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果子真不赖
保皇派和革新派的斗争只不过2派都输了~清末新政多为清廷在辛丑和约后,因为反清情绪高涨及革命党开始座大,为了收揽人心的缘故,而推行的(敷 愆 政 策)。不少政令有慈禧太后本人后谕不用切实执行。
yjqs221990
(1)清末新政促进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变迁前期的改革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六部分工的制度模式。后期预备立宪使中国的政治体制在形式上具备了三权分立,而且从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到宣布《十九信条》,中国政治制度在形式上也由二元制君主立宪过渡到了议会制君主立宪。(2)新政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政期间,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和法规以及奖励实业的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促进了近代企业的创办和发展,进而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新政同时促进了中国军事、警察及司法制度的近代化新政过程中,清政府逐步建立了近代的军事制度,编练了新军。同时,设立了近代第一支正规的警察队伍,促进了警察制度近代化。司法领域也是采取了诸多新的改革。这些制度方面的近代化措施为这些方面制度的进一步变革起了重要作用。(4)新政促进了中国教育制度近代化它废除了科举制度,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通行全国的新学制——《癸卯学制》,清政府积极倡导留学又促进了留学教育的发展。(5)新政促进了中国人思想观念的近代化思想观念的近代化进而对中国的社会分层产生了重大影响。新政时期,一大批中国人通过多种方式接触到了近代西方文化教育的洗礼,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加上清政府政策导向的影响,中国的社会分层发生了重大变化。科举的废除中断了传统的士绅,同时传统士人发生分化,一些士人被迫走向新式学堂、军队,并开始从事各种职业;新式教育的兴办使新式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阶层。军事改革使军人的地位有所提高,军人作为一种社会阶层受到社会的重视;奖励实业使商人处于四民之末的地位也有所改变。(6)新政的实行对20世纪初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清政府实行新政的目的是为了挽救危亡,但是新政的实行加深了其统治危机,对其覆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清廷在新政的过程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满洲贵族的权力,此外尚有其他方面的权力之争,这都加深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满汉矛盾等,使清政府的统治中心日趋涣散,离心力不断增强。新政同时加深了官民矛盾。清政府在财政危机的情况下为举办新政,不断增加新的捐税,有的官员以办新政为名乘机敛财,从而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许多民变因此而起。这一切都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新政对立宪派的立宪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小白黄条条猫
意义: 1新政既没有起到加强清朝统治的效果,也远不足以使社会各阶级、阶层感到国家已有新的气象和起色。如果说当年光绪依靠康有为等掀起的戊戌维新运动在社会上层中曾经引起强烈的反响,那么以《辛丑条约》的巨大屈辱和沉重赔款负担为背景,相同内容的重演已经没有什么激动人心的效果了。赔款、练兵、新政所需的巨额“筹款”,足以抵消任何新政带来的些许希望。 2慈禧屈服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压力、依靠其支持以维持自己的统治,更是掩盖不了的事实。 借鉴: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改革要从深层次改革,彻底变革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单纯的调整局部生产力是很难促进改革真正成功的。发展需要改革,改革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动力。 2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向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制度,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丸子丸子小樱桃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 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 王奕䜣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任李鸿章、荣禄、 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 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从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主要内容有: 第一,筹饷练兵。编练“新军”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清政府对此投 入了巨大财力,花费了很大力气。 1901年8月29日,清政府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两 江筹建武备学堂;9月12日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编练“新军”的 工作在全国铺开。 为了在全国推行编练“新军”计划,清政府于1903年12月4日设立练兵处,任庆亲 王奕䜣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铁良襄同办理。