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杨柳千条线
其实,一个普通的idea,平时随时都可以想到,但是99%可能都是前人想过的,甚至做过得。为什么自己会觉得是一个新idea? 我想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自己看得比较少,读的论文比较少,知识面比较狭窄导致的。一般人要找一个现在没有前人完全没有想过的问题,同时又是有实际意义的新问题,是几乎不可能的。或许现实世界,特别是当代中国,大家太从崇拜传奇了,认为一个人只要聪明,脑袋灵光,不学无术都可以,只要灵光一现,就能解决前人大师都没解决的问题。而实际情况呢,恰恰相反。往往自以为自己聪明的人,都是最傻的人。最近做了一个多月的一个高维数据库空间索引方法,后来不断查阅论文,才发现,这种方法,早前10年多以前,就已经有不少人做过,甚至改进了很多。而我现在自己的想法,和前人的是如此地接近,类似。于是乎,我之前做的工作,基本上可以说是白费了,只是重复走了一遍别人在10多年前就走过的道路而已。现在总结一下,为什么这样子呢?首先一条,就是连要做的问题本质没有摸清楚,做了大半个月,连这个问题是不是属于空间索引技术都不清楚,查阅的文献方向也错误了,还满以为自己是第一个做这样的问题。当后来查阅空间索引类似的文章才发现,类似的K-D Tree,X-Tree等很多早在10年多以前就做出来了,而自己初步思想还没有别人这些前人想得完善。其次,自己掌握的知识面过于狭窄。说起来都不好意思,虽说自己是学数据挖掘的,可是现在公认的Top ten Data Mining Algorithms,自己真正掌握的,不到一半。还不要说2000年过后,诸多改进的,新环境下的新算法。而对于数据库,也仅限于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以前在MSRA听过Harry讲过《How to do research》,收益颇丰。其中说过,第一流的研究者是提出问题的人,第二流的研究者是解决问题的人,第三流的研究者是改善解决方法的人。我觉得对于我们这种小硕来说,应该首先争取做到合格的第三流研究者。先学会follow一些顶级学者的论文,而不要一来就自己提问题,然后自己解决。先把要看别人的文章,如何解决问题的,如何改进问题的,然后在这些顶尖学者的文章下,提出自己新的改进。最近每天都在不断阅读各种各样的论文,似乎有点感觉收获很大。感觉自己真的应该好好静心下来,读读课本,看看论文了。项目开发和学术研究的要平衡才行,自己之前过重于偏向项目开发,而忽略的基本的学术研究。这可能是之前比较喜欢做项目开发的原因吧。然而,最近读了不少论文,发觉自己也开始喜欢上做学术研究了,也喜欢看别人做的文章。到底将来走那条路呢?现在又开始模糊了。。。
一发生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的甲午战争被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是新兴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经过长期有计划的准备,利用英俄对抗的机遇.设置圈套制造借口,对中国和朝
时间不同,来源不同,习俗不同
1640年的中国处于清朝兴盛时期,由于中国的传统思想,不善于改革创新,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使这个大国无忧无虑。中国始终处在封建社会(无资产阶级的社会),加上明
机器人(Robot)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它既可以接受人类指挥,又可以运行预先编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据以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它的任务是协助或取代人
没图,事情应该也不是空穴来风,人鱼应该百分之70是真的, 百分之30假的,有可能是核武器辐射或什么东西使海豚什么的变异产生,最有可能和人同祖先,我变成人猿成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