代,释迦族或许不是古印度诸国最强大的国家,但绝对不是任人欺凌的弱国,他们的都城迦比罗卫成据说当时有百万人口,十分繁荣,当时的统治者释迦族人才鼎盛,能人辈出。这个国家在净饭王的治理下十分和谐,他们民风尚武,朴素刚毅。 金人在关外时比明朝弱吧,但真打起来就是另外一回事,当时的释迦族就是如此。 只不过,伟大先行者总是付出着他们的所有一切,来警醒世人,救度众生。悉达多成佛后,他成了释迦族的英雄和骄傲,人们为他欢呼,为他自豪。释迦族人都认为自己是佛陀的族群,应该克己守法(佛法),以为示范。 佛陀先后度化了阿难、阿那律,随即他又让儿子罗睺罗出家,罗睺罗的母亲耶输陀罗宁死不让,她说:“悉达多走就算了,还要把儿子带走,我决不答应。” 佛陀晓以大义,苦口婆心,最后现出神通,令耶输陀罗看到了过去世二人的因缘,原来过去佛陀修学佛法时曾向耶输陀罗买过七束花来供养当时的佛,耶输陀罗许愿,生生世世与释迦牟尼结为夫妻。 这样,耶输陀罗终于被说服了,佛陀长子罗睺罗出家,称为“沙弥”,罗睺罗在佛教中号称“密行第一”。 然后,佛陀又去度化自己的异母弟弟难陀,难陀这个人与悉达多大不相同,他贪图世间荣华富贵,不肯出家。佛陀亲自前去度化他,费了好多唇舌,才把他度入佛门。 佛陀之所以执意让这个几个人出家是有深意的。罗睺罗年纪尚小、难陀贪图享乐,一旦父王净饭王去世,释迦族和迦比罗卫的未来就很可能落在这两人身上,这未必是好事。 这两人出家后,净饭王不干了,他怒道:“我的长子出家就出家吧,但他还要我的次子和孙子都带走,这不是让我释迦族从此后继无人吗?” 佛陀听说父王不悦,亲自前往劝导,最终,净饭王长叹一声: “唉!或许你是对的,既然他们愿意出家,那就去吧。” 白发苍苍的净饭王看着自己的亲人们远去的背影,他老泪纵横,心中凄凉,他深深感受到:释迦族的未来一片黯淡。但是,他知道自己的后代们将为更多的众生服务,他又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 除了这几个人,还有那个提婆达多,也要求跟随佛陀出家,但他是另有企图的,他因为妒忌佛陀取得的成就,所以委屈出家,伺机推翻佛陀,取而代之,后面还会有他的故事。 除了这些王公贵族,还有许多平民也跟随佛陀出家。比如有个宫中的理发师叫做“优婆离”,他出家后,各位王子十分不解:这么一个下等人也能和我们一样出家跟随佛陀吗? 佛陀看透了王子们的心思,他喝斥道:佛门中没有高低贵贱,优婆离先于你们出家,是你们的师兄,你们应该向他行礼。 众王子只得向曾经的理发师优婆离低下了头。 优婆离受宠若惊,他一生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接受王子们的行礼。他发誓努力修学佛法,报答佛恩,广利群生。最终,他成为了大阿罗汉,号称“持戒第一”。 释迦族的年轻一代的优秀人才都跟随佛陀出家了,阿难成为了“多闻第一”,阿那律号称“天眼第一”,他们都为佛教和众生做出了杰出贡献。释迦族为了佛法,为了众生,舍弃了一切。 净饭王终于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曾经威严的他如今形如枯槁,气若游丝,在临终前,佛陀率领释迦族人守在父亲床头,净饭王朦胧中看到释迦族的后代们一个个德相庄严,光芒万丈,他笑了:“我终于悟到了佛陀说的‘诸法无我,诸行无常’,佛法是对的……”。一代明王净饭王与世长辞。 