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8023ta
对旅游市场营销的探讨》 转载请标出:全文来自“论文快车”网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改善,旅游已经成为我国人民休闲、度假的良好方式。我国的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旅游市场营销是发展旅游事业的重要问题,本文在研究、分析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探究了旅游市场营销的合理发展趋势。 【关键词】:旅游;市场营销;问题;对策;发展趋势 我国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乡居民普遍开始关注和重视自己的生活质量,于是度假、休闲等旅游需求急剧增加,国内旅游的发展如火如荼。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深入发展,新世纪的中国旅游业开始从新的经济增长点迈向新的支柱产业,从世界旅游大国迈向世界旅游强国。中国旅游业正处于蓬勃兴旺时期,近年来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旅游业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代。(转载请标出:全文来自“论文快车”网 )各地的旅游开发也蔚为壮观,旅游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它们纷纷展示自己的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极力吸引游客,形成了激烈的旅游市场营销竞争,面临这种现象,研究旅游市场营销十分必要。 一、我国旅游市场发展概况 旅游业正在发展为世界上最大和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中国旅游市场在21世纪将进一步扩大,其不断发展的有利条件有: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不断得到开发;旅游产品结构不断完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旅游的大环境逐渐优化,这些都为中国旅游市场的扩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入境旅游市场:入境旅游市场将会继续扩大,亚洲是中国的最大客源市场,随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过去,东南亚、日本的经济复苏,亚洲客源肯定有较大的发展;欧美远程客源国来华人数都在不断增长,在中国国际旅游市场上,来自欧美的游客只是一个全球的平均水平,欧美来华旅游的潜力显然很大。出境旅游市场:中国对出境旅游的政策是“适度发展”,但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速度很快,自2000年因私出境的人数首次超过了因公出境人数。随着一批高收入者的队伍不断扩大,中国的出境旅游将有一个大的发展,出境的目的地也将由目前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及近邻国家扩展到欧美发达国家。国内旅游市场:20世纪90年代国内旅游出游人数平均每年以的增长速度发展,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出游率不断上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自由支配收入比重的增大,节假日的延长,闲暇时间的增多,必然会极大的促进国内旅游的发展。假日旅游的火爆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业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旅游的大众化、普遍化便开始迅猛发展,我国已经接近于这一临界值,说明我国的大众旅游时代很快就要到来。按国际惯例,国际旅游收入与国内收入的比例为1:8或1:9,,我国目前仅达到了1:,潜力很大。中国的国际旅游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只及法国的一半,国际旅游收入还不到美国的1/5。由此可见,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的市场正处于转型阶段,与西方成熟市场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中国旅游业同样在承受着经济转型的洗礼,于是在旅游市场营销方面必然经历一个由市场初级阶段向市场高级阶段转化的过程。虽然整个旅游行业的营销意识普遍不强,营销能力不高,甚至有些地方还没有旅游营销意识,有些地方因为政府行为因素造成体制问题、资金问题、利益问题大于营销问题等现象的存在,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先进理念和成功的运作经验也随着一片“狼来了”的惊呼声进入了中国,这些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将被有识之士通过与中国特色的有效“对接”,合理运用到我国的市场实践当中,从而有效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作为世界旅游资源第一国,又拥有着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并且2020年将成为世界最大目的地国。在这种供需双向互动下,中国的旅游业前景辉煌。 1、旅游消费需求总量迅速增大。据统计2001年我国国内旅游者为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为3522亿元人民币。到2020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次数将达到亿人次,大致相当于每个国民一年出游次,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亿元,相当于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左右,仅国内旅游的贡献就足以确立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2、国民的非工作时间更长,旅游休闲的机会更多。我国的“十五”规划纲要已经明确规定:在“十五”期间将推行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合理调整居民的非工作时间将增至3-4周,这就意味着国民的非工作时间将增至130-140天,闲暇时间的增多势必为国民创造更多的出游机会。20年后,工薪阶层一年出游2——3次将成为寻常之事。 3、国民出游的空间范围进一步扩大,出境旅游将成为国民的重要旅游活动。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出境旅游将跃居世界第四位,年出境人数将达到1亿人次。随着消费出境旅游将从目前的边境、港澳、毗邻国家等近距离的出境旅游逐渐向中远程的洲际旅游转变,由目前的观光旅游逐渐向休闲度假旅游发展。 4、旅游消费渐趋理性化、个性化。“半军事化、拉练式、追求看最多景点的观光旅游”逐渐转向“追求舒适静谧”为主要目的的休闲度假旅游和“体现个性审美”的民俗文化、生态环保、体育健身等特色旅游。出游方式也将从目前“随团出游”逐渐转向自行组织、自驾私家车的“自助旅游”。 跨入新世纪,旅游业正逐步由资源时代进入一个财智新时代。传统旅游时代对旅游业的投入是以资源、资金、设备为主,有形资产起决定性作用;而新经济时代的现代旅游业,营销、知识、智力、管理、创新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着市场竞争的胜负。因而旅游业也被形象地称为“点子”产业、“注意力”产业和“创新”产业,旅游资源深层次的开发、旅游市场的有效推广和旅游产业高效率的运营都离不开市场营销。显然,旅游市场营销,在未来的旅游事业发展进程当中,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旅游市场营销的涵义 旅游市场营销是通过分析、计划、执行、反馈和控制这样一个过程来以旅游消费需求为导向,协调各种旅游经济活动,从而实现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使游客满意,使企业获利的经济和社会目标。旅游市场营销的主体很广,包括所有旅游企业及宏观管理的旅游局。如:旅游景区、景点、旅行社、宾馆酒店以及旅游交通部门等等。市场营销是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旅游市场营销是发展旅游事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研究旅游市场营销无疑会对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旅游企业的生产经营导向由计划转向市场,但就我国大多数旅游企业而言,在营销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一)在市场营销中存在盲目削价竞争问题。许多旅行社把降价作为主要竞争手段。抛开套汇问题,这一报价远低于成本。从表面上看,通过套汇赚取差额后,旅行社仍然有利可图。且不论其做法是否违法,如果以这样的营销战略长期进行营销,只会影响旅游企业的产品形象,损害旅游企业自身利益。另外,外团降价还会影响国内旅游收入。例,近几年来,由于东南亚团队价格偏低,致使该区潜在游客减少,旅游业收入相应减少,旅游业发展缓慢。 (二)旅游市场营销存在忽视售后服务问题,导致游客流失。现代旅游市场营销中,旅游产品是一个包含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的整体概念。它不仅要求要给予旅游者生理上、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要给予旅游者心理上、精神上的满足。这就要求旅游企业把游客视作“上帝”并为之服务,否则必将被市场所淘汰。现在绝大部分旅游企业没有一个较好的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许多旅游企业认为这根本没有必要。 (三)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的法制意识淡薄问题。有的旅游企业为旅游者提供虚假的旅游服务信息,以贿赂手段拉拢顾客,诋毁其他旅游企业的声誉,有的甚至冒用其他旅游企业的品牌等等。(转载请标出:全文来自“论文快车”网 )这种做法严重扰乱了旅游市场秩序,损坏了旅游企业形象,破坏了国家的法制,是旅游市场供需双方都受到不必要的损害。许多旅游企业除酒店行业外,大都采用的是承包经营的运作方式,特别是旅行社经营。许多经营者只顾经济利益而忽视法制化经营。经果造成因旅游合同未能履行而发生大量纠纷和旅游投诉。加强法制观念,用法律规范旅游市场营销中的行为,是我国旅游企业应注意的问题之一。从长远来看,依法办事是保护旅游企业和旅游消费者双方合法权益的必然选择。不要为了眼前利益而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最终只会使双方受损,并且会破坏旅游企业的对外形象,严重阻碍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四)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科技含量低的问题。系统性不强,没有把网络技术的优势充分运用到旅游市场营销当中去。缺乏高质量、高品位的旅游营销策略。没有高科技的旅游营销支持,会制约旅游业的规范化、智能化、信息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许多旅游企业在经营运用过程中,手工劳动较多,缺乏对高科技、新技能的运用。以旅行社日常业务为例,大都停留在对电话、传真的使用上,基本没有旅行社运用互联网辅助日常业务工作,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的营运模式显然是不能跟上时代发展需要的。 (五)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追求短期销售目标问题。中国的很多旅游企业追求的是短期的销售目标,而不是长期的营销目标。没有几个部门或旅游企业在年初即拥有自己完整的《年度营销计划书》,更别说近、中、长期旅游营销规划了。他们不熟悉旅游产品策略、旅游价格策略、旅游销售渠道策略、旅游产品促销策略之间微妙而又复杂的关系,不太根据消费者需求心理去选择适合的推广对策、促销载体。旅游市场营销战略与营销计划尚停留在初级阶段,不能深度挖掘,更不用谈什么旅游市场营销计划控制、旅游市场营销成本利润控制、旅游市场营销信誉控制和战略控制。即便是对于推动作用较大的节事活动与公关活动的策划设计和执行方面,也是如此,大家都知道一个好的节事活动或公关活动将带来巨大的眼前效益和未来的间接效益,然而,更多地方却并不深谙市场运作的妙处,或者抄袭照搬别人的模式,或者在自己管辖的地盘里“鼓吹”一番,将举办该类活动的真正意义颠倒过来,结果劳民伤财,却达不到促销的真实目的。 (六)旅游市场营销中存在忽视旅游形象问题。旅游形象问题已成为各地一个较为头痛的普遍现象。而营销的主要诉求又是要将充分反映实际特色的旅游形象提炼出来,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传播予目标受众。