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撒哈拉
《建国大业》这部影片,集中反应了自1945年抗战胜利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一直到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五年间的风云变幻,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建国大业》充分利用了电影蒙太奇手法将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宏观和微观间切换,增强了影片的历史真实感和内容上的厚实感。同时,还用虚实相映的手法表述历史事件,省去了大量篇幅,又达到再现历史的目的。如李公朴被害是通过闻一多演讲来展示,闻一多及后来上海的13名知名民主人士被害则以画面来展现。又如用写意的战争场面来烘托建国的艰辛。同时,以大量的镜头展现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为民主建国做出的努力和牺牲,这也是空前的。如展示了敌机轰炸西柏坡x住处未爆炸的炸弹这一细节,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历史真实感。影片的重点,是国共两党的实力如何从势均力敌、针锋相对,到最后共产党技高一筹,三大战役的决定性胜利让历史的天平终于倾向在共产党一边,中国的历史从此改变了前进的方向 共产党得天下,一是得民心,二是得人才。从《建国大业》一片来看,“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主基调始终灌注整部影片,当时的不少人才都倒向了共产党阵营,这也是政治协商制度诞生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证。相比之下,另一阵营的国民党,派系纷争内耗,一党独揽,自挖墙脚,众亲叛离,诸如蒋经国、白崇禧等经世之才的一度无奈落寂,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危机,内外战争不断,人民出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个曾经一度辉煌耀眼的东方,燃起的是熊熊的战火,滚滚的狼烟。看着电影,想着历史,心中无限感慨。遐想当年历史的种种,心中激起了年轻人澎湃的涟漪,心在起伏,随着60国庆,我百感交集,伴着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回想起60年前,中国说民主政治协商,60年后,中国说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这是60年抒写的新中国。 建国大业这部电影令我十分感动,终身难忘
A田欣团队
我自己写的选修论文......关于解放战争的。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但在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面内战还是爆发了。国民党军队向全国各地的解放区进攻、但被逐一击破,迫使蒋介石改变策略,对陕甘宁及山东根据地发动“重点进攻”。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认为“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他要求各部不计较“一城一地”之失,要保存有生力量,打“运动战”。为此,他率中共中央机关、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要用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这是何等高明的决策!这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1947年中共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全面推行“土地改革”,中国历史掀开崭新的一页。在下一年的“三大战役”中,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前支军,陈毅有言:淮海战争的胜利是“农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得民心者得天下”,此言充分说明了中共获胜的重要原因。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二、三、四野百万大军扬帆起航,浩浩荡荡,破长江天险,直捣南京“总统府”。在上海,宋庆龄清晨外出散步,看见解放上海的三野官兵伏地而眠,宁可夜宿街头也不打扰市民,深为震撼,坚定了北上、参加新政协会议的决心。各路民主人士齐聚一堂,召开政协会议,一齐欢庆民族的新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总结国民党解放战争失败的原因:其一,不顾民心向背,悍然发动内战;其二,纵容四大家族巧取豪夺、党政腐败。治标尚且夭折,遑论治本。《建国大业》里,蒋经国在沪改革遇阻后,老蒋对他说:“国民党的腐败已经到骨子里了。反贪腐是件大事,难哪!反,要亡党;不反,亡国!”道出了当时国民党的严酷局面与深层矛盾。其三,镇压学生运动,迫害民主人士,阻塞外部监督途径;其四,党内派系林立,尔虞我诈,倾轧争夺。蒋、桂、晋等派系彼此猜忌,勾心斗角。哪能不败!!
