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蓝的枫叶
试论“天人合一” 骁 徐 宇宙,广袤、深邃而神秘无限。 盘古(上帝)混沌原点开天地创造宇宙后,因顾忌宇宙未来无限膨胀而致失控,固伏羲女娲造人之时秉持大道至简链接天地理念,将宇宙浓缩版植入人体,幻化成宇宙精灵通晓天地万物,限行三维时空。 研透人,即研透宇宙。人类承载宇宙万物信息之奥秘。 人类需要透视自我,链接宇宙。 一、宇宙即人,人即宇宙 ,谓之天人合一是也。 科学家N多年前即发现宇宙深处传导神秘讯号,至用宇宙微波背景完成宇宙整体描绘后,终发现宇宙竟和人类大脑具有惊人的相似处。全息宇宙处处皆有神秘闪光讯号,一如人类大脑神经元在传递信号,如此判断整个宇宙其实乃一巨大生命体,人类乃其凝聚之精华微缩精灵版本。如图所示: 【脑细胞和星系群】人们极难分辨图中脑细胞与星系群之区别,大脑细胞之间均被四通八达的神经元所连接,看似杂乱无章其实井然有序。宇宙星系与星系之间亦如此,彼此之间被无数张巨大的星云网络连接起来,科学家称其中负责连接的无形力量叫做暗物质,超过宇宙物质总量90%以上。 【神经胶质细胞与暗物质】神经胶质细胞是在大脑中支持神经元工作的重要单位,人类对这种胶质细胞的了解非常有限,只知道大脑许多功能离不开这种胶质细胞传递信息,而宇宙中暗物质的地位就如同这种胶质细胞一样,整个宇宙在两种无形力量控制下有序运行着,一种是万有引力,另一种就是暗物质。(图中绿色的是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元与宇宙星系的数量相当】人类大脑中神经元数量大概有1000亿个,而宇宙中星系总数与这个数字相当。大脑中神经元被超过一百万亿个神经链接牵连在一起,类似恒星之间互相影响的引力波,虽然彼此相距遥远但又互相影响着,银河系之核心如同大脑一样,星系中所有的一切都在围绕着核心工作,宇宙中那些极快的神秘讯号如同大脑中神经元在传递信号。 【星系网络与小脑神经网】图中左边是宇宙星系模拟网,右边是人类小脑的神经元网络,人类第一次看到小脑神经网络时惊讶的发现怎么如此像宇宙中的星系,这也是认为宇宙是个巨大生命体原因之一。事实上人体细胞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来的就是一幅宇宙星空的样子,这似乎告诉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是由无数个宇宙基因组成的,即多重宇宙论。 宇宙中,当恒星能量耗尽死亡时留下的尸体质量超过1.4倍太阳质量,其引力作用将会更大,电子被压缩到原子核内,和质子合并,变成中子,重量可达每立方厘米10亿吨! 如果恒星尸体质量更大,超过太阳质量的三倍时,就会发生更加恐怖之变化。其引力会迫使它继续压缩,甚至将其所有体积都压缩掉!其所有质量都会集中于一个点——没有体积的点。 由于质量极其集中,导致其温度也达到无限高,密度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大,成为一种特别诡异之形态——奇点,或曰,黑洞。从以上介绍我们发现,越是质量大的天体,反而体积越小。 包括普通之恒星,其实也是类似道理。如我们所说之体积最大的恒星盾牌座UY,其体积是太阳的50亿倍,但质量却只有太阳的32倍。 大即小,小即大,仿佛暗示了一个宇宙的法则。 就像整个宇宙一样。 宇宙看似无限大,人类很渺小,且是三维生物,但却与多维宇宙具有相同之结构与莫测变化。 此乃宇宙之终极法则是也! 二、何谓宇宙边际? 有曰:有边际,直径930亿光年,并仍在以超光速加速膨胀。 有曰:无边际,宇宙外面还是宇宙,多重宇宙。 吾曰:无边无际,一如人类之想象力,亦即“道”。自本自根,生天生地。道具有万物本原的意义。中国道教始祖老子描述之: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它先天而存在。无声无形,杳冥空洞,永远不依靠外在之力,自身不停地循环运行,可称之为天下万物之母体。吾不知其名,将此称做“道”,再勉强给它起名叫“大”。道之所以被命名为“大”,皆因其无边无涯是也。 道不止于大,又能不分昼夜的运行不息,故又可谓之“逝”。其愈逝愈远,无法穷尽其源,故又可谓之“远”。但虽远至六合之外,无穷无尽,却始终未尝离道,仍然依道循环运行,故又可谓之“反”。 此为老子对“道”之全面描述,它将生成天地万物之本体、运动性、规律性、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集于一身,所指即为宇宙——万物之本原。在老子看来,作为万物本原之道,无固定形体。它是那样的惚恍啊,惚恍之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恍惚啊,恍惚之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深远暗昧啊,深远暗昧中却涵着极细微之精气。此极微之精气,非常真实。从古至今,它之存在不能废去。根据它,方能认识万物之起源。我何以知道万物开始的情况呢?基础就在于此。 拥有“精”之基因,老子便可设想道产生天地万物之程序。道,视之为空,固可称之无。无,相对于天地万物而言。其乃无形无象、无分无界、混然一体之物,固可称为“一”,“一”从“无”中生有。老子将此过程称之为“道生一”。 此“一”,乃阴阳未分前混沌一体之宇宙。此混沌未分之宇宙,“其中有精”,于自我运动中,逐渐分剖为阴阳二气,老子把这个过程称为“一生二”,此“二”乃阴阳。阴阳变化,激活了宇宙,固而产生天地,产生人类,皆与道并存,老子将此过程称为“二生三”。所谓“三”,即指天、地、人三才。宇宙间有此三才,万物得以滋生,老子将此过程称之“三生万物”。 在对道生化天地万物整个过程做如此描述之后,老子总结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明确指出,天地万物皆内涵阴阳,阴阳二气又在冲和之气得到统一,万物亦在冲和之气中得到生养。 此段话语简直是对宇宙演化进程的一种朴素而形象之描述:从无形无象之道,演化出气态宇宙,演化出固态天地,乃至形形色色之物体;从固态无机物中,又衍生出有机物,乃至千异百态之生命体,其生成毁灭的根本机理便是阴阳两种原素之变化。在整个宇宙生成链的各个层次上,阴阳是万物生成、生命流动之活力,大道则是贯穿始终、通达万有之根本,老子将此形容为“玄妙之门”。 三、超光速持续膨胀的宇宙会撕裂爆炸后回到原点重生吗? 老子之道,亦具有规律、法则之意。中国古春秋时期,“道”之哲学范畴,已具规律和法则之意。《道德经》中,对“道”亦作详尽阐述,如曰:“反者道之动。”