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10

彼岸之澄
首页 > 学术期刊 > 棉花学报参考文献要求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海鸟2010

已采纳

生物科学论文格式范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生物科学论文格式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随着我国对科学技术的探究和发展,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成为21世纪以来人类关注的重点话题,其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面貌。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不断成熟,生物科学逐渐运用于现代医疗领域、农学领域和工业领域,它对基因遗传和生物化学的研究也具有重大意义。因此,重视生物科学的发展与应用,是关乎生活的重要话题。本文从生物科学的应用、研究成果进展和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三方面对生物科学的发展与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

生物科学;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研究进展

生物科学是对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本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是认识自然的有利工具。20世纪50年代以来,DNA双螺旋结构的构建和基因重组等技术的重大突破发展,使得现代的生物技术逐渐趋于成熟。生物科学的发展对医学领域和农业领域的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重视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生物科学的研究成果及发展

(一)基因组计划的实施

破译基因的遗传码,解开生命的奥秘是基因破译的主要目的。目前,科学研究人员对遗传图、物理图和转录图的制作工作已由相关的制作单位完成,这在理论上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的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很高的商业价值。2013年的1月中国科学家成功破译了小菜蛾基因组,历时三年的研究,终于得出了小菜蛾的基因组图谱,科学家指出,将进一步与国内外人员合作交流,在小菜蛾基因组的研发完成后,将继续开展研究与抗药性和食性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功能基因组学和遗传学,为小菜蛾的有效防御、持续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二)细胞全能技术的实施与应用

随着人类基因组图谱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生物模式经重要的动植物基因组将不断被揭露。细胞全能技术是一项快速纯合创造新品种的先进技术。21世纪后,生物的起源、原始细胞的产生和新生物的形式与改造等重大理论问题在我国已经得到重大的发展。人类对生物生命本质的'认识将会进一步的提高,这对生物细胞全能技术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发展都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对新品种作物的选育具有指导性因素。

(三)生物识别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是指依据人类自身所固有的生理或行为特征而进行识别的一种技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包括有:指纹识别、手掌几何学识别、声音识别、面部识别等。生物识别具有不易遗忘、防伪性能高、不易被盗、便于携带等特点,容易和电脑配套使用,从而增强在使用过程中的自动化管理,已广泛用于胜负、军队、银行等地。但生物识别技术中由于其中一部分技术含量较高,现在还处于试验阶段。

二、生物科学的应用

(一)农业领域的生物科学技术

20世纪以来,在生物科学领域,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及现代生物技术的兴起已然成为人类社会进步最伟大的事件之一。20世纪末21世纪初,对基因组学的突破性研究推动了生物技术进入迅猛发展的阶段。动植物和微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已对农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转基因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农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同时,抗病虫、除草剂的使用推进了转基因棉花、玉米、花生、大豆等的商业化发展。现代分子生物学与传统的动植物育种学催生了新型的分子育种学。

(二)生物科学在医学上的应用

药品领域的开发对生物科学的运用已达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改革开放后,生物技术制药受到了相对高度的重视,为生物高新技术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因此,我国生物技术制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达到国际水平。2013年7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亚洲癌症研究组织合作完成干细胞癌基因研究项目,这是继乙肝病毒整合机制研究之后的又一项重要生物科学研究成果。通过对88例癌患者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了一些列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突变,找到了肝细胞癌发生的两条关键性途径,从而为日后肝细胞癌治疗法的药物开发奠定了基础。

三、生物科学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基础的研究取得了不断突破。我国的生物科学技术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公众认可。在工业化和商业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生物技术具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经验总结得出,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众多挑战。我国的科研管理部门应对高校或科研组的科研项目加大人力财力的扶持,鼓励更多的青年科学家、技术专家投身于生物科学的研究中,并为他们提供多学科的培训,使得多学科科学的发展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从而推进多领域的融合,促进现代社会生物科学技术的革新与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生物科学技术的研究是科学应用研究的源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多种学科的融合发展,生物科学逐渐从单一化发展为多层次、多方面的科学技术,由宏观逐步发展到微观的可操作性。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赢得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的生物技术在发展中不断突破,研究成果已遍布全世界,相信如此下去,将会赢得生物科学的巨大成果。加大生物科学技术的研究进程,促进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良性有利发展,以实现我国科学技术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宜君,张淑萍,杨林等.民族高校生物科学类综合性、研究型野外实习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央民族大学实验基地为个案[J].民族教育研究,2009,20(5):18-22.

[2]郝建华,卢祥云,韩曜平等.应用型本科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以常熟理工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为例[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1,(3):14-16.

[3]赵格日乐图,苏亚拉图,哈斯巴根等.生物科学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5):148-151.

[4]李朝晖,周峰,华春等.高校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以南京晓庄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为例[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3,25(5):66-68.

[5]叶辉,丁斐,王兆慧等.特色专业与重点学科一体化建设实践与探索――以南通大学生物科学特色专业与生物学重点学科建设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885-11887.

