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右怎样
最大个体重达550公斤,幼年生活在我国东部沿海,性成熟后洄游入江河繁殖,产卵场主要分布在长江,另在珠江也发现有少数中华鲟产卵。在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修建前,中华鲟的产卵场位于长江上游干流和金沙江的下段,由于葛洲坝枢纽的阻隔,不能溯游到上游产卵场的中华鲟,在紧接葛洲坝下的宜昌长航船厂至万寿桥附近约7公里江段上,形成了新的产卵场,面积大约330公顷。为了补偿葛洲坝工程对中华鲟的不利影响,成立了宜昌中华鲟研究所,从1983年起每年向长江放流人工繁殖的幼鲟,但由于培育技术和养殖规模的限制,每年只能培育出长度为8~10厘米、重3~5克的达到设计规格的幼鲟1万尾左右。因此,中华鲟种群的补充,主要依靠在宜昌产卵场自然繁殖的幼鲟。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是鱼类的共同祖先—古棘鱼的后裔,距今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中华鲟在分类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是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在研究生物进化、地质、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变迁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难以估量的生态、社会、经济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珍稀动物已濒于灭绝。保护和拯救这一珍稀濒危的“活化石”对发展和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都有深远意义。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
它们生在江河里,长在海洋中,在那里成长、发育,成熟期约需9-12年。完全成熟后,再迁移到我国浅海地区进入河口,在那里肥育、栖息。秋季,顺长江逆流而上,直至长江上游的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幼鱼孵出后,便跟随着亲鱼远征,向河口、海洋游去。中华鲟鱼的寿命很长,可活一二百年。鱼体可长达2米以上,雌鱼体重约二三百千克。中华鲟鱼肉质肥美,卵可制鱼子酱,是珍贵食品;鳔和脊索可制鱼胶,所以过去一直遭到过度捕捞。许多水利工程由于忽视生态平衡,也使这种鱼类自然资源遭受严重影响。现在,中华鲟鱼有濒于灭绝的危险,因此要求严加保护。
中华鲟是溯河洄游性鱼类,一生主要生活在海洋中,产卵洄游时进入长江,上溯数千公里抵达长江上游进行产卵繁殖,其生物学特性决定了中华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将不易恢复。由于水土流失、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农药残留物等造成的水污染;航运业对其的威胁和渔业捕捞的严重过度;尤其是葛洲坝截流阻断了洄游路线,三峡工程位于葛洲坝上游,不再存在阻隔中华鲟洄游路线问题。
但三峡工程在每年10月份开始蓄水,将使下泄流量比天然流量有所减少,这就有可能干扰中华鲟在葛洲坝工程下游的栖息和产卵活动。造成长江中中华鲟的数量急剧下降,导致中华鲟已成为濒危物种。中华鲟有一亿多年的悠久历史,如此古老鱼类已经不多。如不采取坚决果断的保护措施。不出50年,中华鲟将有可能灭绝。
中华鲟的险恶生存处境引起了中国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长江的中华鲟已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动物,在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I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中被列为易危种。为了保护中华鲟资源,国家有关部门在湖北省荆州和宜昌先后成立了长江水产研究所及葛洲坝集团中华鲸研究所,并进行了一系列艰苦的工作。[6]目前人工投精繁殖幼鲟取得成功,增殖放流成效显著。为保护这一珍贵动物,采取多项同步措施的工作正在进行中。
Bubble0104
自长江大坝建成以来,野生中华鲟赖以生存和繁殖的环境恶化,中华鲟幼苗已有多年未被捕捞。最新研究指出,如果长江环境不变,野生中华鲟可能在10年内消失。