即指自然界中一切事物之运动及变化规律,其中极致规律即“反”,强调物极必反,总要返回至原来初始状态,谓之道。《道德经》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意即只要掌握这个自古相传之道,运用其规律,即可驾驭所有事物等。由此回应了当今世界天文学及天体物理学界专家们所怀疑和争论之焦点“宇宙从原点爆发后超光速膨胀是否无极限?如果有极限是否膨胀撕裂爆炸后,最终又回到原点并积蓄能量再次爆炸诞生新的宇宙”问题,此即中国古代先贤神级之通天智慧。 有科学家研究表示,宇宙目前仍以超光速状态持续膨胀,据推测,大约11亿年以后,宇宙将膨胀至1000亿光年直径。宇宙膨胀不仅仅表面体积变大而已,还会带来许多内在之沧桑巨变。 目前,宇宙由68.3%暗能量、27.7%暗物质、4%正常物质以及更微量之中微子、光子等粒子构成。 据能量守恒定律,物质和能量不会凭空产生。因此,伴随宇宙之不断膨胀,我们可观测物质在整个宇宙尺度下,会变得越来越稀疏。 而暗能量则不同,科学家在长期观测和研究中发现,暗能量不会随着宇宙之膨胀而降低密度,反而会产生更多的暗能量。 当宇宙膨胀至1000亿光年直径时,暗能量或将占据全宇宙总质量的73%。而暗能量一个特性,即在大尺度范围内,表现出负压强之状态,即所谓排斥力。暗能量之不断增加,会进一步增加斥力,加速宇宙之膨胀。在108亿年后,宇宙将会膨胀至2000亿光年直径。彼时,暗能量会继续疯狂增加,占到宇宙94%。 当宇宙直径再次翻倍时,将不再需要近100亿年那么久。在宇宙276亿岁时,它将会膨胀至4000亿光年,暗能量将占到99.4%。 然后,540亿岁时,宇宙将有1万亿光年直径;860亿岁达到10万亿光年,1180亿岁达到100万亿光年直径……【宇宙光年直径模拟图】 届时,宇宙将变得极其巨大,宇宙物质亦极其松散。如此状态,宇宙中物质极有可能已无法凝聚成为恒星,更无从谈行星。 综上所述,如果暗能量持续肆虐,宇宙终有一天会走向灭亡,并遵循灭亡,重生,再灭亡,再重生,周而复始之宇宙规律。 人类亦有死亡灵魂转世重生诸多案例。 四、何谓暗物质? 所谓暗物质,即三维空间无视觉成像之物质。 如此分析,人体磁场、经络、穴位、生物钟等均为暗物质。【人类磁场想象图】 暗物质(Dark Matter)是一种比电子和光子还要小的物质,不带电荷,不与电子发生干扰,能够穿越 电磁波 和引力场,是宇宙之重要组成部分。暗物质密度非常小,但是数量庞大,因此它总质量很大,它们代表宇宙中26%的物质含量,其中人类可见的只占宇宙总物质量的5%不到(约4.9%)。暗物质无法直接观测到,但它能干扰星体发出的 光波 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显地感受到。【宇宙暗物质想象图】 暗物质存在的最早证据来源于对球状星系旋转速度的观测。现代天文学通过 引力透镜 、 宇宙 中大尺度结构形成、天文观测和膨胀宇宙论研究表明:宇宙密度可能由约68.3%的暗能量,4.9%的重子物质,26.8%暗物质组成。 《黄帝内经》阴阳别论篇记载,皇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四经,即四藏,其与春夏秋冬四时相应。十二从即十二辰,其与十二月相应,而十二月又和十二经脉相应。人体365个穴位对应1年365天。1年有24个节气,而1天就是1年的缩影,亦有24节气:3点立春,4点雨水,5点惊蛰,6点春分,7点清明,8点谷雨;9点立夏,10点小满,11点芒种,12点夏至,13点小暑,14点大暑;15点立秋,16点处暑,17点白露,18点秋分,19点寒露,20点霜降;21点立秋,22点小雪,23点大雪,24点冬至,1点小寒,2点大寒。暗物质对宇宙结构、运动、演化及规律均可产生重要影响,亦可左右人类之生理、心理、情绪、健康等方面,不可不察也。 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合一,此皆为宇宙与人之暗物质。 五、何谓暗能量? 所谓暗能量,即暗物质所发散辐射之能量。 亦即人体潜能、潜力、潜意识、意识、思想、灵魂、免疫力、预感、梦境、偶然巧合等均为暗能量。暗能量在大尺度结构上驱动宇宙加速膨胀和星系彼此分离,目前仍然在使用的关于时空弯曲标准依赖于爱因斯坦之场方程,研究人员认为暗物质和暗能量存在于宇宙空间中,至少占据了宇宙空间的95%。【人类暗能量想象图】 人类需要一套新的引力场方程来描述此种潜在的由宇宙中物质分布不均匀导致的新能量形式,此种能量可以是正也可以是负。弯曲时空需要新的标量势场来代表能量密度,进而表述新的引力场方程。目前有很多关于暗能量的不同理论,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依然是个未解之谜。事实上,暗能量的性质或许是宇宙学理论或者天体物理学中最为深奥的不解之谜,同时在理论物理中也是个棘手问题。 科学家在以往多宇宙质量的统计中发现缺少了相当一部分质量,因此这些缺失的物质被称为暗物质,尽管科学家进行多次尝试探测物质的试验,但这个谜团却越来越深。研究人员假设能量-动量的张量不再守恒,而新的引力场方程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是等效的。在暗物质和暗能量被发现之前,爱因斯坦就提出了它引力场论,因此当时就使用了宇宙中普通物质所遵循的能量和动量守恒。【宇宙暗能量想象图】 人体潜能、潜力、潜意识、意识、思想、灵魂、免疫力、预感、梦境、偶然巧合对人体生理、心理、情绪、健康、事业、生命指数等方面均可产生重要影响,切忌忽视。【人类潜能示意图】【人类灵魂想象图】 暗物质与暗能量应处于5维乃至11维度宇宙空间,因人类生物链处于地球3维时空,固无法视觉洞悉5维至11维度空间奥秘,只靠研究分析加以判断。美国科学企业家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正在将芯片植入人脑达到脑机链接试验,相信不久矣,人类将借助芯片强大功能真正开启进入宇宙文明多维空间时代大幕,届时暗物质与暗能量极有可能被剥去神秘面纱成像于人机组合生命视界,宇宙秘密将逐层拨开宇宙神秘, 六、何谓白洞? 宇宙中,有乾即有坤,有天即有地,有阴即有阳,有正即有负,有黑即有白,此乃维持宇宙平衡运行之基本规律。 黑洞吞噬宇宙万物,连光皆不放过。黑洞具有吸收一切物质的特性,它能将任何物质容纳其中,不断地吞噬周围之物质。 与之对应,一种神秘之天体性质则与黑洞恰好相反,此天体无法让任何物质容纳其中,只能不断地喷出其内物质,故名曰白洞。顾名思义,白洞与黑洞具有“反演关系”,它们在特性上呈现出相反性,一个是吸收,一个则是吐出。