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68

一点流殇
首页 > 学术论文 > 不生气的议论文素材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cropio123

已采纳

考场作文获取高分的领头因素是“立意”,但仅靠立意是不行的,必须有好的素材来支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经典素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名人名言

1.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2.人有拂郁,先用一忍字,后用一忘字,便是调和气汤。——陶觉

3.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陶行知

4.慷慨,尤其是还有谦虚,就会使人赢得好感。——歌德

5.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马南

6.没有经过琢磨的钻石是没有人喜欢的,这种钻石戴了也没有好处。但是一旦经过琢磨,加以镶嵌之后,他们便生出光彩来了。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是使他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洛克

7.在风度上和在各种事情上一样,唯一不衰老的东西,是心地。心地善良的人单纯朴实。——巴尔扎克

8.一个人要帮助弱者,应当自己成为强者,而不是和他们一样变成弱者。对于他们已经做了坏事,不防宽大为怀,如果你愿意。对于他们将做未做的坏事可决不能放松。——罗曼 罗兰

9.谦逊是美德的色彩。——提奥格尼斯

10.要在座的人都停止了说话的时候,有了机会,方才可以谦逊地把问题提出,向人学习。——约翰?洛克

11.我所遇见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是我的老师,因为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东西。——爱默生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3.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1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15.我们不要把眼睛生在头顶上,致使用了自己的脚踏坏了我们想得之于天上的东西。——冯雪峰

(二)凡人俗语

18.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19.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20.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21.欣赏是一种脱俗的境界,一种健康的心态。

22.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23.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24.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26.活在别人的掌声中,是禁不起考验的人。

25.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27.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28.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29.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宽容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30.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化敌为友

林肯冲破重重阻碍当上总统之后,仍任用了一个能力很强的原先的死对头任部长之职。幕僚和随从们都十分不解。

“他是我们的敌人,应该消灭他!”大家愤怒地建议。

“把敌人变成朋友,”林肯解释说,“既消灭了一个敌人,又多得了一个朋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宽容者有着宽广的胸怀和巨大的智慧。 善于忘记仇恨,是成就事业者的一个特征。既往不咎的人,才可以放下沉重的心理包袱,大踏步地前进。只有忘记仇恨, 宽宏大量,才能与人和睦相处,才会赢得他人的友谊和信任,才会赢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宽容表现为“三不”,即“不责人小过,不揭人隐私,不念人旧恶”。要成就事业,牢记一条原则就可:记着别人对你的恩惠 ,忘记自己对别人的仇恨。

[点拨]忘记仇恨,才能提高自己,开阔自己。在人与人之间,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误以为“仇人”的,又未必就是真的是什么“仇人”。退一步说,即使是“仇人”吧,对方心存歉意,诚惶诚恐,你不念旧恶,礼仪相待,进而对他格外地表示近亲,也会使为“仇”者感念其诚,改“仇”为善。把“仇人”看作朋友,坚持感情的输入,坚持礼让。如果你这样做了,说明你正在一点点地提高自己,开阔自己。

[适用话题]此素材可以运用到以再现“宽阔的胸襟”“对人宽容也是对自己宽容”为主旨的话题作文中。

一群狼被猎人赶进了一个洞里。

猎人在洞口安装了一只兽夹,哪只狼先出洞就会被兽夹夹住。不过,其余的狼就可以逃脱了。

狼群在洞里饿了一天一夜,它们讨论谁先出洞的.问题。

老狼说:“我年岁最大,我先出洞不太合适吧。”小狼说:“我的年龄最小,不该我先出去。”母狼说:“我还有三只狼崽等着我喂奶,你们忍心饿死它们吗?”一只跛脚狼说:“我已经负伤了,应该照顾我。”只剩下一只壮狼了,它说:“我可以先出去。不过,如果我最后冲出去,我可以为大家报仇,去咬死猎人。”

几天后,猎人从洞里拖出一只又一只饿死的狼。

狼,本来是很智慧、团队意识极强的动物。但是,这群狼太自私,谁都不愿牺牲自己,结果酿成了统统被饿死的悲剧。

[点拨]这群狼的惨痛结局,让人们可以更清醒的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

[适用话题]这个素材可以用在“团结”“合作”的话题中。

不生气的秘诀

古时候,有一个叫爱地巴的人,他一生气就跑回家去,然后绕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后来,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多,而一生气时,他仍要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哪怕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孙子问:“阿公!你生气时就绕着房子和土地跑,这里面有什么秘密?”

