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50

会飞的猪lucky
首页 > 学术期刊 > 佛教文化与书画艺术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rayyeung23

已采纳

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与贡献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从此,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犹如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可以说,佛教的传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再创造,它扩展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范畴,丰富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内容。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影响与贡献,它主要表现在雕塑、书法、建筑、绘画等领域。一、佛教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和贡献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了石雕、骨雕、陶塑、人像和女神彩塑头像等,如红山文化的彩塑女神头像,三星堆文化的青铜人像;到后来有比较著名的妇好墓雕刻,最著名的有商代后期的司母戊鼎。有文字记载以来,著名的有秦始皇陵兵马俑和西汉霍去病墓大气磅礴的石刻,都是中国本土雕塑艺术的体现。东汉明帝时,佛教东来,洛阳白马寺中出现了从印度带来的佛像,从此佛教雕塑艺术开始在中国传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雕塑主要表现为北方佛教造像为代表的佛教石窟艺术与南方以殿塔为代表的寺庙建筑。著名的有南北朝时期开始建造的敦煌石窟、龙门石窟,隋唐时期的修德寺、光宅寺、法门寺,五代的镇国寺,以至明清时期的藏传佛教寺院内的佛教群像,均为中国佛教造像典型。隋唐时期,雕塑最为辉煌的时代,佛教雕塑在武则天时达到高潮,具有代表性的是唐高宗时建的龙门奉先寺和武则天时开凿的大型摩崖像龛。其他重要的石窟有后来的有新疆拜克孜尔石窟,吐鲁番伯孜克里克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四川大足石窟,云南大理剑川石窟和浙江杭州飞来峰造像等等。其中敦煌、云冈、龙门是是我国最著名的三大佛教石窟,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一提的还有泥塑佛像,这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本土化的雕塑手法,基本制作方法是先以木竹等为骨架,其外涂以厚土。于里层土中,杂以粗糙纸草;再在表面混以云母土,达到细致匀称的效果。手指耳朵等细腻部分以金针卷上麻丝,作为中心而制成。佛像粗成后,再在干燥的表面上涂漆、贴箔,并施以彩色颜料,做成的佛像栩栩如生。佛教雕塑开发了中国传统雕塑的新品种,开拓了中国传统雕塑的艺术手法,激发了中国传统雕塑的创造力,极大的丰富了中国传统雕塑的内容和范畴。二、佛教对中国书法的影响和贡献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自从有了汉字以来,书法艺术就伴随着汉字的成长而不断成熟。佛教的传入,犹如催化剂,使得中国书法艺术逐渐丰满与丰富。首先是手抄经书,手抄佛经的出现,不仅为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保留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繁荣与发展了书法艺术。第一,书法大师的手抄经书,成为后来历代文人墨客临摹与学习的典范。具有代表性的就有王羲之的《遗教经》,柳公权的《金刚般若经》、《清净经》,释道秀的《观无量寿经》,李煜的《心经》,苏东坡的《华严经破地狱偈》,黄庭坚的《文益禅师语录》,林则徐的《阿弥陀经》,弘一法师的《华严经》。在这些手抄经卷中,正、行、草、八分、篆各体俱备,成为当今书法艺术中的珍品。第二,佛经石刻。佛经石刻出现于北齐高王时期,代表作有:山东泰山的《金刚经》、山西的《华严经》、河南的《维摩诘经》,而以河北房山县云居寺的石刻《大涅槃经》规模最大。还有残缺的石经七百八十多张,碑、铭、题记等七十多张,共刻佛经数千卷。保存各朝不同的书法风格的石经,更为研究自唐以迄明朝一千多年书法的变迁史,及研究与学习中国书法艺术的珍贵史料。第三,造像题记。造像题记是代表中国书法艺术的另一高峰。造像题记中著名的有被后人整理出来的《龙门二十品》,为历代书法学习的经典摹本。可见造像题记在书法艺术史上占多么重要的地位。除了上述写经、抄经、刻经、造像题记等外,有关佛教的碑、铭、志、记、帖等数量也是不一而足,所以对书法艺术的贡献亦难以胜书。