【白洞想象图】 做为平衡黑洞能量之白洞,其与黑洞之间存在必然关联性,科学家认定,两者之间无论如何都会有一定的通道将黑白连接起来,而虫洞便是这一通道。换言之,虫洞便是连接黑洞与白洞二者之间的通道。 就人体而言,口腔为黑洞,肛门为白洞,食道、胃肠即为虫洞,人体即为宇宙,如此即简约且包罗万象而已。 综述: 由是之,人类每个体皆为一完整宇宙,故尊重个体生命即尊重宇宙,作孽摧残个体生命即摧残宇宙每个生命细胞,将遭到宇宙暗能量回击惩罚,以此维系万物一体能量守衡。万望人类谨记自律,好自修为,与宇宙万事万物磁场和谐共处。 科学顶峰区文理通达,人宇一体,细密不可分耶。 银河系直径大约10万光年,太阳系直径大约4光年,1光年大约是10万亿公里,与浩瀚之银河系相比,太阳系只能算是一粒尘埃,而比太阳小100多万倍之地球更是连尘埃亦莫如。跟整个宇宙可视直径大约930亿光年相比,银河系甚至小到可忽略不计也。美国40多年前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刚刚飞出太阳系边缘进入广袤无垠的太空,银河系距离最近的仙女座系大约250万光年,即光速飞行需要250万年。 据此,人类可观测宇宙实乃冰山一角,深层次了解多维宇宙时空奥秘几近梦想矣,还需更艰难漫长之路要走。 故,反省研读人类自身所承载宇宙丰富内涵信息,不失为由大至小,由远及近明智之举,成为探索宇宙未解之谜之内省战场,且与宇宙生生息息周而复始之运动规律相吻合,何乐而不为之。 (注:文中引用老子思想、中医理论及网络图片,在此说明。)
还有谁没吃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加快建设生态城市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它们构成矛盾的统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由此构成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生态环境则是大自然的有机整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问题是一个“全球问题”。进入六十年代以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继之而来的是粮食、人口、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的压力,直接冲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生态破坏主要体现于物种灭绝、植物破坏、土地退化等自然破坏。九十年代初,一名著名专家经过考证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欧洲是先破坏,再保护;美国是破坏了一半,保护了一半;中国是正在破坏之外。因此,协调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矛盾,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售点问题。在国内,由大兴园林绿化到创建园林城市,从运用生态规律制定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到生态城市、生态省的提出并付诸行动,其核心都是寻求达到城市与自然、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和。我市将生态城的概念定格为: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规划建设做到科学有序,经济社会保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由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归根结底实际反映人与自然可持续和谐发展的要求。一、“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哲学基础我国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提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可以说,“天人合一”的思想已全方位地渗透到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历来是理论家积极探讨的课题。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也是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本质在于它从实践角度出发,揭示自然界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不断被人化的实质,使人与自然形成实践为基础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与自然对立;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又密切联系。离开自然,人就失去了获了物质生活资料以及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在生产劳动中,人致力于塑造一个和谐的“人化的自然”。但由于社会中异化劳动的存在,人实际上成了自然界的破坏者,如自然景观的破坏,生物资源的毁灭、环境的污染等。由此,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有赖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生态环境是大自然的基本要素,又是构成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和发展枢纽。通过园林绿化和改善人民居环境,不断增强节能效益、生态效益已成为人类的共识。以我市为例,百二河的治理、园林城市创建活的实践证明,生态园林、生态环境已表现为一种生命、一种理想的生存环境。