蝴蝶圆舞曲
《“回眸”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近代,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不仅从军事、经济对中国进行侵略,还从政治文化加以侵略控制,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经济凋敝,一片国将不国的惨状。压迫侵略,必然导致反抗,中国人民积极开展了各中形式的反抗斗争。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台湾高山族人民的英勇抵抗等,无不体现了在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尤其是太平天国起义,极大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使得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同时它提出了均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更重要的是在太平天国并不承认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在面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时,并没有采取像清政府一样懦弱的外交政策,而是积极同外国侵略者展开了斗争,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是极其鼓舞人心的。虽然太平天国由于内部的种种原因失败了,但它却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它是中国农民起义战争史的最高峰,它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曾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他们翻译外国书籍,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科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开始有了较为强烈的民族危机感。于是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思想,出现了一大批以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为己任的仁人志士。甲午战争以后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下发生的。这些斗争和探索,使中华民族燃烧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力量成长壮大的基础上,在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思想基础之上发生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这次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群众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它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从此中国革命真正找到了它所必须依赖的力量基础,五四运动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即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五四运动发生在一九一九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劳动运动的真正开始是在一九二一年,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之后,即民族问题和殖民地革命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改变了过去面貌之时,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以及其在世界历史中的的地位都是十分明显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被历史证明了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中要的地位,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残酷的战争中,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中华民族形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显示了空前的大团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正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思想保证。同时使中国人民认识到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的可贵品质,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人类和平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 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祖国的繁荣打下了坚定的基石。同时积极开展了各领域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无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尤其是近代以来,科技文化事业飞速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航天领域的重大突破——神州系列成功升空,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圆了华夏民族几千年来的飞天梦。看着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就,国人无不倍感自豪与骄傲。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我们的经济繁荣了,我们不会在屈于强权,不会再忍受屈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为荣。 当然,放眼今朝,停滞不前便是落后,因此,我们更应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努力不懈,使我国保持飞速发展。尤其作为年轻一代,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使强国富民为己任,认清我们在新时期的责任和使命对于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我们的民族正在腾飞!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论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否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而辛亥革命,则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以伟大的爱国者和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民主派当时领导人民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广泛地传播了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是中国前所未有的一次深刻的政治思想启蒙运动,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变革。它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但是,辛亥革命也有它失败的一面。这次革命虽然赶走了清朝皇帝,建立了共和国,却没有能够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以致使中国人民在辛亥革命后仍然长期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压迫之下。在近年来,有人否定辛亥革命,说由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导致了中国的军阀混战;而由于中国的军阀混战,延缓了中国的现代化的发展进程。那么辛亥革命是否真的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呢?从根本上说,是由腐败透顶的封建统治本身造成的。因为它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历史走到20世纪初年,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动荡,民族矛盾日益深化;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帝国主义大肆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和渗透,而清政府则竭尽全力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容忍和保护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从1901年到1911年,中国铁路交通、航海贸易、财政金融、工矿企业,几乎全部操纵在帝国主义手中。其次,军阀混战是帝国主义互相争夺中国殖民地的反映。近代中国的军阀势力最早是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形成起来的。一些地方督抚逐渐获得了独立的兵权、财权和任命官员的行政权力,因此出现了曾国藩、李鸿章等湘、淮军阀。可以说,军阀的割据和混战的历史现象,正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显然,把军阀混战归咎于辛亥革命的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不是辛亥革命,而恰恰是相反,由孙中山发动和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严重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封建清王朝,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无疑它有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助于推动和实现社会进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辛亥革命非但不是延缓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它反而是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说,辛亥革命成功了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但在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面内战还是爆发了。国民党军队向全国各地的解放区进攻、但被逐一击破,迫使蒋介石改变策略,对陕甘宁及山东根据地发动“重点进攻”。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认为“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他要求各部不计较“一城一地”之失,要保存有生力量,打“运动战”。为此,他率中共中央机关、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要用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这是何等高明的决策!这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1947年中共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全面推行“土地改革”,中国历史掀开崭新的一页。在下一年的“三大战役”中,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前支军,陈毅有言:淮海战争的胜利是“农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得民心者得天下”,此言充分说明了中共获胜的重要原因。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二、三、四野百万大军扬帆起航,浩浩荡荡,破长江天险,直捣南京“总统府”。在上海,宋庆龄清晨外出散步,看见解放上海的三野官兵伏地而眠,宁可夜宿街头也不打扰市民,深为震撼,坚定了北上、参加新政协会议的决心。各路民主人士齐聚一堂,召开政协会议,一齐欢庆民族的新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总结国民党解放战争失败的原因:其一,不顾民心向背,悍然发动内战;其二,纵容四大家族巧取豪夺、党政腐败。治标尚且夭折,遑论治本。《建国大业》里,蒋经国在沪改革遇阻后,老蒋对他说:“国民党的腐败已经到骨子里了。反贪腐是件大事,难哪!反,要亡党;不反,亡国!”道出了当时国民党的严酷局面与深层矛盾。其三,镇压学生运动,迫害民主人士,阻塞外部监督途径;其四,党内派系林立,尔虞我诈,倾轧争夺。蒋、桂、晋等派系彼此猜忌,勾心斗角。哪能不败!!