释迦族人感到天塌地陷,他们嚎啕痛哭,乱作一团。 佛陀忍住悲伤,他亲自为父王打棺,为父王送葬,料理丧事。佛陀表示:佛教出家是为了人生真理和救度群苦,不是消极避世。所以,佛教鼓励孝道,孝顺是佛教高声的美德。 释迦族群龙无首,长老们希望佛陀或是罗睺罗留下继承释迦王位,但被佛陀拒绝,他建议有大家民主选举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出任迦比罗卫的首长。 伴随着净饭王的去世,佛陀的姨母波阇波提和佛陀的妻子耶输陀罗率领数百名侍女也跟随佛陀出家,他们是佛教历史上第一批出家女众,称为“比丘尼”。 就这样,曾经显赫一时的释迦族,为了佛法,为了众生,为了最终的真理,舍弃了他们在世间原本可以用的一切,走向了没落。但是,也正是类似于释迦族这样的无私奉献,造就了佛教在人类里上的光辉灿烂。二、释迦蒙难(对于“逆境”的忍) 伴随着无上正法在世间的广泛流传,佛教得到了发扬光大,释迦牟尼世尊也步入了晚年。但是,佛教的危机始终没有消亡过。佛陀的护法弟子波斯匿王在摩羯陀国学习佛法,太子祗陀出家,次子琉璃发动政变,夺取王位,称“琉璃王”。信奉外道的大臣进谗言道:“琉璃王陛下,您早年在迦比罗卫遭到羞辱,如今应该报仇雪恨。” 原来早年波斯匿王曾向净饭王求取释迦族的公主,但是净饭王把一位美丽的侍女当做公主嫁了过去,波斯匿王倒很大度,他没有见怪,夫妻二人也很恩爱。这位侍女就是琉璃亲生母亲,这样算起来释迦族是琉璃姥爷家。但是,琉璃年轻时在迦比罗卫学习,被释迦族人讥讽道“下人之子”。琉璃天生鼠肚鸡肠,怀恨在心,耿耿于怀。 如今被外道大臣一说,他几十年的怨气终于爆发出来。他当即亲率大军,进攻佛陀的故乡,迦比罗卫国。 那些日子佛陀愁眉不展,他明白所有事情的前因后果,他说:“这是释迦族的罪业,难以挽救。” 话虽如此,佛陀作为人天师范,他做了一个是迦比罗卫人,一个释迦族人应该做的一切。他在烈日炎炎下,孤身一人坐在琉璃王大军的必经之路。按古印度习俗,出兵看到出家人应该立刻罢兵止斗。 但是琉璃王心意已决,释迦牟尼世尊连挡了大军三次,终于没能阻止成熟的业果。佛陀只得拖着疲惫的身躯离开,默默地等待族人的浩劫。 我们前面说过,迦比罗卫在净饭王去世后就每况愈下,释迦族虽是武士民族,但是,他们在大难面前展现出来的是令人震惊的执着和坚定,不是求生,而是为了信仰舍弃生命。 鲁迅说中国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如果按当代人的思维,人家打你,你打还回去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古印度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我们是不一样的,我想我们不应该蛮横的用我们的价值观强求古人。 释迦族人为佛陀骄傲和自豪,面对着琉璃王的大军,释迦族一位善射的年轻人组织了一只青年军奋起抗战,琉璃王大军几天之中寸土未得,死伤惨重。但是,释迦族的长老们却令那年轻人停止抵抗。他们说:“我们是释迦族人,是佛陀的民族,我们生生世世都应该尊重佛陀不杀的教诲,宁可亡国灭种也绝不毁佛戒律。” 就这样,迦比罗卫被攻陷,琉璃王开始纵兵屠城,在古印度历史上显赫一时的释迦族几乎灭族。 看到此处,我想很多人会对释迦族人不反抗大惑不解,甚至以此指摘佛教带给人消极的一面。 