正是出于寻求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当代人热情倡导一种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通过积极主动的生态建设来修复已遭破坏的地球环境的道德态度。为此,联合国颁布了《21世纪议程》,我国也制定了《中国的21世纪议程》,把人与自然和谐和作为走向21世纪的哲学导向,寻求“高效和谐——持续发展”,创建绿色城市生态文明的优化模式作为跨世纪城市规划战略的永略目标去求索,以促进人类文明的升腾。二、生态环境建设是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人类发展史表明:“政治是人为的短期行为,在历史的长河中只能是短短的一瞬间,而人类生态的需要却是子孙万代永恒的需要”。全球生态环境现实说明,发展中国正经受来自的贫穷和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贫穷导致生态恶化,生态恶化又加剧了贫军。我国的国情是:城市人口多,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资源水平和人增绿地水平都大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国民经济还欠发达,现代城市园林起步晚,起点低,投入有限,总体的质量、数量和水平低于发达国家。这就迫切需要树立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发现。同时,生态园林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对外开放、持继续发展的需要。“植树种草就强国路”正成为人们共识。为了使生态环境建设适应人与自然可持续发民要求,国内有专家明确提出:以山水资源为环境基础,以山水文化为民族特征,以整体观为思维方式,以山水景观作为城市构图要素的中国园林城市或“山水城市”,是中国城市化运动发展的方向,“是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城市构筑的模式”;是《中国21世纪议程》“是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是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也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有机结合。“未来的城市应当充分体现,生物圈与技术圈的协调以及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才行。融生态、文化、科学、艺术为一体的园林建议,符合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对环境综合需求的准则。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凝练。建设生态城市,实质上是调控城市生态系统,使城市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与转化持续不断地进行,其目标是遵循城市社会功能整体性——和谐生态——平衡发展规律,对自然由无序蔓延变为合理分布,变恶性掠夺为最大值利用,建设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同步协调的资源配置机制和合理布局,最终的发展目标是达到以人为本改造自然,优化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和发展。三、建设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和谐和发展必然选择城市是人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是受人为活动强烈影响的生态实体。从生态城角度看:城市是特定地域范围内以人的行为为主导,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物流流动为载体,科教文化为动力,社会体制为径络,由其“因子——要素——子系——系统——巨系”构成的人工生态综合体,也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城市的提出基于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是将生态系统的概念引入到城市研究中,是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十堰市属山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渊源流长。早在500年前即明永乐年间,朱棣在武当山大兴山林时就明确规定,不准动武当山一石一木。历时11年,武当山形成长140华里,总面积160万平方米的道观建筑群,而生态环境却未受到破坏;后来明朝廷又几次下旨,将武当山方圆括800公里的山林划归道观管理,使之形成一个生态保护区。清代志书载有十堰地区十大自然风景。清代以前城区建筑风格和区内绿化,给民众创造了风景如画的场所。解放前后,城市农村田园式绿化特色仍十分突出。从六十年代以后,随着“三线”建设、城市发展,生态环境又历经了毁坏、恢复、建设的历程。经过三十年艰苦奋斗,我市于1999年荣获“国家园林城市”殊荣,由此也不断深化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即不应仅仅停留在环境保护层面上,而应该注重从生态系统的深层次上处理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二十一世纪,人类将由追求功能齐全旧城市转向追求清新绿色的优美环境,这是人类的觉悟,也是自然法则使然。基于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党中央确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明确提出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全局的重点来实施,我市市委、市政府也积极采取措施,将本市列为“国家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试点示范区”,并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无论从科学理论和具体实践上来看,加快建设生态城市对发挥十堰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作用都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生态城市的前景应该是“山翠草绿、花香鸟语、空气清新、天蓝水碧、经济繁荣、文明守纪、关系融洽,天人合一”。