练兵处的实权为袁世凯 所掌握。清政府还令各省设立督练公所,为各省领导编练“新军”的机构。1904年9月, 练兵处、兵部奏准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颁布了《陆军学堂办法》。1906年11月7 日,清政府改兵部为陆军部,将练兵处并入其中,铁良为尚书,统一指挥全国“新军”。 1907年8月,陆军部制定了全国编练“新军”36镇的庞大计划,拟于2—5年内,除近畿4 镇、四川3镇外,其他各省各编练1—2镇。但直至清朝覆亡,只编成14镇和18个混成协 又4标及禁卫军1镇,约16万人。 清政府推行“新政”,编练“新军”。而练兵需要巨额款项,因而筹饷就成为清末 统治者的又一“要政”。 为了筹饷,清政府不惜巧立名目,多方搜刮。从1902年起,在通商口岸征收印花税, 在湖广征收房捐、铺捐;1903年在吉林征收烧窑捐、车辆捐;在其他地方征收牛捐、马 捐、盐商捐、绅富捐,还有户口税、丁税等。同时,还乱提税率,有由户部决定在全国 公开加收的,也有由各地任意增加税率的,并允许地方官自筹税收。如此“筹饷”,使 财税紊乱,贪污横行,给广大劳动人民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第二,振兴商务,奖励实业。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 企业。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如: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 铁路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矿务章程、公司注册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这些 章程规定,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这些章程和做 法,都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繁荣。 第三,废科举,育才兴学。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废科举,办学 堂,派留学。1901年9月4日,清政府命令各省城书院改成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改设中 学堂,各县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2月5日,颁布学堂科举奖励章程,规定学 堂毕业生考试后可得进士、举人、贡生等出身。1902年2月13日公布推广学堂办法。8月 15日颁布《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又颁布《重订学堂章程》,详细规定了各 级学堂章程及管理体制,以法令形式要求在全国推行。与普通学堂并行的还有专业教育, 包括师范学堂及各类实业学堂,在学制上自成系统,一套完整的学校制度随之建立。 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的折子,下 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使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科 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的脱钩。12月6日,清廷下谕设立学部,为专管全国学堂 事务的机构。清政府在推行“新政”过程中,把“奖游学”与“改学堂,停科举”并提, 要求各省筹集经费选派学生出洋学习,讲求专门学业。对毕业留学生,分别赏给进士、 举人等出身。对自备旅费出洋留学的,与派出学生同等对待。为统一管理留学生工作, 清政府分别在1902年10月31日和1906年10月2日派出总监督赴东洋和欧洲。 第四,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改革官制是清政府“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包 括“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纳”,对统治机构作了一些改变。1901年7月24日, 清政府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1902年2月24日裁河东河道总督,其事务改归河南巡抚兼办。3月6日裁詹事府及通 司。1903年9月7日设商部。1904年12月12日裁云南、湖北两省巡抚,由云贵总督、湖广 总督兼管。1905年9月4日裁奉天府尹,由巡抚兼管;裁奉天府丞,改为东三省学政。10 月8日设巡警部。12月6日设学部,裁国子监。 除裁并增设行政机构外,清政府还下令“停捐纳”、“裁陋规”、“定公费”。 1901年9月19日,清政府宣布停止报捐实官。1905年7月18日宣布停止捐纳武职。 清政府推行“新政”,原想缓和国内矛盾,维持和巩固其封建统治,适应帝国主义 的侵略要求,拉拢上层资产阶级分子。但实行的结果却适得其反。首先,由于举办“新 政”,清政府允许地方自行筹款,每年要向各省摊派2300万两,这些都以捐税的名目直 接或间接转嫁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上,人民不胜负担,自发斗争更为广泛。有的地方由 “抗洋捐”、“反赔款”发展到武装起义,使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其次,“新政”虽然 裁撤了一些中央和地方的衙门,裁汰了一些冗吏,但又出现了新旧机构重迭,如军机处 和督办政务处、户部和财政处并存等。1905年7月的上谕也承认,实施新政“数年以来, 规模虽俱,而实效未彰”。(《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第5364页)再次,由于“新政” 的目的与施行后出现的新生力量的发展要求背道而驰,引起了新旧势力之间以及旧势力 内部对待新势力不同态度的派系之间的种种纷争。这就加剧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 间的矛盲、激化了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派别之间的斗争。在“新政”推行期间,袁世凯 抓住“练兵”、“筹饷”两项要政,奏请拨款100万两,编成北洋六镇。同时,还担任 参预政务、督办关内铁路等要职,羽翼遍布朝廷内外,死党分据要津,成为声势显赫, 左右朝政,继曾国藩、李鸿章而起的又一权臣。 