您先别忙着高谈阔论,旁征博引,您应该先弄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佛教强调“业力”的威力,即使是佛陀还有“伤足”、“中毒”、“马麦”这样的报应,目犍连看到释迦族蒙难,他施展神通,那是家族人放在钵中安置在天上,但里面的人都化为了脓血。这些故事是在向人们昭示:业力可畏。 释迦一族作为佛陀的族群,他们如同那些舍弃荣华富贵的释迦族王子一样,为了佛法在世间的常驻而舍弃了释迦族的兴盛。他们默默的承受着自己的业报,诠释着大慈大悲,大勇大力。 如果释迦族当时与琉璃王互相征战,那么佛陀教化的意义在哪?释迦族作为佛陀的民族尚且杀伐不休,后来人自然有理由将杀戮和征战当做家常便饭。 世上不缺少压迫和反抗,缺少的是慈悲和爱心。 当琉璃王大军攻入迦比罗卫城后,大多数释迦族人静静的念着“苦、空、无常、无我”,淡然的接受着业报的现前,疯狂的侵略军和安详的人民。 我们不应该用一厢情愿去苛求古人,我们应该用悲悯的眼光看待那场浩劫,我们更应该为释迦族人为了信仰舍弃生命的精神而感动。 伟大的释迦一族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万世佛法。 这就是古印度,但是,佛教绝对不是一味的逆来顺受。佛教讲“忍辱度”,那是说:我可以制服你,但我不伤害你,我忍,感化你。 而我们的“忍”是什么?是我现在打不过,我忍一时,等我强大了,我要你百倍奉还。 佛教的忍不同于世间的“忍”,但是,佛教绝对不是不会用强。相反,你如果真的了解佛教,你会在典籍中看到无与伦比的强横。 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前世作为护法王,与外道征战,骁勇无比,杀敌无数,大比丘僧为他说法,他不但没有罪业,反而心开意解,获得大自在。 佛教认为,什么样的战争可以进行?正义的战争。什么是佛教正义的战争?佛经说,当外敌入侵,人民遭受罹难,国君奋起神威,起悲悯心,发兵抗暴,令百姓安居就是正义的战争。这种战争不但没有罪业反而有无边福报。 其实,菩萨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战争,只不过他们的战争不是我们可看到的,他们时刻都在与诸魔共战,直到将其彻底击溃。那时候佛陀还会褒奖大菩萨们。 在中国,佛教的反抗精神更是得到无与伦比的体现,比如少林僧兵。 所以,不要杞人忧天的认为佛教流行的地方就会懦弱,不争,落后,不是那样的。真正的佛法流传的地方,那里的人民质朴刚毅,心中充满了活力和凝聚力,他们可以为了佛法献身,更可以为了众生舍生忘死,义无反顾。这种力量和精神是外道和敌人不敢正视的,在正气充盈的正法面前,外敌就如豺狼看到了狮子,他们连进攻的勇气都不会有的。 佛教之所以不愿意过多的提到这些是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充满了杀戮和争斗,佛教不愿意在这上面大做文章,以免令人们误认为“杀戮可以解决问题”,佛陀说:他在这个世上以善攻恶,拔济众苦,是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悲剧。 当人人多一份爱的时候,这个世界会更美好,当爱心在这个世界消亡的时候,这个世界也就彻底要完蛋了。———以上摘自《佛陀,在你身边》部分内容。仅供论文材料写作参考,不全代表个人观点。