301 评论

迷茫老男人

导语:佛教美术,首先来说佛教。佛教,是一种外来宗教,是一种外域的文化,这种文化传到中国以后,对与中国文化造成了一定影响,作为佛教美术自然就对中国美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在中国有两个持续的高速发展的阶段,一个就是南北朝时期,另一个就是隋唐时期,所以这两个时期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画家,基本上都是佛画家,都是从事佛教美术的,例如南北朝时期的曹不兴、曹仲达、张僧繇、陆探微,唐代的吴道子等人。但是这些人的作品现在是看不到的,因为佛教美术的作品都是留在佛教寺院的墙壁上的,而中国的建筑都是一种砖木结构的,不易保存。但是这些人,他们所从事的题材上的表现,对中国美术的影响是深远的。佛教美术的概念佛教美术首先是佛教,佛教要传播,但是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化被中原文化所接受一定要有说服力,就算现在的人看佛教的文字内容也是打不太懂的。那么在南北朝时期如何让大部分人去接受这样一种晦涩难懂的宗教呢?讲经文明显是不符合现实的,那么人们就用一种形象的视觉把抽象的文献演绎出来,这就是佛教美术。佛教美术的本质是为了宣扬和传播其思想,用美术的形式来表现佛教的内容。佛像佛教美术的发展佛教美术在中国的传播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南北朝一个就是唐代。唐代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因为科举入仕为官来协助治理国家,当时的知识分子是比较排外的,他们的内心是非常有危机感的,所以唐代之后,佛教在中国的高层就基本上消失了,国家不推广佛教了。那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是国教。北魏时以国家之名来开窟。因为宋代时国家上层不推崇佛教了,所以佛教逐步转入民间,那么当时中国自己土生土长的道教就成为一种主流形式了。所以佛教的高峰期只有这两个时期。观音造像中国的佛教美术,受到了印度以及中亚地区佛教的影响。因为佛教是从印度传过来的,在传播过程中,佛教绕道了西亚、中亚然后才进去中国,这时的佛教自然而然带有印度的特点还带有中亚西亚的特点,而在中亚西亚的时候又受到了来自于古希腊的影响,所以说古希腊的文化也随着佛教的传入影响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由于佛教的影响再也不纯正了。佛教美术的传入佛教美术的目的是佛教,是为了佛教教义的推广,而不是为了宣扬这种美术的形式,美术是载体,只是一种被利用的工具,美术是图像,佛教是文本。佛教美术一般通过壁画、建筑和雕塑这三种形式体现出来。佛教艺术在西汉的末期传入中国,经历了四条路径,这四条路径在中国形成了四种不同的宗教形式,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第二条就是在南洋通过海路进入中国,第三条路是通过尼泊尔直接传到西藏,那时的西藏还是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文化是非常落后的,所以佛教对于当时的西藏是一个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文化传到一个落后的地域自然而然是被全盘接受的,所以佛教到西藏之后没有进行任何的改造,就在西藏安家落户了。古代丝绸之路而第一条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原地区的文化已经很先进了很强大了,要让中原人接受,所以进行了改造。在丝绸之路沿线分布了有大有小数量众多的石窟,比如非常有名的敦煌莫高窟、新疆的克孜尔石窟、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都是风格各异的,是一个逐渐被中原文化改造的过程。第四条路就是从缅甸传到云南的佛教艺术。在这其中第一条以及第三条相对于第二条与第四条重要一些。佛教美术的特点佛教美术在中国的发展及传播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一是它是一个中国化过程,第二个是它是一个女性化过程,三是它是一个世俗化过程。在印度,佛教是没有偶像崇拜的,释迦摩尼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弟子,在他死后将他烧了就行,烧完之后就形成我们现在所说的舍利子。他让他的弟子将舍利子送到全球七个地方供奉,让他的弟子去崇拜他的思想就可以了,不用崇拜他这个人,所以没有造像。那么到后来人们认为没有造像时间一长会被人们遗忘,所以慢慢就出现了佛的像。那么传到中国来,就要被中国人所接受,所以慢慢在佛的旁边就出现了两个弟子,之后又出现了两个菩萨,再出现两个天王,慢慢地越来越多越来越中国化,成为中国化特点。释迦摩尼像而且在早期佛教中,佛是没有性别的,是中性的。但是传到中国来,因为中国儒家是讲求这样一种家庭的伦理关系的,所以在敦煌,佛教中的菩萨慢慢像女性化方向发展了,传到中原来菩萨就已经完全成为女性的象征了。但是如果去敦煌看可以发现,那里的菩萨虽然是具有女性气质的,但是是没有女性的生理特点的,那里的菩萨有的长胡子,是男性的胸部。性特征是男性的但是气质是女性的,所以佛教美术是一个女性化的过程。女性气质佛像在印度时,佛都是裸体的。因为佛区别于人,就是因为佛的身上有很多特征于人不同,如果穿上了衣服,那么佛的特征就被掩盖住了,所以那里的佛造像都是裸体的。但是传到中原之后,中原文化是讲求伦理道德的,衣服是体现人们尊卑高低的,所以佛教要被接受就必须进行改造,那么慢慢就把衣服全部穿上了,所以这又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这就是中国佛教美术的三个特点。结语:佛教美术属于外来文明,它从印度传到中国,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美术。虽然是外来文化但是对于中国美术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虽然在唐代之后不是主流文化了,但是它的影响还是存在的,直到现在,在中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信奉着佛教,这也是佛教美术这种载体带来的结果,佛教的经文复杂难懂,古人通过简单的形式将经文描绘出来进行传播达到了目的,在当时的佛教美术仅仅作为工具出现,而到了现在,佛教美术已经成为了一种艺术成就相当高的美术,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220 评论