星愿乐活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论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否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而辛亥革命,则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以伟大的爱国者和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民主派当时领导人民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广泛地传播了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是中国前所未有的一次深刻的政治思想启蒙运动,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变革。它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但是,辛亥革命也有它失败的一面。这次革命虽然赶走了清朝皇帝,建立了共和国,却没有能够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以致使中国人民在辛亥革命后仍然长期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压迫之下。在近年来,有人否定辛亥革命,说由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导致了中国的军阀混战;而由于中国的军阀混战,延缓了中国的现代化的发展进程。那么辛亥革命是否真的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呢?从根本上说,是由腐败透顶的封建统治本身造成的。因为它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历史走到20世纪初年,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动荡,民族矛盾日益深化;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帝国主义大肆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和渗透,而清政府则竭尽全力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容忍和保护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从1901年到1911年,中国铁路交通、航海贸易、财政金融、工矿企业,几乎全部操纵在帝国主义手中。其次,军阀混战是帝国主义互相争夺中国殖民地的反映。近代中国的军阀势力最早是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形成起来的。一些地方督抚逐渐获得了独立的兵权、财权和任命官员的行政权力,因此出现了曾国藩、李鸿章等湘、淮军阀。可以说,军阀的割据和混战的历史现象,正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显然,把军阀混战归咎于辛亥革命的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不是辛亥革命,而恰恰是相反,由孙中山发动和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严重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封建清王朝,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无疑它有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助于推动和实现社会进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辛亥革命非但不是延缓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它反而是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说,辛亥革命成功了
会吸烟的肺
这么简单,还要什么翻译,几乎就是白话文了,你说拿来论语孟子之类还有点意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直接翻译,估计你也只是为了应付交作业,只有自己深入分析,才能体会到文章的意思以及所要表达的目的。《致蒋经国先生信》旨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 阅读这书信,首先要掌握信的内容,理解信中的主要观点。我们要关心国家大事,进一步理解祖国统一的必要性,不忘历史上祖国曾遭受侵略者的凌辱,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我们还要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运用不同风格的语言来交流思想感情的。 六字箴言 30年前,一个年轻人离开故乡,开始创造自己的前途。少小离家,云山苍苍,心里难免有几分惶恐。于是分在出发前特地拜访本族族长,请求指点。老族长正在临贴练字,见年轻人讨问前程,就随手写了三个字“不要怕”然后抬头来,对他说:“人生的秘诀只有六个字,我先给你三个,供你半生受用。” 30年后,这个年轻人已有了一些成就,当然也添了很多伤心事。归程漫漫,近乡情怯,他又去拜访那位老族长。可是老族长几年前已经过世,家人取出一个信封交给他,说:“这是老人生前留给你的,你自己打开吧!”他慎重地接过来拆开封套,只见里面赫然又是三个大字“不要悔”。 是的,人生在世,中年以前不要怕,中年以后不要悔! 同义词辨析 ◇梗概 大概 两个词都是名词,都可以表示大致的内容或情况的意思。 主要区别:①“大概”可以作为形容词,表示不十分精确或不十分详尽,如:我把这件事向他作了个大概的介绍。②“大概”还可以做副词,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如:从这儿到他家大概要走五分钟的路。“梗概”不具有上面的这两个特点。 本课例句:“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 ◇珍摄 珍重 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保重的意思。 主要区别:“珍摄”使用的范围较窄,多用于书面语当中。“珍重”的适用范围较广,不限于书面语言,此外“珍重”还可以表示爱惜、珍爱的意思。如:我们要珍重人才。 本课例句:“人过七旬,多有病痛,至盼善自珍摄。” 【词义积累】 珍摄:保重身体。珍,珍重。摄,保养。 悖谬:荒谬,不合道理。 自勉:自己鼓励自己。 苟同:随便地同意。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梗概:大略的内容。 寥廓:高远空旷。 抉择:挑选,选择。 同捐前嫌:共同抛弃过去的嫌怨。 巧言令色: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 历历在目: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在眼前。 各得其所: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人继续跟上来。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段来欺别人,既欺自己也欺别人。 未雨绸缪:原指趁着天还没有下雨,预先修理房屋门窗。后比喻事先作好准备。绸缪,修缮。 心中有数:对于事情心里有大概的了解或处理起来有一定的把握。 【文言翻译】 ◇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幼年时的亲密无间,还有你我当年在莫斯科促膝谈心的情景,这一幕幕的往事都还历历在目。) ◇世交深情,于公于私,理当进言,敬希诠察。