320 评论

佳丽子伊

第一、佛学是正信正见的、蕴涵着无限科学性的至高妙完备的信念体系,而不是蒙昧的、迷信的学说。一位大哲人曾经说过:“初知科学远离宗教,深知科学归依宗教。”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哲理。初知科学的人会很自大、很自以为是,以为天下事很快就可以为自己所全知,并以为科学是万能的,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在浅层次上变得很唯物,其实是非常执着于物质世界的实相,而丧失了人性中极其宝贵的空灵、妙觉自性。认为宗教只是宣扬迷信的虚幻的东西,而根本不能领悟和感受宗教的精髓所在。他们根本不懂得伟大的宗教思想学说中不但包含了至高妙的能在精神上超然于不可企及的无限和超脱、化解烦恼、苦难的智慧和方法,更包含了宇宙的终极智慧和方法,包含了人类如何超越自身局限,充分开发自身潜能、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进入至高妙境地的,切实可行、可操作的大智慧和至妙法门。而深知科学以后,才会深深地知道自身的渺小和有限,未知世界的博大无垠,产生深深的敬畏感和赞叹之心,不再自大和狂妄,进而想要追寻如何才能超越自身局限,充分开发自身潜能、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进入至高妙境地的智慧和方法。而伟大的宗教正可以提供这样的智慧和方法,因而宗教是其自然的归途。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特别注意:仅仅是由于纯粹的科学的启示而归依的宗教,不一定就是正见、正信的宗教,如果没有正见、正信的指引,有可能陷入外道甚至邪教。也许有人会说,佛学中缺乏教会人们如何生存的法术和技能,这就是缺乏科学技术的表现。[1]是的关于生存技能方面的东西佛经中确实讲的比较少,佛的智慧有个基本的出发点:人只要能基本生存,更多的终生就应当去注重如何修身养性、修炼自度,而不能在生存技能上太多的关注,否则易导致对物欲的追求、贪图享受、玩物丧志、为奇技淫巧所累等等严重阻碍正常修炼的弊端,我想这正是佛经中没有过多包含能够提供修炼者如何生存的技能和法术的重要原因。但有关医道方面、特别是在有关“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至高妙养身祛病的智慧方法方面却提供了丰富而完备的论述。人类这种生灵在地球上已经具备了生存的优势,无须再传授给人类过多的生存法术和技能,人类就应当齐备了很好的生存条件,一方面,如果人类始终能本着与天地宇宙自然和谐共生发展进化的方式生存,人类不可能滋生出更多的怪病和人为的灾祸,人类可以不需要建很多高楼大厦桥梁公路、制造出飞机汽车等就能够获得非常好的生存条件和环境,不会造成污染和环境破坏生态破坏,更不会制造出足以毁灭人类自身千百遍的核武器、生化武器、基因武器、可怕的电脑信息攻击武器等等。 人类若能遵从佛学的心性和智慧的修炼,可以无限开发出人自身的潜在智能获得远远高于世俗科技所能带来的外在化工具手段。[2]人们只要注重精神的内守,病安从来?只要注重修身养性用佛学的智慧指导人生,就可以避免和消除人类相互的争斗和敌意;另外一方面,佛陀告诉我们:“烦恼皆菩提。”这是在告诉我们,生老病死或是遭遇到种种烦恼、苦痛和不幸正是修炼的缘份和机会。总之,佛学中包含完备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发展的智慧和方法,无论是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道德伦理学等方面都提供了最为完备的智慧和方法。在这些方面的智慧和方法也远远超越了世俗人类的层次。关于佛教信仰及其学说是否属于迷信的讨论:“佛教之信仰,乃是智信而非迷信”(梁启超语)。佛的精髓和教义不但不主张迷信,且是较之世间一切学说(包括科学技术),最彻底的也是最完备的、最有效地能够反对和根除迷信的学说及其智慧和方法。为什么呢?佛法认为:不但虚幻的信是迷信,执著于实有、实相的信仰也是迷信。都是应当破除的。但世间的人智的科技之智却往往只能破除虚幻不实之迷信,自身却深深坠入执著于实有、实相之信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人只有修炼佛法才能使自生超越十分有偏见、残缺不全的人智,而获得佛性的显现、智慧的提升。西方也有一句古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3]这句话中蕴含着人们不要过分自以为自己是能思考的智慧生物而得意。岂不知就是由于人类太偏爱思考(主要指借助语言符号系统进行逻辑、理性思辨而玩弄思维游戏和概念游戏),以至于自误入思维障碍而不能自拔。