爱地巴对孙子说:“年轻时,一和人吵架、争论、生气时,我就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我边跑边想——自己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少,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跟别人生气呢?一想到这里,我的气就消了,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工作和学习了。”

孙子又问;“阿公!成了富人后,您为什么还要绕着房子和土地跑呢?”

爱地巴笑着说:“边跑我就边想啊——我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又何必和人计较呢?一想到这里我的气也就消了。”

[点拨] “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不必计较的太多的小事情,包容些对己对人都是好事。

[适用话题]此素材可以运用在以“谦让”、“宽容”为话题的作文中。

季羡林自评

我国当代文化名人季羡林先生成就斐然,一位学者却在某报上公开说他“自封大师”。季老的夫人和许多了解他的人都很气愤。季老却毫无怨言,还出来开导大家。他说:“人家说得对,我本来就不是什么大师。只不过我运气好,好事都往我这儿流。我就两条,爱国和勤奋。我总觉得自己不行,我是样样通,样样松。”又讲,“人家说得对的是鼓励,说得不对是鞭策,都要感谢,都值得思考……”

[点拨]季羡林先生可以这样淡然的对待别人的看法,可见

他的严于律己和他心胸的宽阔。

[适用话题]此素材可以运用到“理解”“宽容”的话题中。

赞美

一个女孩迷上了小提琴,每晚在家拉个不停,家里人不堪这种“锯床腿”的干扰,每每向小姑娘求饶,女孩一气之下跑到一处幽静的树林,独自奏完一曲。突然听到一位老妇的赞许声。老人继而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是感觉你拉得不错!”于是,女孩每天清晨来这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连声赞许:“谢谢,拉得真不错 !”终于,有一天,女孩的家人发现,女孩拉琴早已不是“锯床腿”了,惊奇地问她有什么名师指点。这时,女孩才知道,树林中那位老妇人是著名的器乐教授,而她的耳朵竟从未聋过!

[点拨]小女孩拉小提琴的进步,是缘于老人家的赞许。可以说赞扬的力量是巨大的,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老师和家长还是应该多表扬。

