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01

约丶书丶亚
首页 > 学术期刊 > 语文学科的现代化问题研究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腊八醋w

已采纳

语文学科的主体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运用的教学。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语文学科分析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我认为必须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尽量减少运用非语文的手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这样,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学科本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机械割裂。有学者认为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第一属性,人文性是第二属性。比如南京外国语学校语文组的徐有祥老师的文章《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中阐明:“语文学科的第一属性工具性和第二属性人文性,决定语文教育最初目标是语言教育,而最终目标是人文教育。”我认为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语文教学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当然,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哲学课,离开语言文字的运用,人文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说教。同样,忽视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便成为没有灵魂的文字游戏。注入了人文精神的语文才会成为最具生命活力的学科;在读写听说训练中渗透人文教育,方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偏废,而应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一些认识。

一、将课文阅读教学融入课堂,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

“读”最传统的阅读教学的手段,在现代教学中仍然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学习语言的途径。读书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课标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是讲的多读。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没有文。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忽略了语言文字训练。事实上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外。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主体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充分地读,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使人文性凸显出来。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使人们认识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们的视野开放了,观念更新了,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不仅仅限于教科书,课外书、报纸、杂志都是学习语言的材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传授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比如:速读、诵读、默读等,提高阅读效率,强化阅读效果,要求学生用心感受,体味文中的思想内涵。鼓励他们多读报纸、文学作品,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吕叔湘老师曾指出:“语文教学的弊病就是读书作文不是为了增长知识,发表思想,抒发情感,而是为了应付考试。”目前阅读课堂教学的过多的提问、细碎的分析、脱离文章整体内容的所谓“训练”,还有充斥于课堂中的各种形式主义,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阅读教学耗时费力而低效,使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如何克服这些弊端呢?最基本的方法是少提问、分析,多读想、感悟。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读书不充分的现象。学生读了书,但并没有时间将课文所表达的形象、意象、情境、意境在头脑里“活”起来,没有足够的时间“过电影”,更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下来涵泳品味,就匆匆让学生谈感受。比如,有的教师在上新课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马上就问学生心里有什么感受?然后继续引导至课前预设的问题,这样,感知课文的匆忙,必然导致抽象概括的突兀。这样的定向引导,首先使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把握出现了偏颇,并且没有起到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作用,甚至有影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嫌疑。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只有通过充分的读,学生才能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从而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思想,体会文本情感,认识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道理。所有这些唯读为重。因为读是对文本情感体验和表达的最直接手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形象最具活力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能有效加深理解,促进感悟,并反之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形式把这种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我在讲授《鸿门宴》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樊哙闯帐这一部分,然后让他们说出各自角色的性格,以及身处其中的对其他角色的理解,比提问式效果要好得多。

二、突出学科特点,增加语文味,在听说读写中进行语文实践。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一种能力或者习惯,不靠学习者自己运用心力去实践,去尝试,是无论怎样也难以养成的。”《汉书・贾谊传》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由于形式主义和浮躁现象的干扰,语文教学出现了不少背离教学目标的华而不实的情况。特别是在很多公开课、观摩课上,大家都强调课堂气氛活跃,为求得“活跃”而将表演、游戏、吹拉弹唱画等手段,都在课堂上加以运用。于是课堂上只见热闹,不见沉思;只有热烈,不见有序。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上去热热闹闹、手段多样,其实是背离教学目标的,华而不实的。

语文学习中,最重要、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语文实践”就是读书,因此读书就成了解决语文问题的最有效的手段。只有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感悟到人文力量,才能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多读,有情趣地读,熟读成诵,在读中体会课文的美妙之处。教授《再别康桥》一单元时,让学生举行朗读比赛,在进行《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时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出演讲时的活灵活现,在学习《荆轲刺秦王》时让学生查阅史料分析评价荆轲其人及其行为的价值,撰写小论文在班里交流,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培养语文学习兴趣。 作文课,除了要读要说之外,还要有语文的情怀,比如想象,想象体会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恰当与描述的情景给我们带来的欢愉欣喜之情抑或是悲叹伤怀之思,就是更好。这最突出地表现在诗歌教学中。在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其中有描写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里我要求学生想象苏轼的早生华发功业无成,再对比周瑜的年轻有为,英俊潇洒,诗文中要表达的情感自然不言而喻。

这并不是说语文课不需要活动手段,一些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的手段还是要适当运用的,但要有序,要少而精。之后,再引导学生用口语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借以进行口语训练,有时会使课堂教学显得更扎实有效。