中华鲟是长江中最大的江海洄游鱼类和旗舰物种。自古以来就有固定的迁徙路线:每年夏天,成年中华鲟从东海进入长江口,顺流而上,经过一年多的漫长旅程,在次年秋天到达长江上游和金沙江沿岸的繁殖地交配产卵,然后顺流而下,返回大海。
当幼鲟逐渐生长时,它们也会顺流而下,回到海里。大约十年后,当幼鲟成年时,它们会跟随祖先的足迹,从海洋回到繁殖地寻找它们的根并产卵。中华鲟一生中,繁殖数量几乎不会超过两次。中华鲟已经保持这种习惯亿年了,所以有人称中华鲟为“长江的主人”和“水中的活化石”。直到1981年,情况发生了变化。
自1981年以来,长江上的大坝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包括葛洲坝、三峡大坝和溪洛渡大坝。最近,中国水利水电学院教授黄李珍和王鲁海在细胞杂志《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发表的一篇论文称,大坝阻塞了中华鲟的原始通道,并将其迁移距离缩短了近一半,因为由于水流刺激不足,中华鲟的性腺严重退化。
随着三峡大坝和溪洛渡大坝库容巨大的运行,中华鲟自然繁殖期葛洲坝下游中华鲟产卵场水温显著升高。中华鲟的繁殖行为对水温极其敏感。因此,水温的升高意味着中华鲟的繁殖受到极大威胁,对整个种群是致命的打击。在有限的产卵窗口期,中华鲟经常因水温不舒服而无法繁殖,只能痛苦地返回。
winnietang1
6月22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在长江宜昌江段(点军区樱桃园码头)开展2010年度中华鲟暨长江珍稀鱼类增殖放流活动。本次活动共放流由研究所2007年人工繁殖的全长125㎝、体重10㎏左右的亚成体子一代中华鲟1尾;2008年人工繁殖的全长90㎝、体重5㎏左右的子一代中华鲟1000尾;2009年全人工繁殖的全长50㎝、体重350g左右的子二代中华鲟5尾;2009和2010年人工繁殖的胭脂鱼1000尾。为便于科研跟踪,对本次放流的全部鱼种均采取PIT芯片进行了标记。 据介绍,此次放流的5尾子二代中华鲟,是中华鲟研究所2009年10月首次全人工繁殖获得,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子二代中华鲟种群。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的成功,使中华鲟物种保护过程中摆脱对野生资源的过分依赖,建立稳定的人工繁育种群成为可能,是中华鲟物种保护研究工作中的重大技术突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该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此次放流的这批子二代中华鲟,已经过研究所科研人员8个月的精心养殖和野化驯化,其体征、食性及适应性方面均与子一代中华鲟无差别。此次放归长江,它们将承载起中华鲟研究所对中华鲟全人工种群返回长江、适应长江、进入大海的相关科研探索工作,将为研究所进一步将全人工繁育中华鲟放归野外积累经验,进一步丰富中华鲟野外生物学资料。中华鲟作为世界珍稀鱼类的代表,此次是人类第一次将其全人工子代放归到自然环境。 2010年是联合国确立的“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华鲟研究所通过增殖放流增加中华鲟、胭脂鱼种群数量,是践行养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次实际行动,并希望通过增殖放流活动呼吁人们关注生物多样性,认清生物多样性流失的严峻形势,促进全社会为保护地球生物资源尽最大责任。放流活动仪式从简,更加注重生态效果和科普宣传效果。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的22名志愿者与研究所科研人员一道参加了本次活动。此次放流活动是研究所成立以来的第50次增殖放流中华鲟。至此,研究所已累计向长江、珠江流域放流多种规格的中华鲟达万余尾。为中华鲟等长江珍稀水生物种资源的增殖与延续,有效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默默茶叶
长江白鲟仍然存在
长江白鲟仍然存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也对全球的鲟鱼进行了再评,有着“中国淡水鱼之王”之称的长江白鲟被正式宣告灭绝,但是还有些人会认为长江白鲟仍然存在,一起来看看。
中国长江又一特有物种——长江白鲟被宣布灭绝,没能跨入2020年。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线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pre-proof)透露了这一消息。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张辉博士。