[适用话题]此素材适合“欣赏”“赏识”等话题。

170 评论

fairycc0826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高中议论文的素材积累,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关于生命与时间的排比句 假如说生命是一本书,那么时间则是一支笔,书写着人生 假如说生命是一张白纸,那么时间则是一把颜料,描绘着人生 假如说生命是一条长河,那么时间则是涌动的波涛,推动着人生 假如说生命是一棵树,那么时间则是一片片绿叶,充实着人生, 假如说生命是一扇门,那么时间则是一把钥匙,开启着人生 假如说生命是一杯咖啡,那么时间则是一袋佐料,调味着人生 假如说生命是一场戏,那么时间则是无名主人公,演绎着人生 假如说生命是一幅画,那么时间则是调色盘,渲染着人生。 假如说生命是一匹快马,那么时间则是一块绿地,承受着人生 假如说生命是一块绿地,那么时间则是一场春雨,滋润着人生 2、关于历史与镜子的排比 一页历史,是一面镜子;擦亮了镜子,你呼唤着理性与知己。 一颗沙砾,是一种苦痛;历经了苦痛,你孕育了圆润与晶莹。 一道辙印,是一段历史;尘封了历史,你迷蒙着本日和未来。 一道辙印,是一段历史;展示出历史,你开发了近林和远山。 一片回帆,是一缕乡情;倾注着乡情,你满载着沧桑和希看。 一股细流,是一曲欢歌;汇聚了欢歌,你成就为大江与汪洋。 一片嫩绿,是一份自然;呼吸着自然。你孕育出果实与丰收。 一缕清香,是一份成熟;酝酿了成熟,你展示着高洁和恬淡。 一朵飞絮,是一丝希看,放飞了希看,你唤来了温风和细雨。 3、每一汪水塘里,都有海洋的气味;每一棵嫩叶上,都有春天的芳香; 每一棵绿树上,都有森林的苍翠;每一滴露珠上,都有太阳的光辉。 所以诗人才说:"一株三叶草,再加上我的想像,便是一片广阔的草原。" 4、我向往一种生活状态,叫做——安详,安详就像夕阳下散步的老人,任云卷云舒; 我也憧憬另一种生活状态,叫做——拼搏,拼搏就像狂风雨中的海燕,任雷叫电闪。 我也憧憬另一种生活状态,叫做——紧张,紧张就像夜色里赶路的人,任月出月落。 我也憧憬另一种生活状态,叫做——奋进,奋进就像海上行驶的帆船,任浪打风吹。 5、童年是朝阳,老年是夕阳,岁月布满变幻的风云,理想则是人生永远的北斗。 出生是天明,死亡是进夜,旅程布满难辨的岔道,聪明则是生命永恒的雷达。 6、假如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音符, 假如说人生是一看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个骤然翻起的浪花。 假如说人生是一片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朵漂浮的淡淡的云。 7、假如你是大海,何必在乎别人把你说成小溪。假如你是峰峦,何必在乎别人把你当作平地。 假如你是春色,何必为一朵花的凋零叹息。假如你是种子,何必为还没有结出果实着急。假如你就是你,那就静静微笑,沉默不语。 8、友谊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家是休生养息的港湾,让人留恋往返。 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梦,让人魂牵梦萦。 9、历史是一幅画,时间是绚丽的色彩。历史是一座高山,时间是嶙峋的巨石。 历史是一棵大树,时间是繁茂的枝叶。历史是一条长河,时间是涌动的波涛。 历史是一艘行进的船,时间是一张网。人生是一条河,岁月是一张橹。 10、梅花:迎接它出生的不是和煦的东风,而是凛冽的北风; 伴随它长大的不是热和的春天,而是严冷的冬天。 滋润它长大的不是晶莹的甘露,而是肃杀的严霜。 衬托它美姿的不是浓浓的绿意,而是冷彻的白雪。 花坛热房里,它不开;雪窖冰天里,它怒放; 冷风霜气中,它绽开。阳春三月,不见它的踪影; 冷冬尾月,它迸发出震撼人心的气力。 11、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没有生气;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没有光明;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没有方向。 12、人生需要理想的`呼唤。你慵懒时,它呼唤你勤奋;你昏睡时,它呼唤你;你高傲时,它呼唤你清醒谦恭(谦虚、谦逊);你莽撞时,它呼唤你谨慎(小心);你跌倒时,它呼唤你站起(站立)。 13、希看是如此的神奇,能让一个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冷冬里看到春光在痛苦中看到幸福,只要我们自己不放弃,就没有气力能够摧毁我们心中的希看。 14、在人生短暂而漫长的路途中,给你欢快的也许是你的朋友,让你美丽的也许是你的追求,,令你充实的也许是你的事业,但是,使你热和的必定是你的母亲。她用她的身体为你阻挡着冷气袭人的风霜,更用她的爱心为你消除了长大中的烦恼,用她的聪明为你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迷惘;母亲永远是你的 灿烂阳光。 15、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虚; 忙碌的蜜蜂在花丛中穿梭,那是在教我们勤劳。 娇媚的昙花选择在夜间开放,那是在教我们不要张扬。