格式

(一)题目

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署名

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

(五)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六)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八)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

(九)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摘要或提要

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229 评论

吃货称霸999

1/100【题 名】国际贸易载体发展趋势论【作 者】黄蕾【刊 名】当代经济.2007(01X).-72-742/100【题 名】国际贸易保护的新趋势【作 者】张晓霞【刊 名】企业研究.2007(6).-48-493/100【题 名】浅议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的对策【作 者】刘斌【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2007(04X).-28-284/100【题 名】未雨绸缪早谋良策——国际贸易金融服务发展新趋势与现实应对【作 者】周红军【刊 名】中国外汇.2007(5).-60-615/100【题 名】论当前国际贸易壁垒新趋势与我国应对策略【作 者】苏启东【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2X).-53-546/100【题 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的战略对策【作 者】陈梅【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1Z).-53-537/100【题 名】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对策【作 者】张哲【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1S).-57-578/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外贸战略调整【作 者】杨雪【刊 名】商业时代.2007(2).-26-289/100【题 名】国际贸易的“绿色化”趋势与林业院校有特色外贸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探讨【作 者】寻舸【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1S).-288-28910/100【题 名】国际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新趋势——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采购示范法》修订的方案与思路【作 者】徐焕东【刊 名】国际贸易.2006(12).-57-6011/100【题 名】浅谈国际贸易的发展及趋势【作 者】王荣忠【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11X).-27-2712/100【题 名】论国际贸易壁垒发展的趋势及我国的应对措施【作 者】任涛【刊 名】黑河学刊.2006(6).-28-3113/100【题 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创新趋势【作 者】黄海宁【刊 名】新金融.2006(11).-36-4014/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若干思考【作 者】詹晓丽【刊 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5).-88-9115/100【题 名】我国电子出版物国际贸易现状与趋势分析【作 者】李军【刊 名】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6,14(5).-38-4116/100【题 名】新制度经济学和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整合研究趋势【作 者】孔凡保【刊 名】经济学动态.2006(9).-71-7517/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与我国的对策【作 者】杨丹辉【刊 名】经济管理.2006(17).-28-3218/100【题 名】国际贸易新形势下的标准化发展趋势和特点【作 者】唐金彬 王云 杨安礼【刊 名】船舶标准化与质量.2006(4).-6-1119/100【题 名】农产品国际贸易发使趋势与我国农业的发展【作 者】张炎【刊 名】农业经济.2006(8).-78-7920/100【题 名】多边贸易框架下国际贸易摩擦的发展趋势【作 者】齐东锋【刊 名】经济纵横.2006(6).-39-4121/100【题 名】形势有望好转——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现状、问题及趋势展望【作 者】吴杨[1] 王学成[2]【刊 名】国际贸易.2006(5).-28-3222/100【题 名】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的预测研究【作 者】郑一华【刊 名】科技资讯.2006(9).-210-21123/100【题 名】保持发展趋势 提高发展质量——在2006年中国国际贸易学会新春座谈会上的发言【作 者】石广生[1,2,3]【刊 名】国际贸易论坛.2006(2).-1-424/100【题 名】国际贸易壁垒变动对企业行为影响的内在机理与演进趋势【作 者】杨小力[1] 杨林岩[2] 冯宗宪[1]【刊 名】经济经纬.2006(3).-21-2425/100【题 名】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运营趋势问题的研究【作 者】柯飞帆【刊 名】科技与经济.2006,19(2).-57-6026/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呈现六大趋势【作 者】国华 亚东【刊 名】世界标准信息.2006(3).-86-8927/100【题 名】透视禽流感对禽类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对国际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发展新趋势的思考【作 者】李凯年 逯德山【刊 名】家禽科学.2006(4).-3-628/100【题 名】国际贸易新趋势及我国对策【作 者】何枭吟【刊 名】北方经济:综合版.2006(1).-51-5229/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的新趋势【作 者】一凡【刊 名】世界标准信息.2006(2).-117-11930/100【题 名】浅谈国际贸易的电子商务趋势【作 者】鲍科益【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6(02X).-199-19931/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作 者】张伟【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1S).-14-1532/100【题 名】试论国际贸易竞争的新趋势【作 者】易露霞【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5(11Z).-1-233/100【题 名】国际贸易自由化背景下贸易保护的新趋势及动因分析【作 者】范兆斌[1] 左正强[2]【刊 名】商业研究.2005(21).-37-4134/100【题 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贸易秩序变迁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作 者】石磊 唐海燕【刊 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国际商务版.2005(5).-5-8,1335/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壁垒发展演变的趋势及我国的应对策略【作 者】刘琦 罗礼萍【刊 名】现代企业.2005(9).-44-4536/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与中国企业的策略选择【作 者】徐万华【刊 名】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9).-25-2637/100【题 名】应收款转让法律的国际统一化趋势——以《国际贸易应收款转让公约》为中心【作 者】高润恒【刊 名】政治与法律.2005(4).-65-7038/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六大趋势【作 者】无【刊 名】对外经贸统计.2005(3).-22-2339/100【题 名】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关系的趋势预测【作 者】高振沧 王凤如【刊 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258-26040/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信用证支付方式的利弊及发展趋势分析【作 者】戴美木【刊 名】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5(10).-96-9741/100【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及我国的对策【作 者】翁迪【刊 名】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3).-4-542/100【题 名】论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新趋势【作 者】白云【刊 名】社会科学辑刊.2005(1).-55-5943/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的电子商务趋势【作 者】季王芳【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03X).-20-2144/100【题 名】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的发展新趋势及对策【作 者】莫少颖【刊 名】现代管理科学.2004(4).-56-5745/100【题 名】论国际贸易竞争的新趋势【作 者】李湘黔【刊 名】求索.2004(1).-27-2946/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的劳工、环境标准之争及发展趋势【作 者】郭根龙[1] 冯宗宪[2]【刊 名】当代经济科学.2004,26(1).