但近几年国内在大力推销自身的形象特色时,由于没有认真分析旅游目的地文脉与地脉,不能充分根据市场需求来科学设计具有鲜明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形象,以致于促销经费花了不少,游客量却上不来,旅游淡、旺季差异性极大,形象宣传口号雷同等等现象比比皆是,更不用说打造旅游品牌了。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要建立行业协会,制定价格标准。使各个旅游公司都能在规定的价格范围内进行有序竞争,对违反价格规定的旅游公司,行业协会应当给予相应的制裁。协会成员应当预先缴纳价格保证金,存到行业协会,当哪个公司出现问题,协会立刻扣罚该公司,同时,开除协会,协会成员单位不许同其协作。 (二)要积极建立完备的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对于一个长期发展的旅游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应包括:对游客售后服务满意程度的跟踪调查,获取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要求和意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旅游者建立一个完备的资料库,以便今后在进行旅游市场营销及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时避免主观性和盲目性。(转载请标出:全文来自“论文快车”网 )另外,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的建立还可以帮助旅游企业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建立口碑效应,为今后旅游服务产品的市场营销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同时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要注意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法律培训。在各级导游证考试当中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考核,鞭策导游人员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强化法律意识。在旅游公司经营活动中,旅游监管部门,要加强检查和监督,定期深入旅游市场,常抓不懈。聘请监督员,微服探察,适时进行监管,对有问题的单位责令其限期整改,达不到要求的要停业或吊销营业执照。 (四)要注重发展、应用科技手段,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把互联网等引入旅游经营当中,使各个公司网络连接,作到信息通畅、快捷、方便,促进旅游工作效率的提高。 (五)要有长期规划和发展眼光。注意研究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切实针对市场发展变化趋势,制定适合本公司的中、长期规划。根据旅游者消费心理,深入挖掘潜力,不断推出一系列有新鲜创意、有经济效益的营销策略,开掘新渠道,增加旅游公司的收益。 (六)要视形象为生命,把旅游公司的形象宣传作为一项工作目标。要经常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等媒体,广泛宣传旅游公司和旅游服务项目、景点、产品;多组织展览、旅游形象大使巡游、旅游知识有奖竞赛、旅游摄影比赛、模特表演等,积极搅动旅游市场,让更多的人更加认识旅游公司和旅游景点。导游和其他旅游公司成员要在工作当中注意仪表、举止、言谈等,在实际工作中努力为顾客留下良好的印象。恪守承诺,搞好服务,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受,使旅游市场淡季不淡,增加旅游收入。 五、未来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趋势 (一)中国旅游业的市场营销问题需要全面整合。需要用一个系统性的方法来解决当前的困惑,需要一根链条将各个环节有效链接起来,从而形成整体优势。这就需要旅游整合营销传播理念(TIMC)在旅游营销领域中的全面应用。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舒尔兹等人提出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IMC),被认为是市场营销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的重大发展,被誉为“带领企业跨越21世纪的营销教战守策”。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营销传播计划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要求充分认识用来制定综合传播计划时所使用的各种带来的附加值的传播手段——如普通广告、直效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并将之结合,提供具有良好清晰度、连贯性的信息,使传播影响力最大化。”消费者对一个企业及其各个品牌的了解,来自他们接触到的各类信息的综合(包括媒体广告、价格、包装、售点布置、促销活动、售后服务等),整合营销传播的目的在于使企业所有的营销活动在市场上针对不同的消费者进行“一对一”传播,形成一个总体、综合的印象和情感认同。这种消费者建立相对稳定,统一的印象过程,就是塑造品牌,即建立品牌影响力和提高品牌忠诚度的过程。因此,将这一超前的全新理念与中国旅游业的实际状况相结合,研究一套系统而又切实可行的方法来解决中国旅游业的市场营销问题,必将成为我们的旅游组织与企业制胜市场的法宝。将来政府与企业都需要整合营销,旅游业常常被称为政府主导的产业。政府不仅要主导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投资与建设,还应该主导市场。这同样需要旅游整合营销传播理念。目前,很多地方旅游主管部门,习惯于进行促销,而很少考虑进行系统的营销整合,也没有进行中长期的营销规划。(转载请标出:全文来自“论文快车”网 )我们认为,这是较初级的市场化运作。从长期、持续、有效的原则来看,政府应该主导市场的整合营销。运用旅游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政府可以编制3-5年的旅游营销规划,以此指导省、市、县区域旅游营销体系的建设,并实现营销定位的长期性与分阶段实施。运用旅游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政府也可以制定年度营销计划,以次取代现有的促销计划,使计划具有更系统的整合效果,达到更高的营销效率。企业进行旅游营销,则更需要旅游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无论旅行社、景区景点或宾馆饭店,整合营销传播都是最现代的营销武器。通过科学的市场定位和形象定位,充分运用产品改进和渠道调控的技术,整合所有传播渠道,可以实现企业高速发展。 (二)大力发展网络营销。凡利用互联网进行的营销工作,就可称其为互联网营销,营销中的诸多要素如:品牌、渠道、促销等要素都会在互联网营销中体现,而互联网营销更为营销各要素带来新的形式与内容。也就是说,在营销工作中利用了互联网,我们就称作在进行互联网营销。互联网营销起源于90年代末期,欧美的一些企业率先利用全球网络(互联网)为平台展开营销活动。九十年代末兴起的互联网技术对传统营销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并构成“21世纪营销领域的创新焦点”。 2002年的网络营销领域并没有发生什么惊人的事件,但正是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下,网络营销环境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网络营销基础环境进一步发展,上网用户数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据调查,截止到2002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人数已达到4580万人,年底有望突破6000万人,互联网用户数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有利于网络营销的发展。 互联网营销的优势实质在于它的信息流的优势:高速即时,互动,全球性全天候,私人性。互联网通过将货币流和部分物流(比如软件)转化成信息流,将互联网营销的优势扩大,并通过信息优势提高传统商品的流通效率和降低其流通成本。互联网营销在信息流方面的优势是传统营销所难以替代的。 我们可以看到,利用互联网,企业可以有效地降低产品成本:企业可以廉价的成本寻得最好的供应商和最低的供货价格,以价格最低的原料制造产品,降低了产品成本;同时互联网还能有效节约顾客成本:网络商城的空间可以无限扩张,里面可以陈列无限多的商品,消费者在网上可以很低的成本搜寻产品信息,并订货;网上销售,顾客只是下订单,商品的送交由卖方或物流公司承担,节约了顾客的精力和体力、时间成本。现代市场营销的焦点是顾客,为顾客节约成本就是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三)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需要紧密结合。从发展趋势来看,互联网营销的实施是必然的。但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只有紧密结合,扬长避短,才能更好,更快,更有效率地满足顾客需要。但现实中,企业在实施互联网营销时应该根据企业当时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比较互联网营销实施的投入成本和收益,以决定是否采用互联网营销,多大程度上采用互联网营销,如何将互联网营销与传统营销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互联网营销还存在着很多弊病,比如付款方式、邮件浏览率低等问题,所以说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需要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旅游市场营销,从而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兴旺。 综上所述,我国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现在进入到营销主导时代的中国旅游业必须用科学、先进的旅游市场营销来武装自己。从而促进中国旅游业迅速朝健康有序的轨道高速发展。(转载请标出:全文来自“论文快车”网 )中国加入WTO使中国的旅游市场融入世界旅游市场竞争当中,这就要求我们更要积极研究旅游市场营销,把现代先进的旅游市场营销理念引进中国旅游事业,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已经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致胜市场的关键,我们一定要将这个先进的理念与中国旅游业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大力发展网络营销,同时要加强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方式的结合,促使中国的旅游市场渴望尽快走向成熟,为我国实现2020年旅游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推动作用。