(你我两家是世交,所以于公于私,我都理当向你提出意见,希望你能够明察。) ◇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形势虽然非常错综复杂,但是从全局来看,国共两党合作就一定会有利于国家,两党陷入纷争就一定会使民族的元气受到损害。) ◇有识之士,虑己及此。事关国民党兴亡绝续,望弟再思。(有识之士,已经考虑到这一点。(国共两党合作)关系到国民党将来的兴亡存败,希望老弟你能够再考虑考虑。) ◇局促东隅,终非久计。(居处于东南角狭隘之地,总不是长久之计。) ◇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如犹豫不决,或者推托到将来,不仅徒然增添困难烦扰,而且你也难以推卸罪责。) ◇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时光不会停留,人生短促。时间拖长了,事情会发生各种不利的变化。时间不等人,必须抓紧时间。) ◇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远望南方的天空,不禁一心向往,思念着你们,短信写不完想说的话,希望各位多加保重,真诚等候回音。)《致蒋经国先生信》这个题目,一方面表明了文章体裁是书信,另一方面表明了书信对象是“蒋经国先生”。题目醒目,概括,简洁。 【走近作者】 廖承志(1908—1983),广东省归善县(今惠阳)人,1908年9月25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通晓五种外语,擅长书画、诗词、戏剧。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致力于巩固和发展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祖国的统一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半个世纪以来,他在反对侵略势力、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成为著名的国际和平战士。1983年6月10日在北京逝世。 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 一、(第1段——第2段):叙旧、问候,说明致信原因。 二、(第3段——第5段):审时度势,正反论理,苦劝蒋经国先生促成两岸统一大业。 三、(第6段——第8段):表达对祖国、兄弟合欢的期盼之情。 【语篇脉络梳理】 【重点语段品读】 1、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人过七旬,多有病痛,至盼善自珍摄。 【品味】先从空间说起,海天相隔,再说时间上是分别多年,回忆往事,令人感念。怀念故人之情,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运用对仗工整的四六字,语意简洁凝练,琅琅上口,感情热切,更具说服力。比如,“瞬”表达作者的对时间流逝的追忆,很形象。 【体会】开头畅叙阔别情思,以情动人。由私交入手,不计个人恩怨,表现了对收信人的深切关怀。不仅关怀其身体健康,更主要的是关怀其政治前途命运。怀念旧事旧情,情深意重,令人心有戚戚。 2、三年以来,我党一再倡议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惟弟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余期期以为不可。世交深情,于公于私,理当进言,敬希诠察。 【品味】多年世交,从公到私进行劝说。“敬”表示恭敬、尊敬,语气极为客气。“期期”二字把作者真挚恳切的感情具体化了,生动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的所思所想,而且这样的词很能从细微处打动对方。提出写这封信的主题,即两党谈判,完成统一大业。 【体会】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对经国的做法以个人的身份提出不同看法,乃出自肺腑之言,发人省思。 3、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台湾同胞可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在台诸前辈及大陆去台人员亦可各得其所,且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吾弟尝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自勉,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伟业,必为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功在国家,名留青史。所谓“罪人”之说,实相悖谬,局促东隅,终非久计。明若吾弟,自当了然。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再者,和平统一纯属内政。外人巧言令色,意在图我台湾,此世人所共知者。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愿弟慎思。 【品味】借用蒋经国自勉之言“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指出若在其手中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则功在国家,其将受到“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名留青史”。 【体会】劝说和平统一的第一层理由。信中明确指出,和平统一纯属内政,切不可被外人的花言巧语与伪善所迷惑,以致损害民族利益。 4、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绩,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做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双方领导,同窗挚友,彼此相知,谈之更易。所谓“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之说,实难苟同。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至于“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云云,识者皆以为太不现实,未免自欺欺人。三民主义之真谛,吾辈深知,毋须争辩。所谓台湾“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乐利”等等,在台诸公,心中有数,亦毋庸赘言。试为贵党计,如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否则,偏安之局,焉能自保。有识之士,虑已及此。事关国民党兴亡绝续,望弟再思。 【品味】信中从孙中山先生创建国民党,推翻帝制,建立民国,谈到两次国共合作。合则于国家民族有利:根据形势的发展,蒋经国在台主政,第三次国共合作,“大责难谢”。信中还设身处地为国民党的前途着想:亦应顺乎形势,负起历史责任,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最后,再从蒋经国的个人抱负角度进行劝说。 【体会】劝说和平统一的第二层理由。 5、近读大作,有“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之语,不胜感慨系之。今老先生仍厝于慈湖,统一之后,即当迁安故土,或奉化,或南京,或庐山,以了吾弟孝心。吾弟近曾有言:“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旨哉斯言,盍不实践于统一大业!就国家民族而论,蒋氏两代对历史有所交代;就吾弟个人而言,可谓忠孝两全。否则,吾弟身后事何以自了。尚望三思。 【品味】蒋经国曾切望蒋介石的灵柩能运回浙江奉化老家,“与先人同在”。信中指出,若祖国统一,则其个人孝心亦可成为现实,就会忠孝两全。特意举出蒋介石的骨灰迁址的事情,主要想用传统的乡情来打动蒋经国。 【体会】劝说和平统一的第三层理由。