-77-8047/100【题 名】透视当代国际贸易中技术性壁垒的新趋势【作 者】金泽虎【刊 名】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6).-51-5548/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作 者】傅京燕【刊 名】中国环保产业.2004(7).-20-2149/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作 者】全毅【刊 名】国际贸易问题.2004(7).-64-6850/100【题 名】浅析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化”趋势【作 者】田千 康军【刊 名】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4,21(3).-64-6551/100【题 名】试析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作 者】张汝根【刊 名】技术经济.2004(5).-44-4652/100【题 名】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的变化趋势【作 者】袁申国【刊 名】黑龙江对外经贸.2004(2).-32-3553/100【题 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作 者】范佳【刊 名】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5).-19-2054/100【题 名】疫病对动物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与发展趋势【作 者】李凯年【刊 名】世界农业.2003(12).-37-4055/100【题 名】森林食品及其国际贸易和生产趋势【作 者】曾燕如[1] 潘继进[1] 杜国坚[2]【刊 名】世界林业研究.2003,16(5).-26-2956/100【题 名】国际贸易争端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作 者】徐丽辉【刊 名】冶金经济与管理.2003(5).-38-3957/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的十大趋势研究【作 者】钟正岩【刊 名】国际贸易论坛.2003(1).-1-1258/100【题 名】国际贸易中的反补贴趋势与我国反补贴制度的完善【作 者】李学稳【刊 名】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3,23(5).-39-4259/100【题 名】台湾主要国际贸易港口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作 者】徐逸桥【刊 名】中国港口.2003(11).-47-4960/100【题 名】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对策【作 者】郑吉昌【刊 名】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2).-10-1361/100【题 名】21世纪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作 者】曹亮【刊 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4).-104-10862/100【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作 者】薛荣久【刊 名】企业世界.2003(3).-24-2663/100【题 名】浅谈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企业跨国经营战略【作 者】徐磊【刊 名】新质量.2003(1).-48-4964/100【题 名】国际贸易政策的新自由主义发展趋势【作 者】黄静波【刊 名】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1).-70-7765/100【题 名】试论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趋势【作 者】徐松桃【刊 名】黑龙江对外经贸.2003(7).-26-2766/100【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交叉发展趋势【作 者】赵春明 焦军普【刊 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4-4067/100【题 名】从分歧到融合——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的发展趋势综述【作 者】陈洁蓓[1] 张二震[2]【刊 名】南京社会科学.2003(3).-3-968/100【题 名】水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趋势及对策【作 者】杨学军【刊 名】北京水产.2002(6).-8-1069/100【题 名】我国水果国际贸易状况及趋势【作 者】曹庆波【刊 名】西北园艺:果树.2002(2).-52-5370/100【题 名】棉花国际贸易格局及贸易模式变化趋势向研究【作 者】庄丽娟 王小虎【刊 名】中国农垦经济.2002(10).-23-2471/100【题 名】我国水果国际贸易状况及趋势【作 者】无【刊 名】中国农业信息.2002(12).-41-4172/100【题 名】国际贸易政策规律探寻及趋势展望【作 者】崔日明 邹东颖【刊 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国际商务版.2002(3).-1-573/100【题 名】我国花卉国际贸易呈现三大发展趋势【作 者】无【刊 名】农村科技开发.2002(11).-43-4374/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企业的策略【作 者】王方 全伟【刊 名】国际经贸探索.2002,18(1).-6-975/100【题 名】我国水果国际贸易状况及趋势【作 者】曹庆波【刊 名】农村工作通讯.2002(3).-42-4376/100【题 名】论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相互融合趋势【作 者】刘铁明【刊 名】税务与经济.2002(3).-67-7077/100【题 名】论国际贸易的信息技术化发展趋势【作 者】李权【刊 名】经济科学.2002(5).-94-10178/100【题 名】全系列融资组合—现代商业银行国际贸易服务发展趋势【作 者】陆虹【刊 名】国际贸易.2002(1).-54-5779/100【题 名】国际贸易标准合同的发展趋势【作 者】贾平【刊 名】兰州学刊.2002(6).-75-7680/100【题 名】新世纪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及趋势【作 者】和文华【刊 名】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2,16(3).-107-10781/100【题 名】国际贸易统一法的发展趋势【作 者】刘英姿【刊 名】海关与大市场.2002(3).-25-2582/100【题 名】法国国际贸易总额呈现下降趋势【作 者】无【刊 名】国际市场导刊.2002(15).-5-583/100【题 名】网络贸易——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作 者】赵龙【刊 名】科技术语研究.2002,4(1).-40-4384/100【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几大趋势【作 者】房杜【刊 名】中国外资.2002(9).-60-6185/100【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作 者】刘力【刊 名】理论视野.2001(5).-34-3686/100【题 名】国际贸易政策规律探寻及趋势展望【作 者】崔日明 邹东颖【刊 名】国际贸易论坛.2001(6).-62-6787/100【题 名】绿色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作 者】傅京燕【刊 名】国际贸易论坛.2001(3).-52-5788/100【题 名】简易化——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作 者】王安会【刊 名】对外经贸实务.2001(12).-3-589/100【题 名】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融合发展趋势的理论分析【作 者】顾颖【刊 名】经济师.2001(7).-70-7190/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和中国的外贸战略【作 者】李晋【刊 名】学术月刊.2001(8).-111-11391/100【题 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给我国外贸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作 者】李大鹏【刊 名】北方经贸.2001(1).-159-16192/100【题 名】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分析【作 者】鲍晓华【刊 名】亚太经济.2001(1).-4-793/100【题 名】从世界苹果、梨生产及发展趋势与国际贸易看我国苹果、梨产业存在的问题【作 者】王宇霖【刊 名】果树学报.2001,18(3).-127-13294/100【题 名】国际贸易新趋势【作 者】韦倩【刊 名】环境.2001(11).-4-595/100【题 名】当前发达国家国际贸易保护措施的发展趋势【作 者】刘似臣【刊 名】中国对外贸易.2001(7).-8-1296/100【题 名】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分析【作 者】鲍晓华【刊 名】世界经济研究.2001(2).-74-78,4497/100【题 名】论国际贸易中非关税壁垒的演变趋势与我国的对策【作 者】郑后建【刊 名】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8(2).-14-1698/100【题 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趋势【作 者】李庆萍【刊 名】中国外汇管理.2001(5).-38-3899/100【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外贸战略【作 者】苑春强【刊 名】现代国际关系.2001(2).-20-24100/100【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对策【作 者】肖光恩【刊 名】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8(3).-22-26