三、语文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简简单单教语文。

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提出正是基于学生的今后发展,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教育思想正是关注人的发展的具体体现。传统课堂中,教师的地位明显带有“文化霸权主义”和“知识权威主义”特征,总是以教师为中心,滔滔不绝地“满堂灌”,让学生跟着自己走,想自己之所想、答自己之所问,导致课堂上师问生答、师讲生记、师令生从,师生关系畸形异化,课堂活动匮乏,学生智慧与个性压抑乃至衰减。因此,一些教师感觉:语文教学,难于上青天。

如今的语文教学,出现了形式大于内容,华丽多于朴实的现状,出现了不少背离教学目标的华而不实的情况。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总是想尽办法分析,衍生很多“高深”的东西,比如思想含义、知识要点,等等。给人感觉太深奥、太高不可攀,使学生不由长叹:语文太难了。

这些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长此以往会把语文掏空。因此,很多知名专家、学者都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什么叫“简简单单教语文”呢?就是简化课堂教学步骤,给学生留有空间,让学生有时间读书、思考、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特点。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即:要把课堂教学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点上,这就是要以生为本,始终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本真。

《课标》说:“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说简单一点,这句话就是说:“要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语文实践的能力。”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尽量以“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减少非语文手段的运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倡导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的理念,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我们这个社会,做领导、规划等工作的人数要远远少于做具体实施工作的人数。也就是说,社会分工中,需要“动手”的“蓝领”站绝大多数。但现在肩负为社会培养劳动者的我国教育却没有适应社会的这个特点,重文轻理,重知识轻能力。这已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现在的就业形势,两个大学生竞争一个岗位,而一个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生有三个岗位可以选择,足见合格的具体实施人员之缺乏。我国航天技术优势主要在系统组合设计上,我们的原材料质量不及美、日、德等工业发达国家,甚至不及印度;在许多高新技术领域,我国的科技人员能设计出图纸,但我们的工人却制造不出产品。这又说明我国的工人总体素质不高。就算是科技人员,也是理论基础扎实、而操作和创新能力不足。

百年树人,动手实践能力也要从娃娃抓起。为给国家培养更多的高水平的建设者,重视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必然的课改方向,语文教学也责无旁贷。所以语文教学也不应是动嘴皮摇笔杆、动口不动手的模式,而应多加入操作成分。即在语文教学中也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达到语言素养、操作能力双丰收。

其实课标中有这样的要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那么我们怎样把它落到实处呢?笔者认为,必须更新观念,突破传统语文教育僵化封闭的模式,大胆拓宽语文教育的渠道,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面的革新,从生活中汲取营养,精心设计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孩子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在享受动手快乐的体验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一、充分运用教材内实践性强的内容

课堂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我们要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要充分挖掘、发挥教材中能够锻炼实际能力的因素。

如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对学生言语的实践。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注重课中实践,不仅要说一说,还要演一演。如学《我爱家乡的杨梅》,课堂中让学生们用导游的身份赞美家乡。如学《保护有益的动物》,就可让学生们扮演自己了解、喜欢的小动物,举行“动物联欢会”,每人都来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互相交流。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时间留给学生,尽量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实践过程中。

课内实践活动的形式很多,如表演、辩论、创编、模拟导游解说,模拟作者采访……,我们要勤于思考,敢于实践,不拘一格地开展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课外延伸 广阔无边

语文课时间是有限的,动手实践能力应与课外结合,使其外延可以无限伸展。

笔者认为语文学科在课外可以做以下操作训练。

(1)搜集资料。即采用查找书籍、杂志、网上搜索、调查问卷、当事人访谈等形式深入了解课文背景、发展过程、现在状况等,既丰富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实践能力。

例如学习《军神》一课,就可以搜集刘伯承元帅的生平、主要功绩的文本、图片、影片;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就可以搜集西沙群岛的地图、位置、出产,及我国当前同越南、菲律宾等国图谋南海不法行为的斗争;学了《邮票齿孔的故事》,就搜集邮票,介绍邮票,有兴趣的还开始集邮等等。

并且还可以对搜集到的材料作进一步加工,例如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材料制作成图表、分析报告、建议书等。

(2)拓展课文内容的表现形式。例如给课文(尤其是写景的)配画、配乐朗读;给《北京的四合院》做个模型;学牛顿也做个风车模型;制作天安门广场的简易沙盘等。

(3)制作道具。为让课堂更形象、丰富多彩,课堂上有时需要表演课文内容。所以可以让学生课下制作简单的头饰、服装等。

(4)实际验证。课文中的内容是否正确呢?如果条件允许应让学生自己验证一下。这既是培养学生的不迷信权威、书本的怀疑精神,也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学《群鸟学艺》可以让学生用泥巴、杂草、树棍儿搭一搭各种鸟窝;学《两小儿辩日》就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装置测量一下到底是早晨的太阳大还是中午的太阳大;学《捞铁牛》就让学生用石块、矿泉水瓶等做做这个实验;学《养花》就真养一养花等等。