wanguofang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已收录本文作为MBA教案、应急管理学院、政府决策备案都就此展开如何将突发社会危机变为社会前进动力、开拓新的商业空间的研究,同时也深刻检讨了依靠外国文献、文字堆砌的应急预案、数学模型是空架子、银样蜡枪头、是浪费社会资源的假大空,只要有权利在手,谁做都一样。(网友:喷气卡车)呵呵,拿国库的钱添窟窿,啥企业都能风流,谁的口气都大,腰杆都硬。都是一群学术流氓!文痞!犯!打倒经济犯、政治流氓、学术、黑社会头子四位一体的罪犯,建立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呀;这会儿你终于认识了经济学家、金融巨头、管理专家的真正面目了吧?高学历、世界名校毕业都是外衣,敛财是实质!!经济学家、金融家的气质很好呀,他们开拓引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新时代的领跑者。报纸上不是介绍,近几年,处心积虑地将中国大部分富人境外财富走的,就都是有华尔街背景、美国名牌大学高学历、气质一流的投资顾问,温文尔雅,素质奇高,说话做事都彬彬有礼,待人以礼,待人特友善,文质彬彬,慈眉善目,尊贵儒雅,衣冠楚楚, 仪表堂堂、相貌英俊,道貌岸然,一副仁义道德之嘴脸,骨子里却是男盗女娼、鸡鸣狗跳之流,自私自利的伪君子,民族败类、汉奸走狗,一表人材,光鲜其外,败絮其中,身材健硕、形象俊朗,都是风流才子、风流倜傥、风度翩翩、圆滑练达、气质沉稳、气质高雅、礼贤下士、斯斯文文、形象谈吐都一流呀,学贯中西、性情孤傲。极善于煽风点火之能事,迷倒一大片,都是谦和、高级、高雅哟。(网友:天下第5)脸不红,心不惊,忽悠技术达到无坚不摧的地步,(网友:民心大冷战29)为人仪表堂堂,玉树临风,表面精明,内心猥琐的坑蒙拐之徒,是当今中国最危险敌人,下次请千万不要被什么盛世之类的辞藻所迷惑。他们都是境外敌对势力在中国的代言人、内奸,被一点小钱就使唤来诱导中国按照他们的套路走,最终就是要彻底奴化、控制中国、挖空中国的矿产资源。国外推波助澜将他们捧起来,就是为了要他们在国内的欺作用更强而已,用那些诺贝尔奖、EI、SCI收录检索论文能代表国家实力的耀眼光环来诱你掏空国库、自我摧毁、自我瓦解、自我腐败、自我毁灭这个看似庞大的学术队伍。这些突破口都是中国知识分子向政府提出并被采纳、推行,在扩大对发达国家仪器、试剂采购金额,加强赴国外考察的同时,自己掏钱自己挖陷阱往里面走,赢得了国外的一片叫好声。(网友:zymqiqiqi t)美国人的口号是:把中国人忽悠瘸了,把”民主“之拐卖出去(网友:最新军事)。(附件3)。(网友:abstemious)中国的经济学和实业商业界精英们不过是让洋大人玩弄的妓女,甚至他们还不配妓女这个比较高尚的语词。网友投票统计结果是出卖肉体的比出卖灵魂的高尚、诚实,社会地位高。(网友原创):与钱学森归国难相反的倒是,后来中国搞改革,美国主动为中国培养经济学家提供帮助,在美国经过培训后,美国还通过一些舆论宣传手段帮忙鼓吹这些经过他们培训的经济学家,吹来吹去竟然被吹成了“主流经济学家”。这类经济学家不负美国所望,的确在鼓吹推动刮起中国搞私有化运动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对全国人民的戏弄和欺,是弥天大谎。显然,在美国眼中,钱学森与主流经济学家的价值和作用是不同的,有区别的。那就是,真正能帮助中国强大的人才,美国是会耍各种手段进行限制的,甚至可能采取特别的手段处理。而那些能够给中国造成麻烦,制造更多问题的所谓人才,美国则不仅大方地派到中国,还会提供各种培训,有的还暗中发特殊津贴,还会动用舆论宣传手段进行包装,以利用一些领导人崇洋媚外迷信洋人的弱点给这些主流经济学家更大地发挥作用。 通过这个对比,人们不难发现,人才也是有区别的。中国真正需要的是象钱学森这样能够真正强国的爱国学者,而非那些扯淡的如主流经济学家之流的所谓人才也。以上来自:(网友:yufu09072 )倒说明一个问题:经济学者是毒药。(网友:汪祥宝)当年朱镕基在总理任上初期,就十分相信和重用楼主说的那些主流经济学家,后来哑巴吃黄连,说不出的苦。当然,我丝毫没有责怪朱的意思。那些“家”们,即使没有险恶的用心,也只有擅长断章取义,同义反复,炒冷饭,煎漏黄的荷包蛋。刺激消费,消费券一阵风吹过! (网友:Yjw *myc ID地址:.*)有些政府行为或者国家的险恶行为、深谋远虑,居心叵测,心怀叵测,不是在常人的日常思维之内的。
晴天2030
这篇很全的:美国次贷危机对广东经济的影响及对策梁桂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郁方,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现代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游霭琼,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人事处处长,研究员。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对广东的影响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既有正面积极的,也有负面消极的。危机面前,广东不应被动应对,必须深刻分析、辩证把握风险与机遇,在危机中寻找商机、在挑战中寻找机遇。由此,广东要有两手对策:一是策略上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给广东带来的负面影响和风险损失,做好风险防范准备,降低和化解风险;二是在战略上利用世界经济发展周期的过渡性机会,内强能力,外争势位,全面争创下一周期发展新优势,把广东发展全面推向新台阶,为中国下一周期的经济发展开路。关键词:美国次贷危机广东影响对策发端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致的全球经济金融动荡已成定局,走势与结果尚难预料。化解危机保平稳,抢抓先机求跨越。广东既要关注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致的不确定走势与结局,更需要关注这一事变本身所传递的深层信息和意义。正是后者成为我们战略决策的出发点。目前国际、国内许多学者和决策者更多关注事件本身,特别是这一事件可能带来的风险与损失;现在,我们特别需要摆脱习惯思维路径,解放思想,登高望远,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掌揽大势,抢占先机,形成全新战略判断,实现全面战略创新。一美国次贷危机对广东的影响美国次贷危机对广东的影响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既有正面积极的,也有负面消极的。更重要的是,一切变化都是机会,全赖于我们对变化的判断和利用变化的能力。需要辩证地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对广东的影响。(一)正向效应次贷危机对广东的正向效应主要是给广东经济发展模式一个深刻的警示,同时也为广东发展模式创新提供良好的机遇。1.客观上促进广东产品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当前对外贸易条件的变化,对广东而言,既是严峻考验,也是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机遇。广东应借助这次危机重估“出口创汇”战略。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对广东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刚性成本与价格的低端出口产品上。这暴露了广东产业多处在全球产业链的高风险范围内,并显露了广东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经济结构的局限性。次贷危机发出的警示信息,可以推动广东反思目前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广东的出口产品结构经过这几年的调整与转型已有一定改善。按照统计局和外经贸厅的口径,2007年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达,同比增长年1~5月在传统大宗产品出口回落情况下,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虽然下降,但仍增长。可见,广东出口产品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并非是一片惨淡,次贷影响从反面检验了广东的产品调整实效与方向。2.促进广东出口产品区域结构的调整避免所有鸡蛋集中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防范原理,在国际贸易中的体现就是贸易伙伴的多元化。次贷危机客观上警示了贸易伙伴过于集中以及进出口结构不对称的集聚性风险。从出口产品的区域调整看,次贷危机影响下广东对美国出口的下降促进了对其他区域出口的增长。广东2008年1~6月的出口区域结构为:对欧盟和东盟出口同比分别增长和;对非洲、拉丁美洲出口分别增长和,对韩国增长;对印度出口同比增长。调整中出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与产品通过出口区域转移也获得增长。如2008年1~5月,广东家具对美出口同比下降,但对东盟出口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因此,整个行业出口同比增长。3.贸易顺差过大的状况有所改善,对于虚假贸易的遏制有一定成效自2004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虚假贸易成分不断增大,主要发生在进出口杂项、机械及运输设备和轻纺、橡胶、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类,导致这三大类产品的贸易顺差出现了超常规的爆发式增长。广东作为出口与顺差最大区域,这方面的问题也很突出。次贷危机和我国出口政策的调整对于过滤虚假贸易有一定的效用,可以有助于我们的出口成分和贸易顺差的真实与规范。2008年1~6月,广东外贸顺差亿美元,增长同比回落个百分点。此外,还有一个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长期以来广东依靠第二产业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工业化战略,遭遇资源紧缺、成本价格飙升的阻击。2007年下半年以来,广东农业与非农业原材料价格均在大幅上涨,企业进厂价格与出厂价格的喇叭口不断加大。根据国家调查总队广东分队的调查数据,2008年1~6月,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之间的“剪刀差”也在逐月扩大。次贷危机向我们提出了警示:广东如何调整产业发展战略以适应新的发展格局和新条件环境?(二)负面效应次贷危机对广东经济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反映在因美国经济放缓、信用链断裂、汇率利率波动而导致的需求收缩、订单减少、赊欠款增加、价格波动、资本异常流动、企业赢利与投资动力下降、海外投资受损等方面问题。根据省统计局2008年广东经济发展分析数据,全省GDP增长,增幅同比下降了个百分点。三大产业与三大收入增幅均呈现回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工业企业亏损额居全国前列。1.对出口的影响次贷危机对广东出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美国的出口同比增长下降,出口总额增率下降、贸易顺差增幅下降,从而导致出口对GDP的拉动力下降,影响最大的是服装、塑料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传统大宗商品。客观分析,广东出口产品大幅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美国次贷危机只是其中一个直接因素,影响因素还有国家宏观政策调控、成本上升等,这些综合因素合力作用导致成本与价格刚性的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加工业的生产与出口陷入困境。但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科技含量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仍然具有较好的竞争力。2.汇率、利率变动下的价格影响美国资本流入和流出额分别占全球总额的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一。同时全球资源型商品仍以美元定价,全球商品期货价格的定价权也主要由发达国家的投资银行所控制,因此,它的资本流动变化和美元汇价的波动直接影响到资产市场价格和资源价格的变动。特别是受美国降息后中、美利率进一步倒挂,热钱流入、外汇储备增加、美元走软预期增强等因素的影响,2007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速度明显加快,2008年4月10日首次“破七”,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名义汇率已经升值。一方面,美元贬值压缩出口企业利润空间;另一方面,美元贬值预期造成国际游资把石油和贵金属作为资金保值和升值的避难所,导致国际大宗商品(如石油及其他矿产资源)价格大幅上涨。资源要素价格的持续上涨,加大了严重依赖初级产品进口的广东经济发展成本压力,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收窄,亏损企业增多,企业利润增幅同比下降。2008年1~5月,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幅同比回落个百分点,超过四分之一的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全省亏损企业达11006个,亏损额增幅同比提高个百分点。预计2008年下半年亏损企业会进一步增加。亏损企业中,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多。从目前态势看,一些对成本敏感的中小企业难以应对高利率和高成本,企业外迁和倒闭的情况会进一步加剧。3.其他经济影响次贷危机将进一步导致出口企业信用链断裂、海外投资损失和企业投资动力下降等。一是出口违约损失。2007年以来,次贷危机的发源地成为海外商账的重灾区。若依照商务部坏账率估算,2007年广东出口总额为亿美元,保守估计坏账额在120亿~180亿美元左右,而目前出口信保对广东出口的渗透率仅为1%,广东目前因次贷危机导致海外企业倒闭等造成损失的数据尚难以有效统计。二是投资动力与投资赢利下降。随着金融危机逐渐向实体经济渗透,全球经济已进入下行通道,导致投资动力下降。广东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1~6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幅同比回落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同比仅增长,回落个百分点。此外,受次贷危机影响的还有广东的海外投资,包括境内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和企业的海外投资。2007年8月份以来,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业绩下滑较快。