它的归根点就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这是永恒的主题。作为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社会性的系统工程,生态城市建设首先应遵循系统原则、生态原则、自然原则和经济原则。在此基础上,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重点: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导向。只有从这一哲学基点出发,才能围绕“以人为本”原则,促进良性的生态城市建设运行机制形成,实现整体协调发展。只有用“高效和谐和一持续发展”优化模式框定其战略属性,才有构筑建设生态城市的可能。
二是转变战略思想。要从传统的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城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应按照客观规律把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中去。为适应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中协调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还必须科学地设置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生态环境目标并抓好落实。三是用优化规划蓝图作指导。建设生态城市必须加强生态环境的客观管理和控制,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运用用生态规律看待城市发展问题,在制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时,既要考虑经济规律,又要考虑生态规律。同时,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必须强调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反映特色,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标和措施具体化,并作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四是认真处理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处理好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更要处理好建设与保护、建设与发展的关系。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经济手段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强,这迫切需要制定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环境经济政策。五是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法制体制,强化环境管理。应借鉴发达国家“经济靠市场,生态保护靠政府”的有益经验。必须加强城市环境管理和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执法与监督结合,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六是加强环境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应创建富有我国特色的环境生态教育体系,以增强生态环境危机意识,普及环境生态知识,提高全民族生态文化基础。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形成人人有责、齐抓共管的社会风尚,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珍惜自然资源,爱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和相处的新观念,努力为建设生态城市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根本保证。嗜吃福將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黄帝内经》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想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先了解一下黄帝;想健康长寿,一定要先看看《黄帝内经》。
黄帝诞生于四千多年前,是部落联盟的首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华夏文化的初祖。《黄帝内经》记载:“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黄帝一生下来就聪慧灵气,小时候就善于言谈,悟性超强,稍大后就无所不通,敦厚敏捷,成年后便登上天子之位。后来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因他发明了轩冕,故又称之为轩辕黄帝。
书归正传,《黄帝内经》是我们最早的医学典籍,可以说是中医的始祖。至于成书年代,一直很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先秦黄帝所作;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后人所作;也有人认为是在两汉时期成书,这些问题先不去讨论,咱们还是开始分享末学学习经典的一点心得。
