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17

yoyo爱生活2012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北京沙尘暴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世界前八强吃货

已采纳

一、简单来说,沙尘暴的形成需要必要条件:充足的沙源、将沙尘卷扬到空中的大气层结条件,以 及将沙尘传输到远方的强风系统。另一方面,受较强的蒙古气旋影响,新疆北部到甘肃中西部、内蒙古大部、华北北部 等地区先后 出现6到8级阵风,为这次沙尘天气提供了非常好的热力和动力条件。可以说,本次事件是同时具 备了沙尘卷扬与传输两个条件的小概率事件。

沙尘暴背后的推手 研究表明,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蒙古国正在经历高温热浪和干旱的恶性循环,近二十年来创纪录的 高温和干旱,是250多年间所未有的。另一项针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蒙古国的草原生态系统分别经历了快速升温和降水量减少,经受旱灾的频率增加。退化的植被和 暖干化的气候,使土壤沙化,形成潜在的沙源。

二、可以说,蒙古国早就是北亚地区最大的风沙策源地了,只不过一直有着沙儿没有风,再加上我国北方各种防风固沙的防护林带阻隔,一直未曾肆虐,但其潜在的危险几年前就已经被甘肃、内蒙古地区的研究人员注意,本文中上面的那些数据都是这些人物的功劳。不出他们所料,这一次,两个冷暖气团 在蒙古上空的巨大交锋,差不多创造出一个“陆地台风”,向上几乎要摸到对流层 巅峰。

直接将我国防护林全部绕过,让5%的中国回忆了一下“匈奴南下”的景象,北京人民现在应该理解当年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的真正感觉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事实证明,漠北蒙古总是要恶心中原地区的,哪怕人不恶心你自然也要恶心你,自然恶心你的原因也是因为那里人的行为。这种所谓的“共同努力”我是不看好的,我相信蒙古国的人也不会看好,因为这乌里雅苏台地区对于自己前中央政府的提防戒惧之心非常严重,垦荒采矿都是出于这种不安全感,也就是说这沙尘暴归根结底就来源于对南方邻国的不信任,怎么可能还接受南方邻国的治沙帮助,要是弄到最后还是招来了南方邻国,那这沙尘暴不是白弄了吗?

三、乌里雅苏台地区自苏联解体以后,其生态环境就是逐年恶化,气温上升,降水减少,荒漠化 加 剧,这其中很大程度是人为的原因。 90年代以后,前乌里雅苏台地区实行了一种“全国牧场人民所有”“牧场和居住地选择全民自由” 的模式,这导致,所有人都拥挤向水草丰美的地区放牧,98年的时候,全国才九百万只羊,到了09 年已经成了1900多万只,完全失衡,造成南部大量牧场退化,成为风沙策源地。

然后为了防止农业被唯二的两个邻国卡脖子,蒙古国大量垦荒种地,抽取湖泊灌溉,再加上其经 济又一大支柱采矿业的发展,基本对蒙古国南部水资源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图卢河的年平均流量减少了三分之一,南部的几个名字特别难打的湖泊已经基本枯竭。 蒙古国的道路超过了必要值的4倍,造成了7×105km² 土地的退化和剥蚀,这种道路还跟中国那种 有行道树的完全不一样。

四、在60年,该国沙尘日数仅为18天,而这一数字到07年则增长了两倍,达到57天。不仅是蒙古国,内蒙古部分地区也出现了暖干化的情况。61年来全区平均增温达到每十年0.36摄氏度,明显高于同期全球(每10年上升0.12摄氏度)和全国(每10年上升0.23摄氏度)增温幅度。表现为极端高温事件增多,降水波动性增大,气候干旱日数年际波动加剧,水资源总量减少。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使内蒙古地区气候向暖干化发展。作为中国境内的主要沙源地,西北地区虽然有暖湿化的趋势,但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仍有冬、春旱发生,容易造成春季的沙尘现象。