研究人员在该论文中称,预计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经灭绝。该论文的预校样(pre-proof)于2019年12月23日在线发布。除长江白鲟灭绝外,中国特有的中华鲟、长江鲟仍被评估为“极危”等级。
白鲟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最大体长可达7米。四川渔民有句话,叫“千斤腊子万斤象”——“腊子”指中华鲟,“象”,指的就是白鲟。这是个大家伙。
实话实说,白鲟其貌不扬。它的头、体背部和尾鳍均为青灰色,只有腹部为白色。白鲟光秃秃的,身上没什么覆盖物,只在尾鳍上叶长着一种叫硬鳞的原始鳞片。
它长了一个又长又尖的吻,于是也被古人称作“象鼻鱼”;嘴在头的腹面,口中只有一排细小的牙齿。尽管如此,白鲟依然凶猛能吃,专吞各种小鱼。白鲟的鳃盖大、嘴大,但是眼睛很小,小到有点滑稽,长在口前方近头背处。
白鲟的尾巴也很有个性——它是歪的,尾脊骨弯向上方。如果解剖白鲟,你还能发现,它的脊椎很原始,由圆棒状的脊索支撑身体,全身大部分骨骼是软骨。这些身体结构都在提醒你——它真的很古老。亿万年的光阴在白鲟身上停滞下来。有化石研究表明,白鲟科种类最早的化石可见于晚侏罗纪。
中华鲟在长江产卵,之后会带着幼鱼去往外海;但白鲟不同。它的一生基本上都在长江度过,最多到长江口游一游。白鲟的产卵场分布于金沙江下游和重庆以上的长江干流,成熟个体在繁殖季节前有上溯洄游的习性。
作为一种长得不算出众的巨大鱼类,白鲟是“沉默”的。除了跟长江打交道的渔民,大多数公众很难见到活体白鲟;它又没有“中华鲟”那样响亮的名字。看不到,不了解,对它的命运,也就更少人牵挂。
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白鲟只生活在长江。作为处在长江食物链顶层的旗舰物种,它的数量本就不多,更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恶化,生物资源衰退,高密度航运,水利工程,违规设置的电网和滚钩……这一切,都让白鲟的处境日益艰难。
2002年12月11日,有渔民在长江南京下关水域误捕一尾体长330厘米、体重116公斤的雌性白鲟。这条白鲟伤势严重,身上有数把滚钩,下腭部还有一条长约22cm的伤口。
这是近10年来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条活体白鲟。当时国家农业部指令,不惜一切代价予以抢救。
然而,2003年1月初,这条白鲟还是宣告死亡。专家们努力了一个月,没能将其救活。当时的媒体写道:谁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地球上最后的白鲟。
2009年,IUCN对长江白鲟物种濒危等级的评估结果是“极危”。但这些年来,长江白鲟始终未在渔民和科学家们的苦苦搜寻中现身。没人能想到这可能是人们最后一次发现长江白鲟。失去这一条鱼,也失去了整个物种。
网友感叹:我们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白鲟灭绝”的消息令人痛心: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通告,从今年起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
在过去几十年快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所以实现禁捕,让长江休养生息,迫在眉睫。
长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分布有水生生物4000多种,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在1988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涉及长江流域鱼类9种,分别是一级保护动物白鲟、中华鲟、长江鲟。
除长江白鲟灭绝外,中国特有的中华鲟、长江鲟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极危”等级(status)。2017年和2018年,农业农村部陆续启动《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和《长江鲟拯救行动计划》。
据新浪微博@人民日报,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实施,这将是长江史上最大规模休养生息。古人云: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但因过度捕捞,长江已陷“无鱼”境地。