(三)下一步深化影响的判断次贷危机下一步对中国和广东的影响有多大,负面效应是否已到底部,取决于三方面因素:一是次贷危机对美国的影响时间和深度,这是一个最基础变量;二是次贷危机对国际经济和国际市场的影响深度;三是次贷危机的放射性效应和广东的承受力。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究竟会产生多大影响,美国是否将陷入经济停滞周期?对此目前众说纷纭。这其中的关键要素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价格能否回稳,次贷风险能否从源头上得到控制。根据各方面的综合因素判断,美国经济短期内急剧衰退的可能性不大,但可能会进入一个缓慢下滑的调整期。根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降1%,中国对美出口就会降5%~6%。因此可以预见,2008年下半年甚至到2009年上半年广东出口增幅下降的压力会进一步增大。二广东应对全球经济金融危机对策选择挑战与机遇如同一块铜板的两面,总是相伴相生的。任何变化都是机遇,挑战则是对变化的反应能力的考验,关键是如何应对。特别是作为我国对外开放度最高的省份,广东更不应被动应对,必须深刻分析、辩证把握风险与机遇,在危机中寻找商机、在挑战中寻找机遇。由此,广东要有两手对策:一是策略上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给广东带来的负面影响和风险损失。做好风险防范准备,降低和化解风险。二是在战略上利用世界经济发展周期的过渡性机会,内强能力,外争势位,全面争创下一周期发展新优势,把广东发展全面推向新台阶,为中国下一周期的经济发展开路。(一)近期策略性对策:积极防范和化解美国次贷危机对广东经济社会的风险性影响目前,广东经济发展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增长动力转换的转折时期,面临着一系列矛盾和压力。在此关头遭遇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致的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国际市场需求下降的外部振荡,以及国家宏调政策密集出台效应凸显的影响。为此,广东必须主动采取一系列策略性对策防范和化解可能引发的风险。1.密切关注全球经济金融发展的最新态势,加强跟踪性研究并及时采取对策有关部门,特别是外贸管理部门应随时关注全球金融危机发展的最新情况,以及美国乃至全球经济走势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时掌握有关动态信息。同时,要进一步开展有关次贷危机及其对广东影响的调研,除广东自身积极应对外,亦应及时与中央互动沟通,以便获得应对危机的更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应对变幻莫测、前景不明的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广东需要有超前的研究预测和综合动态的宏观配套政策,特别需要加强政策的超前预见性。2.及时出台应急配套措施,企业自救与政府政策扶持相结合虽然市场的选择和开拓的主体是企业,但政府恰当的政策支持和完善的服务,能大大增强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特别是应对危机困境的能力。面对次贷危机给企业带来的信用风险和汇率风险等问题,首先是企业自身必须采取灵活应对措施寻求自救,其次是政府应适时出台配套紧急应对措施,维护外向型经济的稳定发展。3.高度防范次贷危机可能引发的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加剧,贸易摩擦日趋复杂化。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频繁运用技术壁垒、知识产权、环保标准、劳工标准等新型贸易保护手段;发展中国家对我贸易立案开始增多。截至2007年底,广东共遭遇15个国家125起贸易保护案件,涉案金额累计50多亿美元,呈现案件数量及涉案迅速增长的态势。2008年,在世界经济环境更加复杂、美国经济陷入动荡衰退的背景下,全球贸易可能出现持续滑坡,引发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潮流,导致贸易摩擦增多。面对新标准、新规则、新手段层出不穷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发展新态势,广东需要加快提高应对能力。要积极配合国家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实施,引导企业积极有效地适应国际贸易规则。加强企业和行业自律,更加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信用意识,维护正常的对外贸易秩序。建立健全外贸预警体系和重点行业、重点产品风险预警机制,实现公平贸易信息交流和共享。强化政府部门、商会协会为主的中介组织、企业间的联动工作机制,实现有序、畅通和高效运转,及时应对和主动防范境外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别保障措施以及反垄断、“337”知识产权调查等各类贸易摩擦。4.适度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缓解美国次贷危机引致的出口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经济均衡增长主要由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驱动。在危机过渡期背景下,可以适当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一些已经立项可以加快推进的项目可以加快推进;一些酝酿比较成熟的项目要加快立项开工,提升投资和市场需求的预期。同时,也可以加快推动金融创新和公共财政创新,加快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发展。(二)中期策略性对策:化危为机,加快调整、升级步伐危机危机,危与机相伴相生。我们要积极地看待危机,善于在“危”中发现“机”,善于化危为机,抢抓先机,推动变革。1.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增强发展的自主性和内生动力改革开放30年来形成的外贸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广东较早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弥补发展所需的各种要素缺口,但另一方面也使广东发展形成了严重的地缘和路径依赖,发展的自主性和内生性都受到严重挤压。为应对次贷危机以及今后国际经济动荡的影响,广东要争取利用这次全球经济周期性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逐步降低对外部要素的依赖,降低出口对GDP的贡献比例,以减少未来出口下降对广东的冲击。2.培育新型生产要素,跳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陷阱”在全球产业分工细分化日趋强化和国际生产网络快速扩张的新时代,决定国际分工的要素禀赋差异已经由自然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源、创新能力、产业配套、制度、文化等组成的新型非物质生产要素,要素资源条件特别是创新能力和水平已成了决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位置的重要前提条件。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有别于前两次,前两次的产业转移主要追逐劳动力和土地等物质资源的低成本优势,而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则更多地注重东道国的技术、人才、研发能力等综合知识优势与信息基础设施、体制条件等要素来展开,这也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资本流动仍旧占据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主导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欧盟、美国的投资成本比发展中国家高很多,但他们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完善的市场机制仍吸引着大部分的高端国际资本。新型生产要素的不足使广东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要素仍旧是劳动力、土地等传统物质要素,一方面,使广东陷进了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陷阱”,不能有效实现通过引进产业和技术促进本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民工荒”、土地荒及其他资源的枯竭也使广东以资源—劳动密集型为核心的粗放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因此,广东在参与国际分工时,既不能轻易丢掉比较优势,又要注重新型生产要素特别是创新优势的培育,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本土人力资本,特别是企业家等高级人力资本的发展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使广东开放型经济发展早日跳出“比较优势陷阱”,增强应对国际风险能力。3.走向高端,打破在国际产业链低端位次日趋固化的格局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特别表现为在国际产业链和国际价值链中的区位竞争。在知识经济时代,上游产业控制下游产业、无形生产控制有形生产,服务支配生产,知识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国家控制知识技术创新能力弱的国家的特点日益明显。现在,跨国公司选择广东在其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承担起加工厂的角色,使广东成为“世界制造基地”。但这种“技术在外、资本在外、市场在外,生产在内”的制造业基地,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世界各种生产车间的集合。而广东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往往只是被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未能真正解决引进与消化、创新相结合,长期未能解决在核心技术、关键部件、营销渠道、业务流程等方面的严重对外依赖,由此广东的产业被锁定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今后,广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推动自主创新,要努力从低端加工组装向上游特别是中高端制造延伸,进入资本、技术密集程度更高的关键零部件生产和装备制造业,同时向下游各种生产性服务业延伸,实现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跃升,形成高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良性互动的产业格局,提升广东在国际产业链中的竞争优势。4.赋予市场多元化战略新的时代内涵,构建合理的全球市场布局20世纪末以来,广东就开始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并取得一定成效,但过分依赖欧美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的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和经济动荡,有可能加速广东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推进。今后广东国际市场多元化战略应从内涵定位到思路措施都要作进一步调整,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首先,按四个层次形成广东全球市场战略新布局,并采取多元开拓对策。一是巩固发展、深度开拓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基础性市场。二是加大力度巩固和开拓周边国家和地区市场。三是有选择地、循序渐进地开发新兴大市场,如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印度、印尼、韩国、波兰、土耳其和南非等。新兴市场是我省重要的战略性市场。四是关注和研究暂时还不成熟的潜在市场,力争拓展新市场。广东产业门类齐全、加工配套能力庞大,部分产业生产能力过剩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只要我们放开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去,并给以适当帮助,在尚不成熟的市场也能发现机会。其次,增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能力。企业是开发国际市场的主体。