这句话十分深刻的点明了人类智慧的有偏和残缺不全。人类智慧的弊端及其根源在于肉身的欲望、前世今生之业力、精神意识之我执,自以为是所形成的阻扰和障碍。人类不充分认识到自身智能的残缺不全、偏狭蒙昧,还自以为是地认为科学万能、科学至上,提倡唯科学主义,那将会在以偏代全、残缺有限的人智引导下在歧路上越走越远。当今人类人文精神和认识体系主导思想的误入歧途,导致当今人类用错误思想和意识支配和驾驭了科学技术,再加之由于科学助长了人的自大和自以为是, 这样当今的人类已经把科学技术变成了反宗教精髓的武器,变成了敌视和抗拒修炼的强大的障碍;一个例子:相传爱因斯坦晚年,曾深刻地反省过自己所提出的相对论,认为是在人类的见地未能驾役它的情况下过早地发表出来,给人类带来的灾祸可能会大于福祉。第二、佛学在应用法术和科技的目的问题上与世俗目的的辩析有的佛学学者认为,佛经中包含了很多的科学技术,甚至把佛经与科学技术等同起来,这是极为不切合实际的。佛经中确实谈到了一些法术,但仅是教会人们寻求大自在、解脱的根本智慧和方法,而绝不是教会人们如何寻求物质享受和精神享乐的智能和法术,佛经中之所以不过多的谈及法术和科学技术就在于要避免误导人们刻意的去追求法术和科学技术而落入外道和魔道。可是当今的人类就恰巧在这一问题上误入歧途,并且在这个泥潭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在一定程度上,佛学是提倡和重视智慧和方法的,但是佛法所倡导的是要在正信正见中寻求大自在、大解脱的根本智慧和方法,而绝不提倡寻求物质享受和精神享乐的智能和法术。这也正是佛学的精髓所在,也是一些优秀的宗教之精髓所在。而当今的人类正是在这一点上与佛学的精髓背道而驰,反而认为:宗教提倡严格的高要求的禁欲、持戒是反人道的、反人性的,是应当加以批判和抛弃的,千百年来宗教精髓和世俗人生观念的争论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展开的。关于应用法术和科学技术,到底目的何在,是用于修炼获得大解脱大自在还是用于过世俗的好日子?一直也是宗教和世俗发生冲突的焦点所在。好的宗教倡导的是自觉自愿的修炼,而不是强迫性的,是提倡、指点和启迪,而不是强制、蛊惑和欺。好的宗教对世人的态度是:大力提倡和鼓励每一个世俗的凡人都能够按照高标准、高要求进行勇猛精进的修炼,修炼得好的将会得到好的果位,不愿从事修炼而只是热衷于过世俗生活者也不会对其进行盲目干预,更不会采用强制、蛊惑和欺的方法。对这类人,佛学只是认为其没有修炼的缘份。正如《妙法莲花经》所说:“他们机缘还没有成熟,与其听了不相信引起反感,增加罪业,还不如让他们离开,也是好的。”[4]佛经告诉我们关于生存的法术只是要掌握到能获得温饱就足够了,超过温饱再去追求法术从而获得更舒适的生活这就完全违背了佛学的精髓和宗旨。如果将科学技术和法术用在正信正念的修炼中,那么法术和科学技术所达到的水平越高对修炼者越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法术始终不能够刻意地去求,更不能超越见地的去开发和利用。否则必然落入外道甚至邪道。法术正像金钱对人的作用,对于见地较高的、能够正确驾驭金钱的人所掌握的金钱越多越能够带来福祉,反之,对于不能够正确驾驭金钱的人,掌握的金钱越多,越能够带来灾祸,不但会危害自己也会危害他人。生活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一个典型例子:海南省的一些十分贫穷的农民家庭,因为征用土地而一夜之间暴富,几年以后这样的暴富没有给他们带来福祉,反而带来了灾祸。而世俗的见解正好与佛学的精髓相反,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其目的正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更好的追求世俗的精神生活的满足。这正是当今人类已经走入歧途还不自知的一个最大的误期。事实上, 当今社会的物质文明较以往是大大丰富了,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已基本获得了温饱,然而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有精神需要,并且这是人类最本质、最根本的需要,物质生活方面的温饱条件不过是人类为获得这一最根本、最本质需要的一种物质前提。不要说物质温饱,就是物质极大的富足也决不是人类生活最根本和本质的需要。那么温饱以后的人们究竟应当更关注什么呢?毫无疑问,应当更关注自己精神家园的美好构建,通俗的说就是应当更关注人类自身的精神和心理健康的美好构建和健全发展,这才是事关人类的终极关怀和人类最根本、最本质的需求所在。