鱼要放生,人要反思。竭泽而渔则无鱼,尊重规律则无虞,鱼的兴与衰,本质是大自然为发展亮起的指示灯。给长江十年休整期,长江能还世界一片生机。
鱼类“活化石”
从未遇见,听闻已是久别。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长江白鲟就是这样珍稀的物种,但如今最后一尾长江白鲟也沉没在滚滚长江水中。
长江白鲟又名“琵琶鱼”、“鲔”,因为吻部非常长,像大象的鼻子,因此又被称作“象鱼”、“象鼻鱼”,属于匙吻鲟科。
古书曾对白鲟的外形进行了精炼的概括,
“鲔口在颌下,长鼻软骨者也。”
长江白鲟的头部占到了体长的三分之一,吻部像极了象鼻子,从前到后逐渐变宽。中国发行的《鲟》邮票就生动形象刻画处白鲟矫健又强劲的身躯。
值得一提的是,匙吻鲟科鱼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亿年前。那段时期是显生宙最长的白垩纪时期。白垩纪的气候相当暖和,海平面变化大,匙吻鲟科鱼类也快速繁衍。但是,由于第四纪冰期,环境剧烈变化,只有亚洲长江白鲟和北美洲密西西比河长吻鲟(又名密西西比河匙吻鲟)存活下来。本文所讲述的就是亚洲长江白鲟。
亚洲长江白鲟是我国最大的淡水鱼,生活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们是长江流域中仅次于中华鲟的大型古老鱼类,体长达2~3米,体重在200~300公斤之间,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类之一。
但由于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长江白鲟活动区域越来越少,数量逐渐稀少,个体也越来越小,因此白鲟又被称作“水中大熊猫”。
但是,随着最后一尾长江白鲟的死亡,长江白鲟也只能成为影片上的存在。
如今只剩下白鲟的标本
白鲟身为我国最大的淡水鱼,堪称“淡水鱼之王”。它们逃过了第四纪冰期引起的剧烈环境变化,在拥有无数天敌的世间存活了亿年。
可是就是这么古老的生物却没能活过2020年的新年。
当人们在庆祝新年新气象的时候,最后一尾长江白鲟却沉没河底,宣告着长江白鲟的灭绝。现在,让我们共同探寻长江白鲟灭绝的原因。
长江发现的白鲟的尸体
首先是长江白鲟的繁衍问题。数据显示,白鲟在自然水域中,从鱼苗期到具备繁衍能力的时期,需要的时间是七年以上,并且体型越大的白鲟,怀卵量和繁衍能力就越强。
可是,尽管白鲟一次的产卵量可以超过20万粒,鱼卵的孵化成功率却很低。一部分是被天敌吃掉了,另一部分则是刚孵化出后,不适应周边不断恶化的环境而走向死亡。
其次是人类过度捕捞,使白鲟数量急剧减少。如果说,第四纪冰期引起的剧烈环境变化是白鲟的`第一难,那么人类的过度捕捞则是第二难。
20世纪六十年代之前,长江白鲟的数量仍然处于平衡状态。
20世纪七十年代,白鲟的数量就开始急剧减少,不少人为了利益竭泽而渔。远远望去,长江江面上是密集的渔船,“电毒炸”、“绝育网”使得长江白鲟被大量捕捞。甚至部分黑心渔民连刚孵化出的鱼苗都不放过。
接着是长江白鲟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受破坏。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以及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在长江沿岸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同时,长江流域水污染问题也日益凸起。
尤其是长江中下游水域,水体富营养化、白色污染、水生态失衡问题格外严重。
这不仅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巨大挑战,更是给长江流域水生动物带来灭顶的威胁。
长江白鲟无论产卵、繁衍,还是生存,都极依赖周边的环境。随着长江流域水资源被严重污染,长江白鲟的数量也急剧下降。
然后是长江白鲟食物短缺。上文提到过,在第四纪冰期,只有北美洲密西西比河长吻鲟和亚洲长江白鲟得以幸存。
两者都是同一时期的物种,但食性截然不同。长吻鲟是滤食性鱼类,长江白鲟却是肉食性鱼类,并且是长江流域水生动物食物链中层。
人类的过度捕捞和长江环境的恶劣变化,影响的并不只是长江白鲟,还有许多其他水生动物。这导致长江白鲟食物数量急剧减少,长江白鲟过上了食物短缺的生活,数量自然也就减少了。
最后的原因是人们拦江筑坝。长江白鲟是洄游型鱼类。自从长江流域修筑水坝、修筑发电设施后,长江白鲟和其他洄游型鱼类的生长和繁衍能力都受到严重破坏。
长江白鲟的灭绝已成为我们无力更改的事实,谁能想到存活了亿年的长江白鲟,没能跨过2020年的新年呢?