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广东推进国际市场多元化战略要把侧重点从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和政策优惠,转向大力提高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由“世界工厂”走向“世界市场”,从根本上解决国际市场自主力问题。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在外交、政治上的作用,为企业拓展市场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帮助企业排除开拓国际市场中遇到的各种障碍,如贸易歧视、违法乱纪、侵害业主利益等。要在商业信息、法律援助等方面向企业提供有效服务。再次,重视整合贸易促进资源,构建贸易促进体系。借鉴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构建由贸易政策制定部门和管理部门、政府贸易促进机构、民间贸易促进机构共同构成的贸易促进体系。贸易政策制定部门和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依法贯彻执行国家政策;贸易促进机构主要承担企业培训、企业咨询等任务;民间机构按市场需要和规则运作。5.加快开拓国内市场,提升广东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内需市场的开拓不仅可以弥补外需市场萎缩带来的需求缺口,而且可以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国家致力于扩大内需战略方针的实施,中西部、东北部加快发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顺利推进,这都为广东开辟国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广东应该适时与内地二、三梯度地区特别是泛珠三角区域进入工业化高速发展相呼应,发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个分工接合部、辐射带的地缘优势,大规模拓展区域间产业分工与合作。6.调整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增强外贸综合竞争力积极合理地扩大进口。要充分利用此次危机所造成的有关矿产资源跌价的机遇,积极参与全球资源的配置和有效利用。结合广东实际,贯彻国家《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加大进口贸易。一是鼓励引进先进技术。二是鼓励进口重要装备。三是鼓励发展重点行业,如清洁能源发电设备及制造等。四是扩大重要资源性产品和原材料的进口。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从“广东制造”向“广东品质”转变。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广东出口虽有所下滑,但并不是全线产品下降,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出口不降反升,表明广东的外贸出口需要加速走向高端,同时也说明,产品品质是企业竞争的核心基础,只有产品在品质上过硬,才能够真正在国际化市场上所向披靡。粤港联合推动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捆绑”应对危机。目前,在应对转型升级挑战时,只有规模较大的加工贸易企业才具备提高设计制造业水平能力,而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人力、财力限制而无法应对。再加上近年来营商环境中多重因素叠加,进一步推高生产成本,企业可用于投放转型升级的资源更加短缺。在这一背景下,粤港双方从政府到企业应联手合作,加速这批企业的产业升级换代。粤港可以联合设立研发基金、技术与设备更新基金,扶持企业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可以考虑在广东省内增加保税园区,协助厂商解决进口原材料缴存关税和保证金的问题,确保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资金周转顺畅。另外,建议政府出台产业补贴,在融资、税务方面给予适当扶持;出台有关进口设备关税减免的政策,促进企业更多地使用先进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7.“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推动“三外”联动协调发展一方面,次贷危机对国外大公司和规范经营的财务公司影响相对较小,面对中国前所未有的投资机遇,国外大公司有可能增加对中国实业投资比重;另一方面,次贷危机造成了境外有关市场的房产价格下降、金融资产缩水的局面,这为广东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提供了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外经贸发展观,推动“三外”联动协调发展。(三)长远战略性对策:把握次贷危机提供的战略机遇,争取发展新超越中国包括广东的发展属于外生后发现代化,包含追赶西方发达现代化和创新并超越西方现代化双重任务。21世纪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是对西方现代化的追赶和超越。没有超越,难言复兴。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超越康乾盛世后的中国;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超越老牌英、法;21世纪将可能是中国复兴的世纪,必然是对西方特别是美国的超越。从近代世界大国兴衰史看,每次产业技术革命引起的发展新浪潮和每次重大危机的爆发,都成为后发国家跨越式追赶、超越的重大机会。虽然美国及西方不太可能出现全面大衰退,但在两个发展周期之间的低速徘徊振荡将可能延续一段时间。相反,我国因经济相对落后,同时政治社会稳定而仍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因此,处在美国次贷危机阴影下的广东,不仅需要考虑如何防范和化解美国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减少损失,而且需要以全球视野和现代化全息视角,审视美国次贷危机提供的历史机遇和我们的战略选择。特别是广东,要承担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主力省的责任,更要“春江水暖鸭先知”,抢抓机遇先行早。一是根据国际国内两大经济体系发展趋势,作出广东清晰的前瞻战略判断与战略定位。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经济国际化战略,实现由被动接受国际产业分工转向自主参与国际分工。三是推进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变革财富生产方式,培植本土经济主体,全力培植自主发展能力。四是继续推动制度创新。
Romy莎莎mei
2001年整体经济运行状况 过去的一年,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和贸易明显减速。从全球范围来看,估计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约为%,远低于2000年%的水平,美国2001年的经济增长率仅为%;日本2001年经济的下滑幅度将为%;欧盟2001年的经济增长率预计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数据)。与世界经济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经济在国内需求强劲扩张的推动下,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据权威部门的初步预计,200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9万亿元大关,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可以认为,2001年作为“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其各项主要指标已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整体上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2001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质量明显提高。前三个季度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相关,行情)达到点,比2000年提高点;全年实现利润达到或略高于去年的4300亿元,前三个季度财政收入实现242%的增长率,高于名义GDP的增长幅度,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与涉外企业所得税的增长速度均在50%以上。 2001年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若干亮点。亮点之一是多年亏损的煤炭行业实现全行业扭亏为盈。在国家重点监控的14个重点行业中,2000年只有煤炭和军工行业没有实现扭亏。今年19月份,煤炭全行业实现利润亿元,同比减亏增盈亿元。房地产投资与消费的迅猛增长是2001年我国经济运行中第二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受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内投资环境的改善导致资本净流入的大幅度增长是第三个亮点。第四个亮点是西大开发的综合效应开始显现,对基本建设投资、最终消费和国际资本流入的增长均产生积极的正面效应。最后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我国经济运行抹上浓彩的一笔。2001年通过一系列对市场主体行为的规范与监管以及市场运行规则的变化从整体上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开放与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1年经济运行基本特征 之一财政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消费需求贡献度下降 2001年我国实现GDP7%的增长主要归功于积极财政政策作用下的政府投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的增长上。由财政资金支持的基本建设投资在前十一个月的增长率为,比上年同期提高个百分点,而且政府通过国债资金对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加大,导致前十一个月的更新改造投资增长203%,比上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 2001年我国消费需求基本上是平稳增长的态势,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左右,与2000年基本持平,但是与去年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影响而言,2001年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下降。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中国消费者信心监测报告》显示,2001年12月份,综合描述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状况满意程度和对未来经济走向预期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在经历了4个月的下挫之后,再次呈现攀升势头,从11月份的点回升至点。这说明,尽管世界经济前景扑塑迷离,消费者仍然对中国经济的走向保有信心。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回升,首先应归功于消费者即期收入的增长以及消费者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牵引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的第二个因素是总体经济的表现,牵引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的第三个因素是物价及消费环境的变化。 之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速度加快 2001年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效表现在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是,重点行业全部盈利,长线产业(煤炭)成功扭亏,垄断行业破冰在即,新兴行业引领大势。 结构调整优化的第一个表现是2001年全国14个重点行业实现全行业盈利,尤其是长期亏损的煤炭行业终于扭亏为盈。结构调整优化的第二个表现是企业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对内需的拉动明显。