169 评论

锦和1105

论文写作:素材加工使用五法 制作:李玉冰时间:2013/12/9议论文重在说理,能够以理服人、以理取胜固然很好。但对高中学生而言,事实论据的选择,也就是材料的加工使用,也绝对不容忽视。事实胜于雄辩,唯有摆出好的事实,才可能讲出雄辩的道理。事是理的基础,理是事的升华;事据理而取舍,理依事而辨析。当前同学们在议论文材料使用上主要存在着以下五大误区: 1.材料直接引用,不注重对象,材料的针对性不强。 2.只有材料,没有分析,观点和材料,油是油,水是水。 3.材料虽然有分析,但是不会分析,抓不住要害。 4.材料分析不能紧扣一个中心,东扯西拉,不着边际。 5.材料分析在一个平面上展开,不能多角度、多层面的展开。 议论文中材料使用的这些误区,严重削弱了材料的价值,也影响了说理的力量。对于材料,很多同学捡到篮里就是菜,有材料已经不错了,根本不在乎材料的有效性使用。更多的同学,对材料的使用方法,竟然一无所知,最后只能是材料加观点,一凑了之。 那么,究竟 如何才能有效使用和改造好材料,点石成金,使得材料价值最大化呢?下面介绍五种实用技巧。 方法一:变换叙述角度 材料是论证论点的根据,是建立论点的理由,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即材料与论点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能完全充分地支撑论点。因此,我们在叙述材料的过程中,要选择好材料叙述的角度,特别要注意对象,抓住材料中能够证明论点的核心要素,精心推敲,反复捶打,才能紧扣论点,以一当十。 比如要证明的论点是:闻过则喜,知错必改,有利于事业的成功。 有同学直接使用《将相和》这则材料,作为例证: 蔺相如立了大功,因而官位高于廉颇,廉颇不服气就故意刁难他。蔺相如知道后不但不生气,而且不记私仇,他顾全大局,顾念国家。廉颇知道后,羞愧万分,背上荆条向蔺相如请罪。结果两人成了刎颈之交,共治国家,留下一段佳话。 因为材料的不加选择,直接引用,论证的效果很差。这则材料中,叙述的主体,一会是蔺相如,一会是廉颇,不断变化,而且反映在两个人身上的品质又有不同。“闻过则喜,知错必改”的是廉颇,因而要改变叙事的角度,以廉颇为主体,突出廉颇的知错必改,有错必纠的精神品质,就能很好地证明论点: 廉颇对于资历浅而职位比自己高的蔺相如十分嫉妒,故意开口不逊,多次公开为难对方。但当他得知蔺相如所以回避忍让,并非惧怕,而是为了国家利益后,马上意识到错误。他勇敢地登门负荆请罪,与蔺相如结成刎颈之交,共同效力国家,成就了赵国数十年的固若金汤。如果观点是“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就应以蔺相如为叙述主体,突出他的精神品格。 方法二:压缩、改造材料 材料运用,尤其注重精炼和贴切。所谓精炼,就是材料只是为议论而服务,叙述事实论据时,要择要交代,高度概括,切忌描写,多用叙述,把能证明观点的那部分说明就行了;所谓贴切,就是论据和论点相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论据时,必须依据论点的需要“压缩”、“替换”、“改造”,其高度必须和论点相一致,否则会造成论据游离,减轻说理力量。比如对材料方仲永的转换,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 材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末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其文理皆可观者。自是指物作诗,立就。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观点:人的先天条件固然重要,但是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材料转换:才华超群的少年,哪怕是先天的天才,如果只沉浸在赞美之中,故步自封,不求进取,也必将泯然众人,一事无成。 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便是最典型的例子。方仲永是个农家子,5岁时,“指物作诗,立就”,以文才出众而闻名乡里,但他从此不思进取,每日随父亲走街串巷,到处登门作诗,结果,方仲永在20岁的时候,还没有多大长进,已经同平常人一样了。方仲永本来是个聪颖的奇才,却受他父亲的影响而追名逐利,后天不学最终沦为庸人。倘若他能在赞美声中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发奋学习,悬梁刺股,到了二十多岁还会平庸无奇吗? 由此可见后天的努力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决定作用。 转换方法: ①摘取:根据论点的需要摘取原事实材料的要点,构成材料的核心骨架。例文中摘取了原文中的“指物作诗,立就”,来说明方仲永的天分,紧扣论点中的“先天条件出众”。②替换:原材料中有“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作者改为“但他从此不思进取,每日随父亲走街串巷,到处登门作诗”。这样一改,就把侧重点放在方仲永身上;原文中的“父利其然也”,之所以只字不提,正是为了突出方仲永“泯然众人”,乃是自身的主观因素所致。由此可见,之所以字斟句酌的“替换词语”,乃是为了与论点契合,丝丝入扣,提高论据的论证力量。 ③压缩:大胆对材料进行压缩,尽量把可有可无的材料去掉。原文“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几句话共60余字,压缩成“结果,方仲永在20岁时的候,还没有多大长进,已经同平常人一样了。”20余字。这种压缩,是根据论点的需要进行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中心论点。 ④概括:作者把“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乞之”一语,概括为一句话“以文才出众而闻名乡里”,言简意赅,力透纸背。 ⑤情感:很多人认为议论文材料的叙述,只需要客观,不必有情感。这种观点,尤其错误。