232 评论

麦兜兜次鱼丸

黄国龙徐文雄朱捌尹征平

(核工业二九〇研究所,广东韶关512026)

[摘要]在棉花坑矿床深部预测有找矿潜力的地段,采用地表和硐室钻探为主要手段对棉花坑矿床深部进行勘查,经两年的勘查和一年的总结研究,在埋深500~900m处发现品位高、厚度较大的富矿体,实现深部找矿的突破,其新增资源量达到中型,取得重要的找矿进展。经分析研究认为,棉花坑矿床在垂直方向上成矿环境、围岩蚀变、构造性质、矿石品位及类型等均呈有规律的变化,并查明矿床深部的成矿时代和赋矿花岗岩的形成年代,初步建立棉花坑矿床的成矿模式并预测棉花坑矿床南部的长排地区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关键词]深部找矿;富矿体;垂向变化;棉花坑

1发现和勘查过程

1.1矿床发现及勘查过程

棉花坑铀矿床位于广东省仁化县长江镇境内。1957年,原南岭区域地质测量大队在油洞—棉花坑一带发现了13个异常点,随后,原二机部中南309大队第三分队、广东省地质局技术人员检查异常点并进行异常处理,提出了该区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意见。1959~1960年,原地矿部742地质队在棉花坑北部开展地表、浅部揭露和深部评价工作,证明深部有工业矿体存在。1963~1966年,广东省地矿局705地质队对7、9号脉进行系统的地表揭露,并选择33~4号勘探线为重点工作地段进行钻探解剖控制,证实了9号脉的矿体向深部连续扩展。

1967~1985年,广东省地矿局705地质队对矿床进行系统的普查和勘探,并分别于1967年、1969年、1971年提交中间性储量报告;1988年12月,广东省地矿局705地质队根据“粤地函字(1985)03号文”、“粤地函字(1986)121号文”和“全国储委储办(1987)90号文”的要求,将棉花坑矿床评价勘探工作加以全面总结,并利用已有的勘探资料和收集原国营745矿有关棉花坑矿床补充地质勘探、生产探矿成果资料以及矿山回采资料,编写了地质勘探总结报告《广东省仁化县211铀矿区302矿床最终地质勘探报告》。