人类对物欲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对此应当加以反省和节制,如果对人类追求物欲的满足不加以节制,任其无限发展,必将导致人类精神境界的堕落和人性的退化。最终人类将丧失了自己的本性而退化为动物,只不过是比普通动物在获取衣食住行方面更有智慧和本领的动物。所谓:“衣食足而知荣辱”、“贫穷生盗贼,富贵起淫心。”这种说法,其实也是十分片面的。贫穷和富贵不是影响人心的根本要素,关键要看个人的先天秉赋及其周围的社会精神氛围和社会价值观的导向。庸俗唯物主义往往认为:贫困使人坏,富贵使人好。而另一些肤浅的唯意志主义、唯心论者却认为:富贵使人坏,贫困使人好。这都是十分片面的。有人认为,人类对物质文明的追求应当是无止境的,并认为有多高程度的物质文明才能支撑起多高的精神文明,二者应当永远同步。这种观点不过是一种庸俗的唯物主义而已。因为只要获得了温饱,一个人的精神追求是可以达到无限高远的,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也可以达到无限的高远。古今中外那些在精神境界上堪称楷模的圣哲先贤们无不是这样。这些圣哲先贤们没有一个是在大富大贵之后其精神境界才达到了十分的高远的。有些虽然具有了大富大贵的条件,但却自愿放弃了大富大贵的生活,大都自愿终生选择了淡泊却温饱的物质生活。反之,一个过份注重物质生活享受的人,哪怕是一个十分聪明而有才干的人,其精神境界必定不可能高远。古往今来,没有一个精神境界十分高尚的人,是过份注重物质生活享受的人。这里有个问题应当特别注意,人类追求驾驭自然的手段和能力应当是无止境的,但这种追求绝对不属于追求物质享受,而是属于人类追求精神需求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分。如果说人类社会在未能达到物质生活条件的温饱时,应当不惜采用过分偏重于开发和刺激人类对物欲追求,激发和促使人们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方法是有其一定必要性的话,那么一旦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获得温饱以后,就不可再过分注重发展物质文明,而应当将重点转过来,注重发展和构建精神文明了。在温饱之后评价人的生活质量的综合标准和根本准则归根到底是决定于一个人在心灵上、精神上是否自在、充实和幸福,这在根本上将归结为一个人内心的心灵感受和精神状态,而与人的财富、名望、地位无关。一方面人类对物欲满足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另一方面,人类这种宇宙生灵在宇宙中发展构建物质文明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穷尽认识宇宙大道,但是一个获得物质温饱的人,只要善于构建精神家园,是可以在精神上获得无限的充实、满足、快慰和自在的。反之一个不善于构建自身精神家园的人,即使其物质生活条件再怎么富足也很难获得精神上的充实满足和自在。例如,一个拥有五星级饭店的老板,由于挂碍太多、太过于算计而反倒不能拥有一个安稳的睡眠,而一个内心无牵挂的街边流浪汉,只要随便席地而卧就能拥有一个香甜的睡眠。第三、佛学是倡导通过精进勇猛勤勉的高标准、至为严格的向内的心性修炼追求至高妙完备的人生境地的,而绝不是消极厌世逃盾、退缩和保守的不提倡进取向上的人生哲学。事实上真正的宗教精髓是极反对懒堕、反对不求上进的,佛学十分强调从事精进勤奋的修为实践,并将精进和勤勉列入八正道之中,道家的无为也决不是提倡什么也不做和不为,这里无为境界是道家的最高境界。指的是不要人为的去乱为、胡为,去干预自然大道,只有彻底领悟了什么是不合道的行为并善于放弃,才能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达到随心所欲合于道的至高境地。而随遇而安、安贫乐道这是一种人生寻求至高无上的超凡脱俗,至高的心灵大自在、大解脱的大智慧、大至理。正信正见的佛法是超人智本体论的、超人智形而上学的、超方法论、超认识论的大智慧,佛学在建立了终级的,完备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之后,在具体的做事和修为的过程中不是空洞的学说,是非常实实在在的,是非常注重踏实,精进、实事求是的精神的,在这方面的高标准和高要求较之世俗的学界来得更为严格、完备,对不同层次的修炼者提供了丰富完备的修炼法门,其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是高度完备和智慧的,只不过方法和道路不尽相同,人间世俗中好的方法和道路,佛学也不排斥,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利用,佛学把人智的科学早已包容在自己的法术范畴中,佛学的修炼法门不仅适用于地球的生灵,并且适用于整个宇宙生灵,在人类这个层次进行修炼,佛学是知道应当充分的重视和利用人智层次的法术也就是科学技术,因为,作为世间法的科学技术,世间的凡人在使用它时会感到:它具有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性强、可重复性稳定性较好的特点。