当最后一尾长江白鲟,沉没河底,白鲟在长江里悄然绝迹。长江白鲟似乎用生命向人类演奏了一曲悲歌。
它们似乎在遗憾,遗憾人类为什么没有早点采取行动挽救自己。《吕氏春秋》中曾提到过“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然而,人类却无视老祖宗的劝导,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疯狂捕捞鱼类,甚至连刚孵化出的鱼苗都不放过。
人们真的应该早早采取行动挽救鱼类,更应该在发生竭泽而渔之时就开始制止。只是人类开始意识到应该保护长江流域鱼类的时候,为时已晚。
1993年,长江白鲟功能性已经灭绝,预计2005年就是长江白鲟灭绝之时。
我们难以想象,长江白鲟是如何面对身边的伙伴一个个走向死亡的,徒留自己孤独地面对身边浑浊的江水。长江白鲟硬撑了五年,还是没能等到被挽救。
我们如今已经无法再拯救长江白鲟,但我们可以拯救长江流域中其他濒危生物。优先保护灭绝风险最大的物种是紧迫的,人类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2021年1月1日,长江正式开始实施“十年禁渔”政策。禁渔区域包含三类,第一是水生生物保护区,第二是长江及其重要支流,第三是其他重点水域。人们坚信“十年禁渔,方才有鱼”。
这里有人会提出质疑,明明长江实行十年禁渔,为何没过多久,就又开始大量捕捞?
其实这是因为在人们的保护下,一些恢复速度较快的食草鱼类和杂食鱼类健康成长、快速繁衍。
这导致这些鱼类数量急剧增加,但是河、湖具有最佳适宜的承载量,一旦超过这个范围,水资源就会恶化,因此人们才开始生态捕捞。
并且生态捕捞只涉及禁捕试点区的几个湖库,对长江、汉江干流,国家依然实施着最严格的禁渔政策。
现如今,人类越发重视人与生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人类的保护下,虽说一些生物的濒危状况仍未改变,但是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的情况已经得到改善。
我们要好好向长江白鲟告别,吸取教训,尽全力保护其他濒危动物,防止一些动物变成濒危动物,我们也实在是不愿让后人再次经历“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的情景。
长江白鲟灭绝!下一个会不会是中华鲟
世界93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
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
宣布白鲟灭绝
长江鲟野外灭绝
这一消息迅速登上微博热搜第一
据IUCN官网最新报告
全球现存的26种鲟鱼均面临灭绝威胁
IUCN全球鲟鱼再评估结果显示
约2/3的鲟鱼种群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图片来源: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它们曾与恐龙同时代生活
鲟鱼族群是进化树上的独特单元。大熊猫祖先始熊猫化93的地质年代才800万年,鲟鱼化石则可追溯到中生代三叠纪,也就是说它们曾与恐龙同时代91活,是真正的“水中活化石”。
现存鲟形目鱼类多数形体硕大,曾经的“世界最大淡水鱼”白鲟最长可达米,中华鲟体长可达4米。鲟鱼大部分是“溯河产卵洄游型”,分布于北半球的大江大河和近岸浅海地带较广阔的水面。作为海洋与河流信息和物质交流的重要纽带,它们成为生态状况的指示性物种,也是衡量北半球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可靠指标。
“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类群”
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类活动不断加剧,鲟鱼自然种群急剧衰退,濒临灭绝,被称为“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类群”。
全球范围内,鲟鱼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野生鱼子酱和鱼肉非法贸易带来的捕捞,水坝阻断迁移路线,不可持续的沙石开采破坏产卵场,以及栖息地丧失。
IUCN鲟鱼专家组成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所研究员、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发起人危起伟将白鲟和白鱀豚进行了对比:“白鲟和白鱀豚生态习性不同,一个在长江上游繁殖,一个栖息地主要在长江中下游,但是它们灭绝的命运与时期却差不多,这并不是偶然事件,更是深刻教训,其它长江水生生物万不可重蹈覆辙。”
中华鲟怎么样了?