110月份,国有及其他工业企业完成更新改造投资3160亿元,同比增长。在880个国债技改项目中,已经开工604个,到年底将有290个左右项目建成投产。这批项目的建成,预计可实现新增利润158亿元,新增税金88亿元,出口创汇亿美元。结构调整优化的第三个表现是,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快于其他行业的增长,这些新兴行业包括移动通讯设备、电子计算机、程控交换机和光通讯设备行业,其中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1-10月份销售收入增长率达到,居各行业之首,比全部工业高出8个百分点。结 构优化的第四个表现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开始有所转变。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投资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投资增长速度远高于东部发达地区和中部地区。结构优化的第五个表现是,一些垄断行业包括民航业和电信业,在进行大规模的业内重组的同时,打破垄断鼓励竞争的政策方案相继推出。 之三资本净流入替代出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2000年我国出口出现超常增长,因此,今年的出口是在去年基数很高的基础上起步的。今年出口增速逐季下降其中有正常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美国经济减速,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美国的经济规模和进出口贸易均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左右,美国经济发展的减缓,导致国际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40%以上,外贸出口的下降,不但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而且对于就业、税收等也产生不利的影响。尽管从年中开始,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出口的措施,延缓了出口下滑的速度,但是预计今年出口能保持4%左右的增长速度已是难能可贵。 2001年利用外资的意外增长是世界经济发展放缓给我国带来的仅有的外部拉动因素。国际资本内流甚至可能接近500亿美元,成为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新“三驾马车”之一。2001年在外部投资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我国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改善投资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和新的优惠政策,尤其是《中外合资企业经营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和《外资企业经营法》的修订,使我国今年在利用外资方面扭转了自99年开始出现的增长率减缓的态势,2001年合同外商直接投资增长速度达到45%以上,实际外资直接投资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 2经济增长预测 经济增长的引擎 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强劲的政府投资,其中主要归功于房地产投资与更新改造投资的大幅增长,其二是外资增长对2001年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加大,而出口和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下降。展望2002年的投资、出口、消费和资本净流入,我们基本的观点是,由政府投资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和资本净流入仍将左右着明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依然较小,出口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继续趋弱。 由于预期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2002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可能保持平稳增长,估计其增长幅度将在11%-13%之间,略低于2001年。其中房地产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高速增长的态势将继续保持,估计其投资增幅分别在20%和18%左右,基本建设投资增幅度相对较低,大约仍在8%左右的水平徘徊。 2002年将是我国利用外资的最佳时机,有利的因素远远多于不利因素。其有利的因素主要表现在:1)2002年的国际经济环境不容乐观,甚至更加严峻。最乐观的预期是美国经济最快在2002年下半年才可能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因此中国将成为国际资本的避风良港”。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健也鼓励了境外投资者的信心,据美国全球商业政策委员会2001年4月的调查,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的信心指数为1.69,居世界第二位,是世界上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2)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WTO将对2002年的引进外资产生巨大的推动。3)为了有效利用国际资本参与西部大开发,国家推出了吸引外商投资的10大优惠政策,并把“西气东输”等重要工程向外资全面开放。预计2002年我国的资本净流入将在2001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保持强劲增长的态势。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我国GDP增长率平均增加个百分点(张昌彩),资本净流入将继续成为2002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之一。 2002年的出口由于国际环境未有改善和国内政策调整的空间有限,因此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呈持续下滑态势。在2000年度,我国出口增长了27.8%,但这样的强劲增长显然在2001年急剧失速,出口增长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预计出口在2002年的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将继续呈下降的态势。 2002年的消费预期将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增长水平,一般的预测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略低于2001年的增长水平或基本持平,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预期会继续下降。但是由于最终消费在我国GDP构成中的比例高达,因此其对经济增长的意义仍然不可低估。 2002年经济增长速度预测 权威的IMF对中国2002年的经济增长持有乐观的预期,据其估计,2002年即使全球经济成长放缓,中国今明两年经济仍将强劲成长,预估2001年将达到的增长率,2002年预估为。IMF预估中国将不会像亚洲其他各国受到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因为高科技产品出口仅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小部份,远低于亚洲其他新兴国家。其他机构对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最乐观的预测是增长,最悲观的预测为。下面是全球权威机构对中国2002年经济增长的预测数据: ●野村综合研究所:2002年中国GDP增长 ●所罗门美邦:2002年中国GDP增长 ●OECD:2002年中国GDP增长 ●IMF:2002年中国GDP增长 ●亚洲开发银行:2002年中国GDP增长 ●摩根士丹利:2002年中国GDP增长 ●世界银行:2002年中国GDP增长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对2002年GDP增长的预测结果是,依2002年国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力度,存在三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性是在继续保持增发国债规模(1500亿元)和货币政策不保持稳定的情况下,GDP将实现7%的增长;第二种可能性是将国债发行规模提高到1800亿元,同时要求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不再持续下滑,GDP将实现的增长;第三种可能性是长期建设债券发行规模达到2000亿元同时货币政策开始松动,M1增长,GDP的增长速度将达到8%。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预测结果是,在保持扩大内需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必要力度的条件下,我国经济仍能达到7%左右的增长率,如果世界经济形势较快转入复苏,又能把入世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经济增长率也可望达到2001年的水平。反之,经济增长率则可能略低于2001年。 在综合分析2002年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多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考虑到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我们估计2002年GDP的增长有望维持在2001年的水平,围绕7%的增长率水平其上下波动的幅度估计不会超过个百分点,而向下波动的可能性大于向上波动。 2002年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 1)由于美国经济复苏和世界经济前景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国际投资环境的持续恶化对我国吸引外资将十分有利。 2)我国仍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从国家宏观政策的取向上看,2002年将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 3)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目前,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国家制定的西部大开发的具体优惠政策正在逐渐落实。结合国家的“十五”计划,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特大型工程项目已经启动。同时,西部地区也出台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吸引内外资的优惠政策,这将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投资的增长。 4)最终消费的平稳增长将为2002年的经济增长提供内需的基础。国家调整居民收入政策有利于扩大居民的消费,农村费改税和减负力度的加大、增加扶贫和转移支付的财政支出将有望提高农民的收入;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提高基本工资的办法来增加收入,全国各省市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等政策措施都将对2002年的最终消费产生正面影响。同时2001年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税收政策和价格政策其效应将在2002年显现出来。另外最近几年逐步形成的部分消费亮点如假日经济和住宅消费等,将在2002年继续成为带动消费的积极力量。 2002年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 1)世界经济持续下滑,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将产生不利影响。由于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去年接近,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活动与国际市场有关,因此全球经济的衰退与不稳定将使2002年我国的出口贸易形势显得异常严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1月中所作的预测显示,2001年全球经济的增速仅为,而联合国10月10日发表的一份报告则认为,2001年全球经济增速将只有。