矿山根据原广东省地质局705大队提交的中间性储量报告,于1969年开始筹建矿山,并进行试采,1985年正式投产,采用竖井开拓,设计服务年限20年。

1.2矿床深部的勘查过程

2003~2004年,核工业二九〇研究所在开展“华南地区铀资源勘查部署规划研究”中,通过收集资料、野外调查及综合研究,预测棉花坑矿床深部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2004年,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主要固体矿产大中型矿山矿产资源潜力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2004]107号文),中核韶关锦原铀业有限公司委托核工业二九〇研究所开展了“棉花坑铀矿井资源潜力调查”工作。通过收集前人资料,对比分析棉花坑矿床的生产探矿和采矿资料,调查9号硅化蚀变带在15~55勘探线间自标高400~50m的8个开采中段(中段高50m)的开采资料和前人在0~-400m少量钻孔的探索成果,认为9号带矿体厚度和矿石品位由浅向深有变厚和变富的趋势,矿床深部有较好的找矿潜力。

2005年根据全国危机矿山找矿办公室危机矿山立项通知精神申请立项,2005年12月全国危机矿山找矿办公室批准《广东省棉花坑铀矿接替资源潜力勘查》的立项。项目分两个阶段实施,即第一阶段为2006~2007年的勘查阶段,第二阶段为2008年的总结研究阶段。第一阶段的2006年以15~47线的0~-300m中段为勘查重点,用地表钻探和硐室钻探相结合方法,经精心设计和施工,有多个钻孔发现品位高、厚度大的矿体,特别发现多处大于1%的特富矿样段;同年也开展对-300~-500m中段的探索,以了解矿体在倾向上的延伸和发展远景,并加强铀矿化在垂向上变化特征的研究。第一阶段的2007年,以15~47线的-200~-500m中段为勘查重点,采用地表钻探方法,结合上年度总结的铀矿化在垂向上变化规律,在深部发现特富矿体,完成资源目标,并大致查明9号硅化蚀变带特点和矿体规模、形态、产状、连续性。第二阶段进一步总结了棉花矿山矿床铀矿化的水平和垂向变化规律、控矿因素、矿床成因,提出9号硅化蚀变带深部、长排地区有较好的找矿远景及下一步探索地段。

2基本特征

2.1地质概况

棉花坑铀矿床产于巨大的诸广复式花岗岩体南部的中心,恰处于闽赣后加里东隆起西南边缘(图1),毗邻粤北海西-印支坳陷。

岩体外围广泛出露震旦系和寒武-奥陶系地槽型沉积,为一套浅海—半深海类复理石硅质页岩、笔石页岩建造,总厚度超过15000m。加里东运动使之发生轻微变质,并形成紧密线形褶皱。平均铀含量(5~10)×10-6,其中震旦系上部和寒武系底部的炭硅泥质沉积,铀含量高达(10~15)×10-6。前震旦系基底未出露,但据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2.2~2.9Ga推断[1],本区前震旦系存在成熟度高的古老地块,推算古铀含量达20.53×10-6。

诸广岩体南部出露面积约2300km2,是由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期花岗岩类组成的复式岩体。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混合花岗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呈岩株状产出。海西期是本区岩浆活动的低潮期,零星出露的云辉二长岩、云闪石英二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呈岩株、岩滴状产出。加里东、海西期花岗岩类平均含铀量(7~11)×10-6,副矿物中大都含少量晶质铀矿。印支-燕山期是本区岩浆活动的顶峰期,SN向展布的印支期花岗岩带和EW 向展布的燕山期花岗岩带,交织构成诸广岩体南部的主体,其岩性为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具富硅、偏碱、铝过饱和、钾大于钠的特点,铀含量较高,普遍含晶质铀矿,最高达5.5g/t。

图1 诸广岩体南部地质构造简图

1—古近系-白垩系;2—泥盆系;3—奥陶系-震旦系;4—燕山晚期花岗岩;5—燕山早期花岗岩;6—印支期花岗岩;7—海西期花岗岩;8—加里东期花岗岩;9—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10—主干断裂带;11—铀矿床

印支运动结束了区内外挤压造山的历史,进入了中国东部活动大陆边缘以NNE向走滑伸展为主导的断块活动新阶段[2]。在隐伏的EW 向、SN向控岩构造的基础上,诸广岩体南部广泛发育NNE、NE、NNW 和NW W 向4组醒目的断裂构造。早白垩世末,在NNE向断裂带由左行走滑转向右行走滑的带动下,其他各组断裂亦发生相应的转换,形成区域上盆山相间的NE向盆岭构造系,并在诸广岩体南部产生较大范围的铀成矿作用。

2.2矿床地质特征

2.2.1岩浆岩

矿床及外围主要出露印支期第三阶段 中粒二云母花岗岩(图2),被燕山早期第一阶段 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三面环绕。燕山早期晚阶段 和燕山晚期 中细粒黑云母、二云母花岗岩岩株、岩滴呈卫星状沿其接触面分布。细晶岩、伟晶岩团块和正长岩岩滴在区内时有出现。另有辉绿岩、煌斑岩、细粒花岗岩呈岩脉状产出。其中印支期第三阶段中粒二云母花岗岩形成时代为(232.0±4.0)Ma[3],燕山早期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和燕山晚期细粒黑云母形成时代分别为(159.5±1.2)Ma和(138.6±1.3)Ma[4]。