沙源地的异常快速升温,不仅仅加重了当地的干旱程度。局地的异常增暖容易导致当地的热力不稳定,发展成垂直环流,造成扬沙的后果。在全球变暖 的背景下,包括大风在内的极端天气均呈多发、频发趋势。为什么说植树造林不是万能的?防风林主要是近地面地表植被, 高度通常在20-30米左右, 其作用是通过植被根系的固沙、蓄水功能,从而抑制、改善局地的起沙条件,减少近地面扬沙. 而不适宜造林的沙漠、戈壁等,仍然有可能成为沙尘暴的沙源。强沙尘暴的扬沙高度可达1000-3000米,因此防风林对沙尘暴的阻挡效果不强。

五、植被作为碳汇资源, 吸收并封存二氧化碳的优势也不断被提及。然而, “碳汇 ”的吸碳潜力在一定条件下会减弱, 也可以变为“碳源”。比如在内蒙古,当春夏季的干旱程度超过一定水平,原本起到固碳作用的草原生态系统反而会将更多二氧化碳重新释放回到大气。类似地,被称为地球之肺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在越发频繁的山火燃烧下成为巨大的碳源,进一步加剧了温室效应。同时我们不能忽略的是,沙漠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所谓“防沙治沙 ”,并不是要“消灭”沙漠,而是在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前提下,科学治理人为造成的沙化土地。

若忽略自然生态的独特性而盲目推进绿化,治沙效果反而会事倍功半。比如,不充分考虑荒漠地区降水少的气候特点就一味植树,不但树难存活,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短缺的情况。寻找简单答案是人类本能,但是,现实中一个环境事件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沙尘暴的问题关乎到气候(及其变化)、气象条件、植被状况,那么解决它的方案必定不是单一的。沙尘暴迫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暴露在同一污染物下;让我们意识到人终究生活在自然中而不是自然旁边;那么沙尘暴应该也可以促进系统性思维,和协作共赢的思考。

207 评论

有名无姓123

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形成与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是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原因。 沙尘暴作为一种高强度风沙灾害,并不是在所有有风的的地方都能发生,只有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才有可能发生沙尘暴。在我国西北地区,森林覆盖率本来就不高,贫穷的西北人民还想靠挖甘草、搂发菜、开矿发财,这些掠夺性的破坏行为更加剧了这一地区的沙尘暴灾害。裸露的土地很容易被大风卷起形成沙尘暴甚至强沙尘暴。 沙尘暴的危害有很多:1、人畜死亡、建筑物倒塌、农业减产。沙尘暴对人畜和建筑物的危害绝不亚于台风和龙卷风。近5年来,我国西北地区累计遭受到的沙尘暴袭击有20多次,造成经济损失12亿多元,死亡失踪人数超过200多人。 2、大气污染、表土流失。沙尘暴降尘中至少有38种化学元素,它的发生大大增加了大气固态污染物的浓度,给起源地、周边地区以及下风地区的大气环境、土壤、农业生产等造成了长期的、潜在的危害。特别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微薄的表土被刮走后,贫瘠的土地将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132 评论