《黄帝内经》采用的一问一答的形式,一般是黄帝问,岐伯答,岐伯是上古时代最著名的医学家,创建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被后人尊为中医始祖。在《黄帝内经》中,被黄帝尊为天师。在《黄帝内经》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第一段话就是:
“(黄帝)乃问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这个是黄帝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上古时代的人都能够长寿,活到一百多岁,行动还没有衰老现象,而现在的人,到五六十岁,就已经开始衰老了呢?下面就是岐伯精彩的回答了,大家有缘可以看看原文,末学在这里只是简单总结一下岐伯回答的两个要点:
一,要懂得养生之道。上古之人,都比较了解养生的学问,能够效法阴阳之道,并采用各种养生方法来保养自己的身体,饮食有节,作息有常,懂得顺应自然规律去生活,才使身体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伤害,活到人类应有的年龄,一百多岁还行动自如,没有衰退的迹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而现在的人则不同。贪图享受,纸醉金迷,耗竭精气,元气消散,再加上饮食无度,作息颠倒,工作紧张,压力巨大,生活全无规律,导致现在人五六十岁就开始衰老,甚至有的人,还活不到五六十岁就猝发疾病死亡了。
二,好的心态是关键。上古的圣人经常教导百姓:要不贪不求,在思想上安闲清净,无忧无惧,体内真气和顺,精神内守,又时常教导人们一些躲避四季病邪入侵的常理。
所以,那时候的人,心态平定,人心朴实,虽然参加体力劳动,但不知疲倦,因为心态特别好,吃什么饭都香,穿什么衣服都很舒服,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够安然自得,也不会因地位的尊卑而产生嫉妒羡慕心理,更不会因身外之物而干扰内心的清净,这正符合自然无为的养生之道,所以他们的身心都不会受到外界的伤害,才能颐养天年。
再看我们现代的人,正好和养生之道相反,我们每日为物欲所累,人心浮躁,一心只向外求,想着赚钱,吃喝玩乐,喜欢攀比、虚荣,追求名闻利养,追求物质享受,内心很难安定下来,多欲多忧,寝食难安,精神外泄,病邪就会伺机入侵,所以现在的人就很难活到一百岁以上了。
最后总结:真正的养生是养心,一切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甚至于连“养生”这个概念,都不能执着。现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养生非常流行,养生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但是过犹不及,有的人越养生,反而越不健康,就是因为太执着这个身体,把身体的健康看的太重了,俗话说“怕什么来什么”,你越是担心健康出问题,有时候它就越容易出问题。
最近阅读了《黄帝内经》及有关讲解《黄帝内经》的一些书籍,使我对这部经典的著作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养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现在作为医学院的学生,观念开始有改变了。这一次阅读之后,《黄帝内经》在我面前不再是单纯的医学书籍,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书。也使我悟到“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的智慧。《黄帝内经》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更大的帮助。
我在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同时,更感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黄帝内经》是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籍,它不象西医书籍那样去讲解生理病理的专业知识,它只是帮助我们去认识自己的身体,帮助我们认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诉我们什么是坏的生活习性,什么是好的生活习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诉我们怎么不生病,怎么顺应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我深切地感到,《黄帝内经》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笔精神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
可是,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的老祖宗传承下来的这笔财富,很多人认为,讲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养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很多年轻人更是不知道如何珍惜自己的身体,不知道如何善待自己的心灵,不懂得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人起居无常,饮食无度,生活没有规律,暴食暴饮,透支健康,透支快乐,还有人以为有了名利地位和金钱就有了一切,许多人都为追求这些东西而对健康在所不惜。所以在当今的社会中,有很多人都是亚健康状态,各种疾病也越来越年轻。《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健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健康才能长寿,而长寿并不等于健康。只有健康快乐,才是一个完满的人生。你每天的生活习惯,决定你是否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年老还是年少,都应该关注自己的生命,关注自己的健康,从现在开始就要好好养生,这样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可能有一个美好的人生,这样才会生活得有滋有味。健康和快乐,才是生命的真谛。