事实上,在材料的叙述中,渗入自己的主观感情,更能够提高材料的质感,突出材料的倾向性。要知道,议论文本来就是“我的看法,我的观点,我的爱憎”,增加一点情感色彩,有何不可呢?本例中,结尾的“方仲永本是个聪颖的奇才,却受他父亲的影响而追名逐利,后天不学,最终沦为庸人。倘若他能在赞美声中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发奋学习,到了20岁,还会平庸无奇吗?”这一反问,有力的表明了作者对这位奇才变为庸才的叹惜之情。 方法三:变换叙述方式 如果是新颖的材料,或者是陌生的材料,有时候需要我们花费一点笔墨去叙述,这种材料叫做具体例证。但如果是常见的材料,这样用墨就显得有点浪费,叙述材料要精简到极点,有时候一句话就够了,这叫做概括例证。概括例证时,有时文字太少,会显得突兀,故不妨多用一些特定的句式,恰当组合,构成排比,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既能增强说理的气势,又能增强情感,加强论证,可谓一举多得。 正面概括举例,我们可用“记住”句式,“记住”句子最后的核心,一定要指向论点,多个“记住”例证后,一定要有一句话收束,这句话还要紧扣论点。比如论证“高科技带来的社会进步”,我们就可以用“记住”句式: 记住漫长的历史中,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充满艰辛的进步。记住苏格拉底的好问,记住亚里士多德的博学,记住布鲁诺的坚定和悲壮,记住牛顿的谦虚和专注,记住居里夫人的艰辛和执着……只有这样,文明才能不断进步,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如果是从反面例证,最好的句式是假设句。比如论点是“抛却旧的习惯,进行不断探索的重要意义”,我们就可以这样来写: 如果爱迪生习惯了黑暗,那么我们今天也许还点着蜡烛;如果史蒂文逊习惯了老牛破车,那么我们今天也许还老死不相往来;如果赵武灵王习惯了宽大的袍子、沉重的战车,也许赵国早就灭亡了;如果老祖宗猿人们习惯了爬行,也许人类今天还在山洞里穿树叶。习惯,多么可怕的习惯啊! 如果你很有文采,句子非常有现场感,建议你多多使用“当??时”的句式,这样的句子可以连缀起历史事实的某个有特定意义的瞬间、细节或情节。让人印象深刻,说理透彻。比如探讨诚信这个话题。我们就可以这样来写。 当“伤心桥”下的尾生在滚滚流水中久久伫立的时候,当古人在昏暗的灯下奋笔疾书“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的时候,当一箱箱假烟假酒、盗版光盘在熊熊烈火中化为灰烬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古老却又鲜活的词语——“诚信”——在历史的词典里永生。 如果例证的跳跃性很大,纵横古今,连贯中外,不妨采用“无论是??还是??”句式,这种句式还给人一种“舍此之外,勿言其他”的感觉,能够理直气壮地证明观点。比如要论证“只有不断拼搏才能成功”,我们就可以这样来写。 无论是经过两代人之手写成《汉书》的班氏父子,还是付出一生辛劳写成《人间喜剧》的巴尔扎克;无论是徒步穿行南极的秦大河,还是靠轮椅周游世界的李克汉森,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拼搏才能成功。 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从历史人文到自然科学,多角度、全方位的证明论点,势如破竹,力透纸背。 方法四:阐释分析材料 同学们写议论文,常犯的错误就是材料加观点,给出材料之后,马上就把结论“贴”上去,缺少对材料的`阐释与分析。少了这四两拨千斤的轻轻一拨,材料何以能够证明论点呢? 一个标准的议论段,应该依次包含如下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例如: 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分析句)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靠什么?依然是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分析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结论句) 下面是一个缺少阐释分析的例子,看看有没有达到说明论点的效果: 五十年代初,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拦,终于回到了新中国的怀抱。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在得知他要回国时,立即给美国移民当局写信,声称:“我宁肯把这家伙毙了,也不能让他回国。因为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他知道得太多了。任何时候,他一个人都足以抵得上五个现代加强机械师。”(材料句)可见,知识就是力量。(结论句) “可见”不“可见”呢?只能说依稀可见,能见度还不够高。因为一则具体的材料,往往可以证明好几个观点;凭什么就一定要证明你的这个观点而非其他呢?不作具体的阐释分析,是没有足够的说服力的。比如上例,要是在“材料句”与“结论句”之间,加上如下的“分析句”就清晰可见了。 为什么钱学森一个人任何时候都足以抵得上五个师呢?还不是因为他的头脑里掌握了太多高深、前沿的现代科学理论和高精尖的现代科学技术?还不是因为这些关于“原子能量”的“知识”足以增强一个国家的实力甚至改变整个世界、决定人类命运? 然后接“可见??”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议论文之所以成为议论文,恰恰在于其中的阐释和分析。缺了阐释和分析,就失去了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更不用说它的说服力、逻辑性和严密性了。 一般说来,理论性的材料,更需要辅之以阐释;事实性的材料,更需要辅之以分析。摆出事实之后,更需要讲好道理,否则再好的材料也是明珠暗投,价值全无了。 方法五:翻新旧材料 论据讲求贴切,新颖。