(5)布置实践性的作业。学以致用是把知识变成能力的必由之路。所以布置实践性作业也就是非常必要的了。既是布置作业,就不是学生可选择的活动,而是必须完成的。作业可以是给某个店面起个名字;编写爱护花草的标语口号;编手抄报,甚至定期出自己的杂志等,以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做事能力。

(6)开辟课内学生展示时间。因为既然让学生在课外制作、实践了,也就要应该给他们表现自己才智、手艺、成果的机会。课外的实践活动有些会直接在语文课堂中结合教学内容应用。但是不可能把学生的成果全部展现出来,所以可以尝试开辟专门的展示时间。例如在每节自习课、乃至语文课上都留给学生3到5分钟,每次轮流让一两名学生讲述自己课外实践的经过、结果、经验、教训或演示作品。内容最好和当堂课内容有关,也可以无关。这是一个学生们相互交流、观摩、共享快乐与挫折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启发、撞击出智慧火花的过程。

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合作,注意节约资源、废物利用等。学生可能做得比较粗糙幼稚,但这就是在为他们将来建大厦、造巨舰、做精密仪器打基础;不要认为这是偏离了语文教学、“不务正业”,这正是抓住了中国教育的本质目标。

89 评论

linalingxj

初中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研讨论文

摘要当前现行语文课型中存着一些弊病,随着教学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这些弊病显得尤为突出,语文课型转换问题就被提上意识日程。本文就现行语文课的弊端、语文课型的种类、语文课型的转换的依据,提出个人的见解,为我国的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1.现行语文课型的弊端

经过数次改革,语文教学质量确有显著的提高,但是从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要求看,从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来看,语文教学仍旧存在着“少慢差费”、“高耗低效”的现象,课堂教学仍被“讲读课堂”和“串讲课堂”主宰。“讲读型”和“串讲型”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传统的基础课型。这两种课型偏于教师讲学生听,师与生缺乏交流,教与学缺乏联系信息,传输单向化。教师在教学中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不折不扣地将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而不向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学生被当作知识的消极接收器,始终于被动地位,毫无学习兴趣,更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言。吕淑湘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那是白讲,是无效劳动”。学生个个身上都潜藏着巨大的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不是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而现行语文课型的弊端,既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对知识的积极建构,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建立一种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尽管“讲读型”和“串讲型”的弊端是显而易见,但是,这两种课型仍被广泛采用,原因何在?主要原因大概有两点:其一,一部分语文教师思想还没有解放,片面地认为,只有讲深讲透,学生才能听懂,只有讲课讲透,才是对学生负责,否则放心不下。其二,有些教师惰性较为严重。教学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走捷径,图方便,因为“讲读法”和“串讲法”对教师来说,备课方便,教材内容弄通了,教学路子就出来了,一套教法,终身受用,无须再去动脑筋研究教法,设计课型了,正是因循守旧的思想才导致语文课型单调、机械,教学质量和效率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原因。

2.语文课型转换的必要性

2.1形势发展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我们正处于现代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知识爆炸的时代,从战略的眼光,我们的教育对象将肩负起追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使命。

随着形势的发展,信息、知识总量的激增,对人才的要求也有不同。过去,可以满足于储存型的人才,而现在和将来则需要创造型人才。人们必须具有在综合、分析、学习、研究的过程中进行创造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面对学生,积极探索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课型,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社会培养成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2.2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的角色,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有探求新知、获取知识的愿望。在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是学的主体,没有人能代替学生本人的学习。教师应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课型。让学生有机会尝试并掌握接受、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既然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主体,那么,新的课型就应建立在师生关系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加强交流与对话,从而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可见,转换语文课型,也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内在的必然的要求。

2.3语文学科的性质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语文学科具有多重属性,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综合性、基础性、实践性、情意性、知识性、人文性等等。语文不仅仅是生活学习、交际交流、表情达意的语言工具,同时又是“做人的工具”。“语文”负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单一的语文课型,语文教师只重视对语言材料的详尽分析讲解,而忽视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与领悟,语文课堂成了“讲堂”,老师不仅大讲课文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还大讲相关的习题集、练习册。该让学生感受的,而没有给他们机会去感受;老师习惯于对文章的篇章结构作详尽剖析,从而取代了学生对语言的口味;语文知识,特别是写作知识,还是以静态重复灌输的方式,取代学生对语言的实践。这些教学方法严重违背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因此,只有转换课堂形式,才能达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3.语文课型转换的新模式

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原来的旧形式,势必出现新的更适合语文教学的课型,笔者推荐以下几种课型,以供尝试。