妹喜儿lady

这和他们的环境有直接的关系,这个地方的降雨量是不均匀的,降尘的效果也不明显。有些地方也是干旱的。

202 评论

凌空抽筋

首先,沙尘暴天气的形成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沙源,二是要有强冷空气即大风,三是要有冷暖空气相互作用。沙源来自于沙漠,退化的林草地或没有植被覆盖的干松土地以及城乡建筑工地的泥沙。气旋和低压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天气。扬沙、浮尘和沙尘暴天气的差别在气象上是以能见度加以区分的:水平能见度在1—10公里之间的为扬沙或浮尘天气。出现浮尘天气时,空中弥漫的是一些细小颗粒物,沙尘多由外地而来;扬沙天气卷起的尘土是一些较大的颗粒物,它们基本是本地产生的。而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就是沙尘暴天气,它属于灾害性天气现象,所带来的危害最为严重。气象专家介绍,由于沙尘暴起因包括了风力、高空大气强对流和地表状态三方面因素,而前两者属气候因素,人力不可抗拒,因此,根除沙尘暴目前尚无可能。沙尘暴引起的风灾、沙积、风蚀,使森林和植被遭到破坏,沙漠化程度加剧。气象专家提醒,人类对风沙天气最积极、最有效的行为是:首先要加强对大风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工作,特别是在前期干旱的情况更要重视。其次,对于西安这样一个旅游大都市来讲,在突发性灾害来临之前,要有相当有效的应急对策,加强管理和强化预防措施。对全省而言,最根本的还是要进行综合治理工作。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治理沙漠,改善生态环境。我们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生态建设。每个公民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而且应多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从而真正做好植树造林,扩大植被覆盖率,开源节流,合理利用水资源。特别是我们陕西,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应当把实行“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为主要措施,争取早日实现米粮下川,林果上山,草场满坡,使三秦大地山绿、水清、人富。逐渐恢复自然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这样,也许再过几十年,沙尘暴将淡化为我们的记忆,我们的子孙后代看到的将是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防治沙尘暴需要调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大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国政府重视,全社会重视。在沙尘源区,加大植树造林、种草力度,退耕还林、还草、限制过度放牧;开发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向大气的排放,才能控制或减少沙尘暴的危害。中国科学院众多沙尘暴研究专家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中国在沙尘暴研究方面存在气象条件研究与地面生态环境研究脱节的问题,防治沙尘暴应该天地结合。中国沙尘暴问题专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杨根生教授介绍说,经过多年的研究,中国目前已经对沙尘暴的成因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沙尘暴的监测和预报体系也已经初步形成,这些成果为预防沙尘天气打下了基础,但真正要做到有风无沙,还需将天空的预报和地面治理结合起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并加大生态建设的力度。中国土地荒漠化问题专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所长王涛也认为,加大生态治理力度是防治沙尘暴的根本出路。但与此同时,也要采取多种措施来抵御沙尘暴,减少沙尘暴带来的损失。他介绍说,美国的亚利桑那、德克萨斯等地也有很多开垦出来的土地,但美国在沙尘暴研究方面的天地结合方面非常成功,每次强风到来之前,美国的气象部门就能够提前48个小时准确地预测出强风的行走路径,然后在强风经过的地区,对裸露的耕地进行一次喷灌,使干燥疏松的土壤变得湿润结实,从而切断风沙源的供给,有效遏制了沙尘暴的发生。王涛认为,中国的技术力量虽然没有美国雄厚,设施也没有美国先进,但我们在沙尘暴研究方面,也应该注意气象条件研究和生态环境治理的配合,实现防治沙尘暴的天地结合。参考文献:〔1〕张新时,慈龙骏.一个影响西部大开发的重大环境问题[A].沈国航.中国环境问题院士谈[C].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2〕王涛,陈广庭,钱正安,等.中国北方沙尘暴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5):343-348.〔3〕李一功.经过全面防治和综合治理,沙尘暴是可以基本消除的[N].中国绿色时报,2001-12-10.〔4〕邱新法,曾燕,缪启龙.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源地和移动路经[J].地理学报,2001,56(3):316-322.〔5〕焦树仁.章古台固沙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6〕韩德儒,杨文斌,杨茂仁.干旱半干旱区沙地灌(乔)木种水分动态关系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59 评论

相关问答

  • 赤峰市沙尘暴的形成研究论文

    尘暴是自然现象。近年来越刮越烈,不能排除人为因素,游牧文化被无情替代,是沙尘暴危害越来越大的根本原因。最大的受害者也是草原游牧民族,还有大量的外迁户。 1、 问

    sherilyxia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中国古都北京研究论文

    北京故宫简介2008年05月07日 星期三 18:40北京故宫简介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

    安哥拉天使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北二外北京车展研究论文

    是的,因为它的内容相似度太高了,完全是翻译那个作品过来的,已经被一些人证实了。

    马铃薯菇凉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北京奥运会研究论文

    现成的:奥运论文 奥运是我们每个人所向往的,它为各国人提供了一个供品竞争的机会它每个人都得到了参加的机会。 我们都喜爱奥运热爱奥运,现在我们追求人文奥运,科技奥

    王颖880804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关于沙尘暴论文范文

    先阅读下面一篇科学小论文习作,再细读专家的“评讲”,了解在题目的确定、材料的选择、数据的引用等方面需要注意些什么。稀土对花卉植物开花期的影响上海宝山区海滨二中

    最好的我~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