但这种重视和利用应当时时为更高层次的见地所把握和引导。关于如何正确领悟和认识佛所倡导的出世的精髓要义:(一)、远非人世间所曲解误会的狭义的、消极、逃避的出世,反而是主张积极的顺乎天道、因果缘由的最高层次最高境界的入世、救世、渡世;(二)、佛陀所倡导的出世仅仅是去除抛弃阻碍自性显现、导致无明的世俗的肉身感官欲望、享乐和虚荣满足的追求的部分,由此才能在更高层次和境界上提升和肯定人生价值、生命价值并倡导积极地、精进认真勤勉地去追求至高的人生境界;(三)、佛陀所倡导的出世,也不仅不会导致对人生价值生命价值的消极、厌世、逃避、颓废的态度,反而是最彻底最实在的批判并消除任何对人生对生命及其无限潜在价值的消极、厌世、逃避、颓废、漠视的态度的、最为完备并能够提供切实可行可操作的智慧法门的学说。佛陀所倡导的提升和拔高人生价值与境界的修炼的要求远远超过了一切世俗的勤奋和认真所能达到的程度,其勇猛精进勤勉奋发所要求达到的程度是世人所难以想象的。其原动力和深层次的心理内驱和动因不再是世俗常规的那种对感官享乐和虚荣满足的追求所激发出的世俗心理动因和内驱力,而是一种高度升华了的、对至高无上生命价值和境地——至高无上的人生自我完善、无上自在的、能够充分彻底的调动激发修炼者勇猛精进奋发向上的驱动力量。这是一种至崇高至清纯的精神力量;(四)、佛陀所倡导的认真求实精神的要求也远远高于世俗世界对认真求实的最高要求。这既是一种高标准、高要求的行事、修为的认真求实精神,又是一种高度智慧的、绝对不会由于认真求实得过度而导致执着于人和事的实相,进而遭致无明的至高妙态度。而世俗的人智所提倡的认真求实却不可避免地会由于执着于世界的实相而遭致局限或陷于无明。第四、佛学以及老庄学说的精髓要义和终极目的另有所在,其至高妙完备的人生哲学、心灵安慰学说以及完备的解释学的功能和价值只是佛学的浅层功能和价值,而世人往往误以为是其最大功能和价值所在。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来看,佛学不仅饱含至为高妙完备的能使人生获得最好的空灵超越性和最大的安慰、解脱的人生哲学,佛学中更蕴含着至为高妙完备的精神安慰和心理分析学说,是至为高妙完备的解释学,可以说较之当今世俗学科中的人生哲学、心理学及其咨询学说以及解释学更为博大精深、高妙而完备。佛学是人类在遭遇生命之“轻”(闲极无聊、空虚)[5]、“重”(挫折、打击、痛苦、不幸)境遇时最好的精神港湾和避难所,能给世俗的人们提供一定层次的化解和超越生命之“轻”、“重”境遇时的最佳方法,能使世人获得一定层次的超脱精神和空灵自在之感,因而可说是人类心灵和精神的终极家园。佛学在这里所提供的方法作用绝不是“阿q”似的简单的“精神胜利和超越之法”,而是极具说服力、极深邃透彻、极具安慰性的,是至高妙完备和智慧的方法。但是这些作用和方法仅仅只是佛学的浅层次的功能和价值所在,而不是佛学最根本最重要最奥妙的精髓要义所在;很多学者往往将此误认为是佛学最高的、最根本的功用和价值所在。这又是一种误解。为了对此问题作为一番较深入的探讨,这里有必要简要地谈一谈什么是学佛所倡导修炼的终极目的和所要达到的至高境界?在这一问题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认为学佛和修炼的初期目标应当是使自身建立起完备的宗教信念体系,有利于使现代人逐渐深刻地意识和领悟到超然一切、常葆空灵、宠辱不惊、得失不嗟、淡泊名利、清静无为、“应无所著而生其心”的至理妙机,以至最终能够培养出以出世之心,精进勤勉地去行入世之事的高妙人生态度,如此将有助于抵御各种不良诱惑,在任何挫折和磨难的境遇中都能保持极积乐观、充实而和谐宁静的心态,进而达到一种健全而完备的人生境地,而终极的目标则是:真正达到、“应无所著而生其心”、明心见性[6]、空灵自在、中道无为的至高境地。而从另一个角度说佛学和道家学说的终极目的和精髓要义是在于提供了一种向内深层次的开发智慧的一整套可操作性十分强的高深学说。其向内深层次开发智慧的深度可达到唤醒基因层次的潜在的记忆、潜在的智能的程度。 劝世、劝善是方法,但不是根本法,是宗教的浅层的功能作用,而至高至深层次的功能作用则是对每一个个体生命都给出了至为高妙完备的通过修炼,充分开发自身的无限潜在智能、得道成佛的大法。