但清末“新政”在政治上增设了一些适应近代化的机构,修改了《大清刑律》,废 除酷刑峻法,注入了一些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原则;在经济上,允许和奖励私人资本主 义的自由发展,承担保护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责任,提高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在文化教育上,给西学以合法地位,允许学习和传播资本主义的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的 社会政治学说;在军事上,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建军理论和原则,使古老的封建专制制度 发生了一些变革,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 总的来看,清末“新政”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当时民主革命的高潮已经到来, 而清末“新政”的某些措施客观上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如兴学堂),或 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如奖励工商),因而也有利于辛亥革命的到来,加速了 清王朝的最终覆灭
卷毛咕咕
评价: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迫于国内外形势而采取的措施。因此,它不可能是一次有成效的改革。不过在当时民主革命高涨的条件下,其中一些措施在客观上对传播文化和民主革命思想,对发展工商业起了一定作用。而有些措施则激起人民反抗,扩大了清政府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清末新政简介: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十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当时习惯称为“新政”。它的历史背景是:义和团运动后,帝国主义列强采用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的策略,要求清政府改变它的无能状态;清政府也企图以此取得列强对它的支持。清政府自感面临统治危机,需要加强本身统治能力。《辛丑条约》签订后,全国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发展,清政府需要采取对策。清朝统治集团中,在义和团运动后顽固派失势,洋务派占据上风。1901年1月29日(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清政府颁发上谕,命各省督抚及政府大员议奏,“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兴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在当时的笔记、报刊、奏折中,通常称清廷此举为“新政”。同年4月21日,又命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清朝中央政府推动“新政”的专门机构。以后陆续颁布各种章程命令推行“新政”,直至清政府灭亡。
Jingelababy今
1新政既没有起到加强清朝统治的效果,也远不足以使社会各阶级、阶层感到国家已有新的气象和起色。如果说当年光绪依靠康有为等掀起的戊戌维新运动在社会上层中曾经引起强烈的反响,那么以《辛丑条约》的巨大屈辱和沉重赔款负担为背景,相同内容的重演已经没有什么激动人心的效果了。赔款、练兵、新政所需的巨额“筹款”,足以抵消任何新政带来的些许希望。 2慈禧屈服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压力、依靠其支持以维持自己的统治,更是掩盖不了的事实。 借鉴: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改革要从深层次改革,彻底变革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单纯的调整局部生产力是很难促进改革真正成功的。发展需要改革,改革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动力。 2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向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制度,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大大大华哥呢
清政府实施新政关于清末新政的概念及其时间界定,过去仅仅限指1901—1905年,清政府为挽救衰亡,应付各派政治力量的需要而实行的改革,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主张把清末新政的下限延到1911年。我们这里把清政府最后十年间所进行的改革,都称为清末新政。在长达十年的新过程中,大体可以以1905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预约变法”上谕、督办政务处和《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介绍新政的启动,分析清廷实行新政的原因:第一,八国联军血洗京师,朝廷亡命西安,庚子事变后的时局已经不再是一般的“危局”、“变局”,而是统治阶级无法照旧统治一去的一种“残局”。这种局势深刻地刺激了朝野内外,包括慈禧太后,使他们认识到,必须改弦更张,整顿政治,才有可能继续维护清朝的统治。第二,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冲击下,清朝政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统治集团内部顽固守旧势力江河日下,改革势力日益崛起。有人说,戊戌政变杀年青、南方人多,八国联军杀老年人、北方人多。这种南方与北方,年青人与老年人的背后,实际上是改革人物与顽固人物的对立。在列强点名“惩凶”以后,顽固守旧势力从此江河日下。这就为新政的推行减轻了阻力。与此同时,一些倡导洋务,倾向改革的地方督抚如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在东南互保中已经显示了足以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实力,在顽固守旧势力被铲掉一大批后,他们的实力和地位进一步提高,从而成为新政的决策者和推行者。