图2 棉花坑矿床及外围地质图

1—第四系;2—燕山晚期花岗岩;3—燕山早期第三阶段花岗岩;4—燕山早期第二阶段花岗岩;5—燕山早期第一阶段花岗岩;6—印支期第三阶段花岗岩;7—印支期第二阶段花岗岩;8—印支期第一阶段花岗岩;9—花岗岩粒度(1.粗粒,2.中粒,3.细粒);10—花岗岩结构及成分(p.斑状,m.白云母,b.黑云母);11—碱交代岩;12—细晶岩脉;13—辉绿岩脉;14—硅化带;15—硅化蚀变带;16—地质界线;17—岩相变化界线;18—铀矿床、矿化点

2.2.2构造

区内发育构造主要有NE向、NW—NWW向和NNW 向或近SN向3组。

NE向组构造:以矿区北部棉花坑断裂和矿区南东黄溪断裂为典型。走向60°~70°,倾向南东,倾角75°~80°,长数千米至数十千米,宽1~5m,充填有硅质岩、碎裂岩、角砾岩,局部有辉绿岩。晚期活动显著。

NW—NW W 向组构造:以充填辉绿岩、煌斑岩为主,另有少量花岗斑岩脉,以油洞断裂充填的辉绿岩脉为代表。走向290°,倾向南西,倾角60°~78°,长数百米至数千米,宽1~5m。

NNW 向或近SN向组构造:是棉花坑矿床及外围的含矿构造,属于以硅质岩为骨架的硅化蚀变带。密集成群,展布宽度3~4km。单条走向320°~360°,倾向西(或东),倾角60°~85°,沿走向、倾向有波状起伏、膨大收缩、分支复合、尖灭再(侧)现的特点。硅化蚀变带规模大小不一,长数百米至数千米,其中9号带长4km,宽数十厘米至数十米,最宽达60m。

图3 棉花坑矿床9号带地质及钻孔分布图

1—花岗斑岩;2—中粒黑云母花岗岩;3—粗中粒黑云母花岗岩;4—中粒二云母花岗岩;5—碱交代岩;6—硅化带;7—含矿蚀变构造带;8—铀矿体;9—勘探线;10—工业、矿化、异常钻孔

9号带是棉花坑矿床主要含矿硅化蚀变带(图3)。走向330°~355°,倾向西(局部东),倾角70°~85°。矿床控制长2500m,出露最大标高555m,在标高-647.5m深部仍未尖灭,并赋存工业铀矿体。含矿带以硅质岩为骨架,向两侧依次为硅化、绢云母(绿泥石)化碎裂岩。在其上叠加赤铁矿化、粉末状黄铁矿化、紫黑色萤石化,则是铀矿化富集的标志。特别是紫褐色赤铁矿化与粉末状黄铁矿化、紫黑色萤石化相伴,定是富矿地段。15号线以北硅质骨架宽度大、倾角陡、连续性好,发育深度大,已查明的资源储量占矿床的70%以上,是主矿体产出和矿化垂幅最大的部位。

2.2.3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

诸广岩体南部整体上具有高铀高钍的地球化学背景。尤其是印支期-燕山期岩体,平均铀含量大于13×10-6、是同类花岗岩的4倍,平均钍含量38×10-6、是同类岩性的2.1倍,且自加里东期到燕山期,铀、钍含量均有增高趋势。

航空伽马能谱测量显示,棉花坑矿区正处于西部高铀、高钍场与东部低铀、低钍场的过渡部位,这与东部花岗岩广泛的自变质作用和面型绢云母化蚀变相吻合。

矿区岩心的铀分量和210 Po测量表明,铀矿体产出部位有显著的铀分量和210 Po异常。

2.3矿床特征

2.3.1矿体形态及产状

矿区15~47线0m标高以下共圈连21个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产出,在9号硅化蚀变带0~-500m标高,受9号带控制(图4)。矿体走向330°~355°,倾向西(东),倾角73°~90°。长50~250m,最长350m;厚0.5~5m,最厚7.65m,平均厚2.12m,厚度变化系数82.8%,属于较稳定的矿体;矿体品位0.05%~0.300%,平均0.212%,最富矿体品位0.339%,品位变化系数87.4%,属较均匀的矿体。其中E⑨-0和E⑨-1是勘查地段两个最大的矿体,占本次估算资源量的74.7%。

2.3.2矿石物质组分及结构构造

矿石物质组成简单。主要矿石矿物是沥青铀矿,少量黄铁矿、赤铁矿,浅部有少量铀黑和硅钙铀矿。脉石矿物以微晶石英为主,另有少量方解石、紫黑色萤石、绢云母、绿泥石等。另外,矿石常残留有花岗岩碎块及花岗岩的残留矿物。