谦谦妈妈2015

藏传佛教文化在藏地十分兴盛,也得到了其他民族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受佛教影响以来,藏族寺院的宗教信仰、信仰仪轨 不断发展变迁。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是藏族宗教文化史上日益引起兴趣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课题。藏族自古以来浓郁的宗教气氛一直是区域文化突出的特点。 不论岁月的变幻还是时代的兴替,民间信仰与佛教两大宗教文化,都以其炽热的温度,反映着社会变迁的轨迹。 藏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信巫好鬼”的民族,这是培植民间信仰最好的土壤。对古代的闽越人而言,世界万物都是具有神秘力量的,人生存在的一个重要主题,即是 协调自己与大自然精灵之间的关系。古老的藏族有着内容十分丰富的民间信仰崇拜。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近现代藏族民俗得以了解;另一方面,藏族民间信仰的许多 内容被后起的本教乃至本土化的佛教所吸收,已经融入到本教、佛教中去了。因此,藏族本教、佛教中的一些内容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其源头同样可以一直找到民间 信仰中去。在藏区,尤其是安多牧区有着与众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此地区佛教影响下的民间信仰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对此情况,寺院宗 教文化历来备受学者关注,但对民间宗教文化研究甚少,因此,研究佛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安多牧区是较为典型的代表。据笔者调查和搜集资料发现,安多地区唐 克人文的研究历来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本文以唐克地区的宗教习俗为出发点,论述了深受藏传佛教文化影响的民间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社会活动等与宗教有 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 本论文包括导言、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导言涉及了有关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民俗文化研究的最新动态。迄今为止,关于唐克牧区的历史著作仅仅只有两 本,一本是贡秋尊主的《安多唐克部落史志明镜》和罗让曲平的《神奇的黄河一弯》,两本著作都叙述了近现代的唐克历史以及寺院历史,虽然现在学术界藏学是热 门的课题,尤其有关藏传佛教教义、教理及寺院宗教文化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对在佛教思想影响下的民间信仰及民俗文化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少见,尤其是在笔者 论文中的主题案例唐克的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学者进行考察和研究。 论文的第一部首先概述了唐克地区的民情风俗、自然环境及特点以及牧民的生活状况等,同时通过阐述唐克人的渊源也对该地斯何仓寺院的历史也做了简要的介绍。 唐克地区为纯游牧地区,这种独特的自然和生活环境是唐克地区民风民俗的大背景,了解唐克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对我们研究该区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具有很大帮 助。斯何仓寺院对唐克地区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具有很大的影响,有必要在背景部分做简要的论述和介绍,主要包括斯何仓寺院的产生、发展和寺院现状;该部分还 阐述了斯何仓部落的相关方面。 第二部是佛教教理传入民间后演变成了民间宗教或民间习俗。本文主要通过民间故事、寓言以及民间的访谈,论述了佛教对人们行为习惯等产生的影响。其中第一节 阐述了因果的概念、民间对因果观的理解、其践行情况以及因果观的作用。第二节界定了今生来世的概念,论述了民间对今生来世、命运、福份的认知,及后世相关 的朝拜习俗等。但这样的神灵观并不符合佛教的本意,比如在的案例里的唐克牧区有佛教寺院民众都是信佛的,但这种的神灵观是无处不见。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的 不同之处在于“无神论”的主张。还认为缘起产生世界等佛教的本意相差很远,所以笔者在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佛教的基本理论来比较牧区的民间信仰和佛教之间的差 别以及佛教思想对民间信仰的影响。该部分主要从民间信仰的因果业报观、来世思想、慈悲观等特点为主线做了梳理和论述。 第三节阐述了人们对无常观的看法与认知。无常是佛教思想的最根本观点之一,了解和认知无常的观念,才能打开认识佛教的大门。对于藏传佛教而言,其能发展并 兴盛于雪域藏地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其无常观对广大藏族信徒的思想认知和启发方面起到了根本的改观,因此,无常观成了藏族民间信仰和认知的根本表现之一。