下面来说说我阅读《黄帝内经》第三章“因天之序——十二时辰养生法”的读后感。
人体是一个最无为和最自足的系统,如果我们偏离了它,是必然要生病的。中医讲的养生,就是我们每天要按照人体的本性去做,什么时间做什么时间的事。“因天之序”,就是说一定要因循生发、生长、收敛、收藏这个顺序。我们人体也是一样。人们为什么说某个人贪生怕死就说这个胆小如鼠,很多人会意认为只是个口头禅而已,其实它是有道理可寻的。子时—胆经当今,而“子”在生肖中为鼠,这个时辰阳气特别的小就象老鼠一样。故此,“胆小如鼠”这个词就出现在大家的口中。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十二时辰的养生法和道由。《黄帝内经》就是这样,它把事物全归为一类是分析,为什么猪想胖那么快呢,那是因为亥时就是三焦当令,从属相上来讲,这一时段的状态就像是猪,猪怎么跟亥时相关呢?实际上就是猪总是处于那种享受的状态,就是什么都不管。吃饱了喝足了就躺那儿哼哼,以次来养自己所以猪就是养胖的。从取象次类的角度来讲,它是归为一类的。猪是茅艾郁闷情绪的,猪要郁闷也长不胖了,所以猪的身心处于三焦通泰的状态,就是一个身体全部通常的象。人体是一个系统,要因循身体本性的原则。
其实,养生并不难,养生无处不在,养生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养生就是养护我们的生命,保养我们的.心灵。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学到一点,就做到一点,长此以往,原本不好的生活习惯能得到改正,原本受到伤害的身体能够慢慢得到修复。只要你认识自己,能够“恬淡虚无”,学会“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顺应自然,懂得规避虚邪,“不妄作劳”,善待自己,善待心灵,你就会守住自己的精、气、神,就能远离疾病,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
《黄帝内经》一书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当然其在中医学领域的经典地位更是家喻户晓的了。它作为一部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医学生应该好好研读的,它在养生方面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它指导我们如何才能顺应自然以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
《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必谨先之。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因此,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在读过《黄帝内经》后,我结合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状况综合分析了一下,发现自己没能做到《黄帝内经》所提及到的理念。首先我觉得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没有类天地之道,相反,还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阴阳”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气虚无力。我个人身体一向还是很好的,体质不错,因此我一向不注重这些,认为这些离我还很远,老了在养生也不迟,在读完此书后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志,小到作息习惯在生活中我以前不注重自己情绪调节的,当然也很少注意自己的作息习惯,现在普遍大家都睡得很晚,殊不知这些都是背离阴阳之道的,而且平时也不注意情绪和精神的调节,在读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时才发现对精神的调节以及对情绪的控制对健康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看来这些谨小慎微的地方如果不注意真的会出现很严重的状况。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这些也就提醒我们应该内心恬淡,而且应该到外面出去走走,这才符合养生的大道。
另外,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也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流传于世,该书巧妙运用以岐伯和黄帝等人的对话形式,使一些理念深入浅出,很精当的阐述了阴阳五行,四时气候,五运六气一些理念。《黄帝内经》读后,我的感受虽然没有很深,但确实得到一些体会,我想这就是收获吧,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按照这些感受去生活,虽不能达到上古之人境界,但还是大有裨益的。因为《黄帝内经》篇幅较多也没能全部看完,而且后面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也不能读懂,因此仅有这些肤浅的感想来完成这次作业。今当临文嗟悼,不知所言。
进入中医药大学两年多了,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基础,之后还读过与专业相关的玉龙赋、标幽赋等,但就是不曾正式拜读过黄帝内经,却又总能在讲学中获知一言半语,且这些引用对所对应的病症总是描述得恰到好处,这就挠的我心痒痒的。不禁想:黄帝内经会是怎样的奇书呢?
