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去听风
刊 名:读书刊 期:月刊主管单位:中国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执行主编:黄 平 汪 晖 总 编:汪季贤 社 址:北京美术东街22号 邮 编:100010 电 话: 国际刊号:ISSN 0257-0270 中国刊号:CN11 1073/G3 邮发代号:2-275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刊物,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并一向以引领思潮闻名全国。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大都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
尐籹孒16
汪晖(1959年10月-),江苏扬州人,中国大陆著名学者,被认为是“新左派”(中国当下语境意义)领袖。1966年入扬州市西门街小学,1971年入扬州市鲁迅中学(今扬州大学附属中学)、1976年初高中毕业。1976至1977年间,先后当过一年半的临时工和徒工。1978年录取为扬州师院中文系77级本科生。1981年本科毕业,1982年考取本校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1985年在南京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85年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从唐弢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于1988年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随即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1年与友人共同创办《学人》丛刊,1996年至2007年担任《读书》杂志主编,在其任内,《读书》依然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杂志之一。
小七的妈妈
早在1970年,被打成“陈范集团”的陈翰伯、陈原和范用在湖北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谈起办刊物,设想待日后海晏河清,要办一本读书杂志。八年后,他们的理想初现曙光。书禁初开,“二陈一范”也分别从干校回来,入主出版界几大机构。其中陈翰伯任文化部新闻出版局代局长,陈原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范用则是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范用提出由他任总经理的三联书店主办《读书》杂志。1979年4月,《读书》创刊号面市。第一篇就是李洪林的文章,原名为“打破读书的禁区”,后由范用改为“读书无禁区”,简洁、坚定,像发刊词一样,举起了一面读书人的旗帜。《读书》创刊号印刷5万册,几天内就发完了,马上加印5万册也销光。开篇宏文“读书无禁区”激起无数回响。《读书》编辑部接到大量反对的来信。反对的言论大致分为两种:一是担忧没人把关,思想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将会被垃圾文学污染;二是担忧是禁门大开,封资修将从此占领我们的文化舞台。类似的论辩也在党的思想中枢中宣部内进行。李洪林后来被胡耀邦调入中宣部,任理论局副局长。有同事当着他的面争论:小学生能看《金瓶梅》吗?1980年,沈昌文任《读书》主编,“读书无禁区”激起的波澜仍未平息。“我几乎天天要同这一件事打交道,这也才知道它真正的份量。”沈昌文曾多次代表《读书》杂志就“读书无禁区”一文做检讨。1981年4月,《读书》两周年,沈昌文向陈翰伯报告了“读书无禁区”发表后的反应,希望他能就此文表个态。于是, 陈翰伯在亲自撰写的社论“两周年告读者”中,对这篇文章给予很大支持。文中写道:“我们重申我们赞成‘读书无禁区’的主张。在我们的当代史中,人人尽知,确实发生过史无前例的禁书狂飙。‘四人帮’垮台后,风沙虽然已过,不敢重开书禁的还大有人在。当时我们针对时弊,喊出‘读书无禁区’,深受读者欢迎,我们非常感激。”此文归纳了读者的反映,一是《读书》不怕顶头逆风,不信歪门邪道,坚持解放思想。二是不登打棍子的文章,不同意见平等讨论。三是《读书》博采中外,掇拾古今,提供知识。四是文风可喜,一般没有废话、空话,八股文那套起承转合,不知所云的东西也比较少。
邢贲思,1930年1月生。浙江省嵊州人。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教授。中共中央党校任原副校长,《求是》杂志社原总编辑。现为中央党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实施
矛盾矛盾contradiction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一词在汉语中最早见于《韩非子》 ,指逻辑上的
胡亚权 胡亚权(1944~ )男,汉族,196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读者》杂志的创办人。 甘肃武威人,中共党员,编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7
滕毓旭,1937年2月生,大连市金州区大李家镇石槽村人。1953年毕业于大连师范学校,先后在小学、中学、师范学校任教,曾担任过杂志社的主编。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国家地理》,原名《地理知识》,是一本关于地理的杂志月刊,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作为中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