第三,清廷实行新政,还有缓和国内矛盾,消弥日益高涨的革命的目的。反过来,孙中山不断起义,加快革命步伐,也有与清廷的改革进行竞争的因素,因为一旦新政获得成功,革命将失去合法性的基础。第四,帝国主义列强的改革压力,也是清廷实行新政的一个因素。在西方列强看来,与其等着一味守旧的清政府最终被革命所推翻,不如督促清政府实行改革以消弥革命,这样才能保持甚至扩大它们在华的既得利益。因此,《辛丑条约》签订之前和之后,列强多次向清政府提出改革的建议。从这一点上讲,清政府最后力行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含有迎合列强的因素。2、新政初期的各项改革讲解新政初期的主要改革措施,分析其影响。(1)官制改革:裁旧衙门、添新衙门和整顿吏治。这些改革的措施只是对旧官制的初步改革,虽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革除清政府腐败、无能的种种弊端,但经过这番改革,自隋唐沿袭下来的传统的六部建置已基本瓦解,从而向国家建制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2)军事改革:编练新军和开办警政。新军编制:军(总统)、镇(统制)、协(协统)、标(标统)、营(管带)、队(队官)、排(排长)、棚(正副目)新军的编制主要效法德、日两国,从军、镇到棚的建制,相当于军、师、旅、团、营、连、排、班。此外还有一种混成协,是多兵种的混合部队,不隶属于镇,相当于独立师或独立旅。从编制来看,新军已经是一支接近于近代化的军队,编练新军是中国军队近代化的重要阶段。清政府编练新军的活动,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副产品:一是袁世凯北洋集团的崛起。在最后练成的新军中,袁世凯主持编练的北洋新军就有6个镇,从而形成了庞大的北洋集团。二是为清政府的最后覆灭准备了掘墓人。“新军”的军官大多选用国内外军事学校毕业生,对士兵也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所以新军的官兵素质也比旧军要高。同时也为革命党人的活动提供了有得的条件,“新军”最终成为反清革命的一支基本力量,这是清朝统治者始料所不及的。这种情况大概可以称作“种瓜得豆”。开办警政,建立维持治安的巡警部队始于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1902年,袁世凯在保定主持训练了一支3000人的巡警部队。列强撤出天津后,规定天津20里以内中国不得驻军。于是在直隶总督衙门从保定迁回天津的同时,袁世凯以巡警的名义,把这支部队带进了天津。这是中国警察制度的开始,此后,各地相继推行警政。到1905年,清政府感到巡警关系重要,决定设立巡警部,由徐世昌任尚书,赵秉均等任侍郎。(3)改革教育:停科举、设学堂、奖游学和定学制讲解清政府逐步废除科举的过程,分析废科举的影响和意义。1905/9,清廷下令从1906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被废除。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评论:“科举制度的改革,代表着中国已与过去一刀两断,这大致相当于1861年沙俄废奴和1868年明治维新后的废藩。”新式学堂的设立和奖励留学政策的实施。新政的教育改革还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1902)和《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1904),前者因为不完备而没有实施,由张之洞、张百熙等人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成为中国第一个实行的学制:普通教育:蒙养院、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分科大学、通儒院。师范教育:初级师范学堂;优级师范学堂职业教育:初等农工商学堂;中等农工商学堂;高等农工商学堂这是一个三级七段制的教育体系。它的实施,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类型比较齐全、体制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从而为教育的近代化奠定了第一块基石。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中进行得最为彻底也是影响最大的改革,影响所及,不仅推动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甚至要超过教育本身。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旧式士类的解体和新式知识分子群的出现。在新式学堂和留学运动中诞生的新式知识分子,在接受了西学知识后,其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走向了清廷的对立面,成为反清革命的又一支基本力量。(4)经济改革:成立商部,劝办商会,颁定商律、奖励工商。一是成立各级工商业管理机构,在中央设立商部(1903),由皇族载振担任尚书。同时在地方设立商务局;二是在各省劝办商会,以打破传统的行会、公所、会馆对工商业的限制。到1911年,全国各地基本上都成立了有关的商会组织;三是颁定商律。新政期间,商部制定、颁布了一系列的商律,如《公司律》、《破产律》、《奖励公司章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商人通例》、《简明商会章程》等等。这是近代中国经济立法的开始,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此外,在社会习俗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准许满汉通婚、禁止鸦片、禁止妇女缠足等。三、清廷宪政改革及其失败初期新政有何的特点?变革方式有何特点?清廷运用传统的官僚体制和程序,自上而下地推行涉及教育、科举、新军、奖励工商等方面的改革。尽管在政治上进行了官制的初步改革,但这一时期的新政,并不涉及政治体制和政治程序的重大变动,这种变革的方式,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传统政体下的政策创新”。从1906年开始,清末新政突破了“传统政体下的政策创新”这一变革方式,而进入到了以宪政改革为主题的新阶段。那么,是什么因素促使清末新政突破“政策创新”的变革方式,作出筹备立宪的重大政治选择?