矿石化学成分中,SiO2含量70.01%~85.22%,CaO 含量0.46%~8.84%,M gO 含量0.74%~3.19%。与铀伴生的有益有害组分量微。

矿石以微晶结构、碎裂结构、碎斑状结构和碎裂花岗结构为主。沥青铀矿呈胶状、球粒状、肾状产出,形成浸染状、条带状、网脉状及角砾状矿石构造。

综上所述,本矿床矿石属于高硅酸盐贫钙镁单铀型易处理矿石类型。

2.3.3围岩蚀变

近矿围岩蚀变有硅化、赤铁矿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及碱性长石化等,并具一定的水平分带性。

图4 棉花坑9号带××勘探线剖面示意图

通常在白色、红色、灰黑色隐晶、微晶石英构成的硅化岩骨架及其两侧,依次为硅化、赤铁矿化、绢云母(绿泥石)化、高岭石化碎裂花岗岩及碱性长石化花岗岩,最外侧则是正常花岗岩。各蚀变互有重叠。硅质骨架一般宽1~3m,最宽5~7 m。赤铁矿化叠加在硅质骨架上,向两侧其颜色由紫褐色逐渐变成粉红色,最宽达60m,是铀矿体主要赋存部位。绢云母(绿泥石)化常与粉红色赤铁矿化重叠,宽度20~50m。

上述蚀变在垂向上亦具一定的规律性[5]。浅部以灰白色硅质骨架为主,叠加成矿期红色微晶石英,宽>5m;到深部宽<3m,多数数厘米至几十厘米,成矿期有红色微晶石英,但以灰色微晶石英为主,宽度变小,脉体两侧叠加的赤铁矿化、紫黑色萤石化、粉末状黄铁矿化增强,其颜色由浅红变成暗紫红色,蚀变宽度增大达数十米,且出现角砾状矿石。

铀矿化受控于红化带,红化或赤铁矿化越强的部位往往矿体越好;铀矿体往往赋存于构造变异地段及不同岩性接触部位。

2.4成矿规律

2.4.1控矿因素及成矿作用特征

1)富铀的SN向印支期花岗岩带与EW 向燕山期花岗岩带交汇形成的多期多阶段构造-岩浆活动中心及广泛发育的白云母化、碱性长石化和绢云母化,为岩体中铀的活化转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NNW 向成矿断裂与NE向棉花坑断裂交汇是棉花坑矿床定位的构造因素。

3)控制矿体产出和展布的NNW 向9号硅化蚀变带[6],在其走向为335°~355°时,矿体连续性好,走向稳定、倾向延深大;走向大于355°或小于335°时,矿体则呈豆荚状,连续性差甚至尖灭。通常在硅化蚀变带倾角变陡部位出现富厚矿体。

4)矿区大面积出露岩体过渡相,残留高温热液产物,是铀矿体处于剥蚀初期、矿化垂幅超过千米的重要因素。

2.4.2矿床成因及类型

矿床受硅化蚀变带控制。矿体呈脉状、透镜状。矿石物质成分简单,除沥青铀矿外,伴生有赤铁矿、黄铁矿、紫黑色萤石和少量粉红色方解石。与矿化有关的蚀变主要是硅化、赤铁矿化、粉末状黄铁矿化和紫黑色萤石化。沥青铀矿呈细脉状、环带状、皮壳状及球粒状,形成温度220°~70°,深部矿体中晚阶段沥青铀矿U-Pb和Sm-Nd等时线年龄分别为68.7Ma和70Ma[7],其成因属多阶段成矿的中低温热液充填型铀矿床。

3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3.1主要成果

1)项目共施工钻孔28个,见工业矿孔 20个,圈定矿体21个,新增铀资源储量达中型矿床规模,平均品位0.212%。

2)在15~25线间和33~41线间的-200~-400m标高发现富厚矿体,如KZK19-1视厚度8.81m、平均品位为0.468%,KZK29-1视厚度16.9m、平均品位为0.446%的富矿,KZK37-1视厚度13.63m、平均品位为0.479%;并有多个钻孔发现品位大于1%的特富矿体,如KZK19-1、KZK29-1、KZK37-1、KZK17-1等,另外ZK39-2在孔深790m处见工业品位达1.139%、视厚度6.54m的特富矿体。

3)预测棉花坑矿床南段深部和矿床以南的长排地区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3.2主要创新点

1)初步建立棉花坑矿床深部成矿模式。

2)总结棉花坑矿床的垂向变化特征。成矿环境:浅部为氧化、弱氧化、酸性,中深部为弱还原、弱碱性。围岩蚀变:上部以硅化+水云母化+高蛉石化+蒙脱石化+钾长石化组合为主,中部以钾(钠)长石化+绢(水)云母化+硅化+绿泥石化组合为主,下部以钠(钾)长石化+绢(水)云母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绿(黝)帘石化+硅化组合为主。铀矿物:浅部为次生铀矿物的沥青铀矿,中部为以沥青铀矿为主、少量次生铀矿物,深部以沥青铀矿为主。矿化类型及品位:浅部为硅质脉型且矿石品位较低,深部为硅化碎裂岩型且矿石品位较高。