全球经济2002年的前景将主要取决于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西方各主要经济体,特别是美国经济的运行情况。从目前来看,美国经济衰退出现放缓迹象。由于经济衰退程度尚属温和,美国连续11次降低利率也将逐步对经济产生刺激作用,美国经济明年年中前后开始复苏的可能性较大。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世界石油价格下跌、美国消费开支回升、企业库存调整以及阿富汗战事得手等有利因素,将使美国经济有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内开始反弹。在美国经济遭遇经济衰退的同时,全球几乎所有地区的经济出现了20年来最严重的同步下滑。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1%,明年将下降到。今年欧盟经济增长率为,明年放慢到。日本经济今年将下滑,明年将再下滑1%。 世界银行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谨慎乐观。尽管其预期全球经济将在2002年将开始复苏,其中发展(相关,行情)中国家的增长率预计将从2001年的增加至2002年的,随着美国联储一再降息和推出财政刺激措施,美国消费者支出将会恢复,与此同时欧盟的降息和石油价格的下降,世界经济在2002年将以的速度增长,但是世界银行对全球经济的复苏预期显然缺乏信心,其认为在全球经济运行态势不稳的情况下,任何意外的冲击影响均会被放大,并有可能将世界经济推向衰退。 2)制约民间投资回升的体制性障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2001年政府在启动民间投资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收效并不显著,2001年前三个季度集体投资与个体投资的增幅落后于国有经济,远远低于其他经济类型的投资尤其是股份制经济的投资增幅。2002年影响民间投资的几个主要的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尚存疑虑。其一是投资的体制与机制问题,包括特殊行业的进入壁垒、融资机制、税收制度等。其二是经济结构失衡带来投资环境不利的问题。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失衡、消费品投资结构失衡和投资品的投资结构失衡从长期看对民间投资形成制约。 3)2002年将可能重新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通货紧缩是近年来一直困扰着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在经历了2000年和2001年上半年的通货紧缩缓解之后,自2001年第四季度开始,各类价格指数走势再次全面走低,作为反映通货膨胀先行指标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在2001年5、6月份由正变负,预示着2002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可能再次受到通货紧缩的负面影响。 4)其他将对2002年的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的因素包括: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在继续扩大;下岗失业压力有增无减,影响居民的收入预期与消费信心,目前正在开展的事业单位改革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使下岗分流问题更趋突出;社会风气不良、腐败现象普遍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经济运行,带来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2002年经济增长;企业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微观基础尚不健全。 2002年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 2002年至少存在着下列的不确定因素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一是世界经济的下滑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双重的。对我国的出口将产生消极影响的同时却可能加快我国的资本净流入。二是入世后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将会为符合WTO规则而进行调整,由于政策调整尚待时日,因此这种可能的政策调整会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何种性质的影响目前难以判断。三是我国入世后各贸易成员国与我国的贸易往来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从长期来看是有利的,但是就短期而言,入世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都存在,判断那种效应更大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四是市场化进程加速,2002年各要素市场是否完全走出传统经济的模式,资源配置是否真正能够市场化尚难预料。 3宏观经济政策 就财政政策而言,积极的财政政策在2001年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效显著,其对2002年的经济增长仍然是最重要的驱动力,尽管其影响力有减弱的趋势。同时对积极财政政策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必要性开始凸现出来。 始于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我国在特殊的时期采取的一项特殊政策,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反周期调节的一种尝试。实践表明这种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了巩固前三年的政策效果,保持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和健康的发展,2001年我国政府继续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2001年的主要政策内容包括:增发1000亿元建设国债,用于弥补前期基础设施在建项目后续资金不足,一般不开工新项目;发行500亿元特种国债,以支持西部开发,主要用于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生态建设等一些重大基础设建设;继续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休人员的养老金。 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我国持续保持GDP达到7%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开始受到批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为一种短期的政策被长期化,以增发国债为主的政策其积极效应开始减弱。据有关人士测算(张昌彩),1998年下半年发行建设国债1000亿,拉动当年GDP增长个百分点;1999年发行建设国债1100亿,拉动当年GDP增长2个百分点;2000年发行建设国债1500亿,仅拉动当年GDP增长个百分点。其二,以增加财政收入为目的的税收政策开始对非政府投资和消费需求产生负面影响。近年来我国的财政税收增长大幅度超过GDP的增长,2002年元至九月份的财政收入达到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高于GDP的三倍多。这种财政税收的超常规增长在反经济周期的政策中有其合理性,但是由此给企业尤其是非国有经济和农民带来沉重的税收负担,其结果是直接导致民间投资和农村消费的减少。 因此,2002年是否需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理论界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我们的观点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但是不宜取消。2002年我国经济面临的国际经济形势将不容乐观导致我国的出口形势依然严峻,投资与消费的增长也存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依靠出口、民间投资和最终消费均难以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尤其是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前高后低的走势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对2002年实现7%以上的GDP增长仍然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因此不宜取消。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主要应当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在继续维持较高的长期建设国债总规模(1000亿-1500亿)的前提下,调整建设国债的投资方向,适当减少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在保证在建项目和必要的新基础设施项目资金需求的同时,加大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投资力度,对制度性的改革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中小科技性企业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其二,调整和完善现行的税收制度,扩大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范围,切实减轻农民的税收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和刺激农村消费的增长;继续推进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型,统一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所得税,调动企业投资和消费的积极性。 就金融政策而言,加强监管、防范风险和制度建设是我国2001年金融政策的主要基调,其中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和消费信贷政策是今年金融政策的亮点。2002年金融政策的重点应当放在改革银行体制疏通货币传导机制、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和谨慎制定国有股减持与流通政策等三个方面。 2001年我国货币政策继续贯彻扩大内需为主的方针,在保持稳健的同时具有相对的灵活性,表现在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了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但是总体表现稳健有余而发力不足,对2001年的经济增长的作用不甚理想。利率政策方面,人民银行调高再贴现利率,从提高到,外币存款利率自2000年以来连续9次调低,今年元至八月份先后7次调整外币利率,一年期美圆存款利率由5%下调至2%,比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低个百分点,利率政策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是公开市场操作招标利率已经成为货币市场交易主体的主要参考指标,对市场利率的走势起着重要的作用。信贷政策方面的突出表现是加大消费信贷的支持力度,使2001年的消费信贷获得迅猛发展,截止八月底的消费信贷余额达到6115亿元,累计增加188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83亿元。 有必要对2001年的货币政策的得失进行反思与调整。在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完成的情况下,金融监管超前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过分强调金融风险,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灵,货币供应量严重不足,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增长需要。2002年的货币政策至少面临着两个方面的挑战,首先,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缺乏配合。