怀着这样的心理,我翻开了黄帝内经素问。简单看过注家对黄帝内经的介绍,就开始进入正篇。
素问不愧是经典言论,一开始就道出了"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的问题,并提出了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又常,不妄作劳,可谓是一针见血,但这不是它最厉害的,最难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与自然的联系,并用非常通俗却又变化无穷的阴阳反映其规律。古人以阴阳论道,可敬可叹。
我认为,黄帝内经的伟大不在于理论,而在于提出理论前长期的观察探究。比如,"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的阐述就是对人体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的概括,还有四季虚邪与脏器的对应,等等,无不体现了黄帝内经非常扎实的观察验证基础。这种发现问题,观察矛盾,寻找规律的探究精神正是每个医者所需要继承的。
很多外行人认为黄帝内经太老了,已经跟不上新时代要求了。但黄帝内经的思想偏偏是超前的,其中提出的养生之道还被到处引用,被奉为圭臬。而且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疗思想不知又比西方预防观念早提出了多少年,而且至今仍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之所以我们常称其为经典,正是其中的很多话都是不刊之论。
黄帝内经之所以是中医学,甚至是所有医学的必读书,并不是说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鉴的就是其中对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做出了基础论述,正所谓名不正啧言不顺,要论治,就要辨证,要辨证,就要审症求因。有因才有果,正是黄帝内经给出了因,才会有中华医学这个果。在五脏生成篇、五脏别论篇等篇里,黄帝内经记述了五脏六腑的基本特点;在三部九候篇、玉机真脏论篇等篇中,黄帝内经论述了切脉的部位与方法,脉象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等等;更让我惊喜的是,在黄帝内经的宝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中找到了当初学习刺法灸法学时的原: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侯已备,后乃存针……这些熟悉的字句让我对黄帝内经更加亲切了。另外,黄帝内经中在脏腑气血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中心的邪正盛衰理论,合并经络,阐述热病、咳、痹、痿、厥等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减轻百姓遭受病厄之苦。
要说黄帝内经的特点,我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变化",举个例子,在咳论篇中的一个问题: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从中,我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症,也是无穷变化的,更何况治疗方法呢?黄帝内经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异法方宜论篇中说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势使然也。东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药,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针,中央之导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而黄帝内经之灵枢,别名针经,大多是针灸经脉腧穴的理论,在经络腧穴学的程的学习过程中多有背诵,其中的内容让我对人体又有了新的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解剖的层面上,也从中更加深刻理解了脏腑之间的联系,启发我产生了很多新的思路:例如,讲手太阴肺经运行时,一句"还循胃口"便提示了治疗肺病时兼顾胃的调理以增强疗效的可行性。
我只是愚笨初学者,尚能有所感悟,对于圣贤前人,当然更不在话下:仲师之伤寒,金元四大家之寒凉攻邪补土滋阴,明清之温病,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内经。一部经典,竟成就了一部部新的经典,真是蔚为壮观。
事实上,黄帝内经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它还不够全面,也不够准确,但它有留白,给后人完善的可能。譬如,黄帝内经对五脏六腑具体形状位置的论述并不详尽,但后就有人在一本叫医林改错的书中进行了纠正。我很佩服医林改错的作者,但更让我敬畏的是这隐藏在历史长河中若隐若现的传承,这是伟大的。
书读百便,其意自见,但黄帝内经的内涵可能是我用一生也探求不完的,但很值得,不是吗?
和谐,一个多么美丽而又熟悉的字眼。成为一个更好的团体,需要和谐;建立一个更好的社会,需要和谐;人与人之间,更需要和谐。下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有关和谐的800字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
试论“天人合一” 骁 徐 宇宙,广袤、深邃而神秘无限。 盘古(上帝)混沌原点开天地创造宇宙后,因顾忌宇宙未来无限膨胀而致失控,固伏羲女娲造人之时秉持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一定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
对于天人合一思想的评价 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发源于周代,经过孟子的性天相通观点与董仲舒的人副天数说,到宋代的张载、二程而达到成熟。张载、二程发展了孟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