同学们由于阅历浅、课外阅读教少,加上考场上紧张的气氛,有时候苦思冥想,脑袋里里也只能浮现几个为数不多的旧事例,这时候就需要对旧素材进行翻新。比如高考中,屈原和司马迁是两个用烂了的例证,几乎是材料使用的雷区。但是艺高人胆大,张曼菱同学在《择生与择死》中,却大胆对这两则材料进行翻新,析大异,求大同,最后,化腐朽为神奇。 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 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一一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择生与择死》张曼菱)需要指出的是,一则材料不是抹哪都合适“万金油”,翻新旧素材要讲求贴切,决不允许生拉硬拽、牵强附会。 针对上面的各种方法和措施,下面观摩一篇作文的完成,给同学们做示范。 例文呈现: 将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汽车停放在相同的环境里,其中一辆车的引擎盖和车窗都是打开的,另一辆则封闭如常,原样保持不动。 打开的那辆车在三天之内被人破坏得面目全非,而另一辆车则完好无损。这时候,实验人员在那辆完好无损的汽车的窗户上打了一个洞,只一天工夫,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人打破,内部的东西也全部丢失。 这就是著名的“破窗户理论”,其结论可以归结为:既然是坏的东西,那让它更破一些也无妨。 对于完美的东西,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维护它,舍不得破坏;而对于残缺的东西,有人就会去加大其损坏程度。这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惯性,我们可以由它联想到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人生干干净净,不要在上面乱扔垃圾,更不要轻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 请以“不要轻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守住心灵的第一防线 都台长官王廷相,曾给《松窗梦语》的作者张瀚讲了个故事。一天他乘轿进城,刚好下大雨,一轿夫穿了双新鞋,一开始他小心翼翼的择地而行,后来一不小心,踩进了泥水中,之后,轿夫便“不复顾惜”了。王廷相说:“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由此可见,为了拒绝“无所不至”的灾难,我们必须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不要轻易打破生活中任何一扇“窗户”——人生的高贵,在于守住心灵的第一防线。(论点提出一定要快,可用名言,也可用材料推出。) 为什么要守住心灵的第一防线呢?(对论点发问,一定要独立成段。议论文最大的特点就是阐释和分析,注重的是逻辑力量和说理力量。先讲清道理,再摆出事实。) 首先,从人们的心理惯性来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完美的东西,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维护它,舍不得破坏;而对于残缺的东西,人们的态度就截然相反了。著名的破窗理论揭示了“墙倒众人推”的深层心理。 其次,从我们自身来看,因为人们业已产生的心理惯性,因为等而下之的社会评价,因为铄金的众口,可畏的人言,我们常常要为自己打碎的“窗户”,付出极其惨痛的代价。而且,很可能就此一错再错,破罐子破摔,以至——一失足成千古恨。 最后,从哲学上来说,任何的大错、大恶,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有了战战兢兢的第一次,很可能就会有心安理得的第二次,习以为常的第三次,理直气壮的第四次??以致于身在恶中不知恶!(证明论点最好分层讲出理由。用首先、其次、最后来表明顺序,从个人、

352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底气的议论文素材

    开头写,我的腰总是直不起来,这是一种病,爸爸说。最后写,我的腰直起来了,因为我有了底气。中间写分两类吧,有底气的和没底气的,有正义为 底气的和以邪恶为底气的,可

    深海R蔚蓝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不念过往的议论文素材

    呵,我的灵魂,我们在平静而清冷的早晨找到我们自己了。--惠特曼《草叶集》节律轮回,冷热自知。可你看得见自己吗?你看不见。即使你照镜子时也不一定看得见。“我是谁?

    lin12345610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正视不足议论文的素材

    某超市新购进一批高档杯子,经理相信它们一定能成为一批抢手货。看到漂亮的杯子,许多顾客先是一阵惊喜,但拿到手里仔细看过之后,均摇摇头,放下杯子走了。好长时间也没有

    Cupnightsky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不生气的议论文素材

    考场作文获取高分的领头因素是“立意”,但仅靠立意是不行的,必须有好的素材来支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经典素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名人名言 1.君子莫大乎与

    一点流殇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不读书的议论文素材

    哈哈哈哈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莎拉波哇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