长江旗舰物种中华鲟,近年来种群数量也在持续衰退,1988年就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2010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人工繁殖及放流一直是中华鲟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截至去年,包括中华鲟研究所在内的多个机构,30多年来共放流中华鲟700万尾以上。
2019年5月22日宜宾的长江鲟野外种群重建活动。图片来源: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然而研究人员表示,珍稀特有物种的恢复十分艰难,他们仍在与时间赛跑,尽量缓解野生资源衰减对中华鲟种群繁衍的不利影响。
“目前,长江珍稀鱼类保育中心连同配套建设的中华鲟精子和组织细胞储存库运行日趋良好。可以基本确保中华鲟不走白鳍豚灭绝的老路,物种永远延续。”中华鲟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副所长李志远说。
保护长江物种
我们一直在努力
iamsongsam
楼主您好!希望可以帮到您!以回答三个问题!请您过目! 中华鲟(Aclpenser Sinensis Grdy)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远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华鲟称为王鲔鱼。中华鲟属硬骨鱼类鲟形目。鲟类最早出现于距今2亿3千万年前的早三叠世,一直延续至今,生活于我国长江流域,别处未见,真可谓“活化石”。中文学名:中华鲟别称:鲟鱼、鳇鲟、大癞子、黄鲟、着甲、腊子、覃龙、鳇鱼、鲟鲨等二名法:Acipenser sinensis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纲:辐鳍鱼纲 Actinopterygii目:鲟形目 Acipenseriformes科:鲟科 Acipenseridae亚科:鲟亚科 Acipenserinae属:鲟属 Acipenser种:中华鲟 A. sinensis分布区域:长江流域 简介中华鲟是我国特产鱼类,体纺锤形,体表披五行硬鳞,尾长,口腹位,歪尾。这是一种海栖性的洄游鱼类,每年9—11 月间,由海口溯长江而上,到金沙江至屏山一带进行繁殖。孵出的幼仔在江中生长一段时间后,再回到长江口育肥。每年秋季,当中华鲟溯江生殖洄游时,在各江段都可捕到较大数量的中华鲟,故有“长江鱼王”之称。成体的中华鲟体大而重,雄体一般重68—106公斤,雌的130—250公斤,据称,最高的记录竟达 500公斤。中华鲟产卵量也很大,一条母鲟一次可产百万粒鱼籽,只是成活率不高,最后成鱼的仍为少数。因为长江水流较急,在动荡的水浪中进行受精,自然受精不完全,这就淘汰了一批鱼卵。受精卵在孵化过程中,或遇上食肉鱼类和其它敌害,或“惊涛拍岸”,又要损失一大批。即便孵成了小鱼,“大鱼吃小鱼”,还会有一定的损失。如此“三下五去二”,下的鱼籽虽多,能“成鱼长大”而传宗接代的却不多。实际上,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生殖适应的结果。凡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幼子损失大的种类,下子则多;反之,则少。这不是“上帝”的安排,而是那些下子少、损失又大的种类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淘汰了。 中华鲟虽然个体庞大,但却摄食“斯文”,只以浮游生物、植物碎屑为主食,偶而吞食小鱼、小虾。据统计,长江上游每年可产中华鲟2、3万公斤。但近年来捕捞过多,加之此鱼 中华鲟繁殖率低、成熟期长(10年左右),其种群数量已日趋减少。为使这种我国特产的“活化石”免遭灭顶之灾,有关部门已把中华鲟列为保护对象。但有些具体问题仍有待解决。譬如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切断了中华鲟由海口上溯金沙江生殖洄游的通道,以致那些大腹便便的母鲟,被阻于坝下而丧身。如何解决坝区的鱼道问题,已迫在眉睫。可喜的是,据悉,有关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和放流工作已试验成功。如若通过具体实践,使中华鲟能在淡水中定居并繁衍后代,那就更有现实意义了。 我国曾在辽宁北票晚侏罗世(距今1亿4千万年前)地层中发现过鲟类化石,名北票鲟。这种鲟只在两体侧有一行侧线鳞,其它体表裸露,与中华鲟体披五行鳞者不同。 中华鲟,又称鳇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于软骨硬鳞鱼类,身体长梭形,尾部犁状,基部宽厚,尾端尖,略向上翘。口下位,成一横列,口的前方长有短须。