唐克 地区的藏族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也体现了这一点,甚至可以说,唐克地区因其独特的游牧文化的背景,该区民间信仰中的无常观念相比藏地农区而言,更具有浓厚的 宗教意味和虔诚性。 第四节论述了民间慈悲心的发愿和践行。民间信仰及其民俗文化是伴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发展而产生和变化的,民间信仰及民俗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其 历史远于宗教,其内容也更广于宗教。但是,宗教因其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先进性,其宗教仪轨的程式化等特点,使得宗教在一个地区传入和发展后,其理论和思想 瞬间遍及到民间信仰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对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的变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唐克地区民间信仰因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其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 化,笔者主要论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间祈福仪式及其变化,主要体现在祈福日期的选定、祈福对象、祈福人员的变化等方面;二是饮食、服饰变化及禁忌。饮食 和服饰是一个民族物质文化的外在表现,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该区饮食内容、饮食习惯和服饰类型、服饰装饰及民间禁忌文化等相应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基本 的特点就是这些民间生活和习俗的渊源都开始渗入了藏传佛教文化的相关思想和内容;三是盟誓的产生及其变化。 第三部分论述了唐克地区一年供养、祭祀仪式及民间活动等,即:一是夏季的活动,主要介绍了藏历兔月民间宗教活动习俗、藏历四牛月的煨桑活动中牛月唐克部落 的煨桑活动习俗、虎月颂度母会仪式过程,并对此一一作了简要的分析。二是冬季的活动,主要对藏历马月仪式活动、羊月婚俗文化、猴月“朵玛”仪式等作了简要 论述。三是秋季的宗教活动仪式,主要论述了“多热”星辰仪式,蛇月的活动及其文化特点。四是春季的宗教活动,概述并分析了鸡月大法会、狗月金桥活动、猪月 “持嘛呢”等活动。这些民间宗教习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从思想意识层面产生的民间宗教习俗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民间宗教习俗。不管是从思想意识层面产生 的民间习俗,还是从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民间习俗,两者都深受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但是它们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又与藏传佛教的教理有着一定的区别。 第四部分论述了藏传佛教对民间信仰及民俗方面的功能及其价值。有藏传佛教特色的民间习俗不仅有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佛教思想对构建社会和谐思想方面的功能 和对人们伦理道德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这些都是通过与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结合而产生的。 本论文的现实意义也就是佛教思想对人们思想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和教育意义。佛教一直在致力于适应时代的改革,所以中国佛教在发展的进程中间,都是以建立 一种契合时机的人间佛教作为它的一个改革的核心。在现在来讲,迷信是社会的公敌,所以要建设人间佛教是大家共识的。所谓建设人间佛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 意义:一是说它作为一种人生的修养,在提升人的修养,提升人的道德品质方面有积极意义,我们也可以称它为一种人生佛教,体现人生的一种哲理;再一个方面就 是在服务社会方面,佛教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诚然,因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所限,本论文还有很多不足支持,主要是尚未能从文学与艺术的角度对各种信仰和民俗的考察:一是从文学的角度出发,对民俗文化与 文学之关系特别是关于民俗与民间通俗文学之关系的探讨。二是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即藏传佛教佛像艺术,这些研究既是艺术的研究,也是信仰的探析。从这些不同 角度出发做研究对我们理佛教思想在藏区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我们认识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具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笔者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值得加深和 改进的地方。