3.1阅读课

阅读课就是教师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独立地去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每个人课桌上都放着字典、词典、笔和笔记本,遇到不会的字词自己查,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就圈点勾画,觉得用得好的词,写得精彩的句子就摘录下来,认为写得好的章节、段落,就反复阅读、口味、体会其中的奥妙,吸取其中的营养,这样的课堂就像开放的阅览室。

“熟读朗读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通俗的说法却形象直观地告诉人们阅读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没有大量的阅读,即使一个人天赋再好,也不可能有厚实的语文知识。便无从谈及学习方法的养成和生存技巧的掌握,无从谈及语文素质的提高。

3.2欣赏课

欣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课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让学生自己去“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慢吟以玩其味”,直接把握课文的主旨,情境和艺术手法等,领悟课文的神韵;第二种是教师富有表情地朗诵,对文章加以评点和讲析,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第三种是借助幻灯、录像机、电视机、多媒体课件、音响等现代化科学手段。这类媒体可以同时给学生视听两个方面的综合信息,能够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上共鸣,同时,以多彩动感的画面,把学生带到诗情画意之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3.3书评课

学生读一本好书、或看一篇文章、或为人物的精神所感化、或被文章的情节所吸引、或对文章的开头结尾赞不绝口、或为作者的遣词造句拍案叫绝———指导学生把阅读后的这些点滴体会和收获写成文章进行交流,这便是书评课。开设书评课,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认真钻研,勤于思考的习惯。这种课型既为作文命题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又为学生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讨论课

讨论课不同于现在有些教师惯用的“问答课”。它是以研讨式为主,要求教师和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有理有据、有因有果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课型还包括质疑课和辩论课。许多国家都采用了讨论课型,例如法国,课堂讨论就多有全班讨论、有小组讨论,教师善于组织各种不同意见进行讨论或辩论。如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特点的讨论,对某些作品的局限性和瑕点的讨论。讨论时教师不轻易下结论,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每讲一课,都让学生对本课的一些疑点、难点展开质疑讨论,这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大有裨益。

3.5演讲课

所谓演讲课型,就是让学生走上讲台,就某个问题对全班学生说明事理,发表见解,或教师命题、或自由命题、或有所准备、或即兴演讲、或看稿、或脱稿,这种课型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作文教学开开辟新天地,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也大有好处。又因为演讲不同于一般的发言,它要借助于表情,动用传递信息,交流感情,所以经常让学生登台演讲,又能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人公意识,改变过去教师独占讲台的局面,培养学生的表演技能。

3.6表演课

有些课文故事性强,对话富个性,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可以让学生排练表演。如《我的叔叔于勒》故事情节曲折,让学生改编成剧本然后再排练表演。编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作文的过程,扮演角色演出,实际上就是深入体验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对课文的理解并不停留在浅层面上了。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7竞赛课

当今的时代是竞争性很强的时代,未来社会竞争中的强手,就必须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竞赛本来就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竞赛课灵活多变,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说适用范围最广,适用性最强,单竞赛内容而言,就有以下多项:拼音竞赛、查字典竞赛、普通话竞赛、朗读竞赛,速读竞赛、背诵竞赛、成语竞赛、文学常识竞赛、益智抢答赛、口头作文竞赛等。竞赛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口头竞赛、书面竞赛、个人竞赛、小组竞赛、男女生擂台赛等。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强烈,不但学习兴趣浓,而且增强了克服困难的毅力,学习效率会明显提高。

当然,语文课型绝不止上述几种,但不管什么样课型,都必须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总之,课程改革倡导探究的、合作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平等、合作和交流。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不仅担负着传授知识的任务,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相处合作。这就必须要求每一个语文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去探索和实践语文课型,从根本上推进语文课的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李创新.中学语文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3(苏)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夏正江.试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次结构及其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1(2)

5任长松.探究学习:18条原则[J].教育研究与实践,2002(1)

6汪佳敏.关于课题来源的思考和实践[J].中文自修,2002(2)

7祝新华.语文能力发展心理学[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

179 评论

相关问答

  • 现代汉语语音的研究论文

    最好是自己写是比较,要是没有时间再去找别人去写也是可以的。但是一定是要找正规的。

    一首ciao情歌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现代汉语歧义问题研究论文

    小王的老师是不是歧义句?答:不是的,不要多想。

    贝贝花儿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题目

    汉语言文学论文的题目有哪些呢?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 2.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

    xiaoyizhu8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期刊

    语文教学研究 不是国家核心期刊也不是省级,只是一般类型的期刊《语文教学研究》创刊时间是2006年1月,不具备核心期刊条件。G62/63初等/中等教育类核心期刊

    落跑蚂蚁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现代化档案管理问题研究论文

    档案是人类 社会进步、 发展、延续的真实历史记录,其涵盖了政府、社会 组织、企事业和公民在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有保存价值的信息资料。下面是我整理的档案管理论文

    dragontattoo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