typical2006
意义:1新政既没有起到加强清朝统治的效果,也远不足以使社会各阶级、阶层感到国家已有新的气象和起色。如果说当年光绪依靠康有为等掀起的戊戌维新运动在社会上层中曾经引起强烈的反响,那么以《辛丑条约》的巨大屈辱和沉重赔款负担为背景,相同内容的重演已经没有什么激动人心的效果了。赔款、练兵、新政所需的巨额“筹款”,足以抵消任何新政带来的些许希望。2慈禧屈服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压力、依靠其支持以维持自己的统治,更是掩盖不了的事实。 借鉴: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改革要从深层次改革,彻底变革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单纯的调整局部生产力是很难促进改革真正成功的。发展需要改革,改革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动力。2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向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制度,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堕落的胖子
清末新政固然是慈禧集团为强化封建国家机器,整顿和巩固清王朝统治搞起来的。也不可否认新政改革由于主观和客观上的多重局限,加上王朝自身的顽固保守,使改革在打折扣,存在诸多缺陷和差强人意之处。尽管这样,清末新政改革,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新陈代谢的客观效果,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过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这是应该肯定的,不能视而不见,一笔抹杀,更不应该视之为“假维新”、“伪变法”,而应谨重地分析,肯定其是一个确确实实推行的改革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广泛而深刻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其与戊戌变法相比较,是一场排除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和参加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搜狗问问扩展资料;新政产生的原因1、庚子之役使清政府遭到内外力量的沉重打击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处于被瓜分的危险之下。在严重的统治危机下,改革成了整个社会的普通要求,清政府为维系统治不得不考虑改革以消除内乱,解除外患。2、义和团运动使清廷顽固势力遭到毁灭性打击义和团运动结束后,顽固派官员基本上被列强指明惩处,一些倾向改革的洋务派官僚在中央和地方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一切为改革的进行创造了重要的政治条件。
诗诗雨天
评价: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迫于国内外形势而采取的措施。因此,它不可能是一次有成效的改革。不过在当时民主革命高涨的条件下,其中一些措施在客观上对传播文化和民主革命思想,对发展工商业起了一定作用。而有些措施则激起人民反抗,扩大了清政府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清末新政简介: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十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当时习惯称为“新政”。它的历史背景是:义和团运动后,帝国主义列强采用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的策略,要求清政府改变它的无能状态;清政府也企图以此取得列强对它的支持。清政府自感面临统治危机,需要加强本身统治能力。《辛丑条约》签订后,全国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发展,清政府需要采取对策。清朝统治集团中,在义和团运动后顽固派失势,洋务派占据上风。 1901年1月29日(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清政府颁发上谕,命各省督抚及政府大员议奏,“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兴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在当时的笔记、报刊、奏折中,通常称清廷此举为“新政”。同年4月21日,又命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清朝中央政府推动“新政”的专门机构。以后陆续颁布各种章程命令推行“新政”,直至清政府灭亡。
蔚来新能源汽车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程中,能源紧张、碳排放过度导致环境污染加重是我国必须正视、必须战胜的两大难题。随着经济发展,人均汽车保有量不断提高,作为以
13. 论行政不作为的法律探讨(字数:11706,页数:13 ) 14. 试从中国廉政制度的适应相对性看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的(字数:11663,页数:11 )
着力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政府本身所拥有的权力和作为经济社会管理者所处的特殊位置,决定了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特殊作用。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限度地
清政府实施新政关于清末新政的概念及其时间界定,过去仅仅限指1901—1905年,清政府为挽救衰亡,应付各派政治力量的需要而实行的改革,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
日论文的研究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写:一是理论意义,第二个是实践意义.理论意义可以总结前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