120 评论

来福胶泥MAY

佛教书法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对我国政治、文化、思想、信仰等,都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在文化方面,因为佛经的翻译与流传,影响了中国的文学与艺术,为中国文化史写下了光辉璀璨的篇章。尤其是艺术家,将佛法的意境融入中国的建筑、雕塑、绘画、工艺、书法、音乐里,而开创出更具意涵的道貌风格。 书法是中国传统书写方式之一,所以当佛教与书法艺术结合之后,佛法的传播更为普遍;书法家们受到佛教的影响,常以佛教为题材来丰富书法的内容,这使书法艺术更增意趣与内涵。 古往今来的书法作品中,有关佛家文字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具体来说,这类作品又可分作这样三类:一、佛教经典,二、塔铭院记,三、僧人碑传。这三类佛家文字是古代书法作品表现的重要内容,显示出书法艺术对佛教的发展也起过不可忽视的作用。 先谈书写佛教经典的书法作品。从佛经的书写者来说,经生写经是最主要的力量。所谓经生,是指古代那些从事抄写佛经的人,这些人可以是佛门中人,也可以是一般文人。写经的出现,从客观需要来讲,我国古代至隋唐时期才有雕版印刷,北宋中期才出现活字印刷,在此之前,要想获得佛经,主要办法只有靠传抄。我们现在看见的经生写经大都是唐代和唐代以前的,原因即在于此。从写经人的主观动机来看,写经对于他们来说,有的是职责所在,有的是奉佛之举,有的是谋生之道。另外,在唐以前和唐以后,都有许多人把写经和拜佛、布施一样,看成是一种敬佛的行动,这种行动当然是一种信仰佛教的表现,但它又与一般的信仰佛教不同,往往是为了某种特殊而具体的目的的一时之举,尤其是在为亲人祝福、为自己祈祷时如此。经可以由本人亲抄,也可以请旁人代抄。比如苏轼曾经手写过《心经》,又曾有意要抄写卷帙浩繁的《华严经》。武则天在咸亨元年(670)也为父母造《法华经》三千部。该经每部七卷,三千部计二万一千卷,当然不会是武则天亲抄,只能由经生代劳。今日尚得见跋尾半段,上书“奉为二亲,敬造《妙法莲华经》三千部。……伏愿先慈传辉慧炬,托荫禅云,百福庄严,万灵扶护。”点明了为先父母荐冥福的目的。 经生写经的风格,时代不同,写者不同,风格也自然有不同。但水平容有参差,字体容有工拙,由于佛法庄严,写者恭敬,整体风格基本都是分行布局整饬、续密,结字恭正、严谨的。这从有名的晋人写《放光般若经》、《妙法莲华经》等八种佛经残卷、隋人写《大般涅槃经》残卷以及众多的唐人写经中都可看出。 经生写字的书法水平怎样?由于经生大都是社会地位不高的无名之辈,有些甚至文化素养也较低,后世不少书家因而不重写经,称之为经生俗书。这实在是一种世俗的偏见。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以一代书画鉴赏大家,高度评价经生写经:“吾观唐世经生楷书手之字迹,笔墨流动,结构谨严,常出碑上名家法度之外。”我们知道,凡习书者无不推重颜真卿,凡临颜字者又多从其名碑《多宝塔》人手,然而据前贤时修考证,《多宝塔碑》字体平易,无剑拔弩张之态,与颜字基本风格很不相同,正为当时的佐吏经生所代笔。由此亦可证启功先生所言之不谬。 除了经生写经而外,名书家写经亦很普遍,名书家写经的名碑帖也不罕见。般若部的著名佛经《金刚经》,王知敬、徐浩、柳公权、苏轼、赵孟頫等大书家都曾书写,今均尚存。泰山花岗岩溪床上还有大摩崖《金刚经》石刻,字大逾尺,雄伟壮丽,有人认为是北齐书家唐邕所书。草圣张旭和欧阳询都曾写过《心经》。赵孟頫还书写过《四十二章经》和《法华经》,前者为他生平第一得意之作,后者是他为中峰和尚所书,就今日所存部分来看,字字精谨,无一懈笔,洵为杰作。 再谈谈塔铭院记、僧人碑传等其它关涉佛家文字的书法作品。 有关塔铭院记和僧人碑传的书法作品特别多,而且有许多是著名书家所为。这很好解释。因为自从佛教在汉末传入中国后,不仅很快站稳了脚跟,而且发展壮大,超过了本土的道教。历代文人信奉佛教者既不在少数,喜与僧友接交者更是普遍,作为书法家的文人自然也不例外。他们喜好交接僧友,与之过从,谈禅论道,或借以消除现实中的苦闷,或借以显示自己的脱俗,因而他们也同样乐意或应邀或主动地为僧友写些塔铭、寺记、院碑之类的东西。他们与僧友交往,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这些人圆寂之后,他们往往会为其书写墓碑,甚至还亲自撰文,以此来表示自己的悼念。从僧人方面说,他们虽然身在空门,但并非全绝尘事,再说文以字传,他们也希望这些书法名家为他们书字写经,以扩大佛教的影响,这也是弘扬佛法的一种途径。 属于塔铭院记一类的佛家文字,因对象或用途不同,有不同的名称。有的是寺碑:《等慈寺碑》,唐代大学者颜师古撰并书。《法华寺碑》,盛唐书法家李邕撰并书。《兴国寺碑》,元代大书家赵孟頫书。有的是塔铭:《弘教寺塔铭》,唐代大书家欧阳询书。《无忧王寺塔铭》,唐书家杨播书。