能提供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修养方法能找到好的精神心灵的慰籍的港湾的功能也只是宗教的浅层次的功能和作用,退守、隐居也只是修炼的基本策略和方法之一,但不是根本法。根本法是通过退守隐居获得排除外界干扰、清心寡欲、清净无为、与世无争…,也就是佛家倡导的澄怀无住、息心净念、清净六根、去除七情六欲,道家倡导的清静无为、清心寡欲、心斋、坐忘的内炼修为的更好的环境和条件。根本的目的和方法还在于清静无为,在于通过至高妙的正静定、坐忘修炼而得道成佛。清心寡欲、无为、齐物我、齐万物、物我两忘、澄怀无住、清净六根、持戒、行善布施的本质仍然是一种方法,是为了去除我执、妄念、人为的乱干预天道。总之,伟大的宗教思想学说中包含着能够提供人们完备的信心体系以及心灵的自我慰籍、自我调节、自我激励的机制和智慧,不但包含了至高妙的,能在精神上超然于不可企及的无限和生发出高妙的超脱精神,能使人们产生深深的敬畏感和赞叹之心,不再自大和狂妄,深深地知道自身的渺小和有限,未知世界的博大无垠,以及能给予人们化解烦恼、苦难的智慧和方法,更包含了宇宙的终极智慧和方法,包含了人类如何超越自身局限,充分开发自身潜能、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进入至高妙的大解脱、大自在境地的切实可行、可操作的大智慧和至妙法门。第五、世俗佛学和学佛的问题从根本上说佛学的问题是一个实践问题而非理论问题。把佛学看作是一种理论学说,是一种好的人生哲学,这是世间学人的普遍态度和共识。用此态度和认识是根本不能领悟真正佛学中的精髓要义的,是不能悟道见佛的。要想真正悟道见佛,不能通过寻常做学问的方法,更不能凭借理性思辨、甚至语言、逻辑、概念,因为“道可道,非常道”[7]、“禅可言,非真禅”,只能通过实践的方法,而且这里的实践也不是寻常“行千里路、破万卷书、交八方友”式的实践,而是身体力行、全身心投入的实修亲证。其方法更多采用的是体悟性的高妙修炼方法而不是仅仅凭借人智的理性思辨、借助语言逻辑概念甚至思维去进行所谓“实践出真知”的方法。[8]这种把佛学仅仅看作是一种学问、哲学理论和思想的看法,正是世俗佛学的又一误区。因为建立在理性思辨、凭借语言逻辑概念体系、思维体系基础上的人智是有偏和残缺不全的。语言和理性思维只能是在一定层次上才是可以借以悟道见佛的工具,但是有相当的负面作用和局限性,特别是在不具备一定高度的修炼层次情况下,仅仅凭借语言和理性思维就想去悟道见佛就更为有害,往往会陷入佛所说的语言障和思维障而不能悟道见佛,还会误解和曲解佛、道的精髓要义。

154 评论

相关问答

  • 佛教的生态审美智慧研究论文

    不好意思喔,如果关于圣经的呢,倒可以提供给你!

    生命若尘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关于研究佛教的论文

    认识佛教 净空法师讲述佛法不是宗教,佛法不是学术,不是哲学,那佛法究竟是甚么呢?佛法就是佛法。为甚么呢?因为哲学有能觉,有所觉,这是哲学。佛法也有能、所,但是能

    可可poppy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研究哈佛大学论文

    1973-2007年间,哈佛大学每年发表的SCI论文由1973年的2284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1629篇,占71%)增长到2007年的8567篇(第一作者342

    Nuannuan暖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佛教文化与书画艺术研究论文

    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与贡献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从此,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犹如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可以说,佛教的传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再

    会飞的猪lucky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佛教文化研究论文

    可以研究佛教的发展历史,这样是对自己帮助最大的。可以看《印度佛教史》英.渥德尔

    yissluckyg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