蒋经国促使祖国统一为忠,其父蒋介石的骨灰与先祖一起葬在故土为孝,这两方面密不可分。 6、吾弟一生坎坷,决非命运安排,一切操之在己。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纭,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诸长辈教益。“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品味】四字骈句,语气铿锵有力,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四字骈句,以情动人,语言凝练,读来琅琅上口。 【体会】通篇以弟相称,拉近了心理距离;又以年老怀旧,晓之以情。此处语句感情真挚,饱含殷殷关切深情,须用心领悟,读出感情。眷眷之情,溢于言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礼数周到,情理结合。 ▲ 整体感悟鉴赏 [整体赏析] 千秋功业 耿耿之心 廖承志的《致蒋经国先生信》是一篇带有文言语体色彩的书信体议论文,这干余字的信件,晓之以义,明之以理,动之以情,言简意赅,情真意切,凡是关心祖国和民族命运的中国人无不为之感动。 这是一篇反映作者个人感情与爱国主义的好文章。虽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却从细微处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该信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作者敦促蒋经国“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旨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语言恳切,可谓情真可感,心诚能鉴。 这封用书信语气凝重,文采斐然。句式长短相宜,词语顿挫有节,音调高低抑扬,余韵久远,其味无穷。“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使表述的内容层层深入,由国家民族的利益而至个人的抱负前途,表现出作者为对方设想周到,关怀备至。此三句作为三段文字的结束语,使文章层次清楚,结构严谨。信中一方面申明大义,晓之以理,另一方面对蒋经国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进行了反驳。 文章观点鲜明,内容铿锵有力,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信中针对蒋经国所声言的“三不”,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作了全面驳斥,还分别反驳了蒋经国所说的若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则是“罪人”、“投降”、“屈事”、“吃亏”、“上当”,要“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等错误言论。此信在反驳蒋经国错误言论时,做到了批评中肯,说理透彻,语气委婉,鼓励热情,措辞适当,既坚持了原则,又利于对方接受。 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不卑不亢和情深意浓贯穿全文。信的开头、结尾畅叙阔别情思,通篇贯之以情,以情动人。信中规劝之言,情真意切。如“局促东隅,终非久计”、“世交深情,于公于私,理当进言”、“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等等,乃肺腑之言,发人深思。再如开头的“人过七旬,多有病痛,至盼善自珍摄”,结尾的“人到高年,愈加怀旧”、“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真挚之情,溢于言表,感染力很强。 这封公开信以个人私谊,浸透民族感情。这个角度极为自然生动,亦切合廖蒋两人的实际,完全触动了中华民族之深情,海岛当归祖国大陆,中华民族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中共民族大义昭然明示于天下。 故乡明月在,彩云几时归?祖国大陆同胞切盼台湾早日回归祖国,与台湾同胞早日团聚。让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共同努力吧! ▲疑难问题探究 1、这封信意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作出贡献。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劝说的?他反驳了哪些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 提示:信中一方面申明大义,晓之以理,一方面对蒋经国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进行了反驳。信中针对蒋经国所声言的“三不”,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作了全面驳斥,还分别反驳了蒋经国所说的若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则是“罪人”、“投降”、“屈事”、“吃亏”、“上当”,要“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等错误言论。 2、课文中“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这三句话对内容的推进和感情的表达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课文中用“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三句话,使表述的内容层层深入,由国家民族的利益而至个人的抱负前途,表现出作者为对方设想周到,关怀备至。此三句作为三段文字的结束语,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3、通过阅读全文,你发现前后内容就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而言最大的区别在何处? 提示:最大的区别在于,上几件事情没有将作者的感情升华,而在后面的内容里,作者将感情与爱国主义结合起来使感情得到升华。
主要看你擅长语言学的哪个领域哦,这样吧,你去看下现代语言学这本期刊上的相关文献,看看这本期刊的文献有什么领域是你想研究的,你学习学习
《建国大业》这部影片,集中反应了自1945年抗战胜利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一直到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五年间的风云变幻,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历史画
黍离之悲,成语,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出自于《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
民事诉讼中的调解是法院运用的最多的一种处理民事诉讼的结案方式。但法院调解制度在实践中也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诸多弊端。本文将探究在新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发挥调解的
宏观经济管理是以国家和全社会为标准层面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是从总体上对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导向和调整。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宏观经济学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