有的是塔碑:《多宝塔碑》,唐代大书家颜真卿书。《玄秘塔碑》,唐代大书家柳公权书。《泗州普照寺灵瑞塔碑》,赵孟頫撰并书。此外还有戒坛铭(如《少林寺戒坛铭》)、寺记(如《妙严寺记》)、题名(如《般若台题名》)、浮图铭(如《云居寺石浮图铭》)等等。 除上述这些而外,还有一类与佛教有关的作品,数量浩大,风格鲜明,艺术价值极高,在书法史上具有标志时代的重大意义,那就是以正宗魏碑体著称的北魏龙门造像。龙门在河南洛阳南四十里,有洞窟一千多个,造像十多万尊,许多佛像都有题记和碑碣,其中最有名的是北魏造像中的二十种,通称《龙门二十品》。《龙门二十品》刀凿而成,棱角分明,刚毅峻洁,极具特色。以之为代表的北魏造像题记字体后来即被称为魏碑体。魏碑体在后世的学者甚众,许多大家的成名都是得法于它。清代的包世臣、阮元、康有为都大力崇扬过它。它与后来的欧体、颜体、柳体、苏体、米体等同享盛誉,共同成为我国书法艺术的瑰丽珍宝。 从魏碑体的出现,最可看出佛教与书法两个不同领域的互相促进。题记是为造像而设的,造像的目的是在倡导佛教,然而它实际上却促成了魏碑书法的产生。魏碑是绝佳的书法艺术,人们在临摹或观赏它们的时候,又自然会对佛教、佛教史和佛教艺术有更多的了解。 出家僧众,有成就者,圆寂之后,大多要立碑,造塔,以为纪念。因此他们不但有碑文,还有塔铭。如著名的玄奘三藏法师便有《玄奘法师塔铭》,为唐释建初书,现存长安县兴教寺,字迹清疏流动。墓碑亦很多,且不乏名家手笔,如《道因法师碑》,初唐欧阳通书,欧阳通为欧体之祖欧阳询之子,其书法深得父风,此碑亦为今日书家所爱临习。另外象《孟法师碑》,初唐名家薛稷书。《大照禅师碑》,盛唐名家李邕书。《大证禅师碑》、《不空和尚碑》,盛唐名家徐浩书。《大鉴禅师碑》,柳体创始人、中唐名家柳公权书。《乘光禅师碑》,中唐著名诗人刘禹锡书。刘禹锡亦为书法大家,只是其书名为诗名所掩,一般人不知晓而已。 可见,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书法充当了一个颇为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文以载道,在印刷技术尚不发达的古代,以写经为主要方式的书法艺术对佛教的传播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佛教的传入,为中国的书法艺术提供了广阔的题材与实践的天地,同时,由于佛典渊深的义理和高僧们道德文章的感染,吸引了文士与书家倾心佛教,这样,在书写经典的当下,他们就自然地怀着庄重、恭敬的心态,从而在艺术上容易得到提炼,这一点,从现存的碑文与写经的神韵中不难看到。

85 评论

相关问答

  • 漫画艺术探索与风格研究的论文

    论国外大型动画制作公司的流水线应用 3.重拾东方帝国的星辉——论中国元素在动画片中... 动作表现性格——浅谈中国动画动作设计的方向 14.美国与日本的恐怖漫画

    evanzheng2013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传统书画艺术的传播研究论文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有些需要重新改变思想。中国书画同源、韩国等许多亚洲国家。一位德国哲人对中国书法的忧虑,黑格尔认为中国笔写的文字会导致“对科

    金威家具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佛教文化与书画艺术研究论文

    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与贡献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从此,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犹如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可以说,佛教的传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再

    会飞的猪lucky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佛教文化研究论文

    可以研究佛教的发展历史,这样是对自己帮助最大的。可以看《印度佛教史》英.渥德尔

    yissluckyg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警营绘画艺术研究论文

    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

    嘟嘟200907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