通货紧缩压力犹存,导致实际利率过高,严重抑制了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使政府投资对社会资金的带动力与影响力受到限制。从资金供求的角度看,2001年存贷差进一步扩大,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速减缓,特别是M0和MI增速均较上年同期有较大下降。2001年10月,M0增长66%,比上年同期低33个百分点,M1增长率为123%,比上年同期低37个百分点,两相指标均未达到年初设定的目标值。第二,从2001年9、10月份开始,银行放贷困难,货币供应量下降。11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1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仅增长%;1至9月份货币流动性比率(M1/M2)为%,比年初有所降低,表明货币的流动性在减弱。由于人民币的低利率政策已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2002年降息政策的操作空间很小,降息的意义不大,甚至可能导致利率陷入“流动性陷阱”。 我们认为,2002年的货币政策的重点应当是继续推进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以发挥其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建议适度放松金融监管,积极疏通货币传导机制。由于银行体制改革关系到货币传导机制是否正常发挥作用,因此需要通过银行内部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再造,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和多存少贷的问题。在利率政策方面,2002年在贷款利率下调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应大幅度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实际利率,为社会民间投资的启动和增长创造条件。 与货币政策的表现平平相比,2001年金融政策反映在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方面成效卓著。2001年证券市场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政策措施,包括对境内投资者开放B股市场,使B股市场再次成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投资场所和恢复其筹集资本的功能;实施新股发行由审批制向核准制的转变,使证券市场由一个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的市场向市场化方向迈出了具有革命性的步伐;而相继实施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开放式基金的推出、加强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管与打击力度以及实行国有股减持政策等,对证券市场从微观制度到市场规则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从而为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奠定基础。 2002年证券市场的政策将在以监管与规范为主基调的前提下,维护市场的稳定将受到重视,其中,国有股减持与流通政策将对2002年的证券市场产生广泛与深远的影响,我们对此保持谨慎乐观。
失踪的第九个梦
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论文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我国工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产品出口持续下滑,工业品价格低位运行,生产增速在年初跌至近十年最低点。在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一揽子计划的'持续作用下,工业经济较快扭转了增速下滑局面,回升向好的运行态势不断明朗并得到巩固,全年工业运行呈现出“前低后高”走势。
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增速比上年回落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增长,二季度增长,三季度增长,四季度增长18%,工业生产回升向好态势基本确立。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比上月回落个百分点;环比增长。
轻工业增长平稳,重工业反弹强劲。轻工业受国内消费需求拉动运行平稳,全年增长,比上年回落个百分点;重工业从二季度开始表现出强劲回升势头,全年增长,比上年回落个百分点。12月份,轻、重工业分别增长和,比上月回落个和个百分点。
东部地区率先回升,中西部地区实现两位数增长。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和。12月份,全国26个省份增加值增速超过20%。
产销衔接较好。全国工业产品销售率,与上年持平;12月份,全国产销率,同比提高个百分点。
工业品出口下降一成。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72882亿元,同比下降,其中前8个月降幅均在13%以上,9月份以后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降幅持续收窄,9、10月份分别下降和、12月份转为增长和。
工业投资持续增长。工业投资万亿元,同比增长,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其中制造业投资万亿元,增长。
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回升。工业品出厂价格从上年四季度开始大幅下滑后,4月份开始回升,12月份累计比3月份上涨。全年工业品平均出厂价格同比下降,其中11月份同比下降月份增长。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同比下降,当月增长3%。
企业效益状况明显改观。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5891亿元,同比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亏损企业亏损额3270亿元,同比下降。11月末,产成品资金占用万亿元,同比增长;应收帐款万亿元,增长14%。
原材料工业
总体运行态势是:上半年低位回升,下半年特别是进入四季度,在去年同期生产基数较低的基础上加快增长,年末增速恢复到较高水平。全年规模以上原材料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同比加快个百分点;12月份增长,增速已连续3个月保持在20%以上。1—11月,原材料工业实现利润5276亿元,同比下降。
冶金。上半年生产震荡调整,下半年持续回升,四季度增速达到20%以上,全年增加值同比增长,比上年加快个百分点。全年粗钢产量56784万吨,同比增长,日均产量156万吨。钢材产量69244万吨,同比增长。1—11月,冶金行业实现利润1433亿元,同比下降,降幅比1—2月缩小个百分点;亏损面由1—2月的缩小到。
建材。总体运行态势平稳,生产增速各月均保持在13%以上,利润增速由负转正。建材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同比回落个百分点。据中国建材协会统计,生产水泥164559万吨,增长16%;生产平板玻璃57515万重量箱,下降。1—11月,建材行业实现利润1346亿元,由1—2月同比下降转为增长。
有色。随着市场需求回升,有色行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10种有色金属产量2681万吨,同比增长,一季度日均产量万吨,二、三、四季度逐季上升到万吨、万吨和万吨;电解铝、电解铜产量分别达到1299万吨和425万吨,同比增长1%和。铜、铝进口量大幅增长。有色产品价格持续回升。
化工。化工行业生产形势总体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下半年运行情况继续好转,主要化工产品市场出现回暖迹象。全年化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同比加快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中,烧碱、纯碱、乙烯产量分别增长、和;化肥、农药产量分别增长和。1—11月,化工行业实现利润1687亿元,由1—2月下降转为增长。
装备工业
总体运行态势是:在投资拉动和政策推动下,生产增速温和上升,其中汽车消费拉动作用明显,利润加速回升。全年规模以上装备工业增加值增长,同比回落个百分点;其中头两个月增长,此后逐月攀升,从5月份开始连续8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11、12月分别增长和。1—11月,机械行业实现利润6018亿元,由1—2月同比下降转为增长。通用设备生产总体向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带动作用显著。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300万辆。船舶生产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消费品工业
总体运行态势是:在国内消费支撑下,消费品工业总体运行态势平稳;提高出口退税率政策减缓了轻纺等产品出口大幅下滑趋势。全年消费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其中12月份增长。1—11月,消费品工业实现利润7675亿元,同比增长,比1—2月加快20个百分点。
轻工。生产平稳上升,效益状况好于整体工业。全年轻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比上年回落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其中11、12月份分别增长和。1—11月,轻工行业实现利润4846亿元,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食品生产保持较快增长水平。家电产品产销两旺。
纺织。全年纺织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3%。国内棉花价格总体攀升。
医药。全年医药行业增加值增长,同比回落个百分点。
烟草。全年烟草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电子制造业
总体运行态势是:由于外贸依存度高,电子工业在工业大门类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为明显,生产持续低迷,回升相对乏力。全年电子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其中11、12月份分别增长和。主要产品中,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18215万台,增长,其中笔记本计算机增长;手机61788万台,增长;彩电产量9966万台,增长,其中液晶电视机增长;集成电路416亿块,同比下降。
出口交货值降幅收窄。全年规模以上电子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降幅比年初1—2月收窄个百分点;其中,11、12月份分别增长和,结束了此前连续12个月的出口持续下滑。
对旅游市场营销的探讨》 转载请标出:全文来自“论文快车”网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改善,旅游已经成为我国人民休
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2020年12月24
云南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在《发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在火电1‘和供电局实践后受到好评的同时。结合水力发电厂的特点、参照《火力发电厂’安全性评价Dt以部颁各类安全标准为
浅议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摘要]本文分析了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原因,提出了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措施,以供借鉴。[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预算;造价控制建筑工程造价预
我国农产品出口现状分析一、引言2O世纪8O年代以前,中国一直在推进重工业化,政府的贸易政策思路基本上是依靠农产品和原料产品创汇来进口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和军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