3)棉花坑9号含矿构造蚀变带为多期多阶段构造和热液作用形成,力学性质早期为压性、压扭性,晚期为张性、张扭性。

4)确定深部沥青铀矿成矿年龄为(70±0.1)Ma(U-Pb法测年)。

5)确定棉花坑矿床围岩形成年代,其中,矿床浅部印支期中粒斑状二云母花岗岩为(232±4.0)Ma,深部燕山早期中粒黑云母花岗岩为(159.5±1.2)Ma,燕山晚期细粒花岗岩脉为(138.6±1.3)Ma。

4开发利用状况

4.1开采技术条件

矿区大面积出露中粗粒、中粒花岗岩。硅化蚀变带结构完整。地下水主要是花岗岩风化裂隙水、裂隙潜水和构造脉状水。构造含水性极不均匀,且有向深部减弱趋势。钻孔单位涌水量0.00049~0.04721L/s·m。地表无大的水体,属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类型的矿床。

矿体赋存在以赤铁矿化热液微晶石英岩、赤铁矿化硅化碎裂岩为主的构造蚀变带中。矿体和围岩结构完整,稳定性好,抗压、抗剪、抗拉强度均较高,属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惟北部ZK47-1钻孔中见NE向棉花坑断裂晚期断层规模较大,可能对上下盘附近的9号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造成一定影响。

矿区处于地震烈度小于Ⅵ度区,属稳定地块。花岗岩低山区,少有崩塌和滑坡,未发现大的地质灾害。矿石中伴生的重金属元素含量甚微。但放射性粉尘、废渣、废水及含氡子体的废气可能对周边大气和溪流造成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属以放射性环境问题为主的中等类型。

4.2开采利用状况

2008年后,棉花坑矿井通过技术改造,竖井已延伸至-150 m中段,并对-50 m、-100m进行开拓和开采。由于深部矿体品位较高,矿体厚度较大,矿石的选冶性能较好,矿山开发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5结束语

1)棉花坑矿床为粤北乃至华南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床中矿化垂幅最大、延长深度最深、资源储量最大的铀矿床。

2)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明显,特别是北北西向或近南北向构造蚀变带,是棉花坑矿床及外围主要成矿和控矿构造。

3)项目成果表明棉花坑矿床深部及外围有较好的找矿潜力,特别是9号带南段深部,棉花坑矿床以南的长排地区61、63、60、78号带等构造蚀变化,其构造、蚀变特征与9号相似,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4)加强对棉花坑矿床及外围攻深找肓的研究,特别是查找构造蚀变带延深及能探测铀矿化或与铀密切相关元素方法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吴烈勤,刘汝洲,黄国龙.诸广澜河地区下元古界变质岩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华南铀矿地质,1998,15(1~2):39-42.

[2]马杏垣,等.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裂陷作用和伸展构造.地质学报,1983,(1):22-31.

[3]黄国龙,曹豪杰,凌洪飞,等.2012.粤北油洞岩体SH RIM P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研究.地质学报,2012(2):577-586.

[4]黄国龙,朱捌,曹豪杰,等.2012.诸广南部棉花坑矿床赋矿围岩成岩年龄研究.华南铀矿地质,2012:1-8.

[5]金景福,倪师军,胡瑞忠.302铀矿床热液脉体的垂直分带及其成因探讨.矿床地质,1992, 11(3):252-258.

[6]覃慕陶,刘师先编著.南岭花岗岩型和火山岩型铀矿床.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1-170.

[7]黄国龙,尹征平,凌洪飞,等.2010.粤北地区302矿床沥青铀矿的形成年代、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研究.矿床地质,2010(2):352-360.

我国铀矿勘查的重大进展和突破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发现和探明的铀矿床实例

[作者简介]黄国龙,男,1962年生,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2004年起任核工业二九〇研究所总工办主任,2012年7月起任核工业二九〇研究所总工程师。负责完成地质勘查和科研项目8项,其中“广东省仁化县棉花坑接替资源勘查”项目于2011年10月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危机矿山找矿专项“先进集体”,获中核集团优秀地质报告三等奖3项,发表论文10 多篇。

278 评论

相关问答

  • 护理学报参考文献要求

    可以的内科护理学参考文献一:[1]濮一明.思维可视化教学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效果[J].卫生职业教育,2019(18):88-90.[2]董博,卜秀梅,宋艳丽,

    街头流浪泡泡 1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棉花病虫害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1/35 【题 名】社会责任视角下的景区公司成长模式研究——以天龙旅游开发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为例 【作 者】李乐京 陈志永 梁玉华 【刊 名】安徽农业科

    离风携妻同行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棉花论文参考文献

    学术堂整合了一份中国农业科学类发表期刊论文的写作格式及字体大小,供大家参考:一、封面题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各项内容:四号宋体居中.二、目录目录:二号黑体加粗

    旷野和风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棉花事件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2004年6月18日,WTO争端解决机构裁定美国棉花补贴违反了WTO规则.起诉方巴西对美国棉花补贴违背WTO规则的大部分主张被判成立.目前,美国已经上诉,上诉的

    梦想空间小编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药学学报参考文献要求

    看一些药物经典啊

    勤添Jacky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