眼细小,眼后头部两侧,各有一个新月形喷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尾鳍歪形,上叶特别发达。中华鲟鱼,属世界27种鲟鱼之冠,它个体硕大,形态威武,长可达4米多,体重逾千斤。 中华鲟生理结构特殊,既有古老软脊鱼的特征,又有现代诸多硬骨鱼的特征。形近鲨鱼,鳞片呈大形骨板状;鱼头为尖状,口在颌下。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是长江中的瑰宝! 中华鲟是世界上现存27种鲟鱼中的珍稀鱼类,为全球分布最南的鲟种,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距今已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有“活化石”之称。 由于举世闻名的长江葛洲坝工程的兴建,拦断了中华鲟产卵洄游通道。为 中华鲟研究所了不使人类的生产建设影响鱼类的生存,1982年,党中央、国务院采纳鱼类专家的建议,指定国家有关部门审批成立了救护中华鲟的专业机构--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研究所每年向长江投放中华鲟规格幼鲟30万尾以上。自1984年第一次人工繁殖以来,已累计向长江投入各种规格的中华鲟幼鲟444万尾,放流大规格的胭脂鱼种6500尾。 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在以保护中华鲟为首要宗旨的同时,在国家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多种经营,1993年正式建立并对外开放了中华鲟园。中华鲟园地处湖北省宜昌县小溪塔集锦路河心岛上,占地面积189亩。鲟园地理位置优越,机场、火车站、港口等近在咫尺。 保护措施 第一,葛洲坝截流后出生和放流的中华鲟洄游产卵繁殖的数量极少。 第二,目前中华鲟放流的规模和规格过小,中华鲟增殖放流实际效果不明显。 第三,一旦三峡大坝截流,葛洲坝下的产卵场水位将降低,可能给中华鲟造成致命的威胁。 自1981年长江葛洲坝截流以后,农业部采取了果断措施 1) 实行全江禁捕和限制科研用鱼,将中华鲟的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国家先后投资支持湖北省、四川省在长江沿岸建立渔政站,并帮助渔民转产转业;1983年全面禁止对中华鲟的捕捞,并严格限制科研用鱼;1988年《野生动物保护法》出台,中华鲟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名录。严格执行了全江禁捕,从而保护了亲鲟和幼鲟洄游,最大限度的保存了产卵种群。 (2) 开展中华鲟科研,进行人工增殖放流活动。1983年,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省水产局、宜昌市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中华鲟人工繁殖协作组取得了葛洲坝下中华鲟人工孵化的成功,此后不久便开始向长江增殖放流中华鲟苗和幼苗。据统计,1983-1998年,共增殖放流各种规格中华鲟苗近600万尾。1999年12月投放10万尾10CM以上大规格中华鲟苗,超过15年来同种规格鲟苗的总量。 (3) 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活动,集中全社会力量来保护中华鲟。在沿江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社会保护中华鲟的意识日益提高,沿江渔民误捕中华鲟后均能自觉放生,发现不法分子偷捕能举报,市场上经营利用中华鲟的行为已绝迹。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由于对中华鲟采取了全面保护的对策,从而延缓了中华鲟资源衰退的进程,基本保全了溯河产卵亲体,为中华鲟自然繁殖、研究和增殖放流打下了基础,中华鲟物种数量已开始回升。 编辑本段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华鲟保护工作的建议 第一,建立国家级中华鲟保护区,并强化管理。 第二, 大放流规模并提高放流规格。 第三, 大科研力度,力争实现全人工繁殖。 中华鲟的商业经济价值及合理利用 中华鲟由于它们自身所具有的一系列原始特征,表现出它们既是介于软骨鱼类(鲨鱼等)与硬骨鱼类之间的类群,又是硬骨鱼类中较原始的类群,在鱼类演化史中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由于它们的个体较大,肉、卵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本草纲目》记载:“其肝主治疮疥,其肉补虚益气,浴血淋,其鼻肉作脯补虚下气,其籽如小豆,食之健美,杀腹内小虫。”鲟鱼和骨髓有抗癌因子,素有“鲨鱼翅,鲟鱼骨,食之延年益寿,滋阴壮阳”之说。 中华鲟在国内外水产品中商品价值也极高,又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皮可制革;鳔称为“鳇鱼肚”,含有丰富的胶质,可配制上等漆料,并可入药;肉味道鲜美;脊椎骨、鼻骨等均为上等佳肴,素有“鲨鱼翅,鲟鱼骨,食之延年益寿,滋阴壮阳”之说;体表由硬磷形成的骨板是制作工艺品的材料;尤以鱼卵最为名贵,用鲟鱼卵制成的“鱼子酱”,含脂量极高,被视为世界三大珍味之一。另据报导,中华鲟所含的抗癌因子是目前的主药源鲨鱼的15至20倍。可以说中华鲟浑身是宝,确属难得的特有经济鱼类,在分布区其自古就为最要的渔业对象。因此,积极研究开发中华鲟的增养殖,并在大量增养殖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将大有作为。 正是由于中华鲟具有这些优点,才造成了它们被大肆捕捞破坏,从而导致中华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为保护和拯救中华鲟,国家不得不采取了严厉的保护措施,尤其是禁止捕杀上市流通。但正是这样,才造成了关于中华鲟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为拯救广东省濒危珍稀野生动物,经有关部门批准,顺德、南海、三水、东莞等地先后办起了一批中华鲟饲养场,如农业部批准成立的中华鲟南方养殖基地。中华鲟也在人们的精心繁殖饲养下已具有了数以百万之众。应该说它已摆脱了濒危绝种的境地而进入了鱼丁兴旺的时代,其繁殖量已达25万多尾,迅速扭转了前几年中华鲟濒临灭绝的局面。 据《羊城晚报》2002年3月3日报道,中华鲟已在广东形成人工种群,目前5公斤以上幼鱼存有量达20万尾以上。如果这时仍硬要贴着"一级保护"标签而让人们品味望梅止渴,这不合乎情理。因此,关于中华鲟应允许上市销售的呼声也不绝于耳。然而中华鲟因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一直被禁止捕杀上市流通。即使作为人工繁殖类群上市也必须依照有关法规。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有关规定,人工养殖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必须繁殖到子二代以上才能被市场利用,而中华鲟从鱼苗到子二代约需30多年时间,若依照法律,其经济价值需等到30多年后才能体现。长年卖不掉的中华鲟让养殖户备感资金压力。中华鲟养殖业因科技进步而兴起,又因法律滞后而遇阻。这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其实,国际上已有不少物种从“绝境”中走出来后就为人类造福了。因此,我们大可不必担心要背上什么包袱而窒息了我们的思想,使中华鲟的保护和养殖陷入两难的困境。作为管理部门应该尊重事实,体恤民情,实行有管制地开发,于公于私都大有裨益。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观点是不符合形式发展的要求。因此,有关部门可根据现状适时修改有关规定,有限度地放宽对中华鲟等野生动物的保护限制,允许少量中华鲟上市流通,以期合理利用中华鲟资源,充分实现中华鲟的价值。 威胁中华鲟完全成熟后,再迁移到我国浅海地区进入河口,在那里肥育、栖息。秋季,顺长江逆流而上,直至长江上游的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幼鱼孵出后,便跟随着亲鱼远征,向河口、海洋游去。中华鲟鱼的寿命很长,可活一二百年。鱼体可长达2米以上,雌鱼体重约二三百千克。中华鲟鱼肉质肥美,卵可制鱼子酱,是珍贵食品;鳔和脊索可制鱼胶,所以过去一直遭到过度捕捞。许多水利工程由于忽视生态平衡,也使这种鱼类自然资源遭受严重影响。现在,中华鲟鱼有濒于灭绝的危险,因此要求严加保护。
最大个体重达550公斤,幼年生活在我国东部沿海,性成熟后洄游入江河繁殖,产卵场主要分布在长江,另在珠江也发现有少数中华鲟产卵。在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修建前,中华鲟
1、现代汉语宾语谓词指称性用法考察,《研究生学报》1982年10月第4期2、一个特殊句的分析,《语文教学与研究》1983年7月第7期3、关于多重复句的划分,《语
民族民族精神是维系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它虽是精神层面上的抽象概念,却大则关乎国家命运,小则影响个人的言谈举止、喜乐好恶。而民族传统文化是形成民族精神的基石,我们
佛曰:人生路上有百叶草,开千朵花,结一枚果。若有人能遇到此草,守其花开,待其花落,摘其果实,又能将其文明地弃之者,便可入我佛门。关于文明,以前似乎从未认真思考过
根据维基百科的资料,至2020年,关于余华及其作品的论文或专著研究大概有50多篇。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但也有部分国外学者的论文。这些研究主要从文学角度,如余